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投行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0
ISBN:9787509348383
作者:班妮
页数:223页

作者简介

后记:
2012年春天,我收到香港大学MBA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在香港开始新的求学生涯。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国,其中包括很多在国际大投行工作的同学。突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他们问我中国的投行与华尔街的国际大投行工作状态、工作内容有什么不同,我该如何回答?于是我一时兴起,写了几篇系列文章,题为《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在这几篇文章里,我结合一本描写华尔街投行人士经历的书Monkey Business,对比了中国投行人的状态是多么的与之不同,又有哪些相似。半年以后,一个名为“计兮”的微博账号转载了我的这一系列文章,随后这些文章就在微博上火了起来,甚至被多家财经媒体的官方微博多次转发。
在此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人详细记录过中国投行人士真实的工作状态,而描写美国华尔街投行职场生涯的书和电影却已经接近泛滥,并且使局外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中国的投行也是这个样子——天天出入高档场所、高级酒店,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另一方面,有些在华尔街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看不起中国的投行,觉得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投资银行,中国的投行人士素质较差,无法和那些在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相比。以上种种都让我这个“纯土鳖”投行人士产生了一种要为中国投行人士“正名”的想法。
2013年夏天,在本书快要写完的时候,我发现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投行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很多人更喜欢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别人在做什么。在香港和伦敦求学期间,一些我新结识的朋友,听说我在投行工作,在不经意的聊天中提及了一些对中国投行的误解:
一个在商业银行做投行业务的人说:那你成天都与合同打交道吧?
一个在国际大投行做sales的人问我:那你平时买什么股票?
一个在伦敦做外汇业务的人听说我在国内投行负责过中后台业务,说:那你主要是做行政工作的吧?
于是我意识到这本书确有出版的必要——作为一本对中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及过去几年中国投行发展历程的普及型读物。
时至今日,到投行工作仍然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一系列电影开始抨击华尔街的拜金文化,投行大裁员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媒体。自2012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投行业更是进入了又一轮寒冬。有不少年轻人仍然试图进入投行工作,而无视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的趋势。究其原因,还是前些年一直持续的投行的造富效应。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想多赚钱的冲动,毕竟,这也是个人能力的某种反映。从去年到今年,我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仍然遇到不少刚毕业的年轻学生问我:请问怎样才能进入投行?我想进入投行工作,辛苦不怕!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会反问他们:请问你是真的喜欢投行的工作状态还是就是想多多赚钱呢?如果是想赚钱,赚钱的工作其实不少,但都要慢慢从基层做起。
而我发现,即使我说了再多关于投行的工作压力大、出差时间长、没有个人生活、遇到市场不好时日子非常难过,很多向我提问的人却仍然对投行持有美好的幻想,哪怕我在心里已经默默判定这个理想青年完全不适合投身投行工作。其实这也是我写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事情——对有志进入投行工作的朋友而言,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份职业选择的参考。

本书是以我2007年到2011年的投行经历为基础,但在我任职PE公司及求学MBA期间,仍然持续关注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因此也增加了许多近几年中国投行界的新鲜事和对这些事件的个人评述。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某种程度上,我已经经历了中国投行一个即将过去的时代。
的确,投行是一份特别的经历,让我又爱又恨。这份工作让我牺牲了许多个人时间、放弃了许多爱好、甚至造成了个人健康问题,但却给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见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敬业的做事态度,足以受益终生。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过我的《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后建议我据此写成一本小说,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原原本本记述我真实的投行经历和案例。其实现实的人生远比戏剧精彩,虚构的部分却可能增加对这个行业的误解——那就恰恰违反了我的初衷。
书稿写成后,我自己有点担心,这份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的纪实读物会不会写得过于坦白?因为我不仅写了太多中国投行真相和传言,更写了太多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我的得意,我的不满,我的软弱,我的坚持。但如果这能因此让阅读的你体会到人在投行的真实状态,并因此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感悟,就足以支持我如此行文的勇气。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当梦想遭遇现实——揭开中国投行的真相
我的投行之路
投行真的是金领吗
加班的真相
戎马生涯——长期出差的苦与乐
“荣大”的故事
投机分子的生存空间
第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二师——从学徒到高手
谁是真正的忽悠高手
招股说明书的词与物
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
如何成为一个年轻的“老投行”
第三章 上市靠包装还是价值发现
要折腾多久才能上市
企业为什么包装上市
发现企业的真相——魔鬼在细节里
质量控制部是捣乱还是花瓶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第四章 当投行遭遇金融危机
中国投行不裁员
我们要卖掉投行?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五章 在中国怎么卖股票——资本市场部的故事
当外行踏入资本市场部
华丽丽的路演
如何给IPO定价
谁能影响IPO定价——制度,市场还是定价参与者
股票发行怎么赚钱
第六章 生活在别处——告别投行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态度决定高度
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前行
后记
附录: 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

内容概要

班妮,在北京求学六年,于国内知名院校取得法学学士及硕士学位,随后来到上海,先后在律师事务所、投行、PE公司工作。在国内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资银行部工作三年后,即从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升任投资银行运营管理部主管,负责投行项目质量控制、资本市场和后台运营工作。当年即领导资本市场部为公司赢得证券时报“最佳定价能力投行”称号。其文章《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在微博和微信上被各主要证券、财经媒体帐号广泛转载,因该文章的传播和关注,接受过彭博记者、丝路记者关于中国投行业的采访,其关于投行的文章被丝路网(www.silu.com)记者译成英文刊载。2012年至2013年间,于财经杂志《陆家嘴》上发表若干篇关于投行、股权投资以及商学院的文章。2013年下半年,在香港大学完成了MBA求学历程,期间持续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变化,写作此书。


 亲历投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作为一只刚入投行的小菜鸟,在这个IPO不愠不火的2014年里,回望这一年颗粒无收的项目表现,困惑多过于收获。反观作者,在投行工作的短短三年间,竟可以从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升任投资银行运营管理部主管,负责投行项目质量控制、资本市场和后中运营工作,确实是十分了不起。昨天跟几位律师朋友吃饭,席中也有一位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子,研究生毕业,估计工作时间两年左右。整个酒桌上气氛很热烈,我觉得是我见过的最有“酒场”的女孩子了。喝到最后,连酒杯都打碎了。反观自己,在酒桌上总是扭捏得很,一般喝不了一杯。看着这种拼命的架势,只要领导一个眼色,就毫不犹豫地敬一圈,实在是觉得很惭愧。非常佩服律师这种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亲历投行》这本书基本是当小说看完的。全书是这种跳跃式的叙述方式,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并没有多少特别实用的成份。对我来说,更加印象深刻的是,对工作的态度。在《误打误撞进入投行》中,班妮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第一天到投行部报到,在公司楼下被摩托车挂倒,因为赶时间参加内部会议,竟然爬起来就奔入大楼,坐定后才发现自己满手是血,腿也受伤无法正常行走。读到这里也觉得非常惭愧,自认自己绝对没有如此之高的觉悟,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先以工作为重。也许正是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班妮才可以在事业上一路高歌吧。
  •     那些身有同感的话(借此书,顺便说说我的工作历程,跑题跑偏了,请大家包涵。)作为一个金融系毕业的学生,无论是否有企图心,总是对于投行这个词比敏感,就好像作者书中说,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就是投行。我到第一个单位的时候,几个同事都是差不多的刚毕业,有个同事自嘲“我们都是毕业的时候想着去高盛,结果没去成;然后想去中金,结果中金进不去;最后想着去银行,结果银行也不要我们;最后,就来了XXXX(单位的名称)”。事实上,那是一份跟金融没多大关系的工作,除了工作性质是有点类似Analyst和Associate之外,那就是写报告,做调研,和不同的类型的人群接触。区别就在于,不是几千万几亿的量级,也不是传统的银行券商这一类,只是一小个行业里面的一部分人,两个字形容,屌丝。有一些事情,本质上是相同的,大至对于工作的态度,小到贴发票这种琐碎细微的事情。关于贴发票,可能很多人是不能理解,一个月到手基本工资1700,然后剩下的的钱还要按照补贴和饭补各自贴发票,发票的类型要分为规定的比例:交通票、通讯费票和餐票。和投行出差发票不一样,这是常态性质的发票,你要想拿工资你就得贴发票。坦率来说,对于刚刚毕业不宽裕平时也无太多消费的人来说,感情上是很难接受贴发票,最后就只能去求朋友求同学帮忙攒一下,最惨的是发票还必须的单位抬头,每月按时交发票,还必须按照财务定下来的条条框框,按顺序贴好,让领导签字之后才算完事。别看这个流程很长,其实根本就没什么钱,公司在北京,纳税在上海,我年底收到上海税务局寄过来的对账单,每月上税都是零,因为没有到基本纳税线。这件事情其实从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后来总总总原因,我到了新的单位去,中间时段比较复杂的过程,就不再说了。换了个工作,变化最大的就是对于工作职位的了解,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人在什么位置上要做什么事情,就变得格外清晰了。班尼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如果你足够幸运,熬过了助理阶段,就可以进入投行的高级职务序列了,从副总经理到高级副总经理。执行董事、高级执行董事,这些人不再从事具体的项目文字工作,他们从低到高分别负责监督项目执行过程、整体推进项目、开发新项目和整合投行客户资源及业务资源”。差不多每个行业都是如此,初入职的时候敲代码或者码字,逐步从技巧变成技术,到后来逐渐的不需要的参与到具体执行工作之中,需要的是从整体把握项目工作,可能你在初始只是负责整体中的一环,到后来你需要跟踪一下任务从头到尾的流程,或者这项任务的就是由你发掘出来的,最浅显的例子就是BD,要达成最终目的的资源调配,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越高级的职位事实上应酬是越多的。最后关于加班,很对不起群众,我到至今从实习到正式工作过的单位,从来没有加班费一说,加班倒是不少,这一点我倒很坦然,还年轻身体棒的时候,不加班用来干什么? 就是要在这个时间段来积攒经验,想想你要高考,也得晚上上晚自修吧,这没什么差别。关于出差,这点我记忆犹新的是我第一份实习的工作,那是一个咨询公司,我去了在办公室坐了几天,然后就把我派到了浙江的一个小地方,帮一家上市企业做每年的内审手,那是一个厂区,附近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家企业上班,一周六天,第六天算是主动加班,正常计算工资。我在那个地方吃了一个月的甜排骨,直到后来我对那股味道都产生了延误,江浙沪一带的同学可能直到什么是甜排骨。那个厂区远离市中心,企业安排我们住在旁边的酒店,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附近最好的酒店了。经过这件事情,我才第一次体会到的咨询公司是什么样子的,项目经理过来谈好了合作,就把现场工作留给了这些小的去做,甚至包括我这种刚刚实习的,还没毕业。我一直做了大概三个礼拜,刚好碰上端午节,我就以写毕业论文为理由回到了北京,并且借此辞去了这份实习。
  •     之前在工作中,恰好与投行的从业者有所接触,因此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好奇,但囧于大学时对数学和金融的恐惧,所以也没有什么动力去翻看这个行业的专业书籍。前几天逛书店看到的这本《亲历投行》,翻看作者是一位80年代的年轻女性,所以也并没有太大期待,也正是这种心态,让我读完这本书,并推荐给像我一样对这个行业毫无概念、但又想有所了解的读者。书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投行的感性认识,包括进入行业初期的感受;自己的情感得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等。这部分信息对学生或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还是有些指导意义的,但对于已工作多年的读者,可以略过;第二部分是关于国内投行知识的普及。这部分对了解投行的初步情况很有助益,纠正了我很多误解,比如:投行的英文是investment bank,因此我一直认为它应该是像摩根斯坦利这样的大银行,但是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在国内从事投行工作的大多数是券商;也是源于英文名称,我一度认为投行的主要业务是投资(现在想来自己真是太无知了),但是实际上国内投行主营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总而言之,这本书肯定不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投行理论书籍,但作为基础性的扫盲读物,还是值得推荐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严格来说是券商吧?中国的投行好像边界有点模糊。高中同学在中金,感觉是真的走上财富人生之路了。作者真漂亮,是一本吸引外行人(包括我)的科普文。中国式教育的悲剧在于很多人不了解行业实情就瞎选专业选方向。多点这样的书倒是好事。
  •     《女人与“虚荣”》
  •     挺敢说的,喜欢
  •     两天读完这本书,文字很踏实
  •     虽然作者没考出保代,但本书有传言也有真相,朴实啊!
  •     2015
  •     很符合当下国内中小券商的情况 给广大拼命想要挤入这个行业搬砖的金融学子一记清醒的认识 看完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也对这个行业没啥兴趣 好想丢下手中cpa的讲义投身江湖气息的A股市场
  •     没多大干货,就是了解投行生活的一副简笔画,接地气?
  •     我没经历过投行,虽然也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讲投行其实也就是机械性的工作,但还是羡慕人家钱多啊。也有所谓业内人士说这女的并非亲历投行的核心业务部门,但对门外汉了解一下也还是不错的。电子版的书,错字太多了。
  •     小白还是有些收获。
  •     传道,解惑。
  •     以投行2014年之前的经历,读破中国神秘投行的故事,并与外国投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是一本入门了解投行的好书。整个文章的逻辑框架还是不怎么美。
  •     虽然干货少了点,但是写的很真诚,作者把自己的经历详细的记录了下来。
  •     普及了投行知识,让俺这种小白长见识了
  •     真实又扎实
  •     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真的不错,很详细的把投行的生活展现在面前,在书中走万里路。作者记录的是自己的经历,当然,介绍投行全面点更好。
  •     还行,基本上能看出中国投行业务的流程和操作方式,但比较浮于表像,没有具体的案例叙述和分析,有点散,只能说呈现了中国投行人士的工作态度。
  •     细枝末节 未见格局
  •     用来扫盲
  •     还不错。不算核心人士的感受
  •     本书外行初探投行的神秘,但有些观点过于主观,还需要看看其他观点或视角的书。
  •     写招股书 - - 等过会 - - 路演 - - 上市
  •     非常接地气的一本书,对于身处这个行业的我来说,也许工作的性质内容确有不同,但感受到的氛围和情绪却是一致。无论是券商,资管亦或是信托从业人员,在打算从事这一行业前很有必要读读,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准备。
  •     在审核制下面,一切呵呵
  •     对投行有一个大概的介绍,有利于毕业生去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
  •     最近比较关注投行,故在晓珂老师推荐下粗读此书。总觉得行业冷暖自知,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     未来应该不会从事投行,但是看了这本书对于投行感觉还是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对职场有一定的帮助。
  •     三星半吧。为了解投行而读,却也悟到了些许残忍的真相。
  •     有水分
  •     没啥干货,就是流水账似的介绍了一些投行的工作状态。作者的经历实在算不上资深投行人,居然起了这个大的标题,也算是凸显投行人会忽悠的特质了。走马观花看看就好了。另外,做事情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     语言平易近人,初窥本土投行的样子,体会每个行业的不易与心酸。
  •     券商科普读物
  •     作为完全没接触过投行的人来说还是有用… 但干货也没什么
  •     没进过投行,不了解,看着也听优秀 不过后面基本是翻看
  •     以无比实在的笔触和细腻的感情述说了行业现状,而且成书时间与现在很近,对投行新兵的参考价值巨大!!
  •     当时觉得还可以。。。
  •     写书、ppt、讲座嘉宾之流的升职之路
  •     年底,终于Mark了一本书。接触券商半年,已然了解现状,确实如此。
  •     题目应该改成 “二流券商非资深投行女的流水账”
  •     作者碎碎念地说了投行的各种酸甜苦辣……加班、出差、飞来飞去,自己的健康和感情生活都出了问题,以及对文字的要求高,再加上忽悠的能力等等,当作各种小故事或是读物来说还不错,特别是对于定价和路演等不太了解的方面还是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     二流券商的土鳖考不出保荐人,在读MBA前帮四流公司包装上市,最后只好读书转并购
  •     就是好奇这个行业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加班到凌晨以及为什么这么累大家还都抢着干愿意干。其实看完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这么拼== 不过这个作者不装逼我喜欢。
  •     筚路蓝缕,干货很少
  •     写的很粗糙,读的也很粗糙,介绍了部分的实况
  •     通过作者,大概了解国内投行
  •     了解
  •     在焦虑期打开了我对即将面对的工作认知
  •     半桶水晃荡响,写的尽是一些小白都知道的事情;尽管保代不是唯一衡量标准,然而一个连准保都不是的人。。。有什么资本来指点江山?唔
  •     读书笔记就三页,内容量少,胜在真诚
  •     这本书还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