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15508061
作者:(马来西亚)孙松荣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蔡明亮,生于马来西亚,艺术创作启蒙于台湾,是近三十年来走红于国际的影像艺术家。本书将绘制这位艺术家多年来的影像作品在历史、美学及理论的总体表征,剖析蔡氏创作轨迹与思想。全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总体重构1990年代迄今,蔡明亮导演的十部剧情长片与短片的历史语境、美学表现及理论框架的图谱;第二章聚焦于蔡明亮如何从电影写实主义迈入电影感性型态的表现,蔡氏不仅是导演,更是位跨界的当代艺术家;第三章则具体分析了蔡明亮的作品《脸》,作为首部被罗浮宫委制与典藏的影片,《脸》不仅反映了电影与艺术之间互为表里的关联,同时也阐释了其所蕴含的影片与文学、绘画及东西方电影系谱之间的互文性之连结。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孙松荣与蔡明亮导演的访谈,呈现蔡明亮从本土跨入国际、从电影走向当代艺术、从电影之死转入电影新生的自白,见证其多元的艺术身份以及当代华语电影与影像艺术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共生关系。

书籍目录

001导 论
002时间的身体
014从电影到当代/艺术
025章节架构
031第一章 电影写实主义美学的造型转向
033 “新电影”与蔡明亮
040身体-影像:从无语声身体到歌舞身体
053造型-影像:展示、装置、感性
063当代台湾电影新局:扩展的影像思想形体
069第二章 扩延电影的影像艺术边界
071不可能仅为电影哀悼的哀悼影片
075多重化影音结构的例外状态
081后电影的当代体制
088扩延空间的后媒介状况
097另类影像的未来
107第三章 跨影像性的全球艺术影片
109记忆电影的当代影像术
117电影美术馆化的艺术遗赠
128视线的交会
137跨影像性的非纯视域
145结论(速记《郊游》)
151访问蔡明亮
153电影系谱学
160剧本构成
170演员与时间
178电影的艺术性与大众文化
182电影怀旧
186片尾曲与作者签名
189跨国:语言与影像
193从电影到当代艺术
202电影与艺术
209历史与艺术:绘画、摄影、电影
213行走与时间
220电影与艺术界的互动
222结束的开始
224致谢
226蔡明亮作品年表
230作者简介

内容概要

孙松荣(Song-yong SING),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博士,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动画艺术与影像美学研究所副教授,现任《艺术观点ACT》季刊主编与《电影欣赏学刊》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电影与当代艺术及现当代法国电影理论与美学等。文章与译作散见于《电影欣赏》、《电影欣赏学刊》、《文化研究》、《中外文学》、《艺术观点ACT》等。此外,曾为2012年第八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策划“纪录之蚀:影像跨界的交会”单元。目前筹划论著《当代台湾电影的美学构造:形体、幽灵、跨影像性》的出版。《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是首本专书。


 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写作是一种相遇,是写作者与他的写作对象的相遇,还是写作者与自身的相遇。阅读孙松荣的《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的过程是一种思想撞击的过程,所有的知识、理论、背景、方法和媒介的分裂如散落在海面上的冰山一样,但作者却能信手拈来,使它们和平共处,从而创造一处处曼妙的论述之“风景”。这本书同时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运动轨迹,但运动本身是为了相遇,一位写作者与一位影像作者的相遇。从书的标题也能看出这种运动的迹象,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是一种概念和媒介的迁徙,虽说从“从”到“到”是一个单向运动,而书中实际所表现的运动轨迹要复杂得多。孙松荣作为一位留法的青年学者回到台湾后亟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法国理论和方法与在地经验,以及融入到本地美国化的华语电影研究的图景中去。他通过把自己打开,把略显保守但又有着独特魅力的精密的法国方法打开,去接纳台湾特别是英语世界中写作电影的新成果和新趋向,让两者相遇而不是去躲避,从而出色地完成了这种转化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把传统的电影或电影研究打开,去与当代艺术和国际上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交锋,拿自己的电影背景去和他所任教的艺术学院的艺术体制去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不是遍体鳞伤,恰恰相反,而是产生出一种我们称之为相遇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最好的例证。孙松荣视野下的蔡明亮不是一般意义上作为电影导演的蔡明亮,这个立论就决定了写作者要把蔡明亮在电影之外的其他创作看作是和他的电影同等重要的创作,他颠覆了之前所有蔡明亮的写作者对蔡的定位。本书的精当之处还在于写作者没有把蔡明亮当作一个台湾的、本土的个案来处理,而是进一步把他放在全球范围内对电影与美术馆的关系的讨论与开发以及多元的当代影像的创作这个大的背景中。在分析影片细节的部分把法国理论和方法的精密发挥地淋漓尽致,同时又没有忘记对作品创制的具体背景的介绍,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能吸引我们关注某个作品的细节,时而能把我们带到一个更广阔的理论和创作全景中去关照该细节在蔡明亮自己的作品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东西方导演、艺术家的创作的联接。如第二章对《不散》的分析和第三章对《脸》的分析,都是通过对一部具体作品的书写来带动相关的理论和美学议题的推进,通过一部作品的力量来辐射乃至整合作者本人对在学术和艺术体系所构成的复杂网络中的电影和电影写作的思考。第二章从《不散》这台发生于电影内部的电影装置出发,大量讨论大陆读者不是很熟悉的蔡明亮近年来在当代艺术领域所创作的影像装置以及其它跨界创作。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的运动轨迹正好契合了孙松荣本身对电影问题扩大化的探询和对华语电影另类面向的思考,对蔡明亮的书写实际上成了一面镜子,可以照到写作者自己。而书的后半部分对蔡明亮的长篇访谈更是提供了一个从蔡明亮的视角来回答作者多年来对其创作的追问的机会。蔡明亮,《脸》剧照,2009.本书可以看作是写作者对于方法的焦虑和最终通过书写得以释放的记录。在跨媒体、跨语境、跨语言的多重影响和多重焦虑下,如何进行对电影的写作?如何把法国严肃的学术训练转化成一种中文写作?我想本书的写作过程必定与对自身的反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文本中随时能看到来源不一的理论资源,但作者显然已经找到了处理的方法,即用强大的法国式内核来消化它们、整合它们,使得它们如行星般围绕自己转动。最重要的博弈也许不在于如何转化理论,而在于如何生产出一种理论化的中文写作,这在台湾也许已经有了丰厚的土壤,但是孙松荣在电影写作这个特定领域里的贡献还是应该被看到。我们在成书中已经看不到焦虑,这种焦虑只是我想象在他写作过程中的情绪,它已经随着书的完成而烟消云散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写作过程中的困境,在西方理论与东方的在地经验之间、在法语、英语和中文的角力中,学者把自己放在多重浪潮的中间,纵横捭阖,展现出只身拷问学术和语言的边界的勇气。孙自身的“在地化”和孙对蔡明亮的“国际化”和“当代艺术化”构成了两个相反的运动方向,但是这保证了他们之间的相遇。写作者有时候像导游,他要合理地安排参观路线让读者可以看得更清楚,在该停下来的地方就停下来认真讲解,在该给出一些背景知识的时候也不忘能随时补充,孙松荣就担当了一个合格的导游。写作者不但自己要和写作对象相遇,而且也要帮助读者和他的写作对象相遇。通过按蔡明亮创作的时间线来对章节进行合理安排和层层推进论述,孙松荣无疑出色地完成了 “场面调度”,使得作为读者的我实现了与另一个蔡明亮相遇的机会。
  •     靠着多年积淀的《爱情万岁》、《天边一朵云》、《行者》、《脸》、《不散》、《天桥不见了》、《你那边几点》、《Fish, Underground 》、《洞》、《Dong》、《河流》、《The River 》、《青少年哪吒》、《Xiao hai 》、《郊游》、《台北异想》、《黑眼圈》等作品,台湾导演蔡明亮已在华人影坛渐成一派,凭借风格独特,特点鲜明的类型电影,成为了台湾颇有建树的电影导演。就像学生需要参加期中考试来检验半程学习效果一样,对于已是知天命年纪的蔡明亮来说,是时候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了,伴随他的执导风格一起成长并成熟的,还有电影本身作为某种媒介形态的嬗变和发展。《从电影到当代艺术》像部庞大的影像纪录片,深层次地研读着蔡明亮不同时期的个人化十足的电影风格(如命题、元素、叙事、影像美学语汇等)以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电影派别的流变。固定机位、长拍及长镜头段落等美学技法构成了蔡明亮早期的极简风格,早为全世界的影迷、影评家、同行所熟知和赞叹,已无需多费笔墨。近些年,蔡明亮不断扩延着自己的影像艺术边界,从一个纯粹的电影导演,逐渐探入装置艺术的领域,试图用其他样态来补充或嵌入原本的电影艺术。《从电影到当代艺术》从书名来看,便呈现出这种动态的演变。正如互联网融合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诸多特点,被称为“多媒体”一样,录制、剪接、投映三大环节联合各种技术元素的电影也被称为“复合媒介”,蔡明亮在其近期的创作中,便屡屡实验通过装置艺术来将传统的电影表达手段重新组合,比如《是梦》《不散》等“后媒介”,便打破了过去的叙事秩序,装置艺术中的物体自身的特性,也由影片世界至装置空间相互联系、渗透并蔓延开来,因此,物象和影像的交杂,影像投映与展示空间延伸了纯粹影像的力量,使得电影这样一种相对单一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机巧地指引我们注意到了蔡明亮在他过去的影片中就非常喜欢建构人物和物件的关系,比如《爱情万岁》中小康亲吻西瓜等,这或许就是他高度风格化的电影表征之一。而从电影导演摇身一变为装置艺术家,并不是蔡明亮的首次变身,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创作经验和身份一直都处于跨界状态:从舞台剧、戏剧、电视剧、电影到介入当代艺术领域,他的活动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如此频繁而多元的当代艺术创作行动意味着一个电影导演自我的成长,也代表着一种心性和审美观的扩展和延伸,我相信,这不是种“凿壁偷光”般的拿来主义,事实上,蔡明亮后期的作品正在逐渐说明:电影脱离了纯粹的光和影,正在变成一种复合媒介,装置艺术和电影的结合也说明:物体的表达不停留在镜头中,这不是生活的野蛮介入,反而是对生活的还原罢了。
  •     http://www.ionly.com.cn/nbo/news/info3/120130903/1131807.html8月27日下午,“未来电影:当代亚洲的活动影像艺术-暨栗宪庭电影基金系列新书发布”活动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活动由董冰峰(策展人和制作人,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主持,同时他也是此次系列新书的主编。列席发言的嘉宾是: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印度Raqs媒体小组成员之一、艺术家、电影工作者、媒体实践者、策展人、研究者、编辑)、孙松荣(巴黎十大电影学博士、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教授、《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作者)、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著名策展人,栗宪庭电影基金创立人)、陈韵(“西天中土”项目研究员和执行人)、张琪(栗宪庭电影基金运营总监)、张业宏(北京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蜜蜂出版总编辑、北京蜜蜂书店创始人)。本次论坛,栗宪庭电影基金出版计划相关嘉宾以跨领域、跨学科的当代电影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可能性为谈论重点,以“亚洲”视角,区别电影、艺术历史中的“西方”,阐释全球论述中的边缘化角色和主动的动态的演变。自2012年起,栗宪庭电影基金的出版计划,就正式以“电影与当代艺术”为主题,展开和邀请一系列的研究、写作和出版计划。至2013年8月,首个年度出版计划正式发布,推出第一个系列,出版了分别来自台湾、内地和印度的三个个案研究成果:《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杨福东:似水留影》和《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试图由此应对当下电影/电影学日益跨领域的实践与理论的现状。电影基金创立人栗宪庭发言说,邀请董冰峰加入电影基金就是为了加强出版和理论的工作。在现今除了传统模式的纪录片、剧情片,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模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电影和影像艺术的界限在模糊,这除了需要坚持独立电影的个人独立自由立场之外,还需要逐步探索一个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美学标准。而新美学标准作为一种价值系统,除了电影作品,还应该包括电影评论、理论和历史的研究。这是一个需要更多人参与,需要付出长期工作的文化建设,也是电影基金在逐步完善电影作品资料馆建设之后,决定开始出版计划的初衷。《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的作者孙松荣介绍,这本书里的文章是之前研究发表的论文,转换成为一本书的结构。本书共五个章节,剖析蔡氏创作轨迹与思想。这是关于他的著作首次在中国出版,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电影与当代艺术,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称这不是“影迷”的书,而在作者的眼里,蔡明亮不是一个导演,而是一位艺术家。蔡明亮是当代最著名的影像艺术家之一,蔡明亮的影像艺术,既属于电影、美术馆,也跨入当代艺术。书中所介绍蔡明亮涉及当代艺术领域的作品,目前也只是在台湾流通,大陆还没有见过。《杨福东:似水留影》的作者李振华没有来到到场,由董冰峰代为介绍。董冰峰发言开始就提及关于杨福东在艺术圈一直受争议和迷惑的身份问题:到底是一位导演还是当代影像艺术家?虽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更多时候大家都会把他和电影相关的称呼放在前面,后面是当代艺术家之类。本书是关于中国当代最受国际瞩目的影像艺术家杨福东的艺术评论集和访谈集。访谈类文字涉及2002年以来的诸多作品和内容,作者有张亚璇等人;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来自杨福东本人和友人等撰写的文字构成。本书通过访谈和文本构筑的双重线索,以杨福东的单屏幕和多屏幕影像为主题,着重介绍了他在影像创造、当代艺术进程和中西方文化冲突等领域的实践,从细节入手探讨了艺术家对于自己所拍摄作品的想法以及所传达的情感。书中透露了很多关于艺术家的工作细节、拍摄想法以及拍摄过程,同时还有很多关于作品的描述以及解读,而且通过重新回访艺术家,完成了其20年艺术实践与观者的交流。在本书《序》的开头,作者李振华用提问的方式写了一段话: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影像?什么是装置或是当代艺术?让我们带着问题和思考去阅读此书吧。《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这本书由Raqs媒体小组撰写,探讨关于时间的多重临时性的哲学问题,人与数字的关系,集体创作和联合策展,阐述当代世界中的劳动转型状况,并提出渗透的概念。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称希望籍此书来阅读Raqs媒体小组的工作实践,书中不仅是Raqs内部的对话,还有Raqs长期以来和朋友、批评家的对话。而评论家梅蒂纳、博伊姆、内斯比特和陆兴华的文章分别对Raqs的项目和录像作品《敲打时间》《时间胶囊》《积累的资本》等进行分析解读。现场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也为大家介绍了Raqs媒体小组创作的主要作品。三本新书均由出版人张业宏支持出版,他所在的“蜜蜂出版”这两年出版了一些时下全球较热门的当代艺术书籍,这些书在艺术圈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次“电影与当代艺术”为主题的三本书,董冰峰提出后他毫不犹豫同意出版。张业宏说自己做为出版人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虽然出版当代艺术书籍并不赚钱,没有什么利润,但会不遗余力地做下去。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我有的 时候真不知道 自己秀安蔡明亮什么,他的电影我只看过天边一朵云,而且给我留下的印象也不怎么好,他电影里的元素,让人感觉不具有当下的时代感,他电影里的元素虽然和自己有部分相同,但是一味的去表达和审美,是他的坚持,也是当下群众审美难以跟上的主要原因。
  •     蔡明亮的本质不是电影导演,而是先锋艺术家。
  •     本书从美学、电影学和艺术哲学角度,深入分析了蔡明亮的电影作品和装置艺术的丰富内涵。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作者对蔡明亮的访谈。蔡导的过人才华和对于独立性的坚守,以及蔡导作品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有趣细节,在访谈中都可窥一斑。
  •     面对蔡明亮作品的观影经历是我的少女视野发生转变的临界点。在其中我首次被如此冗长的自我凝视贯穿,观看与被观看者的身份在视点的驻留之中腾挪,创作者那几近散漫的耐心和毫不畏惧的硬性赤裸使人进入苦修般的着迷。我本以为李康生对我会毫无吸引力,谁知他能审慎而疲惫地展露众生之苦,我从没见过这样老态丛生的男人,或者说,我从没有这样长时间地看着一个人做所有事,我从没有这样的体验,我从没久久盯着一个房产推销商在雨里举着牌子唱「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从没久久盯着一个人从淡漠到啜泣到泪流满面再到归于平静的过程,我从没注视过平凡而褶皱的人,我从没真实地咀嚼任何一片树叶,就因为我知道那会带来苦楚。这些缺陷,这些丑态,它们改变了我观察和热爱人类的方式。
  •     电影工业和影像艺术的界限在消融 ,美术馆亦或影展电影院,场地的转换以及艺术家身份的跨界都在宣告另一种媒体时代的到来。
  •     涉及电影方面的专业术语有点多...
  •     ①小康的形体与布列松“模型”的讨论,演员的状态与表演的界限,我们需要怎样的表演? ②寻找“真实感”段落印象深刻,写实过于荒谬 ③剧本的现场临时性与编排的无序大有共鸣,散漫而非无理 ④台湾“新电影”的写实主义启蒙,《风柜》影响至深 ⑤更爱蔡明亮,不急不缓,“水”三部曲历久弥新
  •     其實訪談那段有趣些,本身來說就是學術論文的感覺,有些枯燥。
  •     后面的访谈录很棒!
  •     料还是挺新的,《郊游》基本上都被剧透了。整本书电影和装置艺术基本上是五五开,讲电影的没太多新料,装置艺术大陆都难以得见,只能通过描述想象,也算是了解了蔡导除电影人以外的另一面。
  •     切入点非常准确,蔡明亮的电影无疑就是身体影像以及装置影像(Installation - Image),后者属于后电影时代影像实践,偏向于博物馆学的内容,所以在媒体艺术方面,蔡明亮确实走在华人导演最前列。本书适合与伯恩鲍姆的《年代学》一起阅读
  •     学术著作,长句翩翩,概念纷纷,让人实在累,当然也有一些非常精准地见解。
  •     因为我要写论文啊
  •     太高大上了 读不下去
  •     蔡导来广州展《郊游》现场买的签名本,台湾好像很流行这种影像展,广州(内地?)我还是第一次见。电影-造型-展览拓展了观影体验的维度,非常期待它的发展。
  •     适逢其时的一本书。这几年蔡明亮确实已经把电影当成一种复合型的媒介,所以我也理解了他要把电影放到美术馆,为什么他要反盗版。
  •     因為林老師的近期課題是thai然後在上圖正好看到於是拿來讀,本來只想著當蔡導科普沒想到受益良多。
  •     翻完了,感觉李康生真是一个神奇的人
  •     他的film 更像是art video 加上装置和恒古不变的身体探索 他就去做 contemporary art了。
  •     开始以为是蔡明亮写的…不过很棒!
  •     看蔡明亮访谈比较有意思
  •     专业术语颇多,跟蔡明亮电影真是绝配了,都得反复的干巴巴的嚼咽。
  •     不想多说什么,天边一朵云,也只是一朵云
  •     吹牛逼吹的有点过分了吧...
  •     这应该是研究蔡明亮的第一本专著吧,台湾在新影像方面比我们前沿的多。蔡导是一个很特殊的导演,他的电影风格总是特立独行,也许他从未把自己当作一个导演而是一位艺术家?本书中散落的一些点非常有启发,当然这本书不是系统的导演研究,作为一以贯之的一位导演,完全可以将他做一个个案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这其中的关键词有身体,情欲,凝视,异质空间,怀旧,跨界,影像,写实美学,更主要的是把他作为一个艺术家而非仅仅是一个导演看待。
  •     vialo09的影评好赞 ⬇️
  •     是几个月前蔡导来广州开讲座的时候买的,本来想拿给他签名但是没有机会。这本书有个很好玩的地方是在一百多页学术研究后的访谈部分,蔡导说“我很多时候看到比较学术的评论,我真的也不太看得懂,引经据典的东西,我根本没有想那么多”,不知道当时坐在他对面的作者是什么心情。
  •     瑟…
  •     学术性有点过强,不过作者对蔡明亮的研究的确很全面,很深刻!大陆的观众真的有嫌弃戏里小康走路慢要拿板砖扔他的,你站出来,我可是要替小康出口气呢!
  •     学术/访谈,导演/艺术家。
  •     相当学术化的分析,不敢说看明白了。终究艺术还是要靠创作而不是“解释”来证明自身。通过此书大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逐渐喜欢上蔡明亮,他的艺术跨界是非凡的,他的影像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他既属于电影院又属于美术馆,他的电影越来越偏向于造型艺术乃至行为艺术,不断打破边界又从容自在地游走其间,与格林纳威一样,他是切切实实的电影艺术的推动者。
  •     中国大学式论文,无趣的术语堆积。
  •     嗯,作者确实是在法国学过电影了,这个很明显,行文是各种拽词,罗列到叫人头疼,后现代概念炸裂式艺术评论。另外这本书69元的定价相对实物和内容来说,我觉得是丧心病狂。开篇栗宪庭还在哭穷,别哭了,69元里面你能挣多少啊
  •     没看过蔡明亮的作品,书看不太懂,不过看完还是对蔡充满了好奇
  •     还是访谈部分最好看
  •     前年看的,看完刚好在香港看了郊游,这本书可以看做郊游的终极解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