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学经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 五常学经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8618364
作者:张五常
页数:252页

读《五常学经济》

前言甚久没有写一下读书的感受、感悟了,原因是最近读的书,要不是很难明白,要不就是过于明白,感悟深了一言难蔽,感悟浅了没有写的必要。许久之前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就说过,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所以阅读是互动的。若要有一定的感悟,双方的配合,缺一不可。一方的层次高了,一方的层次低了,都难以称得上是有很好的交流。但是这样引为知己的读法,一般很难做到。所以,我读书,很多是“请教式”的,希望从作者那里收获多一点,好提升一下自己的层次,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到和作者推心置腹的交流。今天我要谈的是我读《五常学经济》,作者张五常将他一生的学习经历以及学习经验都谈了一遍,没有分毫藏私的地方,值得一读再读。何以是大师张五常的求学经历,就如同他自己所说,受到了很多名流大家的提携,然而在他自己远赴他国求学之前,却是一个屡屡考试失败的学生,还留过级。最后,教无可教,老师让他自己学去。但是,那个让他自己学习的老师,却对五常说:“我不管你的行为,不知怎样管才对,罗湖我遇到过像你这样的学生。你脑中所想的脱离了同学,也脱离了老师,层面不同,有谁可以教你呢?我教不来,只希望你不要管他人怎样说,好自为之,将来在学问上你会走得很远,远过所有我认识的人。”遇到一个理解自己的老师,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五常的小时候,与别人不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个性”。书中提到,他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跑去后山,坐在一块大石上胡思乱想。试问,现在有多少个小孩子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去想东想西的呢?这样的习惯,却不是以生俱来的,而是和张五常一家在广西避难的日子有关。在当时,七岁的张五常要一个人坐火车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与亲人会合,谁可以帮他?只有自己罢了。何况,那是一个兵荒马乱,人人都力求自保的年代。独立,这个就是张五常从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后来,张五常回去了香港,去到了当时的湾仔书院读书,最后被逐出学校,经常混迹于当时的太宁街。太宁街是一个对张五常有着重要影响的地方。因为,当时的太宁街上,有着众多的奇人异士,比如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舒巷城、著名粤曲名家王君如、国脚王文华、世界冠军容国团等。天天和这些人一齐天南地北的乱侃,耳濡目染,自然就有一番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虽然,当时的他们还是默默无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学可以上,很多连中学都没有读过。但这些人在后来取得一番成就,从这个时候便可以看出来了。张五常对此有着自己的总结:“是的,无钱求学就有这样的好处:你要逼着自己想出来。这是创作,不一定比专业训练的好,但没有成见的左右,新意来得容易。”这便是他们后来能够取得比其它人更大成就的秘诀。终于,张五常出国了。跑去了当时经济学的大本营——加州大学求学。在这所大学里面,张五常仍然不改我行我素的本色,在课堂上对老师穷追猛打,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否错对,先讲出来再说。但出奇的是,这些教授们,一个个对此都不以为意,反而大加赞赏,修养实在是好得很。正是这样鼓励学生自发思考的环境,让张五常坚定自己对学问的追求。最后,到达一个高度。其实,成就大师很简单。以上的叙述,都谈到了一些,就是:独立的观察+独立的思考+鼓励思考的环境学经济,学法学张五常认为,经济学的价值在于解释,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坚持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出发,不断的假设求证,只要解释得通,就是成立。由此,我就想,法学的价值是什么呢?是解释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还是研究法律的条文?法律同样是一个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问。但是,法学的任务和张五常眼中的经济学不一样。法既从现实而来,但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法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更多的是要让人们可以在一定的规则下生活得更好。只是,这个课题,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不过,现在既然有一个起点,不妨尝试走一下,终点在哪未可知,但我希望自己也能如张五常一般,在思考中,获得无上的乐趣。

谆谆教诲现于他的经历

张五常很有争议。曾经常看他的blog,虽没有细看,但总觉得其口气不小,常说自己的文章可传于后世。张口闭口就是那些赫赫有名的经济泰斗们。我深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凡事谦虚是必须的。于是我也像许多国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对他不以为然了。但他在经济学里的贡献却不会随他的口气大而被淹没。天才有时总有那么些狂妄,虽然他不自认天才,但是经济实证研究被大师大力推崇,有的认为在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当今他站第一把交椅。因此我就想了解张五常是怎样与经济发生关系的?又是怎样有所成就的?《五常学经济》里,张五常较好的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思想形成轨迹,他自认自己散文写得好,这虽与经济研究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把观点写得明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什么都追求快餐的年代,文字能吸引人显然可以增加文章有效传播的胜算,这点他有自知之明。张五常认为学习要有经历和名师。经历让你对世界的问题有透彻的了解,提出对的问题是解决事情的关键。他认为许多经济理论与事实脱轨,毫无解释力可言。因此,接近生活是经济学家的必修课。这点他首推斯密,认为斯密代表着经济学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张五常遇到的名师多多。父亲母亲、小学中学老师、舒巷城、阿尔钦、赫舒拉发、布鲁纳、科斯、弗里德曼......都是他的名师---或者生活上的或者学术上的。他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鼓励,学会了书写,知晓了治学之道。该书叙述学习经济的经历是成功的,它将谆谆教诲现于自己的经历中传递给了读者。

人生不得复制

五常的故事可以拿来借鉴,大抵也验证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突然发现诸多半路出家的例子,而且还不少。这是个有趣的议题。

张老先生的狂生本色

虽说难保没有夸大的成分,因为如果本书里面所有说法都中肯的话,那张先生不拿诺奖简直是没天理的事。不过,张老先生的求学际遇实在足够传奇。而且,他还幸运地赶上了那个还是比较注重思想的经济学的年代。余生也晚,余智也愚,只好痛苦地在一篇篇充斥着数学模型的经济学论文中度日了。

genius

Someone said a really success is made from sweat by 99% and gift by 1%;but the latter is more important and it decide the result.proffesor Zhang was a genius.He was specially independent.When he was a boy,he lived a queasy life and had a habit thinking things independly.IT all denpand that he was a genius.As a chinese man ,I know that we all be taught to be good person.The only standard is obey all the eldership and goverment and party and so on. people need good teachers and colleagues.Zhang is more impersonal than many professors and scholars used by the emperor.

我是来向弗里德曼致敬的

这篇上主页是闹哪样?..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17742/“我们不容易想象一个比佛利民更伟大的人生。生于一九一二,他度过的日子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大时代。科技猛进,战争无数,什么主义都出现过。上苍有眼,看中了一个长得不高的人,把所有应付这些大争议需要的天赋都给了他。他于是站起来,寸步不移地为人类的生活与自——+——由辩护,到死为止。”“二十世纪的主义之争,不是因为佛利民的存在而起,但却因为他的存在而消散了。他站在那里没有谁不知道,我想,既然大家知道,他会永远地站在那里的。”不明白为什么弗里德曼的两篇文章放在附录里。或许因为是增补的?不得而知。反正当时看到这段文字,就把五常逃难的传奇,美国的奇遇,阿尔钦赫舒拉发布鲁纳的种种教诲,佃农理论里外各项实证研究,还有五常式的傲视天下和无主语句,都抛在脑后。 弗里德曼老师永垂不朽。

四两拨千斤

近来因为考研的压力,即使强颜欢笑也难免心头乌云笼罩,有缘拜读此书,颇有拨云见月之感。对我而言,经济学是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所以对张老以解释现象为目的的方向颇有共鸣,或许以把握思想为纲,以数理证明为辅,以图形解释为像,会对今后的经济学习更有帮助。当然,根本的,还是在对的内容和方向上勤奋。纵是拨云见月,月还是很遥远的。

醍醐灌顶

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挑明了很多心中的困惑。学经济是一定要追根溯源的,现代学说分支太多,好比大树上的枝杈。繁多,摸不着头脑,更容易误入歧途,寻到根部,读懂大师的作品,扎实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寻到真谛,解释现象~~~~~~

一蓑烟雨任平生

虽然我不是学经济的,有限的关注和了解也是从最近两三年才开始,其起因自然是开始接触基金和股票的投资。其动机自然也十分单纯,除了冀望有助于多赚得一点货币之外,也有着拓展自己视野和能力的一点心思。张五常这个名字自不用多说,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或多或少都应该有所知悉。在现代经济学基本是西方经济学的体系下,这是少有的几个能够站得住的中国人(说华人是不是更准确,呵呵)。我自然没有能力去研读专业的经济学理论,因此这本“半是传记,半是故事”的书无疑更适合我的阅读水准。正如张教授在序中所说:“可能因为现身说法有较大的感染力,作者自述的求学或追求真理的文字可以发挥很大的教育作用。”作者本人的天才、成长的环境、求学的际遇不可复制,但仅是那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也足够我去仰望了。但读完之后,应该要怎么样呢?序的最后一句话点出来:“前辈无疑可以,作为后辈我也有机会吧。”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位有志上进的人(不限少年、青年、中年......),都可以在自己的一块领域里,为后来者留下一点足供借鉴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你首先要给自己创造出这样一点东西来。张教授在扉页引用苏轼的《定风波》,我多读几次,真是也有些共鸣。

飞扬跋扈为谁雄

文字不多,且有重复,但大有裨益,有关美国研究院的教学、个人创作与求学的内容给人启发尤多。张确实个奇人。有此回忆,已年过七十。子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张岂止是从心所欲,他的心中恐怕根本就没有什么矩不矩。还是那么露才扬己,还是那么飞扬跋扈。

奇人奇事奇思...

原来在看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和《佃农理论》时就诧异于书页中喷薄而出的理论活力。读罢《五常学经济》,才明白这种张力的来源。如果不是年少时战争中的独特体验、不幸而又万幸地逃离正统教育体系以及那些给予他适当鼓励和自由空间的老师,他理论中那种令人惊诧的生命力将无处孕育,更无从修成正果。这些经历给了对世事敏感好奇的他一个观察世界细腻而质朴的视角。在充斥着漂亮的数理模型和规范的计量分析的当今经济学学术界,这种有着孩童般天真的质问和有着哲学家般睿智的回答已不多见。奇人、奇事、奇思不是一个平凡人可以期冀的,但如果有一天这种幸事在我身上发生,我是否有承担的勇气呢?它的降临可能让这个世界顿时被抽去了光亮,只留我在黑暗中摸索...这么看来最难得的还是张五常赠与自己的东坡名词《定风波》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看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聪明人不是我辈。

看了张五常的这本书,真的发出感慨,世界上聪明人真的很多,几年时间的用功苦读就能达到我辈凡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和深度,羡慕,惭愧。从这点上看,我对现在小孩子课业那么繁重,课内课外的,持保留意见。张五常的经历真的是应了那句话“要成才,自成才”。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张五常和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伟大的理论靠的是灵感和预测,不是实验和数学方程式。

五常先生说的是道

1、从书中了解了如何去做研究,或者说如何运用正确和严谨的方式去研究问题;2、不光是经济学,经济学本是解决分析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推而广之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思维分析更广范围的问题;《魔鬼经济学》全书同样讲的就是这个分析问题的方法,更为详尽;3、对掌握的经济学知识点睛,提纲挈领。所以,虽然只花了4个小时就读完,但颇有收获。

笔记

作者说了几个他在美国的老师,印象比较深的:1. 阿尔钦 (Armen A. Alchian), AAA级别哈。不备课,没讲义,问的问题浅白,象小孩问的;但是旁听生不准提问不准回答问题。张五常上他的价格理论第一课,阿尔钦提了个问题,沙滩上很多石头,在没有任何度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知道某块石头的重量,这一问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了四周(每周3节课);第二学期上来又问什么是货币,又自由讨论三周。2. 赫舒拉发 (Jack Hirshleifer), 与学生平起平坐,自己知道的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被学生指出错误不恼反喜,抓重点,不强加自己观点,任何分析都附以例子使更通易理解,时常满脸微笑。3. 布鲁纳(Karl Brunner), 严格要求,注重逻辑严谨,一学期里教科书只讲了18页,几乎每段话都推敲出毛病来。张先生关于经济学还表达了几个观点:不用数学可推理,街头巷尾好去处,传统理论觅新意,学术要从浅处看。。。经济解释是解释人的行为以及人的行为引起的各种现象。个人感觉心理因素也应该成为经济解释的一部分。关于吉芬物品(Giffen Good,作者解释为价格趋高需求亦增高的商品)张先生认为不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去年下半年的国内房价,虽然需求量是个不可知的东东,但是成交量的上升也不是凭空来的呀。记得去年新闻里说到海南的房价,采访了一位东北去的购房大姐,大姐在海南呆了两周到处转房,没啥满意的价钱还又贵,最后东北大姐面对镜头一脸的痛苦,说她就大概其的买了一间,跟终于完成了一项任务一样。。。经济里面包含太多,经济解释是个有意思的事。张先生在书里也一直忽悠他的三卷本的《经济解释》,心里痒痒滴想睽睽。《五常学经济》是看过的中信出的这几本里最好看的,common sense often is not so common 象层窗户纸,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去捅破。

写在<五常学经济>扉页上

古时人们有几十卷书已可称书香世家,他们每本皆翻了不下十遍,密布批注,心血于此,专注以此。我千卷藏书,足慰平生,不用在买。三人行于网上,必有我师,启我智慧,授我知识。每个人的武道之路是不同的。2010-3-24摘录:将来在学问上,你会走得很远,远过我所有认识的人。太宁街昔日的能人异士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他们没有一个算得上受过高级教育。不值钱的十八般武艺了不起,但法门全部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无钱求学就有这样的好处,你要逼着自己想出来。这是创作,不一定并专业训练的好,但没有成见的左右,新意来得容易。我的秘方是先学创作然后求学,不是先求学然后尝试创作。求学一般是求成见,是创作的大忌。我拜服深泉,因为他对文学的见解是他自己的发明,与学校教师教的是两回事。遇到深泉后我知道山外有山,学问这回事不可以完全不学。此后每星期我都等着享受赫师授课的那一晚,享受了三年。在台湾土地改革下,地主的分成被规限为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平起平座的感受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思说想快如闪电,但在教书时,自己知的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而他每说了一段话,就有意或无意地停下来,希望学生提出新的观点,也希望学生证明他是错了。当他认为学生所说的愚不可及,就忙顾左右而言他,听到较为可取的,就大加赞赏。这样的上课气氛,会使最愚蠢的学生变为天才。是的,在赫舒拉发的课堂上,我是个天才。他是我第一个真正的启蒙老师。旁听了他不及一年,我就意识到,既然能跟他“平起平座”,那么将来要做教授是没有问题的。天下间这样的老师到哪里去找?全书看完,有些章节有重复。

狂生本色不改

老张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其自信,不过人确实是有几把刷子。看了之后感叹国内出不了大家的首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好老师,看到他从学阿尔钦等牛人的经历,太向往了,再看看哈佛讲公平与正义的桑德尔教授,别人的课堂是怎样一个场景,最后想想我们读书时候讲课的老师,差距啊。。。搞学术还是去美国吧,我们差了别人几光年。不知道年轻读书的同学看了之后是不是对美国的大学多了几层向往,呵呵。

有趣的张狂的不会说假话的张五常

1求学 a决心——兴趣——集中b效率——学的快 记得牢c名师——师以徒名 徒以师名2为学a根源——解释现象——认识世界b核心——1需求曲线2在局限下的最大化——效用、财富、收入、租金、利润3边际4条件c实证研究——趣例——实践

"现身说法"的力量

工大“90周年校庆, 90名家讲坛”邀请了五常先生讲座, 讲座的题目是“我是怎样做学问的?” 讲座当天主楼礼堂人满为患, 走道两旁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伊在台上侃侃而谈, 口沫横飞. 学生都深受其张扬自信的个性魅力蛊惑, 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两个小时的讲座让人意犹未尽.讲座与其说是在讲如何做学问, 不如说是在讲伊的成长史. 亦或者说是他的每一步成长, 都深刻影响了其做学问的方法、态度. 正如这本书名为<五常学经济>, 内容更像一本自传.看了这本书, 才知道讲座的内容多以本书为蓝本. 有很多颇为波折的经历和很多不可复制的机缘还有很多让人仰望的事迹...但五常先生的文字颇为老道, 看来是很酣畅淋漓. 书分七章, 但是很多内容是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像个絮絮叨叨的老人, 从很多小事勾起同一段记忆. 若是没有讲座的现身说法在前, 这样的反复容易让人腹诽..整体来说, 伊的经历, 还是给做学问的人很多启发、思考和共鸣.1 鼓舞人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或许身边那个中学无法毕业的人会是大学里的明星学生, 一个人的鼓舞足以成为巨大的信心2 阅读积累是老生常谈的方法论, 不求甚解与丝丝入微的选择同样由自己把握, 只不过不求甚解是不是能真的能入定般驻扎图书馆三个月, 一车一车的快速阅读, 丝丝入微是不是能真的把一篇论文揣在口袋里半月, 直到读出文章的精髓3 当什么时候可以不再积累, 全心创造?五常先生在台上很平淡的说, 我不要要抄袭任何人, 我有一个自己学派要经营, 1969年后, 我就不再事无巨细阅读.(希望我也有需要认真考虑这句话的一天)4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是学者发出自由的声音而保全自己的方法5 虚构出来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学问来自真实6 做学问需要能钻得进, 能退得出. 退出的时候就需要业余爱好调节了, 从事有天份有兴趣的业余爱好, 至少智力退化不能做学问时还有可以消耗大部分时间的事. (ps 天命真是不可战胜, 无论是天才还是傻子, 怎么觉得五常先生说这些话的时候无比平和)7 做学问与考试无关, 这是一个大学全A全满分的人说的话

唉~

《五常学经济》除了通篇吹牛之外还有什么?我想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这时代背景提前一些时间,毕加索随便画个圈就可以拿去拍卖,帕瓦罗蒂咳嗽一声就算开演唱会了吧。张五常作为学者也毫不留情地钻起时代的空子了,可悲


 五常学经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