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509743867
作者:[美]罗伯特·D·卡普兰
页数:411页

作者简介

为考察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作者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在此过程中作者发现,虽然各国、各人关于权力平衡的视角和观点不尽相同,但一个共识是中国和印度是该地区新兴的力量。随着中印的崛起,各自均要保证“原材料通道的安全”。为验证此假说,作者借鉴了历史学和权力平衡理论的若干观点,并从现实地缘上考察了“阿曼--巴基斯坦--缅甸--印尼” 对原材料运输线的意义,以及可能威胁海洋航线的要素,诸如海盗、种族冲突、或对马六甲海峡的恶意控制。

书籍目录

前言 欧亚大陆之边缘地带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中国纵向扩张,印度横向扩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无处不在的阿曼
第三章 寇松的边疆线
第四章 “印度这片土地”
第五章 俾路支和信德
第六章 古吉拉特令人担忧的崛起
第七章 德里观点
第八章 孟加拉国:关于存在的挑战
第九章 加尔各答——下一个全球性城市
第十章 谋与美
第十一章 斯里兰卡: 新地缘政治
第十二章 缅甸:印度与中国碰撞的地方
第十三章 印度尼西亚的热带伊斯兰教
第十四章 海上亚洲的中心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中国的两洋战略?
第十六章 和谐与混乱
第十七章 桑给巴尔:最后的前沿
后 记 后帝国主义秩序与印度洋
致 谢
译者的话

内容概要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Kaplan),美国知名“鹰派”战略学者,2009年被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任命为五角大楼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现为《大西洋》月刊记者。


 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时令我想起另一本经典著作——《忧郁的热带》。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真诚质朴的学术思想一样,卡普兰没有引用著名的政治、国际关系理论来为自己背书,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个人化的视角来解读印度洋的历史与地缘政治。他用自己的双足走遍了书中写到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形形色色的人“交谈”——17世纪的葡萄牙诗人,孟加拉的NGO志愿者,隐匿在缅甸的美国“特工”,以及当地的政府官员、学者和美国的军事人员。正是这些丰富的视角,造就了百科全书式的宽广和专题论文的精深,其中洋溢着的人性情感赋予严肃题材以充沛的道德感。在卡普兰的眼中,美国的衰落几乎是难以挽回的事实,印度洋的格局必然重组。作为一个美国政治学者,字里行间的无奈忧郁不难被读出。在他的设想中,理想的未来格局是这样的:由美国充当“平衡”的协调者,让负责任的中国和印度担当更多作用,联合重商而温和的伊斯兰国家,共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商业化的印度洋。这个设想是客观中肯的现实主义的体现,他接受中国的温和崛起,避免强烈的道德主义选择,这与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和福山的意识形态论都相去甚远。事实上在2010年之前,各方面的迹象都似乎在往这条路线发展,直到Xi的上台和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以下几点形势,使得卡普兰的预言变得更加不确定,更使得印度洋的未来迷雾重重。一、美国从印度洋一线的内陆——从索马里到阿拉伯半岛,从伊拉克、叙利亚到阿富汗——全面收缩了军事力量,节约了军事与经济。这已经不是延缓衰落的问题了,甚至可能为其复兴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二、美国的收缩导致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极端势力的复兴。事实上有限的恐怖力量对受到两洋保护的美国来说只是隔靴搔痒,却实实在在地撼动了中东的政治局势,并且给中国的内陆安全和海外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三、内陆收缩后,美国高调介入海洋,在南海问题上公开干预,打破了东盟平衡和中印平衡。似乎美国将会放弃其一贯以来的“离岸平衡手”策略,其实留有伏笔。四、日本的新动向。随着几日前安保法案的修改在众议院通过,日本的干涉主义已经不需要羞答答的掩饰了。在短暂的喧嚣混乱后,美国将正式把日本推到了前台,使其成为钳制中国的重要工具。五、同时,中国也正在放弃一贯以来的低调发展,转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并且频频展示军力和经济力量。虽然金钱和利润在哪里都受到欢迎,但这并不会消除他国的疑惧和忧虑。换句话说,中国亲手把自己送进了众目睽睽的竞技场,在刺目的阳光之下,一些原本不被注意的交易和伎俩,会被揭露、放大、抵制和谴责。
  •     罗伯特卡普兰此书的副标题是“印度洋与美国权力(power)的未来”,给人的直观印象,应当是探讨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以及对未来印度洋政治外交与军事格局的展望。然而并非如此。本书一半的篇幅,是回顾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宗教渊源;另一半则是逐一评述沿岸亚洲各国的政治格局,内部民族与宗教冲突,以及邻国间的矛盾。同时也简略点评了美国既往的印度洋外交策略。至于美国未来的印度洋战略,仅仅是蜻蜓点水,更谈不上智库范式的剖析了。中国的角色,是作为印度等国的利益冲突方穿插于相关章节中。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框架是基于作者的读书心得与田野拜访,而非官方解密档案或资料。字里行间,作者时常向读者灌输这样一个观念:出于能源需求与安全的考量,中国必定试图成为一个两洋(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大国,而这必然导致印度的担忧与对策行动,进而引发实质性的利益冲突甚至对抗(包括通过代理人)。美国学者与政客,这样思考或企望如此,是很好理解的。但我想问的是,中国与印度的当权者,无论是现职还是可预见的未来的接班人,是否也视“冲突论”为必然,并依此制定各自的战略?从现实角度来展望,中国建成并运营一条安全且经济的巴基斯坦陆上阿拉伯能源通道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建成,流量也不足以取代海运,况且该地区的任何战争状态(即便不是由中国触发的),也会顷刻间影响该管路的效率与安全。因此,霍尔木兹(或阿曼湾,或好望角) -- 印度沿岸 -- 安达曼群岛(无论是否有缅甸陆上通道)-- 马六甲 -- 南中国海这条航路,将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进口线路。这条航路上,撇开美国因素不说(跟美国对抗,就啥也别谈了),印度是最大的经济体和可能的军力大国。而中国在该地区没有铁杆管用的盟国,并且,在未来三五十年间,成为真正的南中国海蓝水海军,解决与南海诸邻国的岛礁和领海纠纷前,两洋海军战略是痴人说梦。因此,与其与印度“对抗”,莫如采取“合作”策略是更为现实的考量。从印度过去几十年的政治进程看,未来不太可能出现强人政治乃至狂人统治的局面,从而穷兵黩武;而中国这边,再现毛式军国方略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双方都有各自严重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这在实际上限制了军备竞赛的尺度。因此,取合作态势是有政治格局基础的。关键在于各自的朝野精英,要真正认识到,对抗是条不归路,互信,妥协(包括中国是否必须获取印度洋海区的海军前进基地,能否转而使用印度海军基地进行补给),与合作,才最符合双方的利益。另外,有几个错误:把火控雷达错译成消防雷达了,呵呵;370页,“2300艘潜艇”,估计是多打了两个零;401页,“伊拉克入侵阿富汗”,不知道是原文错还是错译;403页,应该是1500“枚”导弹,不是“艘”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这本书要感谢京东的各种活动,否则估计很难碰上,我比较喜欢社科出版社的设计风格,没有时事出版社那种傻大粗的气息,重视整体美感及协调性,看得出来每本书都很用心的(就我手头现有的若干部该出版社出的书看来)。这部书如果光看题目其实会引起你对书的内容的别扭感。因为卡普兰并没有从传统意义上论述战略来入手,毋宁说他其实是个行万里路,写万卷书的记者式学者,这一点是很多中国学者都没有办法达到的。卡普兰本身就是一个对于地缘政治情有独钟的学者,很多作品都是从地缘战略环境的角度来切入,历史和事实证明,这一因素是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中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象地理话题,也是公认的对于地理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特别在海洋周围的影响更大。卡普兰围着印度洋走了一个圈圈——当然主要是在东、北、西三个方面,从非洲论述到了中国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美国的全球性战略和其霸主地位。 观点的创新性何在?我觉得卡普兰更多地表现了西方学者对于同样问题同样看法的不同表示,当然这种不流俗的写作手法本身可以刺激读者的兴趣。而且他对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沙漠、丛林、城市、乡村那种特别鲜活的描写,加之两位翻译比较认真负责的笔触给人带来一种清新、活泼、有点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所以说不是笼统的大而化之也是卡普兰这样比较有声望的学者的优势,甚至更极端地说,西方学术界的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如此,实为我中国相关学人值得深思之。 推荐这部书,并不是推荐这部书的观点,很多可能会引发争议,比如那种对于中国的深深担忧和隐约可见的敌视,而且潜移默化中有煽动或者说强化中国与印度等地缘强国竞争、对抗的意味。不过即便是这样的观点也不过是在丰富而成熟的西方学界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罢了,也不会形成一种必然主导性的看法。这种争鸣也是西方学界能够不断在激进中求着平稳地总体前进的一个重要手段,良性的写作环境使然吧。 作为一种充满了田野调查特点以及优势的著作,这本书的文笔很活泼,不是那种纯学术型的写作与分析,甚至可以当做一部散文随笔思考来读也未尝不可! 可以说,社科院想做一套海洋战略丛书的雄心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西风东渐这么多年,拿来主义还是不能放弃的,在不同学科不同学者不同观点交流互动争鸣中,才能更好滴促进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进步。当然我们也是有这个自信的,(看看阎学通和傅莹对中国智库的评价就能有如此感受)所以说这本书还是很适合国际关系学者和对国际关系学有兴趣,对中国的周边有兴趣、对海洋有兴趣的诸多朋友们一读的。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浅尝辄止,挺无聊的
  •     很久没有看不进去一本书了...翻译不流畅,地理不熟悉...哎
  •     根本不是国际政治战略类的作品,而是不折不扣的游记+文化随笔,当然卡普兰毕竟是一代名记,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文笔非常不错,观察视角也很高远,夹叙夹议,阐述自己的国际政治观点与观察心得,信息量相当足,虽然没有到中国亲身考察,但作为著名右翼犹太人,字里行间都是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敌视,同时对印度阿三的所谓发展盲目乐观,其心可诛。个别章节明显炫学(例如克莱武侵印那段),略显枯燥
  •     同样对印度洋的写法,我中华上国搞一个班子写估计都难写出这种既有社会辨识度又有历史纵深感的作品。天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现代化除了绝对忠诚外,丰富专业的知识性真的也很重要了。我得再回去看看议程设置。
  •     大部分写得浓郁的游记风情,小部分还像点意思;
  •     像游记啊!你确定这书出自IR理论家之手么!
  •     亚马逊
  •     2013.9.29-10.13
  •     海上丝绸之路的现代解读,伴随周边地区大量宗教、民族、军事冲突。宗教信仰与现代化不可调和的矛盾似乎挥之不去。对中国、印度、美国的战略考量,企图从贸易与地缘上维持均势。
  •     这本书是标题党,其实是印度洋沿岸亚洲国家的政治格局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的回顾,,非洲一笔带过;关于美国的印度洋战略最多只能说是蜻蜓点水
  •     同学翻译。希望以后能写本有关印度洋和印度洋世界方面的书。
  •     还可以。
  •     新年70本之51。可能有很多人不习惯此书的写作模式,也有人提出,书中未用档案等材料,而是广泛取材于采访。不过,这是一本战略分析著作,作者是美国智库著名的右翼犹太人,他的工作性质,就是为美国当下,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对策。因此,本书重点是知来,而非鉴往。在现代国际政治关系中,大部分文件属于机密,而解密档案更是不存在太多现实功效,相反,信息收集,情报分析,才是常用的途径。至于历史过程的叙述,是基于历史主义的路径,提供参考的一环,采用二手史料足以。多说一句,相比于国内目前的同类著作,并非国人水平太差,而是美国学者资金充沛,出行方便,例如本书就直接得益于当地调研采访,这种财力物力支持,目前国内远远不具备,本书可推荐。
  •     新鲜的视角
  •     20150119。以国别形式写地缘政治的一本书。但是“季风”用得有点牵强了……
  •     大部分东西都说的挺好 而且偏见不多 语言文字较优美 可读性较强 顺便吐槽下 这作者对奥观海很是满意 那么到了今年他的感受如何呢233333
  •     很好的印度洋地缘政治扫盲书。作者提到中国的海洋势力扩张在西北内陆问题能很好控制的前提下是战略必须,但是偏偏西北现在被激化,恶性事件不断。瓜达尔港,克拉地峡之类的布局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这一点作者的嗅觉还是很敏锐的。整个印度洋从美国的一极化过渡到多极化会是平稳的吗?作者认为有机会,本人认为很渺茫,应考虑的是冲突到何种强度而非和平势力交接。
  •     很好奇跟田野调查有什么毛关系
  •     游记加国际关系分析的风格很难得,挺不容易的,偶像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