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6-1
ISBN:9781080154197
作者:黄仁宇
页数:534页

生命融入历史之旅

读《黄河青山》:生命融入历史之旅我很少读人物传记,算是阅读结构中的一个缺陷,但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自传《黄河青山》却一开头就让我不忍释卷,看完又做了几十页的摘抄,现在正准备正心诚意地写点什么。我自问:为何这本书如此吸引我呢?答案可能在于,这是一场将生命融入历史之旅。书中写道,“重述历史至此,我开始领悟,为何我必须在生命中见识如此多的奇人异事,面临如此多的暴力。我恰巧出生在中国政治的最低点,以及人心惶惶的最高点。但在无穷危机下的生命也有一个好处:让我能窥见成形的历史,据以证实和补充我所阅读的内容。”“国家不幸诗家幸”,也是史家幸,暴力与危局正是“历史成形”的写照。他很幸运,能将生命融入历史的转折,丰富生命的同时,也锤炼出深刻史观,让后人读者从中一悟“纳须弥于芥子”的小中见大之乐。或者还不是小中见大,他的回忆本身就已磅礴。因此读《黄河青山》有很多不同的视角,我看到的是:人生,中国,历史,学问,世界。一、看人生:一个“失败者”坎坷辗转的一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但却读过《万历十五年》或者《中国大历史》。所以,黄仁宇的书和史观都很有名,但很少人是从了解他的一生再进入它的史学观点,虽然,他的一生已与其史观难以分离。读罢他的自传,我觉得,从了解他的一生开始,将会是读黄仁宇最恰当、最精彩的读法。黄仁宇的一生转折于战争。抗战爆发时,他年方十九,便毅然决定中断在南开电机工程系刚念了一年的大学学业,投笔从戎。难怪有人赞他是热血男儿。驻守云南,他对中国内陆和社会组织的落后有了第一手观察:“如果我需要一头驴来驮负重物,我必须派士兵到村落里去找村长,在枪支的威胁下,他可能听从我们的差遣。至于邮政,要送一封信到临近的省份,必须耗上一个月的时间。我必须慎选词汇,才能让村民听懂我说的话。”从中他也积累了分析国民党失败原因的经验,对于今天仍然占据主流的道德优越论解释,诸如贪腐横行、失去民心等等,他那一句“贪污是失败的结果,不是原因”振聋发聩。仅以贪污指责国民党,言不及里。为了躲避成为“绍兴师爷”的庸碌命运,他飞跃“驼峰”,俯瞰壮丽的雪山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来到印度、缅甸,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他既有过身为副官的悠闲,又有作为前线观察员对战火恐怖和求生本能的体验,也许在写到目睹和自己相仿的阵亡日本兵时,他发出了关于生命机遇的深沉感慨:“种种事由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他出生在黄海的另一边。否则他将和我们在一起,穿我们的制服,吃我们配给的食物。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上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也是“看到眼前出现人类如此大规模的奋斗与挣扎”,所以他“不再想研究安培、福特和静电系单位”,转而回答历史给他造成的困惑。特殊的经历使他成了既不能留大陆又不能去台湾的人,终于,在淹留日本之后,他远赴美国,成了一个流亡者:“我享有自由,我拥有许多人想象不到的自由,我也拥有此刻自己不需要的自由。不过,这却是流亡者的自由,是没有影子的人所拥有的自由。”(读到这句时特别感动,可摘抄出来感染力就降低了,还需各位向原文去寻找语境。)在南开,他是最年轻的学生,可十四年后在密歇根,他却是最老的学生,以至于望着同学们玫瑰般的年轻面颊,他觉得他们应该是自己同龄人的子女。但年少岁月也不算完全失落,34岁以后的他在反思历史,可34岁之前的他则是亲身投入历史,参与历史的创造与行动。大器晚成亦有可夸之处,可黄仁宇这位大器,在人近中年终于攻下博士学位后,遇到的却是接连的失败:史观不为学界认同,著作无法出版,最终被纽约乡间的师范学校解聘,一家人靠救济度日,这实在不是我们熟悉的成功故事。他自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反思中国历史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孙中山、袁世凯、张作霖、陈独秀、蒋介石,还有毛泽东,都失败了,而且“在美丽的辞藻得以落实之前”,他“也许必须扮演失败记录者的角色”。面对这位“失败者”的坎坷一生,我能说些什么呢?只要稍稍浏览书中的那些人名,便不得不感叹“群星闪耀”:蒋介石、毛泽东、史迪威、田汉、郭沫若、范长江、费正清、李约瑟……如此一生,光是“攀附名流”,也可谓丰富。但转念一想,曲折坎坷,最后得到“没有影子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悲凉?他一生丰富,自传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可自成一书,但他是否也失去了一些平凡的快乐?丰富总是与痛苦并存,单调有时也意味着平静的幸福,如何取舍?也许黄仁宇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我们没有选择权。天性加上环境,会一步步把你推上各样的人生。好在,丰富或是单调,都有可欣赏、可慨叹的地方。如果碰巧拥有的是波澜不惊的生活,不妨读读《黄河青山》,还有《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或是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也许可以体验丰富而而不必忍受坎坷的痛苦。为人生坎坷或生活乏味惋惜,都没有必要。关键是,我们完全发挥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吗?二、看中国:被浅解的近代史和现代化从看中国的视角读《黄河青山》,最大的感悟是,国共内战的意义还只被大多数国人肤浅的理解,完全没有展现出它最深刻的意义。官方教科书对此总是意含褒贬地高奏凯歌,而不能从现代化的角度思考:国民党失败的社会根源究竟是什么,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又是什么。关键当然是“乡村革命”,也就是土地革命。这段历史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忽视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从学生的角度说,可能是嫌它不够高大上,毕竟陕北包着头巾的农民不如羊吃人的异国崛起之路来的新鲜,而被埋没的恰恰是两者的共同点)。同时,土地革命的残酷也迫使人思考手段和目的之矛盾这一古老的道德命题,正如书中写道:“只要触及人类生活或人性,……[就]会牵涉我们的良知。虽然说不破则不立,不打破蛋就不能煎蛋卷,这种话说来容易,但当你视受害者为个人,他是你的同胞,脸上有痣或眉毛倒竖,呆滞悲哀的眼神偶尔会撇向你,这时你就无法明确下结论。”对于国共党争,我们总是视之为富有趣味的谈资,借此展现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但黄仁宇告诫:历史远远超过我们的喜欢与不喜欢。国民党只想修补屋顶,不肯重构下层,无视历史留下的改造乡村重任而只想保持都市气息和幻想自由;共产党为重新打造一个乡村必须“视粗俗为美德”,把政工人员变成“高贵的野蛮人”,这种疯狂的动力最终导致文革。黄说“毛是历史的工具”,我觉得这里决定论的色彩太重了。如果一切都被过去决定,没有选择,我们是不是没法喜欢或是讨厌,谴责或是赞美?也许我们不用走到他这么远,但他的疏离感和冷静深刻无人能及。其实关于1911到1949,书中的分析与摩尔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以及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相近,但《黄河青山》的长处在于,他洗练通俗而又扣人心弦,读着读着会对中国产生理解的同情,不时被某个句子击中,而后热泪盈眶。书中对传统中国的分析已是名句:“中国就像是潜水艇三明治,上层是巨大的官僚体制,底下则是庞大的农民人口,缺乏实质的中间阶层向来是根本的弱点。”有趣的是,金观涛、刘青峰在《超稳定系统》系列作品里把中国的乡绅儒士和后来的共产党员视为连接上下的中间阶层,不知黄公对此会作何评论。黄对未来中国寄予厚望,但我对他的以下观点却不认同:“我们应该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意识到他们与命运之约,而不是煽动他们要求全世界没有人可以给予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样的“命运之约”很可能被人利用,最终年轻一代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这与书中“自由是超越的因素,没有固定的经济价值”也矛盾。三、看历史:“史学是一种观点”那天和室友讨论:是否存在真实的历史?我想起书中的“史学是一种观点”,灵光一现,说:历史是在过去的时空发生的事件,它被时间之锚定格,一旦发生便成永恒。因此历史恒定,变化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史学就是对恒定历史的不同理解。同样,社会科学理论也是对恒定社会事实的不同理解。原文是:“史学是一种观点。我们每个人总是在重写和修正写不完的自传,过去必须重新投射于现在的崭新前景中,而现在却不时在变换中。历史是经过大时代动荡起伏的亿万人的集体传记。”黄仁宇最著名的无疑是“大历史观”了:“为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必须回溯和西方国家对峙时期,因此必须将基线往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两百多年。标签和分工必须置于历史真相之后,历史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我倒有个疑问:如此大历史观大可以一直上溯,溯至中西地理差异(难怪黄也有很强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在溯至地球为何长成这般模样,为何有地球人类,直至宇宙起源,如此便和物理学、神学、形而上学纠缠不清。大历史观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划分历史学、神学、哲学的地盘分界?关于偶然事件影响的论述,我亦激赏:“一大堆炮火对历史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有时短暂的小冲突反而可能造就历史的重大里程碑”,“治疗有时是治疗,但一旦奏效,通常会发展成模式,再变成体制,最后开花结果,形成独特的文化。”四、看学问:治学格言除却丰富的人生经历,黄仁宇的治学功夫也堪称深厚。他就曾因逐册阅读过《明实录》,而要大加克制,才能不显得是在炫耀和压制同事。他深谙主题阅读对研究的重要性:“诸如英国内战、克伦威尔、复辟等史实,如果读上十至十二次,每次阅读的作者都具备不同的背景和性情,就会开始学习如何吸收基本史实,如何形成自己的理论,虽然后者不免有风险。”他还深知有价值的比较研究的前提:“如果脱离社会甚至语言学的背景,很容易在荀子中读出柏拉图,从王阳明中看出尼采。”最后,他的告诫是“先熟透,再创新”:“学者照理应当加强自己的纪律,这样他们才能熟悉最基础的工夫,直到熟透为止,就可以借此打破传统,展望未来有所突破。”五、看世界:资本主义与道德优越论看世界主要指的是理解资本主义的成长史。黄的许多观点都很精辟,和其他许多经典分析所见略同(如卡尔•波兰尼):“使用货币不一定导致货币经济”,“资本主义只有和国家合而为一时才能成功,这时资本主义就等于国家。”对于中西融合和全球化,黄仁宇采取的策略是各打五十大板,双方都有问题,别再争论谁在道德上更优越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吧。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可能不同意了,这种实用主义的答案这么能用来终止终级追问呢?但现实有时就是折衷的产物。这是一篇冗长且剧透的书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真想让更多人从《黄河青山》开始,读黄仁宇,理解中国,理解世界!

想了想,仍是黄河与青山

看完黄先生的回忆录,不免叹了口气,只是深感人生的不易。印象中,我也看过不止一本回忆录了,不过之前看过的那些,跟黄先生的比起来,只算是一些小得意罢了。黄先生在人生本该最轻松的时刻,失去了理论上不可能失去的工作,也失去了支撑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而他,在接受领救济金的落差中,却是用了三年时间,为自己坎坷,或者说,算不上顺利的前3/4人生做了一次盖棺定论。可以看到,黄先生在49年之前,与那个时代下的大部分中国人一样,为了中国而努力。然而,有能力也有机会独立思考的他,却想尝试着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出走后,至少是在与李约瑟博士共事的日子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奠定他的史学思想的大历史观,也形成了支撑他内心的一切,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但也是受困于此,当今社会过细的专业分工造成了目前研究的盲区,凸显出了他的突破所在,却也导致他始终进入不了主流体系,只能成为一个圈外人。最后一章,黄先生在临近退休之际却要忍受失业、领救济金的羞辱,不免让人心酸及无奈,更难掩些许牢骚之感,但是,书中的最重要的也是他最最看重的,仍是他的大历史观。经历了这些,才愈发觉得,这才是他生命中,或者说学术生涯中的根,更显那份虽柔弱,却永不被打倒的学者对于自己的学问,自己的自尊的那份坚定。本欲语风中劲草,想了想,却是黄河常在,青山依留。

波澜的一生,他的黄河青山。

我没有想到他的著书历程如此艰辛,我以为这样的大学者应该是有闲从容地生活,却不想黄仁宇经历了那么多飘零曲折。难怪他的书越看越有味道,文字平实但是真正地越看越有力度,因为啊, 那是他一生的浓缩和提炼。 我才看了四分之一,但是已经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看着他写的在美国那几年的漂泊,一下子就想起了我在德国最艰苦的那些日子,于是一下子就被书中那充沛的感情表达所吸引。我就像看一本侦探小说一样,控制不住地翻翻后面的内容,想知道他有没有被别的学校聘用。上班路上读,吃饭的时候看,甚至上班的时候也偷偷看着,很想知道以后怎么样了,很想了解他的大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也很想知道那段动荡年代的国人的命运如何。 经历了战争之后的黄仁宇,三十多岁的时候进入校园,经历那么多起起伏伏,也不放弃他的追求。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浮沉,他的回忆录凝结得沉重,字字深刻。也很诚实,忠实回忆他的军旅生活,也给长久以来接受红色历史教育的我们提供了过往新奇的一面。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我慢慢不敢把自己胡乱写的东西叫做书评,读他们积淀一生的回忆和思考,让我觉得我只能写出肤浅很多的话来。这本书写于80年代初,距离他的第二段人生开始仅仅过去了30年,他的第二段人生从1950年退伍并在密西根大学读历史开始,这之前是他的第一段人生,这个时候他已经32岁。很难想象这种从头再来的艰难,但是似乎是要对自己有一个交代,要把自己的前半生的漂泊的军旅生涯想通,他说这是他决心成为历史学家的原因,他希望找到答案,为什么国民党不能在大陆成功,究竟这样的历史发展是可以做出选择的还是必然出现的。他决心跳出去,讲这个时代向前推四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去从这么长时间的中国历史中寻找答案。最终他从明朝的税制和财政研究入手,看到了几百年前的社会管理模式和20世纪上半纪他所看到的模式如出一辙时,他得到了一种大历史观的答案,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上层的精英官僚体系和下层的庞大农民体系,中间没有能够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这两个阶层的沟通都是通过模糊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进行的。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方式,促使它产生的三个要素是信用、管理和服务,信用的提升依赖于政府建立健全强制的商业法体系,保障公民的财产权,这样资本才能得到积累,而非人治的管理也同样是有赖于法律体系,并且这种管理必须是可以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即必须是经济活动成为主流,经济活动不能被意识形态所凌驾。而中国传统社会靠伦理道德和文化导向的根基,在于下层的庞大农民体系,因而蒋介石只在上层建立一套中庸调和的体系始终是不能和下层沟通的,既不能在战时得到下层的后勤支持,也不能将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流入下层。而毛泽东则根据被李约瑟称之为最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从下层建筑开始摧毁,从土地革命开始摧毁两千年的传统社会的基础,从而建立新的基础。因而毛的成功和蒋的失败并不是偶然性的,但后来国民党在台湾的成功却可以说明一点,即意识形态并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关键仍然在于技术层面,即只要政党将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并以执政的权力为经济发展扫清来自传统的下层的障碍时,他都能取得成功。我欣赏作者淡化意识形态的做法,而只强调一个基本的立场,就是财产权的不可侵犯性,个人财产权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相悖的,但黄仁宇也巧妙地折中说至少马克思不会反对“集体财产权”这样的提法,而这也至少是一个不错的进展。就改革开放以来所看,财产权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无疑是经济腾飞的关键前提。如今,我们正是应该淡化意识形态的矛盾,专注于技术层面的改革的时候,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任国务院总理无一不是把技术层面的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技术层面,就是保障经济活动等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政策。因为经济活动停滞带来的僵局会产生动荡和暴力,这是作为历史学家的黄仁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的。当然,写下这些,我只是写了一些最浅显易懂的部分,我不能否认,有很多的地方,我还不能理解,除去译者的原因,我想大部分原因是我自己现在的浅显。每次无法读懂而略读之后,每次读着读着脑袋里开始想到其他的事时,我就会多一层的沮丧,因为我总想着,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尽量多的值得这么多时间付出之后的教益。我察觉到自己的心不在焉时,便会觉得自己在侮辱一本书和一个人。我急切地想从里面吸收,但又会偷懒地想,它总也会主动地给我一些影响。当我快速地写书叫做书评的文字时,我可以预见出我会写得漏洞百出,但是我有努力地让它圆回去,不致有太大的缺口。目前我还没有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我指的是,从开始以来我的阅读习惯一直没有变动过,也许我需要阅读一本介绍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以使我获得更多。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同时有其他方面的烦恼,这些烦恼也许可以用到了嘴边的话就能消除,但我还是没有开口,我也惊讶于自己的没有逻辑的表达,这种惊讶是一种落差和羞愧。人,都是中性的,这种中性一方面是说他其实没有他表现的那么不识趣,另一方面是说,因为他的中性,所以对于别人偏向有爱的表示会让他感受到极大的感动,这种感动源于不同,这种偏向则不需要多少技巧。我经常一方面用前一方面安慰自己,也试着想也许别人也会想到这一点,因而不会太放心上,另一方面我也用后一方面鼓励自己,只需要小小的艺术,你就能特别的与众不同,特别的让人心里舒坦。我在培养的读书习惯,是盼望这能让我因懂得自己的无知而有虚怀,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让我比较难过。回顾我在北京的四年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两难中徘徊,无法彻底地担当一个角色,相比于那些有能力预测和预估的人来说,我只能往前看几天,对我来说,这向前看的几天也是从想别人会如何想那儿得来的,暂时对我来说则成了常态。所以当我写大历史这三个字的时候,我都不禁觉得可笑,痕迹并不会像你一开始预想的一样深。如果有的,成为你每一天都会过一遍脑子的,那么他也许会成为日后你回忆录的一部分。我曾以为一生很漫长,等到我在很多我最爱的回忆录中看到如此仔细的情结和心理时,我才告诉自己,人生不长,少数的仔仔细细地包含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幅画面,大多数的,你甚至想不起关于他的任何一个词,那怕曾经他是那么巨大的字体。黄仁宇写成这本书时,他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这本书写成于1983年,那时他也只有65岁,距离去世还有17年。齐邦媛写成《巨流河》时,是2009年,这时她已经85岁,整整比黄仁宇写回忆录的年龄大了20岁。我还记得乔布斯在临去世前不久,才找到沃尔特.艾萨克森,希望他帮他写传。我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好像是人越晚写传记越好,可以这么说吧,因为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我真的很想看在83年之后黄仁宇回到大陆的故事,可惜不能见于书中。我喜欢自传,因为只能自己写,因为包含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别人不可能完全知道的。我也喜欢他人作传,因为自传的文笔少有好的,也因为他人作传的客观评价,这是《乔布斯传》最吸引我的。不是说一个人总是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而是不管是自扬还是自抑,都难免显得不自然,好像是突然想到的自抑和突然停止的自扬。但《黄河青山》和《巨流河》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几乎不去评价别人的是非,不去猜测别人的想法,而只是自白。目前我的阶段还处在四处接收的状态,即我很难反驳任何观点,所以通读这本书,我接收这本书的观点,好吧,这本书虽然不如《万历十五年》那样吸引我,部分是因为理解上的困难,好吧,我真的不喜欢翻译的书籍,因为翻译的书籍的没有读懂,我总把不能忽略的一部分责任归咎于译者身上。而《万历十五年》的中文版是由黄仁宇先生本人译成中文的,对于中文读者来说,自然是由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目前,越来越多的大陆书籍具有了可供反思的可读性,并且也能付梓,另外的不可忽略的中文著书群体就是台湾和香港,在我心目中,台湾作家的书籍,是有品质保证的,比如王汎森所写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而对于翻译,我想说,几乎等于译者的再创,可喜的是,《乔布斯传》和《邓小平时代》的翻译都是极精彩的。当然这类他人作的传记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相比于自传更少的需要揣摩的地方。总的来说,黄仁宇的文笔真的太吸引我了,我已经将三联书店里他的所有书列为备买书目了!

黄河依旧在, 青山笑春风

很多年前, 刚出版, 杨澜和白岩松不约而同的说自己最近在看的书, 是《黄河青山》。 名字很美, 过耳不忘。 可惜, 当时总是年少, 还不会有兴趣去看这样大部头的传记。很相信缘分, 就是该你感兴趣了, 你才会去阅读。非常喜欢这样的平实的描写。 年轻的军官, 在望族的小姐面前, 一无是处。 另一位平民百姓的女孩, 他也确实觉得门当户对的重要。 呵呵, 很真实。他看到了大历史的片段, 为什么会这样, 而不是那样。 这样的追问, 领他走进了历史。 从一位门外汉, 到历史学家, 要走多远, 有多坎坷, 他一一道来。很震动我的, 是其中的很多细节。 一位俄罗斯的军官的从容, 使他免于一次手沾鲜血的劫难。之后会让他扬名立万的《万历十五年》, 初次出版, 走了多少弯路。 见识到多少所谓名家的嘴脸。意外的被解雇, 捉襟见肘的难堪, 看得难受。 但,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