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历史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
ISBN:9787511702029
作者:[意]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
页数:448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书籍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古典世界里的丑
1. 一个由美主宰的世界?
2. 希腊世界与恐怖
第二章 受难、死亡、殉道
1. 宇宙至美论
2. 基督受难
3. 烈士、隐士、忏悔者
4. 死亡的胜利
第三章 启示录、地狱和魔鬼
1. 恐怖的宇宙
2. 地狱
3. 魔鬼的变形
第四章 怪物和凶兆
1. 奇观和怪物
2. 不受节制的新美学
3. 怪物道德化
4. 奇迹异闻
5. 怪物的命运
第五章 丑、诙谐与猥亵
1. 普利阿普斯
2. 对农民的讽刺与嘉年华狂欢
3. 文艺复兴与解放
4. 漫画式讽刺
第六章 女人的丑:古代到巴洛克时期
1. 反女性的传统
2. 风格主义和巴洛克
第七章 近代世界的魔鬼
1. 从造反的撒旦到可怜的墨菲斯特菲里斯
2. 将敌人妖魔化
第八章 巫术、撒旦主义、虐待狂
1. 女巫
2. 撒旦主义、虐待狂、对残忍的爱好
第九章 对自然的好奇心
1. 开肠破肚的尸体
2. 面相学
第十章 浪漫主义以及对丑的拯救
1. 丑的哲学
2. 丑而堕入地狱的人
3. 丑又不幸的人
4. 不幸兼生病
第十一章 阴森
第十二章 铁塔和象牙塔
1. 工业之丑
2. 颓废主义和丑的放纵
第十三章 前卫运动与丑的胜利
第十四章 别人的丑、媚俗、坎普
1. 别人的丑
2. 媚俗
3. 坎普
第十五章 今天的丑
参考书目
关于本书引文
书目作者索引
艺术家索引
影片索引

编辑推荐

中央编译出版社“图文馆”书系,精挑世界一流学者,细选高品位作品。该书系编排精致、印装精美,旨在“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已出版的《时间的故事》《丑的历史》《美的历史》《色彩的性格》《圣经的历史》《人类与宗教》《阅读的女人》《书店风景》《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人危险》等图文书广受欢迎。2010年将陆续推出《钱的历史》《这是什么意思?》《女人与珍珠》《零ZERRO》《圆与方》等书。希望《丑的历史》能成为送给您和您的朋友的最佳礼物。

内容概要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小说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当代达·芬奇”。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简体中文版艾柯作品: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6197/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以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皮诺曹那样。                                             ——翁贝托•艾柯艾柯为《美的历史》撰写的这部姊妹篇既是对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思维的挑衅。艾柯尝试把丑作为历史和文化批评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呼应上一次的寻美之旅。……这种兼收并蓄的研究别具一格,必将吸引文化和艺术史学者以及一般读者对这个颇受冷落的主题产生兴趣。                                             ——《出版商周刊》美可能吸引人,但丑更有趣——这正是艾柯这本迷人的大书呈现给读者的。……百科全书式的引文、生动炫目的插图……在这些欢笑、色情、恶心或恐怖形态的背后,你将很难接受它们有丑的一面。                                             ——《纽约时报》大多数艺术书值得看看,或许,在咖啡桌边即可。这部无法言喻、令人发狂的书却是要读的。                                             ——《细节》杂志《丑的历史》为休闲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为那些希望深入探讨这个课题的人指引了门径。                                             ——《选择》杂志

名人推荐

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以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皮诺曹那样。 ——翁贝托·艾柯

章节摘录

插图:导论每个世纪都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提出“美”的定义,借助于他们的作品,我们能够建构一部审美观念史。“丑”却不是这样。大多时候,丑被界定为美的反面,但几乎不曾有谁针对丑写一部专论。丑沦落为边缘作品顺带一提的东西。因此,美的历史可以援引范围很广的理论文献(我们由此推导出一个特定时代的品味),丑的历史则必须在关于人或事物的视觉图像与文字材料里穷搜线索。不过,丑的历史和美的历史还是有些共同特征的。首先,我们只能假定一般人的品味在某些方面与他们同时代的艺术家相同。假如一位来自外太空的访客走进一所当代艺术的画廊,看见毕加索画的女子脸孔,并且听到其他观赏者形容其为“美丽”,他可能误以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也认为毕加索画的那些女子脸孔美丽、秀色可餐。但是,这位访客看一场时装秀或环球小姐选美,目睹那里赞美其他类型的美,可能就要修正他的见解了。很不幸,我们回顾久远以前的时代,无法做到这一点。不管是谈论美还是谈论丑,我们都没有这样的参考,因为那些时代留给我们的只有艺术品。丑的历史和美的历史另外一项共同特征是:我们讨论这两种价值的材料势必局限于西方文明。在上古文明和所谓原始民族方面,我们有出土艺术品,但没有理论文字来告诉我这些艺术品本来的用意,是要引起审美的愉悦,或是对神圣事物的畏惧,还是狂欢。一张非洲仪式的面具会让西方人感到毛骨悚然,土著却可能视之为代表一个慈悲的神。反之,目睹基督受难、流血、遭受羞辱的画,非欧洲宗教的信徒可能心生憎厌,但这肉体之丑却会在基督徒心中引起共鸣和情感。至于其他文化,根据为数可观的诗歌与哲学文本(诸如印度、中国或日本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象和形式。但是,我们翻译他们的文学和哲学作品的时候,几乎总是很难确定某些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西方的某些观念,虽然我们在传统上将那些观念翻译成beautiful 或ugly 之类的西方用语。即使这些翻译可靠,也不足以让我们知道某种文化是不是将具备(例如)比例与和谐的东西视为美。比例与和谐,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呢?甚至在西方历史里,其字义也有变化。将一个时期的理论陈述拿来与一幅图像或一个建筑结构彼此比较,我们注意到,一个时代认为合乎比例的东西,另一个时代却不认为它合乎比例。在比例这件事上,一位中世纪哲学家会想到哥特大教堂的层次和形式,一位文艺复兴理论家会想到依照黄金分割来建构的16 世纪殿堂。文艺复兴时代的人认为大教堂的比例是野蛮的,他们以“哥特式”一词来形容,就说明了一切。美与丑的观念随历史时期或文化之不同而变化,色诺芬尼(前560—前478 年)不就说了嘛:“假使牛或马或狮子有手,能如人一般作画,假使禽兽画神,则马画之神将似马,牛画之神将如牛,神之形貌各如它们自己。”(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V, 110)在中世纪,雅克• 德• 维特里(Jacques de Vitry)颂扬神的事功之美,说:“独眼怪库克罗普斯看见三眼的库克罗普斯,可能惊异,正如我们看见库克罗普斯和三只眼睛的生物而惊异一样……我们说埃塞俄比亚黑人丑,但他们自己认为最黑的人最美。”数世纪后,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里说:“问蛤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他一定会说,他的雌蛤蟆就是美,她有两只秀美的圆眼睛,从小小的头上凸出,她有宽宽平平的喉咙、黄黄的肚皮、褐色的背。问几内亚的黑人,他认为美是黑油油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询之于魔鬼,他会告诉你,美是一对角、四只爪子和一条尾巴。”在《美学》一书里,黑格尔写道:“可能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自己妻子美丽,但至少每个年轻小伙子都说只有他的甜心美丽,此外无美女。对美的主观品味没有定则——我们可以说,这对双方都是好事……我们经常听说一个欧洲美女难令一个中国人心仪,一个南非霍屯督人亦然,因为中国人对美的观念和黑人也完全不同。事实上,我们看这些非欧洲民族的艺术作品,例如他们的神像——出自他们对崇高的想象,是他们崇敬之物,但我们也许觉得那是最丑恶的偶像。同理,我们可能觉得这些民族的音乐是可憎的噪音,他们则认为我们的雕刻、绘画和音乐毫无意义或丑陋。”视何物为美或丑,根据的往往不是审美标准,而是社会或政治标准。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金钱如何弥补丑陋:“金钱有能够买到一切、占有一切的特性,因此是第一等值得拥有之物……我权力之大,等同于我所拥有的金钱……因此我是什么,以及我能做什么,丝毫不决定于我这个人。我长相丑,但我可以买到最美的女人,这样我就不丑了,因为丑的效果,其令人裹足的力量,被金钱消解了。作为一个人,我跛脚,但金钱给了我二十四只脚,因此我不跛了……我的金钱可不是把我的所有缺陷都变成了它们的反面吗?”将这些关于金钱的观察延伸到权力,我们就能理解过去一些君主的画像。这些君主被一边皱眉头、一边挥毫的画家恭敬如仪地变成不朽。那些画家当然并不想极力强调君主们的缺陷,甚至可能在努力地美化他们的五官。这些人物,无疑让我们觉得非常丑(当时的人大概也认为他们丑),但他们无限的权力赋予他们天生的英气和魅力,于是臣民们带着钦慕的目光仰望他们。最后,我们读到弗雷德里克• 布朗(Fredric Brown)的《哨兵》(Sentinel)。这是当代科幻小说的短篇杰作。我们看到,正常与幻怪之间、可接受和可怕难忍之间的关系可能随视角的不同而颠倒过来:是我们在看太空怪物,还是太空怪物在看我们?“我浑身湿透,泥泞没至双眼。我又饿又冷,离家五万光年。”“一轮异样的太阳放出冰冷泛蓝的光。这里的重力倍于我习惯的重力,连最轻微的动作也令人疲惫而痛苦……空军很轻松,他们有上好的太空船和超级武器,可是一到了那里,占领据点就是步兵的任务。血战寸寸前进。在我们降落这个星球之前,从没听说过哪里如此血腥。这里现在变成圣地,因为敌人来过。这敌人,银河系里我们之外唯一有智能的族类——残忍、可憎、狰狞的生物,恐怖的怪物……我浑身湿透,泥泞没至双眼,又饿又冷;天色阴森,强风急刮,吹得我双眼疼痛。但敌人正企图渗入,所有据点都攸关生死。我全神警觉,蓄势开火……然后,我看见他们有一个低身朝我欺近。我瞄准,开火。这敌人发出一种怪异恐怖的号叫——他们都习惯发出那种叫声。接着,一阵死寂。听那号叫,看那尸体,我浑身颤抖。我们中的大多数习惯了,已习而不察,我不是这样。他们是恐怖恶心的生物,只有两条腿,两只手,两只眼睛,令人作呕的白皮肤,而且身上无鳞……”说美和丑随时代与文化而不同(甚至随星球而不同),并非意味着历来的人都不曾尝试根据某个特定模型来定义美丑。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尼采说:“在美这件事上,人以自己为完美的标准”,“在这方面,人崇拜自己……根本说来,人以事物为鉴,凡反映他的形象的东西都是美的……丑是败坏的象征和征候……一切暗示精疲力竭、沉重、衰老、倦怠,任何缺乏自由的表现,如抽搐或瘫痪,尤其尸体腐化的气味、颜色、形态……凡此都激起同样一个反应,就是‘丑’这种价值判断。人讨厌什么?毫无疑问:讨厌他自己类型的黄昏。”尼采这个论点是人类自恋的论点,但的确告诉我们,美和丑是参考一个“特定”模型来定义的,而且物种概念还可以从人类延伸至万物。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口锅如果根据正确的艺术规则做成,就可以认定为美的。再如托马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I,39,8)中所说:美不但来自适当的比例、亮度或明度,也来自品德正直。因此,一个物件(人体、树、花瓶)必须具备该物件的形式要求其材料应具备的所有特征。依照此义,“丑”字不但适用于一切不合比例的东西,诸如头奇大而腿甚短的人,还可用来形容阿奎那认为过于细小因而“可耻”的生物。再看奥维尼的威廉(William of Auvergne)。按照他的《善恶论》(Treatise on Good and Evil),肢体不全或只有一只眼睛(或有三只眼睛,因为过和不及都有亏品德)也是“丑”。因此,“丑”字无情地贴在畸形的生命上,艺术家刻画畸形也经常毫不留情。动物世界里,两个物种的形状结合于一身的混杂产物,也是如此。如此,丑还能继续单纯地定义为美的反面吗?——尽管这也是随着美的观念修订而改变的反面。丑的历史还可以视作与美的历史对称的陪衬吗?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写于1853 年的第一部、也是最完备的《丑的美学》(Aesthetic of Ugliness)将丑类比于道德之恶。正如恶与罪是善的相反,代表地狱,丑则是“美的地狱”。罗森克兰茨援引传统概念,说丑是美的反面,是美的内在可能含有的一种错误,因此任何美的美学或美的科学都必须处理丑的观念。不过,罗森克兰茨从抽象定义谈到丑的各种化身,也就是谈到丑的现象学的时候,使我们窥知“丑是自成规律的”——这规律不只是美的否定,而是一种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规律。罗森克兰茨详细分析自然界里的丑、精神上的丑、艺术里的丑(和艺术表现上的种种不正确),以及缺乏形式、不对称、不和谐、变形、畸形(惨苦的、堕落的、庸俗的、多余的、武断的、粗糙的)、各种可憎的形式(难看、死亡、空虚、恐怖、恶心、空洞、幽灵似的、魔鬼似的、巫婆似的、撒旦似的)。如此林林总总,使我们不能再说丑只是美(和谐、比例、品德正直)的反面而已。检视美和丑的同义词,我们发现:美是漂亮、乖俏、悦目、引人、宜人、可爱、愉快、令人着迷、和谐、奇妙、纤细、优雅、迷人、辉煌、盛大、崇高、格外出色、神奇、美妙、极佳、魅力、可佩、细致、抢眼、壮观、超绝;丑则是令人退避、可怖、恐怖、恶心、不宜人、荒怪、可憎、可厌、不正当、污浊、肮脏、不愉快、可怕、吓人、梦魇似的、令人反胃、令人不舒服、发臭、令人生畏、不高贵、难看、令人不悦、累人、忤目逆心、畸形、变形(还没提到恐怖如何显现于传统上归于美的事物之中,如奇妙、极佳、魅力、崇高等)。由一般人的鉴赏力可以得知,所有美及其同义词可以视为在不带利害关系下欣赏事物而产生的反应,而大部分的丑及其同义词即使不是强烈厌憎、恐怖或畏惧的反应,至少也是恶心的反应。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情绪表现》中指出:一个文化里引起恶心的东西在另一个文化里并不引起恶心,反之亦然。但他仍然得到结论:“各种表达轻蔑和恶心的动作,在世界大部分地方似乎是相通的。”我们肯定都见过一些浮夸的赞美方式:某件事物让人在肉体上产生欲望,我们要证实这种美打动了我们。想想美女经过时引起的粗俗评论,或贪吃之辈见到他最爱的食物时那些难登大雅的喜悦表情。不过,这些例子里出现的并非审美快感的表达,而是某种类似饱喉餍足的表现,或如某些文化里赞美食物而发出的打嗝(即使这些饱喉之声或打嗝是一种礼仪)。一般来说,美的经验引起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里界定的非关利害的快感。我们想拥有令我们惬意的东西,或想参与到看起来好的事物中,这是有利害考虑的快感。品味判断则是,看见一朵花,产生快感,但这快感中并不包含丝毫想拥有它或消耗它的欲望。因此有些哲学家怀疑,由于丑引起达尔文所描述的恶心反应,我们对丑到底有没有可能做一种审美的判断呢?其实,我们写丑的历史,应该在丑本身的显现和形式上的丑之间做个区分:丑的本身,例子有排泄物、腐烂中的尸体或全身烂疮的人散发的令人作呕的臭味;形式上的丑则是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均衡。想象一下,我们在街上碰见一个几乎没有牙齿的人。令我们不安的不是那嘴唇的形状,也不是那仅剩的几颗牙齿,而是一个事实,也就是仅剩的几颗牙齿没有其他牙齿来伴齐——其他牙齿本来应该在那张嘴里的。我们不认识此人,他的丑并不牵动我们的情绪,然而,面对那个整体的不连贯、不完整,我们还是自认为可以不带情绪地说:那张脸是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到一只满身黏涎的昆虫或一片腐烂的水果会产生恶心。而形容一个人不合比例,或者说一幅感觉画得很差的画像丑,则是另一回事(这是艺术之丑或形式之丑)。谈艺术上的丑,我们要记住:至少从古希腊到近代,几乎所有美学理论都说,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神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448 b)中说:模仿可憎的事物,如果功夫精到,就能创造美。普鲁塔克的《诗的研究》(De audiendis poetis)中说:在艺术的呈现上,模仿出来的丑还是丑,但由于艺术家功夫精到而有一种与美相呼应的境界。以上,我们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现象:丑的本身、形式上的丑,以及艺术对这两者的刻画。读这本书的时候必须记住,在一个特定文化里,我们几乎总是只能根据第三种现象来推知前两者所指为何。但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会有产生很多误解的风险。中世纪时,波纳文图(Bonaventure of Bagnoregio)说:魔鬼之丑如果获得很好的刻画,魔鬼的形象会变美丽。此话有待商榷。信徒在教堂门口或壁画上看见残忍的地狱酷刑,真的会认为那些事情美丽吗?他也许应该会像看见第一种丑,会像看见极为可怕或充满威胁的可憎的东西般心生畏怖或不安吧?理论家往往不会考虑无数个人的变数、癖好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美的经验固然是不带利害关系的静观,但一个心思不定的青少年就是看见米罗的维纳斯,也可能产生绮思骚动的反应。丑也是如此:一个小孩子在童话里看到巫婆可能做噩梦,别的孩子可能只觉得那巫婆逗趣。伦勃朗时代许多人看到他画的解剖尸体,可能不是欣赏他的大师手笔,而是生出害怕的反应,仿佛那尸体是真的似的。就像一个经历过空袭的人,可能无法带着不含利害考虑的审美心情观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是会重新陷入过去的恐怖经验之中。因此,阅读这部丑的历史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丑的林林总总的变化、形形色色的形式,这些形式引起我们的多样反应及这些反应里的细微差别。我们还应该时时想到《麦克白》第一幕中巫婆的呼声,如果他们说的没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美就是丑,丑就是美。”……

图书封面


 丑的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万圣8折。这种铜版纸画册——尤其是它的画儿如此引人注目——想要没被人翻烂的新书,估计也就8折了,昊海楼的野草预计不会少于这个折扣,所以,就买了。至于评论,看完再说。
  •     继让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安柏托·艾可写出“丑”,而且他亲自保证,一定比“美”更精彩。   每个世纪,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提出“美”的定义,藉他们述作之助,我们能够建构一部审美观念史。“丑”则异于是。大多时候,丑被界定为美的相反,但几乎不曾有谁针对丑写一部专论,丑沦落为边缘作品顺带一提的东西。因此,美的历史可以援引范围很广的理论文献(我们由此推出一个特定时代的品味),丑的历史则必须在关于人或事物的视觉、文字刻画里穷搜数据。   不过,丑的历史和美的历史还是有些共同特征。首先,我们只能假定一般人的品味在某些方面和他们同时代的艺术家相同。假设一位来自外层空间的访客走进一所当代艺术的画廊,又设使他看见毕加索画的女子脸孔,并且听到其它观赏者形容其为“美丽”,他可能误以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这时代的人认为毕加索画的那些女子脸孔美丽,秀色可餐。 但是,这位访客看一场时装秀或环球小姐选美,目睹那里赞美其它类型的美,可能就要修正他的见解。很不幸,我们回顾久远以前的时代,无法做到这一点,无论谈美还是谈丑,我们都无此参考,因为那些时代留给我们的只有艺术品。   丑的历史和美的历史另外一项共同特征是,我们讨论这两种价值的故事,势必得局限于西方文明。在上古文明和所谓原始民族方面,我们有出土艺术品,但我们没有理论文字来告诉我这些艺术品本来的用意是要引起审美的喜悦、对神圣事物的畏怖,还是欢欣。   作者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生于1932年,意大利人。他是享誉国际的知名作家,也是记号语言学权威、知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现居米兰,执教于波隆纳大学。著名的4部著作为《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傅科摆》(Il pendolo di Foucault)、《昨日之岛》(L'isola del giorno prima)、《波多里诺》(Baudolino)、《美的历史》(Storia della bellezza)等。  (摘自美国《世界日报》,原题《丑比美更美》)
  •     (与《华商报》编辑我老妹的初次合作)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在撰写他那本惊艳之作《美的历史》时,就专门设立了单章《怪物之美》来释解美与丑的辨证关系:“所有文化皆有其美的观念,亦有其丑的观念……在西方人眼中,其他文化的拜物与面具是可怖、畸形之物,当地人则可能认为其中刻画着正面价值。”美的定义是每个时代的哲学家和艺术家都在孜孜以求着的终极命题,籍由他们的煌煌巨著,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起一部关于如何“审美”的观念史。然而,大多时候,丑被界定为美的对立面,却不曾有谁为此而撰写一部专论——由于人们思想上的抵触,丑沦落为边缘,被世人刻意回避、忽略,甚至歪曲。关于美与丑的关系,人类一直在思考和探讨。《丑的历史》一书同样展示了艾柯对美和艺术历史全面的审视,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丑”一定会比“美”更精彩。如果放眼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学、雕塑或绘画等艺术作品,不难看出,各种“怪物”形象因其生动而传神地折射出人类审丑方面的意旨和情趣,因此从而获得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美学涵义。蒙昧时代里的怪异镜像在充满恣肆想象力的古典神话里,远古的希腊人一方面塑造出宙斯、墨兰浦斯、雅典娜等一众天神,还创造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异类生物,这个由有违自然形态的杂种们组成的世界里简直“丑”态横生:头发是无数厮缠的蛇、脚是野猪蹄的戈尔冈,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牛首人身的米诺陶……盲诗人荷马尽管无法目击现实世界究竟有怪异,却在《伊利亚特》中用文字塑造了一个“头是狮头,尾是蛇尾,身体是山羊,嘴里喷火”的怪物——喀迈拉。柏拉图在《会饮篇》里调侃同僚苏格拉底虽然道德高尚,学养丰富,但长相却丑得像雕刻店里摆的那些怪物“席林”,这些半兽的山神手拿烟斗,嘴里咬着笛子,打开肚子,里面还藏着小神像。语气中并无嫌厌之情,这分明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怪物的态度并非全是憎恶。在尚未正视浩淼的宇宙、大自然乃至自身的时候,处在“童年时代”的人类理所当然地把这些怪物当作了自己的邻居和同类,并与其心相依偎。中世纪各派美学理论均认为,世界上虽有各种丑物,艺术却能以美丽的方式刻画之,借助这种美使丑为世人接受。因此,在“美丽地”表现丑的艺术里,那些狰狞的怪物就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可悦起来。于是,描写形状怪异的人与动物的文字流布于2至5世纪之间所写的基督教世界第一部动物寓言《自然史》及各种百科全书、旅行笔记中,人们不禁对那些半人半羊、阴阳同体的怪种表现出极大的痴迷,不惜环游世界,踏寻它们的踪迹。似乎,他们急切地想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与一只“嘴从一耳开到另一耳”,或者“上半身驴,后半身麋鹿”的四不像打个照面。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把欧洲人从未见之的犀牛描写成了只有在传说中才会出现的独角兽,人们也不惜在《圣经》(诗篇,91,11)中为这个怪物大唱赞歌:“我的号角你将高举如独角兽之角。”在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催化下,作为“上帝的造物”之一的丑陋怪物们被赋予了具有普遍象征意义的道德训导功能,比如,人们把独角兽当作救主的象征,把鳄鱼当作伪善的象征,狮子用尾巴抹掉它的足迹以骗过敌人,这也象征着基督能抹掉人的罪行。正如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宣称的那样:怪物亦属神圣,也是神意所造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因此,在修道院里,那些丑怪的马首羊身形状的建筑装饰品到处可见,德高望重的圣伯纳特意撰文《为威廉院长辩护》讽刺艺术家和修道士们竟是如此喜好这些怪物,比念圣经抄本更见乐趣;沉溺于欣赏其中,比沉思上帝的清规戒律还惬意。尽管他对教堂装饰如此耽溺于刻画怪物表面上施以谴责之语,实际上却是抒醉心之情。在文学和绘画中,怪物形象兼受人们的爱恨与迎拒,每一个都成为了某种伦理和神学信息的媒介。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如果怪物也有国籍之分,那么中国的怪物无疑要比西方世界的同类更显庞杂和深刻。诸多典籍对此皆有形容:“於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 (《史记•大宛列传》),“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礼记•祭法》)。最能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龙”图腾,严格地来说,也是一个拥有多重形象特征的“怪物”——牛头、猪嘴、蛇身、鱼鳞、龟颈、马鬃、鸟爪、羊须、鹿角、狗形——由众多寄寓着中国人特殊情感的图腾符号杂糅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完整地表达着一个民族那有异于其他族群的独特审美心理。中国民众在与未知世界作斗争的过程里创造了无数奇异瑰丽的鬼怪故事,无不都是或针砭时弊,或讽刺国民劣根性的寄情之作。“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倒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当人性的美好不能遏制住贪婪、懒惰、色欲等恶性的爆发,那么,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的确可以说,人不如妖!钟鸣的《畜界•人界》把人和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稀奇古怪动物放在一起相互媲美,也相互比恶,相互靠近,也相互异化,相互捉弄,也相互被捉弄,从而生发出一个独立于动物和人之外的另度空间。在这其中,驺牙、貘猥、虹、巨灵、风精、鲛人等等富于传奇色彩的怪异动物被一一复活,而我们完全可以随着钟鸣把西方文化的那种睿智机敏,以及东方文化的那种超然脱俗结合在一起,幻化出一种可以洞察幽明的眼光,注目、审视并观照着这个奇异世界上奇怪的动物和奇怪的人类。嬗变中的工业与现代文明之丑正如马克思表述的那样:“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并通过想象去征服、支配和形成自然力,因此,对于自然力有了现实的支配,它们就消失了。”自中世纪以降,随着人们心智与认知的成熟,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怪物们也渐渐失去了象征力量,沦为自然界令人好奇的事物。人们研究其形态时,已经不再是出于神秘主义式的兴趣,而是自然主义式的科学查考。或许,人们还会兴致勃勃地去探索中世纪时期的传奇领地,但是这些探索里已经没有怪物的容身之地,脱离了宗教的精神束缚,怪物仍会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世界里,只不过,这种想象已经多了几分科学精神。尤其标志人类文明飞速发展新阶段的工业社会,若干改变劳动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新事物也被批判性地当成了怪诞之物。1863年,卡杜奇在写《撒旦颂》时就把蒸汽火车称作“美丽又可怕”的怪物,它和那些过分张扬的高楼、机器们一样,既代表着进步,但也象征着撒旦的造反。只因它们一方面的确给现代人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一方面又加速了人类道德的集体沦丧。其实,怪物们也在和人类一起不断历经形态上的进化,似乎嬗变到了一种更为高级的阶段。21世纪以来,人们屡屡陷入到对于未来更为广阔的未知空间的期待和恐惧之中,于是,基于自身能力和现有文明的认知而创造出的种种或许并不存在的虚幻实体。这在好莱坞的种种科幻(怪物)电影比如《异型》《哥斯拉》系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来自外太空的隐秘生物,以及从科学实验室里里逃出的变异物种,强烈冲击着人类那华美又脆弱的现世文明。与古希腊传说中的那些半人半兽的家伙相比,它们无疑具有了优雅而人化的外形之美,并掌握着更高级别的技能和禀赋,它们的神力以加速度推着人类冲向更加虚拟的未来空间。或许人们只是习惯于炫耀现代高科技的伟力所在,表达一种传染病似的末世惶恐,可能万万没想到,在这些由高科技创造出来的怪物们的映衬下,人类反而显得越来越渺小、懦弱以及无助、可笑。罗森克兰茨在1853年写就的《丑的美学》一书中,援引传统概念,说丑是美的反面,正如恶是善的相反,丑则是“美的地狱”。人类每个历史时期的怪物都在当时文化、心态、情趣地交相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的秉性和特质,然而,作为“丑”最具文本价值的代表图腾之一,怪物的产生和消陨,无疑是人类对于周遭世界及自我审视的态度和水平衍变过程——从愚昧到科学,从粗鄙到精深——的最好应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那些丰富多彩的怪物形象,不过是戴在人们脸上的那张用以掩饰内心慌张,表达某种期待的美丽面具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读了一个星期,正因为丑,所以才有美
  •     名字取得比内容有意思,内容太过于简略,只有无序的材料堆积,没有很好的逻辑关系
  •     我美学功底太不扎实了
  •     我的恶趣味,什么是丑,什么又是美呢?
  •     如果说《美的历史》还有迹可循的话,那么《丑的历史》则是属于艾柯自己的编撰,完全满足了“猎奇”和“知识”的双重享受,我们多爱这书,无非是“丑”更接近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现代艺术。
  •     读完后忍不住又去买新书送给朋友的我
  •     非计划内书籍
  •     历史博物馆 美学标本 趋向完满和谐的思想体系 又一书单。
  •     OK,不错不错,看了很好
  •     比美的历史有意思。
  •     读丑史~
  •     好高兴看被黑来黑去的倒霉的苏格拉底和萨特。德行和才华再多也没法掩盖长得丑这件悲惨的事实。。“一只超生无望的丑小鸭”(也不知道译者是什么仇什么怨哈哈哈)
  •     最后几章让我稍稍理解了点蓬皮杜那些匪夷所思的当代艺术其审美哲学何在。。。艾柯阅读量真大
  •     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所有标准都是一部分人朝着他们的方向去定义。
  •     一个钟之内粗略翻了一遍。还是比较有趣的。
  •     丑则丑矣,了则未了。
  •     米拉和萨沙的赠书。“魔音逐渐被接受,并非因为它变得令人愉快,而正因为那丝地狱硫磺的气味从来不曾消失。”翻译蛮成问题的。对丑的文字呈现颇为详实点题;全彩印刷的精美插图就真的让胆小如我每翻一页都犹豫三分了。
  •     纯看图片了
  •     很多话从未听说,真是开眼界了,资料详实,解读到位,能以这样的视角来对艺术史做一个梳理,别具匠心。
  •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     (同时买的美的历史都不想开始看。。)
  •     丑的概念相对于美来说简单而又有趣的多,美背后除了审美,还有宗教、哲学、数学、自然科学、道德、政治经济等庞大的背景体系,而丑的来源则只是宗教道德和各时期的审美观念。书中提到的丑的三个概念——丑、形式丑、艺术丑,也极具启发性。翻译的问题好像不是很大,但疑似有错别字。
  •     视觉新颠覆,可收藏
  •     其实书本身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翻译实在是令人摇头。艾柯的书属于那种疯狂掉书袋,走到哪哪儿掉一地的类型,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去读他的书只会觉得读不下去,或者说看不懂他到底在那儿叨叨啥。每次看他的书都有一种“完了自己实在是太不学无术”的紧迫感。这本虽然是讲丑,其实还是在以美学的视角去审丑。
  •     看看图还是不错
  •     我有一双发现丑的眼睛
  •     看完好像逛了一个博物馆,旁征博引,不服不行。//新男神出现了
  •     沿着时间线(几乎)并围绕着主题开讲,个人论述略少,支撑的文本和图片非常丰富,具备一个详实课件的感觉。
  •     画面精美~~
  •     欣赏现代艺术无能者看到最后几章表示wtf,但全书主题很有新意。另外觉得这套书少了对阶级的分析
  •     读不下去啊…翻译和排版都好奇怪,而且对西方美学有基础认识读起来才不那么吃力!
  •     不错不错1!!
  •     看啥书都有一种看文献综述的感觉,以为是艺术史那一类的,实际上真的是相关文献合集
  •     合宜的插画搭配深刻情景的文字很美
  •     作者阅读量知识量非常丰富,全书引经据典非常之多,可也因此少了些自己的论述和诗意。更像是拼凑
  •     丑的历史
  •     挺没劲的;翻译也一般。
  •     从丑的角度谈美学真的很有趣啊。就是翻译太烂。
  •     艾柯简直是本百科全书
  •     不算很难编的百科,古希腊古罗马大爷,中世纪宗教,英法浪漫文学,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工业化,后现代乱炖。推介一发自己的《昨日之岛》,最后不忘好基友卡尔维诺。很完满!美难逃千篇一律,难以避免杂质,丑则各自惊心动魄。多雷。勃兰特愚人船福柯重点下划线引用。男人变成女人的黑粉。漫画在美学上救赎了丑。把敌人撒旦化大魔王化。商场香香的臭味。傅满洲满大人。克苏鲁洛夫。于斯曼的每下愈况似乎不是逆天找不到翻译。柏克最早提出的崇高美源自哥特小说。伏脱冷的粉丝说他会很爱于连。无辜的人,螺丝在拧紧。二重身,小心自己。媚俗刻奇装逼,那类公共号因为有市场需要。坎普核心居然雌雄同体,就是要怪诞。
  •     哈,失了真的丑,都比美要来的真实。我安吉拉卡特居然也出现在里面,全本彩页,高清无码,一年前就看完了,但一年来还在断断续续地翻阅。不是反映什么人心丑恶,只不过是艺术其中一个表现形式而已,或者说是生活。
  •     eco爱好者
  •     爽口
  •     丑的比美的更吸引人类
  •     受益良多,看了一个多星期才看完
  •     这是一本你需要遮住辣眼睛的图片才能继续看文字的书……
  •     好无聊,配图还行
  •     触目惊心。其实丑和美也是相互贯通的嘛。
  •     大学图书馆借阅,已经记不得讲了什么,只觉得标题新颖借的,现在都不记得讲了什么=。=
  •     断断续续一年终于读完了。翻译减分太多,吭哧吭哧的真难受,天量的引文都让人提不起兴趣看。但好在图画比较多。
  •     丑的历史太有意思了,艾柯对文献的组织能力无敌了。当然审美无法脱离时代和地域,就我个人来说也是更能欣赏书中时代比较靠前的丑,某些甚至可以说是美。这也印证了作者所说的前卫的美无法被同时代大多数人欣赏(俗人一枚)。
  •     艾柯的研究角度独特,内容深刻。后面几个章节的配图看完几天睡不好觉。另外,总在图书馆的书上写字的人着实把“丑的历史”给延续了
  •     果然《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要一口气读完才能深刻完整地理解“美”与“丑”
  •     四星绝对是从众心理,读完有一种如负释重的感觉。。。。
  •     插图与引文资料远丰实于艾柯的文字,相当于艾柯对丑的有关艺术资料大概整合,然后遴选代表性的阶段性美术与文学作品加以辅助理解。阅读过程很苦涩,堪比学习教科书,好在艾柯的文字流畅简洁,不迂回繁琐。在读累了资料后,看看正文,让思维能回归脉络主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