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43657793
作者:李帼忠,徐骏峰
页数:331页

很棒的小说~有点烂的武术书

我想说,如果你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小说读的话,那么估计我会给三分。虽然文笔本身并不怎么好,但是白描的笔法增加了真实感~读起来另有妙趣然而如果是把他当做武术书来读的话~很可惜,只能给2星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怪的书~或者说这么大众的书好的武术书会把武术讲的很简单,比如劲应该怎么样走或者怎么做是错的或是对的,又或着步伐是怎样的,重心应该怎么办然而这本书延续了第一步的传统,把本来很简单的形意拳表面上简单化了但实际上复杂化,然后上升的神术的层次~也许有些人会骂我你不懂不代表有人不懂,说不定别人会看懂呢如果这么说的话~我没办法了,那么你能看懂么你能练出来么?至少我是不能所以说他只是一本小说

李老究竟得罪了谁

逝去的武林自从出书以来,应该说是影响了很多人,也影响了我练武生涯,但我看有不少人是反对李老的,当然都是过去事情了,我没有资格评论到底谁是真是假。不过报着对武术的热爱与追求我觉得我们可以多了解一点武术形意的一些事情。学习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现在研究历史都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只能说是接近与历史真相。因为过去的人和事情都已作古了。只能通过各种逻辑推断去发现真相。下面我请大家共同分析下面几个问题,相信会对李老有更多的了解。也请知情前辈说说后辈所不知道的一些事情。我想通过我的分析,有些事情就会水落石出。1 李老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说他是为名为利吗??我想应该不会,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没写完李老就一去世了。一个将要作古的人应该不会是为这些的。那么是不是作者靠李老想出名呢?大家都知道这本书不是小说,应该算是自序文。因为不是小说你就不可能瞎说。好多事情那都是有真人真事的。所以这本书应该记述的应该基本是真的。就如作者所说,武术到了一个断层的阶段。是为了不让形意在技法和练法上能够有更大的抢救。这也是一个老武术家对武术的热爱,所做的一点微薄智力。2李老有功夫吗??我想应该肯定的回答 有。因为没功夫不可能对形意拳从低级的高级的东西写的那么真实,这说明李老是经历过的。试想下现在这么多人有谁能写出这东西来。3李老是尚门传人吗??李老自己说是,可有人不承认,也有人承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别急,我们可以分析,首先是李老有可能是尚的徒弟吗?当然有可能。因为从时间和人物来说都是有可能的。你让李老认郭云深当师傅,那肯定不行,因为时间和人对不上。我们在想下,李老如果不是尚门中人,那他干吗非说自己是尚门中人。认尚门也没什么好处。那会不会是他记错了呢?我想这个不会,因为小事可能年纪大了记错了,但这么大事情是不可能记错的。大家想下就知道,如果是换做我们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会胡乱认师傅吗?还有从他照片看他的拳照说不是尚派的,这等于扯淡。形意和心意还不同呢?难道形意就不出自心意了。至于尚门不承认那就不知道为何了??通过一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老是个有功夫的人,李老是个热爱功夫的人。李老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前辈。

深潜于流光中细腻伤口,如此厚重苍茫

    这不是技巧,也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是属于书写者的、不属于书写者的深潜于流光中细腻而凝重的伤口。    这样的的伤口赋予了文字本身很难拥有的厚重和苍茫。文字是假的,而文字后的寻觅和奔走是真的;我们都是虚幻的,而投射我们于婆娑世上的的深藏于云天之上的流转是真切的。      感谢这样的书写,代那些人发出他们的声音。

逝去的江湖,隐着的高术

秦客/文 每一个男孩的少年时代都有一个武侠梦,梦中的白衣少年“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一天,一位编辑朋友介绍我读一本《逝去的武林》的书,少年时代所有的武侠梦一下又被激活了。做不了武林高手,可以读一读有关武林高手的书。梦想无法实现了,与梦想的距离更接近一些,摸不着,却可以看得见了。又一次,还是那位编辑朋友,她又介绍我读了一本《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的书,这是上一本书的续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武术类的图书。书中介绍了武术家、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家人家事,也对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武术大家薛颠创立的象形术武学从“拳理、法、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佛道哲学诠释拳理,并独特地引入“形声、会意”等造字六书来说明对抗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文武相通”、“相互参悟”的武学精神。另外书中还涉及李家与康有为、梁启超、徐悲鸿、秋瑾等近现代文化名人的密切交往,每一段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小时候和大多数少年一样,喜欢和一帮邻居家与我一样大的小孩一起舞抢弄棒。枪是塑料枪,刀是木刀,刀和抢的尾巴处都绑着从学校出来以后自脖子上解下的红领巾。一帮小孩按照点兵点将分成两派,各占一方高地,然后天天在放学之后聚到一起,嘴里整天喊着“冲啊杀啊……”打打杀杀的声音。放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白天没有玩尽兴,晚上会在梦里会继续着白天的打打杀杀,这种在现实和梦境之间来回穿梭的日子一直延续到升上初中。上了初中以后,少年时代的梦依然会浮现,偶尔也在小县城的电影院能看到港台的武打片,梦再一次被点燃,江湖、武侠、绿林、秘诀、高手……这些词汇成了男生们的谈资,幻想去“少林寺”习武,幻想学到绝世的武功然后闯荡武林与高手对招,或者在某一天突然意外得到一本遗失的“武功秘籍”,然后做一名游走四方的侠客。这样的幻想最终没有实现,幻想只是幻想,闯荡武林和意外得到“武功秘籍”的梦想逐渐被现实中重起来的书包和形形色色的各类考试弄得焦头烂额、落花流水。从此,不再敢有半分的异想天开,关起门来一心只读圣贤书。弃武习文,一路小跑着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终于有一天坐在办公室,不再为考试发愁了,少年的梦想也好像被开水烫死一样,没有了一丁点的活气。《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讲述了武林、武术、高手的一些事。如果,这本书能让习武的读者读到“感同身受”的共鸣,那么,我以不习武读者的名义说出我的感受:同样有一种发现武功秘籍般的意外惊喜,就像在少年时代得到了一本“如来神掌”的一样兴奋。什么是武术,武术就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按照一定的结构与劲力连结而成的拳术套路。什么是武林,就是武术界。如果,把武林当作江湖,套用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高手”了,一向惜墨如金的小说家莫言先生看到此书,写下了“高术不可妄用”七个字。这七个字不单只是对这本书的感受,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人生观、哲学观、处世观。书中李仲轩这位当年维新变法中的少年豪侠、民间戏剧盛赞的擒贼英雄、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的威武将军、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已作古,昔日的武林已经不再了,江湖已远去了,但中华的武学精神和信念犹在。这本书写出了武林的空前盛世,写出了武术文化的真谛精粹,写出了武术精神的内心世界,她的影响将和中华武术一样,会更深,会更远。

真名士自风流?

对精神病院没做过考据,不知从何时起产生了这么个地方。有李老和梵高被流放到精神病院这种事也没什么奇怪的。真名士自风流是建立在有工作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这种职业真的是很好的保护伞啊。书里对比了您和另外一个士的生活,一个精神病院一个书院,让人唏嘘……呵呵,真名尸还差不多……李老从精神病院的出走让俺真是佩服啊,山野荒村野兽出没什么的。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应有的情谊和辈分所在的厚重,身为舅舅为何不在侄儿家住?一个人死会不会寂寞……这一段是这本书还是第一本,忘了……民国的大娘,一个好女人撑起一个家,三代人都继承了某些优良传统,虽无高官厚爵之辈,但在平凡中亦见真人。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简介

作者的第一本书口述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逝去的武林》在出版前曾在武术专业杂志《武魂》上连载,在未成书前已轰动国内外武术界,出书后进一步引起轰动,凤凰卫视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作了介绍,梁文道主持的《开卷八分钟》及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均做了节目(2008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在卓越网被评为2006年社科类年度十大好书之一。2007年出版了韩文版,进入韩国图书市场,亦广受好评。2009年再版,销售势头很好。本书为其姊妹篇,介绍著名武术家、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家人家事及武术渊源,并对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武术大家薛颠创立的象形术武学进行深入研究。配有200余幅象形拳法示意图及知名象形拳师的拳法演示照片,对薛颠的《象形拳法真诠》一书进行了详尽、实用的剖析,颇有独到之处。书中还涉及李家与一些近现代文化名人的交往,如康有为、梁启超、徐悲鸿、秋瑾等。莫言先生为本书题词。全书文笔洗练,行文传神,开创了一种密切结合历史、注重人文精神的讲武新文风,对弘扬中华武术颇有功德。本书读者对象为武术爱好者及专家、传统文化爱好者。《世界博览》曾选载,《武魂》杂志即将连载。《世界博览》曾选载,专业武术杂志《武魂》即将连载,《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等多家媒体大力宣传。内文采用纯质纸印刷,封面为梨纹特种纸,整体庄重典雅,档次较高。本书在7月4日在北京上市后,一个销售150册,列体育理论与实践图书排行榜第三位。

可做工具书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语言和对练武的体悟,文字功力很深又没有丝毫文艺腔,是很诚恳的想把一件事说清楚才用上恰当修辞的语句,没有用语言做表演的虚荣。对武学的认识达到哲学的高度,那是作者从一个动作一个感受写起,写身体到精神到环境,到节气,到天地阴阳八卦,和禅。一路看来,惊奇而合理。对比起来,武侠小说里把哲学向武学的符合显得牵强,两者是有联系,但只有真懂武的人才能如此清晰地呈现出如何联系的脉落。虽然整体性欠佳,但可作为一本工具书。后面讲象形术的段落,是相当于把后台端给观众看的爆料。

白描的历史讲述逝去的武林

大众对“武林”的了解大多来自形形色色的香港电影和武侠小说,通过侠客的演义勾勒了一个奇幻的江湖。当有人以真实的笔触为我们讲述屏幕或者文字里那些不可思议的江湖传说时,那便是打开我们印象中向往武林世界的一扇门。《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依据当代武林卓越人物李仲轩最后岁月讲述的薛颠武学代表作——“象形术”的口传为线索,剖析了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著名武术大家薛颠的象形术以及部分李氏家族,尤其是与民国名人,如康有为、胡适、徐悲鸿等人的的交往实录,完整的见证了新时代中旧式世家子弟的生活史,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形意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追溯,以白描的手法讲述一代武学大师的传奇生活经历。作者运用较私人化的语气,大气中观点明确,而不浮夸的表述更以真实的记载来吸引读者,幽默的事件及连贯的行文让这本书从内容与写作手法上已独具一格。关于武术,书中写道:“薛颠开诚布公地说:‘现今谈武术的人,都拿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洗髓、易筋等词汇,逢人便讲,成了口头禅,但你要问他具体练法和步骤,他就张口结舌,答不出了。但我能说清楚。’”此外我们所接触到的“武术”一词,除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莫过于电视上总在转播的武林大会,过于花哨的招式,以回合制代替瞬间击中。李仲轩李老说象形术的“象形”后面还有两个字,为“象形取意”。薛颠言:“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正所谓“动作和精神分崩离析,各逞其能,是不协调;动作与精神相互配合,也是下乘”;“精神就是动作,动作就是精神”,才是象形术的路径。作者的文字略显简单,却传达出了更深的涵义。就像是韩瑜先生在序言里说的那样:“作者所整理编纂的内容层层削剥,系统全面,依据充实,确是祖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真谛精粹!”《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记录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段隽永的历史,关于李老,关于薛颠,关于武术。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炎黄子孙,武术的源远流长在我们当代年轻人的眼里究竟是怎样的,仅仅是变幻的招式或者运用特技制作出的漂亮镜头吗?当然不是,作者很清楚的道出武术的真谛,任何事物的最高境界都是无境界,这是一种需要意会的精神,并非当今赚取商业暴利的手段,中国是个武术大国,从派别到武学都有根多精髓在其中,而这本书记录的也只是后来的一小段,但是仅仅从这一小段的记载就可看出,一个文化的延续需要的是意念,当你从心里感到它的内在,也就能领悟其中的智慧。近些年接连的古装电影里不乏一些高手的独秀,当我们沉浸在这些镜头捕捉的一招一式中时,还要去了解一下像薛颠这样的大师,其实作者最终想让我们明白的是,自身能力有多强不仅仅是靠功夫,更是内心的一种坚韧,大师故去,他的精神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世间万物分秒皆在变幻中,得失与成败,消失与出现,瞬间沧海,下一秒就变桑田,唯有人心一直在喧嚣里渴望停在某种天真。逝去的武林,在今天也许已被遗忘,可是曾经的存在还是不时的让人想起,原来看到的听到的那些传言也只是传言,好在那段真实被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记下,用静止讲述逝去。谁肯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是武林呢?每天身边高手云集,而于武林之中的你,是否希望以此来体会武术的真谛,自认在武林之外的我,仅以这些文字为纪念,铭记逝去。

不能动粗,就只好逝去了

中国人对武林和江湖的了解有着它独特的浪漫途径:我爷爷那一辈儿的“英雄梦”是听来的,说书先生嘴里骑马弄长枪的将军和飞檐走壁、劫富济贫的侠盗,可以让他们忘了吃喝,不眠不休的想着“下回分解”;到了我爸爸长起来的时候,有一部叫《少林寺》的电影火遍了大江南北。这些正当年的小伙子们干脆就跑到河南的寺庙附近寻找师傅练了起来。他们有的人是三分钟热度,随着那一拨“武林风”的逝去就把这茬给忘了,可是也有人一直习武到了现在。虽然最后也没什么人成了武术大家,可是打拳练武成了他们一辈子的爱好;八零后小时候的玩物挺多,“武侠小说”却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等我们长大的时候,就有了“识时务”的大学教授,都把金庸列进了文学史里……如今这些都是过去了,功夫电影却还是一个大热门。《叶问》这样的电影一出来,马上就创下了票房的新高。几年前《逝去的武林》出版,标榜着一个真实的武林。看似打碎了大家心理的那份期望,实际上却激起大众强烈的好奇心。人们渴望知道他们心中故事的真实来源,渴望没有修饰的“硬派武侠”带来的全新感受。《逝去的武林》讲得是一代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故事,对它爱不释手的却多是不习武的文化人,是心中有浪漫的人。如今这个系列的书出了姊妹篇,给他题字的依旧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著名的文人。莫言先生说起话来高深莫测,一句“高术不可妄用”倒是引起一些外行的误解来。甚至有一个朋友说起了笑话:难道这不是一句骂人的话么?这便是中国哲学的魅力了。也许在看这个书之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练武的人居然能有这样高的文化修养。为该系列图书第一册做整理工作的徐皓峰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经提到,李老曾指导过他删去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教她如何“取其精华”。就算在传承形意拳的过程中,心中也有恰当的取舍,这是大家的风范,也算得真正做到了高术不妄用。《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上篇中的口述史部分,记录了李仲轩老人拜师以外的家族故事,我们也可在其中看到一些他与文化的渊源。李老的祖上有抗击英军的将领,有在民间享有很高威信,智擒飞贼的英雄(甚至被编成戏剧来传颂),还有在维新变法年代有显赫地位朝中大臣。这是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我通常说“三代出贵族”,这种骨子里的傲气,和高贵文化修养其实一种遗传,家族环境的遗传。所以到了后面的一代,虽然已经不算是贵族,没有了以往的家势和地位,可是那个落魄的怪人王守谦,依旧能画一手漂亮的图画,讲上流利的法语,保持着贵族应有的秉性和才情。人们才对他有了一个评价,称之为:“最后的名士”。如果是凭空编故事,恐怕很难有人这样定义一个“武林世家”。然而文人们看了,收获的全都是惊喜。李老拜师学艺,所习所悟都能用颇具哲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在《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下篇中,是对薛颠《象形拳法真诠》的系统讲解,虽然术语颇多,也有勾引文人读下去的一些细节。书中别具匠心用造字的六书来诠释打拳的道理,讲究借别人的架势来作为自己拳法中的偏旁部首,以对手的形破解对手的势。让人看着简直是趣味横生。形意拳是内家拳,讲究内外兼修。它学习十二种动物的形来克敌制胜,练到极致仿佛神兽附身,这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浪漫;它讲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在哲学成面上来参悟拳法,这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浪漫。形意拳虽是内家拳法,但是打起来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对战制敌最为实用,在战乱时期是国人保卫家园的好本领。这对于文人来说,更是天大的浪漫。都说“千古文人侠客梦”,做这个梦的人不在乎故事中有多少瑰丽的想象,而是与他们的心中产生了多大的共鸣。与其说《逝去的武林》系列是写给习武之人的书,倒不如说是写给那些不会武功的人看的书。但是在习武精神和文化传承上,它已经做得很出色了。———————好奇的分割线—————————当时写这个,,,是为了投给报纸的。结果因为太平平一直没发成,只能挪豆瓣来了。其实还有个尾巴,没写进去。说到形意拳是实用性最强的拳法,以前是抗敌的工具。我对陈平原老师那句话有个小小的歪曲:文人总是结交武者。文韬武略救不了国,才想起个人英雄主义,动粗了……现在河蟹,所以武林就只好逝去。

没玩过形意就别看这本书了

没见识过形意拳,贸贸然看这本书,会一头雾水,虽然薛颠本就已经讲得很透彻,李老又再细化,但没见识过形意的看了也没用。当然,看懂的另说。建议再买本《五行拳法真诠》,对照着看。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功夫还是练出来的扎实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