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焦虑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32567706
作者:艾朗诺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书籍目录

鸣谢
引论
第一章 对古“迹”的再思考:欧阳修论石刻
第二章 新的诗歌批评:诗话的创造
第三章 牡丹的诱惑:有关植物的写作以及花卉的美
第四章 苏轼、王诜、米芾的艺术品收藏及其困扰
第五章 宋词:多情之恼
第六章 宋词:新的词评观念,新的男性声音
结论:社会阶层、市场与性别中的审美
征引书目
索引

内容概要

艾朗诺(Ronald Egan),现任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曾获得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研究员资格,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精于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曾将钱钟书《管锥编》选译为英文。即Limited Wews:Essays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出版专著包括:《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Works ofOu-yangHsiu,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苏轼的言、象、行》(Word, Image, and Deedin the Life of Su Shi, 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m Song Dynasty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


 美的焦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跟杨晓山那本出发点差不多…对于海外汉学家,只求他们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不乱开脑洞就好了…
  •     關注到北宋區別于前朝的文化審美趨勢的轉向,從紛蕪的現象中立足于士人心態的自我辯解,從而理清脈絡。精英思想略重。非常棒的研究專著!#馬上學術#031
  •     这本书好就好在用不同的角度、具体的案例、通俗的笔调,对北宋士大夫之于文化、审美的内在心理与外在行动做出完整的勾勒,得出自洽的解释,不少地方颇有开云见雾之妙。前四章关于石刻、诗话、花谱、收藏的较好,欧阳修、苏轼和米芾的矛盾与伟大,写得诚恳、实在、通透。但样本选择的合理性到底有多高,判断是否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还可以再仔细考量。后两章关于宋词的一般,新瓶装旧酒,除非是与前四章并作一整体看,否则确无太多新的突破。偷懒的话直接看“结论”一章即可。
  •     春假的四天和后面的一周里写了很仔细的读书笔记,是很多时候宁心静气的港湾。视角很独特,关注点主要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逻辑流淌地缓慢而清晰,可以跟着他的叙述一步一步走到他的结论里。《苏轼、王诜、米芾的艺术品收藏及其困扰》一章译得很有文采。基本的观点看《结论》一章即可,主要讲的是宋代文化和审美趋势的一种转变。
  •     很有意思的书,比较妙的地方有二:一是跳出艺术史文学史这样的学科界限,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一个大的思想转向;二是把这种思想转向和性别气质联系起来,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很给人启发,比如考察中国历史中男性气质主流界定的变化以及各个时代的反叛。还有一点意外之喜是,我曾戏说要创立一门“闲学”,这本书读下来,对“闲”为何物,到是有了大致的概念。
  •     欧阳修花了30年时间收集碑帖拓片,真有毅力。
  •     没文化的我一开始还会断句成美的(di)焦虑,但是真的很好看,非常好看!
  •     西方人看中国传统文化总能用跳脱、新颖、有趣的眼光去看待,写作的态度即诚恳又踏实,还挺让人感动的。不过说到具体内容,文章单篇章节逻辑还挺顺,而结合整本书看,旁枝末节稍嫌多,整体偏散,最关键是有三页还是几页都给我印倒了【好歹这书也不便宜印刷就不能仔细点儿么(’へ’)
  •     颇有启发。
  •     对欧阳修金石收藏的分析时不时让人想起海德格的《艺术作品的本源》
  •     从崇拜“大丈夫”到崇拜文人,宋代的各路文化精英试图将遭前人轻视的秀雅之美纳入到“男子气概”的应有之义中。从而出现大量敢于公开表达“不甘心”的人、“纠结”的人,坦率并可爱的人。
  •     读到最后,算是有些明白“焦虑”之所谓,即为美之所在做正名与扩散的努力。分章看起来倒还有意味,却少一个综合的有概括力的线索。
  •     除了扎实的学术功底,材料的选取、对比、分析也非常精彩。
  •     有硬伤。读者其识之。
  •     角度
  •     欧公言君子所患在于多爱,坡公又言美恶之辨交于前使人无暇。北宋士大夫对美确实谨小慎微,欲绝还迎,这大约是对五代美学因噎废食式的自赎,有越界的忧惧,也不乏自适之乐。另:书中对墨戏、辽东鹤以及山谷“夜半持山去”等都存在误解,但整体已经很不易。虽说内容无甚新鲜,但好在一个题目。
  •     眼光独到,不同章节所选择的精致主题足见著者的匠心。读完全书,总觉得“词心”一语或可点出主旨:“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
  •     读有关宋词那两章的时候老是想起《小时代》...
  •     视角与材料的选取都不错,行文稍嫌啰嗦
  •     写石刻、诗话、花谱和书画收藏的前四章比后面写宋词的两章跳脱有趣多了,尤其对欧阳修、苏轼和米芾的心理分析写得诚恳通透且实在。看着就能脑补出一会儿喜滋滋抱着心爱之物打滚,一会儿又舔着笔尖皱着眉绞尽脑汁自我安慰的焦虑的文忠公和苏胖胖,以及一旁自high的大米……
  •     1.作者提出要重新审视南宋初期的艺术思想。我的个人看法是,北宋中晚期黄庭坚、苏轼也好,米芾、徽宗、蔡京也罢,他们的书法作品都是极度彰显个性的。到了南宋初年,由于高宗本人推崇二王,整个宫廷,乃至上流社会的审美似乎回归到了二王。与其说是跟着二王走,倒不如说是在高宗后亦步亦趋。即便史弥远拥立理宗,第一步也是让他“习思陵书法”。2.徽宗老师成就那个辉煌的时代,却被时代吞噬。Oh my love!
  •     有点泛,还有很多论点值得推敲。
  •     最近读汉学家的东西有点多啊。。。挺另类的文人解读角度,不晦涩又有点八卦,有意无意表达的捍卫研究兴趣自由真是深得我心
  •     真心好好看!序言高屋建瓴的梳理就可看出作者基本功有多扎实(即使只写出一分也能体会到真的是有宋一代在胸中完全融会贯通才能有的整体感),每一章节的展开逻辑清晰、推敲仔细、细节充实,顺带抖S属性还能超理性超温柔这样棒的书哪里去找~翻译也赞,畅达雅驯的范本。
  •     很羡慕可以寫這樣的研究,去貼近古人那充滿了浪漫與憂鬱的心情。
  •     三星半。
  •     在陈毓贤翻译的此书引论部分,我们就能读到“焦虑”一词:“11世纪左右,中国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开拓了大片的新天地,但也因而造成新的焦虑。”他所说的新天地,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书中分列为六章:第一、四章讲的是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第二章讲的是诗话,第三章讲花谱,第五、六章讲词。这六章加上前面的引论和最后的结论,构成了全书。艾朗诺关于四个领域的讨论,虽然各自都可以被看作专题性的研究,但从文学艺术史的角度看,它们涉及了创作、鉴赏、批评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有足够的理由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更重要的是,这些讨论中确实贯穿了统一的思路,如其自云:“总的说来,北宋末士大夫的精神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扩宽了,以前被认为离经叛道的娱乐和各种对美的追求得以见容,而且可诉诸文字。
  •     problem或许译为困惑,全书主题是宋代新审美观的建立,代表人物在处理新审美与旧束缚之间的矛盾和解惑。只是这种束缚真时存在吗?是否是宋初重建士人规范时有意塑造出的呢?
  •     三星半。期待太高,导致读完比较失望。在作者所提供的材料范围内看,固然可以成立,但问题是还没那么多没有涉及的材料,如果范围扩大一些,是否还能站得住脚呢?我很怀疑。读到最后,感觉作者的总体认识其实比较简单,即宋人被美所诱惑,想要沉溺于美之中,但是又感到焦虑,因此从各个角度为之进行辩护,就有了金石著作、诗话、谱录、艺术品收藏、词等各类现象。但是,前代人就没有被审美所诱惑么?审美跟道德是在同一个层面对立的么?只要涉及审美,就要有意无意去辩护么?还是不大能认同。
  •     宋人所进一步开拓的“偏”“病”之美,实际上就是对古典主义和谐美的突破吧
  •     艾氏征引资料是极富技巧的,这部书不是那种视野狭小、思辨不力的著作,但是它又遮掩不住作者惊异的眼神和左支右绌的窘迫。
  •     切入点新颖,行文简洁有趣,条理清晰。
  •     四星半。整本书写的稍微有点简单(尤其是末两章),虽然感觉每一章都可以无限制的扩展下去。又读到了不少东坡、米芾、王诜互坑的日常wwww 山谷写壶中九华,“能回赵璧⼈安在,已⼊南柯梦不通”,好。
  •     道法天地,还是人工取美,可能无法硬下断论。主体栖息在世界中,即有古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存在着同时会向自然开战的雄心壮志与行径。结果可能会好或坏,在完全依人生活与完全靠天折腾之间,很难确保某种精确性。如履薄冰或杞人忧天,才是美学背后焦虑的根源。
  •     角度有新意,以欧阳修为中心,发散出数条脉络。只是,有张纸没有点破。
  •     对北宋士大夫审美一种特别的关注视角,译的不错。
  •     以欧阳修为中心人物讲宋代审美变化,从鄙视物欲到大胆承认物欲,并发展出对于物的审美,挑战了传统的重历史及道德意义的审美。比如欧阳修收集碑刻,大加赞扬其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而非书写的内容。老师说觉得当时这种潮流和当代还挺像的,人们热衷于收集各色物品,沉溺于恋物癖中。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区别。即便革新派如欧阳修,在谈物品价值时仍对金钱闭口不提。在宽容的十一世纪,士人仍将金钱默认为一种有损士人操行的、不宜直接谈论或炫耀的禁忌。换言之,他们所拥抱的审美不代表不加遴选地海纳百川,而仍然有其内定的界限。对比于现代各种恋物癖,人们似乎并没有这种区分的意识。如果按照宋人的标准来,收藏钢笔、耳机甚至限量版彩妆都无可非议。但像不加甄选地秀出一桌子YSL大概就好比妙玉说的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     读得很艰难,但最终还是读完了。对欧阳修,牡丹,词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w
  •     果然外国学者的文字写得可读得多,视角也不同
  •     只简单地浏览了第一章和第四章
  •     宋词那两章基本是雅化的时间性梳理。
  •     略啰嗦与牵强,说服力不够~
  •     读《剑桥中国史》时注意到艾朗诺,他最让我惊异之处是“知言”,对作者的“走心”的理解,这种阅读能力,何况是对于非母语的中国古典作品,委实让人艳羡。这本书的脉络很清晰,其实结论部分已经概括了全书的内容,不过对材料的裁选、征引和据此的行文有很强的叙事可读性,写得举重如轻。立论的前提是宋代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转型内部包含多重的,甚至是互斥的潮流(375),需要一些人来发凡起例为新的审美追求正名与“辩护”(范温杜诗“壮而巧”等)。审美追求与(由传统观念制衡的)鉴赏限度之间的张力形塑了追求的边界(柳永与周邦彦的艺术差异与遭遇)和新的艺术的主要特征(词为第一个以言情为主旨、以柔婉为风格的主要文学体裁258)。这些新实践和新思想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反映与处理方式,并开创了新的艺术空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