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法国的起源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53442011
作者:[法] 伊波利特·泰纳
页数:440页

作者简介

《现代法国的起源》分为三部分,即旧制度、大革命、新秩序,本书即第一部分,讲述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社会总体状况,并以史诗般的全景式手法,描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表现,其中包括高层、中层、下层、公共知识分子、军队等社会群体的活动状况,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爆发之前,即将喷发的火山潜伏在一潭死水下的沉闷肃杀的社会态势;或者说,本书描述是,一个曾经称雄欧洲大陆的强国,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暴力革命的临界点。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不同之处在于,《旧制度与大革命》采用的是理论分析的方法,更像社会分析报告;而本书采用的是实证主义方法,除了社会分析,还有大量真实而令人震惊的社会情境叙述,它不是自问自答式的告诉读者“为什么”,而是通过叙述让读者自己明白“为什么”。
★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人类文明史上百大经典著作”之一;
★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式的全景式描写,鞭辟入里的社会分析,深层次解读社会转型的艰难与曲折、从改革到革命的狂风暴雨式的突变;
★称雄欧洲大陆的法兰西帝国,为什么在一夜间迅速垮台?为什么繁荣与变革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青年学者黄艳红翻译,国内首次推出中文无删节平装普及全译本;国外政商学界精英人士必读书;

书籍目录

作者序
第一卷:社会结构
第一章 特权的起源
第二章 特权
第三章 特权者应负的地方职责
第四章 特权以普遍的服务为条件
第二卷:风尚与性格特征
第一章 旧制度风尚的本质特点
第二章 沙龙生活
第三章 沙龙生活的苦恼
第三卷:思想与学说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第二个要素:经典精神
第三章 两种元素的结合
第四章 未来社会的构建
第四卷:学说的传播
第一章 这种哲学在法国成功,在英国不成功
第二章 法国的公众
第三章 中产阶级
第五卷:人民
第一章 农民和农村
第二章 苦难的主要原因:税
第三章 不安定的下层
第四章 军队
第五章 小结

内容概要

伊波利特•泰纳,19 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主要作品有《英国文学史》 《现代法国的起源》等。在历史学领域,泰纳倡导历史学的科学化,是法国实证主义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现代法国的起源》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绚丽的修辞技艺著称,对后世历史学和法国政治思想史有重大影响。


 现代法国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当年曾经有人问周恩来总理:您怎么看法国大革命?周说了一句值得玩味的话:现在给它下结论为时尚早。不反对把这句话当成典型的外交辞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恰恰反映出了周恩来锐利的政治眼光。因为任何一个政治时代,在看待历史时,都会赋予它特定的政治视角。比如北宋年间王安石的改革——在某个时代,王被当成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在某个时代,王又被称为锐意革新的大政治家。因此,尽管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至今已有200多年,但是这起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事件,对如今的我们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今天还要讨论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爆发的意义所在。作为现代政治革命的原型,法国大革命在当时的影响以及长远意义塑造了如今的世界,也可以这样说,离开法国大革命就无法理解现代世界历史。但是诡异的是,对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至今仍然众口难调,各执一词。对此,《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无可奈何地说:“伟大的革命一旦成功,革命产生的原因就会消失,革命本身的成功,反而变得难以理解。”正如49年的那场大变迁,分属不同阵营的历史学者,至今仍对胜负双方的成败原因争执不休。《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成为热点出版物,或者说法国大革命在现代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指向性的话题,源于王岐山的推荐。对欧洲历史略有了解的人或许都知道,18世纪末期的法国并非弱国,虽然国内存在种种落后现象,但是与邻国相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是强国;而且在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民众的处境并非越变越坏,而是越变越好。既然如此,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此,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和泰纳《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给予答案的方式。《旧制度与大革命》仅有1卷,《现代法国的起源》共计6卷,只需要看卷数,就能大致看出二者的不同:如果说前者是一篇抽象(或者略微抽象)的社会分析论文,那么后者就是一部纪实文学报告——我在这里所说的“文学”,指的是“修辞学”意义上的文学,不是“虚构”意义上的文学,泰纳是法国修辞学领域的大家,他在行文上的造诣可以在书中看到。或者说,他深谙如何使枯燥的文章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受篇幅所限,托克维尔对旧制度的描述比较简略,并试图对旧制度的崩溃给出一个盖棺论定式的答案;泰纳的做法不同,针对大革命爆发之前奄奄一息的旧制度,他专门写了一本书,这就是《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而且他没有给出指引性的答案,他所做的只是客观的描述,试图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到答案。在《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当中,泰纳主要从社会总体状况,尤其是从阶级分层的角度,对1789大革命爆发之前的法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到高层、中层、底层,在大革命前夕的不同表现。事实上在任何时代,这三个阶层的社会地位都是迥然相异的,这里不再多说,单单简略说说他们在大革命爆发之前的政治表现。高层收归地方权力,权力过于集中;地方自治权限渐趋于无,庞大的地方政务人员群体成为尸位素餐的摆设,逐渐变得对地方事务漠不关心,甚至对地方事务毫无了解,权力过于集中的高层虽然想进行改革,但是他们切断了连接底层与高层的纽带——中层,对地方事务并不了解,即使进行改革也是无的放矢,用力十分,见效一二;生存状况日益恶劣的底层不满意无所事事的中层,同样对高层心怀怨恨,虽然大革命前夕,高层的某些改革缓解了底层的压力,但是底层反而因此感觉剩下的束缚更加难以忍受。由高层、中层、底层的政治表现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的政治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政治结构的问题必然导致财政问题。大革命爆发前夕,法国当时也的确存在严重的财政问题。但是,在这时候,仅仅将解决财政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财政手段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不解决政治结构的弊端,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财政问题。而大刀阔斧地改变政治结构,又不是高层愿意或可以容忍的。因此,大革命的爆发就成了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点燃大革命导火线的,恰恰是玩火自焚的高层,对于一个既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进行政治变革的政府,革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所以,《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中所有人的情绪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不满意。能让一个国家里所有的阶级都不满意,这样的国家领导者也不简单!关于法国大革命对现代中国具有什么指涉意义,这方面的文章多不胜数,这里不再多说。如果你不进去别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感觉它们过于枯燥或者深奥,请看《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至少我喜欢这种风格随和、不装腔作势的调调。最后,你还记得《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刚到鹅城的时候,说要做的三件事是什么吗?
  •     《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异同:相同点:泰纳与托克维尔在关于“旧制度”的问题上,看法是一样的:首先,是中央高度集权化,路易十四和他的继承人推行中央集权,新的政治措施未能建立,也使旧制度失去了最基础的庇护,这种政治制度上的脆弱,在当时法国的要害部位刺了第一刀。其次,是失去实权的地方管理者——贵族,成了无用而庞大的寄生群。他们的权力,几乎全由中央代为实施,他们自己不再掌控政治权力,也失去了关心地方事务的热情,但是,他们依然保留了部分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这无疑会增加下层人民对他们的憎恨。所以在大革命爆发之后,他们很快就成了革命者的箭靶。这是对法国刺出的第二刀。第三,农民。早在13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的法国,使农民成了土地所有者,原来是国王向领主征税,改制之后,是国王直接向农民征税,这使农民对税制和徭役的变动更加直接,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农民原来对领主的不满,随之直接变成了对国王的不满。这是对法国刺出的第三刀。第四,市民。大革命爆发前约100年,法国取消普选,公职逐渐成为商品,当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从失去实权的贵族手里购买,贵族一方面看不起这些暴发户,一方面又不得出卖某种特权换取利益,他们互相合作又互相鄙视。需要说明的是,资产阶级往往只关心经济利益,对政治事务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购买公职,进入政治领域,大多是为了给获取经济利益铺路,但是因为他们导致了寡头政治,所以普通市民对他们也不是太满意。这是对法国刺出的第四刀。第五,反宗教。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多说,简单说,宗教的麻痹作用日益减弱,人们更关心此生。这是第五刀。第六,知识分子。说得不好听一些,知识分子刚开始是特权阶层的依附者、寄生物,大革命爆发之前,失去实际权力的贵族往往把知识分子当做优伶,对他们来说,知识分子只是各种附庸风雅的沙龙里的点缀。但是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为知识分子产生新的理念,提供了土壤,新理念反过来又影响了贵族,或者说,贵族被有思想而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忽悠了。沙龙当时引领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失去权力的贵族和知识分子共同为大革命的爆发制造了舆论基调。最后一刀。不同点:首先,《旧制度与大革命》更加抽象化,思辨的东西比较多;《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更为具象,描写更加细致,尤其是对当时各种社会场景的描述入木三分,比如贵族的奢华、底层的悲惨。其次,都同意大革命的爆发是由于旧制度过于腐朽,但是托克维尔对大革命的爆发比较偏向肯定,泰纳比较偏向保守,反对革命中的恐怖手段、血腥清洗。这种立场使泰纳备受赞誉,也是他饱受诟病。最后,引用一段不知名网友的网文:记得上大学时,有一门课,名曰法国历史,授课的先生不失史家本色,颇重视细节,考试中有一道题是:法国大革命时,攻占巴士底狱的战斗中,有几个人率先冲入狱中?姓字名谁?何种职业?仿佛记得是两个人,其他我就一概不知了。但是我知道,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这场战斗是历史现象的重点描述对象,给人的印象是炮火连天,枪林弹雨,攻击的巴黎市民和守卫的士兵相互对射,死伤无数,最后这座象征着旧制度的堡垒终于被攻破了,解救了大批政治囚犯和革命人士。起义者义薄云天,可歌可泣,实乃惊天地而泣鬼神之壮举也。此种印象我在中学时就有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历史的主题几经变换,可我们的教科书似乎变化不大,历史的叙述一仍其旧。查史料,例如多米尼克•弗雷米和米谢尔•弗雷米编的《Quid98》,关于攻占巴士底狱是这样说的:守军为32名瑞士雇佣兵,82名残老军人,监狱长是贝尔纳•德•劳耐侯爵。进攻者为3000人(包括两个反水的王室卫队的分遣队),死了100人,伤了70人,德•劳耐侯爵投降之后被斩首。战斗的结果是解放了7个被关押的人:4名诈骗犯,2名精神病人,1名乱伦者。路易十六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7月14日,星期二,无事。”
  •     大概是从我的高中时代开始,娱乐节目就像决堤的海水一样,忽然在中国泛滥开来,从最早的《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里了》.....娱乐节目就像病毒一样,蔓延的速度令人目瞪口呆。这些节目的低级和无聊,几乎如出一辙,当我强迫自己长时间看它们的时候,最后难免会陷入意识上的虚脱状态。我一直感觉这个社会现象背后,一定有某种更深层的原因,但是一直不明所以,看了《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忽然产生了一些虽然不全面但是还算清晰的想法。一个国家的发展靠什么?科技进步?强大的军事?GDP?NO!靠的是民众,说到底,靠的是民众与政治的互动。说得再详细一些,这种互动的具体表现是,政策能给予民众多少好处,民众则会相应地给予政治同等的回馈;如果民众享有的利益多,民众则支持政府;反之,则民众持冷漠态度,甚至是反对。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政权的稳定依赖于民众的支持,至于怎么能让民众支持政府,上面已经说过了,关键在于政府能舍得割多少肉给民众。如果政府不愿意割肉,又想得到民众支持,那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加强思想控制。就像文革期间,大家高呼太祖万岁,大跳忠字舞;就像现在的朝鲜,进出海关给金家父子的巨幅宣传照拍照,必须拍全身。当然,思想控制只是一个方面,除了加强政治理论控制,给民众普及科学教育,也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保证。政治控制和科学教育,必须两手抓,才能使接受科学教育的被统治者服从政权,而不是反抗。朝鲜可以宣称可以送太空飞船到太阳上,但是在中国这种事不会发生,毕竟中国比朝鲜开放尺度大,虽然我不知道究竟大了多少,但是我知道中国肯定不是开放的,至少在文化领域不是这样的,不信你看看广电局那些锋利而无厘头的大剪刀,你看看大陆出版的那些被删改得语无伦次的境外输入图书。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开放,在如今的中国推行文革期间的文化禁闭政策是不可能的,因为老百姓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傻了,那么怎么巩固思想呢?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对zf的不满在囤积,埋怨zf说一套做一套,自己吃大份,让大众吃小份。怎么化解民众的不满?既然围堵成功的可能不大,那就疏导。怎么疏导呢?这就有了铺天盖地的娱乐节目,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艺术服务于政治的另外一种形式。是的,艺术曾经为政治服务过,现在它仍然在服务。那么,公众为什么会接受这些娱乐节目?因为大家在苦闷中把它们当成了一种精神鸦片,因为大家对zf已经部分程度或者完全失去了信心,不知道zf的承诺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不知道zf的承诺有多少是真的。就像以前网上盛传的一段视频(不知道是否属实):记者问:zf这回打算动真格的反腐,您怎么看?被问者:你的意思是说,以前说反腐只是说说吗?18世纪的法国为什么会爆发大革命?除了法国政府自己,没有人对法国政府再有信心。就说这么多吧。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秒托克维尔十条街。
  •     书里很多地方让窝以为是在写你国。。。
  •     强大的国家各有各的强大,即将崩溃的社会但是往往都是相似的。
  •     太好了,不管文笔还是内容上都确实配得上与米什莱并列。两个感想,一是泰纳不经意间的对比透露后来修正史学评判大革命的一些标准有失偏颇,拿革命中或者革命后的短期情况来论证大革命的作用难以令人信服;二是米什莱加泰纳不就等于福柯了吗?哈哈哈
  •     所有和我一样一下笔就毫无节制的统统扣一星
  •     美妙精当的文笔配上优雅的译笔,历史细节、宏大叙事、概括分析。政见观念虽不出同门,却有绝对不逊米什莱的史风。治法国史者不可不读。
  •     非常精彩 就是篇幅太大了点 看到最后比较累
  •     内容挺丰富,第一章关于特权阶层教士 贵族和国王功绩和报酬,然后是怎样脱离民众并被怨恨的。有些论点不同意,比如说现在得到的种种报酬可以看出他们曾经建立了怎么样伟大的功勋才让人民心甘情愿地献祭,民众的爱戴当然不是毫无缘由的,但是欺骗迷魂汤的手段其中也是有的。另外,作者文笔好,但是至少在第一章,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没解释清楚,即如何教士及贵族脱离了属地和民众,权力被国王行政机关和官吏所把持的,他们如何逐渐地让渡自己的诸多权力,并且将同民众打交道视为一种耻辱的……至于宫廷风尚,沙龙,贵族的精神生活等描述,挺有意思的,忽然理解了为啥当时路易十六的王后上断头台还是冷静优雅,想想曾经看过一篇赞颂她是如何如何高贵典雅具有贵族精神等等,简直就是扯淡臆断。事实证明脱离社会背景谈论事件人物定是胡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