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哈根海岸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13310758
作者:王安忆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王安忆“非虚构文丛”第三本
★这是你不曾见过的王安忆
她用疏离的眼睛观察着这个全然陌生的国度,独特的视角与思索的维度,令异国流露出平日里罕见的风情
★这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抑或是一次灵魂的出游
★经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衍生出一段独特难忘的回忆
这是王安忆的一次独特的写作。
这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也是一次灵魂的出游:空气中都是异国海风的他乡味道,味道陌生而令人略有不安。王安忆心怀着对家乡与日俱增的思恋,始终用疏离的眼睛观察着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她以独特的视角与思索的维度,以及从容而朴素的文字,织成了平日里罕见的风情。
是异乡那些陌生的人,陌生的气息,陌生的一切,带她经历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因而衍生出一段熟悉而又难忘的回忆……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旅德散记
海德堡
音乐会
吕贝克
波罗的海和特拉沃明德
木偶博物馆
柏林的空宅
年轻人
巴伐利亚
斯特拉伦的日记
鲜花和墓地
月亮,月亮
中国餐馆
旅德散记
第二辑 又旅德国
又旅德国
法兰克福
波特哈根海岸
等待歌星

编辑推荐

《王安忆:波特哈根海岸》是王安忆“非虚构文丛”的第三本;这是你不曾见过的王安忆,她用疏离的眼睛观察着这个全然陌生的国度,独特的视角与思索的维度,令异国流露出平日里罕见的风情;这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抑或是一次灵魂的出游,经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衍生出一段独特难忘的回忆。

内容概要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荣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
著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长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天香》等;中篇小说集《小鲍庄》、《我爱比尔》、《隐居的时代》、“三恋”、《月色撩人》等;另著有包括《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剃度》在内的多部短篇小说集,以及《独语》、《寻找上海》、《故事和讲故事》、《心灵世界》等非虚构作品。其中《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黄先生实在是一个很倒霉的先生,自他开始出版中国女作家丛书,赔了本不说,第一位邀请的女作家招呼不打一个拔腿跑了,而第二个的我,则是不领人情且难伺候。他将我从机场领出来的时候,那神情好比是携了一件易碎品,一不小心就要碰个粉碎的,那一刻里他一定是后悔极了。汽车到波恩已是深夜十二点,他生怕我在波恩无聊,连夜安排了我第二日的旅行,随一位名叫袁小平的女学生回家,她家在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做维思巴登。第二日,我穿了一条牛仔裤,背了一个简单的行囊,拿着一份黄先生送我的搜寻已久的联邦地图,上了火车。火车沿了莱茵河行驶,那是一条罗曼蒂克的路线,可我的兴致依然很低,想家,还想与代表团一起的快活的日子。这一种想念像一桩缓解不了的心事,始终、永远地梗在了我的心里。在我以后的旅行中,我一直怀了这一桩心事,因此,我再不可能彻底地快乐起来,而以后的旅行,意义也全不在于“‘陕乐”这两个字了。 到维思巴登的第三日,袁小平带了我去海德堡,为了一场露天广场举行的贝多芬音乐会。 我好比是第一次到海德堡似的第二次到了海德堡。第一次到海德堡,是我们从斯图加特往波恩附近一个名叫“磨房”的地方所路经的。是一个雨天,我们冒着雨去了王宫,后来雨停了,我们不冒雨地逛了老城。随了我们的司机和朋友米歇尔斯,吃了一顿极古怪的墨西哥午饭,在商场买了一些文具,穿过几条小街,在大学广场前的咖啡店吃了冰淇淋,听讲了海德堡大学的学生监狱,听讲了海德堡由于一个法国军官的布尔乔亚情调,而在二次大战中免遭炮击的可爱的故事。然后我们就上了汽车,向“磨房”进发。汽车驶进了海德堡,我便愚蠢又可怜地开始寻找我们前一次的足迹,好像要以那些匆匆的足迹安慰自己孤寂的旅途。 汽车驶上了石块拼成的街道,穿过几条大街和小街,最后停在一爿小小的珠宝店门口。街上静静的,停了几辆汽车,有一个男人让出他的车位给我们停车,店铺关着门,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天气很好,太阳照着石块相拼的街面,暖烘烘的。袁小平和我站在了珠宝店的门前,小小的橱窗里放了不知为什么有些陈旧而黯淡的首饰。她按了铃。


 波特哈根海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这些年出国太多穷游,背包,环游世界的书籍了。但是,大多数的书给人的感觉只是领略了异国的习俗,路途的辛苦。很少有人像王安忆这样把旅行写到了骨子里。这是我认识王安忆的第一本书。书里,我无数次感到这个中国女人的傲慢与矫情。但是我并不讨厌她,反而被她笔下那神秘又奇怪的国度吸引着。印象最深的是她描写的吕贝克,看似很阴冷,却让我神往。还有一篇写她在海边被风景迷住,千辛万苦预定一间房而又退订的经历。她笔下那白色的房子,房前的男人都出现过在我的梦中,令我不得不神往。后来又看了几部她的小说,深深被吸引住。王安忆是少有的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很值得看!
  •     一个人看海其实是危险的事情,无依无助的,一下子便被挥发了,像一股气体。看海的人都感到彻心的寂寞,除了寂寞,还是寂寞。一个人看海,时间变得无限,空间也变得无限,只有风是有形有界限的,它吹过来时,人好像有了可依附的实体,不致在天海之间沉没。
  •     隔着二十六年的时光回头望,1987年的德国,遥远的像是几百年前的传说一样,柏林墙横亘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酒吧里争论意识形态的优劣……现在看来,王安忆当时写下的文字,像是那个时代遥远的回响,带着一种时光错置的奇异美感。当年的旅行散记远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而当年的王安忆,也与我们记忆中写出《长恨歌》的那个王安忆大相径庭。当时人们介绍她的时候,是那么说的:“这个姑娘,是来自中国的青年作家。”十年后写出《长恨歌》的她,文笔已经老辣到有些烂熟,字里行间透露着女人四十的淡定从容和尽在掌握,而1987年,那个初到德国的三十多岁的中国姑娘,却是内敛而敏感的,周遭的人与事与其说给她带来的是快乐,毋宁说是心灵上的碾压,她被远离故土的孤寂折磨着,也被国家和自我身份的自卑和自傲牵扯着。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德国美丽的风光,而是一个文学女青年的成长之路,她的慌张,她的苦思,她不加掩饰的感动与恐惧,她天真可爱的妄想,一个我们不熟悉,却又如此让我们觉得亲切的王安忆。去德国之前,她对这个遥远的国度有过无数美好的幻想,“坐在家里想着德国,那里就好像是充满了哲学和音乐,人们想吃饭一样听着音乐,像呼吸一样吞吐着高深的思想。于是,便抱了许多关于音乐和哲学的问题,等着到了那里,马路上随便拉住一个人便可得到解答似的,很有信心。” 她像是蓝胡子的新娘,拿着密室的钥匙,在门外紧张而兴奋的战栗。她和我们一样,都为门后隐匿的未知想象了一百万种可能——往往都是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就像我们每次对升学和旅行的期许,每次我们都幻想在飞机上遭遇一段美丽的邂逅,而最终坐在我们身边的,是一上机就张着嘴打着响亮的鼾声,睡得香甜的秃顶大叔。而她的幻想,也被现实击的粉碎,“到了那里,竟发现那里最最充满的似乎是汽车和狗。人们步履匆匆,神色郑重,绝不像有意的隐瞒着什么奥秘。”她去之前所憧憬的一切,例如音乐会、听歌剧、参加文艺圈的聚会等等,都与她的想象背道而驰。人们穿着礼服矜持的坐在音乐厅,似乎是约好了似的,在某些章节停顿的时候,整齐的轻拍几下手,连数量都是一致的,不像是被音乐感染了,而更像是为了体现客套和教养。文艺圈的聚会则虚伪的让她眩晕欲吐,人们并不谈论文学或理想,取而代之的是肉麻的恭维和故作洒脱的炫耀。她由衷地感到恐怖,她想,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是一幅很可怕的图景。这些都是和我们日常经验背道而驰的表述,过往我们读到的游记里主人公永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每一件所遇到的事情激动得不能自已,所有的意外都是惊喜,他们是这么催眠着自己,也是这么催眠我们,让我们对未知的事物编织出那么多不切实际的美梦,就像我们从小听到的童话里绝大多数的故事结尾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只有蓝胡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王安忆,这位蓝胡子的新娘,一个一个的,戳破了迷幻的肥皂泡,而让我们更接近生活的真实。王安忆认识到这些,源于在吕贝克的经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望之后,她依然犯了文艺女青年的矫情病,不听朋友们的劝阻,执意孤身前往托马斯•曼的故乡——小城吕贝克。来之前,她还是没忍住要勾勒出一番幻想的美景,异国女子的小城游记,多么浪漫!而打碎她自信的,是真正的孤寂,她陷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境地,毫无安全感与存在感。她甚至不敢呆在旅馆,宁愿冒着寒风行走在古老的街道上,在那一刻,她意识到,能被街上的人看到,起码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导演奥尔森•威尔斯说:“我们独自来到世界上,独自活着,独自死去。只有通过爱情与友谊,才能让我们暂时觉得,我们不是如此孤独。”经过吕贝克的二十四小时之后,当王安忆再见到德国朋友啤酒恩的时候,她才终于领悟到,能消解掉幻梦破灭的苦痛,让我们生出接受残酷现实勇气的,是人与人之间,永恒的情感联系。刊于今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题为《王安忆式的异域风情》。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喜欢这种漫游散记 想去德国
  •     读王安忆的文字,真的能有一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
  •     感觉王安忆不适合写散文,小说里她的那种挺华丽的方法还挺能构架出上海的那种虚空感,但写游记散文啥的就觉得她特别流水账,空放感情的地方也不少。还是阿城写的威尼斯日记惊艳
  •     写的这种异域经历的随笔还是有些干涩,能看出很多不情愿,也有很多无乐趣,搞得读者也没有心情看下去,文字也很苍白干涩,没有趣味的人也没有趣味的事!比较失望,还是小说写得好!
  •     这是王安忆最好看的散文,大家就是大家!
  •     居然不是很喜欢她的写作风格......小小的失望......(一本书看一天也就看完了吼吼~
  •     叙事冗长,感觉像流水账?【好吧我没品味...
  •     还是更爱小说
  •     刚看完一半。陈年日记的功能性已然减损不少。但还是给三星以示尊重吧。
  •     压抑孤独的调子。
  •     质量不必说了,这是我第一次看王安忆的散文。可以说,她的文字跟她一样美
  •     还是看她的小说吧 第一次看到这么失魂落魄一惊一乍的旅人..如果无法忍受孤独 又何必要勉强自己一个人旅行呢
  •     好书啊,在旅记中体现的人情百态!顶
  •     不知是德国原有的阴暗气质,还是王安忆笔下生产了这般的孤独
  •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绝不是表面如此。。和人一样。。得耐着性子读才会懂
  •     看装帧拿来。看一篇放下。
  •     这是我正儿八经买的和读的第一本王安忆写的书,想向大作家学习的。很不幸,印象不佳。一个好的小说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游记作者。写小说王安忆也许可算是一流,写游记,她要向gogoboyz学习。集子里的东西,很多就是肤浅直白的毫无意义的流水账,几乎没什么阅读价值。考虑到是她年轻的时候(三十多岁,还被老外称为少女)写的旧文字,原谅她了。(blog.sina.com.c... 阅读更多
  •     以前只知王安忆,印象中一直以为是男的。这是我第一次读她写的书,才知是个女作家。作家是不是都很敏感?倒是这本游记让我挺向往德国的,不过现在和以前肯定今非昔比了,毕竟隔了一个年代啊。
  •     难读
  •     有点失望,大概是太多的期待了。王早期的作品,内容比较流于浮表。还是小说好看。游记还是看林达吧。
  •     我不能再看下去了。我和作者的体验完全不同,我不觉得一个人的孤独,大概也是因为我的德国和二十多年前的西德也是那么不同,留德华那么少…有时确实也难过。但是…体验终究是自己的。
  •     平常处没有新鲜事,这异常处的新鲜事也不过如此。不过,又何必苛求新鲜撒,对有心人而言,事事值得书写,写到最后,亦无非重复那几个话题嘛
  •     年度游记
  •     充满浪漫气息的游记,人文关怀浓郁,个人情感却偏冷淡,行文缺少投入感。
  •     她有一颗好敏感的心~
  •     这是一部随笔集,淡淡的语气,将作者旅德期间那些独特的经历娓娓道来,很有看头~叙述充满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柔,是一部“心灵之旅”,一天看完,喜欢~
  •     “因这一艘红帆于我,就好像是一桩隐私,一桩纯属私人的事情。我至今还记得它挺挺着从如林的桅杆中驶过的骄傲而温柔的样子。”王安忆的《波特哈根海岸》和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大致可代表游记的两个极端,一则私密自我絮说经历,一则冷静疏离漫谈风物。最爱还是张岱之于杭州和阿城之于威尼斯,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去,连带着将他们也看成风景。
  •     王安忆在80年代留下的这些德国游记非常珍贵难得,阅读过程是渐入佳境。越是情感丰厚的文字越是让人觉得严肃,王安忆的这一点让人觉得太沉重。老一辈上海作家的文艺太“认真”太“刻板”,不过这也是一种真诚。印象最深的是在德国荷兰的边界有一个给全世界翻译家居住的世外桃源;还有吕贝克的惊魂夜与木偶博物馆《中国餐馆》的那篇轻松喜悦,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书里的人还好不好。
  •     音乐会那几章写的最出彩
  •     1954年出生的王安忆在1987年的五月,以及后来的日子里陆续写下关于德国与旅行的故事,2014年24岁的我在初秋的上海,一个人读着。文字很好,内容琐碎但是耐读,或许契合某一种心境时,便特别适合拿出来读读
  •     神秘。
  •     内容基本上就是书本简洁的一样,还ok吧
  •     那一次吕贝克的行走 好像也发生在我的生命里 不至于那么冷寂 但也沉淀为了一笔财富
  •     不一样的王安忆,不一样的文章
  •     很喜欢安忆的文笔,淡淡的,很清新的诗意
  •     感觉还行吧,喜欢它的封面,很复古的感觉
  •     王阿姨写于二十八年前的德国游记毫不说教,弥漫着一种不乐意待见人又不好意思打扰人的少女心性,和名女作家头衔之间的反差感怎么想都觉得可爱。
  •     购于去年十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呜呜。
  •     喜欢王安忆的小说,从而喜欢王安忆这个人。国内的女作家中,毛尖我喜欢,但是她的文字尖锐些,相比之下,王安忆的散文温和很多,如身边朋友的絮语
  •     非常的王安忆
  •     还可以吧,书是很新质量很好没错只是不太喜欢王安忆写行记的风格,感性描述有点过多,个人总感觉太私己的话反而会感觉不够诚恳吧。除非是会有人和作者有一样的积淀与经历还有思想倾向,产生出同样的感触碰撞。所以也只是读过便罢了,真正在我身处那些风景时给我灵感和感动的,不是她。
  •     1987年到如今,27年过去了。当时的日记现在读来还是精彩感动的。尤喜欢吕贝克那段。看到书页最后王安忆也说那段旅程是她德国之行最难忘的。「波罗的海的那一艘红帆船一生只可一次骄傲地航行。」
  •     写的有点繁琐,不是很有兴趣
  •     仿佛又看到了30年前的德国
  •     喜欢王安忆的文字,涓涓细流般自然游走。
  •     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一条寂寞的界限,天也不下来,地也不上去,只供迷幻的目光徘徊,现代人叫他地平线,从前的人倒过来,叫它天涯。
  •     感受是好的,可是矫情和自恋有点过
  •     最近手气真臭,翻的闲书都不喜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旁证,证明80年代中国人出国时的那种陌生紧张和不适。敏感和自我沉溺,让她去到的地方黯然失色,她自己也写,“只爱那种风筝似的飞行”。也许这是作家需要的品质,却是我最不爱看的旅行随笔,尤其当文笔和作者本人如此无趣。
  •     14-12-4 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感动了我,雨中的贝多芬是多么理想主义群情激愤的社会群像,但也许美好这种东西,只关乎个人的体验吧;忍不住的把王安忆和陈丹燕放在一起,不是我偏执,真的是这两人的生命竟出现了如此奇妙的重合,让人恍然;这是本我喜欢的书,只是调调对了而已……
  •     真的不喜欢。。。太敏感了 而且对于现代艺术和食物的不尊重让人很不舒服
  •     这本书上次去借的时候其实并不在清单中,有些书找不到,于是寻了这本来读。读完,却没想在我的想读列表中,翻看了下,还是2013年6月加入到想读中的,也算有缘了。但是风格实在不是自己喜欢的那种,读来的整体感觉压抑,不舒服,给个三星罢了。
  •     不好看
  •     比起小说,散文的文笔更见好。见闻和心情都细腻,其中的思考涉及艺术、哲学、生活,篇章安排也好。但吊足口味,到最后也没有看到啤酒恩完整的故事,甚遗憾。
  •     内容没得说 外面这层包装也很高雅 但是内层包装真是让人超级无语 居然是橙黄的 我估计这里外根本不是一人设计的水平相差太大 书里也没有任何插图画 只有大板的文字哎哟喂的
  •     罗里吧嗦的小心思里能找到熟悉的味道,翻译之家那篇像一张灿烂笑脸
  •     Remind me of the days in Germany
  •     曾经非常喜欢她的旅德故事,相隔十几年再看,无目的,瞎闯误撞,毫无头绪的旅行。只有,山上大雨里听贝9一篇,依然很好。
  •     封皮有点损坏 希望客服发书的时候注意点 好心疼的呢
  •     当年刚过而立的阿姨青涩尚存、时有惊惶,笔风已呈大家之势(彼时她业已在国内成名,写出早年代表作),但游离国外的不安、孤独、紧张混合着怀乡,读来竟也非常绵密,最爱吕贝克一段,当时的惊惶会成为日后思念,这些小心翼翼记录的文字,真是贴合我的心思;可惜出版社无良,漏印若干页。
  •     才女写的旅德游记,随手翻翻挺好的
  •     深图借,草草略完,似乎已经缺乏耐心看作家絮絮叨叨,更多羡慕她那么幸运到处有人接待。似乎她夫君是指挥家,她曾从事音乐演奏吗?
  •     这是你不曾见过的王安忆
  •     一个人的旅行就想是天上的风筝在无边的行驶,可是总归是要回到出发的地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