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哲学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4956888X
作者:[美]吉恩·洛格斯登
页数:220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作家兼农夫的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
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
吉恩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防风草、繁缕、猪草、鸢尾花、秃鹰、墓园、小猫乔吉等等,它们成了本书的主角,讲述着大自然神秘的生命课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吉恩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好转。
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
【媒体评论】
●冷幽默,充满智慧和创意,偶尔富有诗情,战胜癌症而存活下来的洛格斯登就是这样冥想和调侃生死轮回、大自然的韧劲以及人类干出来的蠢事……这是本绝佳的睡前读物,简洁的散文发人深省、积极励志,无论是赠予你最喜欢的园丁、大自然的爱好者,还是送给哲人或者怪脾气的家伙,它都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出版人周刊》
●尽管洛格斯登和其他作家一样热爱自然,他却拒绝在描写自然时沉溺于惯常的感伤和诗意。在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散文中,洛格斯登让我们读到的是大白话和冷峻的洞察力,还有挑衅性的见解……这是一部冥想佳作,文笔朴实但观察敏锐,弥漫着智慧与阅历。
——《柯克斯书评》
●只有三个人能够完全仅凭写些你我都知道的常识谋生,洛格斯登便是其中之一。
——维斯•杰克逊,美国土地研究所所长
——————————
【编辑推荐】
●一位美国农夫,一个关注万物生灭能量永恒的作家,思考自然与生死
●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一处儿时的农场,战胜癌症,谱写生命交响曲
●冷幽默夹杂大实话……一本绝佳的睡前读物,一部冥想的佳作

书籍目录

001第一章 无常的牧场 / 其他动物只知道活在当下,不自觉地遵循着一种智慧,而我用了八十年时间才领悟到这种智慧,而且很可能要再用上八十年才能把它掌握。
010第二章 神奇的花园疗法 /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020第三章 永远到底是多远 / 以前我用神父的这个比喻来描绘天堂,可现在,盯着不愿乖乖待在我手臂上的该死玉米棒,我用它来想象地狱。不,没人配得上“永恒”,希特勒也不配。
024第四章 母亲坟头的双领鸻 / 我的孩子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028第五章 大理石墓地也可以是果园 / 受到保护的处女地,罕见或奇异的景观植物以及偶尔的本地先锋物种可以联手把公墓变成一块磁铁,吸引来大批野生物,把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墓碑林当作它们的庇护所。
037第六章 啊,令人梦寐以求的长生秘诀 / 我自己的小农场,是我天堂般的王国——这份喜悦正慢慢渗出一种新的平静,滋润我,让我易于接受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我开始同情那些相信宗教或者相信科学的人。
044第七章 猫咪乔吉 / 乔吉是只再普通不过的老猫,但对我们四岁的儿子杰瑞来说,她却给了他亲情之外的第一份友谊。乔吉抓来老鼠,他就奖励乔吉饼干。当浣熊跳到露台上,杰瑞以为它要吃小猫咪而吓得躲起来的时候,乔吉却很勇敢,留在那儿和浣熊对峙。
048第八章 “不死”课堂Ⅰ:繁缕篇 / 大地本可以成为永久的花园,是我们在阻挠这一切的发生。我们每年都撕碎大地的土壤,这是阻止它成为永久花园的第一步。
054第九章 “不死”课堂Ⅱ:猪草篇 / 猪草正大踏步向我们产业化种植的粮田进军,想把我们从人类自己的手中解救出来,说服我们放弃机械化的粮食生产体系,重新拿起锄头,进行传统农耕。
060第十章 他们为什么要自杀? / 假设我们自幼便相信,我们是永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食物链上流转,也终归回到食物链,这一切美好得令人欣慰。假设真能这么想,还会有人认为自己在地球上是多余的吗?
071第十一章 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 / 我依旧认为,死亡是件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我只是决心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在这儿,新房不能比老人、鸢尾花和松树林更重要。
080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那股子韧劲儿 / 我们为每况愈下的环境发愁固然情有可原,可一味的担心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它在我们身边就随处可见。
089第十三章 欧洲防风的长生秘诀 / “要像我们防风一样形成鲜明的个性。我们的味道只受少数人赏识,不是大众口味。你得吸引独具慧眼的少数人,而不是取悦那些向来只对金钱交易感兴趣的大溜派。”
094第十四章 杀猪日 / 有人说,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得吃肉,要是不吃肉,过不了几代,人类就得退化;也有人说,我们是杂食动物,不吃肉也能活,只不过是肉实在好吃,我们才戒不掉。
102第十五章 秃鹫的诱惑 / 秃鹫是农场与花园现实的最佳象征,是生死冲突的完美图腾:它是幻想中的雷鸟,在空中美得让人窒息,在地上丑得令人生畏;生与死,便笼罩在这漆黑的羽毛与火红的脑袋之下。
110第十六章 去它的“利滚利”——我们近乎不朽的发明 / 如果人类真像我们自己坚持认为的那样理性,那我们究竟是为什么需要“钱”呢?没“钱”的世界肯定会是人间天堂。
119第十七章 在人类中求生存 / 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艘迎着大自然挺进的无畏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其实却有不少漏洞。如果,你找到了那些瑕疵裂缝,找到了与环境友好共处的位置,你会发觉,你也获得了些许大自然在面对逆境时的忍耐与平静。
128第十八章 再干久一点儿 / 如果你能尽量推迟死亡的到来,你便迈出了走向不死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个闲不住的老家伙,还偏偏有园子有农场,那你就得这么做: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打死也不干。
141第十九章 独自哭泣的秘密角落 / 流逝的时光把我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带走了,只给我留下了少年,少年又长成了男人和女人。小男孩和小女孩一“死”就真死了,不像死尸还有生还的可能;死尸经过腐烂分解就会回归生命,而他们的童年,一去不返。
146第二十章直面死亡 / 传统文化说,有个慈爱的上帝在天堂注视着我们,但是有人不相信;我喜欢对这样的人说,我就是证据,这样的上帝或许真的存在。
157第二十一章 又一春 /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室,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181致谢
182译名对照表

内容概要

[美]吉恩•洛格斯登(Gene Logsdon),一位多产的非虚构类作家、小说家和记者。至今已出版超过24部兼具实用性及哲理性的作品。他在俄亥俄州的上桑达斯基镇居住,经营着一家农场。他的博客“执拗的农夫”(https://thecontraryfarmer.wordpress.com)广受欢迎。


 农夫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文/王弢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阅读的过程真的让人波澜起伏——格言警句随处可见,生命温度也扑面而来,这种温情或许是作者有意营造给我们的,可是却看不到任何雕琢的地方。这就是吉恩·洛格斯登的《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带来的独特体验。有一年国庆节,我从海淀西北部的学校骑车前往八宝山,只是为了逃离了熙攘人群。在一排排的苍松翠柏前,我坐了下来。低下头,看脚下的蚂蚁在蓝天下忙忙碌碌的搬运着食物;抬起头,看树叶在头顶与云彩握手或者游戏,这里显然没有清明节那么喧闹,更适合思考——我在想,当史铁生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公园的时候,是不是也和我看到的一样?只不过,对于人生的思考,我没有他那么深刻。国人对于生死的感受总是如此的奇异,要不是为了荣耀,要不是为了记忆,总是把生人折磨的厉害,总是把逝者评价的过高。其实在身后的时间,一掊黄土、一掬清泉足以作为灵魂归去的最好地方,要是能种上果树,也是给后人最好的纪念了。在洛格斯登先生的《大理石墓地也可是果园》一文中我笑了起来,原来还有人与我有同样的想法。“有意无意间,随着公墓变身为美丽的植物园,活着的人更愿意到这儿来与故人相伴,永生之歌绵绵不绝,共舞之步曼妙不歇。某种意义上,公墓已经变成永恒花园。”对于花园或者植物园,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是轻松与舒适的,也都能在不同的季节找到相应的花朵或者风景,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蓬勃的生命在轮回更有哲学意义了!如果把公墓也改造成植物园或者花园,让我们:在静静的春天,坐在长椅上与地下的亲人对话;在炎热的夏天,走在树荫下感受前人的恩泽;在金黄的秋日,能像勤劳的松鼠一样收藏丰硕的果实;在飘雪的冬日,能有广阔的原野让我们凭吊远方——我想,我的亲人们也将与我同在,也将与我随遇而安。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生命哲学,一种有温度的生命关怀,他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不过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这将对逝去的压抑转变为对今生的关切:我们不是为了不朽,恰恰相反,我们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土地,回归生命本身。我轻轻的拿起这本书,又轻轻的放下这本书,因为已经找到了作者的心迹。
  •     文/夏丽柠叶芝用“生与死,冷眼一瞥。行者,且赶路”作为墓志铭。而济慈的墓碑上却写着: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叶芝勇敢,无畏生死。济慈淡然,尘土同归。诗人既然如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该如何面对生死?死是生的果实,生是死的枝桠。人活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与死神握手,却永远也没有机会跟别人谈谈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向身边的生命学习经验吧。幸好美国的吉恩•洛格斯登,把通过观察大自然积累起来的生命经验写在《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里,与我们分享。真不知该称吉恩是著名农民还是作家?他生活在俄亥俄州的上桑达斯基镇,经营着一家农场。可同时,他又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类作家、小说家与读者。不过,他以“执拗的农夫”为名开了自己的博客。完全可以想象,他逢人便会伸出手来说“我是农夫吉恩”,而绝不是“我是作家吉恩”。吉恩对于农夫身份的自豪感是与生俱来的。这本书更像一本自传,童年的牧场生活,令他自以为从小就是大自然的一员。阅读吉恩的书,会有强烈的代入感,以为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出门有潺潺的溪流,远处见低矮的山谷,林子里有慢慢腐烂的老树,牛羊在草地上闲散地踱步。可成年吉恩与我们一样,日常面对的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疾驶无序的汽车,每天在拼命追求所谓的“创造财富”。诚然,我们与溪水、山谷、老树和牛羊的生命经验是不同的。可它们不懂永恒,却反而缔造了永恒。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吉恩的想法与庄子不谋而合。大自然里的所有生命都充满智慧,都值得尊敬。尽管他一直自嘲学识浅薄,可却借助自然启蒙智慧,开始怀疑所学过的一切:“生与死、因与果、有穷与无穷、永恒与无常”。人到中年,他选择回归故土,向自然学习,体会永恒。吉恩养花才发现:“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都在自我更新”;吉恩给母亲扫墓时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墓是永恒的花园”; 吉恩在与不死的杂草繁缕和猪草做“斗争”时乐观地想:“永久还是存在的”。吉恩的文字有趣,从不说教。总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和例证,说清一个道理。 他像草木万物的兄弟,真诚有爱,观察细致。无论写杀猪日的“忏悔”,还是秃鹫猎食尸体的血腥,他都直面生死的思考在里面。生命的终极考验还是来了,吉恩得了癌症。特别喜欢他说“谷仓是独自哭泣的秘密角落”。人生啊,总要有一个地方可以把自己藏起来,哭笑都好,至少那个地方可以让你坐定,直面生死。吉恩当然还好好地活着,甚至还说“或许我该得这一场癌症,它让我明白,我的生活曾经多么的美好,而这美好的生活,还没有结束。”这就是大爱,他甚至连病魔都肯爱。生命从容,理当如此。在本书结尾,春去春又来,吉恩又迎来了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大自然又教会了他一个道理:生命的一个真相是死亡。死亡的唯一真相是生命。倘若我们认同这点,生与死,都值得我们爱!吉恩在一次访谈中说,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掉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泪满衣衫,是绝妙的生命体验。唉,可惜我没办法找吉恩退钱了。转载请豆邮联系
  •     记得这位幽默的老头在他的博客中曾经说过:如果这本书没叫你掉一滴眼泪,那可以找我把书款全部退回。如今,非常遗憾,这笔帐看来是无法向已经化作肥沃泥土,滋润大地万物的老先生亲自讨要了。但我相信,每当春天再出现,这位极具智慧的农夫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与我们再见。这笔书款,就算到慷慨富有的春天头上好了。作为一在美国俄亥俄州怀安多特县生活了一辈子,边种田边写作的“执拗的农夫”,吉恩对自然,生死的理解显得格外独特且深刻。年年岁岁,他帮助植物生长,也帮助植物死亡,对于自然界食物链上的座次可谓了然于心,这也帮助了他更好地参透了人世间的生生死死,纷纷扰扰。在他看来,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是真正死去的,各种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我们更应该用更新而不是死亡来描述生命进程。更新才是常态,死亡不是,死亡只是更新的第一步。不仅如此,他还用睿智的眼光发现:大地不是埋在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的生命都在这里整装旗鼓,蓄势待发。而在冬天呢,大自然当然也从未完全死去,它只是在寒冷的时候减缓了生息。如他所说,自然界既有百转千回的无常变迁,更有运筹帷幄的随机应变。这生与死,因与果,始与终,有穷与无穷,永恒与无常等种种终极问题的思索,终于在他罹患癌症时兵临城下,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刨根问底的他发现其实大自然一直想告诉他那些长久以来需要知道的事,却一直被非自然和超自然的声音淹没,于是,他在花园中开始了自然疗愈,心灵触动似乎也促进了他身体的康复。他在自己的农场里,花园中,尽可能观察大地的更迭新生,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种动植物。因为这份敏感,他不再对有些食物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在他眼中,自然就像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从中可以折射出丰富多彩的诗篇。这些内容,让他把看似寻常普通,平淡无奇的日子变成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剧。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相处让这位本来就没有机心,顺从天性的老头更加远离了种种纷扰和痛苦的折罚,而就算癌症也并没有使他倦怠歇笔,反而让他更加笔耕不辍,像一个被猛砍滥伐而变得伤痕累累的苹果树,一心只想结出更多的果实贡献大地。面对姹紫嫣红,绚烂多彩,这像是他盛大收场而专门演出的五月,吉恩难以抗拒它的魅力,将重重包围他的明媚春日,尽情地伸出双臂拥抱,肆意地紧紧揽入怀中。时日不多的他是多么期盼这美景驻足不离啊!但他很快清醒地意识到,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日夜兼程,瞬息万变,才创造了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记得这位幽默的老头在他的博客中曾经说过:如果这本书没叫你掉一滴眼泪,那可以找我把书款全部退回。如今,非常遗憾,这笔帐看来是无法向已经化作肥沃泥土,滋润大地万物的老先生亲自讨要了。但我相信,每当春天再出现,这位极具智慧的农夫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与我们再见。这笔书款,就算到慷慨富有的春天头上好了。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可爱的老头,那就是只要有四分之三英亩地就觉得满足的哈里森先生,上帝对于他来讲,也许就是一枝纯红的鸢尾,除此之外,别无他求。想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一个温暖的阳光照耀的午后,安静地躺在躺椅上,注视着他亲手栽种的满园鸢尾,这画面太过宁静美好,让人心生感动和向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境界似乎就是这样吧!虽然这两位生活在自然中,热爱自然的老先生已经和自然亲密地融为一体,但记忆永恒,思想长存,他们就仿佛还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不曾离开。书中有一个观点和围绕它的种种例证让我大为震撼和吃惊。吉恩认为,我们为每况愈下的环境发愁有时其实是徒劳的杞人忧天,大自然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稍加留意便随处可见。那些看似强大深刻的人类活动影响在大自然面前慢慢黯然慢慢失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花曲柳窄吉丁快把白蜡树杀光了,但与此同时,还有好几百株小白蜡树苗还在继续生长;小黑胡桃树苗被砍掉十四次,又被放火烧掉,仍阴魂不散;橡树的种子被各种小动物吃尽杀绝但到了来年春天依然有数不清的种子发芽生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树木不是在早已注定的周期里循环生灭,而是穿行在一个又一个零星偶发片段里,永无止境。”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个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实则漏洞百出,只要我们看到其间存在的瑕疵裂缝,我们就会发现,大自然运用它那强大的自我修复本领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俄亥俄州确实很漂亮,上次去过一个农场。
  •     真诚的生命体验。
  •     去爱吧,直面无常,献出自我。
  •     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美国人除草喷火器大发!
  •     自然农法
  •     以为哲学其实散文
  •     好!
  •     大自然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园丁和农夫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死亡;全年照看的的那片鸢尾,真正逞妍斗色的时间也不过两周;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
  •     一切顺应自然,不用刻意为之,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很强。人越亲近自然,越能堪透生死,在自然中了悟人生,千年前道家的思想依然煜煜生辉。
  •     关于死亡,我曾经非常惧怕,有时一想起来“人是会死的”就慌得不得了,这个老爷爷面对死亡时的思考,给我的启发很大!
  •     有点啰嗦,但很有意义!
  •     透着一种不太积极和无能为力感,不知道这是否算是自然主义哲学,叫人忍耐,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事情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等等。鸡汤感有时过分浓烈,让人不适。文笔是漂亮的。问题是道理太多,知识弱。作者显然是城里人而非农夫。
  •     当生命离死亡越近,笔下的文字就会越真实
  •     笔记做了好多,好多很有用的话
  •     有一段...不会讲普通话的牧师..笑喷了
  •     一株水仙伏落,我站着看了许久。曾经亭亭玉立的水仙,如今只剩残躯平铺于地,叶子由翠绿变成乳白,再由乳白变成棕褐,花茎在阳光下主要呈金黄色。这植物,对三月的霜冻不肯妥协,使我大受鼓舞;又在四月吐露花蕾,嘲笑春寒大势已去;就连现在这般奄奄一息地舒展在地上,也自有一番楚楚可怜的美丽。不过也只有我在那儿可怜来可怜去的。水仙不是死,它只是同往年一样,岁岁回归大地,来年再为四月装扮。
  •     有点像美国的刘亮程,翻译后文笔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矫情。。。
  •     羡慕这样的生活
  •     三星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敬意:一个坚持读书写作的农民。其内容对于生死及自然的理解,很像中国道家的无为同时沉淀了一个农民一生的体悟。
  •     作者不信宗教么?很奇怪,这样说他内心真的很强大...
  •     读完之后心里满满的平和。
  •     一部讲述“你咋不上天”的书...
  •     时常提醒自己活在当下才是重要的,关注内心,顺从内心,把目光收回来寻视一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收获。
  •     换说说法讨论生与死,没超出什么,没留下太多映像
  •     读这本书时正好一个亲人得了癌症,愿世界都安好。
  •     用理智来看待本书,是否经得起推敲始终是存疑的。如果我们确如农夫所说,在食物链中永恒流转,那所指的不是一个的我,而是种群意义上的人类,区分大的人和独立的我是显然的,从群体中找到自己,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大特点。因之对死亡的恐惧,作者是否模糊了真正的恐惧内容呢?但我终究很感谢他的描述,他的美好的人生,他与自然的共生,至少与他而言,生命是那么的美好、平等、互助。谢谢作者!
  •     自然与自然原理流露,并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随笔谈天地,略失望。
  •     一位美国农夫关于自然与生死的感悟。作者一辈子在农场生活,晚年患了癌症后在自己的园子里、生活中的一个个现象中感悟死亡。特别赞成作者的观点,死亡其实只是大自然往复循环的一个正常过程,我们的思想基础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于自然中的各种食物、营养物质、元素。死亡,是一个让我们把自己归还大自然,回到本我的那个过程,我们所做的,更应该是感谢大自然、本我给了我们这样一段精彩的过往。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多年前读《普罗旺斯的一年》,叹人间天堂不过如此,中法农民的差距。读本书,叹中美农民的差距!小时候在农村生活,长大后考大学进入城市,上班买房成家生娃,原来不过是《摩登时代》的现代版。
  •     这个值得一看
  •     大自然的往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冬去春来,我们还会再见。得知作者今年六月去世,但他的文字和思想继续活着并得以在他人的脑中延续,这也许是大自然给他的最好礼物。我很喜欢他写的东西,朴实易懂的文字中蕴含着幽默。
  •     一开始读想到《沙乡年鉴》,后来发现和沙乡还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沙乡思考的是人力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农夫则阐述自然的韧劲——不论人类之力有多大,自然总能顺其发展,渐成新的理想状态。——原子弹炸毁了广岛却没能炸毁那里的银杏。——至于死生,看破的哲学,终究不能够抚平波动的情绪吧。
  •     我们并不比鸟兽花草更高贵美好,少一些人力,多点敬畏,老天自由道理。
  •     昨天晚上睡不着,不小心看完了。不同意一些观点,如过度医疗,使用机器等,但是喜欢他说真话。
  •     聊聊死亡,谈谈活着
  •     与男神一起读。
  •     手机碎片时间读完的书,虽文字粗糙,但能引起思考
  •     人与自然的真实体验,死神在侧时对大自然的观感又进一步升华,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第三重境界了。“蚊子雌性吸血,雄性则吸食花蜜。”“秃鹫天生就捧着铁饭碗,世间总有生命在消逝。”
  •     大自然真是伟大神奇
  •     有趣,搞笑版的《自然农法》,道家思想的美国传人
  •     这老头懂得好多啊
  •     作者是个有趣的乡下老头,懂得土地,对围绕土地的来自天上地下的动植物包括人自己,有着细腻的体认。这本书会让我不时想起狄勒德的听客溪的朝圣,都是在疾病中所写的文字,常有悲天悯人之感。自然文学容易使人平静。
  •     看看
  •     可以看看
  •     挺好的书
  •     美国农民伯伯的亲身感悟!
  •     略絮叨,略鸡汤,文笔不错,很文学化。
  •     说它是农业文明的结晶也不为过 - 你能看到老庄的影子。
  •     没有掉眼泪 找谁退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