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味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50279829
作者:沙丹
页数:400页

作者简介

在大银幕的滋味中追寻电影档案的魅力
分享中国电影资料馆台前幕后的故事
..................
※编辑推荐※
2016年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开放二十周年。藉此契机,本书将向各位读者、观众、影迷,讲述一些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故事,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精选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史学视野梳理文本脉络,寻找过去与今天的创作联系
☆每篇文章皆附有一则策展故事,亲切讲述台前幕后趣事,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全书附有百余幅作者珍藏的经典剧照、明星海报及民国电影杂志刊物图,尽显电影档案的鲜活魅力
☆对电影节、电影展映、国片及艺术电影推广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电影文集。作者从多年来从事电影策展工作的经验出发,精选了一批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治史的视野与方法梳理这些影片的美学坐标与文化脉络。同时,讲述展映前后的各种故事,既涉及珍稀拷贝的辗转发现、独具特色的映前导览、重要影人参与活动的幕后趣闻,还回顾了放映结束所留下的社会反响和经验总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电影资料馆的功能定位和策展思路、中国电影史上杰出影片及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电影的档案保存难题、艺术影院的未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并辅以百余幅珍藏图片,与影迷们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
※作者的话※
“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版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ovie”谐音,同时更兼有“银幕的滋味”之意……禁不住借来《幕味》之名,对它进行一次遥远的致敬和呼应:因为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正是一本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研究专书。我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讲述的久远信息中,找寻到它们与今天中国电影的联结关系以及依旧旺盛燃烧的生命力。
——沙 丹
...................
※名人推荐※
沙丹的这些文章介于影评与学术论文之间,但是这种分析绝非普通的影评,字里行间流露出治史之人的好奇和严谨,以及强烈的自我代入感,也总能不动声色地把话题引到电影史最陡峭的悬崖前。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沙丹实实在在地把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变成了一个电影史的课堂,成千上万的影迷在这里无师自通,亲近电影史,学习电影文化。所以在沙丹这里,策展和电影史研究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这也完美地体现在了这本书的体例中,他总是先讲一段策展故事,再展开相应主题的分析,若是缺少其中之一,那就美中不足了。
——magasa,电子杂志《虹膜》主编

书籍目录

序一 迷影的摆渡人  by 李洋
序二 站在学院和民间的十字路口 by magasa
前言 神圣的银幕
寻回传统:中国电影资料馆国片放映的策划与影响
从“西游”到“东游”:《盘丝洞》回归的意义与启示
莉莲·吉许的魅影:情节剧、悲剧女旦与中国电影业的初兴
穿越“历史黑洞”:由档案重思三十年代左翼电影运动
寻访自由神:试论三十年代左翼影人的启蒙理想和大众文艺观
精铁熔成经百炼:秋瑾影像传奇
从大陆视角看台湾“健康写实”电影的经验和传承
构建新巴别塔:中美电影的现代交流与跨国合作
玉人永诀:影星阮玲玉的悲剧表演与视觉政治
政治光谱下的文艺变革:新中国成立前夕香港左派影人的活动及影响
夏梦:一个明星的诞生
病中吟: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舍思想意识的转变
《太太万岁》:女主人的泪与笑
《清宫秘史》:娱乐、伦理和政治相交杂的历史记忆
《小城之春》:银幕上的诗情画意
大匠的困惑:《山中传奇》与胡金铨的心灵世界
附录一 培育期的北京艺术电影放映
附录二 硬盘里的电影存不了100年
后 记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沙丹,文学硕士,现任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处长,长期从事艺术影院管理和节目策划工作,并兼任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学术研究方面偏重于华语电影历史与批评,曾在众多电影专业刊物、报纸发表论文、书评、影评数百篇;曾翻译《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 96—1937)》一书;参与撰写《欧洲电影分析》《金融危机与中国电影》《银都六十(1950—2010)》等著作;并曾受邀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评委、南方都市报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等工作。


 幕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本文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为《幕味》所作推荐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沙丹算年轻人,但他策划的电影展映却成为北京电影文化的新名片。在小西天,经常有青年人排队去看经典老电影。做电影策展人,只有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是不够的,沙丹很懂宣传。他在微媒体上格外用心地做推广,措辞拿捏得恰到好处—夸张,但有分寸;幽默,却不令人讨厌。每次放经典老片,电影资料馆都门庭若市。2012 年圣诞,下大雪,我们特地赶到北京看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见识了京城影迷在大雪中排队的情形。中国不缺忠实的影迷,缺的是让影迷投奔和相遇的地方。沙丹很健谈,他在老片放映前增加了影片讲解,这个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举措其实非常聪明。电影馆要放电影,更要养观众。有些青年影迷是慕名而来,对这些电影的来龙去脉并不了解。在北京这个行路成本很高的城市,这种讲解让观影过程增值了。本书的许多文章就与这些讲解工作密不可分。片前讲解的传统是从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那里传下来的,他在法国电影资料馆做展映时,就做电影讲解,安德烈·巴赞也干过这个。我曾应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做过一次映后交流,第一次做讲解,还真把握不好与观众说话的方式。而沙丹则能口吐莲花,每次讲到钟爱的电影,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他说,他离学术圈很远,所以讲的东西都很俗。观众乐了,他便开讲。讲到要害处,他会举起一本老杂志,把电影史摔在你面前。沙丹是电影史科班出身,他的老师吴迪(启之)的学识令我非常钦佩。因此沙丹喜欢收藏老电影杂志,甚至无法自拔,经常拿着刚刚竞拍到的民国杂志向我们显摆。而这些让他欣喜若狂的老杂志,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毫无用处。这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即中国电影资料馆另一对外名称)的学术传统有关。他相信史料,在本书的许多文章中,你能闻到老杂志、老档案的味儿。电影馆策展人中的英雄,当然是亨利·朗格卢瓦。他没拍过电影,却拿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把法国电影资料馆变成了迷影人的神庙。当然,历史上还有很多迷影策展人,比如艾丽斯·巴里(Iris Barry)。这位电影保护界的先驱是英国伯明翰人,年少时在诗人庞德的鼓励下游历法国,在巴黎看过艾伯特·卡佩拉尼(Albert Capellani)导演的《悲惨世界》(Miserables,1913), 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最初给英国著名杂志《旁观者》(The Spectator)写评论,1925 年在《每日邮报》(Daily Mail)开电影专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女影评家。1930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 Barr)的召唤下,她辞职去了纽约,投入到电影保护部(Film Library)的筹建。在她全力推进下,1935 年,这个美国第一所最重要的电影档案保护机构正式建立。1938 年,艾丽斯·巴里在MoMa 开设了第一个电影放映厅,她从老电影中挑选经典之作重新给公众放映,从保护者变成策展人。同一年,她结识了亨利·朗格卢瓦并与他联合创建了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FIAF),成为当今影响最大的电影保护机构公益联盟,中国电影资料馆也是其成员之一。像这样投身电影保护和展映的迷影人还有很多,比如图卢兹电影资料馆创建人雷蒙·博尔德(Raymond Borde)、比利时皇家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雅克·勒杜(Jacques Ledoux)和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的欧内斯特·林格伦(Ernest Lindgren)等等。我曾写过迷影人,我认为合格的电影馆策划人不仅要做迷影人,还要做摆渡人,把经典电影从布满尘埃的历史中带到我们面前,或者带我们穿越回电影史的某个瞬间。从馆藏品种和数量来看,中国电影资料馆并不比国外著名的电影馆逊色,但仅仅保存和修复是不够的,电影馆还需要让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看到这些作品、讨论这些作品、爱上这些作品,这才是摆渡人。沙丹在迷恋电影和电影传播之间就保持着很好的平衡。电影史永远无法书写的章节,就是电影的流失史。沙丹在本书中提到的《盘丝洞》,是流失影片的典型。胶片很脆弱,电影从诞生起就面临着接踵而至的厄运,所以电影摆渡人的日常工作是“寻找”,他们必须把流失的和被遗忘的作品找回来、找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电影被废弃回收,以便提取银盐,这导致大量影片流失。从1895年到1918年,80%的法国电影流失了,除去后来重新寻回的作品,也至少有65%的法国电影永远遗失。有声电影到来后,默片遭到沉重打击,电影院更换有声电影放映机,观众不再喜欢看默片,这些拷贝被遗弃,引发了电影流失的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则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安全考虑,世界各地陆续完全放弃使用硝酸盐胶片,尽管此时的电影保护意识已非常强,但还是有许多影片被波及。与这些浪潮相对抗的,就是迷影人。迷影不是单纯地热爱电影,更对保护电影遗产有着天生的使命感。最早提出电影资料馆这个构想的人叫博拉斯·马图谢夫斯基(Boleslas Matuszewski),一个移居巴黎的波兰摄影师,他在1898年发表了两篇文章——《新的史料来源》(Une nouvelle source de l’histoire)和《活动摄影》(La photographie animée),提出了保存电影胶片的重要性。尽管他没有用“电影馆”(cinémathèque)这个词,但他在当时就意识到了电影保护是国家的责任,其价值就像图书馆一样。他甚至在那个时候就提出了三种保存电影的形式:其一,长期保存负片,这些负片只能被编目而不能再被使用;其二,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展示电影正片拷贝,尤其是为研究者提供服务;其三,依据保存书写文献的原则,在固定期限内搜集和保存电影拷贝。马图谢夫斯基甚至定义了保存胶片的法律条件,比如自愿捐赠、交换和购买的法律原则等等。这个电影馆的预言师有远见卓识,那时电影才诞生三年,而这样的电影馆则在三十年后才出现。作为电影遗产的保护者,要有远见、识货,才能做好电影的摆渡人。我们在这本书里看不到的,是沙丹为了策划这些展映,去“寻找”那些电影作品而付出的努力。沙丹的这些文章介于影评与学术论文之间,他会用整篇文章写桑弧的《太太万岁》、费穆的《小城之春》、朱石麟的《清宫秘史》或胡金铨的《山中传奇》,但是这种分析绝非普通的影评,字里行间流露出治史之人的好奇和严谨,以及强烈的自我代入感,也总能不动声色地把话题引到电影史最陡峭的悬崖前。写《小城之春》,他说影史经典可能来自于时代的偶然。他不会像影评人那么武断,也不需要借助繁琐的论证来装饰自己的胆识。他最精彩的文章是写人,写明星,尤其关于夏梦,他沉浸在一种栩栩如生的历史想象中,笔触之间能听到他的呼吸。我没资格给人写序。我曾约法三章,不写序。这不是假谦虚。距离太近反而参不透一个人,写不精彩就不如不写。无奈沙丹请求再三,故而破例。              李洋2015年7月20日
  •     2016年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开放二十周年。著名电影策展人、南方都市报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沙丹,在电影资料馆任职多年,近日,他将自己有关华语电影的思考、策展故事结集成册,向各位读者、观众、影迷,讲述一些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故事,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到台湾“健康写实”电影;从阮玲玉到夏梦的影像传奇……沙丹的这本《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遴选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史学视野梳理文本脉络,每篇文章皆附有一则策展故事,亲切讲述台前幕后趣事。“那时一周有八部胶片的观摩机会,这是全国学习电影史论最奢侈的待遇。”2004年,沙丹进入中国电影资料馆,在电影院里学电影,直接地大量感受光影的刺激,有时比老师的授课还有效。课余时间,沙丹以影评人的身份出现在网络论坛,此后他一直以网名“奇爱博士”为影迷所熟知。 近日,沙丹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他也谈起了艺术电影前景。他对艺术院线的发展充满信心,“未来,如果电影资料馆的正规影展可以走出北京,多地联动,那么某种意义上,虚拟性的‘艺术院线’实践便已经开启。”南都:“幕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做书名?沙丹:“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板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 ovie”谐音,也可以理解为“品尝银幕滋味”。《玲珑》以及它所包含的“幕味”板块,似乎既是指向历史的,又是关乎现代的,让我禁不住借来“幕味”之名,对它进行一次遥远的致敬和呼应,借由过去的文化概念,来联系现在的生活。我希望通过电影的历史返回当下,并不仅仅是如同在博物馆陈列一样,它们跟当下中国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南都:你一方面是电影研究科班出身,一方面,结交很多民间的电影研究者,也是学院外的电影文化自由写作者,您如何看待这两个身份?沙丹:我并不是分得这么清楚。前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新媒体影评与传统影评的春天对话”的研讨会,我们发现,现在学院内的传统影评写作和现在的表情包网络影评写作之间是可以有融合的,很多学院内的大学教师、学者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所以我觉得不用那么看重二者的分野,我的文章也是介于民间与学院论文之间,是一种“中间态”,这大概是我个人的电影研究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吧。南都:这本书在写法上更像是散文化的电影研究,这是否也和你的个人身份有关?沙丹:我本身也算是电影学术圈里的人,但我不是沉浸于书斋中、只知道写作的知识分子,在我的身上有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我平时和很多普通影迷打交道,我希望写出一本有学术性价值的书籍,给普通的观众看,虽然80%的内容是专业的电影研究,但配合了访谈和策展故事,读者可以在书中找寻在电影资料馆看电影时的一些美好记忆。南都:具体来说,你的策展实践和电影史研究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沙丹:2004年我进入中国电影资料馆读书,硕士毕业后留任工作了,原本是被分配去研究部门,后来却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经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艺术影院的节目策划工作。我发觉在这样的工作氛围当中,节目策划对于提升电影研究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还能更好地服务公众。虽然我没有待在研究部门,但策划过程中,也做了不少研究方面的工作,有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都是我到海外淘回来的。我想,成为一名好的节目策展人,其难度可能不比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低,它需要的能力更全面,既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思维,又要有对电影进行包装、宣传和推广的能力。南都:在您这么多年的影展策划实践中,有没有令你特别难忘的经历?沙丹:我们是国内最早引进放映数字修复版电影的文化机构,我记得2013年12月14日,当时我们引进了影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热情的影迷早早地在冬日寒风中排起了长队,放映活动于4点钟准时开始。整个放映过程十分完美,结束时全场观众集体鼓掌致意,此时已是晚8点有余。然而,就在《阿拉伯的劳伦斯》放映的第二天,劳伦斯的饰演者、英国著名演员彼得·奥图尔就在我们放映的同一天,于伦敦逝世,享年81岁。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让电影资料馆那日的放映更增添了一份纪念意义。南都:你对建设艺术院线有怎样的期待?沙丹:经过电影修复、包装,把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好作品带给大家,这是我们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一间国内特殊的电影院———想要去做的事情。在电影放映前,我们会有提供讲解服务。有些电影虽然故事能看懂,但创作背景还是比较复杂的,观众需要这方面的引导。电影资料馆这种放映形式也许没法在全国普及。但过去我们没法想像到,像《路边野餐》、《心迷宫》这样的小成本艺术电影可以进入主流影院。随着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深入,公众对电影消费的需求会慢慢从商业电影扩散到艺术电影,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很好的发展契机。本文刊于2016年7月10日 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蓉婷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6-07/10/content_54713.htm
  •     这本书主要关注中国电影史,提到了不少老电影,不过也包括了一些影响华语电影的外语片。这里整理出来,按照拍摄/上映年份的先后顺序列在下面。电影名单=======《党同伐异》(大卫·格里菲斯,1916)《渔光曲》(蔡楚生,1934)《神女》(吴永刚,1934,阮玲玉主演)原片是默片,不过现在已经可以看到钢琴配乐版的了(配乐非常赞)。《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1948),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太太万岁》(桑弧,1947),编剧:张爱玲。石挥再次贡献大师级表演(饰演女主的父亲)《小城之春》(费穆,194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本片多次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最佳作品。《清宫秘史》(朱石麟,1948),“影片和影片背后的一切,都让人为之唏嘘”。《我这一辈子》(石挥,1950),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石挥贡献了大师级的表演。《养鸭人家》(李行,1965)《汪洋中的一条船》(李行,1979)该片于 1986 年引入内地,引发巨大轰动。是 1949 年之后第一部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山中传奇》(胡金铨,1979)《秋瑾》(谢晋,1983)《末代皇帝》(贝纳尔多·贝托鲁奇,1987)《阮玲玉》(关锦鹏,1991)《唐山大地震》(冯小刚,2010),《幕味》在解说台湾“健康写实”电影时提到了此艺术观念在大陆的表现,认为后者的代表作就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附:读后感=========整本书有不少涉及乃至宣扬意识形态的内容,例如写夏梦、老舍的章节,读起来非常枯燥乏味。其他章节则文艺性还是比较高的,读来很有趣。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在大银幕的滋味中追寻电影档案的魅力 听沙丹分享中国电影资料馆台前幕后的故事:)
  •     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能骑着个氢弹……
  •     精神感人 非常 想去 这地方 看电影
  •     还有一星的进步空间,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分明,作者不再是我们熟悉的笑眯眯不着四六的沙哥,而是一位真正严肃认真,探讨学术“奇爱博士”,加油,像强者学习
  •     这个地方不缺好奇的人 缺将好奇化为动力的人 这里也不缺充满才情和抱负的人 缺他们与我们的沟通渠道 像博士这样能把好奇的人吸引到资料馆 又能在学术和经营之间做到平衡 真的很难能可贵 他的难处也许我们无法体会 那就好好感受他热爱的并且希望呈现给我们的电影吧
  •     葛葛的用词话语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     感人
  •     地下室与一排一
  •     在书中资料馆观众席的插图里面找到了我!除了有趣内容之外的另一种一本满足(☆_☆)
  •     很难把它硬套上中国当代文学的标签,太学院,太不小西天。幸而是距离文慧园三号最近的学院,体会得到徘徊在民间和学院的游刃有余。本不期待逻辑的铺陈,却喜见学术式的谨小慎微,只是事业单位毕竟还留有一点“谁谁表示,某某指出”句式的拘谨啊。 里面的很多海报和照片真是稀有啊!
  •     策展与影史逸事连线,虽然个别篇章不是太感兴趣,全书还是富有趣味,可感的在影史与银幕里游曳和呼吸自如的舒服。两个凌晨加一个晚上读完~
  •     在资料馆看了那么多场电影,想到背后都是葛格的辛苦谋划。如今葛格出了书,书钱还没一张电影票贵~不买一本,于心不忍。(且书本身也hin好看呢><
  •     看到出版后记积水潭-小西天-文慧园路三号时真的哭出来了。一个傍晚连着晚上一鼓作气读完了就好像葛格在片前讲解一样天啊都是熟悉的语流。葛格你一定一定可以写得更好的。资料馆也可以更棒的。小小的影迷们也要继续嗑药继续嗨啊。
  •     今天到的,已经读了一章,爱不释手。不错不错。
  •     没有想象的有趣。但也是个好作品了。
  •     沙师哥算是北京迷影圈大家都多多少少听过的一个略响亮的名号了吧。见过本尊一次,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日,排队买库布里克2001的票,那时还是那样的刀耕火种的卖票方式,沙师哥走出来,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别排了,票没了。希望这本书最后也会是沙师哥站出来说,别买了,没货了...
  •     敬佩沙丹老师为中国艺术电影推广做出的贡献与努力!全书内容严谨但不晦涩,让人涨知识的好书。影迷们请不要错过了解中国电影影史故事的好书。购买链接http://t.cn/RISRqdx
  •     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左翼电影很通俗,中美明星也同步,伶人才子颇命苦,佳作鲜为人知路。想去资料馆看一场电影。
  •     正如副标题—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所有的文章都紧紧围绕这两个议题,作者自由行走在学界与民间,整日与电影相伴,好羡慕的工作。书在6.29号入手,三天读完,读到最后一页时竟有些不舍。我喜欢迷影人的文字,混杂气质、感性与理性兼备,比那些一大堆的纯学术文章更有人的温度,作者对中国老电影的迷恋与详实的资料收集及理性的专业分析也是吸引我阅读的一大原因,整本书显示出对历史、对“人”的深刻关注,更不乏对中国电影产业、艺术电影院线、电影保存与推广的思考,涉猎范围广,提供了一些电影学研究的角度,值得一读。
  •     马上研二,策展人,心之向往,三到五年,我与策展人有个约定。
  •     看完觉得大学没去北京将荒废四年啊orz
  •     [宜读指数4]将个人实践融入到电影史的书写中,具体而不宽泛且有代表性,通俗易懂,津津有味!
  •     和朗格卢瓦的努力几乎一致。介于学者论文与影评人影评之间的风格,加之资料馆的收集癖与纯粹的迷影的热情,还有行文难掩的对夏梦的热爱,太可爱了
  •     非影迷也读得津津有味。
  •     敬佩沙丹老师为中国艺术电影推广做出的贡献与努力!读完全书很感动。明年一定要去中国电影资料馆朝圣。全书内容严谨但不晦涩,让人涨知识的好书。影迷们请不要错过了解中国电影影史故事的好书。
  •     心疼奇爱博士,做策展真的好辛苦。不过全书唯一的彩图是葛格与夏梦的合照。
  •     作者自己在前言里说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浅显易懂,可我看这彻彻底底就是一本不那么深刻的学术专著,只不过研究领域恰好放在了人人都可说两句的电影圈。资料馆是个往往被大众忽略的地方,却承担着重大的电影传播普及与保存的责任。有机会,一定去北京电影资料馆看看老电影。
  •     10年在电资馆,坐木头小板凳看《他人的生活》,真像一帧人生胶片。
  •     社会学读物。葛格很棒。
  •     居然很学术。又引发了一点对电影史的兴趣
  •     关于老电影,关于电影的保护和传播。。。
  •     跟想象中不太一样,算是一部介于学术影评和作者影评之间的文章集,本冲着影展策展实践,却发现只是在每篇影评前写的小故事,散见在前言和附文里。喜欢他的写作语言,没有学术人的卖弄也消解了影评人的感性。
  •     打通学术和策展,文字耐读,口才颇佳,沙老师真厉害!
  •     更像一本论文集
  •     老舍里头看看文学史,陈徒手的书里更翔实记录,胡金铨的部分也少了一点吧。后浪出的胡金铨回忆录也挺好的。
  •     看到后记觉得有点辛酸
  •     深入浅出,结合史实、材料的学术文,四星起
  •     电影学考研必读。装帧、选纸、版式、图文都非常舒服。
  •     要支持资料馆吉祥物沙老师
  •     葛格在书中提及的每一部国产老片都想去看一遍。。
  •     意想不到的都是干货,非常有用,很惊喜。@奇爱博士 不愧是长年亲身和胶片史料打交道的,治学相当严谨,文字清晰易读。就学术成果而言比大部分写中国电影的著述好太多,也可以作为中国早期电影史科普。
  •     2017年1月21日 购于amazon.cn @Home, London 非常长知识
  •     又读了一遍,沙丹叔的亦庄亦谐的文字风格,通俗易懂
  •     既有学术价值,又能感觉到作者对电影的passion(美版《谜一样的双眼》说,人的情感中passion是最有力最持久的~
  •     本以为是腻歪的文艺电影影评,但没想到偏偏都是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真的很惊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