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6
ISBN:9787805361741
作者:[德]W.本雅明
页数:10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德国法兰福克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W. 本雅明(1892-1940)的美学名篇与代表作,也是迄今国内第一个译自德文原著最新版本的完整译本(含其第一稿、第二稿两个稿本)。作者从考察古希腊用以复制艺术品的铸造与制模手艺为起点,经过文字复制的印刷术与图画复制的版画刻印术,直到19世纪中叶、末叶的照相术、留声术的发明,最终认定,艺术复制技术从手工到机械的发展,是“量遽变到质”的一个飞跃,它引起人类对于审美创造、制作、鉴赏、接受诸等方式与态度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还特别就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典范——(有声)电影艺术作了同传统戏剧、绘画、建筑等艺术以及现代达达艺术的比较研究,同精神分析揭示本能无意识相对应的揭示视觉无意识可能性的分析,肯定了电影这一用现代机械手段摄制、可大量复制发行,并以群体方式接受的现代艺术媒介与社会大众的直接贴近性,从而揭示了其艺术功能中具有宣泄社会心理情绪、激发政治与社会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涵。作者的研究体现了法兰福克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唯物主义立场与激进态度。
本书写于1936年,作者生前未及付梓,直到1963年才首次出版。1992年7月15日是作者百岁诞辰,此际中文版的问世,正是对作者的最好纪念。
2007年9月1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编后记范达明瓦尔特•本雅明的美学名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并不长(包括其第一稿与第二稿全部原文,译成中文约5万多字),但是这一作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在社会批判美学与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过去却一直没有被完整全面地介绍到国内来。经过译者、校审者与出版者的努力,在本雅明诞生100周年(1892.7.15—1992.7.15)之际,我们将这本著作完整原貌的中文译本呈现到了读者面前,相信会得到学术界、出版界与有关方面的欢迎,也作为对这位当年在法西斯主义迫害下英年殒命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百年诞辰的纪念。有关本书编辑事项说明如下:(1)本书正文是译者据联邦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苏卡姆出版社1980年德文版《本雅明全集》第1卷第431至508页的原文译出。书中加注的原著边码(外加方括号),指的就是这一版本的页码。(2)本书中文书名遵从了译者原译,也是当今一般的通行译法。但德文technischen一词原含有“机械技术的”之意,一般就作“技术的”之解,故这一书名也有译作《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I 》第134页)。考虑到中文“技术”一词亦可以指“手工技术”,而艺术作品制作借助“手工技术”与“机械技术”之区别,恰恰是本雅明划分审美与后审美这两个不同艺术时代的基本出发点;为了免于概念上的混淆,编者也是倾向于译作“机械”的,尽管“机械”这个词同“复制”这个词一样,作为冠于“艺术作品”前的修饰词,因其同艺术的传统观念如此格格不入,自然极易伤害到人们对艺术作品价值意义原先的美好理解。问题是:本雅明本来就是以其这本著作来宣告传统艺术那种审美创造方式与鉴赏接受方式的终结,从而为工业社会新艺术时代的开始唱赞曲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关键不在于愿不愿意让艺术作品用到这些词,而是要看一看,用了这些词的书名(作为论点)与书中的实际阐释(作为论据)之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两厢符合的贴切性。(3)本书正文第一稿每一节的标题,德文版原著只见于全集卷内该篇篇首目次中(第二稿则无节标);为方便读者对每一节大意的把握,我们在第一稿正文中把节标也一并排出,再加了六角括号。以示原版正文并未见排出的情况。(4)正文中夹排的楷体字,系德文原版本正文中用斜体字母排出的部分。(5)本书注释,除注明由译者(或编者)加注的(为注序数码加圈的脚注)外,均为译自德文版的原注。其中正文第二稿的原注有的字数极多,我们保留了其注序连续编码的方式(采用不加圈的粗体数字来标识),但一律移至全稿之后变脚注为文末注,以利版式编排。(6)书前的作者像,系由译者提供。本书在编审过程中,得到译者和杭州大学德汉翻译中心朱更生先生、杭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部朱丽云副教授、杭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王玲女士以及王才华等同志、友人及所属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对书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1992年5月2007年9月1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附录:国内从德文原著译出的首个中文版本及其“编后记”纪念W. 本雅明诞辰100周年[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朱更生译校;责任编辑范达明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以“纪念W. 本雅明诞辰100周年(1892.7.15—1992.7.15)”名义出版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国内直接从德文原著译出的第一个中文版本,一定意义上也成为国内编辑出版瓦尔特•本雅明中文版译著的滥觞。王才勇译,朱更生译校;责任编辑为范达明;终审为黄小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时任该社社长者为储军。本书在2002年5月23日被《中国图书商报》之“书评周刊”评定为1992至2002年中国引进版“10年100种书”之“艺术十种书”之一(第29版);评论家朱其先生在同日的该报本专号(第37版)对该书撰写了“专家评语”。有关这个版本的一些重要信息,在笔者所撰的这篇“编后记”中有所披露;遗憾的是,在后来的诸多几乎是出滥了的来自这一原著的同名或不同名中文译本(包括以“王才勇译”的名义出版的全本与选本)都不再有该“编后记”的转载或类似于其中内容的说明。今年是W. 本雅明诞辰115周年,这一浙摄版图书版本的出版也已有14多年,作为该书出版的策划人与责任编辑,特将我为该书写的“编后记”录入电脑,放到网络——互联网(WWW)这个作为“机械复制时代”之后的“信息复制时代”的最重要的伟大成果或者是“艺术作品”的传播媒体上来,与广大网友一同来对本雅明、对他的这一著作及他的其他著作给以关注与纪念。范达明2007年9月13日录入电脑时附注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本雅明所处的时代还是个争议电影到底是不是艺术的时代,他为大众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其开阔的洞见开创了新的评判原则。 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的论述,实际上是在美学层面对光韵和机械复制的进一步解释。从更现实的社会意义而言,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存在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分野。
  •     - -..大概需要再修炼500年才能读懂
  •     戏剧是面对面的,电影是面对机器,演员没有反馈,只能虚假的表演。面对镜头的虚假演出。改变了人与人对话的形式。
  •     这些观点现在都被翻写写烂了……
  •     光记得了个“光晕”。。。
  •     灵韵果然在消逝
  •     绝对好书
  •     翻译的有些不爽。
  •     超前的观点,生动的举例。翻译可能也是尽力了,不管怎么看都很拗口。
  •     好像读懂了点,又好像没读懂,脑子有点乱。机械复制使艺术成为了大多数人都可以靠近的艺术,同时又造成了灵韵的消失。对电影摄影和绘画倒是谈了很多,还有这一变化带来的政治意义。还有战争美学
  •     拗口到家
  •     翻译的好别扭
  •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     把摄影技术发明的意义讲的很透彻。
  •     不敢苟同本雅明。我觉得他太强调艺术品在历史某个情景上的价值,称之为“原真性”,但是复制品减弱了这种历史联系等于消灭了艺术品的价值吗?审美除了客体,也需要主体。本雅明忽视了艺术复制品在审美过程中的价值,太精英主义了……
  •     技术与艺术。无艺术细胞,不是很理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