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投行》书评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0
ISBN:9787509348383
作者:班妮
页数:223页

生活需要全力以赴

作为一只刚入投行的小菜鸟,在这个IPO不愠不火的2014年里,回望这一年颗粒无收的项目表现,困惑多过于收获。反观作者,在投行工作的短短三年间,竟可以从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升任投资银行运营管理部主管,负责投行项目质量控制、资本市场和后中运营工作,确实是十分了不起。昨天跟几位律师朋友吃饭,席中也有一位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子,研究生毕业,估计工作时间两年左右。整个酒桌上气氛很热烈,我觉得是我见过的最有“酒场”的女孩子了。喝到最后,连酒杯都打碎了。反观自己,在酒桌上总是扭捏得很,一般喝不了一杯。看着这种拼命的架势,只要领导一个眼色,就毫不犹豫地敬一圈,实在是觉得很惭愧。非常佩服律师这种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亲历投行》这本书基本是当小说看完的。全书是这种跳跃式的叙述方式,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并没有多少特别实用的成份。对我来说,更加印象深刻的是,对工作的态度。在《误打误撞进入投行》中,班妮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第一天到投行部报到,在公司楼下被摩托车挂倒,因为赶时间参加内部会议,竟然爬起来就奔入大楼,坐定后才发现自己满手是血,腿也受伤无法正常行走。读到这里也觉得非常惭愧,自认自己绝对没有如此之高的觉悟,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先以工作为重。也许正是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班妮才可以在事业上一路高歌吧。

那些身有同感的话和曾经的梦想

那些身有同感的话(借此书,顺便说说我的工作历程,跑题跑偏了,请大家包涵。)作为一个金融系毕业的学生,无论是否有企图心,总是对于投行这个词比敏感,就好像作者书中说,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就是投行。我到第一个单位的时候,几个同事都是差不多的刚毕业,有个同事自嘲“我们都是毕业的时候想着去高盛,结果没去成;然后想去中金,结果中金进不去;最后想着去银行,结果银行也不要我们;最后,就来了XXXX(单位的名称)”。事实上,那是一份跟金融没多大关系的工作,除了工作性质是有点类似Analyst和Associate之外,那就是写报告,做调研,和不同的类型的人群接触。区别就在于,不是几千万几亿的量级,也不是传统的银行券商这一类,只是一小个行业里面的一部分人,两个字形容,屌丝。有一些事情,本质上是相同的,大至对于工作的态度,小到贴发票这种琐碎细微的事情。关于贴发票,可能很多人是不能理解,一个月到手基本工资1700,然后剩下的的钱还要按照补贴和饭补各自贴发票,发票的类型要分为规定的比例:交通票、通讯费票和餐票。和投行出差发票不一样,这是常态性质的发票,你要想拿工资你就得贴发票。坦率来说,对于刚刚毕业不宽裕平时也无太多消费的人来说,感情上是很难接受贴发票,最后就只能去求朋友求同学帮忙攒一下,最惨的是发票还必须的单位抬头,每月按时交发票,还必须按照财务定下来的条条框框,按顺序贴好,让领导签字之后才算完事。别看这个流程很长,其实根本就没什么钱,公司在北京,纳税在上海,我年底收到上海税务局寄过来的对账单,每月上税都是零,因为没有到基本纳税线。这件事情其实从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后来总总总原因,我到了新的单位去,中间时段比较复杂的过程,就不再说了。换了个工作,变化最大的就是对于工作职位的了解,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人在什么位置上要做什么事情,就变得格外清晰了。班尼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如果你足够幸运,熬过了助理阶段,就可以进入投行的高级职务序列了,从副总经理到高级副总经理。执行董事、高级执行董事,这些人不再从事具体的项目文字工作,他们从低到高分别负责监督项目执行过程、整体推进项目、开发新项目和整合投行客户资源及业务资源”。差不多每个行业都是如此,初入职的时候敲代码或者码字,逐步从技巧变成技术,到后来逐渐的不需要的参与到具体执行工作之中,需要的是从整体把握项目工作,可能你在初始只是负责整体中的一环,到后来你需要跟踪一下任务从头到尾的流程,或者这项任务的就是由你发掘出来的,最浅显的例子就是BD,要达成最终目的的资源调配,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越高级的职位事实上应酬是越多的。最后关于加班,很对不起群众,我到至今从实习到正式工作过的单位,从来没有加班费一说,加班倒是不少,这一点我倒很坦然,还年轻身体棒的时候,不加班用来干什么? 就是要在这个时间段来积攒经验,想想你要高考,也得晚上上晚自修吧,这没什么差别。关于出差,这点我记忆犹新的是我第一份实习的工作,那是一个咨询公司,我去了在办公室坐了几天,然后就把我派到了浙江的一个小地方,帮一家上市企业做每年的内审手,那是一个厂区,附近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家企业上班,一周六天,第六天算是主动加班,正常计算工资。我在那个地方吃了一个月的甜排骨,直到后来我对那股味道都产生了延误,江浙沪一带的同学可能直到什么是甜排骨。那个厂区远离市中心,企业安排我们住在旁边的酒店,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附近最好的酒店了。经过这件事情,我才第一次体会到的咨询公司是什么样子的,项目经理过来谈好了合作,就把现场工作留给了这些小的去做,甚至包括我这种刚刚实习的,还没毕业。我一直做了大概三个礼拜,刚好碰上端午节,我就以写毕业论文为理由回到了北京,并且借此辞去了这份实习。

投行知识的基础性扫盲读物

之前在工作中,恰好与投行的从业者有所接触,因此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好奇,但囧于大学时对数学和金融的恐惧,所以也没有什么动力去翻看这个行业的专业书籍。前几天逛书店看到的这本《亲历投行》,翻看作者是一位80年代的年轻女性,所以也并没有太大期待,也正是这种心态,让我读完这本书,并推荐给像我一样对这个行业毫无概念、但又想有所了解的读者。书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投行的感性认识,包括进入行业初期的感受;自己的情感得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等。这部分信息对学生或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还是有些指导意义的,但对于已工作多年的读者,可以略过;第二部分是关于国内投行知识的普及。这部分对了解投行的初步情况很有助益,纠正了我很多误解,比如:投行的英文是investment bank,因此我一直认为它应该是像摩根斯坦利这样的大银行,但是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在国内从事投行工作的大多数是券商;也是源于英文名称,我一度认为投行的主要业务是投资(现在想来自己真是太无知了),但是实际上国内投行主营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总而言之,这本书肯定不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投行理论书籍,但作为基础性的扫盲读物,还是值得推荐的。

一份不客观的读书报告

其实这更像是一篇我眼中的班妮。和很多人一样,我最初知道班妮是通过她的博客。当时我毕业不久,是个一门心思写职场报道的小记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听了不少纽约华尔街或是伦敦金融城投行里天之骄子的故事,但对中国投行却几乎没有了解。后来经FT记者推荐,开始读百乐门小艳红的博客,我这个门外汉得以对中国投行建立起一些感性认识。文章读完之后,觉得和印象中对投行高大上描述很不一样,这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另一方面因为作者整个风格太利落实在。对职场的描写,也完全不像很多专栏让人读完之后产生“所以呢?”的空虚感。很喜欢。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和同事联系到班妮,希望能做采访,也就这样结识了。随后她因为港大MBA的交换项目要来伦敦,去伦敦商学院上课,于是我有幸在伦敦美丽又短暂的夏天里正式认识了她。在她准备来伦敦前,我们在微博私信上讨论一些关于伦敦衣食住行的东西。她临行前我习惯性地问行李会不会很多,要不要帮忙接机,如果坐地铁如何换乘能充分利用电梯。“谢谢,没关系,我常年出差,很习惯的,” 估计她当时在忙,快速回了我这一句话。果然,在出差女王面前‘班’门弄斧了。在伦敦见面后第一感觉,人如其文,爽快利落。落地第二天,多数人还在倒时差,她就把原来一直担心的住宿火速搞定,忙活着付钱、搬行李。在外漂泊的人都知道,住宿的确是个折腾人的问题。但很明显,这人不怕折腾,而且解决问题无往不利。在我感叹的同时,又一想,投行哪是白干的。等班妮在伦敦安稳下来不久,我就约她采访,请她分析就读国际MBA具体能怎么帮到职业发展。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稿子比较着急,但那时候她放假了,去巴塞罗那看高迪,我估摸着不能指望了。但这人排队等着进巴特罗之家的时候,还在帮我在线回答问题,晚上回到酒店,回我的采访邮件回到半夜。感动之余,也钦佩她的敬业。后来就知道有出版社联系班妮出书。我知道她在伦敦商学院MBA的课程繁重,此人又拿出写招股说明书的劲头死磕作业,几乎无视周围的觥筹和笙歌,在一干不靠谱人群中(是的名校MBA也贪玩儿者众),杀出一条血路。这种情况哪有时间写书?但随后就听到她去德国看朋友延误在机场,不知不觉写完好几章,尽管等到最后飞机取消,只得回家,“太折腾了!不过书写得有点儿成就感,在机场干活效率一直比较高。” 记得这是她在凌晨地铁上发给我的评论。 再后来班妮回香港忙毕业和各种手续,以及开始适应新工作,同时熬夜写书。我也忙活着搬回国,联系渐渐变少。突然有一天,她在微信上说要回一趟上海,宣传新书,现在想来算是一个低调简短的针对我个人的新书发布声明。我当然激动又雀跃盼着能快点读到这本说了这么久的书。拿到书的时候,我们坐在浦东的一家餐厅里。我看着书上的签名,和面前大眼睛闪闪发光的新书作者本人,说,“来,求最真实的一句话职场经验。” “也没啥,得耐得住寂寞。”

细节决定成败,能吃得苦中苦,还要能耐得住寂寞

一直觉得投行二字本身就带了神秘色彩,读完《亲历投行》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印象,在中国投行工作远不是电影中的纸醉金迷,作者颜值高,一路做到投行质量管理部高层,所写很真实。全书围绕最后那篇《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展开,懒得读全书的,其实读最后那篇文章也能了解个大概,当然有些对一级市场发行定价的分析及观点还是需要细读书中章节。印象最深的除了投行们需要奔波出差于小城市,俨然一副土鳖样,还有就是他们对文字处理的专注,“他们会小到一个标点符号是全角半角,数字的字体,文件是左对齐还是居中对齐而把文件改来改去。”读后感:高智商,高情商,高学历,好的工作背景,细节决定成败,能吃得苦中苦,又能耐得住寂寞,方才刚有机会在投行立住脚。3.5颗星投行科普书。

亲历《亲历投行》——本书编辑的若干八卦与告白

《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付印后,小编在微博上发布了预售消息。 承蒙各路小伙伴们的关注,数日之内本条微博被阅读8.8万次,约是我粉丝数量的67倍!!我和……我自己都惊呆了!!(我微博本身关注度不高,未来得及删除的商业推广及专业卖粉儿一干闲杂人等都计内,粉丝1300枚~)到今天拿到样书,想到与本书的作者,与这本书的一些故事,有些心绪难平。索性傍着书名写篇编后感。刚才为悦己网提供书讯资料,有“编辑推荐”一项,我写道:优雅的美女是文字的主人,传奇的投行是美女的经历,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结合!之所以有这段话,还是因为前段微博上有人酸溜溜的一句“瞧人家这宣传,小噱头满天飞 ”~ 当然,既然是真实的存在,根本不是什么噱头了。美女,美文与投行,的确是神奇的组合,其实,还有更神奇的……早在05年,那时的我还在为准备考人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而复习,偶然间发现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的BBS,在那里活跃着许多至今印象深刻但是竟然从未曾谋面的ID。这些活跃的ID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乐观、耐心、热情、无私……总而言之,以现在的流行词来说,便是“充满正能量”。我对人大法学院最初的向往和复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着于这些活跃的ID。考研的日子里美好的憧憬是——由这样的同学组成的人大法学院真是值得努力!言归正传,和本书有什么关系呢?“百乐门小艳红”便是其中一位!记不清是怎么知道她的博客地址了,而我的博客做了快捷链接,叫做“nice”。研究生的生活,初为一名编辑的生活,真真是度日如秒!转眼2012年。数次在网上转载的百乐门小艳红的《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我下载后一个晚上读完,活泼有趣又干货十足,职业的敏感萌生一个想法“可以约这个传说中的师姐写一本书啊”~很快得到了回复,小艳红师姐问我写一本书的流程,我邮件里详细地解释了如何出版一本书。小艳红师姐回复我“谢谢你的来信,当然也谢谢你关注我的博客。之前也有其他出版社的人联系我关于《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改写成书的事,但提供的意见让我一头雾水,所以我也没有跟他们联系。你的邮件写的很明白,我一下就搞清楚了。 ”对于自己的讲述,能让别人“一下就搞清楚了”,我认为是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我阐述了一下自己对选题的构想,提出能见到作者提供的样稿、大纲的希望。小艳红师姐真的是非常有效率地提供了完美的样稿。以至我赤果果地感慨“师姐真是个给人惊喜的人”!选题通过,合同签订之后,我们都开始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在13年5月的时候,小艳红师姐在伦敦,发邮件给我,说对于写作,有些不满意。其实,对于第一次写书的人来说,可谓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编辑对此一点都不陌生,编辑的特点就是,虽然我不写,但是还是知道怎么写的嘛。---------------------------------------------------------------------------------“ 写一本书跟写一篇文章很不同,文章有时一气呵成,自己也满意,就定稿了。书的话,既要照顾宏观的结构平衡,又是考虑微观的细节雕琢。思虑的因素多了,难度自然也就变大。如果写一部分回头审视一下,发现不满就修改,改到自己满意,也许当再多写一些,反过来再看时有可能又会发现已经满意的部分又不复令自己满意了,因为有个“全局”的问题,全局尚未定,局部就很难达到完美。 我做了几年的编辑,审稿经验来说,除了学术专著不用编辑修改打磨之外,其他题材的书稿,往往要编辑作者沟通修改几个来回,方才觉得面目可亲。这不是说作者的水平问题,而是书稿驾驭的特点。因此,对于写书来说,我个人觉得,可以先不计较写过的还有什么问题,甚至有多少不满意,就先一口气写完再说。打个比方,您提供给我的不一定是一套已经裁剪得体的时装,而是足够的布料,有了这个前提,余地就比较大,我们可以再沟通、交流,朝着完美的方向一起努力(这个过程不光是内容,还有版式、封面等等,这与一篇文章完全不同)。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是,有时在电子版上是不能发现问题的,届时我可以安排出了清样,会方便很多。总之,一本书的诞生是一个打磨的过程,先完成一个不规则的形态,构成打磨的前提,然后就有努力的方向了,所以现阶段,只要大的方向没问题,就没问题。”-------------------------------------------------------------------------------------经过我一番啰嗦,小艳红师姐不但坚持下去了,而且最终的稿件非常完美。一审后的意见便是“ 因为师姐本身写作逻辑很清晰,文字推敲也很到位,因此没有大的问题。 ”之后是封面方案的选择的确定,对于三个风格不同的方案,我们一致倾向于“卷首玉照”版。付印之后,我便像忍不住保密一样发微博宣告预售了,你们可能不会知道,对于以做法条案例为主流图书的我来说,扑面而来的清新风有多让人期待~编辑职业最让人嫉妒的一点可能就是,第一时间与一本新书见面。当然,我也期待读者们的感受。最后,希望自己以后做更多的让我有分享编后感愿望的书!

论写书的正确姿态

1、国内没有过这种书籍,刚出的时候还是一直想看的,可能大家毕业时都有个投行梦。到现在虽然没有从事投行业务,但对投行也较为了解,本书聊作纪念当时的青春。2、国内写这种商业书籍,男的写得高深莫测,不见幽默,容易写成教科书;女的写成职场宝典,偏肤浅,专业观点一般有所偏颇。这类书籍还是国外写得好些,Monkey Business的专业、自嘲都远抛开本书一条街。3、有个问题想讨论:IPO定价时,投行收的是承销费,屁股是蹲在发行人一方的,是否协助发行人争取尽量高的发行价是天经地义的?留点利益给投资者,那发行人找你承销是干嘛用的?尽量高的发行价,拿尽量多的钱,以后通过经营证明这公司可以实现这个价值,这应该是企业最好的选择?

可以一看

书很写实,对投行的叙述比较详实,对于对投行感兴趣的人来说值得一看。书本身不厚,字很稀,可以很快看完,就当娱乐看了。看过之后,对我国投行制度有点失望,不过感觉投行和咨询有一点共通的好处,就是可以细致的了解各行各业的公司的经营状况。对以后的职业规划都很有用。当然还有一个共通就是出差,加班。。。

只有投行的人才懂

同事在微博抽奖抽到的书作者也是法律背景,所以有很多经验其实还蛮值得借鉴的对法律背景的人来说,投行的坎在财务但是其实不只是财务周围同事真的很优秀让人觉得倍感压力所以要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在投行坚持下去对自己说加油

投行入门之选

花了两天把本书看完了,班尼是幸运的,因为机缘巧合从律所来到投行工作,虽然是中小券商,但正是由于这种平台,使得左右能够经历承揽、承做、承销等多个环节的工作,能够较为完整的参与项目的从投标到上市的整个过程,并以亲近平和的笔法表达出来,对于想要了解投行,对投行感兴趣的同学或朋友应该是很有借鉴参考价值的。作者在文章中较少讲解专业的知识,使得文章平易近人,我比较佩服的是作者对待工作的那种态度,专业、尽责、用心,我想这些东西对于不管是投行工作还是其他行业的工作,都应该是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东西。当然,本书很大的笔墨来写了当前国内的投行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也很期望国内的资本市场能够较快的实现监管职能转变,给予行业更多的自由权,使资本市场较好反映经济环境、投资人偏好、行业性质等指标,而不是单纯的给予行政性窗口指导。我想这也是很多行业内人士的无奈和期待吧。不过反过来讲,国内这种监管环境是与我国现在的金融经济环境相配合和适应的,而不能一味的借鉴国外的模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读《亲历投行》有感

投行是一个神秘、刺激、多金、繁忙的行业,关于华尔街的著作、电影、纪录片众多,但对于中国投行职员的生存状态却鲜少披露。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读者揭开国内投行人士的神秘面纱,除工作生活外,对企业IPO流程、证监会管控、资本市场运作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同时,作者善于交流、严谨好学的工作态度也值得我们每个读者学习。

小清新的风格带来的展望

全书是跳跃式阅读的,只看我感觉有必要看的部分,还是照常理一样,女性写的书依然是多一点柔情和惬意,即便是每日加班,无尽的出差,感情生活让位于投行工作等这些作者试图表现出“苦逼”的描叙,总还是让我感觉:投行的工作依然那么温柔,没有看到真正的想看的东西,如果换成男人来写,自然少不了关联交易,联营坐庄,左右互搏,上市套利等等灰色类词汇与故事......比较有价值的部分是在作者讨论一级市场发行定价时候透露出的2点:1个是关于行政指导下的投行发挥空间问题。书里面举例了很多,前半部分主要是感慨项目不容易做,往往跟了2,3年的项目最后被证监会给黄掉;后半部分则对监管部门不由分说的关闭新股发行通道而颇有微词,08年和12年开始的新股暂缓发行等,有绝对充足的理由让作者不继续在这个圈子死守下去,当然,最一针见血的,应该是2012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的行政指导:即上市企业的发行价不应该高于同行业平均市盈率的25%,换句话说,投行的收益率上限被锁定死了,我估摸着,这是作者真正离开的重要原因,当没有预期的时候,剩下的只能是换一个空间找新的预期,树挪死人挪活嘛2个关于同业竞争和对于市场的理解。作者在这一章节里特别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一级市场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认为只有和谐共赢才是发展之道,用通俗点话来说:就是一级市场不抢二级市场的肉,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只有我不贪你的肉,你才会更多的来支持我吃肉,类似众多询价投资机构争着要认购新股一样,反之,如果每次认购完新股就大跌,估计以后谁都没的吃,只能一拍两散。像facebook之类一级市场发行价过高,一上市就遭遇狂跌最后破发的情形,对于承销商摩根而言,圈内的口碑自然下降不少,从长期意义来看,作者甚至希望中国能够出类似高盛那样的投行,不依靠发行价来抽佣,而是可以在做低发行价的同时,拥有更高的回报,然而,这点在中国环境下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意味着需要相当高的资本市场话语权,以摩根之实力,遇到个扎克伯格就妥协到发行价超高,放到国内的市场里来看,如何可能呢?在中国,谁真正能拥有最后的话语权,相信不说作者也懂,这应该是她最终离去的第二条理由,所以才有后续的读MBA,或者就是为了找话语权更大的平台吧....本人对于暂停发行新股和投行苦逼的近况,只说一点:A股市场要良性发展,暂停新股发行只是一个办法,关键是要有退市政策。一个人吃再多没事,只要记得经常性去厕所拉一下;我们的问题不是新股太多,而是退市几乎没有,但话说回来,监管部门会不懂吗?真正的原因在于,如果有退市政策,那将是对中小散户的一次彻底“洗劫”,假设每年有10%的退市企业,绝对有超过10%的股民将输的内裤挡掉,所以两害权其轻,为了稳定发展,只能牺牲投行的金领们了,你们说呢?

女性职场

很好.。一是看到了女性对事业的态度,仿佛看到自己未来,我是否那么重事业。二是看到了投行工作的专业和辛苦,对制度和关键业务判断。三是职业规划。一是趋势,二是是否钱比专业更重要。四是看出作者思考很多,阅读很多。

嘻嘻

读本书的最大乐趣在于挖掘那些匿名的案例都是谁,哥将不定期用笔记的方式挖几个。——————————————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理解本土投行的真实文章

是在群里的朋友推荐说捧同学的场,本书很真实的描述我国投行与一般理解投行不同的现状,对于参加这个行业有一定的推荐,本书值得阅读部分是对我国投行主要业务、相关作业型态以及部分资本市场情况做了第一线亲历的叙述。不过最后的附录与前文重复很大一部分,书中内容也是有几段老是重复出现,冗于之感强烈。

概括内资券商工作内容

书中对中外投行的业务差别进行了阐述和对比,可以有效帮助即将毕业的同学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可以看出,作者是具有个人魅力的女性,文笔简洁通俗,值得一读。不足之处就是在书的最后仍然附上了本书灵感来源的文章,重复的内容较多,并无附加价值。

当传说不再是传说,你还会继续执迷不悟么?

我得承认我对于投行生活有过很多的非分之想,直到今天,也还在为之努力。每次没有动力,觉得好累,不知道究竟为了什么而要如此折磨自己的时候,投行那些远离俗世,缥缈羡人的生活就成为了我继续下去的动力。不论是小说,电影,还是各种帖子,大多关于投行生活的内容描述的都是有关于华尔街,有关于高盛、大摩的。而真正中国本土的投行生活,对我而言总是蒙着那么一层纱。可是人都是有思乡情结的啊,我又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国外,待在国际投行,这个时候,关于本土投行的真相对我来说是方向,更是指路灯,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这本书由班妮来写实在是太好了,因为她跟我们一样年轻,一样的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看这本书很轻松,像小说,你会看到诸如“羡慕嫉妒恨”这样比较前卫的词语,书里面没有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没有各种枯燥的文字说明,让这本书过于正式。而同时,作者在投行的前台和中后台都有所涉猎,而且都担任到了管理职位,可以将投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一讲述给大家,不会因为视角的狭隘以至于让大家对本土投行的了解不够透彻。当然,这本书也不无遗憾的对某些投行内幕纰漏的不够细致,也许是因为作者刻意规避了一些不那么适合在台面上说的事情,也许是为了维护一名本土投行从业人员的尊严,也许仅仅是不想被和谐。不过诚如作者所言,在投行,很有点师傅带徒弟的感觉,有些事情还是言传身教的好,出版发行放到明面上说反而不美。我认为本书有三大亮点值得大家一看:亮点一:作者通过华尔街和中国投行的对比,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本土投行与华尔街的不同。华尔街的投行更加忙碌,天天与数据模型,招股建议书打交道,衣着光鲜、出差少且出差的待遇好,工作重点在于找到并说服机构购买股票;本土投行相对没有那么忙碌,但需要长期出差在外去往二三线城市的工厂实际考察公司情况,没有光鲜的物质生活,工作重点在于应对证监会的上市审核而不是股票承销。亮点二:对于因为想要较高的物质生活而想要进入投行生活的年轻人是一个警醒。很多人因为投行的高工资,即使在了解到了长期出差,长期加班,对身体危害大,没有个人生活的情况下仍然愿意选择投行工作。可是,等你知道只有项目审核通过成功上市募集了资金才有高薪,平时工资不高的前提下,你还愿意承受前面所说的各种痛苦一门心思的迈入投行的大门么?如果愿意,好吧,恭喜你找到真爱了。亮点三:书里面对于股票定价等一些投行的业务进行了相对程度较高的介绍,让读者对于投行生活的理解不在浮于表面,而且书中提到的一些微博,书籍,网站也可以帮助更多执迷不悟的人感受和进入投行。但你仍须记得,班妮从07年入行开始赶上的是一波牛市,那时候各个投行,各个职位都缺人,后台信息系统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所以你在感慨她火速晋升的同时切莫对自己也有同样的认识,大投行有大投行的好处,虽然晋升慢但更专业,去了小券商你以为你也有同样的机会可以得到赏识快速晋升么?洗洗睡吧,亲~投行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场梦,对于那些未曾努力未曾踏入的人来说是一场白日梦;对于那些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进入投行,干个三五年等到心累了干不动了离开的人来说是黄粱一梦。人就这一辈子,很多事情不能重来,是否要进入投行,还要你自己好好斟酌。最后,愿每一个人都好。

商业的本质

本书记述了作者在中国投行部门工作与生活的情况。其中对中国的投资银行和券商工作内容有有所对比,收益很大。通过作者的描述,我认为投行有趣的地方在于能够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主打交道,能够了解到这个企业的正式经营状况及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就如同作者所说,做了某个企业的上市工作,基本上就成了这个行业的专家了!这听起来很是让人兴奋。这也是非常吸引我的知识方向,但目的绝不仅仅止于此,应该在知晓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引导行业的发展。我喜欢知识,但不喜欢未经证伪的知识,有没有用,是不是正确的,需要拿出来检验一下。这个世界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出色的人物沉得住心、耐得住寂寞细细观察世界,去发掘机会、去尝试机会。我觉得周围的朋友需要再OPEN一点,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对世界的看法,我觉得挺好。梁实秋写的《时间与生命》很喜欢,在笔记本上反复誊抄了几次。对我来说,渴望成功驱动力不大,虚度了光阴是我极其厌恶的事,总觉的几十年的日子肯定不能惶惶然过去了,总是需要做点事情吧,你说呢?我想前面的一段日子,我要走商业运营的职业路线。什么烦琐、细碎的活都要干,而且都要干好。你看班妮做的是公司融资、并购顾问、证券承销的业务,但一些文字排版、校对的活不也干过!用J.P摩根的话说,你把我放到公司任何岗位上,我都能快速有效的处理问题。这他娘才叫职业。你说你完美,其实别人比你还偏执,为了牛逼,还是需要疯狂的!

职场

马上就要毕业上班了,内心还是一片迷茫。目前只看了两本职场的书,另一本是《格子间女人》。这是两个不同的行业,跟我未来的工作应该也不大有关系。但是这两个职场女性却都给了我一些建议。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大多时候完全是一件偶然的事。长期以来,有职业导师教导大家说:最好的工作莫过于从事你热爱的工作。然而这有点悖论。社会上各种岗位的设定本来就不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有一定职场工作经验的人所能想象和理解,我们对自己不熟悉的各种职位的工作状态的了解完全来源于道听途说。因此,在没做过一个工作之前就以为自己热爱那个行业,基本等于扯淡。我最近看了很多和职业有关的东西,比如说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对于职业规划似乎有了更多的认识吧。前者一心梦想这当一名时尚编辑,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却阴差阳错的当了校队;而后者中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知道文物修复是什么,但却扎根在了这个行业。所以,人生的变化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不到那个时候,你就是看不清未来的你会是什么样,在做什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就算还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就算现在做的是很质朴甚至不喜欢的工作,也要有职业道德,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同时尽量学习,因为学习才是唯一靠谱的人生成长方式,此外,再无捷径。在学习的世界里,做一名贪婪的游牧民族。职场tips:1.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每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有它的优势与局限。而像书中说的那样,无论在哪里,只要你认真学习,在哪里,你都能学到东西。“相比大投行,在中国的中小投行里工作,会有机会参与到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因此更容易培养出全面的个人素质。因为不分项目组,因此,我们会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各个行业的公司,这一直是我认为投行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你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不同领域的公司如何运营,它的核心业务在哪里,它如何盈利,毛利率有多少,每做过一个项目,你就会变成一个行业的专家。最后,在中小投行工作培养出来的优点就是:你会变得踏实、谦虚而没有优越感。有朝一日你出头了,这种品格会对你很有帮助。”2.“今天看来,我完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就进入了投行,只在一个恰当的时间被生活中的一桩意外推到了这样一个机会面前。我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迎难而上。做出选择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未来我会面临多少奔波出差的日子,花多少时间来学我当时一窍不通的财务知识,放弃多少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生活乐趣。然而我并不后悔这个选择。这份工作像是一次修行,经历了很多、放弃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更一举奠定了我职业生涯的基调——专业尽责、力求完美。职场的奋斗目标好像也就这么定了下来,既然转换到了这条路上,就在这个方向上一条道开了下去。”我已经一无所获地老了3岁,但我想在以后的人生中:活明白,活的通透。

内资投行生活概览

2016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写的挺好的,读完可以对内资投行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shining points保代制度对中国投行事业发展带来的负向激励 43沟通的重要性与信息的真实性-质量控制 77为自己设立更广义的职业生涯目标 88上市标准对企业的扭曲 89发现企业的真相 95质量控制部 101

《亲历投行》读后随感

火曜日在岳父岳母处吃过晚饭,专门坐出租车到北城天街西西弗书店花二三百文钱买了百乐门小艳红新出版的《亲历投行》。到家后一口气翻读了百余页,直到午夜十二点后方才释卷睡下。投行世界曾是大学时代的梦想。但这不是我买这本书的原因。毕业七年多,虽则从未实现过投行想,却也早知道那个校园时代自己憧憬千百遍的投行世界其实很多都只是自己纯粹的想象,和真实的投行世界没丝毫关系。诚然,投行世界有诸多鼓励年轻人野望的元素:无休止的加班、快节奏的空中商务旅行、反复修改材料、复杂的人际周旋、华丽的高级酒店、学习各种新知识的机会、接触风云人物的平台……。但这些元素很多其他行业、其他职业同样具备,完全没有必要削尖脑袋挤投行。至于投行所谓丰厚的薪水,很多行业挣的也比投行多。2008年时亲眼目睹了自己学生时代崇拜的五大投行突然间灰飞烟灭的盛况后,更是心生“投行也不过如此”的态度……以上都是题外话,并不妨碍我津津有味地读《亲历投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投行世界极度紧张繁忙是不争的事实。投行人士怎样平衡工作—生活,怎样全力以赴、精细完美地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些却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他们会小到一个标点符号是全角半角,数字的字体,文件是左对齐还是居中对齐而把文件改来改去,我当时改得抱怨连天,但却因此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显然,今天,很多投行人员不大重视这方面的细节工作了,以至于媒体上出现了太多招股说明书犯低级错误的报道。……这种文字上的专业性和文件形式的考究,代表了一种专业机构的态度。”临近年底,工作殊为繁忙,整个人进入连轴转加不断应急救火的状态。最近撰写的几份重要材料来不及静下心来细心校对,屡次出现明显错别字,被领导批评了好几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是因为时间紧迫,自己省略了“校对”这个环节造成的。但归根还是自己从心底对“校对”不够重视——整篇材料都顺利完成了,核心问题都解决了,一篇数千字的材料有几个错别字又有什么关系?当读到“这种文字上的专业性和文件形式的考究,代表了一种专业机构的态度。”这句话时,我深受震动:一份完美的文字材料不仅仅只是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文字标点的精准使用同样重要。它反映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任何工作都应如此。2012年我对自己要求:“要勤于修改,即使是自己的随笔也要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每篇文章要写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尽善尽美。”现在,我需要更进一步:定稿的材料务必细致校对,努力追求细节的完美。精益求精、反复雕琢的工作像一件艺术品,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处理、每一环流程的精准操作都值得细细玩味。这也是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百乐门小艳红在专栏文章《投行女的生活并非你所想象》曾写到“一个我认识投行姑娘,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自己做的美食和去健身房的照片,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实,你不会想到,她的365天里有200天都在出差,从一个项目奔赴另一个项目。在香港工作的时候,我通常9点下班,晚上还要为财经媒体写作专栏文章,但每天我都会坚持在家附近的公园跑步。那段时间里,虽然经常两点才睡觉,但我却觉得身体状态前所未有的好。很多时候,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要一种技巧,也需要一种决心——告诉自己:我决心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我要给这种有质量的生活留出时间。和投行工作的其他男同事一样,投行女也需要经常出差,与客户交流。但我们可能会早起半小时化妆打扮,我们会在酒店的健身房跑步,还有些长期出差的投行姑娘甚至在当地的瑜珈会所办了会员卡健身。出差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除非你根本不热爱生活。”我把这段话抄进了我的手帐。“多元化生命”需要自己严格管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精力和管理情绪。有时我却会感到力不从心,比如最近几个月,学驾照、考MPA、剑道、日语学习、婚后原有生活方式的失衡与新适应、以及原本就极度繁忙的工作……所有的事情如潮水一般袭来,还没到中午便迅速吸干了一整天的精力。我不断地寻找调节方法:禅修以协和心力、研究和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术和空间整理术、加大运动量……。而描写他人应对类似问题的案例不仅能够给我方法上的启示,也可以于无形中给我灌注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前高中时代,我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抄写《在北大等你》、《在清华等你》之类书籍上可以鼓励自己的段落篇章。在那个时代这给了我犹如核爆的精神力量)突然发现:原来曾经是我人生梦想的投行世界对我的意义也仅此而已了。

好吧,投行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投行变成一个如此神秘又充满吸引力的地方。世人道听途说来的就是待遇极其之好,生活极其苦逼,但人人都削尖脑袋往里挤。研究生室友当年找工作的目标就是进投行,号称自己梦想体验的生活就是每天拿个睡袋睡在办公室里,为此还坚持不懈锻炼自己熬夜奋斗,少睡觉高强度学习的本领。回国之后也见过几个师弟,都是一副非IBD不去,非banker不做的姿态。我说,其实在投行工作,越是人们看来光鲜亮丽的,背后要承担的压力和委屈就越多,用青春和健康赌明天真的值得么?他对我的话嗤之以鼻,告诉我:我只想要好好做个投行家。好吧,投行家。我承认我是个伪投行分子。虽然进了这个号称世界级投行的公司,得到公费出国工作的机会,可是我拒绝任何邀请我回学校做讲座或者做交流的机会。无法接受对面那对天真烂漫充满希望的眼睛,在我说出“中后台”三个字后黯然失色的过程。我承认,我是玻璃心,没有办法接受大多数人对于前台就顶礼膜拜,对于后台就颐指气使。某种程度上,我拥有更加多的是不解。我问那个一心想去IBD的师弟是不是因为觉得IBD挣得多,体面。他说没有,觉得那样高强度的工作才是对人生的历练。那好吧,其实后台部门也挺历练的。每天忙前忙后成天加班不说,哪天系统抽风出了问题还需要你通宵熬夜做测试。你需要了解法规要求,报表流程,各种内部系统的操作,应对各种可能突发的状况。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怎么没有人觉得这样的工作是人生的历练?因为你只想做“投行家”。百乐门小艳红的“亲历投行”终究还是小投行的概念,专指IBD。这让我多多少少有些失望,因为IBD和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书里讲的东西我只有常识却没有经历。她用了大量笔墨去曝露做投行背后的辛酸。我觉得这反而会吸引更多的人继续前赴后继,因为太多年轻人都觉得不折腾就是白活一场。近年来关于投行生活太苦逼的论述越来越多。你说本土券商如此苦逼,与华尔街banker根本不一样。你又怎么知道现在那些资深投行里的人不苦逼呢。第一个人说,人们会觉得新鲜。但是人人都说,也就没有了价值感。其实,我原本期待此书会涉及一些公司战略以及行业面的分析,甚至再来点行业重磅八卦消息,不幸都没有。唠唠叨叨翻来覆去都是“其实我们也很灰头土脸”这些事儿。如果想要做IBD的娃可以看看,想要做trading and sales,不如去看why I left Goldman Sachs,个人觉得那本书写的更加有用和有噱头。即便你看书只是想追求一个打了鸡血的状态,恐怕也是那洋鸡血更加有力点。好吧,投行家们,请继续追逐你们的梦想。你们属于这个不安分的世界。哦,忘记说了,最终我的那个室友也没有去成投行,她每天晚上不睡觉可劲儿折腾倒是帮助我成功患上神经衰弱。最后她去了四大,过上了一样辛苦至极空中飞人的生活。不论是传言还是真相,只要您看得劲儿就行。

读《亲历投行》有感

这是一本很真实很坦白的书,感谢班妮让我了解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中国投行。作为跟我一样社会经验或者说投行经验为零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扫盲教材。我之前总是对投行怀着一股敬畏之心,而通过作者的描述,野蛮生长的中国投行是如此的接地气,它与其他的工作一样,带着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的烙印。跑不掉的酒桌文化,审核制下的唯命是从,保荐制度下的投机取巧。还有那些我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全被作者打入泥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投行不是件简单的事,投行工作者都拥有无比强大的能量:热情,体力,责任心,洞察力,口才,执行力,学习力,耐心和毅力。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工作中需要的素质,投行工作者都需要具备。如此操劳而未见得善终,但我仍然十分嫉妒班妮能够误打误撞进入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又恰巧完整地经历一个投行周期,和在各项业务和不同岗位中独当一面的经历。感谢班妮,除了书的内容本身,更重要的你坚强的人格对我的指引和激励。

最后

印象中的投行是华尔街那些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是心算能力超常的大眼镜,但在这里,感受到了平平常常的投行员工。这是为什么?自己之前所看的多是包装过的,自己关注的也多是从高管角度出发的,自己多年所受的教育也多是大人物们的日理万机,回到平凡的世界,反而有些不适应吧。现实就是这样,在金钱的诱惑下,金融市场充斥着神仙大佛、妖魔鬼怪和形形色色的凡夫俗子,竞争很激烈,游走在各个城市的中小型企业之间很苦逼,由于监管的原因,市场起起伏伏只能随波逐流,实习生埋头于文本工作,借助旁听和投师快速学习,还有你懂的。刨除这些不利的因素,整体的基调还是蛮积极的,遇到问题更多的是成长,班妮快速成长、快速学习能力还是很令人佩服的(向身边的人学习,看大家在看什么书、逛什么论坛,多做笔记、勤总结,实践)。自己或许不会进入投行、或许会或者不会跟他们打交道,看看这本书或许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体会更多的可能吧。

推荐《亲历投行》的三个理由

在进入法学院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以后,身边的朋友总免不了要拉拉杂杂地问这些问题,你们是不是要天天背法条,是不是记忆力特别好?你们是不是口才都非常棒,爱跟别人辩论?你们以后是不是都要挣大钱,天天给人做讲座?跟你们结婚是不是要被算计一辈子?我只能说,你们看美国律政剧和律政题材的电影太多,中毒太深,美国法学教育和中国法学教育有太多不同,我想结合一本美国法学教育方面的经典畅销书《Donkey Justice》(中文译名:驴性正义),来谈谈美国法学教育与中国法学教育的区别。不好意思,开个玩笑。我这是在模仿本书作者班妮的口吻写一本《亲历法学院:中国法学教育的传言与真相》的书,但我写到这不得不戛然而止。为啥?写不下去的原因很有多,但归根揭底,是自己没有勇气反思。怎么能没有勇气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知道任何行业的传言十有八九都是误传,但最终我们还是会放弃辩驳,然后嬉皮笑脸地不置可否,因为这些传言恰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按照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理论,每一次社会分工之后,所有行业都会最终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体系,可能包含行业语言(法律圈全是法律框架、程序正义和诉讼标的,投行圈全是路演、过会和市盈率)、或者行业个体形象(想想法律圈的贺卫方、PE圈里的但斌和房地产圈的潘石屹)、甚至关于这个行业各种不加证实传闻也算在其中,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行业的神秘感进而保护整个行业的尊严。通俗点讲,进入一个行业之后,我们就被训练地说所谓的行话,行话当然难懂,哪怕是再小儿科的问题,让外人也觉得隔行如隔山。关于每个行业的传言,其实是那些被极端夸大的略带光鲜色彩的小概率事实,它并不构成整个行业的全部,但却成为对这个行业进行宣传重要噱头。行业传言不代表主流生活,外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也就罢了,但作为行业中人对这些不太靠谱的传言沉浸其中而缺乏必要反思,则极有可能导致职业道路上的人格分裂,也许下一步会变成《魔鬼代言人》中的基努•里维斯或者《华尔街之狼》中的莱昂纳多•迪卡布里奥?尽管现实是残酷的,但更加残酷的是,拒绝反思其实是人生常态,真相因为没有反思而被传言层层掩盖包裹并不是特别稀奇的事。所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理由庆幸,班妮是在职业上升期而不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才写这本书的,否则我们极有可能再次被灌一肚子行业大V所驾轻就熟的心灵鸡汤。反思真的很重要,它是我们走出自身局限而拥抱现实生活的第一步。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当某个行业(奶粉?)出现在某次影响较为恶劣的新闻事件中,关于这个行业的各种爆料就开始在短时间内无限释放出来。我的意思是,由于不明真相的群众太多,爆料和吐槽就成为信息流不对称格局下一种更加另类的反思。于是,在这个“吐槽如尿崩,谁与我争锋”的时代,爆料和吐槽开始以一种“恶心别人,也恶心自己”的流氓无产者形象出现,在打破了行业神话和为行业祛魅之后,它自身的毁灭性力量则让我们感到绝望了。想知道真相但又怕面对那无比黑暗的现实,有些时候我们在痛苦地反思人性的同时甚至会觉得身边没有一个行业是干净的。我佩服班妮的第二点是,尽管这本书肯定有吐槽和爆料的卖点,但她却非常成功地把握住了事实陈述与无限吐槽之间的平衡。她用内心的坚持和专业的态度有效地维护了一个本土投行从业者自尊自信的形象,这确实非常难得。投行中工作的人刚开始不是又苦又累还特别迷茫吗,但这种严酷的工作环境难道不是对一个人做事态度和专业精神最好的锻炼吗?投行工作不是最终以项目成败论英雄吗,但书中为什么还有那么人依然执着于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这就是传说中的敬业吗?真实的投行生活体验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交织着酸甜苦辣的混合物,只有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心态下,我们才敢勇于去尝试和回味。仅仅出于勇于反思和充满阳光这两个理由,我们还未必就一定买下这本书。处在这个知识爆炸得有点夸张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微博、新闻以及集锦图片式的随机定制信息,却丧失了对于海量知识的检索和筛选能力,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或者是没受过什么学术训练的在校学生,想对目前炙手可热投行圈和PE圈有个大概的了解,恐怕一时半会还找不到北。是从投资圈的大V开始,读读厄姆•格雷、索罗斯或者是彼得•林奇,还是从实际文本入手,在网上down点打包的投行法规,或者在百度文库里找一篇没有署名的《投行律师必备技巧》拿过来认真研读?久而久之,想了解投行圈的读者在客观上就需要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必须够有过从业经历对投行圈非常熟悉,同时在信息传达上有不能太过专业,风格上最好寓教于乐。我个人觉得,《亲历投行》上市仅仅两个月就三次重印,其原因并不是本文前面提到的两个理由(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还是非常庸俗的),更多的是由本书难易得当、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决定的。班妮在写这本书之前就一直在自己的博客上更新自己工作、求学心得,并拥有一大批忠实拥趸,她肯定已经掌握了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去严肃地影响读者的方法。所以,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轻松的、非正式但又富有收获的。我是在火车上读完这本书的。实际上,一读完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坐在我旁边的人聊了起来。直到下车时,他开始对我的身份发生了兴趣,“你这么年轻,对投行圈的内幕这么熟,不会已经做到高层了吧。”我看着他坚定而充满期望的眼神,含糊其辞地表示,“也就一两年吧。”


 亲历投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