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证人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32155897
作者:[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页数:129页

作者简介

五十种极端性格 其中有没有您?
刻薄 犀利 幽默 有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最负盛名的人物小品
诚如作者卡内蒂所言,想如实地描写一个人,可以写整整一本书,即使这样,这人还是未被阐述详尽,可如果人们探究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一个人的,就会发现:令某个人与众不同的乃是少数几种特性。
在这本《耳证人》里,卡内蒂描写,或说“发明”了五十种性格,它们极端地在个体的人身上体现,成为他们各自的人格标签,如“舔舐名人者”、“泪水司炉”、“目不视物者”、“灾祸观察员”、“纸醉金迷君”、“一无是处女”等。这些貌似夸张的标签,其本质却无比真实,都是构成人性的成分,或许每位读者都可以对号入座,从几个甚或更多标签中看到或可爱,或荒诞,或卑劣,或丑陋的自己。
这部人物小品集写于1974年,幽默的文笔和辛辣的讽刺相结合是它最大的特点。

内容概要

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 ),德语作家,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卡内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以归属”的作家,他出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英国,次年丧父,随母亲迁居维也纳。他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192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并获得英国国籍。
尽管一生萍踪不定,但正如诺贝尔颁奖词中所言,这位世界作家“有自己的故乡,这就是德语”。自1935年开始写作以来,他终生将德语作为他的文学语言,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说《迷惘》,剧本《婚礼》《虚荣的喜剧》《确定死期的人们》,政论《群众与权力》,游记《马拉喀什之声》,散文《耳证人》,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卡内蒂获得的重要奖项还有毕希纳奖(1972)、赫勃尔奖(1980)等,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


 耳证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文/文小妖虽然一生笔耕不缀,但至60年代前,终生坚持用德语写作的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仍旧是默默无闻的作家。直至1981年因为“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的埃利亚斯·卡内蒂以长篇小说《迷茫》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才被世人所熟知。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的埃利亚斯·卡内蒂的魅力在于他多变吊诡的思想和精妙的叙述方式。在卡内蒂的散文《耳证人》里,他在对人物塑造的方面,摒弃了我们一贯习以为常的模式,而将视角放人物性格上在某一个着力点,用放大镜放大,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于是一个个荒诞可笑的人物形象变得栩栩如生,跃然于文字间。《耳证人》这本书中有埃利亚斯·卡内蒂创造出来的五十种极端性格,这些带着虚构成分的人物,或荒诞,或滑稽,或讽刺,但他们却是人性隐藏的某部分的真实存在。诚如埃利亚斯·卡内蒂自己所说,“我发明的那些新‘性格’,有的可以看成是小说人物的提纲,有的则是自省的诱因,一眼认出熟人,在一眼认出自己。”相较而言,卡内蒂的《耳证人》中创造出来的人物,与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套中人》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作者通过精练的语言和夸张的描写创造出来的性格怪异的人物。只不过契诃夫笔下的人物为纵向发展,深而透彻,饱满真实。而卡内蒂的《耳证人》则为横向发展,宽而面广,所创造的人物性格丰富多彩,顺手捏来一个都可以成为小说题材里的特色人物之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性格的心理学释义为人在对现实现象的态度以及对此做出的相应的行为表现方式的综合体现。卡内蒂笔下的人物性格亦是如此,比如乐于传播一切对他人不利消息,并以此为乐的告密者;送出去的礼物必定要亲自再拿回来的自赠女;喜欢把自己全部家当聚拢在身边,从不跟邻居来往的守财女;以及嗜书成瘾,无书不欢的嗜书瘾君子;卡内蒂采用怪诞的手法,用形形色色的畸形人物,表现出一个个异化的世界。可这异化的背后,又裹挟着多少现实里的真实?比如,对于爱书者来说,看到嗜书瘾君子这个人物的话,多多少少都会引发内心的共鸣,在他的身上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耳证人》里各种各样性格的男女,都是一人一世界,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自己的性格,纯粹、偏执、极端直线性纵深发展。在翻看一个个性格时,仿若在五十种光怪陆离的镜子世界里穿行,而这些镜子里折射出来的性格,似曾相识,亦或熟悉无比,似乎都能在自己、亲人友人等周边人身上找到一些对应,让人不得不惊然与卡内蒂观人于微的洞察力。当大多数人更愿意把自己最美、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的时候,似乎卡内蒂就显得更直接赤裸裸。与其说他笔下的这五十种性格怪异且极具讽刺性,那不如说,他笔下的这些性格呈现出来的更具有一种真实性。ps.文字皆为原创,若转载或另作他用,请豆邮告知!
  •     在1981年前,受时代影响而一生漂泊的埃利亚斯·卡内蒂,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这一年,诺贝尔奖给予他的作品以“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的评价,并将当年文学奖颁给了他,他才逐渐被发掘出来。蒙尘明珠,重放光芒,身为作家,卡内蒂无疑非常幸运。可“艺术力量”这个词毕竟过于虚无缥缈,如果没看过卡内蒂的作品,很难体会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但在看到这本《耳证人》时,我大概明白了,诺贝尔奖的评语确实所言非虚。要我看,卡内蒂其实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个出色的观察家和预言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形形色色,可真要归结起来,大多数人也许用势力、善良、急躁之类普通而空泛的词汇总结了之,很难深入描绘出什么亮点来。但卡内蒂却观察入微,从我们日常可见的种种现象(或者人之常情)中挖掘亮点,用略带夸张而又充满讽刺意味的笔触,塑造了多达五十种极端性格形象,可见其观察家潜质。比如名誉检验员、告密者、囤水者、一无是处女,这些本都是人们日常常见的一种心态,一种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但却很少诉诸于人的心态,卡内蒂却偏偏都能嗅到可挖掘的亮点,运用夸张的叙述手法加以揉捏,具象化为一种具体的奇葩人物 。他还能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抽象的感官体验入手,揪出不少奇葩,比如目不视物者、嗅觉敏感女、泪水司炉等。说他像预言家,是因为他描绘的某些现象和形象具有当代人物的某些印记,而不像他所在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有的。比如目不视物者,“不会在拍照之前白费力气亲眼观看”,而是“将本该亲眼观看的东西拍成照片,高高兴兴搜集并堆叠起来,就好像他们是邮票”。这多像在数码相机普及后的当代社会,多像总沉迷于拍照却忘了欣赏沿途风景、本末倒置的当代人。也许这就是优秀作家区别于常人之处,拥有超常的社会洞察力。卡内蒂的这些特质,以及他写这本书的角度,决定了这本短小精悍的人物特写集无可避免地具有浓烈的荒诞感。全书处处可见的机敏,尽显人性深处的荒谬。难得的是,他还能把深刻的人性思考用幽默的语言,搞笑的情节表现出来,大大增强了阅读趣味,使得这本小书有卡夫卡式的深刻思考,却没有他的那种幽微晦涩。看看卡内蒂对无视朵奇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吧,有深度的思考,但文字又很有喜感和画面感,十分生动,可以说是散文写出小说的味道。比如写守财女,“在吃饭前给钱币系上餐巾的样子实在令人感动,她不希望把它们弄脏,爱看它们干净整洁的样子”;又比如描写嗅觉敏感女的那段,“她从来不和任何人正面接触,只会隔着一大段距离模仿别人的动作”……看,多有喜感和画面感。作为一本散文集,《耳证人》这本书并不一定能全面代表卡内蒂的实力,毕竟这种文体过于随意,但唯其散漫,才见功夫。如果小说能拿到诺贝尔奖,散文又能写得这么耐读,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     在这奇妙的世界我们坚持自我遇见同样坚持自我的他们我们性格各异有时又很极端我们从自我出发从意识出发总认为我们没有做的不妥可在别人看来却异样的很还不是因为我们是独立的思考行动方式不同认知对事物看待不同所以世界才会有趣保持性格吧别让他们从地球表面消失这是我们身为人的幸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坏死了,要多写一类揶揄狂作家,嘁!
  •     写作训练课
  •     Somewhat of the fast-food culture that's made smooth reading. Though it seems like a good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 of social men, tagging people that way is still kinda acid. All in all, to map those people around you as the reflections is full of fun.
  •     这世上没有比没有才华还努力出书的作家更让人觉得尴尬的了。
  •     一点点卡尔维诺式想象
  •     像目不暇接的马戏团演出,新奇,灵巧又难以捉摸,有点不明觉厉,一下子悟不出妙处。
  •     我应该是诡计猎手mix with啃书瘾君子 人格
  •     同样的语言范式描述不同性格的人,有的确实点到痛处,有的还是有点欠缺。
  •     作者的文笔刻薄、辛辣,这五十个性格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吧。
  •     概括得还行,但脑洞不够,意思不大
  •     译者的别字有点多啊?
  •     “他成功地遗弃一切。先从小的物件入手。”(卡内蒂)努力做一个弃物者,享受物尽其用的乐趣。
  •     建议三联书店版,译者更加用心
  •     一口气读完,五十个人物小分析,有趣又犀利…各种人格都洞察得深入又清晰,好像每个人物都能联想到身边的谁谁或自己,还有发生过的事,然后心里默默为作者点赞
  •     很有趣。
  •     篇幅虽小,也是无聊
  •     不知所然……
  •     灰鸽子竭力推荐的小说。我可能觉得这种开单子的方式显得比较懒…………
  •     129页,每种性格两三页掠影,辛辣有趣。1974年的作品,五十种人格隐喻,四十年过去了还是可以找到生动的对应。
  •     时不时地可以拿出来看一下 人性在作者眼里 没有一丝美好
  •     一般
  •     将奇葩性格的成分极度夸张,虽然有普遍性存在,却显得不那么容易对号入座。所以读来是有点无聊,猜想卡内蒂写的时候是想着某个身边人,但又要让人家对被诽谤无知觉。
  •     无感
  •     用具体行为概括出50种极端而抽象的人格,当然,世界上不存在书中描写的任何一类人,但确是由两种或多种极端人格按比例组成的。
  •     太概括了,有皮无骨。
  •     太刻薄啦
  •     好多都没看懂……
  •     脸谱化人物的独幕戏,虽然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因为过于抽象,读来便觉无趣。只是从这些形色各异的肖像里,可以瞥见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有种熟悉的微妙。
  •     嗯,为什么会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不同的是,那本写的是虚构的城市,这本里写的是五十种不同性格,每一种性格都很极端,很偏执,像是浮夸的漫画,很有趣~每一种性格写的都不多,感觉像是卡内蒂私人的一个素材库展示,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其他作品里写到这些对应的人物?(嗯,会讲故事真的很厉害,羡慕这么神奇的大脑,:-)
  •     再版以后马上去买来读了,不得不说书籍装帧做得很一般。当年想读这本,哪里都寻不到,网上找了个PDF的,还自己手打成了TXT。
  •     这部完成于上世纪的散文集,写尽的却是千年罕变的人之本性。依附宫廷,考古迷恋,习惯告密……一种又一种人性缺陷,通过不同的情节表述,铺展在阅读者面前。当我们回望生活的日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书中写就的正是我们自己。
  •     辛辣讽刺,有些篇章的人性无法理解
  •     没有目录,差评
  •     形形色色的五十种性格,总有相似的见过。那么多人生百态,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     一本神书……分类加强版阿Q
  •     一段段小文,长度合适,如厕必备。作者有些脑洞很有意思,但毕竟年代久远,豁贴不了现代诸奇葩,少了份“没错没错,确有其人”的趣味。翻译君的文字平实质朴,简明易懂,独有一份德国式的严谨冷清。
  •     几个现实联想:【名誉检验员➡️键盘侠】,【桌布癫狂女➡️圣母婊】,【马厩幽暗女➡️社交恐惧症】,【屡遭引诱女➡️“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知道我是个好姑娘”】,【恭顺之祖➡️庄子思想的消极极端】,【上帝宠儿➡️绿教】,【名人研究者➡️中世纪的教皇】,【音乐大师➡️金三胖】
  •     很讽刺,短小精悍,很多共鸣,拒绝先生,食书者,不喜欢。
  •     讽刺够辛辣。
  •     看不见的耳证人
  •     刻薄缺无幽默,读完不留印象,也没有打发时间的闲趣,总的来说是浪费时间的那一类书。
  •     段子集,足够有趣刻薄。想看卡内蒂,毛姆,纳博科夫,鲁迅吵架。
  •     小说的实体,人性的端倪
  •     很久不读书。终于在德语班的课上读完了一本。有点意思,但仅限于有点意思。
  •     各种怪咖的群像,不少地方让人一笑。这五十个种人的行为都很荒诞但也能模糊对应到现实之中。我要是去续几篇,标题大概就是《刷手机不能停君》、《囤书者》之类的吧。
  •     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极端描写,极端到了让我无法和现实世界中的性格对号入座,这是对本书一大失望之处。打算收入德语原本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有全新体验。
  •     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有些人物真的希望写成长篇。
  •     【2016.11.24一天】(6.7万字,129页)1981年诺奖得主的小薄书,每篇2-3页,50篇小品文,50中人物性格,笔调幽默温婉,柔和的讽刺,对人性的浓缩与状写,作者言道:我发明的那些新“性格”,有的可以看成是小说人物的提纲,有的则是自省的诱因,一眼认出熟人,再一眼认出自己。
  •     尖钻,讽刺,卡内蒂的底色
  •     蛮妙的,感谢国鸽同学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