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精英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ISBN:9787305042140
作者:C.赖特.米尔斯
页数:499页

作者简介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 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做出贡献。
本书是米尔斯的又一部代表作。 这一次,米尔斯将研究对象锁定在美国的上层社会或曰 统治阶级的身上,只不过,米尔斯认为用“权力精英”一词可以更好地对美国社会的权力状况做出恰当的分析。


 权力精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米尔斯这本书写于《社会学的想像力》之前三年,因而可看作其社会学主张的例证。米尔斯是马克斯•韦伯著作的主要翻译者之一,深受韦伯的影响,不过他在书中表露的激愤思想,显然是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人们之所以常常把米尔斯看作社会批评家,而非社会科学家,大概是因为人们常常会被他的情绪表达所吸引,反倒忽视了客观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的主要观点:1)精英状况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2)社会结构随着历史而变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结构;3)现时代美国社会结构之下,工业、军事和政治三个领域的精英占据着统治地位,三者紧密结合。一、三类精英工业精英——大公司崛起成为经济领域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说大公司所代表的官僚制力量是经济领域的决定性力量。大公司领导人处在本领域官僚制的顶端,控制着经济命脉,因而力量强大。军事精英——二战以及随后而来的冷战,已经树立了军人的牢固地位,军人及其相关力量大大扩充了发言权。由于军事精英本质上都赞成冷酷的现实主义,因此军事精英的崛起意味着外交路线或大政方针的改变。政治精英——国会地位下降了,沦为二流政治家的领地。以往政治精英可能都要经过国会的洗礼,如今可能不经过国会就直接迈向行政高层。政治精英们与工业和军事精英相比,地位有所下降。二、政府及社会结构米尔斯对戴维•杜鲁门(David Truman)等人所谓的平衡理论、政府过程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种理论不能反映美国政治的现实。首先,平衡只存在于二流政治领域,如国会等,而非最高层。在最高层,没有平衡之说,有的是权力和权威。其次,平衡未必是好事,平衡带来的不是利益调和,而是僵化和无所作为。美国政治的现实:在顶层,出现了权力精英。中间阶级是一种漂浮不定的僵持、平衡的力量;中间层并没有将底层与顶层联系起来。社会的底层在政治上一盘散沙,甚至作为一种消极现实,越来越没有权力:在底层,大众社会正在出现。三、公众社会与大众社会的区别。公众社会(public):1)表达意见的机会等同于倾听的机会;2)公共传播中,对于任何意见均可进行有效的、迅速的回应或回击;3)官方系统不会渗入自主的公众。大众社会(mass):1)从表达意见到倾听意见,是单向的喇叭形;2)个体回击或反对变得不再有效;3)意见的付诸实施由组织和掌握这类行动渠道的官方控制;4)大众没有任何权威,官方权威渗入大众。总的来讲,在公众社会中,个体受到尊重,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思考、行动能力等都得到保护;倘若组织起来,是以自主参与、独立行动为基础的。在大众社会中,倘若分散就是毫无思想或原则、因而也毫无影响力和行动能力的原子状态;倘若行动起来,人民是以集体的面貌出现的,受到有效的控制或集体无意识。四、其他米尔斯关于美国的保守情绪及高层的不道德的分析入木三分,只是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
  •     在本书前半部分,米尔斯追溯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国家权力的变迁经过,主要突出了这一变化的两大特征:第一,政治及经济资本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镇头面家族向各大都会集中,最终形成排除了地方干预的集权体制。第二,以各党派职业政治家之间的权力均衡为特征的经典政治形态被打破,在新的权力游戏中,政治、经济、军事三个部门的上层相互串联成为一个坚固的统治核心,达成了对国内国际事务的绝对控制。一个写作自由民主,读作集权垄断的新制度就此形成。米尔斯也许未曾料到,正是他所勾勒出的这一全新权力结构,在此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扮演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新霸权主义政策的制度基础,经济渗透、政治干预、军事威慑,环环相扣的国家策略有赖于三位一体的权力精英集团;也正是他用激进义愤的措辞所痛批的这个“没有任何保守思想的保守国家”美国,日后孕育出了在全球肆意扩张,畅行无阻的新自由主义思潮。讽刺的是,这一新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为了应对米尔斯及后来左翼运动所进行的一次政学跨界合作的产物。米尔斯指出,美国权力上层之所以根本不需要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因为自由主义所派生的 “工作-回报”、“努力-成功”的大众思想为他们的地位成就作了背书,而权力均衡的一般假设则赋予其实践以正当性:“自由主义已成为所有政治立场的面具...他已毫无力量而且会使人误入歧途。...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自由主义有赖于社会自动平衡的概念。大均衡的思想...是保守情绪的栖身地,为整个自由主义的知识界所认可。”P420-421正是在这一刻,作为保守思想的“自由”头一回遭到揭发,这比大卫•哈维在著作中指出的新自由主义诞生时间整整早了近三十年。然而英年早逝的米尔斯已无缘亲眼得见自己的工作如何最终唤来了一个轰轰烈烈的60年代(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前言中写到“我想强调一下C•赖特•米尔斯著作的根本重要性”);他也无缘了解这如何使得自由派知识分子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在七十年代中期得以登堂入室,将他暗示的那种可能性发展成完整体系的。在随后到来的八、九十年代里,大金融资本家集团在这个体系的支持之下,完成了天下布武。《权力精英》一书的非凡成就便在于此:成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此书,竟同时成为对前五十年社会转型的考察、批判,及关于后五十年政治社会发展的排演和导读。
  •     195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物质繁荣、国家主义甚嚣尘上和政治真空”的时代。大多数美国人处在一种自鸣得意的状态中,知识分子们也将自己出卖给保守主义情绪。这时,米尔斯写下了《权力精英》,告诉美国人他们处在怎样一种糟糕的境地当中:这个国家已经被商界、政界和军界的权力精英把持,原本拥有民主权利、能够自由表达意见的公众(public)已经可悲地沦为被权力精英控制的大众(mass)。我无力观察当下的中国是否也具有这样一个“权力精英”的集团,在此仅就教育这一小小的方面进行一个对比。在美国公众到大众的转变过程中,公众教育也已经变异为大众教育。在米尔斯看来,公众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民众更有知识,并能更好地思考和判断公共事物。然而,那时美国许多学校已经将这种政治上的任务降至对国家忠诚的日常训练中。米尔斯认为,公众教育也要进行技术培训和价值教育,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形成其文化和政治及技术上的情感,使他们觉得是真正的自由公众中的真正一员。公众教育追求的是自我发展,而大众教育却将其错当成为职业晋升而进行的技术培训。公众教育的任务是:防止公众被压制,帮助制造不会被压制的、训练有素的、见多识广的头脑;帮助发展不会因生活的压力而沉沦下去的勇敢、明智的个体。但美国当时的教育机构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它们只是成为职业升迁和社会地位上升的阶梯,鼓励对大众生活方式的欣然接受,而不是为个体与公共的神圣做斗争。读到这样的段落,不禁感慨:米尔斯对1950年代美国教育的描述可以非常恰当地运用到当下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上面来。如今,中国的基础教育成为高考的附庸,大学教育又成为找工作的预科班。尽管“人文教育”、“通识教育”被喊了很久,但实际情况呢?我们的学生,有多少能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他们遇到个人困难时,有多少人能将其与社会联系起来?我们的中小学,提供的是标准答案还是争论,是知识还是智慧?我们的大学,是不是像米尔斯所述的那样:“常常意味着智力平庸、职业训练、民族主义的忠诚,而在其他方面无所作为”?事实令人失望:这样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缺乏意见表达、易被压制和控制的大众,而非能够组成一个民主社会的公众。本应承担启蒙作用的教育,却成为扼杀公众民主社会的毒手之一。怎么改,谁来改?在教育行政体制的压迫和钳制下,除了依靠少数老师在课堂播撒公众教育种子的努力外,真的很难找到一条好的出路。http://www.fangkc.cn/book/power-elite/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精英是如何炼成的
  •     值此乱世之秋,应该好好重读这本书,或大有裨益~
  •     虽说研究历史是为了摆脱历史,但要跳脱出这种制度化的权力集中本身可能是个历史的神话~~
  •     这本书翻译的太差了 换本读读
  •     四星的图书+一星的翻译,顶层的研究+平衡的理论+断裂的现实。
  •     精英呐精英
  •     不无参考。
  •     2015年第67本。沃尔夫的后记切中肯綮。这本书的不足恐怕就在于后半部的批判有几分意气用事,且译者恐怕有些外行。有人貌似懂行地说中国人应最懂本书的社会境况,其实大谬。我们不曾有美国“反军队”的思想基础,也未曾有过地方自治和府院竞争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战前的特征真恐怕是千古难有的。
  •     目前一心读米尔斯!
  •     inspiring
  •     方法论上,米尔斯的集体传记;立场近乎极左,“二流的头脑正支配着冗长乏味的陈词滥调。在自由主义的模糊言辞里,在保守主义的情绪中,非理性上升为原则。”;大篇幅讽刺艾森豪威尔,还好米尔斯早就去世了;为自己选一本这么长的书写读书报告默哀一秒。
  •     译本不行
  •     很有同感。
  •     大学读的第一本书
  •     Mills是个朋克,长得又像昆汀,说话带刀子,前半本批评了好几回凡勃伦,我打分是按笔记量算的,内容其实是他那一代的主流观点
  •     除了翻译有点凌乱。。
  •     关于大众社会的部分挺有启发的
  •     代表作
  •     当之无愧的经典,但翻译得太烂,看得极其痛苦,最后草草结束
  •     本书前半部分分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制度造就了精英,权力来源于组织与机构,获得的资源取决于你在机构与组织的位置。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基本上不存在欧洲那种世代贵族,而是大批的实业家通过经营构成了美国地方的上流社会,并不断通过固定模式完成阶层的再生产。美国的权力精英逐渐分布于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并且这三个领域的精英相互联合,一小部分人掌握了一个大国家的命运。本书后半部分:美国社会的民主已不像其所宣称的那样,越来越多的政客通过非选举的方式跻身上层,而美国中下层则处于大众社会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很少表达意见,易被媒体所引导。后记则是这本写于1956年的作品在几十年后的现实意义,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     易读性特别高,但是作为中国青年,太了解这其中的见解了。
  •     有时候真觉得大师们眼光太毒,三言两语就对世界下了不可解的蛊。
  •     权力是怎么运作的,怎么跨越中层的,人怎么在这样一个结构里找自己的位置,声望,传播意味着什么。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本书
  •     为【大众社会】一章打五颗星。
  •     第一章中譯。
  •     断断续续看了一部分 没认真读 有机会要再看
  •     有点累赘。作为《Class》的补充阅读
  •     : D771.26/9924-1
  •     虽然离得远,组织结构也不一样,但是仍然是一流的社会学和社会批判学的现代经典,比之于马尔库塞,更爱米尔斯
  •     著作,对不同群体的分析特别好
  •     米尔斯真犀利,不过还是略微夸大了西方精英的作用。
  •     大众社会 一章使我的兴趣所在~ 草草读过,评论无参考价值。
  •     从中会发现不少今天中国社会的影子。
  •     翻译太差!
  •     啾啾啾!拖了太久终于看完,看到后来已经快要崩溃了,最近总是啥都看不懂的样子,心塞。米尔斯试图通过对权力精英的分析理解背后的美国社会结构。这种视角和分析方法x在当时还是比较有新意嘛。至于,真正的民主这回事,有没有还是另一回事呢。
  •     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在左右社会。
  •     写的并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     刚借来,还没开始。最初是在《读书》杂志上有人提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     针对译本,译得太一般了,有些关键句子意思都变了
  •     一项本不该存在,也本不可能存在的被诅咒的研究…如果要重新翻译出个新版,也许现在正是时候
  •     比《社会学的想象力》(翻译的?)要靠谱一些...
  •     其实只读了大众社会这一章
  •     非常经典的描述了上流社会的现状,对当今中国有借鉴意义。
  •     好早之前读过,今天又翻了出来,蛮有感触的
  •     一双时代造就的眼睛,却用超越时代之上的目光看破了那个时代,了不起,了不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