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09749500
作者:周志强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这本书汇集了近几年来作者对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个学者心路历程的写照。中国社会在飞速地改变,这改变正在重构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看得见却未必看得清。技术改变生活,物质极大丰富,而我们想象生活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却日渐萎缩,理想主义开始变得可笑而遥不可及。 回到现场,试图找到分裂的原点,正是作者的出发点。
“2010年有一部有趣的电影叫做《人在囧途》,里面的那个傻乎乎而充满了良好品性的人最终在飞机上——而不再是窘困的囧途中,以令人吃惊的‘老板’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在现实的层面上,到底有多少人有可能和有机会摆脱囧途踏上飞行之路呢?
而关键是,又是多少人愿意、敢于和直面这种可能性在不断被损减的境况呢?
这些年来,我们的精神不断地警惕着意识形态的训导,却能非常自觉地接受这种“浪漫主义”文化想象的喂养。
这些年来,我们只在个人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抱怨这个命运或者社会体制,却在形而上的层面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这些年来,我们原来越多地懂得心理健康,越来越多地知道心灵治疗的意义,一到假期就四处奔跑,寻找那些圣洁或者纯真的境地,却在总体上变成了只懂得一种看待生活方式的偏执狂。
如果一个人精神分裂,可以交给大夫。如果一个时代在精神分裂,那么,重走一遍这些年的心路历程,来一次自我新启蒙,或者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吧?”
作者题记

书籍目录

1 国强民窘愈演愈烈
2 青年正在“消失”
3 越来越需要快乐
4 “微”抵抗还是娱乐自慰
5 消费、幻觉与资本主义
6 思想的想象力正在衰退吗
7 影像摇动现实
8 媒介文化会改变中国吗
9 当我们遭遇“复杂社会”
10 精神分裂的途中
后记

内容概要

周志强,1969年出生,山东滨州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2010-);中华女子学院特聘教授;明道大学客座教授(台湾)。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财智生活》采访我,话题是“你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未来”,这立刻使我茫然:就我个人的未来而言,一眼看到老,几乎没什么可说的;就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来说,前景模糊,一如北京雾里看花;而就我所在的中国的大学而言,未来更是一件可以多种可能的事情。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日益丧失着想象未来的能力。压力巨大的生活,令理想主义变成了可笑而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我们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能力也正在慢慢消失掉。在我的身边,年轻的一代学者,他们身上没有了我这一代和上一代学者青春激情时代那种信心十足、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有的是在高高的房价面前的沮丧、失望和卑微。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学术雄心的衰减,与想象未来能力的退化,难道不是一物之两面吗?这本书汇集了这几年我对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也是我自己心路历程的写照。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在“一如既往地改变”:一方面是改变,另一方面是在原有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滑动。飞速快跑的快感与气喘吁吁的肉身正在重构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令我无法完全将自己困在象牙塔中。知识分子早已不再是可以“平天下”的那种人,但是,我还是常常不免透过窗前的乱叶望向西墙外的大街。好在不免有好事者会喜欢阅读我写下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这些似乎与学问无关的东西,就像也总是有人在网上忍不住对我写出来的观点用下半身说话。首都师大的胡疆峰博士则以极大地热情鼓励和帮助我出版这本书,也是他让我对这些文字重新唤起修改的信心。而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宋月华女士以宽容的、温和的方式,支持这本小册子的面世。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张倩郢博士不仅认真负责地策划图书的形态,还对这个小书寄予厚望,令我惶恐。我的恩师王一川教授欣然允诺给这本小册子作序,虽然老师常常会批评我有过多的精力放到文化批评的领域中——他对弟子的期许之情,促我成长。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教授一如既往地提携后学,把酒之余,纵谈时事,既有诸多教导,更有对这几年我所写的这些稚嫩的文字的宽容肯定。而好朋友熊培云常常与我交流、争论,给了我许许多多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启示性意见。我最早开始写作文化批评的时候,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国华教授曾经来信提出中肯的批评和指导意见,勉励之意,寓于其间。生命中的争论者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图书评论的杨平先生,南开大学的王志耕教授、沈立岩教授和胡学常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的曾艳兵教授,《文艺研究》的陈剑澜先生和戴阿宝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程巍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太胜教授和陈雪虎教授,辽宁大学的宋伟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孟登迎博士等,正是这个意义上的我的好老师。我做杂志总是相信,好的文章是好编辑像导师一样“带”出来的。如果没有曾经在《东方早报》供职的孟隋师弟,没有《法制日报》的宋学鹏师弟,以及《凤凰周刊》的叶匡政先生、《社会观察》曾经的主编王敏女士(现任《重庆社会科学》等杂志总编)和现在的编辑萧武先生、《文学报》的金莹女士,《人民论坛》的周晓燕和杜凤娇编辑,《艺术广角》的牛寒婷女士等人的催促和鼓动,这本书是不会面世的。至于诸位同事、同学、朋友和亲人的支持,自是始终如一而常有常在的。希望这本书没有辜负你们!周志强2013年4月26日于南开大学新开湖畔
  •     来源: 李飞的日志大概三四年前听了周志强老师某次讲座,之后一直关注周老师。周老师的文化批评文章,我基本都是读过的。周老师这本《这些年我们的精神你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后文简称为《这些年》)在今年的9月刚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买来,狼吞虎咽地利用闲暇时间通读一遍。王一川先生在序言中将《这些年》中的文化批评文章比喻成“社会时尚的讽喻诗学”,我以为不确。周老师虽然很关注文化界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却无意建构一套等同于文学诗学的“社会时尚的诗学”。周老师这一系列文化批评的文章在于重新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感知,面对这个活生生的社会,面对活生生的现实。书中《赵本山的市侩主义》一文中,赵本山对批评者的回应“不如您自己写个剧本,自己拍一个,如果您拍的那个收视率比我这个高,我当时就给您跪下”,周老师将其中逻辑作如下类比:如果一个人批评一只母鸡下的蛋不好吃,这只母鸡勇敢地反击说,你来下一个我尝尝!今天,我吃了周老师下的这只“鸡蛋”,要把我的感受写下来,以期更多人有兴趣尝尝这只“鸡蛋”。《这些年》中,有几篇是我非常看重的,也极力推荐给看到这篇文字的人。这些文章在网上都可以搜到:《为什么“青年”消失了》、《赵本山的市侩主义》、《私通机制下的“中国式易怒”》、《<一九四二>与“灾难”的黑洞美学》、《新穷人时代的消费狂欢》《红色文化的空壳化》。个人以为,这几篇是《这些年》中比较有力度、有深度,并且文章的问题意识、逻辑展开、最终结论我都深以为然。周的,老师这只“鸡蛋”名字叫做《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限定词“这些年”比较好理解,指的是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直到此时此刻。那如何理解“精神裂变”呢?一言以蔽之,周老师这里的“分裂”于个人而言是现实处境和社会认知的分裂,是政治权利和个人想象的分裂,是经济状况和消费需求的分裂;于社会而言是问题丛生和花天酒地的分裂,是极权政治的欲望和极权文化的萎缩(伴随消费文化的崛起)的分裂,是国家富强和个人卑贱的分裂。具体而言,是个人的经济状况相对很差,却被制造出一种消费的欲望;由于利益蛋糕被瓜分殆尽,个人上升的通道明明不多了,却被制造出一种雄心壮志;社会明明有很多现实问题,大众文化却充满了傻乐和市侩而完全抽空了政治;我们明明想改变体制以使其更合理,而我们每个人却被这套体制卡着动不了。在周老师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力与资本的媾和。不受制约的权力挤压着公民的个人权利,大型资本压榨着老百姓的劳动所得。权力和资本的媾和,使得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却被这种权资怪胎制造出来的温情脉脉的大众文化所包围。我们明明对很多东西是need,却被裹挟着为各种want而焦虑,正如我们需要的是言论自由(need),但是却有人甘愿卖肾换一部IPHONE(want)。在政治问题非常严重的今天,权资怪胎却以种种方式用消费、傻乐、市侩替代了政治内容。周老师的基本观点我都同意,其严峻的批判态度令我敬佩,其人文关怀让我感动。不过其具体内容我有不敢苟同之处,例如周老师认为莫言的小说有意去政治化,我愿意保留自己的意见。这些细节不再赘言,周老师的逻辑起点和分析方法在我看来也有可疑之处。“权力与资本”的媾和这一逻辑起点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
  •     好友力荐,说此书视角独特语言犀利,读得自己三观尽毁,但唯一不满作者似乎在针砭时弊后,并未给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提供解决的方案。自己读完却不以为然,不敢说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思想,然而,如果读后一味在作者对时代的批判后面求药方,在作者提出的社会弊病后面求解答,未免浪费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所谓的没有解答,一是无法解答,大家都身处精神分裂的时代中,又有谁能幸免于难,置身事外居高临下地指点迷津呢?二是不想解答也无需解答,这一方面为读者留下了或接受或批判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是对读者的尊重,另一方面,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真正的情怀所在。如果这只是一本冷冰冰的对时代指手画脚,只见口水不见思维的评论集,我想我不会读得如此绝望,但这也许正是本雅明意义上的,能够孕育希望的绝望。从小学初中到大学,在教育的每个阶段,我们似乎都习惯了被填鸭,习惯了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着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并且对于“权威”的思想论调不加思考就全盘接受,以至于读书也自然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吸收,而对书中内容的接受则成为了读书过程的结束。可对于这本书来说,作者的每篇评论,每段论述,都不意在将自己的思考强加给读者,而是在于呈现给读者另外一种面对社会,思考自己当下生存状态的角度和方法,因此,阅读的结束恰恰衔接并启蒙着读者真正的立足自身立足当下的独立思考的开始。思想本无是非对错,如果读后,我们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生活中,多出一个透视分裂的眼睛,我想,作者就可以稍感欣慰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支持一下下。
  •     精神裂变?好奇中
  •     冰水时代的醒世“危言”
  •     文艺美学与政治传播学。强哥的幽默带着山东人的直。名词专家,概念和启发的关系很微妙,一点点读,常常读,还是可以有启发的。
  •     对诸如《泰囧》“糗百”这样的“傻乐”文化为何大赚人气的剖析让我最受教。对韩寒“消费政治”的态度一阵见血的戳穿让我最震撼。作为一个中二病患者,我着实是图样图森破了。这次未像之前看王敦老师的《中文系是治愈系》一样被暖暖地治愈,然而却是被冷静机智的idea治疗了。
  •     三观尽毁,真知始出
  •     副标题叫读懂你自己的时代,还真是能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令人震撼的权力真相。读起来有点累,不过,值得读
  •     没看完
  •     已拜读!我们的确需要关注时刻发展的世界,以社会学的想像力去关注现实,其实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领域呀~
  •     二次曝光的影评碉堡了
  •     文艺理论的简化翻版...套入社会生活 ....打辩论用的上学期
  •     。。。貌似有点口水。。。
  •     我老板是名词帝
  •     有些有趣的发现,一旦摄入太多观念,相反削弱了观点本身。不如,在发现中,启发发现本身。
  •     周老师的求真心不错。
  •     有几篇写得精彩极了,但是整体太学究。
  •     不一样的声音
  •     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好好说话不装逼会死?搞文学的就应该好好去写小说和评论别人的小说才是。不要满篇错误的用一些什么“政治隐喻”“国家制衡”“大型资本”这种看起来很牛逼,其实因为其内涵不确定即使胡乱使用也不会有人说什么的词。
  •     很棒的一本书!但周老师也用太多吊诡了吧!不停地看到这个词。。
  •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幽灵
  •     周老师极有魅力。
  •     确实很不错,值得一看
  •     毫不留情
  •     一边做笔记一边读,作者的观点不重要,话题很有意思。书就是工具,一边读一边划拉自己的想法,有意思
  •     发现自己的精神裂变总好过深陷于裂变中却不自知
  •     1、通篇都是“意见”,不是逻辑完备的真理。作者太受法国知识分子影响,而且批判话语未超出8、90年代;2、作者有强烈的启蒙冲动,仍然试图通过批判去改造大众,却不知大众与哲人有判然之别,再强烈的批判也只会沦为“想太多”;3、有一些对具体的电影、文学、现象的评价较为精彩,因此本书倒也有助于谈资。
  •     博客体的书中算是可以的一本书,有一定思想深度,有些事情分析挺到位的,但其批评文学风格过于老派,而且我不是很喜欢博客体。所以只有7.8分。给四星。
  •     深刻犀利,一如既往的关怀现实~~
  •     听过讲座,挺风趣的,书应该也是不错的
  •     本来只想给7分,无奈又没有,尽管里边又不少力不从心的批判,但却有几篇写的还可以~虽是博客体的书,但箴言也还是有的,算是一本还不错的文化消费品了~
  •     完全3D。
  •     抽奖中的书,不看对不起小强老师和好运气!看着看着感觉又回到了他的课堂。
  •     贴近生活现象,分析很深刻,对当下热点的网购、电影等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