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另一面

出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49579407
作者:郑嘉励
页数:25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考古学著作中难得一见的趣味性非常浓厚的杂文集,综合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多种元素,共分五辑:观物、石语、冢书、行路、谈薮。题材多样,行文冷峻,情理兼具,自成一格。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观物
古民居
城隍庙
廊桥
文峰塔
杨府庙
老屋
碉楼
盐田
海塘
路亭
戏台
牌坊
渡口
银坑洞
龙潭
厕所
韩瓶
胡人俑
花瓶
眼镜
第二辑 石语
界碑
墓志
墓志中的男人
墓志中的女人
墓志中的夫妻
刻字的石匠
无字碑
戒石铭
去思碑
摩崖题名
沈括题名
第三辑 冢书
王坟
祖公坟
吕祖谦墓
一个清代女人的坟墓
石像生
两处墓地
义冢
盗墓笔记
宋六陵
砖头
水库
第四辑 行路
括苍古道
缸窑
碗窑
嘉兴的山
葛府
牡蛎滩
竹口
临海印象
刘文彩的庄园
渤海
《三国》考古
何澹考古
杨皇后考古
范成大考古
族谱
墙头记
房东
第五辑 谈薮
考古人的独白
以地之名
好柴火
风俗谈
千工万工
骑马
酒桌
胡子史略
古人肖像
假如我们还是猴子的话
长毛
养鸡的科学家
风水先生
张岱的雷峰塔
鸟语
蜜蜂和人是一样的
后记

内容概要

郑嘉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1—199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5年7月,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0年被聘为研究馆员,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
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了个人的抒情遣怀,也为了文物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与思想的连接。


 考古的另一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直面生活的考古——读《考古的另一面》书中“吕祖谦墓”一文说道:“我这考古工作吧,上班也就等于上坟。”之前《读库》发了郑老师一篇文章,也以此句相标榜。单就这句话而言,我是不敢苟同的,以此句作为文章的副题,更令人颇觉别扭。而将整篇文章通读一过,我们自会明白这里的立意本不在“语不惊人死不休”,它其实是一篇质朴而扎实的工作小记。文中指出,古人翻修名人墓葬,纯以自己的时代为标准,几番重塑金身后,必致面貌全非。从这现象上,作者看到了文物保护上的“古不如今”。但每逢重大节庆日,古时的地方士绅又必会聚于明招山敬拜皇宋先贤,兴师动众,轰动乡邻,这又让作者意识到了文物保护宣传上的“今不如古”。或许,只有读到这里,我们才能多少明白作者刻意使用的“上坟”一语的初衷。于前人的墓葬,缺失了作为全套规定动作中的上坟这一环节,那它也不过就是“荒冢一堆草没了”,设定的文物保护级别再高,于宣传上无大用处,也就成了一种摆设。
  •     考古这个行业,在很多人眼中看来还是相当神秘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对于我们来说甚至还有一些误会。例如我曾经听我一位朋友说过考古学家和盗墓贼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官方的可以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开馆掘墓,而盗墓贼则只能偷偷摸摸的,其实两者做的事没有多大的区别。虽然当时这样听起来知道说的不对,但是我也没有办法详细的说清楚考古到底能做些什么,或者说考古学家们到底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和我们这些非考古工作人员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这本《考古的另一面》的作者郑嘉励就通过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考古工作者的真实一面。这本书中没有讲述考古那些对于普通人来说相对专业的内容,为我们呈现出的反而是从一个考古人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待日常中我们不去深究的事物。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从古民居,盐田,戏台等实物到各种碑的描写,在这些文章中你可以发现其描写角度和一般的散文家相比来说增添了不一样的味道。例如“厕所”一文,说实话谈到这个词基本上一般文人都是采取的回避状态,就算是历史学家提到这个都是一笔带过。在作者笔下的这篇文章通过考古的发现,来引申揣测古人对于厕所的看法,而且特地举出了个作者的所见所闻的实力来说明这一点,整篇短文虽然从考古学家的角度来谈厕所,但是基本没有一个晦涩不明的专业词汇,而且其文字能够吸引我一直将其看完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不错。纵观全书,本书收录的文章在我看来更偏重于杂文随笔,如果你仔细阅读这些随笔中,你可以发现作者其实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其描写的对象中。当然,我们也能从本书中知道很多以前不了解的只是,例如第三辑的“冢书”收录的11篇短文,这里面讲的各种坟墓的来龙去脉其实也能让我们大开眼界。
  •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少网友对于自己的工作就像上坟,来表达对于自己对工作的不满或是工作中的不顺,而郑老师则不以为然,他在书中表明,自己的工作就是上坟,面对一座座古墓进行考古,可不就是上坟?然而所面对的以及面对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对于生死也有着不同的态度,下面这段话或可作为参考:生命就是一段旅行,一段曲折丰富、悲欣交集的旅行,沿途到处有瑰丽而无奈的风景。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观看沿途之风景,体验观赏的充实,领悟人生的真谛。人就是趁或者的时候,做点事情,体验人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吧!作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的郑嘉励,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与研究。在本书《考古的另一面》中为我们讲述了其在从事考古研究之余所记录2009年至今所写的杂文集结,内容分观物、石语、冢书、行路、谈薮五辑。书中提到的很多物件及事件都在刷新自己潜意识里的东西,比如在目录的观物辑中看到城隍庙一篇时第一印象便是上海的城隍庙,原来城隍庙在两宋时期在各地都已普遍,最早由各地的城市,都城、府城、县城,四周围起高墙,谓之“城”,加上城外围住的护城河,谓之“隍”,到后来安全感的不足而建成城隍庙,所以,以后在别处看到或者听到城隍庙时,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看到文峰塔标题时,想到故乡的县城,也有这么一座文峰塔,竟差点以为是作者到了故乡,一阵熟悉莫名而来,在读到内容后得之,文峰塔在明清时期为了改造风水都会建起文峰塔,去到一个地方时,如若看到塔时,不出五里便能看到人家,不信你试试!如果发现了家里有一个宋朝时期的韩瓶,不要开心、不要着急因为它只是古代的啤酒瓶而已。是的,你去啤酒厂看看,空的啤酒瓶子是否堆成山?以“物以稀为贵”论断,也就得出结论了。总之,读郑先生的书是件有趣的事。那些个平日里看似平常或者不以为道的东西都能在他考古视角的笔下娓娓道来,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涨了很多姿势!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是叫原名《考古人茶座》合适些
  •     虽然跟预想的不一样,可是却意外的喜欢,越看越喜欢,不是科普类的书,很有人情味儿~
  •     标题大于内容
  •     杂文一本,文不对题,看过了。
  •     不是不喜欢杂文集子。可是有点文不对题,而且文采撑不起书名。不是很好看。
  •     记下一堆地名,准备去探险
  •     间于散文与专业书的暧昧文体,你就说你到底想写个马吧,通篇文笔最好的是扬之水的序。 “戏台是木结构的,像我的文字一般速朽”23333 铜花瓶居然是养花的,要弄一个。眼镜是十五世纪就传入中国的,宣德皇帝还赐眼镜给老臣,咩哈哈。 絮絮叨叨作者看上去脾气非常好,虽无建树,但十分居家适合当人男友。
  •     当正经书看不太有营养,当闲书看又不太有趣味。
  •     也许这就是大多数考古人的生活 没有那么多的波澜壮阔 但也足够吸引我
  •     好适合未来的青春期小绿读啊!浙江省乡土教材~ mark一下!
  •     和预期不一样 没啥考古内容 应该也是专栏集成书 有点坑
  •     这是一本烂书……书名很大,内容又小又散又无趣。
  •     书名略大,更应该叫考古行程中的另一面,通过文字能体会作者心中对古代文化和考古事业,发自真心的热爱
  •     对考古的工作进行分析,用平生生活阅历去剖析考古工作,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是一笔社会财富。能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并传递给其他人了解,特别是考古工作的深度了解,这部可以算是入门书,了解考古人的情怀,了解中华的底蕴~希望作者能抽点时间多写写~ 做这份工作不就是通晓古今,传播文化嘛~ 支持老师写书~
  •     我觉得写得挺好的 杂文随笔 有情怀有温度的一本书 看着感觉很舒服 没必要一本正经的讲一些专业知识 人家定位就是这样的呀
  •     能流传百世的又有多少?
  •     就我一个人觉得读的很有意思吗?对业余的我还挺涨知识,只是作者在其中夹杂部分情感不太好。
  •     确实阐述了考古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作者的坚持 同时也给读者增加了许多考古常识 可读性和趣味性较高
  •     颇有人文情怀的随笔
  •     还能读
  •     【在 @雨枫书馆 翻书476】在《读库》上读过作者的同题材文章很有意思。买了这本作者的专栏结集,味同嚼蜡。编辑肯定不是一个人,连作者是不是一个人我都疑惑了。
  •     零零散散的谈了一些作者在工作中的见闻,读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     看了两篇,什么鬼。。。#亚马逊图书馆失败记录#
  •     一般般
  •     都是短短的随笔,从古物发散开去,有些很别致有些很随便。
  •     虽有些文不对题,既不学术也不文学,如无根浮萍,看来反倒不如作者公众号的几篇文章。 也许年龄尚浅难以理解作者深情吧, 考古的另一面是什么,乡土与情怀,发掘时的酸甜苦辣?没下过工地的我也总是遐想。 序也写的莫名奇妙,总体来说读的不是很畅快。
  •     多读书,多行路,如此才能生发出温厚的人文关怀,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文字。
  •     也就算是随笔吧,写的很乱
  •     not bad
  •     为啥不能打三星半呢?感觉蛮适合读库,做成集子有些减弱了。
  •     剛翻完幾集不如讀庫選集的符合自己的胃口,半數文章寫法老道還是給人有點飆文彩嫌疑愣是把讀庫選段溫故起來
  •     不是书不好,甚至也觉得很好看,但读着读着每每被文章里那种又自卑又懊恼又无奈又不服气于是昂首嗤之以鼻的形象弄得很烦,于是看不下去。是我这种接受度低的读者不好。
  •     书名好于内容。
  •     和预想的不同,不过一段一段介绍某个部件还是挺有趣的,想看看作者别的文章
  •     这本书,初看的时候和很多短评有一样的感受,但越看越觉得有趣,仿佛是老师上课一般,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以专家自居,只谓研究学者。也可能是由于书中提到的大部分浙江的地方我都去过,再加上学生时代研究过碑刻和墓志,于是更是亲切了。
  •     考古学并非象牙塔,考古学家所关注和探求本应是比传统史学(文献学)更加贴近生活、融于社会,郑先生的尝试值得肯定,文字可读性颇高,希望更多的考古学者能写写学术著作之外的东西
  •     那天听郑老师的讲座,说有缘就会看到这书,的确,我随意逛逛图书馆之时就看到了,这是一本抒发个人情怀又带科普性质的考古书,作为同是台州人,看到不少自己的影子,还不错
  •     台州人写的,本以为揭露的是考古工作的专业性侧面,但后来发现是个人心得观点为多。基本在浙江考古,宋代及宋以后。倒是也能知道一些从未了解过的新知识,比如文峰塔、台州方言词汇起源等等。作者的哲思还是很经世致用的,只是这本书还是太散,没有体现出作者真正的功力。
  •     虽然有些文不对题,但确实是考古人写的文章,能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算求仁得仁了吧。很多人生感悟和人生磨难,都是古人有过的,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一再的重复。
  •     随笔
  •     还不错,多讲作者自己在浙江的考古工作,恩,内容应该可以更充实。
  •     和考古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及个人生活感悟,翻翻消遣。
  •     通篇文笔最好的是扬之水写的序,剩下的都是专栏体和考古工作者发牢骚
  •     失望多了一些,闲书散读吧
  •     很怪的书,既没有专业性,也没有文学性的随笔。
  •     浙江考古人的随笔杂文,还不错
  •     《杭州日报》考古人茶座汇编。更像是旅游杂记,内容泛滥无归。
  •     有意思
  •     注水猪肉 挂羊肉卖狗肉 还是别看的好
  •     看了这些豆瓣短评,我只能说,郑先生的这本大作真不适合给这些小清新看。现在上豆瓣的是不是都太年轻了?文章的况味,与通达,与识见,是需要年龄阅历积攒出来的,郑先生《考古人手记》正有这一些。而且,藏在冷静、克制的文字背后。能写这样的文字的,不多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