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气象学家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542655922
作者:[法] 奥利维埃·罗兰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在古拉格的劳改营里,气象学家范根海姆坚持给年幼的女儿艾莱奥诺拉寄去小画、标本、谜语,直到被处死的前夜。范根格安姆不是这么刚烈的人。他爱家庭,尤其怜爱他的女儿,他的“小星星”。他热爱他的工作,大概也热爱他生活的时代,这个人,也许不够有怀疑精神,和所有人一样,有他的正直和忠 诚,也有他的盲从和轻信。气象学家的故事,以及其他所有在壕沟深处被枪决的无辜者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和他们一起被屠杀的,是我们(我们的父母,我们之前的一代人)曾经共享的希望,是我们曾经至少在某一刻相信即将变为现实的乌托邦。

内容概要

奥利维埃·罗兰,法国作家,1947年生于巴黎郊区,曾当过记者和自由撰稿人,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期担任过左翼组织的军事领袖。重要作品有《苏丹港》、《纸老虎》和《猎狮人》。曾获法兰西文化奖、费米娜文学奖。2011年,法兰西学院授予罗兰保罗·莫朗大奖,奖励其全部作品。


 古拉格气象学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人物和历史的传记,有点乱。书最后的附页中是他给女儿信的彩图。也是我喜欢的(但是彩图少得可怜)。被宣传书的人提出放在书的介绍里。希望这本书能有个前言或者译后记之类的,能对书的作者、被传记人和内容做个大致的说明。
  •     古拉格的教训云也退十月革命明年就将迎来一百周年,在预想中,肯定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的话语大战,有人缅怀,有人重估,有人清算。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最近访华,谈及她的近作《二手时间》,就是关于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人心情的。读其书,感觉不少俄罗斯人很有些“十月革命情结”:对比现状,他们宁愿回到过去,因为那时物质再匮乏,毕竟精气神旺盛。他们还无比想念二战以后国家占据世界两极之一的感觉,大国,强国,给他们带来了太美好的感觉。身为一个出色的采访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即使在书中保持隐形,也掩抑不住对同胞的愤懑:他们太不争气,太善于遗忘,只记得苏联在世界上呼风唤雨的时刻,记得在二战中阻击纳粹和二战结束后的国家威望,却忘了十月革命后的血腥内战,忘了1930年代的大饥荒、大清洗,忘了斯大林在最后几年里发起的疯狂迫害,好像连臭名昭著的古拉格也给忘了。只要那些践踏人权的惨事没有发生到自己头上,它们就相当于不存在;只要独裁者已不在人世,就可以选择性地怀念他的“历史功绩”。所有以“古拉格”为主题的作品,都是冲着这种健忘而来的。《古拉格气象学家》,法国人奥利维埃•罗兰的一本新书,跟丰厚沉重的《古拉格群岛》相比,它只是小小的一点“试吃品”,但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黑暗已经足够。书名里的气象学家有个荷兰人的姓氏,叫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范根格安姆,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小村,时间是1881年,一直搞科研,最大的抱负是建立一个全球气象信息网络,也很少关心政治,“他的领域是云,是风,是雨、等压线,北方海路上的浮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过问过苏联已经发生和正在大行其道的饥馑和谎言。罗兰认为他的心理和当时其他苏联科学家没有二致:认为自己在为国家处理最重要的问题,处理完毕,其他一时的混乱都可迎刃而解。因此,当政治找上门来,而且是以手铐脚镣的方式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不太常见的“不能这样,国家需要我的贡献”,和十分常见的“肯定是搞错了”。机器开动了,不管你是哪一路“公民”,掉进来的都做一样的处理。罗兰的书中充满了猜想,因为他能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十分有限,不过好在关于入狱的记忆都是差不多的。在被移送古拉格之前,他先在卢比扬卡监狱里待了四个月,书中提到了“囚徒被扒掉衣服检查身体,收回衣服时扣子都是掉了的”这一细节,可以跟《古拉格:一部历史》一书中某政治犯的女儿的讲述相对照:“这里是卢比扬卡,你已经不再是个人了。而且你周围也没有人。他们领着你经过走廊,给你拍照,让你脱衣,用机器检查你的身体。所有事情毫无人性地进行着。你期待有人投来带有人性的一瞥……但是你的希望落了空。你衣冠不整地站在照相机前,试图多少整理一下衣衫,一根手指指示你坐在哪里,一个空洞的声音要你‘面向前’和‘侧过去’。他们不把你当人看……”只有当尊严被践踏,你才会体会到自己的羸弱。去年的天津爆炸事件,小区居民拉横幅上访等等也引发了“一不留神变草民”的感慨:面无表情的官僚机器随时可以让良民沦为贱民。然而,只要没落到自己头上,你很难去主动体味别人的恐惧和无力,更不用说付出义愤了。罗兰的书试图把恐惧与无力滴水不落地传达给读者。首先,监狱里的暴力并不止步于达到让人服从的目的,采取暴力者会轻易地越界,去享受凌虐他人尊严的快感。除了衣服扣子的细节外,罗兰还引用了曾入此狱的德共领导人诺依曼的妻子的话来阐明这种切身感受:“只有到那一天,当我们身处一扇没有把手的门之后,才能真正意识到监狱的含义;但是囚犯是什么,任凭他人支配身体意味着什么,在卢比扬卡第一次搜身后,就会明白了。”转到古拉格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希望—落空—再希望—再落空的不断循环。这种故事读起来会给我们一种满足(虽然很残酷):我们知道结局,而书中人却蒙在鼓里。阿列克谢很有信心地写信申冤,期待斯大林早日看到,让他获释,重新回到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我想,即便对斯大林和古拉格一无所知的读者,都会预感到他是在幻想,甚至期待看到他一点点幻灭的过程。只有从当事人自己角度发出的声音,才可能有力量撕碎读者的隔岸观火感。我想到索尔仁尼琴的早期小说《癌病房》,其中写到一种心理演变的过程:刚刚入狱的新人揣着的自由梦想常常被老囚犯嘲笑,那些人好像因为出不去而产生了什么优越感;而时间一长,新人自己会向老人靠拢,主动去掐灭希望。最初靠希望活着,后来则要靠不抱希望活着。《癌病房》的男主角奥列格在服刑数年之后,心里一旦产生幻想,甚至只要有点高兴起来,他都会情不自禁地鄙夷自己:你怎么还没长大呢?一道命令下来,叫你带着东西走出牢房,你怎么还会以为看到自由的曙光呢?无非是让你听个文件,然后换个地方关押罢了……服刑者心里的愿景也会逐渐降低层级。在被剥衣、审问、任意驱遣、侮辱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反抗的意愿,只想回家,再后来,过了几年,回家已被认定为不切实际,他们就只是怀念待过的某个相对较好的流放地。奥列格后来因病被转入医院,本来是类似“保外就医”的机会,他却觉得城市的“大千世界”太复杂,根本无法适应,反而是流放地更加令人神往。奥列格够幸运的了。反观阿列克谢,他赶上了最黑暗的1930年代,在一封封给斯大林的信始终石沉大海之后,他也被迫降低一级愿景——去向内务人民委员尼古拉•叶若夫递交诉状。正是这个有着“血腥侏儒”之称的叶若夫,日后签署了将数万囚徒集体处死的命令。在写给妻子的信中,阿列克谢坦言“不抱任何希望”,求助于叶若夫,“还不如去感动一条鲨鱼”,但是“我的意识要求我也要试试这条路”。奥利维埃•罗兰收集到了阿列克谢的狱中书信。行动自由遭限制的人,写下的文字会带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就像《二六七号牢房》的开头两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饭碗里的一片菜叶,脚边一株新长出来的杂草,某种气味,远方火车的汽笛声,乃至早晨起来打两个喷嚏,都会被他注意到而进入笔下。阿列克谢的记述还算是粗疏的,不那么富有“匠人精神”,“我被分配到大棚里干农活,”他写道,“一天的工作从早上6点开始到下午4点结束,10格小时,中间无停无歇。”接下去,他就开始给女儿画小画,画些植物叶片。罗兰希望读者也能被这些画所打动:假如这些八十年前的倒霉蛋的遭遇不足以让你同情他们,你是否能从这些笔触正常的画中感觉到自己到他们并无不同?叶片的画风很素雅,颜色很匀,近乎标准的植物图谱画,旁边的序号都仔细地描绘成艺术字体。有几幅画是用叶片、鸡蛋等物来图解圆形、五边形、椭圆形、心形。1936年12月17日的信里还夹了一头驯鹿的画。他画的动物都尽量写实,没有掺入个人的情绪。于是又想起林达那本《像自由一样美丽》,写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一所集中营里孩子们的画作。这些作品可解读的空间很小,引起的情感反应也是单一的:孩子很无邪,纳粹灭绝人性,如此而已。但是,五十多岁成年人画画就不一样了,他缺少天马行空的想象,因为心中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即使有意愿,也无法画出能给女儿带来孩子一样直率的快乐的图画,哪怕他已经嘱咐妻子告诉女儿,爸爸去北极考察,归期不定。再者,他是个科学家,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待它们、绘制它们的;然而正因为这一点,阿列克谢至死不肯放弃自由的幻想,对他而言与其说是一种求生之道,不如说是更其痛苦的折磨。《古拉格气象学家》还让我想到苏联名作家安•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也是关于一个被流放的年轻人久久难以回家的故事;我甚至想到意大利作家布扎蒂的《鞑靼人沙漠》,一个驻边的士兵,浪费了大半生来等待莫须有的敌人,从这等待中琢磨出了一种荒诞的幸福。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主角都没有改变自身处境的可能。他们的一生对他们自己而言是一场奋斗,对读者来说则是一次无法挽回的教训。可是我们无法从这教训里学到什么,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苏联和古拉格的环境下——这一点正是那些俄罗斯人怀念十月革命、怀念斯大林帝国的背景:不能相见,不如怀念。《古拉格气象学家》除了警示我们那个时代的可怕以及再也回不去之外,还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性的闪耀?还是人性再闪耀也敌不过质地厚实的黑暗?从1986年开始,奥利维埃•罗兰先后去过俄罗斯(起初是苏联)将近三十次,平均一年一次,他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接触俄罗斯人,这种关切,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我和法国知识分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俄罗斯人通过追思苏联时的集体荣誉感来冲淡眼下的失落(阿列克谢耶维奇曾记下一个俄国老太太的话:“我们曾经是一个伟大民族!而现在我们只是小贩,是抢匪……是谷物商人和经理人”);罗兰同样觉得眼下的俄罗斯一无是处:商业,消费至上,贫富分化,治安低下,民族问题爆发,但他还乐意呵呵一笑,去点醒那些沉溺于大国梦里的俄罗斯人。虽然《古拉格气象学家》是一个顺藤摸瓜的调查的成果,但奥利维埃•罗兰的写作姿态中有股很不讨喜的自恋。他很把自己的发现当一回事,告诉我们,俄罗斯这个国家并不值得他如此重视,可他依然屈尊俯就地屡次造访那里,还在西伯利亚的重镇伊尔库茨克,跟那里语言大学的学生讲解亨利•米肖和克洛德•西蒙的文字之美(罗兰的品位倒还不错,这二位都是语言特色鲜明但知名度相对偏低的法国作家/诗人)。不过,他对写作此书之缘起的解释还是让我信服的:“当我谈论革命,我谈的……是千万人梦想中的那一个,是改头换面的世界,是没有阶级的社会”,而气象学家的故事呢,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和他们一起被屠杀的,是我们(我们的父母,我们之前的一代人)曾经共享的希望。”
  •     看到一位11岁小朋友的读后感,居然是《古拉格气象学家》,11岁能有兴趣读完这样一本书,真不容易。就像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百种角度一样,周新雨小朋友从《古拉格气象学家》里读到了父爱,即使充满稚气,也很美好。父爱如山,你一定会发现——读《古拉格气象学家》有感《古拉格气象学家》讲述的是一名在古拉格劳改营里的气象学家——范根格安姆,他坚持给女儿寄去画着谜语的小卡片和标本、小画,直到这位父亲被处死的前一天晚上……范根格安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爱他的家庭,他的事业,他那颗明亮的“小星星”——他的女儿、艾莱奥诺拉。他正直忠厚,可他最后还是随着一声枪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无情的,却充满了爱的世界。这一声枪响也结束了我们之前的一辈人希望。范根格安姆靠标本和图画教给女儿简单的几何和算术,尽管他被捕的时候女儿还不满4岁。本书中有一段让我感动到几乎要落泪。我亲爱的女儿,他在9月底写信给艾莱奥诺拉,我将有一段时间不能给你寄我的画了,但我希望你可以把你的画寄给我。这一天……他是否认为隶属于索洛维茨基鉴于的白波运河劳动营的管理层会把信转交给他?你收到第二只蓝狐狸了吗?他问。这是他写的最后一封信……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太忙,是爸爸把我背在肩膀上,送我去的;吃完晚饭,我就坐在爸爸的大肚子上“骑大马”,搞得爸爸一个劲大叫:“哎哟,我的肠子都要吐出来啦!”吓得我马上下来,大叫:“爸爸你没事吧!”爸爸就会哈哈大笑:“笨瓜!逗你玩儿呢!”;晚上,我会把书放在爸爸的身上,或者把头靠在爸爸的肚子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加班回来的妈妈见了,就会说:“唉,你们父女俩。”……是的,当你跌倒时,你背后会有一双眼睛,默默注视着你,帮你拍拍衣服上的污渍;当你哭泣时,有一双手,拍拍你的背,为你拭去泪水;当你成功时,有一张嘴,会露出欣慰的微笑,鼓励你继续前进;当你遇到危险时,有一个人,会毫不犹豫地冲向前,保护你的安全,他就是——父亲。父爱如山,一直在你身边,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周新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追求客观的真实叙事,将集体概念聚焦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使痛更为切肤。一部血泪史,悲惨史。
  •     【2017.1.17~1.19】(196页,10万字)一个因斯大林政策失误而扛锅顶雷、劳改最终被枪毙的气象学家的生活与遭遇。这本书是发散式的,写主角经历的部分与对斯大林独裁的暴露交叉进行。虽然翻译很差劲导致读起来略感拗口,但仍然是众多古拉格著作中值得阅读的一本。一个人可以凭空消失,死刑判决者可能会被枪毙于罪犯之前,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死亡的阴影会遮蔽此后的几十年。
  •     感觉更像散文,题材很好,挖掘得却不够深,作者想要克制地记录历史,到显然内容上克制过头了,比《古拉格之恋》差了两个档次
  •     古拉格,很快会成为下一个被禁掉的词,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书已经被下架了,我选择从这本相对温情的书开始了解,气象学家的命运究竟是为什么变成这样,说到底与他自己的盲目乐观也脱不了干系
  •     写法糟糕
  •     认真仔细读完这本书的人,获得了我的敬佩。
  •     文字很美,西方的作者把一个沉痛的题材用相对唯美的笔法告诉我们,值得读
  •     令人痛苦的是,曾经的美好在你面前幻灭,你无能为力,却依然对它抱有希望...
  •     书能给四星,扣一分给翻译……
  •     爸爸的插画真精致美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有个大气科学家叫赵九章。生命之轻,历史之重。
  •     人们,你们不要相互残杀
  •     画的不错……
  •     像纪录片的解说词。多加一星给里面可以凭吊的那些情节和感情,这本书网上也没得卖了。本来想看完转手,现在还是留着吧。
  •     像在看一篇平实的论文,尽量平缓的叙述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惨案。文末,女儿的自尽和彩页的树叶画离得那么近,唏嘘。何其荒谬。
  •     题材很好,文笔也不错。但可能是材料太少的关系,线索特别凌乱。
  •     我不太喜欢。
  •     文风碎裂,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那段历史值得更多的人熟知。
  •     过去的生活,大概并非多么光鲜的生活,但舒适,承载着希望、爱、家庭、前进、正义,是还没遭受不可理喻的国家暴力蹂躏的生活。
  •     跟我想象中差蛮远的,而且和简介也稍微有点货不对板。本来以为会把重点放在信件和气象学家本人的故事上的。不太喜欢作者的文风。最后几页的信件影像真的美到不行了!
  •     巧合,和汉德克的《守门员面对点球时的焦虑》一起下单。看到短评里有人说文风相似,大概有种同样的“顾左右而言他”。
  •     作者把斯大林和共产主义区分了开来,所以只能说这本书对大肃反、大屠杀的反思还没有完全到位,还远逊于过去的一些作品。尽管如此我还是给了这本书以高分,因为即使是斯大林的恶,又有多少人已经忘却了,那个年代的恐怖,又有多少人淡忘了,而在专制的棍棒和枪弹下,间接经验总是难以坚守的。
  •     把阿赫玛托娃翻成艾哈迈托娃也是醉了
  •     像看纪录片一样,不难读下去。结尾的议论是精华,前面的讲述还行。对这段历史的搜集很认真,加一星给作者的认真。
  •     趁着一股下架风读完,被当局关注的书果然有其可取之处。
  •     “这个岛,是死之岛。他要留给妻女的,是一封遗书,要她们至少不要忘了他并非内务人民委员会档案中的一样东西,一个编号。”译名混乱,酌减一星。
  •     周日下午,下着雨,在星巴克读完了这本小书,古拉格代表一个巨大的梦魇,范根海姆只是在那些惨无人道的漫长年月中被迫害致死的众多无辜者中一个较为形象的剪影。人们从来不应疏远历史,对历史真相的揭露和反思是身在当下的某种自觉。
  •     想讲的东西没讲明白。
  •     就。。。特无聊,
  •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书本身很薄,不像《古拉格:一部历史》等大部头巨著,让你忍不住有想快进的冲动。这本小书的切入点也很小,一个“改头换面”的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浅薄命运,没有激烈的反抗,没有刻骨的反思,只是作为一个“平庸”人对所谓革命信仰的阶段性变化。大概在那样一个时代下,每个个体都被裹挟其中,无暇顾他,只求喊着宏伟的口号,确似蝼蚁般求生存吧。谁能说明白苏联于我们之意味。那个疯狂的,并未走远的时代。。。
  •     写得太破碎了,以至于像是亲自在铺满资料的地上寻找真相。 在正文中,孤独感体会到了,父爱倒是不多。反而是在最后的图册里,这种相隔千万里的爱的教育才生动起来。
  •     书后的信件很感人 这技艺完全可以做儿童图书作家的 QAQ
  •     文献价值大于文学价值,一个自然段内夹叙夹议还不带引号也不用特殊字体标明主人公的原话真是够了。全书印象最深的是对俄罗斯风光的描写。然而本书已和作者在后记里鸣谢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一道被禁,或许是对这本存在意义的一种肯定吧?
  •     浅尝辄止的叙述,作者的气味太浓,不太喜欢,不过故事是让人动容的。古拉格里有一个被流放的知识分子、科学家的图书馆,里面存放了他们从家里带过来的三千多万册书籍,人们在劳动过后短暂的闲余时刻会在此相互学习;气象学家给年幼的女儿写信,很用心地画了许多教女儿认识世界的小画还有自己编的谜语。大难里纤弱的浪漫,最是乌托邦。
  •     想起迷迷糊糊半睡半醒之间看到“做梦!”,一下子就惊醒了(
  •     他并不是反抗者,甚至还是顺从者和拥护者,但在一个恶制度下,谁都逃不过。可能是关于这个气象学家的资料实在也有限,整体还是不够饱满。
  •     “我做了十几场关于极光的讲座。我见过许多次极光,通常是拱形的,但有一次我看到一张绿色的线编成的毯子在空中闪烁,轻轻飘动,仿佛有风吹拂。”——阿克谢·费奥多谢维奇·范根哥安姆
  •     书信集+传记,给人一种在看历史栏目的感觉。主人公知识大恐怖时代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从痛苦中得到稍许慰藉的是对家的信仰和一只灰猫。
  •     #6-2017。1930-40 千万人梦想中的那一个,是改头换面地世界,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是就要变为现实的乌托邦。
  •     这文字,实在不合我胃口。
  •     “人们,你们不要互相残杀” ——拗口的俄式人名和地名带我认识了一段历史。作者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情怀满分。
  •     一边看着谷歌地图一边读的 很冷
  •     文中引用的信件内容和作者正文应该用不同字体和字号的文字区分开来
  •     P77.甚至在1937年7月读过追忆前两部,一位年轻的男子在苏维埃的劳改营中品读马塞尔、阿尔贝蒂娜和安德烈的心路情思!P96.在历史面前,你们的痛苦连理由都找不到。读之前以为这本书应该就是父亲写给女儿的所有信件、图画,而在法国人稍嫌浪漫的笔触下,则仿佛成了梦幻故事。“你收到第二只蓝狐狸了吗?”信件的字体非常工整,能够画彩色的画,似乎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对法国作者和气象学家爸爸各种经典剧作、诗集、小说等的引用印象深刻。
  •     斯大林所制造的恐怖本质是,没有人能够幸免,不管是地处高位的人,还是卑微工作的忠诚执行者。
  •     生活在远去,而他不得不虚度时光
  •     “在斯大林的统治下,每个苏联公民都是潜在的罪人,需要的只是去发掘罪行。”这句话最好的概括了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的经历,极权主义最终还是把他推到了死亡的尽头。无法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除了出卖、背叛、揭发,还能有什么?感动于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为女儿画的那些画,精致且有内涵,本该享受这世间父女之乐的两人,只能从画画与看画的过程中来表达彼此间浓浓的爱。ps.换作现在,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的那些画真的可以出一本精致的小册子了。
  •     读之前原以为是一本像丁午画给自己女儿一样的书信集,但读完就知道这明显不是。书是借一位气象学家的悲惨人生为题,描写了前苏联斯大林大清洗时代的社会悲剧,兼顾为无辜的受害者发声。看完之后,掩卷长思,联想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历史种种,最终只能在心里骂一声:我操。
  •     选题让人想起《像自由一样美丽》,点很好,不过感觉写得太飘忽了,也许资料也的确有限。“艾哈迈托娃”这种翻译是怎么回事儿,跳戏啊……
  •     行文好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关系,有些地方读起来很拗口。书末附上的气象学家给女儿画的画好美。。
  •     可惜没有读不下去这个选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