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国》书评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505732162
作者:陈彤编著
页数:231页

老照片记录的历史《镜头中国》

老照片记录的历史《镜头中国》 中国人富裕起来以后,很容易怀旧,过去不珍惜的东西,现在发现其中蕴藏的历史价值。这本《镜头中国》里面记录的就是《中国青年报》报社中发掘了老照片,这些照片中呈现出来的那段历史,其实并不很久,从建国后到现在,历史最久的也不过五六十年,很多照片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场面,但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快,忽然回首,你就会发现,今日和原来的距离竟然已经那么遥远,看看过去,现在想想感觉真不可思议。一九五一年创刊的《中国青年报》几乎是和共和国一同诞生的,和共和国一同成长,这张报纸一直非常重视照片的作用,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不过前四十多年的照片都是胶片,没有数码化,很多都没有了文字说明,甚至只留下来底片,所以面对海量的照片,整理起来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历史就好像书里面黑白照片一样,因为时代的阻隔,如果不加以解读,就很难弄清楚当年照片的意图。只有把照片和报纸对应上,才能够明白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摄的,拍摄的意图是什么。这一整理就是很多年。最后编辑们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先把这些照片按照大致的年代分组,然后再去寻找,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最后书呈现的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排列,从文革前的激情岁月,到文革后的转折年代,再到改革开放的寻梦中国,再到新世纪的醒思期盼,这样脉络就很清晰了。到第三部分,悲喜申奥以后,就基本上都是彩色照片了,前面几乎都是黑白照。这些照片本身非常珍贵,从这些照片里面就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足迹,不过更珍贵的是照片附带的说明文字,通过这些说明,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照片背后的故事,了解了照片所承载的那段历史。比如天安门广场上的游行,如果不注明这是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的游行,那么历史就会变得很模糊,而失去了很多分量,如果解说的文字告诉你,注意后面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像两边的文字还是繁体字,你才会注意到那个角落,而且也因此知道了这肯定是在55年的国庆,因为56年就推行简化字了。历史的魅力就在于细节,那些你忽视的,你不知道的细节。还有除四害的照片,还有劝业场早上的晨练,还有第一辆国产轿车,还有六十年代公交车上的那个大气包,只是耳闻,这是第一次看到,那气包真够大啊!还有扎根农村的城市青年赵耘,养的那头大肥猪,好家伙,感觉好像比牛都大了!也许你会觉得当年的很多照片都是摆拍出来的,当然所有的照片其实都带有主观的色彩,不能完全相信照片,但是照片也是历史的记录,真的也好,摆出来的也好,这个场面的确是真实存在过的,重点就看你如何进行解读。劳模给毛主席点烟的照片,青年报的记者就给出了两种解读,一种说是偶然扑捉到的镜头,一种是说青年报记者提前安排了劳模,一会给主席点烟,然后抓拍到的。我想很多人肯定都会感觉后者更真实一点,因为后者提供了更细微更丰富的信息。回首历史,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进步到底有多么巨大,不忘记历史,我们才知道我们今天的成就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从镜头中看中国

从镜头中看中国设想,若远在古时便已能使用影像技术存留历史印记,那么我们能看到的历史会有多久远呢?多少古人的长相、衣着,多少风俗民情,多少重大的历史时刻可以被见证,这将落实或突破今人的想象!  单纯依靠文字和古画去感受的历史,总觉得稍显单薄。文字与影像一向各有短长,各有力量,当这种力量能得到互补,将丰满我们对历史的记忆。我想,这或许是中青报记者群与陈彤一起追索、整理并补充《镜头中国》中的旧照片及其背后故事的原因之一。当我们能将图像与文字结合,历史瞬间将更完整生动地呈现,并更容易被记忆、被保留。  《镜头中国》是中国青年报编辑的一本画册,册中照片皆出自报社记者之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青年报有十多年珍贵的历史照片的资料不全了,有的索性丢失了,很多照片只余底片,没有文字说明。2006年,报社决意重新整理之,通过老报人的回忆叙述、到资料室翻查旧报纸和“图片断代法”等办法,将许多遗失新闻事件说明的图片重新补齐内容,才有了这本《镜头中国》。  《镜头中国》全书以中青报记者所记录的新中国历史经典影像记忆为中轴线索,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分激情岁月、转折年代、寻梦中国和醒思期盼四部分。它直击新中国历史大节点,自用118幕精彩瞬间再现了国人久违的信仰、真诚和激情,用生动的笔触谱写下一幕幕令人盈眶的感动。  书中记录了许多对国家、社会或人民生活有深刻影响的重要时刻。我总是先被图片勾住眼睛,当我开始揣测图片背后的故事时,便转而细读文字,了解图片背后蕴含的深层信息,以及有关图片拍摄的故事。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图片,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时代的变迁,尤其注重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上折射出人民生活的改变。从坚决反帝、苦练杀敌本领的建国初期到“神六”发射、举办奥运的21世纪,社会和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不由自主地向更广远更明亮的未来走去。  《镜头中国》以它独有的方式告诉我们:不忘历史,尊重历史,我们方能更明确将来的方向,坚定当下的步伐,踏实有力地前行。        

感动

这本书如约给了我很多感动。这书中有一幅作品让我可以说铭刻在心,我觉得这一生可能都不会忘记。另一幅让我不能直视,看着就想流泪。前一幅就是“大眼睛”,那是希望工程的标志性的照片。那大大的眼睛,无比专注地盯着你,她身子前倾,右握着一支铅笔。那对知识的渴求的眼神,让人看过一眼,就永难忘怀。知识改变命运,让人浮想联翩。多少人,因为有了知识,才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而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是口号,教育投入不足,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孩子需要资助?无数人被深深的打动。许许多多的人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资教……以前一直不知道“大眼睛”是中青报的作品。这幅作品是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金寨县拍摄的。一幅照片,感动了多少人!影响了多少人! 再说一幅照片。在书中178页。是一幅有关汶川地震的照片。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看到我就直眨眼睛。画面中的中年男子的双手斜着举起,右手上的纸写的是中国在哭泣,黑色的;左手的纸上写的是“汶川挺住,中国加油”。他被别人举起,显得高出半个身子。最不能看的就是他紧闭的双眼,多么痛的表情!那画面,深深的击中了我!应该是在天安门广场,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大家表情肃穆,无数手臂举起,似乎在呐喊着:汶川加油!汶川地震那悲痛的场面又袭来,伤了那么多人,死了那么多人!全国人民八方支援,涌现出了多少爱心人士,我们也捐献了爱心。灾区人的坚强打动这我们,灾区人民的痛苦也是我们的痛苦。为了写这篇书评,我翻到这一页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眼睛湿润了。好的摄影作品,感动着我们,成为历史的一瞬间,而那一瞬间也成为了历史! 像这样,本书是从中国青年报1951到2011年刊登的照片中精选出来的。60年的历史,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翻开此书,60年的变革,一张张照片,历历在目:深奥、香港回归、神六……更早的小平你好、悼念周总理……再早的学大寨、学习毛泽东著作、55年群众大游行……有一些我们亲历了,有一些事情在我们出生前已发生。照片,记录了历史。 当我们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以及阅读照片后的故事,勾起的是深深的回忆,并绘出了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

镜头下的中国

书有味道,似乎是以前买书时常有的那种油墨味儿。或许是为了应景《镜头中国》,连味道都是原来的。出门越来越不愿照相,因为似乎没有一张可以让自己满意的样子;越来越喜欢翻看以前的旧照片,因为那里面有着自己最喜欢的曾经。所以,其实还是应该留下每个阶段的影像的,在日后翻来,每一张都会别有一番滋味,看着相片回忆那个时候的一切,仿佛又重新活了回去。《镜头中国》是以《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记录的新中国历史经典影像记忆为线索,配以客观平实的文字来记录中国的书。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分为激情岁月、转折年代、寻梦中国、醒思期盼四个部分。它其中有118张照片,几乎囊括了新中国1951年至2011年以来历史的各大节点。其实,每张照片都因为其配发的文字而有了历史的意义,也因为其承载了若干历史从而让人动容。镜头下几乎是清一色的普通人和那个时代普通的事,但也正因为这些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普通人才更容易打动我们同为普通人的读者。《镜头中国》的封面是一个左手举着三块砖头右手翻书的姑娘,在未读文字之前,我以为这是为了练习她的专注度,甚至还给儿子说,以后他也可以左手举重,右手做题来练习专注,却在读了配发文字后才知道这位姑娘其实是在锻炼手劲。这幅照片的配发文章题为《牢记血泪仇 守卫长江口》。这样的题目,在现在读起来感觉是那种高大壮的口号题目,让人觉得空洞而乏味,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的文章题目是随处可见的。这张照片刊登于1965年5月3日,图片说明为:“牢记血泪仇 守卫长江口——上海宝山县吴淞公社城中大队民兵连女民兵副班长何金英看书时,也时常不忘锻炼手劲。”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动作,因为毛主席语录中的“全民皆兵”而变得自然正常起来。镜头下的中国,在前两篇“激情岁月”、“转折年代”中几乎都是黑白的,唯有转折年代最后一篇《春风》为彭莉在金水桥的一张彩照。以后的“寻梦中国”、“醒思期盼”这两章中的彩色照片多了起来。让人的心情似乎也为之一跃,轻松欢快起来。然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非典还是汶川地震,无疑都是对我们中国的沉重打击和考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同样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祖国面临灾难的时候平凡人的表情,他们从容而无畏,那一张张照片现在翻看起来让我们如同回到了那个时候,只是少了恐慌,多了感动。《镜头中国》就像我们家庭的一本相册,用照片记录下我们所经历的岁月中或平凡或伟大的岁月。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爱读的《老照片》。

瞬间即永恒

这是一本用影像记载的历史。时光转逝,昨天的记忆很快被今天鲜活的事件代替,在这一旧一新的更替中,记忆被旋即忘却。而用图像记载的历史,让走来的路更清晰。《镜头中国》采集的是中国青年报社在1951到2011年发表的摄影作品,翻阅这本书仿佛是看一本断代史,那些历史的细节用影像呈现出来,定格的一刹那成为永恒;那一帧帧照片记载了瞬间的表情,成为历史的注解。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这个世纪的10年代,站在今天再去回望昨天,有些照片如历历在目,抗灾抢险、抗击非典,第一次申奥失败……,这些我们都如此深刻的经历过,看到照片那一刻才知这些痛并未远去,就在心底的那一角默默地静视,直到被击到的那一瞬间。还有一些离今天是那样的遥远,除“四害”、王进喜的故事、农业学大寨……,这些历史的片断再次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故事的主人公们从遥远的过去走来,近在眼前。有几帧照片带给我的感动久久挥之不去。边举砖头边读书的女青年。文字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三不忘”教育,能稳稳托住枪,在学习的同时练手劲。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刻苦与努力依然值得赞颂。女青年表情严肃,一手托住砖头,一头翻着书页,全然不顾,全情投入。艰苦环境不忘学习,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敬仰。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明亮的眼睛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在黑白的照片中,眼睛尤为明亮,那份渴求让人过目难忘。照片上的女孩叫苏明娟,她的这照片一度成为希望工程宣传照片,曾打动了许多人,一张好的照片是总能让人产生共鸣。非典中的地铁。透过地铁车厢的玻璃,每个人戴着厚厚的口罩,表情严肃。虽然已过去十年,但非典带给人的恐惧依然清晰可触。在那段时间,公交车车里空荡荡的,大多选择骑车出行。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咳嗽一声,立即引来警觉的目光,咳嗽几乎与非典是同义词。拍摄这些照片的是一位又一位的摄影人,是他们对专业的精益求精才能让这些照片呈现。张左,一直默默耕耘在暗房,冲洗过许多著名的照片,专业与专注是其职业生涯最好的诠释。在电子照片冲斥的当下,暗房冲洗的技能不知能否还有施展的空间。晋永权,曾16次进出三峡库区,完成《出三峡记》,透过镜头讲述了三峡移民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一些“人”活下来。文字带给人的力量是消化咀嚼后的直抒胸臆,图像是直接冲击视觉系统,调用全身的感观来应和。记得一位摄影师说过,拍照片就是用镜头讲故事。《镜头中国》讲述了当代中国的精彩瞬间的故事,100幅照片让人回味、让人感怀、让人记忆。

追味感动自己的瞬间

1951年,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批准,《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创刊。毛泽东亲自题写了报名。这部《镜头中国》,是中国青年报编辑的一本画册,图片全部是出自该报记者之手的照片。在报纸创办之初,从业者平均年龄仅有21岁,这些来自学校及其他地方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从事起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工作。他们满腔激情的用照相机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文革十年”,报纸停刊12年,复刊后,一批年轻人从北大荒、部队、工厂、街道、院校等各条战线加入了摄影记者的队伍。他们熟悉社会生活,拥有可贵的底层经验,伴随着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步伐,创造了一个年代纸质媒介的摄影神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学子陆续进入这支队伍。他们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期待遵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事这一神圣的职业。他们具有宽阔的视野,又勇于直面当下,本书很大一部分记述了他们的担当与情怀。书中同时记录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黑白人生》中介绍的“黑白王”——暗房师张左,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于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暗房。他以独特的照片制作手法,每每出现超乎摄影者要求和期许的超完美效果,甚至令摄影者本人也惊讶地“见拍摄时所未见”,是被摄影界公认的、国内最优秀的暗房师之一。但他是一个极不善言辞又特别不喜欢说自己的人。“一个人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了,而且怎么做怎么高兴,也不容易,这么说起来,我够幸运了。”“为别人就是为自己——当你为别人工作的时候,也是你学习和受益的时候。”还有“用5年只做一件事”、“十年磨一剑”的摄影家晋永权,摄影的过程中从一个记者转向一个学者。这些人的存在,是中青报赖以成功的基石。《中国青年报》的图片之所以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受到业内的肯定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它逐渐摆脱了千人一面、莺歌燕舞的窠臼,尊重和回归了新闻与摄影的自身规律。将镜头直接面对社会生活,面对人的喜怒哀乐,在信息的传递中,表达立场,抒发情感,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这本书是来之不易的,在《中国青年报》60余年的办报历史中,前40年左右的照片都是胶片史,而其中又有10多年是珍贵的历史照片。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些历史照片的资料不全了,很多照片只剩底片,没有了说明文字。整理这些照片最大的难题就是“图片说明”,大部分根本没有说明,即使有些保留下来的,也是用文学性的文字描述而不是新闻图片的说明。本书的图片就是在30多万张底片的大海中捞出来的针。书中所选照片上起1951年,下迄2011年,跨越了新中国60年的历史长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分为“激情岁月”、“转折年代”、“寻梦中国”、“醒思期盼”四个部分,堪称一部新中国历史的经典影像记忆。书中所选照片作品大多早已广为人知,有的还曾经被印刷成几十万份的宣传画在全国广为张贴、传播。这些照片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承载着人们对一个时代的温暖记忆。在读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并追味感动自己的瞬间。

那些一起追味感动我们的瞬间

书的抬头是“新中国影像记忆(1951-2011)”,所以这一部镜头中国,一起追味感动我们的瞬间的摄影书籍,记录的时间就是新中国以来感动我们的图片。慢慢地,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这种图像时代,读图的时代已经逐渐地蔓延开去,毕竟看图是所有人比较容易完成的技能,相对于比较难懂的文字,读图就简单得多了。但是我们要了解到图像背后的深刻涵义,而不仅仅只是走马观花,因为每幅图像的背后都深深地记载着一段历史,那么现在就通过这本书带着我们了解那些平凡而感动的历史吧。第一篇是“激情岁月”,这段时间是黑白静默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借助这些黑白影像和零星的文字来了解感怀这段岁月的时候,我们的心却澎湃似火,是多么地鲜红和激动人心,新中国成立而群众大游行的这张照片,多么令人难忘,真的是白衣飘飘的年代啊。还有我们所不知的“除四害”的照片,当年为了灭虫害,全国上下一起劳动,“你守住岗位没有??”这是照片里面的文字,虽说当年灭麻雀灭得有点过,但是这段记忆我们是保存下来的了。深入持久地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照片也是非常感人的,当然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现在我们是没有了,而是进入了自由的选择时代,那么多的书籍,我们有阅读的自由。然后我终于找到了封面的照片,因我我实在不明白为啥一面认真读书,一面还要用右手托举三块砖头,原来是为了锻炼手劲,为了稳稳地拖住枪,真的非常惊叹啊。第二篇是“转折年代”,新的秩序就在这转折年代慢慢地开启了,人们在享受时代变迁带来的惠处外,也经受着急剧变革带来的阵痛,但幸好我们走过来了。大小学生统一服装样式展览,这几张照片特别吸引我,我觉得这样的校服真的很好看。“小平您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代,亲切的称呼。第三篇是“寻梦中国”,七运会,希望工程,尤其是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特别地感人,至今每次看到都感受到那种对未来的强烈渴望。然后是申奥成功,而奥运会也在2008年举办成功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啊。农村旧观念的去除,香港回归,洪水之殇,最后进入了第四篇“醒思期盼”,紧接着也是一件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三峡移民、抗击非典、悲情汶川,然后是一系列的关注民生的事情,关注底层等,其实我觉得中国一直在改变,一直在向着美好的时代迈进。而这些美好的照片给我们留下了印证,留下了记忆,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我们无法回到现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照片去感受,我们无法去控制照片的内容或事件,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会一种担当和情怀,我们爱着这片土地,爱着我们的祖国。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镜头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