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蔬小话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100103819
作者:阿蒙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里的蔬菜知识的小集子。在日常生活,每天三餐都离不开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之一。正因为我们对蔬菜们太熟悉了,却早已忽略了那些关于蔬菜的身世和趣闻。《时蔬小话》正是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风趣和温暖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新的了解。它不是深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淡雅清爽的开胃蔬菜,为大家献上来自植物的问候。书中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博物记忆等方面做了介绍,使得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形象鲜明而清新。

书籍目录

百菜之主
“百菜之主”大白菜 002
白菜家族 010
芸薹与油菜 013
甘蓝家族 020
芥菜家族 041
那些“萝卜”们 051
时间的美味 060
蔬菜之味
沙拉里的莴苣家族 068
沙拉里的菊苣家族 075
沙拉与蔬菜 088
篮子里的野菜 095
异域之实
让世界疯狂的辣椒 108
茄与番茄 119
故事里的马铃薯 127
山药蛋与山药 151
煤炉上的番薯 158
菊芋的田野 166
疆场有瓜
从甜瓜到苦瓜 174
冬西南北瓜 197
葫芦与瓠子 210
我有旨蓄 220
时园杂蔬
藜草之羹 228
田有“玉谷”247
山间青笋 252
水中茭白 258
百合与萱草 277
水中仙子——莲菱莼 286
慈姑与荸荠 302
芋与磨芋 308
葵与落葵 322
春天树的礼物 328
参考文献 334

内容概要

阿蒙,山西太原人。生于城市,自幼热爱并且亲近自然,喜欢记录生活,自觉生灵可敬、万物可亲。爱博物,爱科普,他和一群立志于发扬博物学精神的朋友们一起利用自己的空闲来为大家传播科普知识,分享博物带来的快乐。植物是他的奇妙邻居,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也乐于和每一个人分享他和植物之间故事。


 时蔬小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时至今日,我已经想不起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标记了《时蔬小话》。可读完此书,当时的心情我已不想追究。能被一本田间野地里的蔬菜科普治愈,这才是本年度最值得记忆的浪漫的事。是的,《时蔬小话》是一本科普书,它循着人类学的追溯方法将蔬菜的历史起源娓娓道来,又按照植物学的分类法告知读者这些蔬菜的分类与结构,不时穿插些药用知识和栽培方法,信息量大而考究;但然而,《时蔬小话》的言辞之间,又时常透出汪曾祺的神韵。作者阿蒙虽不及汪先生那般仙然闲淡,却也着实将自己的生活与这些蔬菜瓜果联系起来。于是那些母亲腌菜的样子,父亲寻找能吃的杨树的背影,甚至作者吃到莼菜却不觉其美的俏皮困惑都随着文字流动开去。读完此书,本打算12点睡觉的自己一抬头才不禁发现已是凌晨2点,整个世界都好像在一片幽深中温柔起来。这是植物的力量,也是阿蒙文字的力量。阿蒙的笔力很强,他将蔬菜分门别类(不一定按照科来分类),每个类别成一篇文,可每篇文事实上都涉及多种蔬菜。蔬菜与蔬菜之间,他却总能找到无缝衔接点,一个故事、几句诗词、相似的产地或是相反的性状都能成为那个承前启后的节点。读书时若不带着脑子,一个不小心就发现自己已经滑到另一个蔬菜的介绍上;能够自由切换的还有科普知识与生活细节。谈蔬菜必然要谈吃,常常上一秒还是严肃正经的历史考据,下一秒就新东方大厨附。,譬如谈冬笋,上一段还在介绍冬笋春笋,教人如何通过笋芽来判断冬笋位置或是春笋的萌发过程,下一段甫一开头就以一句“笋以鲜见长,尤其是冬笋”开启了吃货属性,而一句“笋的味道,无需其味使出使入,但得其鲜,配以糖焦香,再以老抽裱其色”便深攫我心;既能深攫我心,阿蒙的笔力自然还反映在他的叙述方式上。书中反复提及一个叫作汪曾祺的老人家,此人能将吃写到出神入化的级别,隔着书页都仿佛能闻得其香,口感风味描写更是细致入微,教人口水直流却不忍下口(参见《人间草木》)——阿蒙的文笔自然达不到这个境界,可他写的也不是饮食散文,他将自己的质朴之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各路资料的考究整合,以及对自然生活的观察与热爱,便也足够。我最喜欢的章节自然是《莲菱莼》,所以暂且可以用这节作为例子看看阿蒙写这本书朴实细致的文风。江南的九月,夏末初秋,热浪渐褪,凉意显浓,前两天我娘亲刚从菜市场一个老婆婆那里买回了两斤红菱,我和她整个下午都在家里一边聊着天一边掰着吃,想来这算是九月最正常的小食画面之一。按理说,两斤红菱下肚,那是相当过瘾的,谁曾想晚上读这本《时蔬小话》硬是又被勾起了食欲。“水红菱的颜色很艳,尤其是在清静的水里,仿佛一下子把水染尽了。”——这话一点不假,要不现在苏州街头随处可见一个个过去给小孩洗澡的大盆里盛满了水,装的尽是鲜嫩的红菱,水灵灵的,美妙极了。“下手捞起一只,用牙咬开,剥去让牙齿带涩的皮,白嫩的菱肉就可以滑溜溜入嘴。什么季节都有应景的食物,水菱角的滋味是那样的清淡,舌尖上也只停留一丝的甜味,牙齿嚼久了,满口沁出说不出的香味,驱使着手继续去捞水中的红菱。”——如此细致的对滋味的描述,竟让我觉得一点不输当年看汪先生的《人间草木》,半夜读书读到这,馋得我整个人都在床上打滚,恨不能马上天亮,再跑去横街买上两斤。可就这还没算完,另起一段,阿蒙继续介绍说,“红菱吃尽有青菱,青菱吃尽还有从菱棵上落水的落水菱,落水菱和老菱一样,可以焐熟了吃,虽少了些鲜菱的水嫩意,却多了几分冬天时厚重的甘甜。”——坦白说,便是在苏州待了二十年,这青菱也只是看过而没吃过,落水菱更是第一次听说,连和我妈说起,她都大吃一惊地说道“青菱结束竟然还有?”看她这反应,我连忙撺掇和她一起又去买了红菱与青菱,并下定决心每天逛着菜场等青菱下架,买些落水菱回来尝尝。青菱没有棱角,长得很是滞笨,味道也不及红菱的甘甜灵气,只平添了几番厚重,要论青绿色带灵气的家伙,那还真非莼菜莫属。鲜嫩的莼菜胶质丰富,入口黏滑却不滞涩,自身几乎不带有任何味道,阿蒙写,“人们赞叹莼菜的美,美到无形,美到无味,美到你爱鸡汁它就是绿色的‘鸡汁’,你爱火腿它就是翠色的‘火腿’,你爱鲜鱼它就是碧色的‘鲜鱼’。它比大白菜更高一等,来者无形胜有形,它比冬瓜更胜一筹,入者无意胜有意吧。”这一句“美到无形,美到无味”的描述,让我在大半夜念起挚爱的银鱼莼菜羹,念而不得,还真颇有些恼。一个北方汉子,在查阅若干资料后,竟将这典型的江南美食写到让我怦然心动而郁郁不得,笔力之强可见一斑,更遑论他写起那些得心应手的家乡食材,边写边还融入些童年故事看得人心暖暖……这,简直是犯规嘛。当然不管怎么说,这书终究还是算作一本科普书,大到分类,小到栽培,各式各样的植物知识始终贯穿其间。只是我昨晚读完此书,过了一夜再回想起这本书时,只能没出息地想起些舌尖上的味道,那些见门纲目科属种正在慢慢消散,或是拧成一团浆糊。知识这个东西,毕竟与生活不同,它往往未必常用,也就容易遗忘些,有时知识多到满溢,时不时喷出来还怪煞风景的,倘若我去食堂想要份卷心菜,一开口便说“师傅,给我来一份结球甘蓝”,没准结局会变成师傅一个大勺抡我一脸不是?可是啊,知识这东西,多懂些,总还是能平添些情趣的。我妈问起我为什么开始自学植物学的时候,我说我就是想认出路边的植物,感觉像是解开了生活里好大一个谜团;这两天每天陪我妈去逛菜场,也是边看着那些菜边念叨着“荸荠属于泽泻科、慈姑则是莎草科”一类的话,我妈虽是不走心地听着,倒也觉得我这神神叨叨复习闲书的样子总好过抱着薯片看综艺,我俩还一起设立了寻找品尝雪莲果和北瓜的亲子任务。虽然只有我读了这本书,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的,却好像不止我一个来着。“将来你要是谈男朋友,别人情人节逛街看电影,你俩要是喜欢,就去逛公园认植物,其实也是很有情趣的二人活动。”回家一周被提了八百遍找男友,还真就这次最中听
  •     ‘每一次季节的更迭,都会有被抹去的记忆,而我所做的只有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些春天树的礼物:废墟中默默生长的葵,架下叶丛中的葫芦,故事里的马铃薯,雨后舌尖的滋味与瓦路上炖煮的白菜。在我们有限的视野和经历里,现在的,是我们活着的;过去的,是消逝不久的;而这些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得到,听得着,摸得清,尝得出,想得明,记得住的。’“我们尝试去做自然的聆听着,用我们认为可以承载的方式去倾听自然的小话,从这纷繁言语中拼建出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是只言片语杂糅着人类与自然情感的小话,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做成谁都可以读懂的自然笔记。”一尾一头,我想,就是阿蒙想借《时蔬小话》说的所有了。见字如见人,《时蔬小话》朴实、敦厚,颇有黄土高原西北汉子的风范。但它也是温润的,那种温润,仿佛云冈大佛嘴边的微笑——一眼千年的感动,是老祖宗留在我们血脉中对时序之美的执着,是味觉里的浓淡乡愁,更是庞大的时间里万种来由的交织层叠。遥远的故事在时间中沉淀,沉淀,最后才有了这没有来由的寻常之美,不需要背景知识即能看见的寻常之美。《时蔬小话》有味道,但也不止于有味。《山间青笋》里有这么一句话:“如今味精、鸡精当道的时代,菜肴的味道越来越相似,不是说我们把复杂的生活过简单了,而是我们对味觉的理解越来越简单了。” 现代人聪明的发紧,好投机取巧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罪过,不过玩弄聪明出来的“味道”就没有那么难忘了。《时蔬小话》并不是一本主打暖情牌的植物随笔,而是一本科普人文小品,带了“科”字的东西怎么说都要严谨的多。书读到最后是三页密密麻麻的参考资料和参考书籍,在我看来,这是作者的态度。关于植物和食物的记忆是上帝赐予每一个拥有乡村经验的作者的礼物,但《时蔬小话》并不是仅靠稀有经验堆积出来的随想录,它经得起推敲和考证,而这种考证并不是学者腔调的卖弄,而是为了呈现时间。凝聚在寻常植物之中的漫漫时间,是此刻渺小的我们和渺小的它们都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东西,然而想要理解同为造物的我们与他们的生存关系,必须投入时间长河,去寻找证明存在的坐标。人类之伟大在我看来并不在于改造,而是在于记录。植物生长、死亡、演变都是造物主力量的流动,但貌似也只有人类学会了记录。记录的意义不仅在于确定时间的存在,而更多的在于“理解”和“明白”,以及从而学会的“尊重”。在阿蒙笔下,“人类”与“植物”并不是有绝对高下之分的竞争物种,植物的生存智慧与人类并无极大差异,甚至,植物中也同样有“无视”生存规则,不为其他条件所改变的(雕胡)“异类”。存于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阿蒙呈现中的重点,我没有想到阿蒙居然会用第一本书去写菜篮子里面这些寻常不起眼的植物,但想想好像明白了,这些被当做是“必然”的“非必然”的植物历史,本身所倚载的,又是人类故事的另外一个视角的版本。被当做食物的植物(动物)原来所受的尊重并不少,甚至在不少地方植物被上升为神(马铃薯神、玉米神)来膜拜,许多宗教中也有饭前谢恩、念祷词的仪式存在。在食物富足的年代,其“存在感”反而被完全的弱化,“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个谚语现在怕是也要倒个个才符合国情了。对“不必然性”的绝对性忘却自然也导致了破坏规律下的无节制利用。“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用这样的语句说服帝王从侧面也反映出在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时期里就算是帝王也颇有植物常识,而如今,“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可能只是书本里的一句话而已。植物常识的缺乏不仅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可能是“记得”的人抵不住时间的侵蚀撒手人寰。《时蔬小话》用心记下的故事定会给未来有志继承这些平凡记忆一些可寻的踪迹。《时蔬小话》是本简明易懂的植物志,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并不排斥普通读者。植物学、博物学都是广博精专要静得下心、摒得住气才做得好的学问,但这两种学问的起源不过也是人类的好奇心和问“为什么”的本性,阿蒙撰写此书的起点也在于此。不过《时蔬小话》并不是完美的。在整体组稿之上还缺了一些格局,每一个部分虽然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但现在这个逻辑还不足以清晰呈现这些故事之中凝结的时序感。《时蔬小话》“时”居首位,不妨将“时”最为最高逻辑重新整理调整篇目,可能效果会更加惊人一些。懂植物的心不至于太硬,懂食物的人不至于太坏(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啦!)。食物是人寄托情感最直接的载体,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菜蔬在味觉上的朴素反而又成了人情极好的表达和载体:一锅熬白菜水汽里蒸腾的一个冬天的温暖、一颗葫芦里有限物质里的无限关爱、一个西瓜里凝聚的夏天的湛蓝明快的记忆、太湖盛夏里唱起采菱歌的快乐、山药与山药蛋傻傻分不清楚里比《海贼王》更有趣的航海大时代……一个一个朴素却智慧的人类故事跃然纸上,它不是《舌尖上的中国》点到为止的浮光掠影,或是将食物故事强沾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性表达。阿蒙的故事是如植物那样有蔓长根基的,从泥土里生长出的苗无论怎样都要“落叶归根”,无论怎样都要“把根留住”。《时蔬小话》是难忘的,它呈现的生活方式也许迟早都要被忘记,但就像阿蒙说的那样:“在我们有限的视野和经历里,现在的,是我们活着的;过去的,是消逝不久的;而这些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得到,听得着,摸得清,尝得出,想得明,记得住的。” 把植物记住,这一刻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一个被安上的名字,更是一个朋友,或是关于我们家族、家庭、家人的一个小故事。
  •     阿蒙的《时蔬小话》到手好多天了,可惜我一直忙。工作时间忙,业余时间把二百多集《老友记》看完,还抽空看了《X战警》和《变4》,端的好片!看着过瘾,实为避暑解乏之佳品也。看来我是把看书的时间用来看电影和电视剧了。然而我心里的诚实小人跳出来指责我虚伪,我还是实话实说罢。其实并不是没时间看书,看片之余我又看了《读库1402》半本、海伦.巴布斯《我的花园、我的城市和我》一本、张发财《历史就这七八样》大半本和理查德.道金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进化的证据》四章,所以是我对不起阿蒙,没有讲实话。阿蒙的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特质让人不能一气读完、要拖上好多日子呢?除了教科书之外这种书还真不多。第一,书里“硬货”多,不好消化。我一直佩服做考据的人,把一件事物的起源、发展、现状与未来都搞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百度,没有几个人真正下手翻书。看他把把原产地、野生种、传播年代路径、外国吃法、中国吃法、民间传说、科学分类、相似种一一剖析清楚,不慢慢看都对不起这一片辛苦。而且说文解字,解决许多”为什么“。看到248页第二段简直让人觉得这厮有癖,考据癖,还注音......第二,家常口味,瓜果菜蔬。这样菜妈妈怎样做,那样瓜爸爸怎样剖,平常日子,细水长流,这样的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本来高大上的话题,最后多落脚于日常饮食,过渡还很自然。研究它虽然应该,可吃了它更应该。有时我看他引用多了,就跳过去看他妈妈怎样做饭,第二天再回头看严正科学的那一段,这才发现这段其实也是讲人话的,还很好懂。第三,独立成篇,独立阅读。侦探小说让人忍不住要一气看完,是因为它抽丝剥茧从头到尾讲的是一件事,如果头绪太多偏离主题就不那么吸引人了。阿蒙却是瓜果菜蔬,一样一样道来,独立成篇,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一个讲完了就是讲完了,所以读者也不必牵肠挂肚想着甘蓝到底把白菜怎样了?慈姑与葵有没有未来?想起来看一个,再想起来再看一个,书又很不薄,看得就慢起来了。第四,忙着抬杠。因为太过日常,有些菜蔬自认为认得太清,不过给他这么一追本溯源,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就细细地看,要跟他抬一抬杠。比方我满心不乐意31页把大白菜和油菜画到一起,还说它们都是白菜——我们这里有比油菜更像大白菜的小白菜好么?看到这里我几乎要去菜店里拍来小白菜跟他抬杠。还有些话看得我不很懂,也要一一的找出来,这样还能看得快么?比方说:第162页中间“番薯还忍受得了炎热,以至于它开花都选择在太阳初升的时候,来防止烈日灼伤它艳丽的花朵。”我看了三遍,终于知道他的意思是番薯开花的季节很热。第177页倒数第5行“哈密瓜出产于中亚与新疆,是硬皮甜瓜中较早出现的类型。”我找了又找,这篇在这句话之前只出现了薄皮甜瓜与厚皮甜瓜,其中厚皮甜瓜又分网纹甜瓜和光皮甜瓜,不知道这个“硬皮甜瓜”是从哪里来的。第235页第三段正数第6行“劲量”应为“尽量”。抬杠先抬到这里,这本慢书我还要慢慢看下去。以前我看书多半三联,现在商务印书馆的书也多起来了。人是先得“臭味相投”才成朋友,也许我不够了解你,但并不妨碍我欣赏你。我喜爱自然,你描绘我所喜爱的自然,如此投我所好,人生何其幸运。老余这个编辑编了这本书,年高绘就家常而又温暖清新的封面,都是我喜欢的。朋友出书,我看书有所感就写出来,是为值得的人做值得的事,除了忧虑这世上值得的人太少,别的我倒还真不大关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喜欢的科普作者among
  •     好玩~ 一定要找到图看
  •     好全面的植物知识,生活常识,甚至还伴有烹饪的菜谱,书中植物的插画也很美,从图书馆借的书,本来是想抄录些知识点,看完发现全是知识点,看样子要入一本才好。
  •     土豆,西红柿,山药蛋,葫芦......这些蔬菜的历史比咱们人类活得长甚至其留下的足迹都比人类多,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可爱的蔬菜们以及他们的漫漫旅途,附带着科普知识,叙述着独特的自然感悟。
  •     四星半。2015年重印版已经修正了诸如horse radish之类的一些问题(豆瓣此书短评里有)。有的部分抒情略重,或者译名啥的略有瑕疵(跟作者说过)。不过题目很好。颇有启发~~
  •     一开始讲大白菜就让人兴致盎然 餐桌上习以为常的蔬果背后的冷趣历史小故事 每次合上书都想进厨房用三合油拌个蔬菜
  •     大多数是讲蔬菜的学术研究一样,读起来有点乏味,如果再多描写对食物的感知和生活的记忆,我会更喜欢。
  •     对蔬菜有了更深的认识!文笔不错,自然质朴。
  •     【2016.170】多幸运自己是在田间地垅边长大的孩子~
  •     既有生活,又有科学。
  •     好像重新打开了一个感官去感受日常所见却没有体会到的细节,五星鼓励期待续作。
  •     很用心的一本书
  •     挺有趣的,可惜作者是北方人,写南方的莼菜啊藕啊菱啊明显没有自己熟悉的那些鲜明了,不过反过来也可惜啊哈哈
  •     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越发看不进去了~
  •     是很赞的一本书。不过自己貌似更需要参杂些食物营养和搭配的方面。关于起源和蔬菜家族什么的实在晦涩
  •     总得来说还不错,抒情有点多。讲了很多蔬菜的故事,与野草相较更贴近生活。
  •     并不好的一本科普读物。
  •     故事性不强,想起老汪的好了
  •     我希望以后能认识每一颗见过食过的蔬菜
  •     涨姿势~不过古文不好的我看到各种掉书袋也是略惆怅。
  •     好看。写的我心里很暖啊!
  •     读着,就能感觉蔬菜的清香渗出来,记忆也涌出来,能让人心情慢下来,静下来。
  •     无真知、无灼见、无妙趣、无文笔,像是百度出來的资料拼盘,读不下去
  •     有掉书袋之嫌,但很耐看~
  •     挺有味的,就是有些东西自己真的没吃过,还有就是别名太多,比如说,我家就有脚板薯、高笋、凉薯、洋芋头等等。不过,说来都别有一番情趣啊
  •     在图书馆一鼓作气看完的,简直不能再棒了…最近在临摹书上的配图,哈哈!
  •     无需多言
  •     读之前,是抱着获取一些知识的书,然后读过之后觉得最大的收获确实心灵上的感悟,觉得以前的自己生活的事多么枯燥乏味,被现代化产品吞噬的我们,是否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去感受生活,自然的美妙。
  •     挺有意思的科普书。配图萌萌哒。
  •     很有质量的书,透过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呼吸和万物的生长
  •     断续大半年終于結尾。各種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果蔬犹如注入生命般鮮活生動,從物種來源到烹炸煮燙,如敘家常,娓娓道來,筆法細膩唯美,場景历历在目,于平常處見美好,在微塵里看世界。一本可以長期保留,閒來反復翻的書。
  •     感悟偏多 不伦不类 喜爱蔬菜加一
  •     浩瀚的资料,繁复的演变史,复杂的植物类属……作者用十分平实的语言把菜市场中最常见的蔬菜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私以为写得最好的是土豆那一章,像读小说一样妙趣横生。虽说全书选取的都是最平常的菜蔬,但对我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来说,仍有一半都不认识……
  •     很赞的一本书!
  •     追本溯源
  •     生活中的情趣便是对最普通最习以为常的事物仍抱有足够的热情,比如蔬菜。。看似寻常,但有很多内容是我所不了解的。时蔬之味,生活之乐。
  •     额 图不错
  •     这本书一直没舍得看太快,但断断续续的还是给看完了。一个理科人的植物科普也写的别有一番趣味。开始读起来有些生涩,慢慢渐入佳境。寻常的蔬菜也有他自己的故事,这是近年来看的很愉快的科普书籍。甚是满意。
  •     充溢着人文气息的蔬菜野菜科普,真妙,深夜读肚子咕咕叫
  •     看不进去……
  •     长了很多知识耶!果然喜欢这样科普与生活结合的书籍。
  •     中国版的《小森林》
  •     感觉看了一本果壳科普文
  •     在公司图书室看到的,午休时间陆陆续续读完,图文并茂、引经据典的植物笔记,喜欢植物的朋友可以看看
  •     勉強になった
  •     强烈求配图啊。一边翻着百度百科看萝卜长什么样一边看书很累的哎。
  •     是我文化不够吧。书里太多字不认识,加之作为一个四川人,在上海生活了6年,书里很多蔬菜根本就不知道,进而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文章每一篇有大段的废话,抒情文字不够吸引人,越读到后面越发枯燥。不过get了胶州白菜,也算一得。
  •     我认植物入门,是从厨房里的开始的;)
  •     其实挺无聊的这么好的题材
  •     没读完,充斥着“应该是”“可能”的不确定词句,也不知道科普的知识到底该记不该记能记不能记,故事性也没有很强,到底有什么可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