图说金融史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5417X
作者:李弘
页数:420页

作者简介

耗时近两年,资深投行人士李弘以一种美丽的图说方式,在《图说金融史》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16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和英国现代金融业的不同发展路径。《图说金融史》以两国金融交往中的轶闻趣事为载体,尝试打开一扇独特的大门,纵观西方金融业现代化的史迹,寻访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主流的未来。
在《图说金融史》中,作者将几百年的金融史划分成五个金融大时代:白银时代、英行时代、分流时代、集权时代和精英时代,以自己独到的历史理解展示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书籍目录

自序 一切皆属“未来”
第1章 白银时代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皇帝
漂洋过海的白银之旅
东方文明的海外遗珍
币制税制改出新王朝
启蒙学者谈金论银
国家垄断公司第一榜
炮火与金融来到亚洲
季风贸易的“一口”通商
输掉了战争,迎来了世界
公司统治时代的终结
第2章 英行时代
一座城的商贸金融基因
“钱荒”催生英格兰银行
一纸特许与一纸信誉
皮特“大餐”与咸丰钞票
“先生,我是来收税的!”
强势英行与弱势商行
“泡沫”遗痕留在了墙上
绅士银行家的旧影
资本秩序中的“礼拜堂”
公共责任把英行一分为二
第3章 分流时代
金融中西大分流
民间金融的艰难转型
寻求中国皇帝的特许权
理性时代的纠结
错过了转运的机会
从财政金融谈赫德
资本与洋务运动
纸币发行呼唤集权
西学东渐的一代新人
李鸿章的金融课
第4章 集权时代
强权之下的牺牲品
梁财长的改革大计
钱袋子里面出政权
“一战”改变了大格局
强势政府的废改之路
听听金融家的心声
三条街的似水流年
经济干预的新秩序
小蒋老虎苍蝇一起打
中国出了个人民币
第5章 精英时代
超级男女的俱乐部
最伟大的央行行长
颠覆的是金融巨头
“绅士”银行家谢幕了
假如市场冷落了客户
从顽童变成宠儿
大而不能倒的麻烦
静水深流的大赢家
“全球化”与“半球化”
归于善政与大众
后记 未来的变与不变

内容概要

李弘,资深投行人士,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师从大英帝国史与全球史名家。工作经历包括务农做工,职业生涯主要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领域。喜爱收藏与写作,曾出版《京华遗韵》,展现西方人版画描绘的帝都老北京。


 图说金融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彤悦读
  •     时下,金融业是求职者趋之若鹜的热门行业。金融从业者往往让人联想到“精英”,金融论坛常常等同于“高端”。在中国,金融学早已成为一门大众显学,金融精英常在聚光灯前研判时局、展望潮流。而金融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大金融机构推出名目繁多的创新工具吸人眼球,运用各式各样量化模型轮番测算。但窃以为,在媒体前各路专家都急于表达观点、明确态度,而缺乏细致的梳理、严谨的分析;探讨金融事态时常聚焦于眼前情形,而忽略了历史背景;金融创新也多半是境外的山寨之术,新瓶装故酒,却不愿正视创新潜含的经世之道。重术而轻道,容易使人迷茫,偏离初衷。读史未必早知今日事,但是读史可以减消迷茫。近来阅读李泓女士的《图说金融史》,书中旁征博引,从伊丽莎白女王与万历皇帝说起,探寻大英帝国崛起背后的金融革命,回看中国百年间令人叹惋的幽径悲剧,通过历史对比探究金融发展之道,精彩生趣。一不少人认为19世纪爆发的鸦片战争可作为中国与西方世界分流的时间节点,亦有人认为英国人马嘎尔尼访问乾隆皇帝的18世纪已现分流迹象。不过我倒认为真正的分流源头早在英国颁布《大宪章》的13世纪。1215年,英王约翰与伦敦金融城内的富豪贵族签订协议,限制王室随意征税,将王室收入与国家财政分离。虽然之后多有反复,但是这种理念的形成以及用契约相互制衡的方式已为日后的格局播下火种。百年间欧洲爆发多次战争,英王不得不在契约精神的约束下求助于商人集团,这便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诞生和运作确立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所谓的中介机构便是大名鼎鼎的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波折。当时,威廉三世为了继续与法国争霸,不得不向贵族和富商借钱。国王所谓的借钱,不过巧取豪夺的代名词。富商当时将财产存放于英国皇家造币厂,而王室通过控制造币厂,拒绝兑付金币,转用军需。另外,国王的大臣还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军饷,以支付利息并同意抵消税赋为由诱导商人购买。久而久之,富商发现国王无法践行承诺,自然不再上当购买。山穷水尽的国王只得再次与商人谈判。为了保障合法权益,富商申请成立英格兰银行,仿效荷兰商人的做法进行运营。议会为了解困,立马通过了议案,允许英格兰银行的股东不受人数限制。于是,1208位股东筹集了120万英镑贷给政府,政府予以支付8%的利息和每年4000英镑的管理费作为回报。由此可见,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并非出自国王的英明决断,反而处处暴露着人类本性的贪婪与理性的自制。工业革命之前,英格兰何以战胜法兰西?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英国发生了以成立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革命。英格兰银行的建成意味着在政府行为与国民财富之间形成一个互动通道,英格兰银行作为独立于政府却又服务于政府的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的聚集民间财富,并且在保障公平和信用的前提下回馈财富的征用。反观中国,直到六百年后的1897年,大清王朝才由盛宣怀成立第一家国民银行,名为通商银行,由于业务上一直有意与政府隔离,同时又缺乏法治保障,银行之后的运营诸多不顺,最终未能成为类似英格兰银行一样的中介机构。与英国以发行内债支撑战争的方式相比,清初的几场战争,政府多半依赖税收、捐纳和摊派。捐纳指的是买官卖官,摊派指的是政府与富商合营,这种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市场公平的做法本身就是对政府信用贬损,对市场规则的破坏。1908年,大清政府终于通过发行国债广开财源,可惜当时的大清政府已经江河日下,穷尽手段也只筹集到400万两,各部门最后被迫采用升职奖励的方式诱导官员购买,发债的方式与初衷早已南辕北辙。无论是建立银行,还是发行内债,大清终于学会把视线从自身转向世界,可惜对于金融之术的简单模仿只能让视线云雾朦胧,信用缺失才是一次次尝试背后的失败缘由。二金融革命除了英格兰银行的成立,还包括银行券的诞生。让今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大英帝国的国王像英格兰银行借钱,并未得到真金白银,而是获得了所谓的银行券。精明的富商为英王设计了三种支付凭证,凭证包括期限、数额、支付方式等要素,手持银行券即可到银行取出金银。这种支付方式在提供支付灵活性的同时,更巧妙地限制了英王的支取权力。1710年,为了方便政府采购,政府同意英格兰银行将手写的票据印制成统一面额,英格兰银行承诺统一票据百分之百兑现,这便是日后的英镑。每张小小的钞票背后代表的是大英银行的信用。而大清朝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事兴起,波及甚广,大清为了平叛,只得尝试发行纸币,取名为“大清宝钞”。只可惜出师不利,宝钞在市面流通几个月后迅速贬值,政府信用扫地。有官员发现各中问题,建言朝廷保证宝钞与官票正常兑现,却被咸丰皇帝申斥驳回。于是民众百姓用物资换回的宝钞最终只能留在手中无声贬值。在历史的河流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商业与政界都在进行永无休止的博弈。商人阶层对于政治环境的诉求是维护信誉、稳定开放,而政治家对于政治的孜孜追求则是权力最大化。中国传统社会中,政府与市场之间始终难以形成共识、达成契约,明清两朝未能产生介于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中介机构,更难以形成政府与民间的信用关系。每一次政府与民间的“友好互动”,只是徒增刀俎鱼肉的历史章节。国内流行的《货币战争》一书中,编者惊讶于中央银行曾今采取私人控股的方式。殊不知在战乱年代,私人控股的方式正是增加市场博弈筹码、保护公共利益的有效方法。三书中结尾叙述了一段轶事。由于凯恩斯主张政府积极介入,哈耶克崇尚自由主义,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学说常被认为背道而驰、云泥之别。可是1944年,凯恩斯读罢哈耶克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却显得异常欣喜,并对友人说:“有时计划和自由是完全可以相容的,特别是当政治家与经济学家拥有同样的价值观时。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搞过战时统治,但是他们没有像希特勒和斯大林一样带领我们走向集权社会。”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哈耶克学说,无论是分权也好,集权也罢,都只是金融之术。金融的初衷是什么?金融对于社会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纵观历史,金融服务过海洋贸易,服务过强权战争,服务过工业发展...金融之所以被社会接受,并随之成长壮大,主要还是源于信用与法治。《大宪章》背后的理念改变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用关系,为法治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沃土,英国金融才得以谋求发展。回望国史,无论是清朝还是之后的世代,金融往往只是政权谋求政治目标的一枚棋子,亦或是特权阶层满足私欲的一种工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窃以为,当信用不足时,推行分权和自由主义有助于积累社会信誉,协助市场制衡政权;而当信用充足时,国家集权反而有助于增长国力,反哺社会财富。回想二十年前,支付只能依靠现金,银行稀少,存取款十分繁杂。如今时潮变幻,各地银行林立,支付账目扫码即可。相比之下,今人对于先进金融工具的学习和仿效已超越古人,可是对于金融之道的参悟仍在路上...(写于2016年7月17日晚,图片取自网络)微信公众号:随着笔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MDEzMDc1OA==&mid=2649525164&idx=1&sn=7c7b668395f320390537ea91b5419704#rd
  •     《图说金融史》:作者找到了金融的红线是与政府的关系我身处的是一个金融部门,严格算起来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写过行史这种类型的公文产品,但我在内心里一直对金融保持一种谨慎的距离。实在的原因,是金融属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的世界,它的步伐也进步得太快,当初我才进银行的时候,客户结算还凭的是手工计算利息,而现在这一切都借由电脑来完成。像我这类的大多数在金融部门工作的人员,从事的不过是一种终端性的工作,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按照早已规定好的规则,一步不能讹错地执行就可以了,在银行里,懂得最多的是“不准”,你要做什么,首先必须知道“不准”做什么。因此,对像我这样个性的人来说,会觉得银行的规矩太多,觉得工作起来枯燥无味,个性释放起来太过困难。然而,金融却是一个与现实经济、政治风云密切相关的行业。我写公文的时候,总不会忘了提一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有意识地准备写一部反映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上海经济生活的小说,把背景放在了金融部门,通过金融员工的一段内心冲撞,来折射出社会风潮改天换地的变迁流程,小说题目叫《外滩血墙》。我看到的事实是,金融与现实政治太过紧扣,几乎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目前小说已经写到二十万字多,正在步入收尾阶段。为了写作这部小说,我阅读了众多的金融与银行史,稍带着对各类经济相关著作,都作了广泛的阅读。所以对金融史也略有所知。由李弘所著的、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说金融史》主要呈现的是1588年——2008年之间的一段金融史。书中大半部分的叙述重点一个在英国,一个在中国,因为英国是现代金融的起点,规定了当今依然起决定性作用的金融规则,金融史不能不从它的开启原点说起,而中国则是由作者所在立场决定的,可以说,中国是作者书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作者在叙述英国金融发展部分的时候,始终将同时期的中国金融制度作为一个相互映衬的对比对象而平行地列举出来,借此能够通透地看清中西金融之间的巨大落差的原因是什么。这本书实际上是作者在《财新》电子版的专栏文章集结而成的,相当于一种“史话”类型的,由于属于连载的作品,因此,每一篇章节之间也没有按照明确的时间流程来编排材料,而是上下贯通,中西穿透,给人一种内涵“无边”的独有的耐人寻味的趣味感。因为作者不是板着面孔述说本来就觉得诘曲聱牙的金融史,在文体的选择上,作者文采斐然,时常用文学性的修辞来陈说既往的历史史实,对历史中的关节点,也时常作出要言妙道式的点评,看起来更增添了全书的厚重度,这样,全书便把趣味的表象与厚重的内质,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让读者能够在轻松的介入之中,感受到近代历史上金融变迁的发人深省的步履流程。作者在书中,把金融流变史划分为五个时代,分别为“白银时代”、“英行时代”、“分流时代”、“集权时代”、“精英时代”,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罗列出的各个时代里,捕捉到的一个核心关键红线,就是金融是与政府诉求在着密切的关联的。从这意义上讲,金融可以说是现实政治的一部分,近年来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而对付的良方也多选择政府施以强力干预,缓解了风暴的威胁力度。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主义,书中称他的理论“永远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基础第一章。”(P306)。由此可见,政府与金融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这一点,作者在书的最后一章再一次作了总结性的概定:“应当谨记的是,现代金融货币依附强势政府,政府天然倾向结盟金钱。”(P411)而实际上,《图说金融史》所力陈的核心关键词,就是政府与金融之间互为促进、互为分享的这种特殊关系。在书中,作者在论述英格兰银行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就是英格兰是服务于政府的需求的,它“搭建了国民债务的桥梁,有效地聚集了民间资金,以达到服务于国家的目的。”(P90)也就是说银行作为政府与民众之外的第三方,保证借贷交易的“公平性与安全性”,帮助所有的有钱人与政府结盟(P91),从而使得政府可以利用民众的财富,“成就世界霸权,国民债务的支撑被视为重要基石之一。”而相形之下,中国的情况与此截然相反。作者列举与英国同时代的清初战事发生之时,朝廷靠了三个财源即“税收、捐纳、摊派”,但“没有学会如何在国内市场筹钱,没有想到创造国民债务,这未必不是中国近代金融没有发达起来的原因之一。”(P93)可以看出,银行与国家的兴亡衰败存在着何等密切的关系。清朝一直到1905年才真正实现了与世界大潮的合流,作者对这一重要节点论述道:“1905这个年头因此值得记住,因为‘大清户部银行’就在这年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金融发展跨出划时代的一步。”之所以开办银行的原因,“与当年英格兰银行成立的原因很相似,都是因为政府缺钱。人穷则思变,政府亦然。”(P241)。虽然作者认定大清户部银行“绝对不理想”,但毕竟在距英格兰银行一百多年之后,中国迈出了重要的与世界金融大潮合流的一步,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从此,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史里,银行的存在便不再缺位,在每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里,金融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英金融比较,是作者重点阐述的部分,也占据了书中较大的篇幅。通过中英金融之间的巨大落差,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史如何陷入落后必然挨打的困境的深层次之因。借此,作者完成了由金融视镜来看清社会发展纹理的写作目的,通过金融一隅的变迁,来描述社会走向的起伏波澜,使我们更切近地看清历史背后的真相,这其实与作者在书中屡屡提及黄仁宇用技术性数字来重新解读历史有着类似的逻辑背景。就我个人而言,作者对中国清代的金融诞生背景交待甚多,而对民国金融史叙述则相对较少,我在阅读金融史也有这种感觉,就是金融史同质化较为突出,如谈到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大多数材料都是源自于张嘉璈的那一本专著,而再进一步的细节依然是大面积的盲点,我也曾跑到位于上海浦东工商银行楼上的“上海银行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历史史实同样是浮光掠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钱币储藏室,由此可见,金融史目前存在着的“多从大处着眼,少从细节入手”的现象相当的严重,这使得复原一个时代的金融现象变得相当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小说里提供的金融史实可能要比一篇长篇大论的金融史来得更为丰富,比如,我们从巴尔扎克的小说里感受到的经济生活,要比历史书中的经济金融史来得更为丰满立体。文学有时候不是补偿历史的不足,而可以说是历史的素材提供者。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诚意不足
  •     英国人文学的教育经历给这本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财富的一大来源:土地所有权。
  •     题目很宏大,内容不够立体。整体感觉淡如水。另,图书设计有问题,每章的引言部分字太小,背景色太重,看着着实费劲。
  •     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做得让人艳羡,虽然不是学术专著,但是此书十分庞杂,配之插图,增强了可读性,是金融史的不二入门。
  •     深入浅出,逻辑清晰,思路开拓
  •     非常好看的通俗版东西方对照金融史,封面上的“金融如何进化、特权如何演变”更是概括了金融制度变迁的核心。从白银时代、英行时代直到当今精英时代,金融活动和政治特权一直在媾和也在对峙。讲金融史的书毋庸说有很多,此书不是学术专著,但内容庞杂,配之插图,更添可读性。前面两章很精彩,简单生动又能厘清脉络,但最后一章就有些“注水”,沦为论点和素材的堆砌。
  •     看完了 本来想对金融史建个框架 看完了还是有点懵懵懂懂 对没基础的人还是有点难 许多结论都是直接讲出来的不明白为什么 不过倒是对金融和历史走向的关系有点概念 也算收获之一
  •     在徐家汇港汇广场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是81年清华金融学院毕业,剑桥大学研究生,又是师从帝国什么非常有名气的一个人,而且是长期供职于资深投行。顶着那么多光环,那文笔和学识自然是应该不错的。可惜,58元原价买回来,读了十几页实在读不下去了,文笔极不统一,文字功力太差,口语化叙述太多。内容上也是东拉西扯,金融史,你倒给我说金融啊,尽扯那些浅显的历史知识,还洋洋自得。配图粗糙,真是白瞎了58元
  •      金融的力量,比炮火更强大。
  •     叙述有些繁杂,非顺序的时间表述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记忆混乱。不过,从较为客观、多角度主题去论述、结合历史一些问题还是值得阅读。不讨论作者的论点,单看论据和一些历史材料的累积值得一读。
  •     标题党可以休矣!因为该书作者是金融圈资深从业人员,又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师从名师专门研读金融史,本来对这本《图说金融史》还有所期待,只可惜开卷无益,整本书就是作者的自说自话,更像是一本文集东拼西凑而成,硬生生加了几个大标题“白银时代”、“英行时代”、“分流时代”、“集权时代”、”精英时代“,其实都是作者臆断,一部金融史里没有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就等于《空城计》里没了孔明、《四郎探母》里少了杨延辉。内容结构上有硬伤,不加赘言,加之作者文笔文白夹杂、文艺腔过重,读起来佶屈聱牙。书中所配插图不见得有多珍稀,倒是有一张晚清洋务巨擘张之洞的照片是从未见过,跟金融更是八竿子打不到。敢用这么大题目,作者和编辑的胆量和野心是有的,只可惜这本书像中秋节送人的月饼,中看不中吃,干货太少,水分太大,玩票就玩票,别玩大的
  •     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但是后期给人一个虎头蛇尾的感觉。这点儿不是很好,但是看书本来就不是看作者缺点,能否从中学习到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么,那么这本书对于喜欢金融的人来讲,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     传统本农耕,非关商与工,普天莫皇土,金融奈何生?
  •     在书店偶然翻到,非常不错,有大历史的角度~
  •     第一、二章写的还不错,虽有个别瑕疵,但是条分缕析。后面有些是观点和素材的堆砌,特别是第五章比较弱。
  •     经济金融的书.看看能让自己长见识.
  •     3.5。前半本中英两条线的讲述不错,可惜文字实在太淡完全不能抓眼
  •     一星变态度。完全没有水准,通篇作者喃喃自语。
  •     里面插图版画不少,可以辅助理解内容。虽然是金融史,不过还是侧重普及知识,文字内容比较浅显。主线是英中的货币金融的发展对比,后期不可避免的连带了些美国金融发展的内容。作者是行业内人士,所以讲述的角度会和纯粹学术不太一样,相对还是容易看懂些。
  •     可读性不错,插图好评
  •     读了1/5,啃不动,暂时放弃。
  •     以金融视角看近代史作者分了五个年代,跨开时间地区讲的有意思。
  •     图文并茂非常精彩,很值得阅读的一本金融史方面的书。
  •     看了一多半吧 中间开始讲中国部分 突然失了兴趣
  •     很一般 许多地方模糊不清或乱七八糟 看后即忘
  •     太水的一本书。作者喃喃自语,自说自话。编辑粗枝大叶,漫不经心。其中大量的图片,都不标明出处也就罢了,连英镑纸币的图片的精度都低到模模糊糊,也太敷衍了。
  •     前面很好看,简单生动又能把握主脉,不过可能为了市场营销,取了个金融史那么大的名字,其实主要就是中英的部分金融史,而且最后一部分怎么回事,报纸杂志上的边角文章么。。
  •     普及类图书。很棒 只是自己拖了好长时间才读完
  •     中国人写的世界金融史
  •     很好看。谢谢第一财经周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