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第2卷)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3-04
ISBN:9787108017611
作者:(法)保尔・利科
页数:314页

作者简介

《时间与叙事》三卷集(1983—1985)是保尔·利科继《活的隐喻》(1975)之后又一部探讨语义创新现象的力作。本书是《时间与叙事》的第三篇(第二卷)《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它对应于第二篇《历史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旨在扩展、深化、充实和开放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安排概念;在模仿活动II的范围内,探讨在虚构叙事(此处专指文学作品)中时间塑形的特征和手段。

书籍目录

前言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第一章 情节的变形
第一节 在悲剧情节编排之外
第二节 恒久:一个范例的次序?
第三节 没落:叙述艺术的终结?
第二章 叙述性的符号学约束
第一节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
第二节 叙事的逻辑
第三节 A·J·格雷马斯的叙述符号学
第三章 与时间的游戏
第一节 动词时态和陈述行为
第二节 进述时间和被讲述时间
第三节 《叙事话语》中的陈述行为一陈述一对象
第四节 视角和叙述语态
第四章 虚构的时间经验
第一节 在个人时间和宏伟时间之间:《达洛维夫人》
第二节 《魔山》
第三节 《追忆似水年华》:被穿越的时间
(一)失去的时间
(二)寻回的时间
(三)从寻回的时间到失去的时间
结束语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术语译名对照表

内容概要

保尔·利科(Paul Ricoeur,1913—)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他崇高的学者形象是以他卷帙浩繁的著述(数十部专著,数百篇论文)、融合多方流派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语言学、精神分析、文学批评、基督神学)的博大精深的学术研究以及那执着而又宽容的治学精神树立起来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文字生涯中,无论遇到何种磨难、误解、挫折,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学术追求,始终坚守着精神领地,思想的城邦。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第2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中,将《追忆》看作一个学习过程,而不是回忆过程。“追忆”的时间面向未来,而非过去。他指出《追忆》中有四种符号:社交符号、爱情符号、感觉符号和艺术符号,主人公的生命便是对这四种符号的学习和认识过程。四种符号对于他的意义和价值不尽相同,它们对应着四种时间:失去的时间、逝去的时间、重新发现的时间以及重现的时间。从名称中就可以发现,这四种时间是有等级差别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种时间,既在艺术符号中把握的“重现的时间”,它是绝对的、原初的、永恒的时间。它将符号和意义联结在一起,而且还将之前的其它几种符号和时间包容到了自身之中,赋予它们以全新的意义。对于《追忆》,德勒兹显然是抱着乐观态度的,他认为《追忆》的写成即代表着对于艺术符号的彻底掌握,如同从大教堂中洒下的重现的时光,返照着普鲁斯特的生命。他认识了自己生命中的真理,同时也实现了毕生做伟大作家的梦想。保尔•利科在《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中认为德勒兹的观点,为《追忆》加了一个赌注,这个赌注即真理,从而有别于那些只留意其中的不自觉回忆的人们,这是深具分量的。但是,与此同时,他却又弱化了《追忆》的另一个赌注——时间。德勒兹使得作品中对真理的学习凌驾于对时间的塑形之上,这却并不全面。保尔•利科进而认为应将《追忆》视作一个椭圆结构,椭圆的这一边是“寻找”,他对应的是“时间”;另一边则是“顿悟”,他对应的是“真理”,它是超时间的。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制衡,前者抗拒后者绝对的诠释地位,而后者则又使得前者变得毫无实质性意义。其实,利科也在《追忆》中发现了四种时间。如上段所述,一是失去的时间,一是超时间。还有便是寻回的时间和归并时间。先来看寻回时间。普鲁斯特运用了两个途径来将时间寻回,一是文体上的隐喻手法,二是视觉上的“辨认”。之于隐喻,它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连结在一起,就让它们摆脱了外在时间的锁链,直接抽取了它们的本质,这是一种艺术中的“因果法则”。但这还不够,还需加上视觉上的途径。视觉上的途径,就是去辨认,去用一种先验的、本质的感受去看和捕捉。其实,这二者是可以沟通的,普鲁斯特在书中说:当你认清,或者还没认清一个人,而叫出他的名字时,实际上就是在同一名称下思考两个事物。在这句话中,隐喻和辨认建立起了一种对等:首先是逻辑上的对等:即都是对于两个事物的思考和把握;其次是时间上的对等:即都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联系。利科进一步追问的是,那么隐喻和辨认,也即文体和视觉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触及了《追忆》的根本问题,如果说文体和视觉代表了文学和感受(追寻失去的时间就是追寻失去的感受)的话,那这个问题就是文学与感受,或者说是文学与生活之间为何种关系的问题。再具体一点,这个问题是:如何在对于符号的抽象和方向性破译中,保持生活内容的自在自由和多样性?答案是:正是寻回的时间促成了文学与生活的和解。因为,寻回时间连结的两端,一端是椭圆的“超时间”的文学的一面,而另一端是“失去的时间”的生活的一面。当时间被寻回之后,我们就有权说“寻回的时间表明失去的时间再现于超时间中,正如寻回的感受表明生活再现于艺术作品中”(p.283,当然,对于作家来说,寻回时间与文学创作这两个行动是同步的)。然而,保尔•利科不如德勒兹那么乐观。他认为超时间并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过渡,它要过渡向的是归并时间。在寻回时间的最后,当普鲁斯特把那么多的时间并入自己的现在时之后,感到的是如同栖息在巅峰般的晕眩,这个形象表明,我们最终还是被包含进了时间中。“寻回时间,也就寻回了死亡”(p.283),普鲁斯特处于其创作为死亡所终结的恐惧中。正是由于这种焦虑和思考(即我们终究还是在时间之内),所以普鲁斯特在最后要让他自己和其他人在时间中各归其位?与狭窄的空间相比,这里宽敞多了,可以容得下所有人。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导师赠书,读得生无可恋:(人生新目标就是把它啃下来lol
  •     翻译得还不错。利柯不是个创见型的理论家,倒是很会综合别人的想法第三章写得有趣,关于讲述与被讲述、行为时间与文本时间等,都是不错的话题。还有就是时间叙述一定绕不开的普鲁斯特
  •     比较好看的小书。表现出向外部扩展的倾向。
  •     我又死了
  •     更多地是学理分析,稍显拖沓,缺乏相关学理积累的话不推荐读。
  •     中译本读得稀里糊涂的,有机会还是想看看原文#不是译本不好,是自己脑袋空空理解能力不足#
  •     随手翻,属于文学叙事学的书,还得再看
  •     三个要点:利科的三度模仿论(三种塑形);三种时间的区分与关联、动词时态系统与真实时间系统的区分与关联;虚构时间经验分析(《达洛维夫人》:个人时间与宏伟时间的对峙、《魔山》:不同时间尺度的对立与协调、《追忆逝水年华》:双焦点时间结构)。
  •     缺卷一,对魔山的分析很独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