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冲刺》书评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308159892
作者:[美] 杰克·纳普,[美] 约翰·泽拉茨基,[美] 布拉登·科维茨
页数:300页

创业团队如何5天搞定产品设计?

我原先的工作方法并不够好。2003年,我和妻子有了第一个孩子。在我休假结束恢复工作后,我希望我的工作时间跟与家人共度的时间一样有意义。我非常认真地审视了我的工作习惯,然后发现我并没有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工作上。于是我开始优化我的工作习惯。我看了不少关于工作效率的书,还制作了表格来记录我在不同情况下的工作效率对比,例如早上运动与中午运动,或是喝咖啡与喝茶,哪种做法会让自己工作更有效率。其中有一个月,我尝试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任务清单。没错,这些分析都很怪异。不过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有条理。后来在2007年,我得到了在谷歌工作的机会。在那里,我发现了最适合流程狂人的公司文化。谷歌鼓励员工进行试验,不仅在产品研发方面,在个人工作方法,以及团队做事方式上也是如此。我开始关注如何改进团队流程(是的,又成了怪人)。我首先尝试的是如何与工程师团队进行头脑风暴专题讨论会。团队头脑风暴乐趣多多,因为每个人都会踊跃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会议室待上几个小时后,我们会写满一大摞便利贴,而且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情绪激昂。但是有一天,就在头脑风暴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工程师打断了这个过程。他问道:“你怎么知道头脑风暴会有用?”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事实令人尴尬:我只是调查过参与者是否喜欢这种讨论形式,却从来没有评估过实际的效果。接下来我审查了我组织过的每一场头脑风暴的成果,然后我注意到了一个问题。真正付诸实践并且获得成功的想法并不是来自大喊大叫的头脑风暴,最棒的点子是从别的地方来的。但到底是哪儿呢?那些更棒的点子来自于个体依然用过去习惯的方式思考创意时——坐在办公桌前时,在咖啡店等咖啡时,洗澡时。这些由人们独自想出的点子更胜一筹。当讨论会的狂热劲头散去,头脑风暴产生的点子其实并没有那么特别。也许是因为讨论会上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也许是因为头脑风暴最后只是在纸上随手画,没有产生更实际的东西。对这个问题思考得越多,我就发现我的方法存在的不足越多。我将头脑风暴与我在谷歌的日常工作进行了对比。我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刻是在面对难度大且时间紧的双重挑战时。其中一个这样的项目发生在2009年。一位名叫彼得·巴尔西杰(Peter Balsiger)的谷歌邮箱(Gmail)工程师提出了自动整理邮件的想法。我很喜欢这个想法,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智能收件箱(Priority Inbox)”,于是就借调了另外一名工程师安妮·陈(Annie Chen)与我们一起做这个项目。安妮同意了,不过只答应给我们的项目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期限内不能证明这个想法切实可行的话,她就要转去做别的项目了。我知道一个月绝对不够用,但是安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因此我决定接受她的条件,放手一搏。我们把一个月以周为单位分成了四个时间段。每一周的开始,我们都会提出一套新的设计方案。彼得和安妮负责制作产品原型,然后在一周的最后,我们会拿这套原型去找几百人进行测试。在第四周结束的时候,我们想出了一套人们能够看懂,并且愿意使用的方案。安妮留了下来,领导智能收件箱开发团队。而且不知怎么的,我们只用了平常所需时间的一小部分就完成了设计工作。几个月后,我去斯德哥尔摩见了两位谷歌同事瑟奇·拉切贝尔(Serge Lachapelle)和麦克尔·德鲁格(Mikael Drugge)。我们打算研发一款能在网络浏览器中运行的视频会议软件。我只能在那里待几天,所以我们尽可能快地讨论了我们的想法。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个能够运行的原型。我们把它发给同事,然后开始用它来举行会议。几个月后,全公司都在使用这个软件了。后来,这个网页应用程序经过优化改进后上线了,它就是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我发现在上面这两个项目中,我的工作效率都远远超过了日常工作和所有的头脑风暴讨论会。这之间有什么不同呢?首先,个体有时间单独思考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头脑风暴中那样在群体中大声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单独思考的时间并不长,近在咫尺的最后期限逼着我集中精力。我不能思考太多细节,也不能做其他重要性更低的工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那么做。另外一个重要元素是人。工程师、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在同一个房间,每个人都在解决问题中自己所负责的环节,同时又准备好随时解答其他人的疑问。我重新思考了团队讨论会的形式。如果我把这些神奇的元素——专注于个人工作,制作原型的时间,无法避免的最后期限加进来,会怎么样呢?我决定把它叫做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本书作者杰克·纳普,谷歌风投“设计冲刺”流程发明者。我给首次冲刺制订了一个粗略的日程安排:一天用来分享信息、构思草图,接下来四天制作原型。谷歌团队再一次欣然接受了这次试验。我先后领导了在谷歌浏览器(Chrome)、谷歌搜索(Google Search)、谷歌邮件(Gmail)及其他项目中的冲刺试验。结果令人兴奋。设计冲刺在这些项目中发挥了作用。创意得到了测试、创建和发布,而且最棒的一点是,它们通常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了成功。Google X的一位设计师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于是她带领谷歌广告(Google Ads)的一个团队尝试了设计冲刺。参与这次尝试的广告部员工告诉了他们的同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我就听说了很多我从未见过的人所做的冲刺尝试。一路上我也犯过不少错。我的第一次设计冲刺邀请了40个人——人数多得离谱,差点儿让这个方法还没开始就搞砸了。我多次调整过思考创意的时间、制作原型的时间,了解到什么样的速度太快,什么样的速度太慢,并且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时间方案。几年后,我跟比尔·马里斯(Bill Maris)谈到了设计冲刺。比尔是谷歌风投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由谷歌创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致力于投资富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他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大佬之一。不过,他平时举止随意,毫不显山露水。那天下午,他的着装一如往常:戴着棒球帽,穿着一件带有“佛蒙特”字样的T恤。比尔很有兴趣在谷歌风投投资的初创公司中尝试设计冲刺。一般来说,初创公司在烧光投资之前只有一次产品大获成功的机会。设计冲刺提供了一种方法,帮助这些公司在冒险打造并发布产品之前确认它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尝试设计冲刺既能帮它们节省资金,还可能带来收益。不过要想取得成效,我必须改造设计冲刺的流程。我致力于思考个人工作效率和团队工作效率已经有几年了。但是对于初创公司和它们的商业挑战,我完全是个门外汉。然而,比尔的热情让我确信,谷歌风投是适合设计冲刺的地方,同时也是适合我的地方。“这是我们的任务,”他说,“去找到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并且帮助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对此我无法说不。在谷歌风投,我与其他三位设计合伙人一起合作:布拉登·科维茨(Braden Kowitz),约翰·泽拉茨基(John Zeratsky)和迈克尔·马戈利斯(Michael Margolis)。我们的四人团队开始与不同的初创公司实践设计冲刺,试验各种流程,并检验结果,寻找改进的方法。本书中的想法来自我们的整个团队。布拉登·科维茨给这套方法添加了以故事为核心的设计,这种打破常规的方法注重整体的用户体验,而不是单个元素或技术。约翰·泽拉茨基帮助我们确定从结果出发的形式,这样每一次的冲刺实验就可以集中解决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布拉登和约翰拥有我所欠缺的创业和经商经验,他们改造了设计冲刺的流程,从而使每一次的运用拥有更集中的关注点,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迈克尔·马戈利斯鼓励我们在每次运用设计冲刺的最后进行现实世界的测试。他负责用户调查,这项工作通常需要耗时几周来筹备和执行,但他还想出了个办法,能够在一天之内就得到明确的结果。这让我们喜出望外。我们不需要去猜测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在每次设计冲刺的最后阶段,答案自然会揭晓。还有企业家丹尼尔·博卡(Daniel Burka),他曾经创办了两家公司,然后将其中一家卖给了谷歌,自己加入了谷歌风投。我第一次跟他描述设计冲刺的过程时,他心存疑虑。他后来说:“听起来就像一堆管理领域的胡言乱语。”不过他同意尝试一次。“就在那次尝试中,我们跳过废话空话,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得出了一些大有可为的想法。我开始(对它)上瘾了。”在我们成功吸引丹尼尔加入之后,他在创业领域的第一手经验,以及对废话空话的零容忍态度,帮助我们完善了整个流程。从2012年在谷歌风投实施第一次设计冲刺至今,我们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尝试。一开始,我们以为快速原型和调查只适用于大众消费品。如果用户是医药或财务领域的专家,我们也能这么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吗?令我们吃惊的是,这个为期五天的流程经受住了挑战。它满足了各种类型用户的期望,从投资家到农夫,从肿瘤学家到小企业主。它对网站、手机应用、纸质医学报告和高科技硬件都同样适用,而且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开发。我们已经利用设计冲刺成功完成了优先排序、营销策略,甚至为公司命名等案例。在一个又一个案例中,设计冲刺成功将团队凝聚到一起,孕育出各种创意想法。过去几年来,我们的团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佳机会,可以尝试并验证我们关于工作流程的想法。我们在谷歌风投投资的各种类型的初创公司进行了100多场设计冲刺实践。我们与这些优秀的企业家[包括基因测序公司23andMe创始人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推特、博客平台Blogger和内容发布平台Mediu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 Williams),以及视频网站Youtube联合创始人查德·赫利(Chad Hurley)和陈士骏(Steve Chen)]合作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获益良多。最初,我只是想让我的工作时间更加高效和有意义。我希望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让我的时间为我、我的团队和我的用户带来更多价值。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设计冲刺始终在帮助我去实现这个目标。能够在本书中与你们分享这一切,我感到超级兴奋。幸运的话,你会因为一个大胆的愿景而投身一份工作。你想要把这个愿景传达给世界,无论它是一条信息、一种服务或经验,还是一款软件/硬件产品,或者甚至就像这本书一样,是一个故事或想法。然而实现愿景的路上困难重重,一不留神就会身陷窘境:堆积的邮件,错过的最后期限,冗长的会议,还有基于不确定的设想展开的长期项目。事情不一定非要那样发展。设计冲刺提供了解决大难题、尝试新创意、增加新成果、获得高效率的捷径。它同时也会给你的奋斗之路带来更多乐趣。换句话说,你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让我们开始吧。杰克·纳普(Jake Knapp)2016年2月于旧金山©本文为蓝狮子新书《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作者自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助力初创团队创新创业的实操手册

人的潜能究竟有多大?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一个团队的潜能有多大?众人拾柴火焰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创业创新热潮,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社会活力不断激发,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但是,对于初创团队和创新团队而言,如何才能把握住这汹涌的创业浪潮,激发团队力量,成为创业路上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谷歌风投的著名设计团队杰克•纳普、约翰•泽拉茨基、布拉登•科维茨等人发明了谷歌风投“设计冲刺”流程,并结合谷歌风投的实践经验,撰写了《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一书,对“设计冲刺”流程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该团队发明的“设计冲刺”流程,涵盖了战略、创新、消费行为学、产品设计等领域,为我们解决棘手难题提供了一套五天式流程,并通过原型设计和用户测试来解决关键问题。“设计冲刺”流程采取集中一个星期的的方式开展设计工作:星期一,描述问题,选出集中解决的着力点。星期二,在纸上列出所有备选方案。星期三,作出艰难的抉择,并将选中的方案转化为可测试的猜想。星期四,制作真实的模型。星期五,进行真人测试。围绕每个步骤,本书还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准备方案,结合该团队的工作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书在介绍“设计冲刺”流程之外,更像一本实操手册,所有的流程和步骤以及注意问题都有体现,书尾还有核对清单和购物清单,为实施流程进行全方位指导。这些方法都经过谷歌风投团队的反复尝试、调整、测试和评估,实践证明确实行之有效。对于初创公司、产品设计人员,甚至对于团队日常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设计冲刺”流程的精髓在于以下四点:——充分利用时间压力。如何激发人的潜能?18世纪英国散文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当一个人知道他将在两星期内被绞死时,他会绝妙地集中思维。”由此可见,压力是激发潜能、激发创新的重要手段。“设计冲刺”流程将时间跨度定为5天。为什么是5天,该团队经过了深入的探索,认为:更短的时间将使得团队成员筋疲力竭,没有时间制作原型、进行测试。更长的时间会出现干扰和拖延,并让团队成员更坚持自己的意见。五天时间带来的紧迫感让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打断不必要的争论,同时又有时间制作原型、进行测试。——充分提高专注力。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工作中受到干扰的人平均需要23分钟才能恢复受干扰前的工作状态。丰田公司首席执行官丰田英二有句著名格言:集中注意力,你就能从一条干毛巾中拧出水来。对于工程师而言,专注才能产生效率,专注才能充分调动注意力,通过有意识的周密规划,将思想、经验和机遇充分混合,从而产生顿悟式的灵感。因此,“设计冲刺”流程要求进行这种解决重大问题的创造性劳动,必须要有一大段不受干扰的时间。——充分发掘表现力。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细节,人们很容易错误估计它的价值,而绘画则可以使抽象概念变成具体方案,清单可以明晰进展步骤。因此,在方案的草拟、设计、修改、定稿过程中,谷歌设计团队广泛使用了图示、笔记、列表等方式,将团队每个人的创意集中展现。这种直观的方法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快速输出个人的创意和想法,让团队成员消化吸收,推动产品模型不断优化。——充分运用总控力。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在“设计冲刺”流程开始环节,就要设定项目的长期目标,写到纸上,使之具体化。这些目标会在整个过程中引导我们找到解决方案,作出决定,还可以作为本周冲刺的参考,在结束时对照进行评估测试。这种“倒叙”的方法,被谷歌风投团队称之为“从结果出发”,往前看——看到设计冲刺结束的时候以及更远的将来。正是这种未来的展望,更能刺激团队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更能把握产品设计方向,确保设计思路不出现偏差。“设计冲刺”流程是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不但适用于团队解决问题,对于个人快速解决各类难题、项目攻坚,也都有着非凡的功用。掌握了这套流程,也就掌握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

5天时间就能解决棘手难题?!

一去好友家做客,发现她的床头柜上放了一本书,就是这本《设计冲刺》。我还以为是讲设计、排版、创意的书籍,便打算翻翻看看。但是好友说这本书讲得并不是艺术设计,而是产品设计,估计我这个文艺女青年,不会喜欢。老喜欢钻尖的我,便说,“鲁迅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是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哎,我虽然只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也要多看看各种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啊。”回去后,便在网上下单买了一些书,其中就有这本《设计冲刺》。到货后,在一大堆文学、欣赏、鸡汤、装逼书中,它算是最特别的了。我看书算快,花了两日就读完了。以下简单讲讲一个圈外人员看这个《设计冲刺》的心得体悟。二首先是封面,不清楚其他商业书封面如何,反正这个书的封面我还蛮喜欢的,附上图片:内容部分,会发现它是一本易读的商业书籍,对初创公司和成熟企业都有积极的帮助,按书籍文案的话说,就是:无论是缺钱缺人的初创公司,还是想抢占市场先机的企业创新项目,它们都需要找到正确方向,而且要快! 这正是运用设计冲刺的好时机! 文中还提出了“超能力”这概念来说明设计冲刺的作用:设计冲刺给我们的初创公司带来了一种超能力:他们可以在付出昂贵的代价之前,就穿越到未来,了解他们的产品以及用户反馈。如果一个冒险的想法能够在设计冲刺中获得成功,那么真正实践的回报更会好到不可思议。然而那些痛苦的惨败经历也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投资回报。因为仅用五天时间就能找到关键性的不足之处,是非常高效的。我们得到了吃一堑长一智的结果,但是又不需要承受真的栽了个大跟头的痛苦。它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全文的重点,开篇做了下简单介绍,后分章节具体讲解,最后再次概括总结,讲解得清楚明白。这里提一下设计冲刺的方法,其实就是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花五天时间解决现在产品的首要问题,完成产品迭代:星期一,描述问题,选出集中解决的着力点;星期二,在纸上列出所有备选方案;星期三,做出艰难的抉择,并将选中的方案转换为可测试的猜想;星期四,制作真实的原型;星期五,进行真人测试。三就这五天,找出关键问题,想出解决方案,进行方案选择,做出原型,进行测试,步骤如此紧凑,不禁让人怀疑,五天真的可以做到吗?但是文中所举例子,全都做到了,而且结果也都是有价值的,要么完美成功,要么找出了项目的大缺陷。而且时间只要5天,除了一些白板、胶带、马克笔等物资费用,邀请真人参与测试的礼品费,似乎也不需要其他资金投入。可以说失败的代价很小,是吧?被书讲得,我也很心动,想去尝试看看(^_^)。这地狱般的五日,要起得比鸡早,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工作,累瘫了直接趴着就睡,醒来再继续忙碌工作吧。但是,结果是每日只需10:00——17:00这段时间就好,而且还有午餐时间、休息时间等。这让我放下了心,至少这个设计冲刺不是实施一次,花费的精力要之后补好久才补得回来。但也让我更加怀疑,这么少的工作时间,效率要有多高才能达到目的???反正前面看着时候,是充满怀疑和好奇的。后面看到每一章节对每日工作的具体讲解,才算解了我的疑惑。原来这个项目已经很成熟了,每个环节也都已经设计好了。不管是流程要如何进行、人员要如何安排这些大方面问题,亦或如何记笔记、使用哪种白板等小细节都已经考虑到。这让我这个圈外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用心。整本书行文理性而精准,不像我平常接触的通俗文学作品,常常打太极,表述朦胧,像披了层云雾,需要你自己深入思考,吹散云雾,才能领略作者深意,而且有时作者没啥深意,就是想表述的文艺一点而已。因为属性不同,这本书大概属于工具书,给你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方法,供你在工作中得以借鉴。确切来说,应该是分享了一个好点子,一个付诸多次实践而获得实效的好点子。另外,文中有些片段还很有趣,让人忍俊不禁,这在之后我将具体举例说明。因为我实在很喜欢这些穿插在严谨文字中幽默又可爱的小笑话与小调侃。四看这本书时候,常常感叹,天,怎么写得这么细?竟然这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比如在前期准备(原文叫搭建舞台)中,提到这个设计冲刺团队一定要有一位(或者两位)决策者参与,但如果决策者过于忙碌或者不重视呢?书籍便说:如果你的决策这态度勉强,你可以尝试用以下至少一个理由来说服他……跟着这本书走,就好像真的有个团队在你面前将这整个过程娓娓道来,连可能遇到的挫折都帮你想好了解决方法。这种细节的考虑和整体的完善,加大了我对此书的信任,也增加了对设计冲刺项目的信任。一方面,写得这么完善,作者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另一方面,既然这方面都考虑到,说明有许多案例做基础,也让我更加愿意去相信这个项目。如果你是圈内人,是从事产品设计的专业人员,是初创公司的决策人,或是从事产品销售、项目经营等等商业领域的人员,这本书很适合你们,不是分享了商业知识,而是分享了一种帮助商业决策的快速有效的试验方法。如果你不是圈内人,跟我一样无所事事,是个爱好文学的装逼狗,或者其他无关紧要的圈外人,这本书也可以读读,虽然大方向没啥作用(目前是这么想得),但细节处常常获得一些惊喜。比如关于头脑风暴的不足之处,比如从结果出发的思考方法,比如诚实选择的重要性,如何快速记录和整理笔记的方法,等等。用心去读,总会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而且你会发现,作者的心态很开放,他是以一种积极交流的心态在讲解这个想法,不高姿态、不死板僵硬,让人很舒服得就这样一直阅读下去。五最后,将上文提到的那些可爱的小幽默和小调侃,摘了几则分享给大家:好了,到此为止,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去看看~


 设计冲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