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颈之物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32150137
作者:[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页数:227页

作者简介

橘子奖获奖作家
《半轮黄日》作者
从描述移居美国的尼日利亚中产阶级生活的《赝品》,到讲述牢狱生活的《一号牢房》,再到窥视战争中人们内心世界的《个人感受》,在这些发生在尼日利亚和美国的故事里,阿迪契以颇具匠心的笔触,展现了来自不同阶层和文化的男女之间的鸿沟。此外,受到两种文化熏陶的阿迪契在对个人和群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凭着直觉描述了尼日利亚偏见、腐败、暴虐和战争的后果,以及置身事外又毫无知觉的美国社会。
《绕颈之物》是阿迪契200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包括欧•亨利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美国大使馆》在内的12个故事,大多与其本人的成长、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关。她将目光聚焦在尼日利亚人和在美国的尼日利亚人的身上,关注中产阶级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该书入围2009年约翰•卢埃—里斯纪念奖和2010年英联邦奖。

内容概要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南部城市埃努古,父亲是统计学教授,母亲是大学教务。阿迪契起初在尼日利亚大学学习医药学,后转至美国,在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学习传媒学和政治学,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创意写作的文学硕士学位。
阿迪契写过诗歌和剧本,并时有短篇小说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多次获奖。2003年,她的首部长篇小说《紫色木槿》(Purple Hibiscus)出版,故事以一个15岁孩子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尼日利亚的政治骚乱。小说入围2004年橘子小说奖,并获2005年英联邦作家奖。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半轮黄日》(Half of a Yellow Sun),讲述的是尼日利亚内战爆发之前和期间的事。小说获2007年橘子小说奖。2010年,阿迪契入选《纽约客》评出的“二十位四十岁以下的小说家”。


 绕颈之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提起尼日利亚作家,我能想到的就是阿契贝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因卡,对于那一辈的小说家,从他们的小说里我们就能看出他们所关注的焦点自始至终都是国家:反抗殖民,反抗独裁政府,对于政府腐败的抨击,对于迂腐落后思想的批评……他们都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知识分子。无论是阿契贝还是索因卡,他们的小说和自己在公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互相补充,构成了作品耀眼而值得敬佩的重要一部分。如今,随着阿契贝的逝世,索因卡的老去,新一代的尼日利亚作家正茁壮成长,而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肯定是这其中值得留意的一位。因为99读书人所主编的“短经典”系列,使得中国读者有机会阅读当下国外各个国家年轻作者的小说,而其中几位都是来自偏远的或说是中国读者不经常接触国家的作者。阿迪契就是这样一位尼日利亚作者。中国出版市场经常不会翻译那些年轻的名声不打的作者小说,或是偏远的像非洲或是中东地区作家的小说,这就导致我们对于这些国家的作者和小说一无所知。就像如果不是纪伯伦,能有几人知道了黎巴嫩这个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虽然这有夸大的嫌疑——但一个负责人作家的作品却是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本国的某些状况:普通人的生活与日常的挣扎;生活在殖民或独裁政府下人们的生存面貌与道德;落后、偏见和充满暴虐的国家……这些最终都会在一个作家的笔下所展现,很多时候即使作者本身并未过多关注这一方面。阿迪契的这本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正是如此。从阿迪契的简介中我们得知她起先在尼日利亚大学学习过医药学,后随着父母转至美国,并在那里获得创意写作的文学硕士学位。根据这段履历,我们便很好的就能理解这本小说集中多次涉及美国,并且有好几篇写的都是尼日利亚女子在美国的生活。像《赝品》、《上个星期一》、《绕颈之物》、《颤抖》和《婚事》,这些故事都在讲述着尼日利亚的女子来到美国,在这里结婚生子,或是随着尼日利亚丈夫一起移居到这里之后的生活。这些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掺杂和闪现着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感受或说是普遍的来到美国的尼日利亚人的感受。但这些感受在某种程度上都让人觉得悲伤,因为即使已经生活在美国了,但那些存在于美国人与尼日利亚人之间的隔阂、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与格格不入却一直存在,并没因为站在美国的土地上就有所改变。读这本小说集的时候我会想到前段时间读的孟加拉裔美国作家茱帕.拉希里的小说集《不适之地》。在这本小说集中,拉希里讲述的故事大都是移民到美国的孟加拉裔人的生活,他们有的是刚移民美国,有的是移民后代,但他们所需要面对的很大一部分是格格不入。或许他们和美国人结婚,有了孩子;或许他们是在完全美国化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但依旧无论是他们还是自己总在某一天突然提醒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拉希里以自己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敏感的笔触写那些婚姻中存在的隔阂和矛盾;生活的挣扎与失落;梦想的破灭……这几乎是像阿迪契或拉希里这些移民小说家所必须面对的生活现实:他们都已经生活在美国,拥有美国护照,但依旧他们时常感到自己是局外人或格格不入。有时是在婚姻里,丈夫的一句话;有时是自己在面对某个物品时突然意识到这些。就像在《上个星期一》这个故事里,卡玛拉到一个美国家庭做保姆,这个家庭本身就存在着隔阂(似乎永远在地下室画画的妻子)。在这个故事中,女主人崔西称赞卡玛拉身材优美,想为她作画。在故事一开始,卡玛拉就在盥洗室里照镜子,观察着自己的身材,从上个星期一就开始了。她为这样的称赞感到愉快,慢慢地开始接受。这是一个被认可的过程,对于卡玛拉来说至关重要,充满期待,但在故事最后,阿迪契以迅雷之势立即打破卡玛拉之前的所有幻想,并告诉所有人这始终都只不过是说说而已。这个故事从头至尾都是淡淡的,不是出现的摩擦也不会把整个故事带向沉重,即使最终崔西像唠家常一样对别人说出那些在卡玛拉看来举足轻重的话时,描写也是不动声色的。就在这样淡然的结局中,让读者在惊讶和还未缓过神之间意识到残酷和那些我们并未看见却始终都存在的巨大鸿沟。而更残忍的故事是在《婚事》中,原本以为会是新的开始的婚姻,最后却发现自己对新婚丈夫一无所知,她所嫁的是个完全陌生的男人。故事中新婚丈夫始终没有名字,她也从未叫过他的名字,因为她根本不知道丈夫的名字。在小说里,“名字”是个重要的线索,无论是丈夫为她改了美国式的名字,还是“电梯”不叫“升降机”,“水罐”不叫“水壶”……这些名字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与尼日利亚的不同,另一方面却隐秘的表现了抛弃代表自我的名字,而用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开始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生活。她将一无所有,自己曾经的生活历史无法再为她提供任何自我的证明,这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在这些故事中,她们都在努力地尝试,尝试着融入这个陌生的集体,真的成为美国人。《上个星期一》里卡玛拉为崔西的一句话而欢喜;《婚事》中,“我”一遍遍地学习做炸鸡这些美国食物;《赝品》中,恩科姆努力想讨好丈夫,但最终失去了丈夫;而在同名小说《绕颈之物》中,难得的恋爱几乎没有任何意外的凋落……就像爱德华.萨义德的自传名称一样,始终都是《格格不入》。而我在很多年前读的一本叫《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书更加详实而细腻地描写了作为一个阿富汗人,作为一个穆斯林,生活在自称包容,接纳的美国社会中,遭受的排斥和无法融合。由于阿迪契本身受到两种文化的熏陶,因此她能通过观察与比较描写出尼日利亚的腐败、偏见、落后与暴虐,因此也就涉及了当下尼日利亚的政治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状态。在《一号牢房》中,她描写了尼日利亚的破败与残忍;在《个人感受》中,通过两个躲避政府抓捕游行示威者的两个女人对话展现了尼日利亚政府的腐败,在战争中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幽灵》通过两个老人,回忆了尼日利亚的独立到之后的内战与独裁;而获得欧.亨利的短篇《美国大使馆》则描写出了置身事外,对这个国家所发生的苦难一无所知的美国社会。《美国大使馆》是篇残酷的小说。因为丈夫在报纸上批评政府,政府意欲抓捕他,丈夫最终逃跑到了美国,但对他的报复最终使得他们唯一的儿子死于枪口之下。绝望的母亲准备到美国大使馆申请政治庇护,她和众多想要离开这个国家的人一样,站在烈日之下等待着申请签证。在排队等待中,母亲回忆儿子的死亡,站在她身后的男人对于这个国家的绝望。一个尼日利亚士兵用鞭子抽打着他人,其他人只是看着,美国大使馆的士兵也从来不会出面阻止……故事通过母亲在烈日下排队中的回忆向读者展示了一副无能为力的悲惨生活,在政府的独裁之下,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惊恐,而对于这些那些坐在窗户之后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并不能理解。他问这个母亲是否有具体的政府来证明自己遭受政府迫害?母亲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对他说自己的儿子被打死了……在等待签证的时候,站在她身后的那个男人告诉她:“回答问题时要直视签证官的眼睛。即是说错了也不要纠正自己……可以哭出来,可别哭得太过分。”这就好像是一场表演般,在那些一无所知的美国签证官面前,他们需要正确地表演出自己的苦难并且尝试着让他理解。但无论是理解还是交流,自始至终都是困难的。就好像失去儿子的母亲无法向那些人描述自己儿子被杀一样。无论是那些置身事外的签证官还是更遥远的美国,他们对于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苦难即不知也无动于衷。在《绕颈之物》这篇中,叔叔和阿姨们对获得美国签证抽奖的你说:“一个月后,你就会有一辆大汽车。很快,你就会有大房子。”但现实呢?最终“你”住在一个叔叔家,他向侵犯你;你逃跑,在一家饭店端盘子;之后,你不敢给家里人写信,因为你害怕他们知道你在美国生活的并不好;而他们以为你的“美国梦”会立即实现,所以即使你父亲去世,他们也不告诉你,不希望你离开美国……但他们都不知道,美国梦远远比它所宣传的遥远和残酷,人人都以为美国黄金遍地,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很快就拥有车子和大房子,但现实却与之大相径庭。但又能怎么样呢?阿迪契知道,“事情就这样了。”2014 8. 8 下午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原来非洲也有这么好的小说!大部分是讲述尼日利亚人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和与故土的割离,在国外打工的,嫁到西方的那些尼日利亚人,面临着新身份与旧身份的割裂与联系。他们想要在西方奋斗,获得好的生活,他们被白人的生活所吸引,因此而追求同样的生活,但是他们的肤色人种注定了他们即使努力却所货有限。在遭受挫折时,他们只能怀想故乡寻求安慰,而这故乡却是遥远且无力的,甚至还需要他们的反哺。于是日子只能在挣扎中摇晃前进。小部分讲述尼日利亚国内的一些现状,青春叛逆的少年,暴乱突起的市场和看似平静却暗生波澜的文坛。最喜欢最后一篇,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惊心动魄。一个非洲女人的一生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疏忽逝去,但却给人留下如非洲烈日般明亮灼热的印象,她的生命也像烈日炙烤下的非洲大地,坚实,并且灼热,却也富于生机与变化。
  •     看完之后又去看了一些尼日利亚游记和作者本人的TED演讲,和那些战乱、贫穷、瘟疫的标签相比,这本短篇集更能让人看到真实的尼日利亚。
  •     看来美国大使馆的故事是最好看的
  •     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和故事。
  •     这些 小说都很精彩,写出了非洲部分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不过大部分到了最后都是戛然而止,后面的故事得自己想象了!
  •     怎么说呢,有点土
  •     灵气逼人
  •     黑珍珠的光芒尤其别致
  •     非常符合我内心现在的感受,感觉这本书非常棒!
  •     这小说写的才华横溢!也让人了解到尼日利亚这个偏远的非洲国家所发生的战争与生活在其中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苦难。应该感谢这些作者让他人了解和认识一个国家!!
  •     非常了不起,有时间好好梳理下感受
  •     虽然不太厚却读得吃力啊,太多非洲移民故事,太多非洲女性被轻薄被轻视的情节,是真的如此,还是情节需要,亦有太多黑人在美国生活的迫切实际感,关于非洲的生活和战争,绕颈之物不错,最后一篇有点儿神话的气味感觉更非洲,有钦阿努感,
  •     抓
  •     没有被戳中。
  •     之前在TED看到她的演讲觉得很特别,喜欢她的言论,我们的确看到了真实的故事但那不是完整的故事。她的逻辑很特别,不同于西班牙语书籍,感觉像是美国表达方式记叙着地球另一面人们的故事。大家普遍喜欢美国大使馆那一篇(是因为他名气大得过奖么= =)
  •     尼日利亚黑人女作家,多以个人及家庭映射本国历史社会为题材,地域特色是优点也是短处,文风朴实,粗砺直白。
  •     整本书里最有意思的是《上个星期一》,移民女硕士跑去白人中产家做保姆,经历了被对方艺术家妻子“诱惑”又失落的小短片。整体不算到位,刨开政治背景几篇的浅显尝试,女性+移民这块小天地,要写过jhumpa lahiri还真不容易
  •     对非洲文学还是无法共情。
  •     《固执的历史学家》五分!
  •     就很集中地写移民和女性话题,也说不到狭隘,作者的精神很专注。《上个星期一》的故事写得不错,但是情节太老气了,到最后的结尾有点垮下去。相比之下,《颤抖》就要完整很多,故事的节奏进行得稳重多了,这俩个故事里面分别出现的拉拉和基佬有种奇妙的对称感。同样是第二人称,《过不了明天》比《绕颈之吻》好,后者太纠结了(女作者通病),前者爽快一些。十五万字里面重合的东西太多,再多看就该腻了,这本集子最喜欢的是《颤抖》和《婚事》。
  •     这是一个极为会讲故事的作家,我迷醉于他充满平静和迷惑的笔调,那些游走于尼日利亚与美国的女性,如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对于那些女性,重要的不是住什么地方,而是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的中国。人,这种十足肮脏的动物,应该拿什么去拯救!
  •     精确
  •     挺喜欢这名字,但小说也太一般了
  •     "你"的视角,是强行把读者带入主视角?是没有自我认同的异乡客的写照?值得索味。
  •     第一次读非洲作家的作品。作者作为一位移居美国的尼日利亚人,以在两个国家的不同生活经历着手去描写移民美国的非洲人的生活以及尼日利亚国内人民的生活这两类题材,对我来说是很新颖的故事。
  •     很多非洲国家其实同很多亚洲国家很相似 对于自己的传统与接受西方文明的那种矛盾 作者其实应该是偏向于坚持传统 对于彻底融入西方是有所保留的
  •     非常喜欢~平实,真诚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
  •     以 女性受歧视、文化差异、暴力 为主题的短故事集,文字优美,叙述方式巧妙,四星级别,但个人而言没有那么惊艳。
  •     与其说是在写尼日利亚,不如说是在写美国,写民族身份,和性别意识。 翻译有瑕疵。
  •     写的相当不错了。不过最近不知为何,看到的总是这类的作品。潮流吗?
  •     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就是希望能找到一根绳索,将他们创造的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很显然阿迪契是找到了。 而作业扎实的语言功底,魅惑悲伤却充满了吸引力的文字,让人不忍心读完。 叙述方式也非常实用大气,是我的菜。有机会一定会读第二遍的!
  •     每一个片段里的人都怀着深刻的苦难和绝望的未来。想起《天堂陌影》里男主人公极力回避自己的家乡和过去,通过改名字和语言,来证明自己的“美国人身份”,这不仅仅是移民的困惑,这是所有离开故乡,想要一个看似光明未来的人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很真实,很残酷。
  •     第一次读尼日利亚 也第一次在小说中这么频繁读到“一般将来时”
  •     很喜欢把《固执的历史学家》那篇放在最后收尾的排版方式,看完之后莫名感觉整本短篇集被串联起来了,好像突然生长出了根。
  •     此书绝赞。14年下半年目前看过最好的一本(好像也没看几本)。
  •     等我再成长些会回读的
  •     《过不了明天》
  •     前三篇文章奠定了对这个作者写作风格的了解,《一号监狱》有余韵。我更喜欢《赝品》和《绕颈之物》。
  •     作者以后会不会获得诺贝尔奖?等等看吧~~
  •     最喜欢一号牢房和赝品,绕颈之物有点啰嗦但是还不错。和以前看的库切那样的种族不一样,女性和移民是这本书的主题。 至于翻译,我看到文敏这个名字我就留了个心了。以后再看原文吧。
  •     书中有一半的篇目我原先读过英文原版,这次读中译本更能体会到阿迪契运笔的细致入微;个别篇目因为对中译本的用词存疑,我便翻出英语原版对读,结果一读之下追出的译校瑕疵竟比我想象得要多……想来翻译不易,也知笔误难免,作为从英文原版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量远远不及从中译本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量的一般读者,如此斤斤计较恐怕资格不够,走火入魔就成了语言原教旨主义者,何况译者的绝大部分工作还是让我心怀敬意的——于是我又把英文原版放下继续读中译本,结果发现有的篇目即便不读英文原版都能从中找出误译!人名变来变去,表哥表弟不分……作为轻度语言文字洁癖者,即便英语水平有限,即便抛开原作不提,依旧会感到同理不能。
  •     读过她的紫木槿。相对,短篇更有力一些。20170302。
  •     读前部分的时候有点崩溃,想象不出阿契迪以第一人称构建的每个尼日利亚女性角色到底是怎样的尤物,才能俘获形形色色的美国男。后半部分从绕颈之物开始,就变得深入起来,就突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阿契迪作为尼日利亚女性对尊严的捍卫、对传统的反抗。通读完,最喜欢的一篇是《过不了明天》,女孩开的玩笑导致哥哥以莫名其妙的方式死掉,世界像爆炸一样炸掉了一切偏见。i am so lucky for being a 中国女孩:)
  •     阿姨还需努力,非洲毕竟高手如云啊
  •     整体扎实,略有惊喜,最喜欢的一篇是《美国大使馆》
  •     喜欢!讲了一些话,尼日利亚,人们怎么看“更先进、更文明”的英美,人们顺从地接受别人的习惯或绝不丢弃自己的名字,讲一些情感怎样在沉默里发生又结束,一些不妥协的愤怒怎样地燃起……
  •     很不错。一号牢房是社会教育了一个宠溺坏的儿子,赝品是美国生活与家庭需求的对抗,个人感受很立体地表现了个人之间的亲密被宗教,媒体,众人模糊并扭曲的过程。幽灵表现了非洲独立战争和内战之后人们的生活与内心。上个星期一描述了多年分隔后美国重聚的夫妇之间的隔阂与冷漠,致使激情转移到同性身上。猴跳山使用了两条故事线,讽刺了自以为是的文学家,嘲笑了美国所谓的“事实”。绕颈之物也就是失去根的过程,美国这个“有得有失”的地方,失去的过去,无望的未来,都缠绕在无法呼吸的脖子上。美国大使馆是赤裸裸的嘲讽和鄙视。颤抖是两个孤独者的互相体谅与接纳。婚事让我想起中国为了绿卡的婚姻,何其相似。过不了明天会让人想起蝇王,孩子的残酷。固执的历史学家揭示了非洲历史在欧美把持下的被歪曲及被遗弃。 作者对亚洲略有敌意呐。
  •     为什么我一直都以为是“绕颈之吻”?不过依然喜欢这个书名,还有扎实的文字和故事,其中的移民故事让我想起孟加拉裔的茱帕·拉希里的《不适之地》,女性视角尤其出色
  •     读来有“雷蒙德卡佛”的感觉,不过融入了非洲民族特色,从女性视角以冷静旁观的口吻切入日常琐碎生活的痛处,展现在传统与现代,移民与坚守之间何去何从的现代非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