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以后》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32743018
作者:(日)村上春树
页数:203页

天黑以后

看的村上春树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挪威的森林》看不懂飘渺的文字广阔的视野只是觉得生命很无常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戏码进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没喜欢到最后一步这就是现在对TA的feeling吧世上有的事只能一个人做有的事只能两个人做我们以为目睹的东西很可能只不过是我们的错觉因为我们连自己也不甚清楚我们总是被世界支配着无奈的承受一切而自己有时却会沾沾自喜自欺欺人唉深奥的人生慢慢探索天黑以后瘦身操 会周公 偶尔做做梦天黑以后世界在忙什么?天黑以后你在做什么?

在爱丽熟睡的一个晚上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19岁的中国少女,玛丽,高桥,熏,白川一个一个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晚上出现。书中穿插着爱丽不同时刻睡觉的神态描写和骑摩托的中国男子在马路上的行驶和在电话里那狠狠的语气。男子说,命有一条,但耳朵有两个。熏说,少一个耳朵,可能带眼镜不太方便。白川辱打了少女,拿走了少女的一切,衣服、手袋,连旅店的费用都没付。回到办公室继续加班的他,翻了翻少女的皮夹,把自己先前付给少女的钱又揣回了自己的口袋里。走出大楼的他,刻意去了711便利店把少女的手机丢在那里。想必他那时出了不少冷汗吧,即使表面若无其事,内心里也是慌张颤抖的吧。如果说书里讲了恶的话,我到是赞同白川便是这个恶的代表。白天里一本正经的白领,夜晚却做出那样令人发指的行为。更荒谬的是,他看着那些少女的东西,竟有些想不起自己做过什么。村上的描写真实且细致,他揭露的不是大人物的阴谋,不是杀人犯的恶行,而是这种平常人在压力释放时、一个冲突后做出的行为。另外,我小小的胡乱写几句,表朝我扔鸡蛋啊啊,本书在翻译时,注释详尽,星巴克和711都做了简要解释。。。这个。。译者很细心。可这样到底好不好呢?理论上讲,这样注释是妥当的。可是如果连品牌名都注释的话,像小四笔下常出现的gucci之类,都注释一遍,反而失掉了那种高端感觉。

,,,,,,,

it's something like <burn after reading> and <magnolia>

交汇的瞬间,之后呢

姐姐和妹妹的生活轨迹完全不同,我见妹妹,便觉得清爽;而姐姐,却是说不出的矜持。我觉得和黑天鹅里的白天鹅相似。对罪名的理解有过人之处。那个糟蹋了中国妓女的人,做个给予的仁慈,因为用有血有肉的语言描述了他。他和姐姐是相似的。高桥是做音乐的,他们的生活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而华美的姐姐,IT的那个男人,一切都背离了他们的心。妹妹只有19岁,很喜欢作者告诉她,一切只是在沉睡,你的脚下不会一直都是不稳的。

每个人都需要被慰藉

这个冷漠且空洞世界上,逗留着成群的孤独灵魂,渴望得到慰藉与被慰藉。一些人在一些人眼中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气质,像是独立的个性,忠于自我的气韵,比方说深夜独自在餐厅默默读书的女孩玛丽,比较清冷,不能冒然接受一些莫名的关怀,排斥陌生的介入,固执的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一切,自己的立场不容侵犯。自顾自的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忙得不亦乐乎。这种与世无争却不如忽视气场无端吸引着热爱音乐却要转投法律的青年高桥。他虽然家庭不够和睦,父亲的品性有待商榷,但生命却把他历练绝成一位坦荡且有爱的年轻人,有一颗足够大的心,可以宽恕并且执着。非常喜欢他和玛丽之间的那一大段一大段的谈话,还有那个medium size的弃音从法的自我剖析,精辟且令人发省。一些人则相互吸引,愿意坦诚袒露深埋心底的秘密,即使相识不过几秒钟。比方说初次见面却彼此聊得很深的蟋蟀和玛丽。这个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慰藉别人,自然有人去慰藉你。在彼此的慰藉的闪光中,灵光迸现的霎那间得到重生。生命随时间一层层叠加,曾经温暖的慰藉冲破时间的桎梏,就像深沉睡眠的爱丽和离家出走的玛丽最终相拥而眠的感动。村上对于虚幻的精细描述有着近乎着迷的乐趣,我们可以从众多的著作中瞧得清楚。在现实与虚幻中交替出时空的变迁,用符号的标签语言,从冷静的基调中呈现出微薄的暖意,这应该就是淡如水却绵如丝的慰藉之情吧。我不想谈论任何有关恶的形式,我希望的我的眼睛只挑中善良。我亦告诉自己要相信就算是白川之类也拥有善良的特质,只是被掩埋的太深。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冲破社会所滋生出的冷漠和麻木的瘟疫细菌,升出彼此间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慰藉,我们会在这层冷漠中毒发而亡。PS:在心底深处,其实是那么那么的想要成为别人软弱时最坚强的慰藉,可是忍耐如此磅礴,莫名其妙的总是拒绝,可是骄傲难以压抑,自以为是的总是逃避。这场孤独挣扎的救赎只希上帝明晰。我祈祷被指引。

拉熄灯光

如果拍成一座电影,我倾向用这个眼神开场:她不作声,看着对方的脸,眼神犹如打量院子一角过于茂盛的灌木。之后男女主角,AB路人,即可起立离场,拉熄灯光。路人,夜内咖啡店领班老伯:“只能放密纹唱片吗?”“不喜欢CD。”领班回答。“为什么?”“太唧唧呱呱了。”“你是乌鸦不成?”薰插科打诨道。“可唱片不挺费时间的?——换来换去。”玛丽说。领班笑道:“这可是深更半夜呦!反正不到早上没有电车,急也没用的。”“这个老伯,说话就是别扭。”薰说。“深更半夜,时间有深更半夜的流动方式。”说着,领班出声地擦然火柴点烟,“反抗也无济于事。”路人,情爱旅店的老板娘兼保镖薰:男子想知道薰提供了情报需要什么回报,但不想主动发问。他保持原来姿势,缄口不语,等待对方开口。薰也只管抱着手臂,以冷冷的眼神注视男子的脸。她也寸步不让。令人窒息的沉默在持续。片刻,薰看准火候假咳了一声,打破沉默。“听好:你们如果找到那家伙,能告诉我一声?”男子左手握车柄,右手轻轻放在头盔上。“如果找出那小子,能告诉你一声?”男子机械地重复。“就这个意思。”“光告诉就行?”薰点头:“在耳旁轻轻嘀咕一声即可。往后的不大想知道。”后续,像是一种插曲,谐趣地插入,作为影片的节奏调剂:“等着。”薰说,“现在还割耳朵?”男子微微扭歪嘴唇:“命只有一条,耳朵有两只。”“或许。不过少了一只可就戴不成眼镜了。”“不方便。”男子说。交谈就此结束。男子扣上头盔,用力踩一下踏板,掉头而去。男主角,演音乐的男子高桥:“演奏音乐开心?”玛丽问。“嗯。演奏音乐开心得仅次于在天上飞。”“在天上飞过?”高桥微笑,并让笑容在脸上挂了一会儿。“不不,没在天上飞过,”他说,“打比方,不过是。”因为他是主角,镜头又出现多些,可被原谅:“没有,孩子只我一个。也是因为这个,她真是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抚养我来着。这点我十分感谢。所以,问题在我本身。”“什么问题?”高桥微笑看着玛丽:“就是说,一度成为孤儿的人,至死都是孤儿。常做同样的梦:我七岁,又是孤儿,孤单单一个人,一个可以依赖的大人也没有。时间是傍晚,周围一刻刻暗下去,夜即将来临。总做同样的梦,梦中我总是返回七岁。那种软件,一旦受污染,就再也换不成了。”玛丽只管默默听着。“对这种伤脑筋的事,平时我尽可能不去想。”高桥说,“因为——想起来也想不出结果。今天过了是明天——只能这么极其普通活下去。”“多走路、慢喝水就行了嘛!”“不是那样的。”他说,“慢走路,多喝水。”“怎么都像是一回事。”高桥就此在脑袋里认真琢磨:“是啊,或许真是一回事。”路人,情爱旅店“阿尔法城”职员,化名蟋蟀:“那以前做什么来着?”玛丽问,“就是说,在这样逃来窜去之前?”“那以前当普通女职员来着。高中毕业后进了大阪一家算是有名的贸易公司,身穿制服从早上九点干到傍晚五点,在你那样的年龄。那还是神户大地震时的事情,如今想来,像做梦似的。另外……有个小小的起因,很小很小一件事。起初觉得没什么了不得,不料意识到时,已到了动弹不得的地步,前进不得,后退不得。所以扔掉了工作,扔掉了父母。”玛丽默默注视着蟋蟀。“呃——,抱歉,你叫什么名字来着?”蟋蟀问。“玛丽。”“玛丽,我们站立的地面,看上去很结实,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 ‘忽’一下沉下去。一旦沉下去就报销了,再也别想上来,往下只能独自一人在下面黑乎乎的世界里活着。”蟋蟀再次思索自己说的话,反省似的静静摇头。“当然,也可能我作为一个人太软弱了。正因为软弱,才稀里糊涂地随波逐流。本该在哪里觉察出来停住不动,却没做到——虽然我没有对你言传身教的资格……”我在此间。七七八八随手乱剪,技法拙劣,遗珠满地。找不出一个可拼的结局:平静如银的时间突然破出口子,内容喷薄而出,只在当下,怎能设法凝住。(关键在于,角色在犹如“破开”的步骤之前与正常人实在无异,开口讲话其实也没两样,但时间就是会在其中跌破一地,别无他法)拉熄灯光,别无他法。

我读《天黑以后》

怎么说呢,内容简单,情节清晰,没事么太大的波动性,这点挺出人意料的……或许是的,亦或许不是,天黑以后,经过一夜,也许就那么简单的对话,或是不同的经历,就在这一夜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玛丽,变了,就在大家都安睡的时候,独自一人,在“丹尼兹”看书,没什么朋友,倒不如说就没有,高桥在这一方面对其有一定的改变,她收获了爱情,其实自己是可以有朋友,有人爱的,他说:“你非常漂亮,可知道?”从玛丽的着装看来,普通的一身很学生气的衣服,还带着帽子,而且帽子总是压得很低,这就是她本身性格上自闭的表现,但在这之后,遇到了高桥之后,虽然小说并没有提到玛丽在外表上有什么改变,但她的心在变,她乐意去交朋友,乐意与人交谈。这就是天黑以后我眼中主人公的一大改变。再谈谈她和姐姐的事吧,其实这一点我是可以体会的,因为我有亲弟弟,即使是亲亲的兄弟姐妹,也总有发生矛盾的时候,也许是父母的不平等待遇,也许两个个体之间本身就有的差异,使得,至少在我看来,是玛丽存有对姐姐爱丽的嫉妒之心,而且她们所走的也是不同的路,一个偏文,一个偏艺,但蟋蟀的一席话点醒了她,玛丽回忆5岁时的电梯遭遇,怀念起她们曾经是有真诚相待的,彼此相互关爱对方,是幸福的。结局真的很美好,玛丽和姐姐找回了亲切感,对于玛丽是一次巨大的改变!天黑以后,人是可以重生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至于小说中的恶,不想提及,恶人恶的欠揍!

白川和爱丽一样,心灵受着煎熬,一种是外在的暴力,一种是内在的暴力。

短短一篇小说竟把凌晨到天明的6个多小时写得那么丰富精彩。情爱旅馆的女经理,模样并不可爱却非常热心和有正义感;高桥是个尚未成熟的小伙子尚且单纯;而玛丽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少女,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姐姐;白川分明是个事业有成、受人尊敬的中年男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殴打妓女的人。然而书中最触动我的不是白川与中国男子的丑恶,而是玛丽和爱丽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异世界似乎是爱丽真实的心灵感受,在封闭的房间里,窗户打不开,门也是紧闭的,外面的世界摇摇欲坠,她的心灵正在经历恐惧的煎熬,孤独的她选择了沉睡,希图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恐惧。直到妹妹用身体,用爱温暖了姐姐的心,在玛丽的怀里,爱丽终于有了苏醒的迹象。我想,当她醒来的那一刻,看到妹妹玛丽拥着她甜甜地睡着,是否心中那间封闭的房间就会土崩瓦解呢?

真的很微妙

玛丽和高桥在那天晚上只不过在一起呆了几个小时,刚开始的时候都只是陌生人,玛丽看起来来觉得有点厌倦。但是到了夜晚将尽时我们都会觉得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一本很有趣的书

实话实说,在众多村上春树的小说里面,这本书算不上是佳品。但对于我来说,却情有独钟。说不上挚爱(与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相比),但也很刮目相看了。小说所叙述的是一个夜晚所发生的故事(即晚上十一点左右到早上六点左右),这应该是村上小说里面时间跨度最窄的一部了。有这么一个之最,使得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觉得新奇。我算是一个喜欢夜晚的人。因此在品读过程中,就不时的想,或许我也可以试着过过如此的夜晚生活。即使是相同的场景,夜晚的感觉也大大的有别与白天,好像两处不同的地方一样。一个是地球,一个是月球。有别于白天的喧闹,夜晚那种静谧甚至有些冷清的宁静,对于我们思考问题更有帮助。小说采取的是双线头(其实该算三线头)的叙述方法,对于这样的叙述方法,我不是特别习惯和喜欢。与之相比,我更喜欢且听风吟式的表述。可是村上君对这种方法却乐此不疲,在他的中长篇作品中,这样的手法运用的很多。我想,或许对于村上君来说,这样的手法可以更好的表述自己的思想,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通常,对这种发放,我往往会偏好其中以条主线。在这本小说里,我也是一样,偏向于故事性强的那条线,而对于其中的那条以描写居多的则没什么好感。毕竟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往往容易被他的情节和悬念所吸引。就那条描写居多的主线来说,我觉得或多或少与文章整体有脱节或者说存在着某种裂痕,从而使得整部小说,存在着某些瑕疵。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同时,我也觉得着条主线的意义何在,当然表面上面它必然有他存在的必要性,可是作为占了三分之一内容的实体来说,他说分担的角色或许太少了些,没有起到他应该起到的作用。最后,想谈下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新的收获。以前,当我看村上或者其他人写的小说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以情节论优劣,内容的情节性,故事的起伏性等是我参考的标准。慢慢的,当书看的多了以后,对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述的思想,我也会进行些揣摩和思考,也学着从一个个故事中吸取适合自己的养分。同时,我也相信,每一位作者他写他的小说是,都会带着必然性的观点进行构思,也就是说,小说里面的每个情节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述,都是为了某一个确实的观点所服务,具体的说不上来,不过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可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或许我理解错了。作者的某一部分的描写或许只是他对某种事物的看法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刻意化,标准化的意念,只是一种尝试,试着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将自己的一些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具体的,定性的原因。作为读者的我们,或许也应该放开怀抱,来品位这样的感觉,不需带有任何其他的私心杂念。或许,这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的收获。

有关村上小说的碎碎念

每次读完村上的书,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心里的某一处感受,如空虚、失落、迷惘或者孤独的感觉得到了共鸣,却又搅起了更大的漩涡,似乎那种空虚孤独不仅没有得到补偿,反而更加让人心痒。或者说,像是那种若有如无的香水,觉得有芳香存在,仔细一闻,却又什么都闻不到。每次试图真正想说清楚他的小说里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意义,有给了人什么样的触动,常常是茫茫然说不清楚。在我看来,村上小说的魅力,由如下因素杂糅而成:首先是边缘存在感的情节设定。是各种形式的“边缘存在”:生活上的、工作上的、行为上的,心理上的。看了他的作品,可以承认,这种设定相当适合“孤独感”的表达。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身或者心的活动更自由,能做一般人所不能做、不能体验的事,也可以想和说一般人说不出的感受。即使是囿于一般社会格局的正常人,小说里着重描述的也是他正常生活之外的想法。其实之所以处于“边缘”,是因为有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在;每个人心中所想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现实的法则约束;只是行为上,我们要尽量与他人相安无事,所以很多欲望行为化之后变成了边缘的存在。小说里展示的那些事件和人物得到了共鸣,实际上便是我们心里向往之的证明。然后是村上自带的忧伤但是顺畅的叙事语调。故事本身未必会多深刻,只要能引起人的共鸣,激起人莫名怅然的感觉,就能成为一些人心里难以忘怀的作品。而行文间又常常会出现妙手偶得的修辞、与文章情调相称的形容与比喻,以及其他智慧灵光显露的表达方式,这文字本身看上去,大部分时间是很让人愉悦的。还有的是他大段大段对于形形色色感受与问题的叙述。人物与人物之间充斥着大段大段的对话,是人物在倾吐他们的内心更是村上按耐不住的表达。这应该是村上写作时的大乐趣之一,即约源源不断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观点想法,展示自己的智慧。与他的行文风格相结合,很多话说出来的方式自成一家,有的读者能理解有的不能,但有耐心的人大都可以从这些叙述中获得很多新鲜感,觉得这样说话的方式很有趣。能学得一两点那样说话的方式,与别人谈话时保持有趣或者精彩不是难事。尽管如此,还是说不清楚,村上春树的小说里的那种意犹未尽、混沌不清的感觉是其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其一直以来的刻意为之的败笔?PS 关于《天黑以后》,还是不习惯只有展开没有干净收尾的小说,习惯了传统的起承转合所以还是不适应以另外的方式欣赏小说啊

转念之间

上次看村上的书大概是两年之前了。没想到现在改变这么多,沧海桑田。村上的主人公大概永远停留在青春期,永远茫然无助,随波逐流,在人群中与相似的人不期而遇。可惜我已经过了在别人的残酷青春中寻找自己孤独的影子的年龄了。真是悲哀,但是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撇开自己的心境不谈,这本书有一种无力感。不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很无力,或者是漫不经心。蒙太奇的结构,却没有冲击感,也没有玄妙的内心体验。我能猜测村上试图表现的东西,但是不得不说,他表现得不太好,所谓的恶就像是万圣节晚上戴着面具的孩子。到最后他似乎有点放弃这个故事了。算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尝试吧。改变是好的,希望下一本书,他可以写出自己想要的完美结构的小说。

简单的内容蕴含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是坐在地上看完的。。看的什么都不知道了,内容很简单,细细回味却又意味深远。仍是作者一贯的风格。

写在天黑以后

在持续阴雨天后,晴空初露端倪初的一天下午,静静地沐浴着微薄的阳光,跟着村上春树走进《天黑以后》的一角。最初的接触,是从他的《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我惊叹于他跳跃式的思维逻辑,而如此的天马行空却丝毫无半点做作,总能精巧地让那般妙换绝伦染上脱离轨迹的透明,然后渗入现实。对于这本,只是单纯地留恋于玛丽的个性剖析和玛丽两姐妹的宿命纠缠,附加高松的知性好奇心。一向来都对那类极赋随性亲和力的男子很感冒,特别是有着健康的个性主导力,单想想他的人生座右铭“慢走路,多喝水”就觉得很有喜感。此外,他心平气和地,不断地活在自我探索和自我拯救中“......那里边没准有我应该寻找的东西......但别无选择,那便是人生,那便是长大成人”。【高桥把乐器盒从右肩移到左肩:“跟你说,我们的人生是不可能以明快或抑郁来简单划分的,也有阴影这个中间地带。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个阴影阶段,才算得上是健全的知性,而获得健全的知性是需要相应的时间和辛劳的。我并不认为你性格有多抑郁。”      玛丽思考高桥说的话。“可是我胆小。”      “哪里,不对。胆小的女孩根本不会这样一个人黑夜上街。你是想在这里找到什么,是吧?”      “这里?”玛丽问。      “在不同于平时的场所、在偏离自己活动范围的地带。”      “莫非我找到了什么了?在这里?”      高桥微笑着看玛丽的脸。      ——《天黑以后》P181。】 村上笔下的女性角色,我不够格多做评论,至少是局限于目前来说,然而,这个19岁的浅井玛丽介于我是一个震撼,或说是反影。所谓的她,是那种对自身的存在感不大确信的女孩。默然间,思绪飘回过往,我似乎才恍觉,为什么那时的夏天,我要一次次去到陌生的场所。是想,除了依靠不断走路来“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或者以此来重新审视自己以外,其实我或许还想在那里找到什么。    “莫非我找到了什么了?在这里?”我多想这么抬头问一问,可是那时的我面前并没有高桥彻也这样的人。然而,玛丽遇到了高桥。 【“的确,同爱丽相比,我或许某种程度上活得自立一些,这我知道。但作为结果,位于这里的现实的我是那么渺小,几乎什么力量也没有。知识不够用,头脑也没什么了不得。长相不漂亮,没什么人拿我当一回事。那么说来,就连我也没有完整确立自己这一存在。在这狭小的世界上,时常觉得脚下摇摇晃晃——这样子的我到底哪里值得爱丽羡慕呢?”      “对于你,眼下还是准备期,轻易得不出结论,大概是需要花时间的那个类型。”      ——《天黑以后》P127。】 在19岁时觉得脚下摇摇晃晃的浅井玛丽,她得到的答案是,“对于你”,“大概是需要花时间的那个类型”。 也许是吧,只要努力把握自己,哪怕是更接近自己一点都好,这样就能回到约定的场所吧。至少我是如此期许于自己。

记忆为何物

蟋蟀说 人这东西都是以记忆为燃料活着的,至于那记忆在现实中是不是重要,对于维持生命来说好像怎么都无所谓,仅仅是燃料罢了。重要的记忆也好,不怎么重要的记忆也好,百无一用的记忆也好,全是毫无区别的普通燃料。说实话,看了这本书后,那些人评论的那些我是有点似懂非懂的成分在里面。但这段话是印象挺深的。只是因为前段时间刚刚想过关于记忆的问题。我也不多说什么了,原文放在这里已经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吧。。

为什么喜欢村上春树/

我总是深夜睡觉前在床头灯安心舒服的读小说,这本让我有一拿起就放不下的感觉。为什么喜欢读他的小说,是因为他说出了一直困在心里但是无法表达的东西。比如这个“嗳,你可相信轮回?”玛丽摇头:“大概不信,我想。”“就是说认为没有来世?”“那种事没往深处想过,觉得好像没理由认为有来世。”“就是说死了以后,下面就只有无了?”“基本那样认为。”玛丽说。“我嘛,认为轮回那样的东西应该是有的,或者莫如说如果没有那太可怕了。因为理解不了无是怎么一个东西,理解不了,也想象不来。”“无就是绝对的什么也没有,没什么必要理解和想象的吧。”“不过,万一有坚决要求理解和想象的那种无怎么办?你没有死过的吧?那东西不实际死一回怕是弄不明白。”“那的确是那样的……”“每次想起这个,都吓得一阵紧似一阵。”蟋蟀说,“光想想都喘不过气,身体缩成一团。那一来,相信轮回还算叫人好受些。……”以上是蟋蟀与玛丽就“无”的谈话。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我一个人百无聊赖的躺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那个时候当然没有读过佛教教义,我在想这个问题,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我。没有醒来。没有意识。什么都没有。这当然跟睡着了完全不一样。但是想到什么都没有我就很难受,不是因为觉得要死而害怕,而是那种“什么都没有”的感觉让我像掉进漩涡里不可自拔。因为连任何感觉任何意识都没有而感到不可思议。/

天黑以后,是什么

喜歡村上的文字,幹淨利落,卻又不乏深度。同《挪威的森林》一樣,《天黑以後》也注入了作者對現代文明社會裏人類精神狀態的嚴肅思考。在這個現代社會裏,人們迷失了自我,人與人逐漸疏遠,理智快要壓倒情感。就像情愛管裏的工作人員蟋蟀丟掉真實姓名一樣,女主人公瑪麗的姐姐淺井愛麗丟掉了自己,迷失了自我。她長得近乎完美,初中就當了雜志上的模特,受到周圍人的一個勁誇獎。完成別人給的任務,滿足周圍的人,似乎從小就是她的工作。但是,外表光鮮的她在不斷滿足周圍人對她的期望中漸漸迷失了自我,“在人生最關鍵的時期未能完整確立自己這一存在。”就像電視機裏那個坐在凳子上戴著面具的男人一樣,她也帶著一張面具,久而久之,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終于,她的精神崩潰了,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深淵。她希望永遠地睡去,永遠不要醒來。她不敢面對現實。這不僅僅是淺井愛麗的病,這是現代社會人的通病。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希望通過外界來確立自己的存在,但是就像村上暗示的一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瑪麗一樣,能在該說“不”的時候明確說出來。只有這樣才不至于隨波逐流,最終“我是我,又不是我。”在這個社會裏,人與人的鴻溝也逐漸加深,不管是姐妹,父子還是朋友之間。愛麗和瑪麗是雙胞胎姐妹,但是她們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沒有交集。妹妹覺得姐姐忙得不可親近,姐姐覺得妹妹在故意疏遠。姐姐生病了,妹妹沒有立刻伸出援助之手,而是選擇了逃避。高橋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沒有什麽親情,在他父親出監獄以後,“真正的父親永遠消失去了哪裏,而另一個人爲了前後銜接而暫且以父親這一形式被送到了”他那裏。高橋與他的朋友愛麗的距離也遠到讓他覺得無能爲力。當忍受著精神折磨的愛麗找到高橋訴苦的時候,他有一種“自己不被包括在那裏的感覺,盡管她就在眼前,卻又相距好幾公裏。”愛麗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無論高橋說什麽都無法抵達她的意識。而她說出口的話也難以抵達高橋這邊。這種溝通的困難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揭示出了愛麗的無助和高橋的無奈。理性在村上的筆下猖獗地發展,情感被扼殺。現代文明在理性的基礎上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是發展是要付出代價的。人類的情感正在一天天被淹沒。人們正在建立一個阿爾法城,在裏面,流淚哭泣的人要被逮捕、公開處死。因爲阿爾法城不許人有很深的感情,比如說愛情。在白川的眼裏,“只要不怕麻煩不吝惜時間,故障就能最終得到邏輯上的、解析上的處理。”他是一個崇尚邏輯的人,在他眼裏,他出了錢,就該得到性服務,如果因爲妳來月經而不能提供這個服務,那麽妳就理應該挨打;就像因爲他是電腦技師,所以電腦壞了就該他加班,又像因爲加班晚了所以該由公司出錢讓他打出租回家一樣。他就像一台機器一樣沒有情感。村上對這種純粹的理性給予了辛辣的諷刺。愛麗房間裏的電視機的電源插頭已經被拔下,“電視機理應死掉,理應硬邦邦冷冰冰的,保持著午夜的沈默,在邏輯上、在原理上。然而,它沒有死掉。”難道人類就沒有一點希望了嗎?在我看來,是有希望的,這個希望就是情感,就是勇敢地去面對。瑪麗對姐姐的愛最終將姐姐從深入的睡眠中喚醒的。她們兩個都得到了拯救。同樣,每個人都要勇敢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人生很長,要像高橋說的壹樣,“慢走路,多喝水”,不要逃避。天黑以後便是光明。

越长大越孤单

村上是有这样的魔力的,虽然是个只有7小时的故事,却能写成一部长篇,还让人看得陶醉。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立方体,而人与人的沟通也像是两个空间的对接,任何一方想走近对方的空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人越长大越孤单真的是无能为力的事情。但在最后,当妹妹紧抱着姐姐熟睡时,村上也给我们展示了空间融合的奇妙。

关于天黑以后的种种不靠谱联想

从前日的23:56开始,到次日的6:52结束。23:56.。入夜,天黑以后,一切归于平静。“在深夜至天空泛白的时间里,那个场所在某处悄然打开黑暗的入口。那是我们的原理全然无能为力的场所。谁也无法预见那个深渊在何时何地把人吞入,又何时何地地吐出”。6:52。“即使是这里,崭新的一天也将开始。或许成为平平庸庸的一天,也可能在多种意义上成为留在记忆中的翻天覆地的一天”。在读到094页的时候,思维跳跃到之前的一本书,东野圭吾《单恋》。“所谓将两个世界隔开的墙壁,实际上或许并不存在。纵使有,也可能是纸糊的薄薄的墙,稍微往后一靠没准就会靠出洞来,掉到那边去。或者我自身之中本来已有那一侧悄悄钻进来而自己没有觉察到也未可知”。关于《单恋》里我一直模糊不清的性别认同障碍,在村上的书里得到了解释。读到137页,白川去SEVEN ELEVEN买“高梨低脂肪牛奶”。不知道为什么,书里多次出现“高梨低脂肪牛奶”时,我总是想起《重庆森林》里金城武一罐又一罐地吃就要过期的凤梨罐头的那些画面。都是作为符号的一遍又一遍出现在电影里或者书里,形容不好,就是觉得深夜便利店里的牛奶和失恋后吃到要吐的罐头,都是那么寂寞的存在。

而下一次黑暗,还没有那么快到来

最可贵的啊,就是我能大多时候在非常恰当的时间遇见他的作品。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现在仍非常喜欢你。”她信上最后写道,“你温存亲切,是个十分好的人,不是说谎。但有时我觉得光这样似乎有点不够,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也不明白,而且这么说很是过分,或许等于什么也没解释。十九岁是非常讨厌的年龄,再过几年也许能解释好,但几年之后可能已没必要解释了。”——《下午最后的草坪》,《去中国的小船》P101。在我想要解释这种微妙的感觉时,想起来的却是《下午最后的草坪》里的这一段。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天黑以后》,是2005年,在一个新华书店。书有点潦草地摆在门口,封面是出版的黑色。那时候我只读过他的《挪威的森林》,并且不喜欢。其实说不上不喜欢,而是根本没读懂吧。所以看到这本书时,迟疑了很久要不要买。现在想来除了“村上春树的小说到底什么样?”这一点存于内心的好奇之外,那时想买它的原因还有一点,当然这是直到4年后的现在才明白的:它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就如同我为什么那么喜欢《东京奇谭集》里的《品川猴》,为什么那么喜欢《舞!舞!舞!》,为什么对《奇鸟行状录》不能释怀。《天黑以后》对我而言也是不同一般的存在。【高桥把乐器盒从右肩移到左肩:“跟你说,我们的人生是不可能以明快或抑郁来简单划分的,也有阴影这个中间地带。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个阴影阶段,才算得上是健全的知性,而获得健全的知性是需要相应的时间和辛劳的。我并不认为你性格有多抑郁。”玛丽思考高桥说的话。“可是我胆小。”“哪里,不对。胆小的女孩根本不会这样一个人黑夜上街。你是想在这里找到什么,是吧?”“这里?”玛丽问。“在不同于平时的场所、在偏离自己活动范围的地带。”“莫非我找到了什么了?在这里?”高桥微笑着看玛丽的脸。——《天黑以后》P181。】然后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19岁的夏天,我要一次次去到陌生的场所。除了依靠不断走路来“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P20+),或者以此来重新确认自己以外,其实我或许还想在那里找到什么。“莫非我找到了什么了?在这里?”我也很想这么抬头问一问,可是19岁的我面前并没有高桥彻也这样的人。高桥彻也。这是我头一回看见村上给他的男性角色一个“地道”的名字。并且是唯一一个让我想用“温柔”这词来形容的。【玛丽转换话题:“练习结束了?”“休息。”高桥说,“一来想喝杯咖啡去掉困意,二来想向你表示一下谢意。担心给你添麻烦。”“添什么麻烦?”“不知道,”他说,“不知道是什么麻烦,反正担心给你添 什•么•(原文此处是下标圆点) 麻烦……”“演奏音乐开心?”玛丽问。“嗯。演奏音乐开心得仅次于在天上飞。”“在天上飞过?”{高桥微笑,并让笑容在脸上挂了一会儿。}“不不,没在天上飞过,”他说,“打•比•方• ,不过是。”——P90。-------------“你这人长话蛮多的嘛。”“有可能。”他承认,“怎么回事呢?”玛丽说:“嗳,刚才你说没有兄弟姐妹?”“嗯,独生子。”“高中和爱丽同校,就是说家在东京吧,那为什么不住在父母那里?就生活来说那样岂不更舒服?”“这个解释起来也话长。”“没有短的version?”“有啊,短得不能再短。”高桥说,“想听?”“想。”玛丽说。“母亲不是我生物学上的母亲。”“所以相处不来?”“不,也不是说相处不来。喏,我这人不是兴风作浪那一类型的,却又没心绪每天围着餐桌和和气气地聊天吃饭。再说性格上我本来就不觉得一人独处有什么痛苦。还有,很难说我同父亲保持着特别友好的关系。”“就是说关系欠佳?”“或者不如说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你父亲做什么呢?”高桥一声不响地看着脚下缓缓移步,玛丽也默不作声。“做什么我不大清楚,老实说来。”高桥说,“但不管怎样,反正没干什么令人称道的买卖,对此我有无限接近于确信的推测。另外——这个我几乎没对人说起——我还小的时候他进过几年监狱。总之是个反社会式人物,或者莫如说是罪犯。这也是我不愿意住在家里的一个原因。遗传因子叫我担心。”玛丽不胜惊讶地说:“这就是短得不能再短的version?”随即一笑。{高桥注视玛丽:“第一次笑。”}——P103。-------------{高桥把手放在耳朵上,表示 洗•耳•恭•听• 。}……{高桥一言不发,靠着自动检票机等待玛丽继续下文。}玛丽从运动夹克口袋里掏出右手,注视片刻,又扬起脸接着说下去。……“但那时最后一次,那是……怎么说呢,是我得以最为接近爱丽的一瞬间,是我们得以心心相印毫无隔阂的一瞬间。那以后爱丽和我就好像迅速远离开去了,越离越远,开始生活在两相不同的世界中。在那架电梯的黑暗中感觉到的浑融无间或强有力的心灵纽带那样的东西再未重新返回我们之间。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总之我们再也不能回到原来了。”高桥伸手拉起玛丽的手。玛丽抖动一下,但没有缩回。{高桥久久地轻握她的手。小小的软软的手。}“其实我并不想去的。”玛丽说。{“去中国?”“嗯。”“为什么不想去?”“怕。”“怕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一个人去远处。”高桥说。}“嗯。”“不过你没关系,会干得很好的。我也会在这里等你回来的。”玛丽点头。{高桥说:“你非常漂亮,可知道?”}——P186。】摘了这么长的3段。用大括号括起来的,都是让我感到情谊非常柔软的地方。可我又说不清那种很细微的温柔所在。就好比那种通过标点符号来表达的,言语不能说明也不敢说明的意味。这种温柔隐隐约约,小心翼翼,想叫你承接,却只能试探着给你。村上笔下的女性角色,我喜欢的也不多,一个是《舞!舞!舞!》里的雪,还有就是这个19岁的浅井玛丽。她们都是那种对自身的存在感不大确信的姑娘。事实上与其说喜欢,倒不如说羡慕她们。雪遇到了“我”,玛丽遇到了高桥。【“的确,同爱丽相比,我或许某种程度上活得自立一些,这我知道。但作为结果,位于这里的现实的我是那么渺小,几乎什么力量也没有。知识不够用,头脑也没什么了不得。长相不漂亮,没什么人拿我当一回事。那么说来,就连我也没有完整确立自己这一存在。在这狭小的世界上,时常觉得脚下摇摇晃晃——这样子的我到底哪里值得爱丽羡慕呢?”“对于你,眼下还是准备期,轻易得不出结论,大概是需要花时间的那个类型。”——P127。】在19岁时觉得脚下摇摇晃晃的浅井玛丽,她得到的答案是,“对于你”,“大概是需要花时间的那个类型”。ps,忘记说的一点。当初在书店里买下的不是它,而是旁边白色封面的《有一种疼,微微》,菊开的。前不久在书橱里再翻到它,读起来已经没有以前感受到的震慑力了。可这种选择的偶然性又是必然的啊不是么。我就是应该现在才遇到这本书的,而不是当时。喜欢这种事情,都要看时间。

人性很复杂

一朋友推荐的这部小说,说是整个故事发生在一晚之间,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这是一部短篇小说,仅有十几章,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村上春树,这也是我拜读的第一部他的著作。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叙述的方式也并不独特,蕴含的寓意也不太深刻。其中大段的对话,不知是翻译太过直译的原因,还是中日文化的差异,一直抓不住我的注意力。部分章节第三视角的描述,除了几个比喻比较独特,也引不起我的兴趣。总体对这部短篇比较失望。大体的内容是某个晚上在一家情侣酒店,一对住店的嫖客和妓女发生了争执,原因妓女突然来了例假,导致嫖客非常生气殴打了妓女并抢走她身上的衣物和财物。妓女是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完全听不懂日语,受一个中国黑帮的操控,因此旅店的工作人员没有报警,找了位通晓中文的人来帮忙处理。施暴的嫖客现实中是一位文质彬彬的高级程序员,生活品质很高,不过经常需要熬夜加班处理系统漏洞等复杂问题,事后对殴打妓女这件事丝毫没有放在心上,更别提有反思和内疚。这部小说想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人表面看似是有教养懂礼的文明人,在私下场合却可能暴露出与外表不符的另一面,做出恶的行为,同时对自身存在的这种两面性不以为然,自有一套扭曲的价值观来为自己恶的行为开脱。小说中的嫖客自认为交付了费用,妓女理所当然应提供令他满意的服务,可被突如其来的例假所影响,所以一切的责任在于妓女,为此他宣泄情绪殴打她并没有错。在我看来,人性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现实中也极少可以非黑即白如此简单进行认知的事物,更何况人还会不断自我学习、变化、更新。一个理性的人,做出的任何一项行为都是经过权衡的结果,对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做一个善的人所带来的收益是远大于成本的,但侥幸、放纵、宣泄等等心理的存在,人们往往是非理性的。

存在与终结之间

《天黑以后》是村上出版的最后一本长篇小说。天黑以后,从午夜到清晨七点,所有的事情都仅仅发生在短短的七个小时之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七个小时,村上轻易就截获了每个主人公当前生命中最为关键的困惑。不同于以往,村上采取了一种类似电影的书写方式。故事依照他本人颇为中意的展开方式,依然以两条平行线索的方式出现。两个不同的地点,两拨不同的人,各自发生着各自的故事,最后在结尾处由于某种原因而邂逅相逢,合二线为一线,收于尾声。不同的是,这次两条线索之间的主人公,有着自然的亲缘关系(是一对姐妹花),而非《海边的卡夫卡》中那种离奇的关系。作为姐姐的浅井爱丽天生丽质,17岁起就成为平面模特,受众人追捧,家人更是对其偏爱有嘉。在旁人的眼中,她衣食无忧、前途平坦,无甚可忧。然而这样的浅井爱丽却在某天对家人丢下一句“往下我要睡一段”的话后,开始长眠不醒。村上在浅井爱丽的房间设置了一架无形的摄像机,将叙述者与读者都隐身为一个视点,通篇几乎都是对爱丽沉静睡姿的描写。同时,通过房间里的一台电视机,村上得以在此在世界(爱丽真实的房间)之外设置一个彼在世界(屏幕之后的世界)。另一条线是浅井爱丽妹妹浅井玛丽的经历。与姐姐不同,玛丽在整个深夜都保持着清醒,迟迟没有睡意。以她深夜期间的活动为基点,文本渐次卷入了情爱旅馆事件、职员白川的深夜活动、高桥、熏、小麦、蟋蟀、中国女孩等人与事。村上笔下的人与事,总在不经意之间带着淡淡的虚无感。《天黑以后》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于之前的作品,透过黑暗之中的城市以及深夜形形色色的都市人,《天黑以后》有着更深厚的终结意识,一种末日狂欢的氛围笼罩着那座都市。深夜中沉睡着的浅井爱丽,除却微弱的呼吸,对一切的知觉全无,更不知醒来的时刻是何时。这样一种状态,是对死亡的近似描写。我们无从知晓彼在世界的爱丽是否存在着清醒的意识,但是此在的爱丽切切实实地消失在了家人的生活之中。村上曾经让彼在世界的爱丽醒来过一次。无论那个彼在世界究竟代表着什么,死后的世界也好,或是睡眠中爱丽的意识世界也好,那个世界同样地充满了行将消逝的无力感。某种意义上说,这依然是对死亡的深深焦虑感,是想要突围而出却不得的本能的挣扎。当浅井爱丽在彼在世界首次苏醒过来时,她对眼前的一切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自己单独置身于这样的地方呢?究竟何人处于何目的将我搬来这里呢?莫不是我已经死了?这里是死后的世界?假定独自一人被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办公楼的空房间即是死后光景,岂非无论如何都没有获救希望?”而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是现实,是另一种现实不知何故取代了自己原来的现实。无论从哪里迁来的现实,无论是谁把自己搬来这里的,总之我被孤零零地弃置在、封闭在这一无景致无出口的灰濛濛的奇异房间里。”随着终结意识而来的是一种存在意识。而对村上的人物来说,即是对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感,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感。那个尽头处的“无”分秒逼近,每个人都想在它到达以前确认自己实体的存在,然而每每以失败告终,终结意识变得更为浓重起来。此在世界的爱丽有着光鲜亮丽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她仅仅是圆满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满足周围的人,博取所谓的称赞。这一切的真相是,爱丽“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未能完整确立自己的存在”。而彼在世界里的爱丽,则能清晰地感觉到实体存在渐渐虚化的过程:“身体的内侧失去必要的重量,变成彻底的空洞。迄今为止使它成为她的器官、感觉、血肉和记忆,被某人之手熟练地剥夺一空。结果,自己变得什么也不是,彻底沦为仅仅为外部事物的通过提供方便的存在。”这种虚无缥缈、无法确认自身存在感的体验让爱丽惊恐万分,但是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徒劳:“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异,回头四下打量。仰望天花板,俯视地面,而后看自己摇晃的双手,盯视其失去明晰度的轮廓,脸上现出不安的神情…她存在的轮廓又一次受到了损坏,实体的含义正在被蚕食。”“尽管她大声喊叫,从喉咙里出来的却只是小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玛丽似乎是与姐姐爱丽不同的。自小被姐姐的光环所笼罩,没有过多的溺爱与优越的待遇。一切都让她变得敏感、内倾、耽于深思。思考与阅读成为她长期的习惯。就此而言,她看待问题该是相对深刻的,自我意识也当是稳定而强烈的。深夜里难眠的她抱着书本走进通宵营业的连锁餐吧,兀自啜着咖啡,低头阅读,待人处事自有一种从容淡定。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执着前行,小心地保卫着心里的防线。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一个玛丽,也难以逃脱现代都市中飘渺无根的危机感。与生俱来的渺小感伴随着她的成长:“位于这里的现实的我是那么渺小,几乎什么力量也没有。知识不够用,头脑也没什么了不得。长相不漂亮,没什么人那我当一回事。那么说来,就连我也没有完整确立自己这一存在。在这狭小的世界上,时常觉得脚下摇摇晃晃。”而对于她日复一日苦心孤诣地想要建立的世界,她并不自信:“慢慢花时间一点一滴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那样的想法是有的。一个人进入那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下来。但是,不得不特意建造那样的世界本身即意味这我是个容易受伤的弱者。而且,即便是那个世界,在世人看来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就像纸壳箱搭的小屋,稍微大些的风一吹,就不知被吹去哪里了……”玛丽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存在感背后,蕴含的是比爱丽更为深浓也更为彻底的终结意识。对于爱丽、蟋蟀等人来说,对死的认识并非是全然的终止,更多的是新一道轮回的开始。“无论下次转世为多么可怕的东西,至少能够具体想象它的样子……就算下次也不中用,还可以再赌下一次机会。”然而玛丽是不相信来世的,她眼中的死亡,意味着彻底的终结,一种全然的“无”的状态,“死了什么也没有自然些”。这种“无”是绝对的消于无形。因其是一种彻底的空无,所以“没什么必要理解和想象”。这样的终结意识源自于部分自我意识的确立,反过来又使得玛丽确立自我意识的念想变得比其他人都迫切:既然死后是空无,那么至少在活着的时候明确自我究竟是何种存在。夜深人静,是思考生死问题的最佳时刻,也是存在与消失问题最易在人脑中盘桓不去的时刻。文本中的人物,无论是惯于思考者(玛丽、高桥),还是顺从生活、疏于深思者(情爱旅馆老板熏、打工妹小麦和蟋蟀、压抑的公司职员白川),甚至是来不及思考便被卷入是非、沦为卖淫女的19岁中国女孩,都在都市的夜幕之下为生死问题所俘获。“一切多是在无从触及的深壑那样的场所展开的。在深夜至天空泛白的时间里,那个场所在某处悄然打开黑暗的入口。那是我们的原理全然无能为力的场所。谁也无法预见那个深渊在何时何地把人吞入,又何时何地吐出。”村上给予的结尾并不绝望,甚至是透着希望的。借着高桥对姐姐真实状况的间接传达,玛丽渐渐触及到爱丽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苦闷,终于在晨光熹微之时冲破了彼此之间隔着的“透明的海绵地层”,钻入姐姐的被窝,紧贴着姐姐安然睡去。亲情与理解总是能融化难解之题。但是当周遭的空气过于寒冷,这样的融化,又能维持多久。夜幕撤下了,新的征兆“在崭新的晨光中花费时间逐渐膨胀。…而下一次黑暗,还没有那么快到来”。问题是,下一次黑暗到来,我们将面对的又是什么?我们拥抱了短暂的光明,是否就能假装,下一个黑暗并不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首页那段午夜都市画面的展现。繁华现代都市的午夜时光。无数的信息在空中飘荡,都市如同活物一般,不断回收旧的信息,送出新的信息。夜幕笼罩下街角咖啡店与连锁餐吧里客人三三两两;卡拉ok仍在大张旗鼓地招揽客人;染着金发、露出美腿的一帮女大学生带着醉意招摇而过;情爱旅馆里开始上演的各种悲喜剧……这个都市即便在黑暗的天空下,依然血脉贲张。这是一种充满末日感的狂欢。表面的欢悦之下,有着某种说不清的悲怆之感。这其中好似隐含着某种预感,一种对于这座城市、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境况的预言。我想,村上想要书写的,是一个现代都市的寓言。

恶在哪里

除了开头的血腥...接下来就是黑夜里的摸索..男男女女以奇特的原因和方式在这生物钟规定为沉睡的时段暗涌..除了通宵人的疲劳和迟钝了的神经以及周遭有所共鸣..其余均为象征符号.....看了序,村上是决心写恶..但我基本没feel到..还没有海边的卡夫卡里的种种那么恶............而恶又是本书最大的亮点,至少是吸引我看的理由之一.人物的慢慢接近内核沟通以及天亮般的和谐结局......算是句号.....总之本书,自觉没有太多灵性在..或者说村上注意力不在灵性上...恶还是村上龙比较邪恶.

近年村上最好的文字

除去大学时期看村上的模糊印象,单就近年看的他的小说来说,这部是最好的一部。从意象,到语言,到情节,到力度,一气呵成。看完让人回味,咂摸他字里行间的那些空白。而且,从情节布局上来说,几乎是个微型精美版的1Q84。甚至,出场的人物,能隐约找到对应关系。但是,因为这部篇幅小,更为紧凑和丰满。也许情节不象1Q84那样惊险悬念丛生,但是意象语言,都简要到多一分则冗余的地步。

姐姐那部分没怎么看懂

她姐那部分没怎么看懂诶?她就是一直在睡吗?总觉得结尾她跑到姐姐床上贴着他姐姐睡过去的那段总觉得有什么暗示,暗示没咋看出开。有没那位看懂的指点一下咯~

固步自封。

《天黑以后》是村上2004年的作品,主题是“恶”:当然,按中外许多评论家的观点,是一种“相对恶”,不同于《卡夫卡》里的琼尼沃克,不同于《寻羊冒险记》里的秘书,不同于《世界尽头》里的夜鬼,等等诸如此类。这里的“恶”包裹着人性的外衣,或者说,是潜藏在一个正常氛围的包裹下,所以不太容易为人识破。这是“相对恶”可怕的地方,隐秘性强,但又在社会里具有普遍性。因为每个人都会犯“相对恶”的错误。他不一定是有意为之,但人终归不是圣人,这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可能做起来也顺其自然。这说明“恶”其实具有普遍性,怎样防范是一个问题。村上之所以花笔墨描写这个“恶”,在于他认为“要想研究人性,恶是一个逃避不了的问题。”这样或许对人们了解社会的结构会有所启迪。当然,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在《天黑以后》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人的封闭,正如标题所言的那样——“固步自封”。无论是浅井爱丽,还是浅井玛丽,还是高桥彻也,还是阿薰,还是蟋蟀,抑或是白川,他们都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狭隘里。或许,因为工作、名利,总之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迷失了自己,或者正如蟋蟀说的那样,“总有什么人在追我,我要躲起来,不能被发现”。这解释了很多人以自己为中心思考周遭,从而使自己一步步陷入对自我的怀疑,陷入对自我的恐慌,从而把自己包围起来,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爱丽的睡眠,玛丽对与姐姐感情的质疑、蟋蟀的逃跑、白川的时间错乱、高桥对法律的突然热衷,其实都可以用这样的观点进行解释。他们由于害怕和不自信失去了社会上立足的基础。天黑以后,万事混淆,很多人就如此在河堤边不知所终。这或许是《天黑以后》想告知我们的人性的真实状态。


 天黑以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