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美术史话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102021195
作者:崔庆忠
页数:211页

作者简介

《现代派美术史话》内容简介:一、艺术革命的酝酿——19世纪末期艺术诸流派;二、艺术革命的开始——20世纪早期的现代派美术;三、艺术革命的展开——一战期间及战后的现代派美术等。

书籍目录

丛书前言世界是一个整体序一艺术革命的酝酿——19世纪末期艺术诸流派  1.色彩的革命——印象主义美术  2.给绘画以激情——后印象主义艺术  3.世纪 的恶梦——象征主义画派  4.一群“先知”——纳比派  5.现代工艺美术的必起——新艺术运动  6.象征与装饰的结合——维也纳分离派二艺术革命的开始——20世纪早期的现代派美术  1.色彩的解放——野兽派  2.形式和技巧的革命——立体主义画派  3.大河改道——世纪之初的现代雕塑艺术  4.生命的呐喊——德国表现主义艺术  5.重建的世界——俄国的抽象主义和构成主义  6.速度和力量的礼赞——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三艺术革命的展开——一战期间及战后的现代派美术  1.达达就是达达——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2.埃菲尔铁塔下的一群外国画家——巴黎画派  3.梦的解析——超现实主义艺术  4.抨击现存社会的表现主义团体——德国新客观派  5.现代设计的摇篮——包浩斯  6.一场民族现代艺术运动——墨西哥壁画四  艺术革命的深化——二战后的现代派艺术    1:美国艺术的崛起——抽象表现主义    2.从摩尔到培根——英国前卫艺术    3.梦幻般的人物——眼睛蛇艺术群    4.骑士勺马——战后意大利和法国雕塑      5.欧洲抽象表现卜义——“不定形艺术”五  艺术革命的泛滥——60年代的现代派艺术    1.超越绘画——走向生活的波普艺术    2.打、砸、拆、包的欧洲波普——新现实主义     3.迈向空白虚无的境界——从色面绘画、硬边艺术到    最低限艺术    4.亲近科学——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    5.超越作品——行为艺术和激浪艺术    6.现代艺术的终结——融于生活的观念艺术主要参考书目图版目录后记

编辑推荐

历史用年代和人名组成了一部浩繁巨著,美术史却用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而具有感情的历史,它以如此具体的可视性,让我们看到了由无数个形象构成的一部更为真切的历史,更清楚地看到人类所走过的每一个历程。《现代派美术史话》用历史的长线串联起一幅幅精美珍贵的图画,再现灿烂辉煌的美术史,带你走近艺术家的人生历程,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辛,以及他们画幅中所表现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历史人物变化所隐藏的悲欢故事。

内容概要

崔庆忠,1969年生于山东省蒙阴县,1990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专业。1994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美术理论专业,1997年毕业,获美术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理论研究室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曾出版《中国绘画史》,《世界绘画史通览》等著作,并在国内重要美术期刊上发表美术学论文数篇。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世界是一个整体                                                                刘小路    早在2500年以前,伟大的孔子就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时代的四海是指中国,今天我们理解的四海则指全世界。人类自古就互相交往,尤其大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撞和交流,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今天,有人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文化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1996年在哈佛大学讲演时,我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    十几年前,我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的责任编辑,对中外美术的研究和出版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就想编一套中外美术史话。到美国和日本讲学时,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美术馆前排起长队,更深切感到美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外美术史话,不就等于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吗?我国已经出版过一些中外美术史著作,却还没有一套分国的美术史,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随着我国与外国交流的日益增加。世界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这套丛书的重要意义更不言而喻,而选题的设想也逐步形成了。    非常幸运,这个盛世修史的选题设想得到国内最权威的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经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装帧设计室主任胡建斌先生协商,很快得到社长郜宗远、总编辑刘玉山、副总编辑程大利先生亲切关心和鼎力支持,这个选题终于决定下来。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正与荣宝斋、连环画出版社等国家最高的美术出版机构联合组成中国美术出版的第一大集团——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所以,这套丛书同时荣幸地成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重点项目。    我们计划先编10本外国的美术史话,每本大约12万字、100幅图片。图片全部是彩色随文插图,便于大家阅读,并且在20世纪内出齐。这10本是:希腊罗马美术史话、意大利美术史话、法国美术史话、德国美术史话、英国美术史话、俄罗斯美术史话、美国美术史话、日本美术史话、印度美术史话、现代美术史话。条件成熟后,还想再编两河美术史话、埃及美术史话、非洲美术史话、拉丁美洲美术史话……等等。这样,外国美术就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    这些国家的美术,实际上我国国民并非完全陌生,许多年轻人甚至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长串艺术家的名字、作品和事迹。但是,要想把该国美术发展从头到尾理清楚却绝非朝夕之功。而且,西方的美术史往往是按照原始、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等时代顺序编写,各国的独自发展脉络反而不太清晰。所以,编写分国美术史实有必要。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外国美术史应该由外国人来写,中国人写的外国美术史行吗?其实,外国人也会碰上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们也同样是本国人写外国美术史。他们也许对本国美术是权威,但对于本国以外美术的研究未必就比中国学者高。我到国外的深切感受之一就是:中国学者的水平绝不亚于国外学者,尤其是在对第三国的研究领域。我的一些同学在美国留学西方美术后曾深有感触地私下对我说:“美国教授固然对欧洲美术有其见多识广的长处,然而我终于认识到他们研究的深刻性并没有超过我的硕士导师吴甲丰先生,遗憾的是吴先生却是直到功成名就的晚年才去过一次荷兰。”我亦有同感。在读研究生时,我也受过吴先生的教诲。他虽去世有年,但他的修养和文采使我记忆犹新。    外国美术史话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相应国家美术研究的学者,懂得相应国家的语言,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且具有到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或工作的经历。有的还长期旅居国外,甚至做过驻外文化参赞。记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曾有一个口号,叫作“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目”;那么,外国美术史话编写的口号就是“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书”。因是史话,我们力求文字优美,通俗易懂,写法大致统一,而又保持个人风格。    青年是世界的希望,也是21世纪的希望。所以,这套书主要是面向普通的大学生朋友。但我们期待它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所有的朋友都适用。我们希望:它将是献给21世纪的一份厚礼。    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1998年12月12日

章节摘录

书摘1    1908年,布拉克在康威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列在《GilBla》这份刊物中指出:“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了立方体。”这便是“立体派”这个名称的由来。立体派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另外德劳内和莱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立体派艺术家。    毕加索(Picas∞,1881一1973)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是欧洲现代美术开创性的一代大师;立体派绘画的旗手和创始人;是一个从上.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派画家。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他的父亲是艺术家和美术教师,毕加索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在巴塞罗那接受的大部分训练,当时这个城市就已经像现在一样,是西班牙最闻名于世而且能开发人们智慧的城市。毕加索从16岁就开始举办个人画展,1901年一1904年之间,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以蓝色为主调。描绘的多是那些沉默、贫困、屈从的苦难人物。这个时期的绘画特点,多数是表现孤独和悲凉的情绪。画家以忧郁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表现社会,描写了一些在贫困中生活的母亲,形体消瘦的残疾人.面无血色的妓女,营养不良的孩子们等,灰蓝色调与深沉的主题达到统一。《熨衣妇》和《节俭的饮食》是此期的代表作品。熨衣妇,是一位形容憔悴、过度劳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显示出艺术家对他人的贫困所抱的深深同情,也透露出毕加索那些年生活的贫困所带来的忧郁的观察社会的眼光。    1904年以后毕加索定居巴黎。住到巴黎北部位于蒙马特尔的一个公寓里,这个公寓有一个绰号叫洗衣房。此时毕加索的生活仍然十分穷困,但他的作品开始从伤感的蓝色中解脱出来,被称为玫瑰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将那些沉默、贫困、屈从的苦难人物,改为马戏、杂技和丑角演员等。画面上展现的人物是沉静的,无更多的表情,仍然是表现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色彩上采取粉红与褐色为基调,注重色彩与形体的描写。这时的一系列作品实际上是一个青年落魄艺术家心灵的写照。1906年以后,毕加索的艺术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作品中对形式因素的追求加强了。注重于物体的结构表现,最终他与布拉克的知遇,导致了立体派绘画的开始。起先,他笔下的物体趋向单纯化和几何形体,这主要是受塞尚作品的启示。1907年.毕加索在绘画艺术上走向一次大的革命,以立体主义美学观点,创作了他那幅著名的《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图20)是第一幅立体主义作品,这幅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同时也被认为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水岭。    关于《亚威农少女》,有的论者说,这幅画描绘的是妓院里的场面,因为亚威农是西班牙一条街道的名称,该地有不少妓院。画中左边三个半裸体的少女,是用各种三角形凑起来的;右边两个人的面部,样子很吓人,……书摘2    1909至1912年,  为毕加索的早期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此一时期,他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以几何学的分析方法,把自然界的形体打破、分解,然后进行主观组合、凝聚,在单一的平面上,得到一个总体经验效果。    1912年底,毕加索不再从解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种主体意念。这时被称为他的“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画面不再是透视物象的窗户,而是进行组合现象的场所,利用布、壁纸、复制品或照八等其他材料任意拚贴构成画而。    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开始,绘画艺术向着主观抽象,  复杂的方面发展,与原来的物象形态越来越远厂,现代美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以,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从此开始不断跳跃、变化,随时都有新的因素滋生出来。1915—1921年,他曾一度回到古典主义,在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娴热的写实技巧,造型严谨、准确,善于运用对比色和中间色。他还根据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作画。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坚持一图20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年,布上油画,243.8 x 233.7厘米,纽约现代美术馆个“变”字,“变”就是他的艺术特色。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创作了铜版画《佛朗哥的梦幻和谎言》与大型壁画作品《格尔尼卡》。格尔尼卡》(图21)是毕加索的一幅最著名的大型壁画作品。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1937年4月26日,佛朗哥下令由德国佣空军对它进行了连续三小时的轰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和平居民进行的最猛烈的轰炸、屠杀。英国《泰晤上报》报导说:“浓烟之中火焰的反光,十英里以外都可看到他们在山顶上跳跃,整整一夜房屋在倒塌”,整个城市变为一片平地。毕加索在决定画这幅画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时说:“当我描绘那幅将被称为《格尔尼卡》的画时,我清楚地表明了对那个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这幅宽达二十五英尺的大画,表现了“暴行对人民的摧残”,被称作为“毕加索式的哀悼”而载入美术史册。    这幅画是运用立体主义的变形、错位和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画成的,它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兽行。画家把惊恐、愤怒、凄惨、残酷等多种感情立体地、交织地展示出来了。这里有燃烧的房屋、绝望的呼号、死亡的战士和儿童、惊恐的妇女和绝望的母亲。画面的中间是一匹身上有裂痕的受伤的马,它被一支长矛所刺穿,正发出嘶烈的哀鸣,画家自述这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它代表受难的西班牙。马脚下仰卧着一名死去的战士,右手握一柄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的鲜花。左端有个仰天哭嚎的母亲,怀里抱着死去的婴儿。她的背后站着一只举首顾盼的牛。脸上露出残忍图21毕加索《格尔尼卡》(局部)1937年,油画,349.7x776.6厘米的狞笑;画家自述这牛乃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牛头与马首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画的右端有人举起双手,象是被火焰围困;另一个妇女正向着画面中心冲去。一个披发的妇女从窗户中伸出头来,手里掌着一盏灯举近马头。在这一切之上,是一盏闪亮的电灯,发出锯齿状的强光,照耀着这血腥的场面。整个画面的底部是封闭的,而高处则是开放的,其中造成许多空隙和缺口,例如妇女的双臂、手执油灯的妇女、马首的嘶鸣、竖起的牛角与尾巴等。山于构图的向上突起,  产生超越上升的感觉,  贯串着夸张激烈的运动。全画用黑白灰三色绘制而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组合所造成的画面的摇曳和意象的恐怖,形象的分解歪曲,曲线和锐角的对比交错,支离破碎的层次组合,给人以一种骚扰动乱、暴烈恐怖和天崩地裂的强烈印象。    《格尔尼卡》的创作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很大,它为这幅作品搞了一百幅草图和有关的素描或彩绘稿,这使得艺术家后来一段时间内的绘画具有’种深深动乱的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留居巴黎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1944年,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把印有《格尔尼卡》的名信片,分发给前来参观他画室的纳粹军官,以示抗议。    巴黎解放后,毕加索的绘画表现了尽情的欢乐场面,他1944年8月用普桑的作品改画的《畅饮狂欢》,是一场庆功的纵酒狂宴。他1946年创作的一幅《生之快乐》(图22)是一幅更加兴高采烈的作品,这幅作品是以平涂的色块和曲线的轮廓来表现的,庄重的半人半马怪的笛声,欢乐的山羊围绕着美丽的舞女跳跃。舞女的舞步绊来绊去,她那厚实的美发和丰满的乳房,在和风中拍动。事实上,这幅作品是对传统田园牧歌式的作品的一种讽刺与革命。    毕加索是一个长寿的大师,他活到了92岁。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看到了每一个现代派的兴起和衰亡;毕加索是多产的,他一生创作了大约六万多件油画、版画、素描、雕塑、拼集式作品和拼贴画;毕加索是多变的,他从未满足过,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种艺术形式,他的作品几乎成为欧洲现代美术史各种流派的典范。当然,毕加索在多方面的探索之中,有的难免走上极端,他的有些作品无法被人们理解,既使在他反法西斯主义和宣扬人道主义的作品中也因为形式的不易被理解而降低了艺术作品应有的价值。    布拉克(Brague,1882—1963)生于塞纳河畔的阿让特伊,卒于巴黎。他与毕加索一起作为立体派绘画的创始人,最初,他们在风格上是比较‘致的。但是从两位艺术家的本质来看还是区别明显的。毕加索的艺术求变求新,而不局限于一种领域,无论具象的还是抽象的、现实的还是超现实的同时并存。布拉克却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常常显得过于理智,要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再迈出新的一步。正像赫伯特.里德所说的那样:“布拉克毕生保持着统一的艺术风格,这是毕加索所不能要求的美德,而且这种统一风格是在立体派的形成阶段就开始的。”当然,这种风格的统一并未影响他对新的艺术语言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毕加索开始远离立体派。布拉克尽管在战后继续着立体派的书业,但他的几何形体已经相对减弱。追求的一种比较自由的,而又带有丰富个性的表现,似乎像马蒂斯的作品那样显得舒适、明朗。    布拉克一生创作厂大量的立体主义作品。《小提琴和调色板》  (图23),是他早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一幅静物画作品。布拉克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去分析、破除和捣毁艺术家的传统人物、静物和风景画题材,产生出视觉的、象征的、记忆的或真实性的新概念,这是绘画空间和结构的新概念。是一场形式与技巧的革命。在这幅高而狭窄的画中,我们仍然可以认得出的物体是支离破碎的,紧密排列的色彩小平面,在观者的眼前发生变化。《竖琴与小提琴静物》是一幅静物画。但我们从这幅作品中很难看到静物形象的影子,这里的静物是支离破碎的,静物被化作紧密编排的色彩小平面。这幅作品彻底地阐明了变形、同时并置和连续视觉的概念。在布拉克的一生中,这种风格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在1920年代,布拉克的风格有所变化,似乎和毕加索一样抛弃了立体主义,《裸女和水果蓝》(图24)就是这时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将人物以非常敏感的女性美,漂浮在有限的绘画空间。中间色调的混合构图,松散、流动的人物轮廓线,确定了那些中间色,使得整幅画面相比它早期立体主义作品不再刻板,独具一种形式美。……


 现代派美术史话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一团乱麻。确实是艺术的退步
  •     无意义
  •     资料比较充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