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邓小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108043221
作者:邓蓉
页数:496页

作者简介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跌宕起伏的政治历程、他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以及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分析,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大动乱的年月所表现出来的品格、气节、胸怀、胆识和智慧,进而引起我们对“文革”浩劫的反思。

书籍目录


多事的年
祸起萧墙
炮打司令部
批判刘、邓
向“走酱主义道路物当权派”
打倒刘、邓、陶
秋日的悲凉
狂涛中的一叶孤船
“邓小平专案组”成立记
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恐怖的五月
天降横祸
“邓小平专案组”舞台演逻始末
“九大”与“继续革命”
战备疏散
孤独的南行座机
初到江西
劳动生活
回家啦!
飞飞回来啦
不变中的变数
庐山会议风波
不安定的“平静日子”
朴方的遭遇
皇天不负有心人
峰回路转
江南春来早
对极左做法的纠正
解除禁锢上井冈
故地重游
再见了,步校
复出工作
坚持“文革”路线的党的十大
进入军委、政治局
出席联大特别会议的风波
一场恶战
四届人大“组阁”斗争
意味常任长的四届人大
全面整顿的序幕
毛泽东批评“四人帮”
全面整顿
全面整顿三个文件
伟大成就
“评《水浒》”与最后的周恩来
恶人先告状
艰难时日
悲壮的殉难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伟大的四五运动
“两个决议”和邓小平的两次被打倒
波澜不惊
天怒人怨
一人伟人毛泽东的逝世
彻底粉碎“四人帮”
光辉的复出
结束语鸣谢

编辑推荐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跌宕起伏的政治历程、他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以及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分析,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是“我的父亲邓小平”之一。

前言

1999年8月22日,    是父亲九十五岁诞辰纪念日。    父亲八十岁生日时,    我送给他一篇《在江西的日子里》,以为贺礼。    十五年后的今年今天,    我写此文以寄托缅怀之思。    十年“文革”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史无前例。凡经历过“文革”的人,无不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回首往事,诸事淡薄,唯有心中的感知,仍旧萦绕于怀,不能磨灭。    父亲是“文革”十年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写“文革”,不能不写邓小平。而“文革”十年又是父亲人生中跌宕起伏的重要一页.写邓小平,也不能不写“文革”。写下父亲的“文革”经历,既是对他不平凡人生的回顾,也是对那蹉跎岁月的回顾。    我所写的,不能称作父亲的传记,也不是我个人的回忆录。一时茫然,不知归类,在此权称“感情流水账”吧。    愿人们随着这感情的流水,回溯往事,在对“文革”的回顾中,感悟一二。

内容概要

邓榕,以名萧榕,幼名毛毛,1950年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在陕西省陕北地区农村插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八十年代初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任随员和三等秘书。回国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任副主任,多年从事议会政体及立法工作的研究工作,曾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妇女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俄和平、友好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国际音乐节执行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毛泽东不在北京,奉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班人——刘少奇。 刘少奇没有想到,毛泽东所做的一切,以及他的许许多多的不满和怒气,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地针对彭、罗、陆、杨的。 1958年“大跃进”失败以后,特别是在60年代对“左”的冒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整以后,毛泽东对在中央一线主持工作的、和他的想法不相协调的刘少奇和邓小平已开始不满。当然,对居于首位的刘少奇,怒气就更多。此时的毛泽东,为了维护他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了防止在中国产生“修正主义”和发生“资本主义复辟”,已作出决定,由竭尽能事表示“忠于”他的林彪,代替刘少奇作为党的接班人。这一点,刘少奇没有觉察,邓小平没有觉察,党的高级干部们也都没有觉察。 对于今后将要发生的各种迅雷不及掩耳的事件,对于毛泽东超越常规常理的一系列想法做法,刘少奇、邓小平和各级干部们先是未能察觉,察觉后又不能理解,这种政治上的“迟钝”,注定了他们将从一开始的“跟不上形势”,到必然地犯“错误”,到更进一步地被“革命”的狂流所淹没和击倒。 5月25日,也就是批判彭、罗、陆、杨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的前一天,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等七人,在康生的授意和策划下,贴出一张大字报,攻击北大校党委和北京市委。这就是那张臭名昭著的“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此大字报一经贴出,整个北大即刻哗然。二姐邓楠那时在北大上学,看到大字报后,马上打电话给妈妈询问大字报的事情。妈妈当时就说:“聂元梓这个人不好,在延安时就表现不好。不过你不要对别人讲啊!”妈妈的态度,是代表爸爸的。显然,对这张突如其来的“大字报”,父亲是持反对意见的。 风暴既来,便无人可挡。当日,北京大学内各种意见的大字报已逾千张。北京震动了,给校领导提意见及各种形式的造反,立即像狂风一样吹遍了北京的大中学校。6月1日以后,大字报更是像雪片一样在北京的校园中纷纷飞落。一股强烈的躁动的气氛,像瘟疫一样不可抗阻地流动着,北京大中学校顿时全面陷入混乱局面。造反行动不断扩大升级,一些学校出现了批判揪斗校长、老师,甚至体罚打人现象。 5月28日,根据毛泽东的部署,由陈伯达任组长,康生任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姚文元等任组员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即中央文革——宣告成立。此前一直在暗地里策划活动,而日后则要登台扮演重要角色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正式披挂上阵,粉墨登场。 毛泽东一向信奉“不破不立”基本原则,他的立意是“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此时的他,身在外地,遥看着北京这一番大破大乱的局势的发展,当觉甚合其意。 而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面对眼前这突如其来的混乱,则陷入极其为难的境地。定电话报告在杭州的毛泽东,并取得同意。30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三人联名向毛泽东正式发电报进行请示,毛泽东当夜批示:“同意这样做。” 正当中央一线领导忙于部署领导运动事宜时,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6月1日,毛泽东作出支持聂元梓大字报的批示,指示新华社全文播发,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并说“北京大学这个反动堡垒,从此可以开始打破”。 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号召群众起来“横扫盘踞在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大量牛鬼蛇神”,“把所谓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使他们威风扫地”。这篇社论是由陈伯达主持连夜起草的,发表前没有报告中央。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 一天之内,风云突变,刘少奇0周恩来和邓小平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甚感惊愕。此后几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大量煽动性的社论、报道和文章,形势急转直下,运动迅速席卷全国。 刘少奇于6月3日紧急召集有关部委负责人参加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如何应付局势。在大部分人一致的认识下,会议制定了内外有别、注意保密、大字报不要上街、不要搞示威游行、不要串连、不要搞大规模声讨会、不要包围“黑帮”住宅、不准打人污蔑人等八条规定;决定派出工作组以控制首都大专院校近于瘫痪的局面;并决定,哪里出事,哪里派人去,派工作组要快,要像派消防队救火一样的快。邓小平在会上说,中央的八条传达要快,开个十万人大会,一竿子插到底。 会后,北京市委根据会议精神,向一些大中学校派出工作组。由于有人背后支持造反运动,工作组进校后,不但未能阻止混乱的发展;事态反而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频繁开会,研究处理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的父亲邓小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对历史的了解一直都没有过太过深入的了解,大多数情况,都只是停留在教科书所叙述的水平上。实话实说,我开始时只是想,找一本与历史有关的书籍拿来读读。到图书馆寻找书籍时,就刚好看到了这本由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当时的想法是,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一个特殊的、微妙的区域——既无法回避它,但所有的教科书上却也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去讲解过它。在刚进入大学时,为我们讲解校史的讲解员也说过,中国所有大学的校史,几乎都会有十年的空白期,那就是文革十年。可见“文革”时至今日依然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于是,看到这本书时,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我选择了它。直到真正开始阅读之前,我一直都将它视作是一项“作业”,一项不得不做的事情。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开始阅读的时候,几乎一下子就被它所吸引,用“爱不释手”、“相见恨晚”这样的词汇,甚至都无法完全表达出我对此书的心情!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到了太多太多我此前完全不知道的有关文革的细节,更让我对整个阅读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完全和邓小平一家人绑在了一起,心情随着他们的命运起伏而跌宕。我自认为是一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是邓小平一家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团不止一次地让我潸然泪下;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淡定的人,但是在历史的浪潮下每个个人命运的无可奈何又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揪心、难过。这本书让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很多复杂的情感甚至超出了我的文字所能驾驭的范围。今天在这里做一个细致的梳理,只想能记录下这次完美的阅读之旅中的点滴感动与思考,也希望我的话语,能尽可能真切地表达出我的心情。这本书从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写起,以邓小平的命运的主线,细致、详实地讲述了文革十年邓小平从被打倒,到复出,再到又被打到,最后光辉复出的坎坷的政治经历。但是,本书虽然以邓小平为主线,却绝不仅仅局限在邓小平一个人身上,整本书如史诗一般,向读者呈现出文革十年整个中国社会的全息影像,其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描写,也有让人为之动容的纯洁无私、坚不可摧的亲情和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超脱生死的战友之情。在详细地叙述每一个情节的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江青、王洪文、汪东兴、华国锋等等一大批历史人物全都被“写活了”,让读者能从一个上帝的角度,看到每一个人物最真实的一面,以及他的奉献、无奈和局限性。亲情和战友情:笑对一切的力量带给我最深触动的,是邓小平一家的亲情和老革命家之间的战友之情。书的作者——邓小平之女邓榕用细腻地笔触无数次地在书中描写了邓小平一家在最困难的历史时期不离不弃的真实场景,也是不止一次触动我泪点的地方。就比如文革初期,邓小平被抄家时,造反派执意要把邓榕的奶奶带走,年轻的孩子们在家中与造反派发生正面冲突:“除非你们用绳子把我们绑走,否则我们绝不走!造反派吼,我们也吼;造反派凶,我们也不示弱。我们横下心来跟他们大声喊着,控制不住的眼泪一串串地顺着脸颊往下流。那些造反派见我们这个样子,没办法只好暂且走了。他们走后,我们放声大哭了一场。自从父亲被批判以来,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愤怒,和即将与父母亲分离的悲伤,像洪水一样再也控制不住,一股脑地倾泻出来○1”。读到这里时,我完全体会得到邓家人在面临分别时的悲痛和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绝望。在文革十年里,还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就这样硬生生地被造反派拆散!相比之下,邓家人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最终至少能够幸福团聚,可是多少人,在造反派的高压之下含恨九泉,多少家庭被搞得妻离子散!邓小平夫妇和子女们不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一张小小的纸条,都会勾起人们无尽的思念,书中也不止一次地写到过这样的细节:“有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夹在钱中妈妈手写的单子和纸条。拿着纸条,看着妈妈那熟悉而又秀丽的字迹,就好像触摸到她那温暖的双手,令我们激动而更加想念不已○2”;这个是文革后期卓琳在孙子孙女生日时寄给子女纸条后,子女们收到纸条时的场景:“看着字条,看着妈妈那熟悉的字迹,好像抚摸到妈妈那温暖的手。我们几个人一边看,一边热泪长流。总算有了父母亲的消息。○3”在那样一个没有道理可言的社会环境下,做儿女的想与父母亲见上一面都难于上青天,于是只好睹物思人,以寄相思。分别一久,相见的场面难免更加感人。“妈妈看着女儿,真是越看越喜爱。爸爸伤心的时候不说话,高兴的时候也还是老样子,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一见面就说不完话的母女二人,静静地笑着○4”。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名父亲。之前我在教科书中所了解到的,都是邓小平作为一名政治家的那个侧面,而这本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邓小平作为一个父亲的形象,让我脑海中的“邓小平”更加饱满、也更加真实。谈到此处,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的父母。我高中三年一直都是住校,高考前,父母打电话问我要不要高考的两天把我接回家里来住,这样的话我或许能比在学校睡得更舒服,吃得也更好。我说在学校已经习惯了,没有必要的,于是爸妈也就没有强迫。高考期间我往家里打电话,爸妈也会说他们在家里很好,等着我的好消息。然而,知道高考结束后我才知道,其实高考那两天爸妈都专门向单位请了假,开着车停在我们学校门口,当我在考场里答题的时候他们其实就一直等候在学校外面,什么都不做,只是为了我在考场上一旦出现什么突发情况他们能够迅速到场。来到北京求学之后,回家的次数相比上大学前大大减少了。有一次我一个人到外面去玩,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坐地铁准备回学校。坐在地铁上,我把白天游玩时照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里,很快就有许多人点赞、评论。然而绝大部分人的评论都是在说玩得好开心之类的话,唯有我妈给我评论说:“都这么晚了,吃完饭了吗?”看到的时候我不禁一震,因为那天我确实还没有吃晚饭,大概也只有父母,才会永远地、无时无刻地不关心的自己。还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笑着流眼泪的表情,妈妈看到后在下面给我留言问到:“怎么了?怎么哭了?”我有点哭笑不得,回到:“不是的妈妈,那个是笑出眼泪的一个表情。”“哦,笑的就好。”妈妈回到。邓小平在自己被打倒期间,几乎每次给汪东兴写信都是为了孩子们的事情,自己的事从来都是一语带过。邓小平从来不愿求人,但在文革那样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为了自己的家人,放下面子,写信给汪东兴请求帮助。我的父母并非伟人,但是就亲情而言,所有人同等伟大。邓小平的成功,离不开亲人的鼎力支持。举个简单的例子,四五运动爆发前夕,上百万的人群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此时的邓家人心中,同样是激动的,但是为了不给四人帮留下任何可以拿来做文章的证据,全家上下都关在家里不出门,更不会去天安门广场,他们只是忍耐着心中的愤恨和悲痛,坦然地等待。邓小平是伟大的,卓琳也是伟大的,小平的继母夏伯根亦是伟大的,邓家的儿女们也是一样。除此之外,共和国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那种超越生死、彼此扶持、彼此信任的情谊,同样感人至深。文革刚开始彭真被批判时,邓小平送橘子给彭真;一年后邓小平被打倒,李富春送香烟给邓小平。这些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们,在自己的老战友收到批判而被打倒时,却迫于形势无法采取任何行动,只能通过这些“简单”的馈赠,传达对彼此深深的挂念,又饱含着多少愤然和无奈。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后,与四人帮之间的斗争已经发展到白热化状态,在这期间,为病魔所困的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用着自己全部的能力和一切的方式帮助和支持邓小平,这对于当时的邓小平和整个中国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因为有着亲人和战友的支持做后盾,邓小平才能更加坦然无畏地去面对政治战场中的腥风血雨。一人掌天下,一语定乾坤十年文革浩劫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社会扭曲的政治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革命斗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已变得至高无上,他的形象被神化,尤其是“两个凡是”提出之后,毛泽东的只言片语,都可能会导致中国政坛的风云骤变,也决定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一句话,可以发动整个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一句话,可以让一批老干部获得平反;毛泽东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政治集团利用,掀起一场政治风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评《水浒》事件。“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人,发一点议论,发什么样的议论,都无关大局啊。可这次发议论的却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具有绝对权威和无上崇高地位的毛泽东。在那个年代,毛泽东的指示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哪怕是有感而发的随便的一句话,都会变成‘最高指示’,都是至高无上的。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定都记得,每当有‘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的时候,立刻就会迅速地‘传遍祖国上下,大江南北’。不论是白天,还是深夜,都要有‘最新指示’发表,人们立即就要拥上街头,拥到天安门广场,去欢呼,去游行。‘文革’中的许多‘革命进程’,都是用这种方式来指导进行的。一个‘最新指示’的发表,往往预示着一场新的‘运动’或者‘斗争’的爆发。更何况,在‘文革’中,还有像‘四人帮’这样一些‘有心人’,他们随时随地都在注视着毛泽东的新动向和新言论,一旦他们认为有机可乘,立即会‘不失时机’地加以渲染和利用,作为他们的‘战斗’武器○5”。历史的每一次转折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关键的、重要的,但是当我们身处历史当中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转折,其导火索往往都是某个人、某个不经意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到,数千年来封建统治制度在中国人骨子里烙下的烙印确实太深太深,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些年里,我们还能看到封建统治的影子,毛泽东的地位几乎与“皇帝”无疑,毛主席的话就是法律、就是真理,谁不听毛主席的话,谁就要受到批判。而这样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显然是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的,尤其是在毛泽东已经垂垂老矣,极左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其实在之前,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既然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深渊,那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时,如果说我们还能理解他的做法的话,那么当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多年之后,当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之后,当事态发展到毛泽东自己都已经意识到了文革是存在错误的时候,为什么,英明的毛主席不站出来及时阻止这场“革命”?读过本书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第一,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用自己超凡的胆识和气魄带领共产党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但是,无论在人民心中他的形象多么高大、被神化,毛泽东也终究只是一个凡人。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心里最在乎的,是在他身后人们对他的一生功绩的评价。尤其是在林彪自爆之后,毛泽东的心情已经相当复杂。继承和坚持“文革”路线,对于毛泽东来说尤其重要。他曾经说过,自己的一生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战胜了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进了北京;另一件,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于毛泽东来说,“文革”是绝对不能否定的,这是一个关系到他本人一生的作为和历史功绩评价的大问题。在这一点上,即使是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无法拜托作为一个“人”的人性的弱点。今天,我们无法知道毛泽东到底是真的极左倾向严重,还是他已经看到了文革的巨大危害但为了自己的声誉仍然不予否定。第二,毛泽东对于“文革”大将江青的感情同样是复杂的。早年的毛泽东不让江青过问政事,但在发动“文革”时却启用了她。对于江青的顽劣本性,毛泽东何尝不知。但毕竟江青是他的妻子,总有千种不满、万般责备,他对江青,依然是保护和有所倚重的。毛泽东可以不见江青,可以批评江青,可以节制江青,但是,对于包括江青在内的他的家人,他的心中,重视存有一份任何外人所都代替不了的眷恋和信任。这种感情,越到晚年,也就越浓重。第三,当至高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更加容易听信谗言,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四人帮要一次次地寻求王海容和唐闻生的帮助,她们二人经常在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时做翻译,受到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于是江青才会想着让王唐二人做她的“传声筒”。多亏了这两位是有人格、有底线,不然如果真的任由江青指使在毛泽东耳旁吹风点火,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可能将遭遇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幸中的万幸,是虽然毛泽东始终坚持文革路线决不动摇,但在他心中,还是留有一份情形的思考和安排的。就比如他在邓小平第一次被打到时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比如他一再强调邓小平和刘少奇要区别对待,比如他在邓小平复出之后推行全面整顿表示支持,比如他始终不让四人帮掌握核心权力等等,幸而有毛泽东在混乱时期的这些冷静的思考和决定,才使得中国社会免于陷入更深的黑暗。大学校园:“运动”的摇篮通读全书比较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每需要发起一场大运动的时候,以四人帮为代表的“文革”干将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清华北大。文革期间,批判斗争开展的最激烈的地方同样也是清华北大以及全国各大高校。为什么江青他们要发起运动时不是去工厂、不是去商铺,更不是到大街上胡乱吆喝,而是偏偏要选择大学校园入手呢?作者在书中曾有过这样的慨叹:“燕南园萧条了,萧条得生灵涂炭。未名湖污浊了,污浊得沉渣泛起。○6”北京大学,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学服,竟然变成了法西斯集中营,变成了血腥暴徒们施虐的场所。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和令人绝望由此可见一斑。运动从大学校园入手,其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大学生虽然已经步入大学,但在思想深度和社会阅历等方面都与成年人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他们却又有着比成年人高出许多倍的革命热情,心中怀着建设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革命理想。这种欲望越是强烈,就越容易被四人帮所利用。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不过大脑,轻易被鼓动,更多的人,都处在一种跟风随大流的状态。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总想着法不责众。再有就是,对于当时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眼界是十分局限的,因为在通讯尚未发达的年代,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自己校园内和周边的情形,而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整个国家、乃至历史造成怎样的影响。他们在当时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无休止的斗争所带来的参与感、存在感和刺激感。自己参与批斗了某个人,斗倒了某位教授,就会感觉自己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做出了一份贡献。如果当时的学生们都怀着这样的想法,那么“文革”迅速席卷全国也并非难以理解。最近的香港占中事件,同样也是以高校学生为主力军。这些学生都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占中”的非法性以及参与占中可能对自己未来造成的影响,他们都十分清楚。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一批又一批地学生参与到“占中”活动中来,甘当炮灰。其实正如前面所说,最容易被鼓动的人,往往是对学校、对城市乃至对国家热爱最深的人。他们即使当“炮灰”也要参加占中,因为或许在他们的心目中,“炮灰”根本就是为了香港的民主自由而奉献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代,都十分需要青年学生们的冷静思考,而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乐观面对,希望长存邓小平曾经说过:“从我参加革命到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P6)”本书中所描写的十年,可以说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最坎坷的十年,他从文革初期的被打倒,到重新复出,到第二次被打到,再到最后的光辉复出,邓在这十年里,真正地做到了宠辱不惊。被打倒,他安然接受;获复出,他大刀阔斧。贯穿全书的,正是邓小平身上这种极其难能可贵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文革十年无边的社会黑暗中,如同金子一般,熠熠发光,带给邓小平、邓家人、当时全社会以及后世的我们以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总的来说,《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这本书以一种十分严谨的历史态度,围绕邓小平同志详尽记述了文革十年的历史画卷,同时又用许多的笔触描写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在读者眼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邓小平,带给了读者非常愉悦的阅读感受,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注释:① 摘自原书第51页② 摘自原书第61页③ 摘自原书第455页④ 摘自原书第106页⑤ 摘自原书第372页⑥ 摘自原书第86页参考资料:《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邓榕 著 三联出版社《新闻周刊:今天,怎样看邓小平》2014年第36期 总807期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本书首发式2000年,其时距邓公去世不足3年,小女儿的回忆录充分体现了对爸爸的爱,一些侧面描写当时社会情况的段落也很有史料价值。至于网上有的所传其文革初期与一桩北师大附中案有关的事,事过多年 ,书中并未提及
  •     书是好书,有很多珍贵的资料和照片,但到底是女儿写的,主观意识还是太突出
  •     除去一些明显是笔杆子的文革纪实录,毛毛笔下的邓家充满了温情,风雨与共。邓从来不追求官职称谓的大小,要的是手中权力的范围。作为文革的相对局外人和直接受害者,他可能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中国向何处去”,这种大刀阔斧的冲劲,可能也来自于他闭口不言的童年经历。老毛为啥三番两次要打倒邓,却始终保留最后的底线?在如此动荡不定的年代,毛用力寻找未来国家的掌舵人,但始终不尽人意,毛知道邓的可用之处,他又怕用。曾经被划为毛派分子给毛心中留下了很大的好感,但邓多次尝试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又让毛感到不满。如果说毛是被神化的巨人,而邓是走下神坛的'矮子'。注定不能共存,却是不同阶段的领航者。华国锋的能力在各位老前辈面前仿佛都是笑话。在两年徘徊期,华的存在,一个平凡的中庸者,终究会为历史让路。
  •     如果说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还是属于非亲身经历、而是靠收集素材或第三人回忆而成书的话,那么这本《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则几乎就是亲身感受。这样写起来,更具真情实感,感情更加充沛,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深深的父女深情,动人之处,仿佛可以看到邓榕流连的双眼里凝住的目光。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次外出,一顿晚餐,都是那么历历在目,不会消失。父母的血在下一代身上流淌,延续的不仅仅是生命,而是永记永存于心的情感记忆。平凡人之间的亲情已让人感动,伟人的亲情则更具力量。 如果说邓榕蓉眼中的父亲更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是啊,邓小平也多次想像普通人一样逛逛街,走一走。但普通的我们在看这本书时,却时时感到不同寻常的地方,他的人生哲学、处世方法;他的执着、坚持、沉着、冷静、灵活多变、绵里藏针,他的务实、妥协、推脱、自我保护......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更是完整人格的魅力。期待邓榕完成未写完的部分。 如果说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是理性的人物传记,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则是感性的肺腑之书。它们相互补充印证,从直观、旁观的视角为我们描写了一代伟人。不必计较有歌功颂德的成分,也不必计较一家之言的诠释。今天或未来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邓小平对中国的影响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更不能随意揉捏,毕竟中国在邓小平时代重新开始融入海洋、融入世界、融入文明的进程。...我总觉得邓小平在晚年,有时间留下一部自己的回忆录,但邓小平没有,这不也正是伟人性格的典型写照吗?是啊,不必去回忆,在有限的生命里,所思、所想、所说、所践行的不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吗,“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是对是错,留予后人评说! 阅读更多 ›
  •     看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突然想起这本书,邓榕文笔一般,但是确实了解邓小平的必读书目之一。
  •     在图书馆借的,厚厚的一本书不到三天就读完了。真的很佩服邓小平及其家人在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以及抓住点滴希望、永不放弃的精神。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多想想那个时候那么多伟大领导人的不幸遭遇,想想他们在当时所表现出的气魄和智慧,不要自怨自艾,抬起头来向前看,困难终将会过去!
  •     高明莫过毛,留邓一手棋。邓难忘文革初期学运的一幕幕,也忘不了四五,十多年后风水转了。无疑女儿对父的赞美溢于言表,作者当时并不懂朝局,不是回忆录,除了家庭生活,其他内容多为倾向性明显的补记,欠佳
  •     不错。就是不知道与文献出版社的同名书有何区别
  •     文笔一般
  •     情真意切,看到了一个坚毅果敢隐忍敢于亮剑的邓小平!
  •     哗众取宠,到处美化,不值一看。
  •     内容真切,情感真实,难得的好书,一观伟人风采
  •     邓蓉行文,流畅简洁。边读边觉得她所描写的场景历历在目。
  •     从党的政策、最高层来叙述文革,对十年文革的历程叙述很详尽。
  •     2013.
  •     改天写个书评
  •     一颗赤诚之心,一种乐观精神
  •     三联的书是真贵啊。。
  •     读《邓小平时代》同时补充阅读,伟人总是具有很多优点。大丈夫能屈能伸,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     越来越不懂自己,期间竟然看哭了
  •     一本书可以一下子把一段岁月送到我的面前来,这是在听了故事之后根本做不到的。
  •     略显文不对题,主要内容应该是邓家の文革岁月。关于邓朴方の经历我最为感兴趣,可惜全书并无较系统地梳理与深挖,太碎片化。
  •     了解邓小平的必读之一
  •     以为是传记,但更像是回忆录
  •     前年看的好像。读完邓小平时代之后接着看的。所以去年那个电视剧,很多情节都能对上。
  •     邓小平女儿写的书,给我们难得的视角来窥视伟人所经受的苦难。
  •     女儿回忆父亲,又是小平同志三上三下的文革时期,看的很励志!姜是老的辣,会忍,会抓住时机的人就能赢啊!当然不能全当信史看。。。。
  •     印刷质量还好,只是内容有点空洞
  •     有能力,有魄力,积极乐观,永不低头。 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     在三联书店看完
  •     女友说此书很不错,很好
  •     MZD将中国近代史写成了宫廷后院大戏,还好有DXP等一批老干部卧薪尝胆,熬到出头天。当然,MZD委任华国锋做主席也是算是他功不可没的晚年伟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