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

出版日期:2014-11-1
ISBN:9787513315884
作者:邓康延,梁罗兴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邓康延先生及其团队的几位编导,在纪录片《盗火者》拍摄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沉淀充实了这一话题,编写了这部书稿,书中使用大量照片并借用记录影像语言,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对纪录片中未能尽现的故事情节、嘉宾访谈及制作者的亲历感受拾漏补遗,使本书兼具文字的厚重和影像的生动。
书中重点涉及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等社会极度关切的教育话题。不仅给出现况的真实描述与专家学者的观察和意见,更关注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盗火者”,试图让读者了解那些奋斗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理念、实践和困惑。

书籍目录

序一 教育改革的“精神火种”杨东平_1
序二 教育与国运陈丹青_4
序三 与灾难赛跑的教育冉云飞_7
序四 火就是态度邓康延_13
上辑 观火
01
重回人的语文_21
02
呵护童年_40
03
课堂风暴_52
04
寻找活着的马小平_6
05
李庆明和他的公民教育_80
06
学在民间_105
07
断裂的天梯_115
08
乡村职业教育_127
09
大学大学_133
10
在路上_146
下辑 醒言
杨东平:好的教育不与学生为敌 _163
孙云晓:这是一个让儿童特别恐慌的时代_185
钱理群:所有教育问题的答案都在教育之外_195
陈丹青:教育是一件去做的事情_207
朱学勤:四海变秋季,一师难为春_221
余世存:真诚的丧失是最可怕的_231
周孝正:校长首先得是教育家,不能是政客_238
张鸣:教育只有开放才有希望_252
熊丙奇:教育改革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力量_261
附录一 课堂实录:鸦片战争的影响 魏勇_272
附录二 课堂实录:如何给《南方周末》评论版投稿 郭初阳_286
附录三 如何跟孩子谈战争 蔡朝阳_303
附录四 沙粒的态度 张良_309
后记一 想象一个孩子的未来 况冶_313
后记二 让改变悄悄发生 梁罗兴_317

内容概要

邓康延,生长于西安,后到深圳,曾任职《深圳青年》策划总监、香港《凤凰周刊》主编,曾出版《常常感动》、《老照片 新观察》、《一杯江河》等著作。50岁相遇民国老课本,出版《老课本,新阅读》一书,并主编《民国老课本经典诵读》。去年出版《先生》一书,重现民国大先生们的绝代风采。近期又拍摄有《选择》、《民间》等纪录片。


 盗火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播撒教育火种,点亮教育之光赵青新贵州六盘水市红德村。《盗火者》栏目组跟踪拍摄留守儿童董仁发。11岁,五年级,父母南下务工,自己独自居住已有两年。董仁发在幽暗的烛光下做作业,在和栏目组的对话中,孩子说他只想快点长大、出去打工,挣点钱回来把四处漏风的房子补一补。《盗火者: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一书是2013年凤凰卫视教育纪录片《盗火者》的文字扩展版,对纪录片中未能尽现的故事情节、嘉宾访谈及制作者的亲历感受进行了拾漏补遗。在这一章中,“盗火者”以董仁发的生活为切入点,结合红德村孩子索道凶途的艰难求学路,探讨“撤点并校”、代课教师以及蚁族等问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曾经是无数乡村学子的向往,但是,为实现社会公平而搭建的教育“天梯”如今摇摇欲坠,整个乡村似乎一下子静了、空了。那改变乡村孩子董仁发命运的火种,似乎比他桌头的烛光,更加暗淡渺茫。下一章,在陶行知先生的家乡,安徽省休宁县,一所只招收农家子弟的职业学校——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它的兴旺繁盛,让我们重新燃起了信心:欲撕破黑暗,必先擦亮一根火柴。乡村职业教育的信条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事实上,整个教育领域都熟知这一理念,它的践行却如此之难。《寻找活着的马小平》,普通教师马小平为了开展人文教育实验而鞠躬尽瘁,但是,直至他病逝,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都让他陷入孤独境地、四面楚歌。如果没有钱理群的发掘,马小平的努力已经伴随着他的死亡而蒸发。在《盗火者》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实验,包括叶开提倡的语文教材改革、成都华德福学校的自然教育、历史教师魏勇的课堂风暴、深圳李庆明和他的公民教育等。这些教育实验尚存不足。华德福倡导孩子心灵的自由发展,家长的疑虑在于如何保障考试成绩,家长解决两难的办法是另外找了补习老师来补功课。杜郎口乡村中学成了全国学校的典范,众多的参观人数甚至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它的经验其实很难推广。这所原本破烂不堪无人监管的学校,只好由当地乡党委书记崔其升兼任校长,在崔书记大刀阔斧倡导自由教学之后,杜郎口中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学率节节攀升,因此出名。锐意革新、雄心勃勃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一再触礁,更昭示了教育改革的重重束缚。理念先行,实践跟上。所有失败的、成功的行动,都为后来人提供了借鉴。上辑“观火”,主要展现各种教育实验活动;下辑“醒言”,是教育专家、学者围绕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的思考和剖析,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状态。熊丙奇认为,“教育改革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力量”,陈丹青却坦言,“我尊敬他们,但我不抱任何希望,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权力。”朱学勤则以个人经历描述了奋斗向上的必要性;钱理群痛惜当今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王小妮以诗歌的形式抨击大学生理想的沦丧;孙云晓说,“这是一个让儿童特别恐慌的时代”,余世存谈,“真诚的丧失是最可怕的”;在家上学可取吗?该不该废除高考?大学教授要不要“去行政化”?开放国外办学能不能带来有效的鲶鱼效应?……每一道声音的发出,都是一种希望、一点火光,都是推动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动力。《盗火者》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其中提到的教育实验和思考,尚有不成熟的地方,它所引发的争议声,或许正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如转载请联系本人。
  •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这本书告诉你民间有多少人在做各种尝试,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盗火者“。在当当买到此书不久却发现它被悄悄下架,私信问了此书作者邓康延,得到的回复是:“此书获奖之时,也是下架之日,无法提供了,见谅。”
  •     看了这本书有说不出的酸楚和无奈,但也同样看到了生长于民间在默默为教育革命而不断探索的先驱。其中感触最深的还是在“大学大学”以及“在路上”两个章节,因为我正值此中,也被“主流的”价值观所左右与彷徨。读罢此书我终于能够体会到高晓松所一直追忆的“白衣飘飘的年代”,他所呼唤的“除了眼下的苟且,我们还有诗与远方”,尽管我之前一直认为他是在靠着情怀讲故事骗钱;接受了陈丹青的“酸”是之于自由而独立的灵魂;也非常的崇拜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与北大钱理群教授敢于直面批驳当下高等教育的丑陋与阴暗面。最令我惊奇是当下流行的修学分选修课换专业的教学方式,早在上个世纪的武大,在刘道玉校长的改革中就已经提出并实行了。整本书所关注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路关注到大学,从留守儿童到高考学籍,从教师探索到自我教育。虽然固有的教育体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虽然本应自由而独立的大学正一步步被拖入名与利的泥潭,但是我们仍能看到抗争与探索者,他们中有的已经死去,但更多的却在践行,也许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他们会将教育改革的火播撒在中华大地上,而这火也终将点亮黎明!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至今不清楚这本书被封的原因。所幸我看到了这本书,但因为被封,视频被查禁,更多人将再也看不到。沙子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期待沙堆的坍塌,或许还要几十年之久。如若没有革命性的变革,中国教育将不会有大的变化,利益的既得者就是目前的当权者,他们绝对不容许蛋糕被分走。整本书或许让人看到一点希望,但如果体制不改,从下而上的变革,遥遥无期。
  •     当代教育,本来就是时下国人热门谈资之一.而这又一本对此问题针对性、对话性很强的书.让我很想写一篇书评,徐徐地跟作者聊一聊,但碍于懒...P.S.本科同学也在教育第一线站住了脚,也不知道你们还在用豆瓣嘛?
  •     作为本片的编导,今天自己终于能拿到一本。我时常感谢命运让我有机会拍摄这部片子,去经历这些事,然而我却无力回报什么。希望她曾给你启发。
  •     后记一语成谶~
  •     中国民间教育的扫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城市到农村,其观察、记录、思考,对我来说,收获很多。
  •     看到了“病态的教育带给语文的痛”,这个陈年失修的大厦带来的积郁真的给孩子留下了很大的毒害。
  •     不明白这套片子和书为什么会被禁,也没讲得多不堪啊
  •     尽管文中的观点有些偏激,更确切的说是个人观点集,不过对中国教育的弊端揭露的很深刻,值得思考。
  •     掐灭火光,却熄不了火种
  •     不管点燃了什麽 火就是态度
  •     图书馆
  •     《盗火者》纪录片的文字版,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而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只可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速成”是“高分”,而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鼓舞着每个人都去成为中国漫漫教育革命之路中的星星之火。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受害者甚至仍然后知后觉,我们依然需要急切地呼求更好的教育,以自我教育完成对阅读经验、公民正义、同情心的继续救赎,也愿成为星星之火继续向身边与后代传递理念。
  •     感觉真的是很好的作品,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
  •     中国教育的问题谁都看的到,但是谁也解决不了,官方说改革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就陷入漫长的等待中
  •     观点 建议比较多
  •     她被禁,让人觉得很悲哀,这种情景多次上演,就像电影《活着》获奖后国内被禁演,就像纪录片《中国市长》只能在国外挂着bbc的牌子上映,就像《奇葩说》那一期蔡康永说“我们不是妖怪”紧接着又被当局下架,那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只会让人跃跃欲试。有多少人是这些禁锢下静悄悄的盗火者?
  •     记录片也值得一看
  •     对于所经历的一切,原来都视而不见。
  •     教育工作者或者为人父母者都该了解下目前教育的现状,知道哪里不足,才可以更好的去弥补完善一下
  •     以卵击石和聚沙成塔,教育是一件去做的事,言浅意深的好作品。
  •     又是一本让我想辍学的书。
  •     看过纪录片,,,正准备找书看一看呢
  •     对我来说,实际价值不大吧。理念也有点乱。只破未立。
  •     教育
  •     感觉有些迷茫与害怕,不知孰对孰错。不敢偏信,也不敢盲从。担心变得偏激,也怕变得麻木。
  •     针砭时弊,直戳教育痛处,发人深省。一本难得,敢说真话的好书。
  •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铺开一个人的命运。有哲人说:世界观对了,世界就对了。教育有生命,它是皮肤,知冷暖;它是眼睛,识明暗;它是心灵,辨善恶。不管去学校的路有多远,孩子都要背起书包;不管教育改革的路有多险,今天就要去攀援。——邓康延
  •     其实看第一部分的时候还在纳闷这书没什么好禁的吧。结果看了第二部分,豁然开朗。第二部分的访谈的批判力度大到审查机构无法接受,可以明白为什么一版一印就没有然后了。
  •     2016-3-6
  •      其实想给3.5的 感觉是那种问题一堆但又特别满足好奇心的书… 说初等教育的给4.5 扫盲啊 说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就呵呵了…… 一句很难听的话:一帮文人叽叽喳喳…… 有常识的不多
  •     无用之人读的无用之书,徒增烦恼。
  •     四星送给那些敢于挑战教育现状的老师们!
  •     现实无奈,唯有自育,若有时间,mooc and books.
  •     其中有一些观点太主观,我不能同意,但是瑕不掩瑜,说得很大胆,主体思想还是很正确的。编者能这么有勇气去挑战,去说实话,值得尊敬,值得敬佩,值得满分的分数。被禁真的太可惜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活的地方,不允许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     听说这本书被封印了 于是从淘宝弄了本盗版的瞻仰一番
  •     我要开始研究公民教育了~
  •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     吸了二十多年的毒,要用更长的时间慢慢排掉。
  •     利用周末碎片时间看了一遍;许多问题还需要再细细咀嚼;打算再精读一次
  •     禁书
  •     汗颜
  •     《盜火者》是2013年秋鳳凰衛視教育改革紀錄片的文字擴展版。 這部作品時間很巧,紀錄片播出是我支教剛開始,成書是讀高翻剛開始,幾次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分享,這兩天終於有時間讀完了。 書是按照人的成長為線索,分為童年、語文、天梯、課堂、大學、老師、自學、公民等若干部分,聚焦多地不同組織若干教育界人士對教改身體力行的探索,其中以失敗居多,失望、悲觀情緒較為普遍。 書的後半部分內容更為積極,講到一些教師在有限的空間中盡量作為的例子。讀罷頗有啟發。
  •     相当不错。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     慢慢地,中国教育的图景就被描绘出来,主流教育应试的压力、对于人性的压制,以及种种不得不。喜欢曾经存在过,而今不复存在的“今日学堂”,这是关于希望。体制的重压,使得学生不得不变成:又通得过考试,又真正热爱学习的两面人,这是一种积极的妥协,还是“真诚的丧失”?书中有一些编写重复的段落,深度稍欠。毕竟如书本身所说,这本书是呈现问题,但没有指出出路。并且,在我看来,带了比较强的革命色彩,这种色彩有时难免太过激烈和情绪化。比如说,第25页对于某教科书课文的批评,把一段劳动委员选举的课文阐释为对于权力结构的维护,似有过度阐释之嫌?还是感谢本书,读的时候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和命运。蚁族和在家待业青年的现象,值得深思。如何教育和现实脱节如此之远,而现实本身又如此病。
  •     希望自己成为未来中国教育菜单中优质的一个选项。
  •     帶給我很多感動的一本書。在令人失望的世界裏待久了,變得麻木,看到一些真誠善良的東西會一下子喚醒原來的自己……真好,還有人再堅持,還有人依然那麽真誠善良……
  •     我们强调多元,强调个性,不是去搞对立和排斥。
  •     内容很丰富,前半部分是纪录片文字稿,有点浅显和偏程式化,后半部分的访谈到颇能见到真知灼见,总体来讲深度略有不足,可读性比较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