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0148755
作者:塞缪尔•P•亨廷顿
页数:299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已故政治学巨擘亨廷顿的代表作。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20世纪后期重要的、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大约有30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年到1990年间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发生了什么
一、第三波的肇始
二、民主的含义
三、民主化浪潮
四、民主化的问题
第二章 为什么发生
一、对浪潮的解释
二、对民主化浪潮的解释
三、解释第三波
四、正在衰落的合法性和政绩困境
五、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
六、宗教变革
七、外部力量的新政策
八、示范效应或者滚雪球
九、从起因到起因制造者
第三章 如何发生?民主化的过程
一、威权政权
二、转型过程
三、主动转变
四、政权取代
五、交相改变
第四章 如何发生?民主化的特点
一、第三波民主化之共相
二、妥协和参与/适度交易
三、选举:既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四、暴力的低水平
第五章 持续多久?
一、巩固及其问题
二、施虐者的问题:起诉和惩处VS宽恕与忘怀
三、军事执政官问题:忤逆成性而又力量强大的军队
四、背景性问题、幻想破灭与威权怀旧
五、培育一种民主政治文化
六、对民主政治行为进行制度化
七、有利于新兴民主政权巩固的条件
第六章 何去何从?
一、第三波之根由:持续、削弱,还是发生改变?
二、第三波回潮?
三、进一步民主化:障碍与机遇
四、经济发展与政治领导层

内容概要

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当代西方最富盛名的政治学家之一。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 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代表作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等。亨廷顿的学术研究横跨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等领域,学术影响逾半个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第三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亨廷顿把全球历史上的民主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段的长短波浪潮来论述,重点通过对始于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的第三波民主化进行分析,以求探索持续二十余年的民主化过程的共性,探索民主转型发生的原因、发生过程、民主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策略以及新兴民主国家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民主制度的可持续扩散进行预估。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历史书,也不是探索因果关系的社科理论书。作者的努力是为了理解而解释,而不是为了总结出精炼简洁的普适性民主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在探讨民主化过程时,作者前后从五个方面向民主化人士提出了指导建议:改革威权体制;推翻威权政体;就政权变更进行谈判;处理威权政权官员的犯罪问题;控制军方权力,提高军队职业化水平。从这五点看来,本书又似乎是一本推进民主化的指导工具书。在讨论促进第二波和第三波发生因素的区别时,亨廷顿认为第三波中有五种变量起作用:1. 政权合法性和政绩困扰。民主价值受到普遍认可时,威权体制的合法性问题严重起来,依赖于绩效合法性也导致外来石油经济危机冲突、军事行动失败也使得威权政体危如累卵。2. 20c60s世界很多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扩大了城市中产阶级的力量,对于扩大政治参与的诉求激增。3. 宗教变革。包括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天主教在教义和行为上与威权政体分裂,改变为支持民主化。4. 国际环境的变化。体现在欧共体吸收新成员的条件促使欧洲其他非民主国家民主化,美国从卡特政府时期开始的人权外交以及苏联戈尔巴乔夫推行自由化等政策5. “滚雪球”效应。西班牙葡萄牙的民主化对其拉美前殖民地的示范效应促使大范围的民主化发生。亨廷顿归结民主化过程主要有三种途径,这三条途径都取决于三对重要关系的博弈,政府A-反对派a,执政联盟中的改良派B-保守派b、反对派中的温和派C-极端派或激进派c.待续
  •     本书探究的是20世纪后期重要的、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大约有30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1990年间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本书兼具理论与历史色彩,但它既非一部理论著作,也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它介于二者之间,它首先是一部解释性的论著。一种好的理论不但应该精确、严谨和优雅,而且还能凸显出若干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充分解释一个孤立事件或一组事件。相反,其解释难免杂乱无章、晦涩难懂,而且在知识的意义上并不能令人满意。理论解释成功的法宝不在严谨,而在它的全面。一部好的历史著作,通常按编年方式对一连串事件进行描述,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并且说明一历史事件引发了另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本项研究不做这种描述和分析。它并不去详细说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的民主化的一般过程,同时也不去描述个别国家的民主化情况。反之,它尝试去对发生在一个有限时段内的一组特定的体制转型进行解释与分析。用社会科学的行话说,本研究既非研究一般规律,也非研究特殊规律。因此,理论家和史学家都可能认为本书并不能令人满意——它并没有提供前者珍视的一般规律,也没有后者所看重的深度。因此,在研究取向上,本项研究与我其他几部著作有着很大不同。在我其他那些著作中,我试图得出有关一些关键变量间的一般性概括或理论,诸如政治权力与军队职业化、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政治理想与政治行为等。关于这些关系的理论主张一般是作为不受时间限制的真理提出来的。然而,在本书中,这些理论概括仅仅限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孤立事件。诚然,本书的一个要点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不同于早先发生的民主化浪潮。在本书的写作中,我曾不时地想要提出诸如“政权取代要比主动转变更为暴力”的永恒真理。然后,我又不得不提醒自己,我的证据仅仅来源于我所研究的有限的历史个案,而且我正在撰写的是一部解释性的著作,而非一部理论专著。因此,我不得不放弃无时间限制的现在时,而在行文时以过去时代之:“政权取代在过去表现得比主动转变更为暴力。”除了少数几个例外,我都是这样做的。在有些情况下,命题的普遍性看起来是如此明显,以致我情不自禁地用更为超越时间界限的语气来表述它。然而,还有一点,几乎没有一项命题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第三波的个案。因此,读者会发现一些“倾向于是”、“一般来说”、“几乎总是”以及遍布全文随处可见的诸如此类的修饰语。而从我的最终行文看来,上述命题应该解读成:“政权取代在过去通常表现得比主动转变更为暴力。”本书写作于1989—1990年间,当时有关的一组事件还正在发展之中。所以,本书会遇到同时代性的所有问题,并且必须看做是对这些体制转型的初步评估与解释。本书借鉴了对这些特殊事件有着详尽论述的史学家、政治学家和其他学者的著作。同时,本书还广泛依赖于对这些事件的新闻报道。这样,当第三波民主化宣告结束时,才有可能对这一现象作出更为详尽和更尽如人意的解释。
  •     自从产生政治以后就逐渐出现了民主、专制等各种政治体制,现在很难说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最早采取的形式到底是哪一种,尽管现今主流观点就是原始社会政治模式就是民主的。实际上在当今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研究中,专制政体已经基本上被排除了,当然不能否认现在仍有个别国家还采用专制政体。亨廷顿这位政治学的耆宿通过《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已经充分的说明了一点,现当代世界已经从民主与专制的对立转化为民主与威权的“战争”。民主政体自产生之初就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即每个个体都能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并且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表现出来。这种政治体制有着很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于在几千年的世界历史中没有断代,在专制制度替代了它并长期实施后,民主并没有甘心的退出历史舞台。这些都证明了民主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人类的理性始终会因为民智的开启得到解放,最终将不文明社会的奴性彻底的清除。可以说不论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在私有制产生后民主制就很自然的消失了,一种所谓的丛林法则即“胜者为王,败者寇”就成为诸种专制政体的重要渊源。然而人始终不是动物,在人的理性不断得到启蒙、思想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专制政体的奴性思维几乎被清除殆尽,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西方世界的思想、制度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质上自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运动和事件之后,西方世界基本上就已经没有了专制制度的存在,然而即使有所谓的复辟也会因为没有基础而迅速垮台。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思想的力量和制度本身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民主制度在西方建立的比较彻底,直接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有成功的专制复辟甚至反民主的东西,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民主制度的本身也是需要外部的力量维护的,这就是真正的法治而非一些虚假的法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意大利、德国就是典型的专制复辟,但也恰恰出现在一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一个思辨哲学发达的国家,这说明思想本身是没有约束力的,只能依靠真正的、完善的法治以及社会普遍对法律的尊重,法西斯主义兴起以后专制思想贯穿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群体的专制政党成功的展现了自己的权威,让社会大众或认同、或臣服最终建立起了不同于君主专制的政党专制。法治的失败让民主制度变得苍白无力,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突出的理念则是民主威力的巨大,当然他说的也不错民主的浪潮始终是世界政治进程的唯一方向,因为民主中蕴含着太多的人文、人性的东西,它能让人类社会发展的更为正常、更为多元、更为精彩,但是民主本身的所谓“抗毒性”是比较差的。随着世界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民主政体确实已经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占据了制高点,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让最大多数的民众相信专制确实是一种坏的体制,专制政体也基本上在世界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政体就此能够在人类社会独一无二,因为出现了另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政治体制——威权政体。实际上,威权政体的历史并不很长,它实际上是一种介乎于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之间的体制,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外部环境以及政治实体特性所决定的,亨廷顿认为在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一些国家就是典型的威权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的市场化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我看来这样的划分是有道理的,他们大多数因为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军事政变后的军人政权或是一党执政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制,那就是典型的威权政体,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基本路线有着最终的决定权,但是他们的施政并不能任意而为,经常会受到包括本国民众在内的力量的影响,因此常常会有民众认为这种体制并不坏,它能够让自己在一定的渠道内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国家还会因为体制本身的特点,必须强化政绩、经济等现实物质问题的解决,也因此往往这些国家的发展动力是非常强,甚至会超过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会有人拿民主国家与这些国家作对比,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的,西方等发达国家始终将自己的发展成就与自己的制度联系起来,总是试图让一些欠发达国家相信只有建立西方民主制度才能从根源上摆脱贫困,甚至用了他们认为是权威主义产物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来进行价值观输出,最终这些所谓的硬手段反倒起到了反作用,在经济竞争上威权政体的国家往往能够通过意识形态的动员、民族主义的煽动做到西方民主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的事情,也自然就有了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其中的新加坡、韩国在当时就是典型的威权国家,如此成功的发展经验确实会让一些国家产生兴趣,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就更加愿意采用这种政治体制。当然还有一些国家被美国用武力强制推行民主化进程,最终这些国家不是陷入战乱就会经济停滞和衰退,显然让一些本来在观望的国家的领导层最终放弃,甚至都得不到普通民众的支持。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近几年出现的怀旧风实际上就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民众的心中对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自己的选择,即使在政治冷漠最为强烈的国家依旧不会有什么变化。民主始终是个好东西,尽管现在明白了民主制度本身与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但毫无疑问民主制度会带给国家、社会、民众更多的东西。只有在民主化的国家才能更多的让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当集体和个人发生矛盾的冲撞时就会出现制度间的争论,到底应该更尊重个人还是应该舍弃个人利益而维护一个集体?在我看来个人的权利是否能够得到尊重实际上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公平、公正能否实现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被平等化。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人崇尚美国,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认为在美国一定会比在其他地方更好,而是因为所谓的“美国梦”更大程度上是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这种政治哲学直接的成果就是在美国人人都可以得到同样起跑线的机会,在威权国家却很难得到,威权国家的哲学就是集体主义,但这与其领袖或领导集团的英雄主义并不相违背,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在领导层自身与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有双重标准,他们在领导的过程中很少提及所谓的公共情怀,而他们希望民众始终坚持民族大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样就是直接造成了种种的不平等,包括苏联在内的所谓威权国家的情况就很贴切的说明了这个问题,领导层腐化、特权阶层产生并不断壮大、民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并在与特权、官僚阶层的对比中反差强烈,此外民众的向上流动可能性急速降低等问题才真正是威权国家的真正弊端,而这种弊端必须依靠民主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被一些人所认识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认为类似于戈尔巴乔夫等威权国家领导人主动进行民主化改革是最好的效果,其暴力和社会混乱的危险可以降低到最小,但是他仍旧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民主化改革在威权国家到底如何进行才能真正的软着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改革,致使俄罗斯等国家在10多年的时间都难以恢复自身元气,绝不能陷入所谓的“宁要穷的民主化,也不要富的威权化”,因为任何社会的基础还是物质。在我看来民主化改革在威权国家的改革只能是渐进方式的,此外还必须认真分析本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不能盲目的进行西化,同时要加强引导主流舆论以及民众意识,在民主化的进行称中要避免出现撕裂社会、秋后算账的结果,只有这样民主化的改革才能真正成功,威权的政体也才能真正放心的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威权与民主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是两种不同的发展形态,我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善与恶的定性问题,采用威权或是民主来治国都是一种现实考量,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实用主义的思维。因为政治体制最终都是要作用到人的发展上来,作为工具的他们民众和社会不应该带有色眼镜和情绪化来评论,而应以更加宏观、睿智的立场来分析,并存于世的这两种政体模式目前仍在“战争”,而在我看来它们不应该有战争,应该有的只有相互间平和的转化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好长知识。
  •     振聋发聩!
  •     中产阶级是民主的基础。。。。。。。。
  •     太尼玛啰嗦了,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剖析透彻,本科时代被老师推荐看的,对比《独裁者手册》简直云泥之别
  •     财新连载
  •     蛮好的书,不愧是亨廷顿的力作
  •     民主是用民主方法制造出来的,舍此别无他途~
  •     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导火索会在哪里……
  •     清晰,实用。
  •     亨廷顿的名著之一,作为经验研究,他提出的解释框架在今天看来常常被视作老生常谈,但是你仔细去看他的论述,仍然是有许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在里面的。
  •     好书 必读书 不读脑袋容易被带跑
  •     可惜没有更新90年以后的状况,大师千古
  •     大陆版绝对删了很多内容啊
  •     经典之作
  •     后面居然有对策= =
  •     对民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终于出了新版,可是妹的好贵啊!@hikingyan
  •     总觉得这个版本的翻译比之前的那个版本简略了一些。非常典型的国际公共政策报告,甚至像是讲给CIA的教科书一样
  •     1、本书书名应该改成“落后世界民主化改进手册”;2、这书的价格太可怕,300页的书卖50
  •     关于第三波民主化的进程。
  •     值得一看再看
  •     我已经不想读了,没想象中的那么牛掰。还是沃尔兹、基欧汉的研究、写作方式更能引起我的共鸣
  •     善于创造概念的大师,不过感觉和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     粗粗扫过一遍
  •     经典就是经典,易读又深刻,读多少遍都会有收获。
  •     政治学经典作品。民主转型指南一般的存在。
  •     使徒的第三次冲击
  •     手把手教你如何實現民主。
  •     这个版本有删减,读到最后才发现是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没想象中的精彩
  •     第四波:红朝
  •     解释性著作,横向比较了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转型的国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大师的书,我总是读不懂~~
  •     Democratic Development 要求阅读。这是我上过最认真的一节公开课。
  •     【发生了啥】二分的熊彼特的民主概念,第三波从1974年葡萄牙的民主化运动开始。【为啥】1威权体制的合法性问题逐渐加重,那些政权的合法性日渐依赖于绩效合法性2 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经济增长提高了许多国家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扩大了城市中产阶级的规模3天主教会在教义和行为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4外部行动者的变化5国际交流的新途径,滚雪球和示范效应【方式】主动转变、政权取代、交相改变【共相】妥协、选举和非暴力【问题】转型问题 背景性问题 体制性的问题【指导原则】1改革威权体制2推翻威权政权3就政权变更进行谈判4处理威权政权官员的犯罪问题5控制军方权力,提高军队职业化水平【巩固】衡量这民主巩固的标准是两次权力交接的检验标准。【中国】按照亨的标准中国在第三波实现转型的时机不成熟,学生们使用了不合理方式
  •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仍然是研究民主化浪潮的最佳读物。
  •     有一种把“找出两幅图中的不同处”的游戏玩成了找相同的感觉……而且还是猕猴桃和猴子都长毛所以放在一起研究的那种
  •     技术上的能手~
  •     好
  •     。
  •     亨廷顿 大神推荐 必须看呀。
  •     这本书解决的问题有:1.宗教在民主化中角色(韩国);2.民主化动因五点;3.为什么不杀全斗焕;4.为什么杀学生不杀市民;5.儒家文化与西式民主的适从性。对交相民主转型的再思考;对反对派领袖的重认识;民主体制与民主政府的绩效之区别对待。比敬爱的杨撸慧老师讲得清楚多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