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章节试读

出版社:久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7-5-7
ISBN:9789866852039
作者:彼得·海斯勒
页数:505页

《甲骨文》的笔记-第366页

最近生活变得极简单。一个人,一张书桌,对窗外灰褐色八角亭,亭外一株桃花,开如艳艳新阳,甚合适加州的好天气。每天乱涂鸦乱翻书——唯翻译是不敢乱翻的,正正经经地下笔;傍晚散步看深蓝天空,有微月一钓,渐渐盈成满月一轮,又逐渐消瘦下去。如此循环反复几回,33万字中文的译稿《甲骨文:徘徊在中国与西方之间》终于完成了,算是对自己和对所有关心此书的读者有个交代。
译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
至于译言,我感谢它在国内的环境和机制之下,给予了我的译文最大限度的发表空间。我开始译此书时,曾一度犹豫是发表在译言上,还是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译言。不为别的,只为它给我的尊重。33万字的译文,只有1300多字(内容与1989事件、新疆问题有关)经审核后删除,而且在仅有的要删改的两个章节中,网站编辑都专门在文后给我留言、做出解释。
第一次听说“译言”这个平台,想必是属于翻译界的一个专业网站吧,不过从这些描述里,看到了早期豆瓣的影子,只可惜如今的豆瓣早已物是人非。
再看简介,不由吃一惊:原作者何伟竟是个外国人。于是买来英文版的River Town来看,然后顺藤摸瓜,把“中国三部曲”的后两部也看了。 三部曲中,River Town和Country Driving国内目前都已经有了删节的中译本(《江城》、《寻路中国》。River Town和Country Driving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Oracle Bones实则是一系列新闻纪实作品的合集,是何伟成为自由撰稿人及《纽约客》专栏作家后陆续发表的系列报道。
何伟的中国三部曲,甲骨文这一本也是自己最后读完的,原因自然也是因为国内没有出版。不过,关于其他两本的删节,倒是第一次意识到。
在River Town这本书里,由于初来乍到,文化上的巨大落差使“参与者”的感觉非常强烈,你能从字里行间触摸到作者的思绪,似乎那个表面严肃、实则敏感、善良的年轻人,就怀揣着梦想,略有些害羞地站在你面前。到了后两部书,随着何伟越来越适应中国的生活,也越来越清晰写作的方向,“观察者”的身份日益凸显,作者本人也隐身在文字背后,只偶尔发出几句很有节制的评论。但这其实是符合新闻纪实作品的要求的。
第三只眼的成长过程!
坦白说,我并不觉得通过参与论坛或文后留言讨论的方式(尤其在目前中国的这种氛围之内),可以说服别人,改变别人的思想。95%的情况,都是各说各话,甚而从说理升级为人身攻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经验密切相关,我自认没有苏格拉底的本事,三言两语就把别人的思想改变过来(况且苏格拉底在他的时代不还是最终被杀掉了么)。
深有同感,所谓的打嘴仗,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在各说各话: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事物。
如若真要我对此说些什么,我想我大概会建议这位读者看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里头的四部书,里面用了详实的事例,仔细剖析了美国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社会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也就是为追求新闻自由而付出的代价)。还有那些把爱国放在嘴边的热血青年,我也恳请他们搞清楚“country, state, nation”三者之间的区别,知道自己到底爱的是什么,并把学者刘瑜写的《民主的细节》这种深入浅出剖析民主的书翻一翻。在法律的领域,我远没有林达研究得全面;在政治的领域,我也远没有刘瑜老师看得透彻;因此与其自说自话浪费时间伤害感情,不如让我们求同存异多看些书吧(我就喜欢某个认为何伟的写作很糟糕的读者,他摆出了观点以后就介绍书给我看)。
大爱这一段!
一篇短短的译后记,读完实在让我生出太多的感触,譬如改变别人的思想、譬如苏格拉底、譬如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譬如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譬如多读些书、譬如求同存异等等。
花了数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实则没有想到,最后一篇来自网络的译后记能够给我带来额外的感触。
记住了这个名叫译言的网站: pro.yeeyan.org/oraclebones
我的处世哲学是,与其站在一种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或者秉承一种“非黑即白”的态度找人辩论,不如切切实实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把这部书一点点地翻译出来。与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痛陈当今政府社会的堕落,不如提醒自己做个好人:我是学生便不要边说着国内学术体制的腐败边去抄袭论文;我是记者便不要边骂着媒体环境的不得自由边收着红包并掂量一下它有多重;我是老师便不要边痛斥国内教育制度的僵化、边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获取分数从而让我获取资历职称的一种东西……这些年来,为坚守原则吃过不少的苦头,但是值得。
这便是我在“政治和社会”这样的题外话里想说的一切了:在务实主义席卷一切的今天,但愿我们从自己做起,保持一丝理想主义的情怀,一点做人的良心。
记住了这位ID为x2zhao的译言网友,香港中文大学的高材生,现居美国。若有机会,真要多读读ta的文章。

《甲骨文》的笔记-第254页

运动是残酷的。这一点常常能体现在中国运动员的脸上:很多人看起来表情僵硬而紧张。 在向足球和篮球这样竞争性很强的运动项目中,到了比赛关键时刻,他们就几乎要窒息过去。 绝少看见一个中国运动员真正快乐地享受着比赛,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绝大多数中国运动 员都是从幼时起,就在流水线般的体育学校进行训练。他们的粉丝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观 看中国体育比赛的一般观众并不在意是否解一项运动,也不会尊重个人的努力;胜利才是他 们唯一关心的事情。粉丝对失败者残酷无情;他们的体育精神向来很糟糕,当外国运动员队 伍在中国的土地上取得胜利,他们甚至会暴力相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国家经历了从自己的运动传统到西方体育的大幅度转变,却陷 入了最糟糕的境地——无论从自身传统还是从西方观点而言。他们从西方接受了竞技精神和 爱国主义,这是西方体育中最为显著的特色;但却错过了其中所有的微妙之处。从我自身的 经历而言,这些微妙之处才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小的时候,我参加的体育活动与我的父亲 有关,和体育学校无关;我父亲教给我的那些最重要的东西,通常 是与直觉相悖的:例如宁 愿输得精彩,也不要不惜一切代价取胜;例如最终的目标并非胜利 ,而是自我提升。对于很 多西方人而言,体育只是全面教育和健康生活的一个部分。

《甲骨文》的笔记-第3135页 - kindle#3135

尽管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古老的名称存活了下来。在二环路沿线,有不少地铁站和十字街口,它们的名字叫做朝阳门,东直门,崇文门等。这些门实际上都不存在了,然而代表那些重要地标的名字,依然保留了下来。如果你去地安门,你就会看见红绿灯,人行道和一辆接一辆的红色出租车,车流正在穿过一个只留存在记忆中的地标,那个地方曾经是北京城东南轴线的标志。你可以叫一辆出租车到“红庙”去,然而那里已经没有“红庙”这个建筑了。复兴门不复存在,安定门也只是个名字。古老的北京成了一座“词语之城”:居民们从一处现代化的地方到另一处现代化的地方,久远的想象只存在于称谓之中。

《甲骨文》的笔记-第130页

在她看来,孤立的处境也有一些好处,它强迫人们做出自己的决定。“结果就是人们会有更多的能力。”她说:“也会有更多的创造力。随后,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想法。到时候,就不会出现‘所有人想法都一样’的问题了。”

《甲骨文》的笔记-第283页

即使我会以某种方式成了一个优秀的日报记者——假设我有一个真正的办公地点,打点好了真正的人脉关系,还学会了爱上电话;但我还是对新闻报道的形式深表怀疑。我不喜欢那种第三者的表达:两个记者目睹了同一件事,而笔下的报道却完全不同,只是都用了那种客观而权威的口吻——这是很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作者几乎从来不会在他们的报道中出现,也不会解释他们做新闻报道的方法。在中国,很多外国记者雇了翻译或“线人”,线人就是他们的助手,帮忙追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而这些为报道做出贡献的人却极少会在报道里提到。即使你是独自工作,你的外国人身份还是会影响到中国人的反应,但在一篇第三人称陈
述的报道里,这一点很难说清楚。

《甲骨文》的笔记-第1页

看了江城 还是忍不住想继续

《甲骨文》的笔记-第318页 - 古文物H:文字

他继续说:“大约二、三十年前,纽约费城管弦乐团指挥这么形容过中国音乐:他说,中国音乐听起来跟中国字很像。他的意思是指那音乐的声音是一块一块的。他说西方音乐不是那样的。”
“当我听到时,我心想,他在说些什么?但是,当我在研究这个正方形特征时(指汉字是正方形的——冯扭扭注),我突然发现跟他所说的差不多。他所形容的中国音乐是块状,而非流动的线状。那是很意象式的解释,但是我想,他很可能触及了(中国人)潜意识中很深的原始层面。”

《甲骨文》的笔记-第101页 - 好莱坞

法规多的数不尽数,很多还是不合情理的;而这个国家变化太快,即使是合理的法律规范也不知不觉就已经过时。

《甲骨文》的笔记-第24页

1980年代,那片区域发现了新的石油和天然气贮备,移居去那儿的汉人数
量激增。很多维族人的骚动是出于一种恐惧,他们担心在自己的土地上倒成了
外人。

《甲骨文》的笔记-第4211页 - kindle#4211

“十七岁起,我开始用格律约束自己。从此我所写的全都可以用线来比量它们的长短......这把锁压坏了我好多的灵性,但从这些不自由中,我只挣得一些个造字造句的小巧。”
--陈梦家

《甲骨文》的笔记-第343页 - 抄错的字

老人家干笑了两声,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笑,与幽默无关。

《甲骨文》的笔记-第72页

“June Fourth,” the boss said immediately. He crossed two fi ngers, form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ten: 十. His face was completely expressionless. He
said, “Tenth anniversary.”
1999年的时候,海斯勒在一家饺子馆和店主交谈

《甲骨文》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书中的文章组织是散乱的,但散乱的背后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个人物和故事逐渐展开,慢慢清晰。
何伟以一个“外人”的眼睛,观察着每一个自己关心的中国人,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年少的在农村憧憬的我,一边求学一边焦虑一般寻找平衡的我,进入社会打拼逐渐丧失激情的我,在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游走的我。那些老人和旧事,那些新人和拼搏,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如今的习惯很坏了,基本只看电子书,看书也不做笔记,自己看过的想过的感触过的东西,过几天基本全都忘了。书中每每有几笔,能让我惊叹何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深刻认识,能引发我的深思,或者给我启迪。不过,写这段话的时候,这些东西我都忘记了。
准备把何伟的纪实中国3部曲全看了,顺便看看《一滴泪》,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买个本子开始做笔记。

《甲骨文》的笔记-第359页 - 茶

他的回忆录不是畅销书,但他理顺了他的过去。对于任何作者而言,那就是写作的根本动机,特别是对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们。写作可以模糊真相、困住在生的人,它可以具有破坏性,也可以具有创造性。但对意义的搜寻,则有了一种超越一切瑕疵的尊严。
他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他在受苦——我觉得,人生成了他的一个负担。

《甲骨文》的笔记-第345页 - 巴顿将军之墓

我总是觉得,国家使用这样一些词语是一个糟糕的信号,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也让我相信,若人们陷入过去某些可怕的日子不能自拔,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不过,人在一定距离之外是能轻易发表这些意见的。2001年9月11日,历史性的事件在美国发生,而我并不在我的家园之内。

《甲骨文》的笔记-第267页

那些席卷一切的政治运动消失了,而受苦、伤痛这些常见的文革气氛,则被青春期的渴望和性觉醒所取代。男孩和他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没有大人管教;他们的父母都被政治事件占据了精力。
恰巧印证了我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印象

《甲骨文》的笔记-第27页

中国历史,并非是人民的数量或者其他的什么;它是人们创造出来的那个
极其庞大的书写世界。这个世界如此巨大,以至吞没了创造它的人们,吞没了
周围的每一个人。

《甲骨文》的笔记-第357页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有些事情你想要铭记,有些事情你想要遗忘。残酷的历史却总是能够带给人无尽的伤痛,就像石璋如会记得民国25年在安阳挖出了17756片骨甲碎片,却不记得和娟杏是在民国44年结婚的。国家的分裂在撕裂石璋如和第一任妻子的时候,石璋如却也在潜意识中撕裂了他和娟杏。
“是这样的。”石磊说。“她不是我的生母。我父亲的第一个太太——也就是我的妈妈,十年前在内地去世了。她从来没有来过台湾。1949年的时候,她不在南京;因为她要照顾我爸爸的父亲。她留在内地,一直盼望我们会回去。”
街上下起了毛毛细雨。现在我懂得了,为什么石教授能立即记得文物的发现日期,却记不起结婚的日子。这就是中国的历史:有些事情你想要铭记,有些事情你想要遗忘。我们等出租车的时候,石教授的儿子转向了我。 “我比我爸迟一些来到台湾。”他说:“我离开大陆前,我妈让我捎个信给我爸。她说,如果出了什么事,他们必须要永远分开,那么他就应该朝前看,而且应该再婚。我觉得她当时感觉到这个国家要分裂了。”

《甲骨文》的笔记-第5页 - 地下城市

历史就是不断重复的墙纸。

《甲骨文》的笔记-第358页 - 茶

但追查陈梦家的故事越久,在过去的回忆中搜寻越久,我就越欣赏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那一代人一直在流浪——他们要逃离战争、饥荒和政治,他们尝试着调和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的尊严,而他们的一点理想主义火花则以某种方式幸存了下来。

《甲骨文》的笔记-第360页

“Think of China as a fi eld,” he continued. He gestured with one hand, as if
he were planting a neat row of rice in the hotel room carpet. “The Kuomintang,
the Communist Party, Lin Biao, Jiang Qing—all of them are seeds in the earth.
They grow in different ways; some grow well and others do not. Some become
bad. When the Japanese arrived, you could safely say that they were already
bad—they were fascists. But why did they get worse after they got here? We
Chinese need to talk about this, because so many bad things got worse and
worse.

《甲骨文》的笔记-第500页 - 消失和字母表

老毛下令要汉字改革,陈梦家舍命表达真实的看法,建议汉字应该保留,但没有半点做用,反而因此被扣上“右派”的帽子。而老毛在苏联向斯大林征求意见,斯大林说中国的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使用拉丁字母。老毛就改主意了。

《甲骨文》的笔记-第100页 - 陈梦家

——汉译《草叶集》译者序

《甲骨文》的笔记-第159页

然而在经济改革取得突破以后,市场的破坏力比毛更为深远。北京城发展迅速,人口激增:1949 年,这座城市的人口大概是 70 万左右,到了 1990 年代末,人口已经突破了1 千两百万。道路需要扩建,用住宅区取代胡同显然更符合经济利益。银行也比四合院更有实际意义。在古老北京那长长的岁月之中,过去的十年——那跨入新世纪的十年,给它带来了最大的变化。
尽管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古老的名称存活了下来。在二环路沿线,有不少地铁站和十字街口,它们的名字叫做朝阳门、东直门、崇文门等。这些门实际上都不存在了,然而代表那些重要地标的名字,依然保留了下来。如果你去地安门,你就会看见红绿灯、人行道和一辆接一辆的红色出租车,车流正在穿过一个只留存在记忆中的地标,那个地方曾经是北京城东南轴线的标志。你可以叫一辆出租车到“红庙”去,然而那里已经没有“红庙”
这个建筑了。复兴门不复存在,安定门也只是个名字。古老的北京成了一座“词语之城”:居民们从一处现代化的地方来到另一处现代化的地方,久远的想象只存在于称谓之中。

《甲骨文》的笔记-第27页 - 文字的世界

为了完成一个故事,为了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意义,你否决了诠释历史的其他可能性。中国像其他伟大文明一样,在书写下来的历史背后,许多故事仍然无法被言说。

《甲骨文》的笔记-第1页 - 1

1. 新疆占地1/6,相当于纽约和阿拉斯加加在一起,它的地形包括一些全世界最高的山和最广阔的沙漠。那儿的古代历史仍然不详
2. 要做好自由撰稿人这一职业,关键就是熬把你自己和那篇署有你名字的文章分离开来。
3. 在满洲,我学到了一点关于宣传的重要真相:关键信息不是你写在文章里的那些,而是你没有写下来的。
4. 老残游记 一滴泪
5. 整个中国只剩下两座古城是完好的:平遥和丽江。5000年的历史过去,这就是我们剩下的所有。
6. 安阳 殷墟
7. 陈梦家
8. 现在我懂了,为什么石教授能立即记起文物的发现日期,却记不起结婚的日子。
9. 而他属于失落的一代:那些受过教育的精英分子在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苦苦挣扎。
10. 对于任何作者而言,那就是写作的根本动机,特别是对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们。写作可以模糊真相,困住在生的人,它可以具有破坏性,也可以具有创造性。但对意义的搜寻,则有了一种超越一切瑕疵的尊严。

《甲骨文》的笔记-第97页 - 好莱坞

如今,很多中国人奉行的似乎是两条“不完整的信念”:唯物主义、民族主义。

《甲骨文》的笔记-第29页

跟中国人所自傲的一致性相反,维吾尔人的许多基本特征是多变的——不管是他们的名字、文字、宗教或政治联盟。但是,他们似乎总可以在边缘上生存。P31 蒙古最近宣布独立,新疆当初如果是掉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手,而非中国共产党的手里,这可能也是新疆会走的路。在中亚的分合大游戏中,维吾尔人是失败的一族。P36 他(高奕睿)的观点很简单:书刊检查让我们对历史留下了想象空间,其实,创作的过程可能更具破坏力。在书写某个故事或解释某个事件意义时,你否定了其他可能的诠释。中国的历史就跟任何其他伟大文化一样,是在牺牲了一些沉默的故事后写成的。P76 那男人教他她怎么把枪放在栅栏上,比较容易瞄准。看守的人通常不准客人那么做,因为那栅栏很不稳固,但因为她是个女的而例外。我坐在附近,试着回想它让我想到海明威的哪一个故事。他的作品里总是有枪、动物、女人和醉汉争吵着。唯一不同的是,在海明威的故事里,动物从来没有被绑在地上。P80 我把背包放下,走了几步到北韩境内,把相机放在一块石头上,设定时间。照片里天空是深蓝色的,白云浮在地平线上。我蹲着,影子落在白色记号上。我的左手上贴了块脏的白胶布。镜头里的山脉可以是任何国家的山脉。P98 在中国城市,傍晚通常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段,尤其是在郊外,黄昏让这个地方终于看起来有人性。
P122 两个星期之后,杂志社的一个女人跟马克说,他们不会用许先生的照片当封面。取而代之的,他们要用那位花了六年时间研究滤嘴的郭先生当封面。他们不得不用他,那女人说,因为他的笑容是那么好看。

《甲骨文》的笔记-第24页 - 书写的王国

“这就是历史在人们脑海里形成的过程,”他说:“这些重要的人物和时间构建了历史。然而,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你要知道,也许这些被记载下来的事件从未发生,或者这些事只是微不足道的,或者当时还发生了许多其他的事情,它们实际上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甲骨文》的笔记-第55页

如同如今这片土地上的风景,是如此错综复杂。如果你来参观一座桥,它被美国人炸毁、由中国人重建,又出租给小商贩,让他们在桥上卖泰坦尼克号雪糕;那么当地人对外界的想法如此不合逻辑,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笑死我了。。。

《甲骨文》的笔记-第417页

“But another very important factor was Mao’s fi rst trip to the Soviet Union,
in 1949. At that time, Mao respected Stalin as a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world. He explained that China was going to undertake writing reform, and
he asked Stalin for advice about it. Stalin told him, ‘You’re a great country, and
you should have your own Chinese form of writing. You shouldn’t simply use
the Latin alphabet.’ That’s why Mao wanted a national-in-form alphabet.”
Joseph Stalin had already saved the Chinese characters.
是斯大林救了中国文字:)

《甲骨文》的笔记-第38页

他說:“歷史在他們心中就是這樣形成的,是透過這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但在讀中國史時,你學到的是,這些事件中有一些其實并沒有發生過,或只是些很小的事件;或者很多其他事很重要,但沒有被提到。中國人說每五、六百年會有一個哲人出現。我會說歷史是更多變。更複雜的;還有很多東西發生過。但明顯的,歷史是沒辦法教的。你不能只說:還發生了很多事。就交代過去。無可避免地,你必須選擇某些事件來講述。“
”這就是爲什麽中國人會害怕像你這類的外國特派員,”他說:“對西方人而言,不管你寫的是什麽,那就是中國。他們可能不經意地刊登一些人民生活所得的GDP數字,而人們看了可能會想說:哇,那真的很低,或認為那很高;但你們新聞記者會添油加醋地解釋一番,結果就不一樣了。如果你寫我們坐在後海,人們會想,中國是個很酷的地方。中國在他們心中就定型成為這個樣子。但事實上,它可能跟真事情況有一大段距離。”

《甲骨文》的笔记-第13页

审查制度制约了想象力,但创造、篡改的过程可能更具破坏性。 为了完成一个故事,为了在历史事件中找出意义,你否决了诠释历史的其他可能性。中国像其他伟大文明一样,在书写下来的历史背后,许多故事仍然无法被言说。

《甲骨文》的笔记-第112页 - 龟之声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呈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甲骨文》的笔记-第1页

学习一门新语言,去到一个新地方,只为给自己的见解认知重新开一扇窗。

《甲骨文》的笔记-第305页

如今李教授知道我为什么来采访他了。但我预料中的反应——困扰、戒备、甚至发怒,他都没有表现出来。这人看上去只是很疲惫的样子,眼袋沉沉地挂在眼睛下面。“不只外国人很难明白。“他说。”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也很难明白。在那个时候,我们受到了压力,必须要写这种东西。考古研究所叫我写的。那时我很年轻,没办法拒绝。你会发现,我在文章里避免说任何有关政治的话题。我没有用过‘右派分子’,或其他类似的词。我把那种批评写成了仅有的一段,放在全文的最后。”“这些事很难理解,虽然人人都知道那段时期是非常可怕的。”他说。“‘文革’开始的时候,如果人们批评你,你就会相信你真的做错了事情。我自己也被人批评,我也相信其他人说我的话。每个人都是这样,这成了一种社会心理。有那么多的敌人——看起来,每个人都是一个敌人。”
关于李学勤与陈梦家的故事,读到这里,长吁一口气。自省的能力终究没有全部消失。

《甲骨文》的笔记-第78页 - 第五章 淀粉

看到第五章,突然间想到龙博士的《这个动荡的世界》,也就明白了为何会这么喜欢Peter Hessler的书,Peter提供的,不正是刘姥姥的观点么?刘姥姥观点可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因为她的眼光清新,任何在别人眼中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她却能用洪荒初始的眼睛看出其中的新奇、惊讶。
洪荒初始的眼睛,看出其中的新奇、惊讶!感谢Peter的第三只眼!

《甲骨文》的笔记-第27页

“中国历史,并非是人民的数量或者其他的什么;它是人们创造出来的那个
极其庞大的书写世界。这个世界如此巨大,以至吞没了创造它的人们,吞没了
周围的每一个人。”
这些竹简刻于秦始皇统治结束后的几个世纪,然而刻下的汉字依然不是统
一的字体。同一个字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一如原始的文化总是缺乏明确的标
准。通过这些证据,加兰博斯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他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
是历史的夸大,很可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其他各种秦始皇的故事大概也如
是。在加兰博斯的论文里,他记录到,许多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都把注意力
集中在那个焚书坑儒的故事里,但他们却忽略了“那个安静而持续不断的过程:
对历史文本进行选择、复制的过程”。

《甲骨文》的笔记-第7页

“很多人说起商朝时,总给人留下商朝是个庞大帝国的印象。”他说:“他们
把那个古代的国家看成了现代的国家。到处都发现了商朝的遗迹;每发现一
处,人们就想,嗯,这儿也是商的一部分。然而,你必须要把文化影响和政治
控制区分开来。我认为,从政治实体而言,商实际上是个很小的国家,不会超
过三个河谷的范围。不过,它的文化影响则大得多。这就好比说,我在这儿买
了麦当劳,你不会说我是在美国。这就是文化。”

《甲骨文》的笔记-第358页 - 茶

在我开始进行调查的时候,我就知道要找出陈梦家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为时已晚。他的故事随着一场场过去的政治运动消失,而他属于失落的一代:那些受过教育的精英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苦苦挣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它的发展由新生的中产阶级推动;实用主义取代了以前的理想主义。

《甲骨文》的笔记-第301页

这个国家的学者都是这样。这是一群邪恶的人:很多人做了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我听说,陈梦家自杀以后,学者们把他的办公室翻了个底朝天,读了他的笔记,其中有些人后来把陈梦家的观点据为己有,并发表了文章。过去有很多学者都做过类似的事,但他们是不会承认的。中国人不愿意这么审视自己。他们极少会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个国家的人,确实是这样的

《甲骨文》的笔记-第397页

Since foreign journalists almost neve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with President Jiang Zemin, and he appeared to be even blander than
everybody else in the current Chinese leadership, it was useful to mention his
habit of singing during state dinners.
江core的爱好就是唱歌啊,这都不知道

《甲骨文》的笔记-第1页 - 无题

1、
凯特利强调,任何事情都有另外的一面,可能我们只是没有看到那些负面的细节,那些日常生活的杂乱和污秽。
”没有出现肮脏细节的原因,我认为部分的原因,和我们所发现的文物有关联,那些文物本质上是精英阶层的。“凯特利说。”在中国的作品中,一直到宋代才出现了‘肮脏’的细节描写。但我会说,这种低俗的文字其实自古就存在,只是没有被精英阶层所记录下来。精英们想要构建一个更为井井有条的世界,在这样的观念中,美德受到推崇,祖先令人尊敬。这是一幅高度理想化的世界图景,而不是一副世界的世界图景。”
2、
尽管中国队不断取得成功,中国运动员的主要内驱力仍然是耻辱感。表面上看来,他们有足够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这样的骄傲就如同涂在那栋旧楼上的粉红色一样浅显,经不起推敲。
3、
如果外国记者注意到某件富有戏剧性的事情,他就继续展开调查:甘肃的贩卖儿童事件、广西的妇女绝育事件、山东监狱里的劳工维权人士等。这些新闻出现在美国的报纸上,而那些报纸的读者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了解这些新闻的背景。这就像那本涪陵的教科书:有时你获得了更多的消息,知道的却越少。甚至尽管这些新闻是出于最为良善的目的,却只变成了满足人们窥探隐私的东西而已。
4、
他告诉我,很多中国人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人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读懂自己的内心。“他说:”个人和历史是相同的,我这么说的意思是,个人的历史是极为丰富的。一个个体可能甚至比一个社会更为复杂。不过中国人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审视自己。每个人都太忙了;缺乏足够的平静去反思。在遥远的过去,这是个和平而稳定的国家,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太快了。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就这样了,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两百年都是这样。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我们的道路。在20世纪初期,中国人做出了尝试;有些人想从我们自身的传统中寻找,而其他的人想从外面的世界中获得。这样的辩论还在继续。“
他继续说道,毛主席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他常说,他不喜欢中国的历史,共产党人最初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超越了传统。然而毛泽东用传统的中国语言去反对旧的事物,而且他逐渐变成了一个传统的皇帝。这不是说他决定这么做,他只是并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中国历史最悲剧的人物。他就像一颗种子,长成那么大,却已经扭曲了,因为这颗种子无法战胜它的土地。”
我问他,对此可以怎么做。
“你必须改变土壤。”姜文说。
房间里很静,他停了下来,点燃了另一只烟。'我想拍一部关于毛泽东的电影,"他说道:”毛泽东比哈姆雷塔更具有悲剧意味。毛泽东是个搞艺术的人,而不是一个搞政治的人。他应该做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他应该有所创造,而非和政治打交道。“

《甲骨文》的笔记-第28页 - 文字的世界

人有一种天生的倾向,会选择一些特定的人物和时间,夸大它们的重要性,然后把它们整合到叙事里。

《甲骨文》的笔记-第3506页 - kindle#3506

每当抗议活动涉及到了确切的时间--比如说,一点开始:那么一切就会像一场吓人的运动一样,在比赛的准备阶段已经宣告结束。记者们富有策略地混在外国旅游团的游客之中。便衣警察搜寻着衣着穷酸的老太太,试图找出抗议者。不过那些女人常常能把便衣警察识别出来,并千方百计地避开他们。这逐渐成了一场慢动作的追逐活动:一个平头男人走向一群中年妇女,女人们四处散开。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这是北京城里最为令人沮丧的景象之一:便衣大肆追捕被剥夺财产的中国人;一群过气者和一群虐待者,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男子搜寻着没有安全保障的中老年妇女。你知道自己该站在谁的一边,但你也知道没有人会在这场追逐中胜出。

《甲骨文》的笔记-第200页 - 台湾大选

看了peter的这部分内容,忽然很想了解下蒋经国。是怎么样的动力让一个专制的人为以后的多党制、民主等各方面铺平了道路?

《甲骨文》的笔记-第1页

1977年,邓小平恢复了原有的政治地位后,他迅速爬升,很快成为这个国家最强有力的领导人;然而他从来没有回过故乡广安。他大概是想避免像毛主席时期那样发扬个人崇拜,毛泽东的故乡已然是人们心中的圣地。从某种程度而言,邓小平让他的故乡,这四川的一个角落停留在贫穷而被人遗忘的状态,以保护这个国家。
通常来说,那天都过得很无聊,甚至会让人很不愉快;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警察——违背自己的意志,被迫在日历上圏起这些日子。所有事情都是七零八落的,无法拼凑成型,很难找出什么特定意义:这儿一场示威,那儿一个周年纪念。这种状态符合党的利益。如果一个人去广场上纪念六月四日,另一个人是去纪念对法轮功的镇压,这两个人永远都不会相遇。那些特殊的日子没有重叠;岁月步履蹒跚地前行,没有留下任何的诉说。
围墙的建立是一种政治上的分界,不过它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分野:一旦你跨过关卡,就会发现人们谈论的事物截然不同。在关外的世界里,艾米莉和其他工厂的工人们常常说起胡晓梅,不过深圳市区内的那些中产阶级和上流人士却极少会提起那个电台节目。他们中的好些人跟我说,有个叫缪永的小说家更为精妙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她引起了政府审查官员的注意,最近出版的书大多都被禁了。
这就是寂寂无名的代价:像维吾尔族这样地处偏僻的小族群,几乎没人能从他们本身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中国人把他们看成是共和国里的一支少数民族;土耳其语系的族群把他们看成突厥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把他们看成伊斯兰教徒;参议员赫尔姆斯把他们当作反对中国和支持美国的力量。他们就像是那些新疆出土的木乃伊一样:关于他们的信息少之又少,以至任何人都可以在自身的想象中重构这一个小民族。而又有那么多对当局不满的维吾尔族人,随时准备转向任何外来的支持。

《甲骨文》的笔记-第24页

有一天晚上,我和加兰博斯在北京见面,去喝了一杯。我们的对话 转向了历史内容。他 告诉我,人有一种天生的倾向,会选择一些特定的人物和时间,夸 大它们的重要性,然后把 它们整合到叙事里。
“这就是历史在人们脑海里形成的过程,”他说:“这些重要的人物和时间构建了历史。 然而,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你要知道,也许这些被记载下来的 事件从未发生,或者这些 事只是微不足道的,或者当时还发生了许多其他的事情,它们实际上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中 国人说,每 500 或 600 年,就会出现一个圣人。而实际的情况,要我说可变性更大,也更 为复杂;历史上有更多更多的事情发生。显而易见,讲授历史是一 件不可能的事情。你总不 能就说一句:„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发生‟。无可避免的,你总要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选出一些 事物。”
我们坐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酒吧里,这个酒吧靠近后海——后海是北京中心城区的一个湖。 这儿是中国首都最后仅存的几个完好的古老城区之一,而我们身处的酒吧开着一排正对湖面 的窗户。这是个迷人的夜晚:夜色中的水面闪现着岸边红色和黄色的灯光。加兰博斯说着观 念的力量,然后他指向了我。
“这就是中国人对你感到不安的原因——你是个记者。”他说。“对于西方来说,你们所创 作的任何东西,就是中国。否则的话,西方人看到的只是一些随意抽取的数字——可能媒体 上会公布一些关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人们看到了或许会想:„哇,这个数据很低嘛。‟ 又或者大家会觉得它很高。但是,你们这些记者对数据做出了解释,又添油加醋地写成了新 闻报道。如果你写道我们今晚坐在后海边上的事情,人们会想:„哇,中国是个很酷的地方。‟ 这就是中国在他们脑海里形成的过程。然而,你书写下来的那些,可能与事实相差甚远。”

《甲骨文》的笔记-第121页 - 深圳

"这儿的压力更大,因为拥有了自由。"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也没有人会关心你的私人生活。这跟内陆的情况很不一样,在那儿,你的父母告诉你该怎么做,在这儿,你拥有了自由,但正是这种自由带给了你压力。”
很多这样的自杀案例发生在农村地区一些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女性身上。她们并不属于贫穷的人;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原因,大概是她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瞥见了更美好的生活,那种无法实现的梦想让她们绝望。

《甲骨文》的笔记-第74页

When I mentioned it to Polat, he laughed and said that North Korea
was the kind of place that made China look good.
呵呵


 甲骨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