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6-1
ISBN:9781080154197
作者:黄仁宇
页数:534页

作者简介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书籍目录

编者说明本书和作者
第一部 自己的浴室
一 中国内陆
二 印度与缅甸
三 上海
第二部 我所付出的代价一 普林斯顿,新泽西
二 安亚堡,密西根
三 密西根:更多的回忆
四 没有特定地点:只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反省
五 剑桥,麻省
六 剑桥,英国
七 寻找对历史的技术辩证
八 新港,康涅狄格
九 纽约,纽约译后记

内容概要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读《黄河青山》:生命融入历史之旅我很少读人物传记,算是阅读结构中的一个缺陷,但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自传《黄河青山》却一开头就让我不忍释卷,看完又做了几十页的摘抄,现在正准备正心诚意地写点什么。我自问:为何这本书如此吸引我呢?答案可能在于,这是一场将生命融入历史之旅。书中写道,“重述历史至此,我开始领悟,为何我必须在生命中见识如此多的奇人异事,面临如此多的暴力。我恰巧出生在中国政治的最低点,以及人心惶惶的最高点。但在无穷危机下的生命也有一个好处:让我能窥见成形的历史,据以证实和补充我所阅读的内容。”“国家不幸诗家幸”,也是史家幸,暴力与危局正是“历史成形”的写照。他很幸运,能将生命融入历史的转折,丰富生命的同时,也锤炼出深刻史观,让后人读者从中一悟“纳须弥于芥子”的小中见大之乐。或者还不是小中见大,他的回忆本身就已磅礴。因此读《黄河青山》有很多不同的视角,我看到的是:人生,中国,历史,学问,世界。一、看人生:一个“失败者”坎坷辗转的一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但却读过《万历十五年》或者《中国大历史》。所以,黄仁宇的书和史观都很有名,但很少人是从了解他的一生再进入它的史学观点,虽然,他的一生已与其史观难以分离。读罢他的自传,我觉得,从了解他的一生开始,将会是读黄仁宇最恰当、最精彩的读法。黄仁宇的一生转折于战争。抗战爆发时,他年方十九,便毅然决定中断在南开电机工程系刚念了一年的大学学业,投笔从戎。难怪有人赞他是热血男儿。驻守云南,他对中国内陆和社会组织的落后有了第一手观察:“如果我需要一头驴来驮负重物,我必须派士兵到村落里去找村长,在枪支的威胁下,他可能听从我们的差遣。至于邮政,要送一封信到临近的省份,必须耗上一个月的时间。我必须慎选词汇,才能让村民听懂我说的话。”从中他也积累了分析国民党失败原因的经验,对于今天仍然占据主流的道德优越论解释,诸如贪腐横行、失去民心等等,他那一句“贪污是失败的结果,不是原因”振聋发聩。仅以贪污指责国民党,言不及里。为了躲避成为“绍兴师爷”的庸碌命运,他飞跃“驼峰”,俯瞰壮丽的雪山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来到印度、缅甸,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他既有过身为副官的悠闲,又有作为前线观察员对战火恐怖和求生本能的体验,也许在写到目睹和自己相仿的阵亡日本兵时,他发出了关于生命机遇的深沉感慨:“种种事由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他出生在黄海的另一边。否则他将和我们在一起,穿我们的制服,吃我们配给的食物。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上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也是“看到眼前出现人类如此大规模的奋斗与挣扎”,所以他“不再想研究安培、福特和静电系单位”,转而回答历史给他造成的困惑。特殊的经历使他成了既不能留大陆又不能去台湾的人,终于,在淹留日本之后,他远赴美国,成了一个流亡者:“我享有自由,我拥有许多人想象不到的自由,我也拥有此刻自己不需要的自由。不过,这却是流亡者的自由,是没有影子的人所拥有的自由。”(读到这句时特别感动,可摘抄出来感染力就降低了,还需各位向原文去寻找语境。)在南开,他是最年轻的学生,可十四年后在密歇根,他却是最老的学生,以至于望着同学们玫瑰般的年轻面颊,他觉得他们应该是自己同龄人的子女。但年少岁月也不算完全失落,34岁以后的他在反思历史,可34岁之前的他则是亲身投入历史,参与历史的创造与行动。大器晚成亦有可夸之处,可黄仁宇这位大器,在人近中年终于攻下博士学位后,遇到的却是接连的失败:史观不为学界认同,著作无法出版,最终被纽约乡间的师范学校解聘,一家人靠救济度日,这实在不是我们熟悉的成功故事。他自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反思中国历史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孙中山、袁世凯、张作霖、陈独秀、蒋介石,还有毛泽东,都失败了,而且“在美丽的辞藻得以落实之前”,他“也许必须扮演失败记录者的角色”。面对这位“失败者”的坎坷一生,我能说些什么呢?只要稍稍浏览书中的那些人名,便不得不感叹“群星闪耀”:蒋介石、毛泽东、史迪威、田汉、郭沫若、范长江、费正清、李约瑟……如此一生,光是“攀附名流”,也可谓丰富。但转念一想,曲折坎坷,最后得到“没有影子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悲凉?他一生丰富,自传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可自成一书,但他是否也失去了一些平凡的快乐?丰富总是与痛苦并存,单调有时也意味着平静的幸福,如何取舍?也许黄仁宇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我们没有选择权。天性加上环境,会一步步把你推上各样的人生。好在,丰富或是单调,都有可欣赏、可慨叹的地方。如果碰巧拥有的是波澜不惊的生活,不妨读读《黄河青山》,还有《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或是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也许可以体验丰富而而不必忍受坎坷的痛苦。为人生坎坷或生活乏味惋惜,都没有必要。关键是,我们完全发挥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吗?二、看中国:被浅解的近代史和现代化从看中国的视角读《黄河青山》,最大的感悟是,国共内战的意义还只被大多数国人肤浅的理解,完全没有展现出它最深刻的意义。官方教科书对此总是意含褒贬地高奏凯歌,而不能从现代化的角度思考:国民党失败的社会根源究竟是什么,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又是什么。关键当然是“乡村革命”,也就是土地革命。这段历史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忽视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从学生的角度说,可能是嫌它不够高大上,毕竟陕北包着头巾的农民不如羊吃人的异国崛起之路来的新鲜,而被埋没的恰恰是两者的共同点)。同时,土地革命的残酷也迫使人思考手段和目的之矛盾这一古老的道德命题,正如书中写道:“只要触及人类生活或人性,……[就]会牵涉我们的良知。虽然说不破则不立,不打破蛋就不能煎蛋卷,这种话说来容易,但当你视受害者为个人,他是你的同胞,脸上有痣或眉毛倒竖,呆滞悲哀的眼神偶尔会撇向你,这时你就无法明确下结论。”对于国共党争,我们总是视之为富有趣味的谈资,借此展现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但黄仁宇告诫:历史远远超过我们的喜欢与不喜欢。国民党只想修补屋顶,不肯重构下层,无视历史留下的改造乡村重任而只想保持都市气息和幻想自由;共产党为重新打造一个乡村必须“视粗俗为美德”,把政工人员变成“高贵的野蛮人”,这种疯狂的动力最终导致文革。黄说“毛是历史的工具”,我觉得这里决定论的色彩太重了。如果一切都被过去决定,没有选择,我们是不是没法喜欢或是讨厌,谴责或是赞美?也许我们不用走到他这么远,但他的疏离感和冷静深刻无人能及。其实关于1911到1949,书中的分析与摩尔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以及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相近,但《黄河青山》的长处在于,他洗练通俗而又扣人心弦,读着读着会对中国产生理解的同情,不时被某个句子击中,而后热泪盈眶。书中对传统中国的分析已是名句:“中国就像是潜水艇三明治,上层是巨大的官僚体制,底下则是庞大的农民人口,缺乏实质的中间阶层向来是根本的弱点。”有趣的是,金观涛、刘青峰在《超稳定系统》系列作品里把中国的乡绅儒士和后来的共产党员视为连接上下的中间阶层,不知黄公对此会作何评论。黄对未来中国寄予厚望,但我对他的以下观点却不认同:“我们应该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意识到他们与命运之约,而不是煽动他们要求全世界没有人可以给予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样的“命运之约”很可能被人利用,最终年轻一代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这与书中“自由是超越的因素,没有固定的经济价值”也矛盾。三、看历史:“史学是一种观点”那天和室友讨论:是否存在真实的历史?我想起书中的“史学是一种观点”,灵光一现,说:历史是在过去的时空发生的事件,它被时间之锚定格,一旦发生便成永恒。因此历史恒定,变化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史学就是对恒定历史的不同理解。同样,社会科学理论也是对恒定社会事实的不同理解。原文是:“史学是一种观点。我们每个人总是在重写和修正写不完的自传,过去必须重新投射于现在的崭新前景中,而现在却不时在变换中。历史是经过大时代动荡起伏的亿万人的集体传记。”黄仁宇最著名的无疑是“大历史观”了:“为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必须回溯和西方国家对峙时期,因此必须将基线往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两百多年。标签和分工必须置于历史真相之后,历史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我倒有个疑问:如此大历史观大可以一直上溯,溯至中西地理差异(难怪黄也有很强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在溯至地球为何长成这般模样,为何有地球人类,直至宇宙起源,如此便和物理学、神学、形而上学纠缠不清。大历史观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划分历史学、神学、哲学的地盘分界?关于偶然事件影响的论述,我亦激赏:“一大堆炮火对历史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有时短暂的小冲突反而可能造就历史的重大里程碑”,“治疗有时是治疗,但一旦奏效,通常会发展成模式,再变成体制,最后开花结果,形成独特的文化。”四、看学问:治学格言除却丰富的人生经历,黄仁宇的治学功夫也堪称深厚。他就曾因逐册阅读过《明实录》,而要大加克制,才能不显得是在炫耀和压制同事。他深谙主题阅读对研究的重要性:“诸如英国内战、克伦威尔、复辟等史实,如果读上十至十二次,每次阅读的作者都具备不同的背景和性情,就会开始学习如何吸收基本史实,如何形成自己的理论,虽然后者不免有风险。”他还深知有价值的比较研究的前提:“如果脱离社会甚至语言学的背景,很容易在荀子中读出柏拉图,从王阳明中看出尼采。”最后,他的告诫是“先熟透,再创新”:“学者照理应当加强自己的纪律,这样他们才能熟悉最基础的工夫,直到熟透为止,就可以借此打破传统,展望未来有所突破。”五、看世界:资本主义与道德优越论看世界主要指的是理解资本主义的成长史。黄的许多观点都很精辟,和其他许多经典分析所见略同(如卡尔•波兰尼):“使用货币不一定导致货币经济”,“资本主义只有和国家合而为一时才能成功,这时资本主义就等于国家。”对于中西融合和全球化,黄仁宇采取的策略是各打五十大板,双方都有问题,别再争论谁在道德上更优越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吧。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可能不同意了,这种实用主义的答案这么能用来终止终级追问呢?但现实有时就是折衷的产物。这是一篇冗长且剧透的书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真想让更多人从《黄河青山》开始,读黄仁宇,理解中国,理解世界!
  •     看完黄先生的回忆录,不免叹了口气,只是深感人生的不易。印象中,我也看过不止一本回忆录了,不过之前看过的那些,跟黄先生的比起来,只算是一些小得意罢了。黄先生在人生本该最轻松的时刻,失去了理论上不可能失去的工作,也失去了支撑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而他,在接受领救济金的落差中,却是用了三年时间,为自己坎坷,或者说,算不上顺利的前3/4人生做了一次盖棺定论。可以看到,黄先生在49年之前,与那个时代下的大部分中国人一样,为了中国而努力。然而,有能力也有机会独立思考的他,却想尝试着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出走后,至少是在与李约瑟博士共事的日子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奠定他的史学思想的大历史观,也形成了支撑他内心的一切,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但也是受困于此,当今社会过细的专业分工造成了目前研究的盲区,凸显出了他的突破所在,却也导致他始终进入不了主流体系,只能成为一个圈外人。最后一章,黄先生在临近退休之际却要忍受失业、领救济金的羞辱,不免让人心酸及无奈,更难掩些许牢骚之感,但是,书中的最重要的也是他最最看重的,仍是他的大历史观。经历了这些,才愈发觉得,这才是他生命中,或者说学术生涯中的根,更显那份虽柔弱,却永不被打倒的学者对于自己的学问,自己的自尊的那份坚定。本欲语风中劲草,想了想,却是黄河常在,青山依留。
  •     我没有想到他的著书历程如此艰辛,我以为这样的大学者应该是有闲从容地生活,却不想黄仁宇经历了那么多飘零曲折。难怪他的书越看越有味道,文字平实但是真正地越看越有力度,因为啊, 那是他一生的浓缩和提炼。 我才看了四分之一,但是已经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看着他写的在美国那几年的漂泊,一下子就想起了我在德国最艰苦的那些日子,于是一下子就被书中那充沛的感情表达所吸引。我就像看一本侦探小说一样,控制不住地翻翻后面的内容,想知道他有没有被别的学校聘用。上班路上读,吃饭的时候看,甚至上班的时候也偷偷看着,很想知道以后怎么样了,很想了解他的大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也很想知道那段动荡年代的国人的命运如何。 经历了战争之后的黄仁宇,三十多岁的时候进入校园,经历那么多起起伏伏,也不放弃他的追求。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浮沉,他的回忆录凝结得沉重,字字深刻。也很诚实,忠实回忆他的军旅生活,也给长久以来接受红色历史教育的我们提供了过往新奇的一面。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令人产生严重幻觉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选择似乎操在我们手中。但大门砰地关上时,个人只能默默接受他们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而多数人是由个性和偶然际遇来决定站在哪一边。P215 文笔相当好,感觉是除万历十五年最好看的一本。
  •     这等历史学家的传记,应该见一本读一本。
  •     大观
  •     历史经历者别样的讲述
  •     比起质朴的季羡林,我更喜欢有些“意思”的黄仁宇。国民党真是不容易,要活到多少岁才敢看蒋介石的日记?
  •     很好看,不过还是能觉出翻译的味道
  •     此书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有时感觉有点乱,跟不上节奏。作者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也用很多篇幅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值得一看。
  •     大部头,看着有点累,即了解了黄先生的大历史观,又能一窥美国的学术界,就是没有想到黄先生晚年这么穷困,需要靠救济金过日子,唉……
  •     如果说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一路凯歌,而黄的回忆录就是一路悲歌,跌宕起伏,可读性强,黄早年投笔从戎,中年转入史学,因,《万历十五年》蜚声海内外,读后令人动容。
  •     本身国内对抗战的东西讲的就比较少,黄仁宇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然后它本身的经历也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看完之后对那个时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毛泽东,蒋介石,还有很多历史人物有了更多认识,不再只是教科书上事件的领导者,对于作者关于中国社会部分的分析不太能懂,要再看看他的《万历十五年》,希望能更好地理解。
  •     虽然是回忆录,但实际上是黄仁宇一生的学术研究的综述,对国共两党,内战,中日战争,站在他一直坚持的大历史观来看待,是非对错绝不是简单可以定义。前半部真挚感人,黄的命运如何许多人(田汉,张发奎,廖沫沙,范长江,日本人,苏联人等)联系一起,并在多年后以文字形式呈现,让人感慨。
  •     喜歡前半部份他在戰後國軍的那段特殊經歷,後半部份個更多的是闡釋他的“大曆史觀”,不免有些枯燥,看不下去的感覺。。。
  •     学校图书馆已经把这本书归类到地下密集车库,心疼
  •     惜译者笔调转变太硬,不够贴切黄氏文风。再惜仅记到1983年,至作者2000年元月逝世,其间那么多可述之事,竟无处可寻了。
  •     读到中间读不下去了。。。本想看看他自己对远征印缅的回忆,没想到大篇幅在发牢骚为何自己的tenure被剥夺
  •     我没有想到他的著书历程如此艰辛,我以为这样的大学者应该是有闲从容地生活,却不想黄仁宇经历了那么多飘零曲折。难怪他的书越看越有味道,那是他一生的浓缩。
  •     非常喜欢的传记, 一个人的经历, 侧面看到了大历史。
  •     前段的抗战岁月和后段的美国大学研究生涯记忆犹新——成都陆军士官学校、落后五码的唐、长滩的度假别墅和RV、拿枪点射啮齿类动物的黄太太……没记错的话黄太太在黄老去世一年之内便随他而去,就像June Carter和Johnny Cash那样。
  •     如果不像卡夫卡,更像杜拉斯。大历史独树一帜。
  •     很值得读,了解不一样的国民党和中国近代史
  •     也是大学时读的,黄仁宇自传,太厚,读了一半。了解到人生具有各种可能性;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浴室(涉及到基本需求和择偶问题);西方文化的吸引力;人生岔路口,选择投国军是因为穿得统一但不管你想啥,共军则相反,英明抉择啊。
  •     黄仁宇,,那个特别时代的特别亲历者, 他的个人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会造反的人值得尊敬,会吵的孩子有糖吃。为国民党洗地还是有点多。
  •     喜欢这样有个人视角思考的写历史,读史,是自己的事。
  •     勉强看到283页,没有评论中说的那么好看。一本充满杂事的回忆录 尽管前言上说的是作者写自己历史观形成的过程,可是读了一大半,不
  •     验证了伟大与生活磨难是一起的~~~
  •     作者事无巨细地回顾了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但对一般读者可能不够简练,会所得有限。
  •     一次次的失败可以把人引向一次次的成功
  •     书中详细阐述了黄的自传以及他的大历史观
  •     从个人小历史看时代大历史
  •     黄仁宇的“失败”过于蛊惑人心,任择一页皆可流连忘返。
  •     在一个说不上是糟糕还是不糟糕的月份,读完了这本书。面对波云诡谲的命运,你在命运背后筑一间小屋,每天心绪烦乱时就悄悄跑进小屋跟作者喝茶聊天,581页,他的一生和著述乃至个人智识,让你喘息之余获得了最大的慰籍,虽不及参悟了宇宙的真理,但绝对应是超越了我辈眼界,感谢作者这巨大无私的馈赠。
  •     学书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
  •     在历史夹缝中求存的历史学家,真实而真诚的活着。
  •     大历史的回忆录,看到的是细节。流亡美国的国民党军官经历,是一个不寻常的角度了解着过去的一段历史,一段国家发展的纠葛。
  •     “四 没有特定地点:只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反省” 当看完这一章时,我想,可以至少给4星了。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碎碎念,透过大历史观,国共,蒋毛的重新呈现。又认识了很多。
  •     蒋公和老毛,都很客观的评价。
  •     难以忘怀的阅读经历
  •     历史之曲折,人生之厚重
  •     第一部分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了。。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