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存启示录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301236369
作者:梁晓声
页数:278页

作者简介

★ 中国 “平民代言人” 梁晓声,继百万级畅销书《郁闷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后,最新发力之作!
★ 《中国生存启示录》颠覆往日的批判作风,告别“郁闷”“忐忑”,告诉我们如何用一种人生智慧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在浮躁险恶的社会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给我们前行与追求梦想的力量。
★ 梁晓声这一次更加真诚地为老百姓代言!《中国生存启示录》每一句都是肺腑之言,直言中国人生存真相,呼唤我们遗失的幸福。
★ 梁晓声说:中国人可以在幸福与不幸福中选择幸福
不幸福的人生感觉人人都会常有,是生存竞争压力对人的心理造成的负面感觉,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生存竞争压力。但有时候,也与我们对人生的思想方法有关。如果能提前对人生多几种考虑、打算、选择,也许人生的回旋余地会大一些,压力会小一些,瞻望前途,会相对的乐观一些;那么,不幸福的感觉,自然会相对的少一些……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梁晓声在他的新作《中国生存启示录》中,把他用心灵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知识浸透到心灵里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以平常心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大众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在现实与精神的总作用下,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
媒体评论:
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坛的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做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著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梁晓声辛辣讽刺了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利用社会背景、职位、权力谋取私利暴富起来的一批“新贵们”,既揭露了他们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苍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所奔波,但却享受着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在这种层面上,反映了梁晓声在“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中的抗争与回归,主张回归质朴、知足、正义的人性,摒弃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装饰得漂亮的诺言。
——《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
与共和国同龄,他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钟情八十年代,他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悲悯底层命运,他笔指官僚权贵秉持道义。拒绝浮躁喧嚣,时代却夺去读者耐心;关注现实民生,他为民请愿却无能为力;现实无奈前行,他辛辣依旧苍劲有力。
——《凤凰网》

书籍目录


主要目录
第一部分 共同的底线

人生和它的意义

何妨减之

论民主

民主与爱国

论荣誉

论崇高

论英雄

敬畏为何在中国水土不服?

羞于说真话

权利与金钱

法理与情理

读书与人生

关于不幸、不幸福与幸福

平凡的地位

“理想”的误区

第二部分 个人的提升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

赏悦你的花季

一半幸运 一半迷惘

初恋杂感

姻缘备忘录

男人是女人的镜子

女人不是残缺不全的男人

让我们爱憎分明

中年感怀

论代沟

关于母爱

论温馨

论寂寞

论贫穷

论“不忍”

论方法

钉子断想

时间即“上帝”

也论“消费”

第三部分 人文的力量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文明的尺度

关于情感教育

论教育的诗性

人文教育:良知社会的起搏器

论大学精神

贵贱论

贫富论

三等智商

传统文化断想

论文化在政治之上

为自己办一所大学

做立体的中国人

内容概要

梁晓声

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
青》《郁闷的中国人》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观察家等多个维度,给
人多方面的启发。他以宏大的视野、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当下,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
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家园;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禀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
情怀,高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中国生存启示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中国生存启示录》这个名字我觉得太大,依我看只能算是自传。书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以梁先生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感悟而已,很难适用于他人,至少跟我这位80末的人的观点很有出入。比如说关于梁先生要劝儿媳妇不要买奢侈品这件事上,我认为,应该鼓励人有好奇心,可以买,有条件的话必需买,然后以实例告诉她,奢侈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衡量利弊过后再给出结果会更好。而且,书中好的情感例子都发生在过去,不好的都发生在当今,这实在容易让读者只看到当下的丑陋,从而忽视发展中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东西,一味的批判现在,强调过去,我认为是逃避现实的做法,倒不如开开心心的接受现状,哪怕是歪瓜裂枣也好,我们也要开开心心地把发展这件事做好,让社会导向一个健康的方向,成为我们理想中的社会。所以我觉得书中的个人情感色彩太浓,给我直接的感觉是,梁先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外界了。确实,从人文发展上看,书中所提到的“社会弊端”是客观存在的,矫正也是必需的,但这仅仅是一篇思考性的书,论据多的也都只是停留在过去,对于执行者的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阅过即忘。批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书中我只看到批判,没有看到发展。我认为,如果梁先生真想矫正社会弊端的话,应全盘接受现状,分析内在或外在原因,然后给出适合当下中国人生活的理念和建议,这才符合《中国生存启示录》的主题。
  •     说来惭愧得紧,我之前并未度过梁先生的文章,即使他声名早就有所耳闻,但年轻气盛的我似乎是对这一群大都经历过文革如今已经年逾不惑的知识分子不甚感兴趣。那些中国当代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作家们,如莫言、梁晓声、余华、王蒙、贾平凹……我都没有认真拜读过他们的作品,只对王小波、王朔、苏童稍微熟悉那么一点儿。我总觉得我同他们隔着代沟,虽然也曾在图书馆借过几位的代表作,但最终还是翻了几页就还了回去,或许还是那时候的我太浮躁,难以进入他们笔下这种带着往事的沉痛和厚重责任感的笔调。直到今时今日,翻开这本封面质朴的《中国生存启示录》,才能深刻体会到梁晓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反思、体悟、呼吁、痛心、挣扎……值得中国所有青年去认真体会。1949年出生的梁晓声,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他亦不喜出选集之类,因为既然不靠稿费去维持生活,没必要拿以前的文字凑成一本书拿去糊弄读者。但这一本,大抵是梁先生近些年的所思所想,集结成一本命名为《中国生存启示录》的书,却是如此适合,看到这本书的读者,又是如此幸运。书中涉及内容甚广,几乎是款款而谈,如同一位平和的老人坐在读者面前慢悠悠地讲述一个个关于往事的回忆,又似乎能够感觉到德高望重的长者对迷惘中青年们的孜孜不倦的指引和教诲,它是一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当下社会、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各位问题的质问和思索,也是对一位青年满怀希望的师长将自己大半生的关于人生经验的思索和总结的倾囊相授。他谈民主、荣誉、崇高、权利、金钱、法律、人情、理想、幸福、寂寞、贫穷、文明、文化、感情……他谈一切我们密切关注的话题,往往语言一语中的,令人醍醐灌顶。比如说文明:“文明一定不是可以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实,它应该首先成为使自己愉快并且自然而生的一件事情。”说到权力时:“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我们最缺乏的人文意识的解读。”甚至有时候语言还很有冷幽默的色彩,在看到说道日本女青年的时候,他说:“日本女青年脸上有一种单纯,但是那样一种单纯使我震惊,几乎和我们汉语中的‘二百五’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捧腹大笑了好久,谁说咱们中国大部分女青年的脸上不时这种看起来很“二百五”的表情呢?梁先生还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恋爱和婚姻以及关于女人的看法,这一点看起来颇为有趣,因为我始终以为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不愿意写自己的这些事儿的。他在书中引用了蒲伯的一句名言“男人,有的平静,有的好斗,但是每个女人都是生活的女王。”——这使我颇为讶异,我以为,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是不会有这么先进的女性观的,看来,真的是我对他们误解甚多啊!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无疑便是开头几章中关于人生意义的解读,这一段的内容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不由得感慨,梁先生不愧是梁先生啊,若早点看到这些文字,我或许会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他主张过减法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删繁就简。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走下去,排除其他的干扰和诱惑,方能抵达梦想中的终点。他说:“所谓积极的、清醒的人生,无非是要找到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一经找到,确定不移,心无旁骛。”他拿自己举例,梁先生一心求文,知道自己不善交际,又不会经营,做不了官,成不了企业家,也曾经有过之类的诱惑,许之以令人眼红的利润,然而他在思考再三之后仍旧选择了坚持自我。因为他说,文学,是自己唯一想做,并且有能力做好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话题时,都曾经迷茫过,挣扎过,甚至很多人终究一生都在为此困惑。哪怕不考虑这么复杂,仅仅是在面对关于具化到“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时,仍然有很多人都糊里糊涂。欲望太多,终究不是好事,很多人总是无法认清自己的价值,不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工作,不知道真正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的东西是什么。只是因为,他们想要的太多。想要大房子想要好车想要薪水丰厚却又工作清闲想要伴侣帅气多金又温柔体贴想要自己有花不完的钱又有大把空余时间去世界各地度假游玩……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我们都很清楚,大部分人,都只不过是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大部分人从未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那么多曾经的梦想。可是,若是你能够明白自己的长处,懂得合理用,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梦想是什么,并且愿意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付出艰辛的努力,忍受其他或许更为方便快捷舒适生活的诱惑,哪怕失败也仍然不后悔——那么,你多半是能够获得成功的。曾经是知青中一员的梁先生,即使是在北大荒也不忘积极写文投稿,他命运的转折在于一篇文章被复旦某教授看中由此从农村走进了复旦的校门。你可以说他出奇幸运,但也未尝不是他的坚持与实力的呈现。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是不是也有一件,我一直想要去做,我相信我能够做好,我能够无怨无悔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呢?是的,我有,那么,你呢?
  •     想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关注的一位友邻写了这本书的书评,看完的她的书评,我决定好好看看这本书。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一直在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书里讨论的内容很多,我最有兴趣,反复读了几遍的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人生价值观的章节。就像书里写的,关于人生的意义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人,定义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只有经历了岁月洗礼,认真思考过的人,才能真正意义上给他一个总结,而我现在的理解,还停留在自我感受上,还不够让我满意。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构成人生不幸的原因:第一,严重残疾与严重疾病。第二,贫困。第三,受教育权利的丧失。第四,由之而沦为社会弱势群体。“新一代的都市年轻人,看在眼里,心生大虑,唯恐自己百般努力,却仍像父母辈一样,摆脱不了普通人的命运。”“不幸福的人生感觉人人都会常有,是生存竞争压力对人的心理造成的负面感觉,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的生存竞争压力。但有时候,也与我们对人生的思想方法有关。如果能提前对人生多几种考虑、打算、选择,也许人生的回旋余地会大一些,压力会小一些,瞻望前途,会相对的乐观一些;那么,不幸福的感觉,自然会相对少一些·····”“其实上苍赋予每一个人的人生能动力是极其有限的,故人生“节目单”的容量也肯定是有限的,无限地扩张它是很不理智的人生观。·············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所谓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要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而已。”这与我前辈在我初入社会的时候,给我的劝告如出一辙,他说“你不要奢望你能够什么都做好,你只需把你擅长的发挥到极致就能很不错了。”从另一个角度说,首先要我们从内心先正视自己,正视生活。就好像马始终站着,当它不再站着的时候,它从精神上就不再对生活有希望了。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会发现美好,培养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更有利于我们认知社会,认知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像小学做的阅读理解。。。
  •     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每次拿起此书,都有不同的震撼与感悟~真挚的语言,直率的性情,字字珠玑,针砭时弊,处处体现着作者对社会、对人文、对民生的切切关怀。现代社会,很难有这种敢于说话,用心说话的人了,新时代的年轻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极易随波逐流,更需要这种引人深思的书籍来警示自己。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向前看,回头看看历史,才能有更深的思考。追梦,努力,进步,然后一起向前走吧!
  •     很久没读这种随笔类的书籍。初读时觉得,一件小事,说这么复杂干嘛!读完后,觉得那么多小事,能论述的头头是道,能思考这么多,也确实值得尊敬了。
  •     关于普通人,平凡人那篇写的不错。但作者的偏见和缺点太清晰,也许这说明作者还是坦率的吧。
  •     “文”的角度,有些不是很懂。很多内容还是比较客观。
  •     买了快3年,偶尔想起就翻翻,至今仍没有看完。都是作者的一些随笔及日常感慨,左眼进右眼出,看过且过
  •     一个迂腐的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的观点,作为80后很难认同,白花了30块。。
  •     大师随笔,必属精品。你又不是大师,很多观点虽然是对的,但是大家也不傻。。迂腐,文笔掉书袋,传统文人的自命清高,冒充思想家谈古论今的,其实你不够格。这书估计也就老一辈人能看看,年轻人就不必读了,真的是感觉有代沟。
  •     p162 因为靠着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的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最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可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声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     作为一名老知青,还是去写写伤痕文学比较合适。现在也真是,只要上了年纪就来写无聊的随笔了,人生经验很丰富啊。
  •     有些观点尚可,有些现在读来迂腐
  •     高中暑期补习班,各种机构为了体现自己的师资水平,往往是第一节课试听后再选课交钱。按照规律,是没有人开设语文补习班的,因为大家往往觉得语文不用学,亦或者学也无用,是无法像数学、物理一样做习题突击提高分数的。因此语文老师长受冷落,自然也没有外快。因为不要钱,破天荒的听了一节课,中年男子走上讲台,大书“人文”二字,继后侃侃而谈,台下纷纷睡去,语文补习也再没有了下文。年龄累积,越发怀念读书时光,也越发觉得曾经的语文老师曾经的语文课上糟了,一方面书实在是书实在是没几本,一方面是“分段总结段落大意”之类严重限制了后来的成长。一声慨叹,要把自己民族的字写好,要踏踏实实的读写文字,也许生活应该更美好一些吧。
  •     思路有些乱了,有些迂腐了,代沟产生了,不能再看了
  •     “那夜失眠,依床而坐,将台灯罩压得更低,吸一支烟,于万籁俱静中细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论温馨这篇最令人感动,直接击穿了我的脆弱、洞穿了我的泪点。
  •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很多我无法触及的事情,在别人的故事里备受震撼!
  •     有些篇幅可以。
  •     非常好
  •     梁老师说人应在一开始就对自己能够从事的职业进行减法运算,删除掉一眼看过去就无法从事的,再修剪掉与自身不匹配的,在留下的少数选项中择其一而从始至终。对于头一点我没有异议,比如说太空宇航员,虽然我非常向往,但只停留在仰望这个程度,不须刻意排除它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     我觉得一个小说家真不应该撕开幕布冒充思想家用这种语气谈这谈那。灵巧不如时评,渊博到不了学术。就算是讲阅历,“何方减之”比山下英子的修行差的可不只一丢丢。谈人生?算了,还是看季羡林吧。
  •     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在对于人文学科的看法方面。因为这本书,开始喜欢梁晓声了。
  •     怎么说好呢,掉书袋,
  •     关于人生的意义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人,定义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只有经历了岁月洗礼,认真思考过的人,才能真正意义上给他一个总结。感谢北大图书社赠与。
  •     实在是读不下去
  •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并不是因为书中所陈述的文化的现实和对我们的文化所做出的启示,而是因为,我觉得“烟灰缸”如果依然存在,再多的启示也只能是启示,而这一定不是作者和我们希望的未来。
  •     三观正 有些地方还是蛮深刻的
  •     平实的议论自有一种悲哀的腔调,这是文人特有的感觉,但是这腔调并没有一种居高临下,曲高和寡的意思,反而处处彰显人文情怀,这和一些文笔犀利,言辞激烈的社会学者又不同。一部让人静静思考的随笔。
  •     有一个文人应有的操守,但是后半部分实在太杂,批判这批判那的,看起来挺沉重然而又不够深刻,其实道理每个人都懂,说得多了也就腻啦。
  •     培养一种,健康的生存态度。
  •     不想做出言辞激烈的批判,但是读了20%弃了,只能承认真的存在代沟
  •     文中对中国社会分析很精辟,值得一读
  •     对于一个对自身局限性缺乏清晰认知,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人,读《何妨减之》第一感觉心悦诚服。梁老师说人应在一开始就对自己能够从事的职业进行减法运算,删除掉一眼看过去就无法从事的,再修剪掉与自身不匹配的,在留下的少数选项中择其一而从始至终。对于头一点我没有异议,比如说太空宇航员,虽然我非常向往,但只停留在仰望这个程度,不须刻意排除它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对于第二点,我想怎样才知道什么样的职业是适合自己的呢?倘若没有长辈引导栽培,凭一个少年的眼界和思想就决定未来的走向,貌似有些困难,所以这一点执行起来难免偏离轨道。因此试错不可避免,试错不失为个人的成长,试错有试错的价值。只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选择以及可能出现的失误,在一段曲线中亦能感受得失,获得成熟。
  •     说话的口气,也是会过时的。老一辈文人的清高,有时确实有那么些做作。
  •     丹柯
  •     言语生硬
  •     并没有觉得特别好 可能还是年代不同了。不过有些问题说得很对,确实是一直存在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