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琐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108045270
作者:王学泰
页数:303页

作者简介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书籍目录

小引
一 “复杂”与“故事”
二 我的第一个“监狱”
1 “监狱”的分类
2 山雨欲来
3 我的第一个监狱
三 我的第二个监狱
1 摩托车上间隙
2 半步桥边K字楼
3 “号间门偶向人开”
4 预审、逮捕、审判
5 K字楼的吃
6 K字楼中的日常生活
7 K字楼中的犯人
8 上诉期,地震与悲痛的父亲
四 我的第三个监狱
1 北京第一监狱
2 “文革”末期的监狱
3 初进三中队三小队
4 编写节目
5 三中队其他犯人
6 狱中来了新犯人
五 监狱常事拾零
1 接见
2 在监狱中患病
3 大墙里面看电影
六 平反现场
1 改革的先导——平反冤假错案
2 平反现场
七 北京市高等法院接待站
1 归来
2 市高法接待站
附录一 生活的第一课
附录二 鲜为人知的“反动学生”案
附录三 1963年-1966年的大陆高校清理“反动学生”事件
一 缘起
二 铺开
三 “罪行”
四 处理
五 改正
六 重聚
附录 四野驴顾惟乔
一 独特的1960届
二 好强的、积极的顾惟乔
三 博学的顾惟乔
四 悲惨的顾惟乔
附录五 号子里的战争
——评《号子里的人》
附录六 读者陈建新推荐有关张建旗下落的文章
后记

内容概要

王学泰
1942年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革”中受冲击。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是文学史与文化史。


 监狱琐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初识《监狱琐记》是参加了豆瓣同城上的一个读书会,由王学泰先生和几位嘉宾推介交流。寥寥数日读完此书,手不释卷,或唏嘘,或感慨,或捧腹,或哑然。王先生在展示监狱生活全貌的同时,也刻画了监狱里的芸芸众生,更折射了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荒诞。书里记录的虽是苦难,但文风却是苦中作乐,甚至以苦为乐。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从书中读到了关于那个年代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更是有感于王先生对苦难的大度和坦然,感慨颇多。看监狱:监狱即社会杜威说,“学校即社会”,王先生说,其实监狱也是社会。社会上有的,监狱里基本都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抵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是收容所、K字楼还是一监,从管理方式,到犯人之间的小圈子,都是大社会的缩影。监狱里的看守即是“政府”(事实上在监狱的通用语里就是这么称呼的),犯人即是“民众”,管理制度就是法律。监狱中犯人有工作,有生活,有学习,有交际,有娱乐。监狱中的“民众”在“社会”中各有各的分工,有人监督看守,有人维持秩序,有厨师、理发师、电工、木工等等;而在“民众”内部,则也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人拉帮结派,有人特立独行,有人挑拨是非,有人左右逢源。在这个小“社会”里,也有与大社会一样的规则与潜规则,它既身处大社会之中,深受大社会变迁的影响;又自成一体,有着异于大社会的精彩。看人物:监狱中的众生相“监狱中的众生相”是读书会的题目,但是读书会显然对“众生相”谈的少,对“监狱”谈的多,我倒觉得这个题目更适合这本书,应该比“监狱琐记”好些。书中用了大量笔墨记述了在监狱里碰到的芸芸众生,用王先生本人的话说:监狱里有95%的都是正常人,剩下的5%是极好的或极坏的人。书中既有遇罗克、张建旗、徐璋本、彭嘉衡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有普通的看守、农民、电工、教师、学生,甚至流氓、混混等等。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人的故事又是如此的耐人寻味。有悲凉苦情:一个父亲听到探监的女儿说“以后我妈带我跟我叔过了”。有唏嘘感叹:徐璋本先生面对百般羞辱说出的“惭愧,惭愧”。有忍俊不禁:因为监狱的伙食不错,一个农民的岳父写信来说:“千万别因为在北京享了福就不要妻儿了”。有麻木不仁:审讯员的一句“王学泰,我们俩人没冤没仇,你也没有把我们家的孩子抱到井里去。今天我审讯你,是因为我挣这56块钱”。有动人亲情:彭嘉衡之子年轻时举刀刺死迫害父亲的保卫处长而锒铛入狱,晚年又为父亲捐献骨髓,服侍左右。有奇闻轶事:有为了离婚故意犯罪入狱的,有在解放前后分别被国民党和共产党关入一监的,有监狱设计者自己被关入监狱的……寥寥数字写出人间百态,我无法想象,当时这些人面对这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境,当一个人经历了这些,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态去度过余生。看历史:每个人都有到监狱一游的可能在那样一个年代的,发生了诸多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诞的事。那个年代的人们,或惶惶不安、小心翼翼,或激昂慷慨、敢作敢为,或心知肚明、装腔作势,或深信不疑、推波助澜。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到监狱一游的可能”。很多人因为莫须有的原因就被送进了监狱,而很多亲手把别人送进监狱的人,后来自己也进了监狱。在那样的年代里,个人的选择就很发人深省。同样是办案人员,有的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有的则公事公办,麻木不仁;同样是因言获罪,有的委曲求全,积极认罪,有的则固执己见,至死不渝。这些个人的选择,不见得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浪潮里实在是沧海一粟。一言以蔽之:“性格决定命运”。看王先生:“我谁也没反,只是对那时过度的谎言有点不适应罢了”与其说这本书是监狱写实,倒不如说是王先生的监狱生活回忆录。我一直在想,同样是经历了冤屈和苦难,有人成了以研究“游民文化”成名的王学泰,有人皈依宗教以求解脱,有人成了北航东门数年如一日的上访大叔。我并不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像王先生这般大度,也不认为皈依宗教的逃避和上访大叔的哭诉有何不妥。我只是扪心自问,如果换成是我会怎样?能否在历经苦难之后还能保持个人的尊严和严谨的态度,能否在受过委屈之后不去一味的怨天尤人,能否在看尽黑暗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光明?关于这些问题,王先生在这本书的结尾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我谁也没反,只是对那时过度的谎言有点不适应罢了”。当然,我更欣赏王先生在读书会上那句朴素、坚定、充满希望的结语:“我很高兴看到现在法制建设的进步,我只是希望自己这段经历,不要在后人身上重演”。
  •     《监狱锁记》这本书,当初购进时只因它在2013年各大读书榜单中一枝独秀。没有鲜艳的封皮设计,看似土气,透着平凡,作者王学泰老先生虽是社科院老学者,在大众文艺圈里也不算是出名。本书却凭借着朴实、真诚、坦率的语言另所有阅过的读者对这本书爱不释手。首先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此书的背景,否则对于在“号子”里呆过的人谁又会有什么好感?本书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中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所以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也决定着与现在我们印象中的监狱是有着明显差距。一般来讲,文革十年的大致时间是1966年至1976年,所以作者在75年因一本《推背图》和几句闲语成为阶下囚,在现在看来已然是荒唐至极。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没有接触过监狱和犯人的人们对于监狱生活抱有一种神秘感,以为关在其中的都是一伙青面獠牙的人物。其实,号子里人与当时社会上的人没多大差别。”在阅读此书之前,除了在电影当中,现实谁曾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犯人。作者以其坦然平和的心态讲述着那三年多在监狱中碰到形形色色人的与奇奇怪怪的事,对于一个委屈入狱的人,他是如何接受这一切的?作为一部纪实文学,难得看到有如此认真的人文学者如此专业地、详实地、可以说几乎不带有太多个人情感地记述着那段残酷的历史画面,我认为此书今后必然会成为真实可考的历史资料。举一个书中提到的徐璋本老先生为例,他本与钱学森同龄,同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搞反导弹的。只因几句玩笑话在1957年成为右派,后被投入监狱至,历经20年牢狱之苦。这样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狱中犯人有才华的人更是会另人刮目相看,乐器、编演、木匠、文学各类人才都找得到。由于时代特殊,怪案奇案也是比比皆是,让人有捧腹、有唏嘘、有遗憾、有感慨。总之,像现在这样身处一个安稳的社会大环境之中,我们也应该觉得幸运了。
  •     之前看过 上学记,巨流河,都很喜欢。作者有笔力,有经历,大都心态平和,有独立思考在里面,对自己的价值观也有坚守。大概就是属于写的又好看有耐看。十余年左右的动荡,至今仍未解封,从这些书里,了解一些真相,更好 认识历史与人性,也多一些反思。历史充满了值得探索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2014.3.4想读,3.27购于卓越网。3月底读完。
  •     不予置评
  •     生命如土,尊严如雾;苛政如虎,恶法如炉;笑亦是苦,三叹三哭。
  •     还行
  •     一本见证全民族失心疯状态的回忆录,过目难忘!
  •     文革后期的监狱记事
  •     那个时代,好几代人的悲伤难渡。该有多委屈多愤懑,却因为环境无法出声。看着书就能感觉到很绝望,永远不要历史重演。
  •     历史片段,前行勿忘。
  •     2.挺好看的。
  •     #2015007#
  •     至199
  •     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如果与别人说话就是行动,那么言论和行动还有没有区别?” 对方答道,”你自己与自己说,别人没听到,才是言论。“
  •     垃圾
  •     现实世界中,总会找到使我们内心安慰的人或事,真好。
  •     一样人,百样的活法!消解了多年来我对监狱这一神秘之境的莫名向往!
  •     重要的似乎不是经历而是谈起经历时的态度。
  •     号子里的人是外面人的特写,毛孔的油腻都可以透过镜头被呈现~透过铁窗看竖道的蓝天,里面的人觉的那是自由~而外面的人也被竖道的蓝天监禁,只是隔了一堵高墙罢了~
  •     因言获罪、政治犯、思想犯,一个畸形的时代。
  •     “王学泰,我们俩人没冤没仇,你也没有把我们家的孩子抱到井里去。今天我审讯你,是因为我挣这56块钱”。非常reasonable
  •     再一次体验了荒谬时代,,,
  •     狱中人物群像,写的基本都是好人,在体现特殊时期无法、荒谬
  •     客观、平静、从容。个别故事笔触有力,情感到位,甚是真实诚挚。拿出一个下午来翻翻是很不错的选择。
  •     监狱里的故事讲出来往往都是又精彩又离奇,更何况这还是文革的监狱,让一位说话一股江湖大哥气息的大学者来讲这些故事,和牛鬼蛇神录很相似,所以这书能出版,就要好好珍惜赶紧看。
  •     因为“爱聊天”而被捕。。。看来如果一个人太话唠的话还是像大嘴巴莫言一样去写小说最安全。印象最深的是一狱友让王学泰帮忙写申请,来澄清自己无罪,王马上制止,说这时候法律说了不算,这种办法不顶用啦,得拉关系找门路才行。最后找对了门路,狱友无罪释放了,王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我看到这里心忽地紧了一下。我知道要是碰上这种情况,我很有可能做跟王一样的事。但是,这是正当的方式吗?在法律的权力完全沦丧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究竟应该做什么呢?
  •     《一百个人十年》太压抑,至今还只是看到了一半。此书则不然——虽一朝入狱,身体精神遍受折磨,却也能苦中作乐。而且,知道了陶然亭、清芷园、北工大、印刷学院、南口的来历。
  •     各路“牛鬼蛇神”,可与杨奎松新书《“边缘人”纪事》一起看。
  •     拍案惊奇文革篇,匪夷所思,荒诞中的悲哀,看着看着会嘿嘿笑出来,不知这笑是否有点不仗义。
  •     几句玩笑话,一纸宣判书,寥寥百余字,囹圄数十载。疯狂时代里的人物肖像,真的难以想象书中描写的事在不到半世纪前真实发生过。王学泰淡然处之,苦中作乐的豁达态度让人钦佩~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可笑
  •     反映中国改革前三十年的社会一些状况和我党的维稳思考的逻辑和手法。 建议有时间看看,真是一本很有意思也有趣的书。
  •     几年的监狱生活写了一本书,好多人物和场景。作者记得好清楚。很写实,所以读了会沉重。一段时间不想看文革的书了,需要换换题材放松。2015.5.16
  •     待购
  •     1975-1976年间进了监狱,书中记述了狱中“琐事”,不仅有狱友的故事,也有北京数座监禁地的“风貌”,有可读性。不知是自己经历的差异,还是写作风格的差异,如果与张郎郎《宁静的地平线》相比,还是平淡了不少。
  •     开学开始听 听完之后 怅然释怀 真人真事 字字震撼
  •     真正的“大墙”写作。秒杀从维熙张贤亮的伪大墙文学
  •     作为反动学生的潜在候选人,我深深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     乙未年第21本书。今年到目前为止,读过的最好看的一本回忆录提成的书。强烈推荐!
  •     因言获罪的“反动学生”,结束狱囚生活后,记述了看过的世情和自己的心路。
  •     往往半页纸就概括了一个人(囚犯)的一生,不胜唏嘘
  •     just so so
  •     这些书太少了,得为未来留下点记忆了。
  •     监狱不是人呆的。
  •     非人时期的非正常社会状态实录
  •     一个亲历六七十年代各种运动并在K字楼看守所呆过的老人,讲述了一些看到听到的故事,我喜欢的那个年代的人们的故事。
  •     早先看张郎郎,就非常想了解K字楼那一段的事情,终于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一个个人在泥沼里荒唐的打滚,滑稽得让隔岸观火的人笑起来。让我受惊的却是全书的结尾,他讲到与法院代表的辩论,讲到钱钟书所说的“惭愧”。
  •     一句玩笑话,三载牢狱苦。
  •     好荒唐的年代
  •     2015第一本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