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50260478
作者:[日]小岛毅
页数:288页

简说小岛毅给女儿的历史哲学教育

  日前,读了一本名字很幼稚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平心而论,这本书的确是写给中学生的,书中的内容和历史观念等在历史专业内部看并不新奇,但就呈给中学生或者说一般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而言,书中的历史观却又是前沿的、新鲜的。特别是对那些只受过教科书教育,或者只读过“那些事儿”一类正史的通俗改写版,或者只读过袁腾飞、张鸣等借历史酒杯浇自家块垒之类的文本的人,更应该读读这本书。  尽管这本书谈的是日本史,对象也是像他女儿一样的日本读者,但中国读者也是可以反观自照的。因为作者归根结底要教给女儿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哲学。  小岛毅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员,这本书也贯穿着这一“共同历史”的态度。在本书中要点有二:第一,教科书上的“日本史”是基于近代民族国家而建构起来的国别史,其目的是服务民族国家的。日本列岛历史上存在的政权、种族,及古代居民对自己身份的体认和对家、国、天下的看法,与当代的日本差距很大。第二,教科书在教授“世界史”时,把日本史排除在外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日本史不可能独立被呈现,必须在一个国际关系的语境中才能被准确的呈现。对古代日本史来说,这一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如今的东亚关系。  看,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日本换成中国,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当然,中国因为在近代经历过激烈的反传统运动,特别是“古史辨”派通过“层层累积的上古史”研究已经使得一般中国人已不会把自己追溯到伏羲女娲盘古之类,说说“炎黄子孙”也就算了。而小岛毅所要言说的日本史,和顾颉刚曾经做过的事情有相似处。  小岛毅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在这本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小岛毅对鲁迅思想的认同。这又主要体现在,小岛毅一边在评述日本史,一边在剖析日本国民性。比如,《对外国的事情反而很了解》中,他谈起历史上日本的知识阶层对中国的文献和历史知之甚详,“左国史汉”,家家必备,三国演义,人人知晓,但对日本的历史缺乏了解,然后话锋一转,指出“当时的中国,以现代的视角来看,相当于美国”,所以,当代的日本人对待外国和本国的态度,其实没有变化,只是原来的中国换成了美国。  显然,作者是在批判日本国民性格里崇洋媚外的自卑心态,然而,他马上又换了曲风,在《遣隋使是对等外交吗?》《忠君爱国与民主主义教育》等章节里说,遣隋使“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被许多日本人看作与隋朝“平起平坐”的证据,而足利义满为了贸易接受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被许多日本人看作是有损尊严的卖国行为,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日本人幼稚的“爱国主义”“忠君爱国”思想,因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  遭到小岛毅最多嘲笑的,则是古代和现代日本人对汉文古籍的态度。古代日本的知识阶层广泛使用汉字,写汉诗,这是无可争议的存在。于是,爱国的日本人则强调他们虽然使用汉字,但表达方式、文法等是日本的思维,因此,这些典籍尽管很“遗憾”用汉字写成,但仍然是日本的“国学”。小岛毅几次嘲笑道,那些用汉字写成、但不符合中文语法的一些古人的句子文章,不一定是什么可贵的“和式思维”,恐怕是汉语掌握的不好,就跟现在写英文文章写的不通差不多。  由此可见,作者在解构教科书中的“日本史”的同时,也是在针砭日本人的一些缺点,特别是在面对所谓古代的或现代的“普世文明”的时候,既不要自卑也不该自大。  书中有一个地方必定会有争议,那就是“仁义道德会吃人”。他指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的这个思想,在日本同样以“忠君爱国”的名义存在,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内战和“那场战争”。他随之又说,现代也有仁义道德吃人的现象,那就是以自由民主的名义在中东跟着美国杀人,所以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吃人”。显然,正如“忠君爱国”并不等于仁义道德,以自由民主的名义作恶,并不等于自由民主是错的。作者的左派立场,在这里倒是体现出来了。当然,读此书反观中国,那么解构本国神话和历史、批判爱国主义等行为,则恐怕会被中国人看作是“右派”了。2015年10月13日晚读完     14日晚整理

一本有爱的历史书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是由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小岛毅在2008年写给当时15 岁正值初中毕业的女儿的介绍日本历史的书籍,作者是为了让女儿更好的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而编写的。作者采用和一种写日记的形式,让人感觉很亲切,也觉得很有心意。本书由四章组成,分别是剑之章、心之章、宝之章、锄之章。四章分别介绍了日本历史的构架、日本的神话、日本国家的形成和镰仓时代的日本历史。作者在剑之章中用很多的篇章介绍了《日本外史》这本书,给了《日本外史》这本书很高的评价,东大爸爸在给女儿讲历史时还用搞笑艺人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这种借助孩子知道的艺人来帮助孩子理解历史,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还增加这本书的可读性。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讲述日本史,而是阐述在“世界中的日本史”,把日本史放在世界史的大环境下来进行介绍。讲一个国家的历史放在世界发展格局当中无疑是个很好的了解这个国家历史的方法,我觉得这种讲述历史的方法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我想这也是日本能够如此发达的原因之一吧,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况且东大爸爸是一名教师,老师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影响到更多人的思维方式。说实话,这本书中讲述的大部分历史我都不了解,而且很多人名和事件的我都全然不知,这本书如果是让一个日本人读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而且能起到让人霍然开朗的感觉,但是还好,这本书的注释很详尽,所以不至于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因为东大爸爸就是觉得教科书编写的过于生涩难懂,并不能帮助孩子们选择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孩子们只是记住知识,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会因为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而对一个学科产生热爱,所以东大爸爸利用明天上班前的两小时为自己的女儿写了这本书。这本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一共52篇,在作者女儿毕业的那一天完美收官。我想世界上最美的礼物不过如此,我想作者的女儿在进入高中后也会很头疼吧,各种年代、各种人物会让人毫无头绪。而爸爸的这本书如同故事书一样的日本史,会让这个即将步入高中的女孩儿对历史多点好感和兴趣吧!

以史为鉴,重要在思辨

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新闻和谣言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三天不出点新段子就让人觉得日子有些太过平淡无奇了。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取舍天下事,客观地看眼前片面与偏颇的信息,显得愈发重要。我们对当前的时事追踪如此热心,又如何看华夏身前五千年的历史?这两天的好几条新闻都说到“道德绑架”这个词,我们对待历史又是否“道德绑架”了呢?《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是一位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父亲写给十五岁女儿的读物,因为不喜欢教材对世界史、日本史的生硬划分和有所偏颇的叙事,又觉得历史是一门可以指导生活的重要学科,于是亲手书写下自己对日本史的观点,作为女儿教材的补充。52个小标题就像一副扑克牌,记述下自己在历史探索中的观察,交由女儿自己判断。对日本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同学看这本书一定其乐无穷,因为里面的叙事讲得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就连我这种渣水准,在读到自己稍有了解的地方也觉得心有戚戚,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也能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金玉之音,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又多了一点灵光。我们之前太容易地“接受”历史,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所读的历史是史实还是故事?历史教材为什么与典籍不一致,各派作者依循的哪个历史学派的观点,利弊何在,如何取舍?还有书中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我们这些现代人宛如从高处向下看一样地去评断历史的做法,是对的吗?”确实如此,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注重于对过去事件的结果进行评判,而对事件的起因、发展缺乏深究。如果抱有这样一种“只求结果,不问过程”的想法去看历史,难免会将历史上的人脸谱化,觉得历史装满了荒谬。这都是看历史的角度问题,我们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去思考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些人可能将沙场征战想象成了白领商战,再扣上现代的“仁义道德”评判标准,看到的历史必然被扭曲。书中多次提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仁义道德”这顶帽子要是瞎扣,作为一个粗鲁地指导行为的标准,就会忽略人性本身的自由思想,甚至酿成愚忠的惨剧。不仅如此,这位东大爸爸读自己女儿的日本教材,发现历史书以日本为本位、割裂了与外国的联系,有些历史事件的结论随着社会发展,也已经大相径庭。所以,怎么样看日本的历史?从远古历史开始看(所有历史都是从神话开端)——那么辨别史料记载的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呢?比如说,有学者提出圣德太子并不存在,那么他们的观点是否可信,我们又要怎么样去做出考据和判断呢?还有,古代历史典籍和现代历史书对历史的阐述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我们是怎么样衍生这个历史研究体系的呢?包括日本与中国的联系,在研究日本史时,客观上也不能割裂二者。书中说了以下几点:古时的日本历史以汉字写就;对日本历史做出总结的重要著作是赖山阳的《日本外史》;中国的儒教讲究的仁义礼智信催生了武士道精神;日本的佛教引自中国。虽然目前日本的历史课本将日本史单独地割裂开,但是现在也有一批历史学家开始研究“宁案”,也就是从中国过去的对外港口宁波着手,研究中国在书法、水墨、建筑、庭园布局、素食料理、茶道等等方面对日本的影响,从细琐处着手进行探究。所以,以史为鉴的重点在于思辨二字。从历史如何被构建,如何还原过去,如何评判历史着手,我们可去判断、思考的还有很多。历史不是单纯的遗迹与残留,不是等待我们挖掘的客观的存在,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去解读。所以,谨重对待历史,正如后记中的最后一句话:“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会成为后世的智慧。”

让历史书变得简单易懂

提起历史就头大的我,对于历史书的感情非常淡漠,觉得历史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文字,没有什么亲切感。这本书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故事书,将历史变成了有意思的片段,又将片段融合在一起。日本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通过《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日本的历史也变得简单明了,他的排列有序,讲述也是动听生动,少了历史课本的教条,多了几分有趣的成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很明显,就是为了给上学的女儿更加有意思的讲述日本的历史。通过他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本。就像作者写的,爸爸妈妈在大学里学历史,并不是因为教科书很有趣,而是因为遇到了让我们对历史产生兴趣的书和老师。无论是日本史还是世界史,那些教科书,都因为变成了教科书而艰涩难懂,老实说,并不是有趣的读物。如果因为教科书的关系而让你讨厌历史这门学科,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下定决心写这本书。作者将研究历史的专业性与自己风趣的说话风格融合,让我们在有趣的语言中了解了历史的真正面貌。其实历史也不是那么无聊的,在这本精致的历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从圣德太子的出身到《论语》与《千字文》,从“国风”的意义到《今昔物语集》的世界观,各种各样,从小到大的历史故事将我们包围。在感受历史的沉重和博大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历史的轻快与细节。通过《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这本书,一起来学习日本历史吧。

看看自家编的教辅书

九一八事变就发生在我家乡,一直以来的教育说毋忘国耻,对日本的印象就是侵略者,倭寇。其实对日本的历史了解很少,课本上学到的主要是近代与中国有关的部分,还各种愤青情绪。但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企业管理,动漫文化,教育,软件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的日本。一个地图上的小弯儿如何发展成这么有影响力的国家呢?还是得看看它的历史。而这本书作为初窥日本历史的小书很适合大家来看。作者是东大教授,给女儿编写的历史书辅助教材。文字易懂,不艰涩,中学生能看懂的水平。里面除了日本历史,也有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用心良苦,通过自己写的史书对女儿进行思想教育。编写的也很讨巧。以扑克牌的方式,52周刚好一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每周一章,根据书里面提供的资料再查查相关史书,一年内对日本史深入学习也可以。全书按通史的体例,讲了日本的古代到江户时代的历史,同时由于作者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所以书里面充满中国风,渗透很多中国思想,讲到论语,史记,汉书等等。作者在讲历史的时候,还会引出来一些小问题,除了历史的思考,还有启发女儿带问题思考历史的方法。每篇都是以书信的形式,讲讲现实生活的琐事,再引起关于日本史的话题,把历史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和其他的有智慧的大师们一样的一个对女儿充满爱的父亲的真情流露。给女儿的信,对孩子说世界史,傅雷家书,曾国藩家训等等都是这一类。关于智慧的传承,思想的灌输,如何教会孩子学习,把生活中的点滴都化作教育的机会。这是除日本史以外会思考的。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写个家书,编个教材来辅导自家孩子的,那有没有考虑言传身教的方法,书里开篇作者就讲用到“仆”字,最后给出解释,既吐槽了对“西方人了不起但日本人却很糟糕”这种想法的不屑,又点出来人类相处要对等,平等。而亲子关系中,父亲就是如仆对君的存在,孩子都是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想要守护的“主人”。整本书,除了历史也充满一位慈父的絮叨和满满的爱。我在给你讲故事,不是在教育你学历史,学校以外的需要家长承担的引导工作,小岛毅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教科书以外的历史课

作为一名历史学渣,我曾经为了应对高考做了一份特别的笔记。横向是国家,纵向是年代,把各国的大事件汇总到了表格之中。当然,中国古代史也做了横向是朝代,纵向是农业政策、经济政策之类的汇总表。可惜,高考之后,整本笔记留个了当年决心复读的哥们儿。要不,还能留给我家妹妹。万一她的历史成绩和我一样渣,还能当个参考。可是,这些都还是教科书上的历史。面对历史课本上的数字年代和历史意义,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感到头疼。或许,日本的学生们也有一样的困扰。不过,小岛毅给他们写了一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虽然不清楚应试教育下的日本学生是否能挤出时间看看这本课外书。历史书上一直强调,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领邦。我们也一直很自豪,日本是曾经是我们的“学生”,其外在的建筑和内在的思想都充斥着中国的印记。但是我们历史书上的日本史不过区区十几页,重点无非是鉴真东渡和明治维新,以及和我们结下铁血深仇的世界大战。只有和中国有关的日本史,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日本史。至于那些“边角料”,知道又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课暗示的理念。当然,对日本毫无兴趣的人的确不需要知道更多,日本史不能让一个人更有钱,还可能浪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些日本史。不必说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研究,看看每年去东京买化妆品和马桶盖的游客,你总会成为茫茫游客中的一员。到时候,当别人忙着在柜台和导购小姐拿货时,你可以在某个街角闲逛,品味一下真正的日本。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下,能够静下心读一本书的机会越来越少,能够在茫茫书海中挑一本日本史的可能性也少之又少。作者小岛毅在书中写道:“司马辽太郎那样的历史小说家,对于他比历史学者拥有更多的读者,拥有更强的影响力这点,让仆有很大的危机感。专业的研究者们一边在同侪之间严厉地批判这些小说家对历史的理解与叙事方式,但是对于一般大众,能不能提出可以替代历史样貌,又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无力吐槽译者的翻译腔。)并不是历史小说没有意义和价值。明朝那些事也曾让无数读者第一次系统全面地看到了明朝历史的全貌。但是,如果你引经据典在参考文献就写上“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999”难免会让人觉得不严肃。《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虽然也不是一本学术研究的成果,但是这个研究者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提及流行性作品中的一些误区,如此当然是学术性大众读物的上好选择。最后,要表达一个个人观点:读任何有关于日本的图书都不涉及爱不爱国的问题。今天看新闻说,某女星坚决不给任何日本产品代言,孩子要用国产的纸尿裤。以我带妞的亲身体验来说,花王和大王的纸尿裤就是好用,便宜点儿的妈咪宝贝性价比超高,他们都是日本品牌。

严谨是一种自信

东大爸爸好纠结哦,这大概就是人文学科研究者的自尊心吧,明明是很微小的地方,背后涉及的可能是社会政治的巨大改变。比如,为什么给日本带来《千字文》、《论语》等儒学文化的王仁被现有的教科书给弱化成一个没名字的五经博士了?这个微小的改写,其实代表了日本一直在“去中国化”,但对于当下的这种思潮,作为历史学者的东大爸爸是不满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啊,日本本来就是深受中国影响而形成的国家。他说,“理解那样的传承和神话,还有学习日本这个国家的形成,不也是非常重要的吗?”当时的中国,跟现在的美国一样,代表了国际标准,和现在形成了“主权国家”的概念不同,古时的日本学习中国,向中国朝贡,不仅仅是甘于当中国的小弟,而是,当时的学者努力学习和国际接轨,把先进的思想带给日本。就和我们现在努力学习英文、科学一样。东大爸爸可能很反感,因为莫名其妙的民族自尊心,故意忽视客观的史实,其实这样,简直印证了中国的成语,“欲盖弥彰”吧。这种迷思中国的很多普通人也有啊,比如谈到儒学就是迂腐,忽略儒学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的改变,谈到世家大族就是贵族的腐朽文化,忽略贵族对中国文化不可磨灭的联系,谈到日韩就是文化都是中国传去的,可中国历史自己都有几千年,什么时候传去什么文化,而两方的劳动人民又分别做出了怎么样的改造,这些统统不论。总之,把前人的智慧劳动笼统否定,忽视他们生存的环境,和他们的主观努力。硬要让古人和现在的资本民族主义思想接轨。所以那些“崖山之后无中华”,或是“若不是清朝鞑子,我们早就是资本主义了”,这种说法会大受欢迎,本身就是超级不自信和不严谨吧。虽然这些根植于五四史观,但五四的人面对的国际形势和历史使命不一样啊,现在我们如果还是五四史观,那就不符合中国的发展形势了。想想如果有一天,资本民族主义完蛋,后来人看我们现在的种种努力,一概而论说:“怎么能从小学英文呢,学英文无中华”,一样也很可笑吧。尊重那时候的人,在不发达的客观条件下,做出的种种努力,他们既不懒也不笨,只是受限于客观条件和人固有的主观缺陷罢了,这种缺陷我们也有,不卑不亢就好了嘛。

一个日本老爸的历史观

虽然喜欢日本文化,这却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史方面的内容,不得不说东大爸爸的文字很朴实,除了对历史、历史观有一种深刻的解读,一字一句间无不包含一种深沉的父爱。这是一本爸爸写给15岁初中毕业的女儿的历史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父亲对话女儿的口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书本之外的日本史,将日本放入世界的格局之中去描述、去解释,给女儿一个更宏观的日本史。这本书的内容是简单的,背后的深意令人感动,字里行间对历史、对当下的反思更是值得深思。学习历史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背诵,背诵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意义,浅尝辄止。国家史和世界史通常是被割裂开,虽然这是历史教学实践的局限所至,这种历史教学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一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历史概念,世界史上同期发生的事情不能与本国史同期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二是难以形成一个更中立、更宏观的世界观(我怀疑这就是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这本书,东大爸爸通过自己的整理,将关于日本与环绕日本的区域历史细细道来,将生活当下的社会放入一个历史的范畴里,东大爸爸的观点之一就是“历史原本就应该和我们有切身的关系。”遗忘历史,把历史从我们的生活中割裂开,这是我们这代人历史教育的失败,东大爸爸在文首特别解释写这本书的缘由,是希望给女儿展现日本史的整体样貌,而不是碎片化的历史。历史并不是事件的堆叠,而是数不清的历史事件环环相扣影响至今,学习历史是为了切实找到我们所处的位置、看清我们所处的环境,抛开这本书所谈的日本史,我更关注东大爸爸的历史观。和东大爸爸担忧的一样,我们这个社会中不少青少年、不少儿童把影视作品当作真实历史事件,把历史小说当作真实历史事件,虽然有史实囊括其中,但它往往不是客观中立、正确的历史。与此同时,历史教育的枯燥乏味,更需要有学识、有责任感的学者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孩子们讲述历史。回归到这本书所讲述的日本史,东大爸爸的预想读者是和他女儿一样初中毕业的青少年,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日本历史概念的读者,因为他是以话题为导向来写作,不是以时间为导向,目的是针对日本初中生历史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的补充。如果缺少日本历史概念, 可能阅读起来比较没有整体性,但能从书中发现一些不错的历史观,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取标题无能之淡淡的忧伤。

不是写史而讲史,说史的一种好尝试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是很好的一本书,应该对日本的中学生最有用了。我是因为被这个学霸爸爸对女儿的爱打动才来看这本书的。东京大学教授,学的是历史,要把自己的优势专长发挥出来,指导一下女儿的历史知识。时值他女儿刚升入初中,算是新的学习阶段,每天给她写一段日本史,这做法和这份爱是要点赞的啊。只是可惜了,这本书到我手里,书里面的知识点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因为作者讲的是日本史,以我对日本的了解,几乎是白纸一张。从古坟时代的飞鸟、奈良、平安几个阶段到中世的院政期的镰仓、室町,这些日本的古代和中世等阶段的历史其实看得我头很大啊,因为完全迷茫呢。我觉得这本书不用通读,可以挑着读,因为作者写的也不是通史,只是断代史。所以与中国有关的部分,才是我看得津津有味的部分呢。中国的儒教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在《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很多来自中国的文字传播。“变得有志向学”其实就是〈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千字文更是被当作练习写字范本的教科书。作者说到一点,各国在讲同一件事的历史时,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因为都是从本国出发来说的历史,以本国的主观意识来表达的历史观点,看待同一件历史事实,便有了适合本国的说法,所以这样的历史,是有偏见的。而每个国家都讲世界史,就像日本的世界史一样,世界史里不讲日本,世界史就是除日本外其它国家的历史,把本国脱离出来而讲的历史,是不对的。这种观点我也是认同的。作者以一个历史教授的身份希望出现全面的世界史,这种看法我也是认同的。但是日本的近代史中,似乎不太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对中国的残害事件,我倒是很希望世界史把真实的历史和历史观摆出来,让日本史歪曲的部分事实任世人嘲笑一把。不是写史而讲史,所以还是很有看头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这本书是结合日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讲给自己女儿的历史私家课。基本上是断代讲说的模式,而且也用了趣味的口吻,是适合初中学生的。他一直讲到女儿初中毕业,东大爸爸干的不错。应该算是说史的一种好尝试,中国的现代史学教授们可以也干干类似的事,把中国的历史用讲说的口吻,趣味的口吻,像是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一样的口吻,估计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的袁腾飞似乎干得也不错,还没机会读他的书呢。

简说小岛毅给女儿的历史哲学教育——评论: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日前,读了一本名字很幼稚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平心而论,这本书的确是写给中学生的,书中的内容和历史观念等在历史专业内部看并不新奇,但就呈给中学生或者说一般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而言,书中的历史观却又是前沿的、新鲜的。特别是对那些只受过教科书教育,或者只读过“那些事儿”一类正史的通俗改写版,或者只读过袁腾飞、张鸣等借历史酒杯浇自家块垒之类的文本的人,更应该读读这本书。  尽管这本书谈的是日本史,对象也是像他女儿一样的日本读者,但中国读者也是可以反观自照的。因为作者归根结底要教给女儿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哲学。  小岛毅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员,这本书也贯穿着这一“共同历史”的态度。在本书中要点有二:第一,教科书上的“日本史”是基于近代民族国家而建构起来的国别史,其目的是服务民族国家的。日本列岛历史上存在的政权、种族,及古代居民对自己身份的体认和对家、国、天下的看法,与当代的日本差距很大。第二,教科书在教授“世界史”时,把日本史排除在外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日本史不可能独立被呈现,必须在一个国际关系的语境中才能被准确的呈现。对古代日本史来说,这一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如今的东亚关系。  看,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日本换成中国,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当然,中国因为在近代经历过激烈的反传统运动,特别是“古史辨”派通过“层层累积的上古史”研究已经使得一般中国人已不会把自己追溯到伏羲女娲盘古之类,说说“炎黄子孙”也就算了。而小岛毅所要言说的日本史,和顾颉刚曾经做过的事情有相似处。  小岛毅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在这本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小岛毅对鲁迅思想的认同。这又主要体现在,小岛毅一边在评述日本史,一边在剖析日本国民性。比如,《对外国的事情反而很了解》中,他谈起历史上日本的知识阶层对中国的文献和历史知之甚详,“左国史汉”,家家必备,三国演义,人人知晓,但对日本的历史缺乏了解,然后话锋一转,指出“当时的中国,以现代的视角来看,相当于美国”,所以,当代的日本人对待外国和本国的态度,其实没有变化,只是原来的中国换成了美国。  显然,作者是在批判日本国民性格里崇洋媚外的自卑心态,然而,他马上又换了曲风,在《遣隋使是对等外交吗?》《忠君爱国与民主主义教育》等章节里说,遣隋使“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被许多日本人看作与隋朝“平起平坐”的证据,而足利义满为了贸易接受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被许多日本人看作是有损尊严的卖国行为,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日本人幼稚的“爱国主义”“忠君爱国”思想,因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  遭到小岛毅最多嘲笑的,则是古代和现代日本人对汉文古籍的态度。古代日本的知识阶层广泛使用汉字,写汉诗,这是无可争议的存在。于是,爱国的日本人则强调他们虽然使用汉字,但表达方式、文法等是日本的思维,因此,这些典籍尽管很“遗憾”用汉字写成,但仍然是日本的“国学”。小岛毅几次嘲笑道,那些用汉字写成、但不符合中文语法的一些古人的句子文章,不一定是什么可贵的“和式思维”,恐怕是汉语掌握的不好,就跟现在写英文文章写的不通差不多。  由此可见,作者在解构教科书中的“日本史”的同时,也是在针砭日本人的一些缺点,特别是在面对所谓古代的或现代的“普世文明”的时候,既不要自卑也不该自大。  书中有一个地方必定会有争议,那就是“仁义道德会吃人”。他指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的这个思想,在日本同样以“忠君爱国”的名义存在,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内战和“那场战争”。他随之又说,现代也有仁义道德吃人的现象,那就是以自由民主的名义在中东跟着美国杀人,所以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吃人”。显然,正如“忠君爱国”并不等于仁义道德,以自由民主的名义作恶,并不等于自由民主是错的。作者的左派立场,在这里倒是体现出来了。当然,读此书反观中国,那么解构本国神话和历史、批判爱国主义等行为,则恐怕会被中国人看作是“右派”了。每段历史都是每个人共同参与的结果——《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书评常有的观念里,很多历史事件和推动历史的关键走向都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决策团体共同参与策划的结果,实则不然。小岛毅《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颠覆历史教科书式的以事件叙述为主线,而是从其一贯擅长的思想史角度分章,通过对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分析,探究日本在近现代出现转折的深层原因。看完《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才恍然醒悟,原来历史不仅仅是由掌权的决策者创造的,很多普遍大众即所谓的“常民”也同样对历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段历史都是每个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国家神道——政府和常民协力完成对天皇信仰的塑造理解了国家神道,便理解的日本的精神内核。在明治政府的国策下而兴建的神道设施,二战后称为“国家神道”,它的名称就包含着以掌权者的想法为意志而设计的宗教之意。很多地方人士为首的民众积极地参与创建,他们以自己相信的“日本历史”为基础,打从心底欢迎这些神宫的建造。他们相信的“日本历史”的典型代表有日本武尊、神功皇后、圣德太子。这三人的功绩并非历史事实,但明治时代的人们通过流传下来的传说与学校的教育,深信他们对开创日本大有功劳。他们中或有对别国来说是侵略者而民众把她视为发扬国威至海外的先驱者,或有让民众视为统一日本的神,或有佛教守护者的精神偶像,这些无疑都是国家和民众共同参与塑造的结果。很多时候并非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信仰”,而是“常民”具有能够进一步接受国家神道的精神构造的潜力,同时政府从江户时代后期也着力培养塑造常民的忠诚之心的精神结构。忠君爱国和尊王攘夷思想的根深蒂固日本尊崇忠君爱国,对自己的主君忠义,哪怕随时为之付出生命,也就是武士道精神。它融合了儒学和禅宗思想,讲“忠义”,心中常存的随时都要出战的觉悟,自觉或许马上就会一死的生存之道。它的思想根源:禅宗,阳明学(在紧急状况下心志不被动摇的坚定意念),神道(怀着纯洁之心侍奉神,特别对主君,更要牺牲自己的性命来守护)。日本以“大日本帝国”自居,尊天皇为神明,曾梦想吞韩,进军中国,最后称霸亚洲。日本在不了解西方文明的时候就盲目地把西方人看做“夷”(意为没有受到文明教化的野蛮人)。“尊王攘夷”就是这两种思想统一的结果。在我看来,日本所有的侵略行为都是尊王攘夷的观念下催生的产物,它把所有的国家都看成“夷”,自己便是可以救别国于水火的“救世主”。整个幕府的衰落和最后倒幕成功,在最初的“尊王攘夷”和安平定信的“大政委任论”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尊崇天皇,把天皇的懿旨当成神明的旨意,而幕府只是管理者,天皇给你权利你便有权利,天皇把权利收回委任别人,幕府便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其他各藩联合起来接受天皇的懿旨,幕府便沦为阶下囚。黑船来航,日本的幕府被迫开放了几个港口,在内部也分化成开国派和攘夷派,且后者的势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大于前者,并被国家和民众所尊崇,前者的代表人物井伊直弼虽然对日本开国的近代化发展做出贡献,但就因为不与政府号召的尊王攘夷的口号一致而被否定。对历史的可笑讽刺是井伊直弼的主张与明治政府高举“文化开明”的政策如出一辙。日本在很多时候都是自相矛盾的。不可小觑的常民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可怕,日本从未停止过侵略的脚步,清日战争、日俄战争、征韩之战、二战。日本从未理性客观的看待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日本的首相和民众每年都会去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里面都是为国家献身的烈士,然而他们从未想过的是,侵略别国对自己国家来说是烈士,对别国来说就是仇人。如果别国也用日本这一套说法和做法来对付日本,他们的政府和民众又会作何感想?侵略一词本身就是不正义,与德国相比,日本无论从领导层还是民众层都不能觉悟和觉醒,还引以为傲。这就是他们骨子里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在作祟。因而作者指出“不是只有政治家和军人才需要承担战争的责任,如果没有国民的支持,战争是打不起来的”,常民与政府、军部一起协力完成了对天皇信仰、对大日本帝国的最终塑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的内阁主张裁军,然而军部倚仗天皇的势力把前后两届的总理大臣或袭击或暗杀。(历史从来没有常胜将军,二战后深得军部之心的战争制定政策者广田弘毅成为唯一被处以绞刑的文人。)不得不说的是当时国民和军部对决定国内政策的影响力超过内阁。对于侵略,民众是愿意相信政治舆论所说的“亚洲的救世主”,胜利了是国家的强大,失败了也有被欺骗作为借口,且民众一直以来也把侵略军当成民族英雄加以敬仰。在征韩的问题上,西乡隆盛、板垣退助被民众视为英雄即使他们后来的所作所为是与政府对抗的贼军;而与之相反主张的岩仓具视与大久保利通则被认为站在体制那边,变成了令人厌恶的压迫者。民众被掌权者的“正义”言论蛊惑,从而不加思考地予以相信。“我们被骗了”不能作为免罪的理由,只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就如同我不小心杀人了,不能否定杀人的事实,也不能逃避相应的法律制裁一样。国民确实被骗了,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被骗的,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进行侵略战争。而比“被骗派”更可怕的是一直以来相信“战争是正确的”,“我们是救世主”的“正确派”人士的思想。思想之于常民如同常民之于国家一样,它的广泛性和根深蒂固性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历史的走向,历史如是告诉我们。面对未来,我想每个国家的年轻人都应该对历史秉承着这样一种观念:历史并非唯一绝对的,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历史是由常民创造的,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扛起国家的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日本民众从历史中看清楚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剔除思想中顽劣的部分,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从而展望未来。正如作者所说“只有真正地理解了过去,才可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何的借口都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文/梨花漫天

历史学家的世界与现实的教育

我们的历史教育在教授些什么东西?小岛毅的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解构现有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主流叙述,民族国家诞生以来就以民族主义的视角来进行历史教育的编排,而一旦教育被民族主义所保持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将是多么的恐怖。小岛毅要这本书中就不断地就一些日本历史教科书民族主义的历史进行不断的解构,从比较客观的角度重新认识历史,比如说对圣德太子的记录的认识。历史教育不仅仅是记住时间地点人物评价等等这些东西,历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个世界有些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呢?

东大爸爸做的历史便当

父亲给自己女儿写书,想来是件无比温馨的事情。有学识有阅历的父母不满足于学校教育的功利和粗心,总是恨不能亲自上阵,把自己毕生所学全部传给孩子。我就常常听新闻里说某某父母不让孩子上学,或者一完成义务教育就回家接受自己的亲自教导。这样的矫枉过正也未免太过激进了。父母的学问再高底蕴再深,也未必能全然替代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也会因为这种行为引起的社会争议,将孩子置于风口浪尖,从而事与愿违。其实学问,就是学和问,都是求学者自己的事,教导不过是辅助和工具。所以啊,心比天高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写一本书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倒是个不错的切入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不要小看了这种力量。 关于日本历史方面的书,恒河沙数,为什么我们还要买一本东大爸爸的日本史?好像无意之中还认了个干爹,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有种吃了辈分亏的感觉。我反倒觉得,能有一个父亲推心置腹地把手说教,令人安心而从容,你不会怀疑父亲的用心与真诚。尽管父辈也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写作过程中春秋笔法,夹带一点个人观点的私活,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写得平和温润,没有那么激进偏颇的观点和死理。父爱之中,哪有什么戾气。日本是个让我们心情无比复杂的国家,这个曾经的学生和跟班,后来是世仇和死敌,而现在作为现代化社会的对手和前辈,爱恨纠葛一言难尽。好在这本书还没讲到敏感的近代史,让我们姑且心平气和地了解一下它的过往。日本一直有保留有中国文化的成分,然而骨子里终究是一个和中国完全不一样的国家。不了解的国人可能甚至搞不清天皇和幕府的关系,这两者要是在中国,怎么可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本小书就在循循善诱地解说着,谁谁谁是什么关系,谁谁谁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抉择。连坐着本人也自嘲起这本书的体例,既不怎么断代也不怎么通史,既不怎么纪年也不怎么纪传,这只是父亲对孩子的睡前故事一般。然而说的不是虚构的公主王子,而是真实的人与事,生与死。不过这本“浅显易懂”篇幅简练的历史书却并不好读。尽管这本书是为刚升高中的孩子而写的日本史,可那也是日本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沉浸熏陶。一个对日本没有特别关注的中国人,在这方面肯定远远不如。你也许需要对日本的历史先有个大致的概念,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再读这本书,才会有所感悟,“哦,原来是这样”。它会挑出你“常识”中的偏见,补充你认知上的缺失。然而你要是对日本全无概念,或者知之甚少,这本日记体的历史小书,一定会让你有思维跳脱信马由缰的感觉,好像一会儿在说这个一会儿在说那里,甚至连书中所说的人物到底是谁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与之相关的地名或者典故当然也含混不清。因为本书的体例奇特,分为四个部分:剑之章(黑桃)、心之章(红心)、宝之章(方块)、锄之章(梅花)。比如主要是评析赖山阳的《日本外史》,心之章讲述神话、宗教与历史,宝之章讲述日本“和风”意象、元素的如何形成。锄之章则大谈镰仓、室町、江户三大幕府时期。本就云山雾罩,现在更加迷途难返,说不定会认为这本书不好看。如果你是这类读者,建议配合《日本小史》这样的书一起看,先看《日本小史》,再看这本书时,你会发现很多原先没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变得亲切喜人。对于有心日本文化的人来说,多读一些就多懂一些。也许你当时并不甚解的细节,以后会在日剧或者动漫中验证,那时你一定会欣喜地再来翻它。就像很多日剧和动漫中一样,在困惑恍惚和朦胧彻悟之间,忽然想起父亲曾经的教诲,如同在冬日午后的暖阳中,打开爸爸做的便当,一切是那么的安心美好。

历史观

一、笔记总结:1 因为现行的日本教科书存在以下缺点:将世界史描绘成除开日本以外的历史;日本是逐渐形成,不能单用日本这个名词去叙述之前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发生的事情;日本的历史与周边国家密切相连,不能割裂。所以作者写下这本历史书。2 作者历史观是以整体,共同融合这样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将日本与其他地区的历史相联系。历史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3 本书作者为东大教授,为2008年为女儿初中毕业为她而写。4 本书对我的历史观有很大影响。首先,应该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历史不是不同国家历史的叠加,二是交融,共融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而言,都有不同的一面,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相对的,处于相对历史时期所展现的那一面,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最后,对于历史,或者历史学,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某一事件,要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人物等多方面去了解这件事情,需要连接起来。因此,以后研读时,应该学会搜集更多资料,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二、随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阐述自己的历史观。本书作者的历史观前次已经阐述,即为整体看待历史,从日本史角度,不应该单独以日本角度去看待,应该联系不同国家的历史从宏观去把握日本的历史。因此作者并不是流水账记录历史故事,而是选取一些问题去阐述日本古代史和近世史。第一章,提出现行教科书存在诸多不足,分析以《日本外史》为代表的尊王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以日本角度看日本史的问题。第二章,讲述日本神话,《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不能作为历史事实,而是神话的记述。第三章,日本这个国家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章,讲述镰仓幕府以后的日本的历史进程。总的来说,本书以简洁语言叙述日本不同时期的历史节点,提出相应问题,从而阐述他的整体的日本史观,对于我的历史观也有不小的影响。三、本书特点:从日本历史的节点去阐述整体的日本史观。四、关键问题:律令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体制。日本律令制始于645年天智天皇的大化改新,颁布诏令,开始实行律令制等国家政治等制度改革,期间不断发布新的令法。至701年,大宝律令颁布,大化改新的政治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日本律令制体制也基本形成。五、关键词:日本古代史,日本历史,历史学

无聊的不是历史,而是叙述历史的方式

一时兴起看了一个在中国演艺圈追逐梦想的日本演员矢野浩二的个人传记《有梦不怕路远》,在该书中,他提及日本是个“集体高于个人,品德高于金钱,和睦高于竞争”的国度,且日本家庭从小特别注意对忍耐力的重视和培养,不给别人添麻烦更是日本人刻在骨子里的行为准则。这一切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度产生了浓烈的好奇之心,了解一个国家的最佳途径便是熟知这个国家的历史,可历史本身是枯燥的,语言是晦涩的,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我尚且趋之若鹜,更何况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的历史呢?《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的一点需求。只能说一点是因为这本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是根据日本中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历史知识为前提来叙述的,而且它并非以概观日本历史本身为目的,更多的类似现今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辅助教材的课外读物一般。当然了,这本身可以理解,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是在东京大学做教授的父亲写给正要上高中的女儿读的历史书。所以这决定不是了解日本历史权威的作品,而这也注定该书不会呈现我们对历史的一般固定的感观,比如长篇累牍的时间事件的叙述,比如严肃谨慎的行文风格等。反之的是,作者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及讨论比较多,对日本每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人物及事件都是点到即止,不会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枯燥之感。作为第一次阅读日本历史的我来说,即使很认真的看了这本书,还是没有办法对其历史有个很明晰的认识,只能说有个大概的熟知。日本并非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如同中国有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朝代时期,日本也有推古、奈良、平安、江户、明治等时代。在中国有“文景之治”,“汉武盛生”、“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等,那么在日本也有他们的盛世,圣德太子、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细微之处的偶然导致走向的不同。看似不经意,却又让人感觉命中注定就该如此。菊花、古剑和酒,这三个词放在一起,如果问一个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江湖、是侠客,是一剑走天下的纵横豪迈,而日本人,可能会回答是武士、是战国、是战乱天下,忠于君主的悲壮。这看着是多么不同的概念,但内在的核心又是多么的相似。究其原因,内涵的相似是因为,日本的历史深受中国的影响,却也有自己的不同。因时因地制宜的进行修改之后,还能让人察觉到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精髓之所在。在日本的古坟时代开始(也就是相当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吸收中国的文明成果进行改革,儒学和佛学进入日本,王仁进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推古时代的圣德太子更是对日本佛教有杰出贡献。在东大爸爸时代日本银元上的头像便是这位将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圣德太子,这是一个在日本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人物,类似中国的秦始皇、武则天等地为。书中作者用了两章的内容来介绍和解释这位人物。而我也开启了八卦之心。如果说中国历史里那些在后花园私相授受的表哥表妹亲上加亲喜结连理,以及叔嫂或公爹儿媳的不伦之恋一直让人津津乐道视为不耻,那么我就没法说在日本历史中那些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姻亲到底该如何看待了。别和我扯近亲结婚对后代基因不好这一类的,日本伟大的圣德太子也是这样出生的。 圣德太子是钦明天皇的儿女,穴惠部皇与用明天皇这一对兄妹生下的孩子。他的爷爷和外公是同一个人,这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科学和医学这种东西都弱爆了。圣德太子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宏才大略,哪里是近亲结婚导致后代多痴儿聋哑的样子啊。所以,无聊的其实不是历史,而是叙述历史的方式啊。如果一本历史书里,不断的出现这样的八卦事件,不断的加入作者个人的理解,讨论及观点,不断的告诉你那些人物存在争议,那些事件存在虚假,你就不会对历史望而却之,踯躅不前了。

以他国之史观本国之史,大有裨益焉

虽说是写给自己即将读高中女儿看的一本历史书,小岛毅的这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却丝毫不显幼稚浅白。我甚至觉得,相比当前泛滥的戏说一类历史书,这本内容详实、不装不戏说,却又能让人津津有味看下去的历史书,还能从头到尾维持很正的三观,十分难得。作者所倡导的那种以他国之史观本国之史的辩证世界历史观,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也大有裨益。因为本书是作者抽每天早上上班前两个小时写的,所以大体采用了日记这样一个相对好写也好读的形式;最后成书,则用扑克牌中的黑桃、黑心、方块、梅花,将全书编排为“剑之章”、“心之章”、“宝之章”、“锄之章”四大部分。刚开始以为这种分类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却找不到任何规律。四大篇章虽大致以时间为线,但并未完全遵循时间的刻度,且每一部分似乎都有文化相关的内容。所不同的,“剑之章”似乎以古代和中世社会为主,更加偏重贵族权势更迭的展现;“心之章”则以日本历史上大热的争议对象和难解之谜为主体;“宝之章”内容更是博杂,从改新之诏、“官人”、女帝等制度层面的东西,跨越到历法、道德、文字、文学,乃至樱花、怨灵等日本独有的文化象征由来都有涉及;“锄之章”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剑之章”和“宝之章”的糅合,既涉及应仁之乱等历史变乱,也涉及到“转调”等制度层面的东西,更有军事、佛教相关内容。在这四大章节里,小岛毅带我们了解了《飞鸟净御原令》、改新之诏等日本历史的几个关键转折点;更通过应仁之乱、将门之乱等历史事件,让我们了解了平氏、源氏等几大家族此消彼长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圣德太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的,日本的象征如何从梅花变成了樱花,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对日本的影响,几次遣唐使派遣的始末,以及佛教如何在日本开枝散叶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对7-8世纪在中国、日本、新罗共同出现的独特女帝现象提出疑问……所以从内容上看,《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和日本隔海相望、文化渊源甚深的国人而言,不失了解日本史、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和中国渊源很好的一本书。在历史观和态度方面,身为历史学者和“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员的小岛毅,也许是出身使然,也许是有感于历史课本的艰涩难懂以及不尽真实,出于对女儿的关爱,整本书都在向女儿传达一种要辩证看待教科书历史的观念。而他提及的几个日本历史界的现象及相关思考,放在中国也很有借鉴意义。首先是历史记载的可信度及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在小岛毅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都是有隐瞒的,都是“后世才被创造出来的历史”,和真正的历史是有区别的。政府或史官,出于一种幼稚的忠君爱国思想,或者政治需要,往往对历史事实进行了修改。那本在大河剧《笃姬》中给主角们许多启发的《日本书纪》,也多有点不尽其实。作者还以遣隋使外交的记载为例进行佐证,他认为《日本书纪》将遣隋使外交的国书字面意思进行了更改,作为“隋与日本对等外交的证据”,而事实上,在7世纪初期,隋朝和大和在经济和文化上有着无法想象的差距,如果用当今美国和小国关系比照,隋朝和大和根本不可能是这样平等的外交。这就透露出以现代历史反观古代历史、以他国历史反观本国历史的世界历史观倾向。在女帝问题上也是如此,他认为,女帝并非日本当时独有的现象,而是东亚三国都有,所以应当从世界的角度,把它当做一种现象来研究。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读者看待本国历史记载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另一个则是日本国民历史认知问题。一是受历史小说家或历史学者小说式创作的影响,许多人往往将野史当正史,甚至对此深信不疑;二是日本国内很多人对国外历史如数家珍,对本国历史不甚了了。为了展现这两大问题的源远流长和严重性,作者不仅再次点名在日本有很大影响力的《日本外史》,他甚至搬出了19世纪日本著名川越藩儒保冈孚的慨叹,无疑是想再次给自己的女儿,也给现在能读到这本书的我们忠告——历史是个任人调戏的小姑娘,它的面貌不可尽信,不过也不能完全抛弃,必须用一种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通过世界的视角来反观,去发现记载中的破绽,挖掘出真相。事实上,小岛毅提及的两种历史观认知问题,在中国何尝没有?流行历史小说、穿越小说以及硬往历史上贴的影视剧,对历史的篡改,往往混淆了民众的认知;岛国和棒子国二次元文化的流行,往往让很多人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历史情节信手拈来,对国内的重要历史节点却知之不详。总体而言,小岛毅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学者,不会为了狭隘的民族荣誉和自尊,盲目相信以往历史所说的,而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进行分析和看待。其实,我们很需要像《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这样一本中国史读物。

“东大爸爸”讲日本史带给我们的启发

我是很不同意钱宾四说的:“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因为“读史求实”嘛,若先存了温情与敬意(或者厌恶与敌意),则必不能允执厥中,必有先入为主的溢美(或贬抑),而难成其持平之论。中国史家之治本国史者,多有这种毛病,一味地以中华为历史悠久、文明辉煌、至大之美,而罔顾天下大势与世界潮流,这种敝帚自珍的心态,于时、于世何济?中日韩作为东亚三国, 也算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在许多方面还是颇相近的。比如在历史问题上,“古史的层累造成”和(尤其上古史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不分,以及在各自转变为近代民族国家之后,如小岛毅在本书开篇所说,“为了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历史就变成对自己国家歌功颂德的写法”。因此三国之间,无论官方或民间,对于历史的解读,都时有碰撞,甚至成为国家关系中重要而敏感的冲突源。而小岛毅的这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假孺子之教(写给15岁初中毕业的女儿)为名,实有深意存焉。要言之,不外以正确和开放的史观来观照本国史,以免落入“日本中心主义”(和作为其反面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和不为“现在依旧吃人的仁义道德”所绑架。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仆”(我)写给稚女的私家历史读本,毋宁说它是一本采用漫谈形式、以重要史实带出整体史观的提纲挈要的读史指南。本书在体例上分为四个部分:剑之章(黑桃)、心之章(红心)、宝之章(方块)、锄之章(梅花),按扑克牌的花色和点数为序,凡52节。剑之章主要通过评析赖山阳的《日本外史》,指出尊王思想对日本主流史观之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主流史观内在的不自洽之处。作者通过例证“日本这个国家,它的形式并不一直与当下一致”,对(中国史界同样力图构建的)本国自古“民族一统”、“地域一统”的观念进行了祛魅。心之章对神话、宗教与历史不分的古史作了扼要的考辨,比如“圣德太子传说”及其对“奠定之后的日本国家的基础”的重要作用(然而如网野善彦所指出的,“圣德太子还不算是日本人”)。由此照见出“天皇万世一系”的传说与“从倭国到日本”的演变之间的落差。宝之章以大化改新为起点,讲述了作为国家的日本,包括历法、物语、和歌、樱花、......甚至怨灵,这些构成“和风”的日本意象、元素是如何形成的。锄之章则回顾了镰仓、室町、江户三大幕府时期,日本从“中世”走向近代,这期间儒教与佛教、汉学与兰学、锁国与尊攘等诸多因素所起的作用。贯穿全书的,是一种在世界史的视野下审察日本史的开阔的史观,并不自困于狭隘的国别史,也不囿于我在开篇所反对的对本国史的“温情与敬意”,而不乏怀疑甚至善意的嘲讽,然而又不失对历史应有的尊重。而作为中国读者读这本书,除了增进对日本这个重要邻国的历史和民族性之形成的了解,化解偏见,也正可以反求诸己,检讨一下我们对于自己历史的态度。以小岛毅此书为参照,试问我们的历史教育者,能否也多一点自疑自省的精神、慎思明辨的态度,少一点刚愎的“民族自尊心”、轻狂的大国心态和援古证今的功利倾向?在历史的课业中,也还是要回到胡适的那句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或许,这就是“东大爸爸”讲日本史所能带给我们的启发。

天皇吗?日本吗?

这本书,最早13年就在香港看到了繁体字本,那时候就很鸡贼的想,肯定会出简体字本的,会便宜很多。15年终于等到了简体字本。繁体字本和简体字本的封面大异其趣,繁体字本封面是爸爸领着孩子,简体字本则用了若干日本传统文化的纹样,很难说哪种更好,指向的意涵各有不同。书的叙述,作为中国人看来有的地方会觉得摸不到头绪,不仅是因为陌生日本的历史,主要因为小岛是以假设读者熟悉日本中学历史教材为前提,像是对教材的批注,毕竟这是写给自己的女儿,一个中学生的书。这一本主要讲日本的上古和中世史,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天皇。因为日本上古史的主要史料,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书其实都是在为天皇建立谱系,日本所有的天神、地方神与天皇之间的关系,要讲清楚,这是为了叙述史料书写时天皇与政权内各地方的关系。这一层意思,今日的多数职业历史学研究者都能够理解,但要讲给中学生明白,并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让人理解“讲过去发生的事的文字”不是“过去发生的事”,还要进而理解不同的人写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写法,更进步是发现写作的内容与写作当时的关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如何已经够复杂了。还要避免由此让人生出轻视历史叙述的想法。小岛毅在写作中尽最大力量保持了这种平衡,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他设立了很多疑问,并没有回答,甚至有时连有立场倾向的暗示也不给,但资料的排比很有讲究,这是高明的老师。吕思勉的中国史系列,很多地方也是排比资料,但不立结论,备课时就会感到,这样的教材比简单给出结论登记教材有意义的多。今天的大学里做得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多,除了有的是自己真不懂。小岛毅设计问题的地方,多与天皇有关,比如阿弖流为是一场叛乱吗(连带谈了近代的琉球和北海道),神武天皇和推古女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魏志》中的倭国和《日本书纪》中的天皇世系真的对的上吗?小岛处处教导女儿从文献形成来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中国的不少历史系研究生尚很缺乏。不知道天皇问题在当代日本社会中究竟有多敏感。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万世一系”简直不可想象,而且正如小岛暗示的,不说“神代”,神武天皇以下的各个天皇全都出自一个世系也是不可思议的。大胆猜测的话,大和国的史书编纂者将此前各个独立,渐次灭亡的政权之君主都编了各种故事纳入天皇的谱系,这也许是历史更可能的过程吧。当然中学教科书绝不能这样写,一来这毕竟不能证实,二来对天皇体制的冲击也未免太大了。小岛在书中几次提示,现代的历史教育具有培养民族主义的功能,想来也是在暗示女儿注意这一点吧。有一部漫画其实比小岛更早也更肆无忌惮地解构上古日本史。1990年代安彦良和画了一部《大国主》,连载结束后结集为5卷。(没错,就是拍了高达的安彦良和)漫画以日本传说中的地方神“大国主命”为主角,描述他从奴隶开始成长的一生。安彦良和所讲的故事,虽然基本遵从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但天皇是不见的,《古事记》中神之间的争斗,被还原成部落间的战争。有趣的是,每卷结束后,安彦还写了很长的后记,全是自己读日本史的感想,写的非常认真,很多是在仔细地分析《日本书纪》的文本,虽然没有专业的史学训练,但已经窥破不少上古日本史的“迷思”了。大概是第4卷结束时,恰好昭和天皇去世,安彦在后记里提到盛大的葬礼,居然没有讲一句哀悼死者的场面话,而是带有点兴奋地大谈天皇制和战后体制,我简直能想象司马辽太郎应该大喝“安彦小贼,你想做甚!”相形之下,安彦在高达系列里对政治秩序的想象力倒已经弱很多了。小岛毅在开篇及结束交代了全书都将以“僕”(boku)作为第一人称叙述用词,也讲了其中道理,这对译者是个麻烦,日文中几个表示“我”的词的语感差怎么体现呢?译者现在的办法是照用了“仆”,虽然在中文的谦辞传统中也适用,究竟有些别扭,或者用“余”来翻译呢?这本书,会留给女儿长大后来读,这也是买简体字本的原因之一。

跟别人家的教授爸爸学历史

  书名这么卖萌,还以为是面向小朋友的日本史科普读物,然而并不是。全书并非以“我”为主角听故事,而是“东大爸爸”以“仆”自谦,写给15岁女儿的52篇短文,并参照扑克牌的分类方式划分“剑、心、宝、锄”四章。听起来好像很高端,其实不过是“黑桃、红桃、方片、草花”的日式说法而已。  说是写给15岁女儿,也就是初三、高一阶段的孩子。对于中国多数读者来说(比如我),作为了解日本史的第一本读物并不合适。作者小岛毅是在女儿已经学过日本史教材(很可能是《垫底辣妹》里出现的《详说日本史》)的基础上,对教科书中的历史观作出修正。本书既不是断代史,也不是通史。剑心宝锄虽大体按从古至今的顺序编排,但也并不严格,基本属于随心随想而写。  不过,既然误打误撞读了这本书(当初纯粹是为了凑单免运费),也不是一点收获没有。  首先,哪个地区的历史才算做日本史,或者说日本史记录的是哪个地区。  目前,日本是由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北海道与琉球群岛组成。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仅北海道与琉球群岛并不是日本史描述的对象,甚至连本州岛也并非全部属于日本国家的范畴。  这点其实不难理解,中国的国境线也一直在变化。目前,中国的国境基本沿袭清朝的疆域,除了蒙古在民国初年独立出去,西北的新疆与东北的黑龙江以东以北被俄罗斯侵占。新疆与西藏这两大块边疆地区,尽管有西方国家支持民族自决,但却至少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回顾中国历史,从有文物证实的商周开始,中国的区域最初局限于中原,后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一次有了类似当前国境的大一统疆域。此后各朝各代虽然疆域会有差异,但大体都有相同的中国疆域认同,各朝君主都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把疆域拓展到秦始皇当初定下的范围。  再说回日本历史。北海道,过去叫虾夷,这里的原住民并非大和民族,曾有过阿弖流为率众在北海道与本州岛东北部抵抗天皇征讨的记录。阿弖流为生活在8世纪,也就是安史之乱后的晚唐时朝。琉球群岛一直是个独立的国家,至少直到日本战国时代(16世纪)还只对中国称臣纳贡。也就是说,8世纪以前,日本史不包含本州岛东北部与北海道;16世纪以前,不包含琉球群岛。  第二,日本史记录的是哪些人的事迹。  在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留不下一丝痕迹。日本史绝大多数内容记录的是天皇的传承与豪族的争斗。  天皇从何而来?日本人与许多民族一样,在追溯本民族历史源头的过程中,选择用神话来美化。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宪法将天皇描述为“万世一系”,也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一直延续到现代,这种做法看似会加强执政合法性,但也有很明显的bug。  不仅5世纪之前的天皇可能并不存在,就连开创近代日本体制、被日本人印在万元纸钞上的圣德太子也很可能是虚构的人物。圣德太子的功绩主要包括制定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和排除遣隋使、遣唐使。除遣隋、遣唐在中国史书中也有记载外(但未必受圣德太子派遣),其他功绩是否属于历史事实至今存疑。  天皇是否“万世一系”也未可知。6世纪初即位的第26任天皇继体天皇是3世纪初即位的第15任天皇应神天皇的5世孙。这就好比三国时期的刘备(161年~223年)说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之后,在旁系经历300年洗礼身上早已没有皇族气息吧。  正由于日本历史过去一直记录的是天皇与豪族,因此在地域上以奈良、京都与镰仓为背景的日本史,直到16世纪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日本历史才开始覆盖本州岛、四国岛与九州岛。此前的豪族,比如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目标都只是作为地方豪强,并不是为了统一天下。  PS在日本“战国时代”,“问鼎中原”被称为“上洛”,字面解释就是“上洛阳去”。统一日本为什么要去洛阳呢?当时的京都(平安京)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的“左京”被称作“洛阳”,西侧的“右京”被称作“长安”。后来右京衰败只剩左京。占领京都也就被叫做“上洛”。  PPS武田信玄的军旗上书“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中的“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但最早使用风林火山军旗的是北畠显家,要比武田信玄早约200年。  第三,应以怎样的历史观看待历史。  日本从古一直到江户时代,相继接受从中国传来的儒学与佛学,就简单认为整个世界只有印度、中国和日本三大国。虽然日本很早就与朝鲜半岛建立了联系,但由于神功皇后曾迫使朝鲜纳贡称臣,日本并没有以平等身份看待朝鲜(韩国)。江户时代后,日本又接触到了荷兰商人,自此用“兰学”指代“西方文化”。荷兰人不像更早进入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热衷传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只与荷兰人通商,还专门在长崎为荷兰人修建了人工岛。  为了塑造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以《日本外史》为代表的史书宣扬“尊王攘夷”的思想,即日本国民是天皇子民、神的后裔。这本史书也引发了影响现代日本社会的最重要事件——明治维新。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外史》也是用汉字书写。  受“尊王攘夷”这种自负思想影响,日本将移居日本的人称为“归化人”,后改成“渡来人”。其实,在日本历史上,正是“渡来人”带来了中国先进文明,帮助塑造了日本文化。甚至天皇也并非最纯正的大和血统。第50任天皇桓武天皇的母亲有百济血统,曾为皇族贡献了多位皇后的苏我马子一族也有中国血统,这意味着第30任至第38任天皇身上也流淌着部分中国人的血液。  “东大爸爸”认为,《日本外史》的历史观满嘴“仁义道德”,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在“忠君爱国”的感召下牺牲在战场,就像鲁迅写的《狂人日记》中提到的,这样的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  最后,日本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与中国许多邻国一样,本国并没有留下太多历史文献,国家起源要从中国史书中寻找。比如,57年东汉光武帝(东汉开国之君)赐“汉倭奴国王印”;239年魏明帝(曹丕长子)赐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亲魏倭王”印与铜镜。  从东汉至隋唐,日本一直是以“倭”存在于中国史书中,直到646年大化革新,日本才正式作为国名出现在国际舞台。大化革新最重要的遗产有两项。647年,日本发布了“冠位七色十三阶”。自此,天皇不再被称为“大王”,也有了公务员制度。701年,日本参照中国唐朝《永徽律》制定《大宝律令》,这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之前圣德太子的类似功绩,很可能是日本人参照大化革新杜撰的。类似地,神武天皇(首任天皇)东征,很可能是参照神功皇后东征杜撰的,而神功皇后东征很可能是参照卑弥呼东征杜撰的。从神武与神功自九州岛“东征”也可看出,日本皇族发源地并不在本州岛。  大化革新之前的历史,日本文献只有《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但这两本史书由于将神话作为历史记录在案,反而降低了可信度。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是用汉字书写。其实,不仅是这两本史书,日本历史上许许多多文献都是汉字书写,这种风潮一直持续到江户末期,也就是中国清朝时期。可以说,在美国黑船来航(1853年)前,日本一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比如,在江户时代,日本武士、富农和商人家中都有“左国史汉”(《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汉书》),学问更深的则还有《三国志》、《资治通鉴》。反观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应该也少有日本藏书吧。在“东大爸爸”看来,日本文学最出名的《源氏物语》也远没有《三国演义》有趣。  日本人还从小就读《论语》与《千字文》,熟悉儒学文化与学写汉字。与《千字文》相比,日本人用来熟悉假名的《伊吕波歌》(只有48字)则显得逊色许多。  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城市是宁波,因为从中国到日本的商人或是船员,似乎很多都来自宁波,来到长崎的中国船也被日本称为“宁波船”。“东大爸爸”认为,如果与日本又密切联系的港口城市不是宁波,而是更南边的福建省或更北边的山东省,饮茶、水墨画、书院建筑等日本文化的要素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PS中日史上第一战是白村江之战。663年8月27日至28日(就两天),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的一次水战。也许是因为日本完败,之后才对唐朝文化心生敬仰,就好像二战后跟风美国文化一样。(完)  九牛二鼠  2015年12月3日

历史与历史观

对于自小喜爱历史的我来说,却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喜爱历史。最初是喜欢看那些历史名人的英雄事迹,慢慢阅读了解自己热爱的时代历史,接下来会乐于了解其他学科细目的历史,现在愿意了解具体而微以及宏大全面的历史,历史既能让人拍案叫绝,亦能发人深思。在各个时期,历史都给了热爱他的人不同的乐趣,而阅读这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则既有与一位学者大儒对坐讲谈的快乐,又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学习了解历史的过程。这本书本是身为东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小岛毅利用每天上班前一两小时写给自己女儿看的日记体历史书籍,感叹大学者擅于利用点滴时间的同时,也能体会字句之间充溢着的拳拳爱心,作者的思路开阔、言语幽默,令人读来轻松适意,同时,作者也擅于利用纵向比较的方式将古今时代的思维做出对比,使人有设身处地之感,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比较着实适合十五岁的学生阅读。但是这本书的阅读却又绝不轻松,作者提出了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几点问题,用割裂的方式看待日本的历史,不能正视日本的历史发展,许多历史内容不能被写入历史中,这样的方式阻碍了学生以及国民的视听,无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深具危险的。所以作者抛弃了普通历史书罗列事件与观点的方式,在对一些日本历史上耳熟能详却又意义重大事件——圣德太子、尊王攘夷、日本国家形成、宗教文化变迁等——起因与发展的深入分析讲解背后,其实是想培养读者独立思考、以及构建正确历史观的能力。这并不是一本单单写给自己十五岁女儿的书籍,也是写给所有逐渐建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少年的书。应该说在这一点上,作者是颇具苦心的。而想要构建正确的历史观,需要的是什么呢?对于知识的直观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面对事实真相的气度,从全球视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作者提出的——摘下“仁义道德”的眼镜,体会当时历史中人“眼前的黑暗”,这样的要求貌似不切实际且有违伦常,或许只有细致敏感的日本人才会做此思考,其实仔细想来,这样看待问题的角度更接近历史发展的真相,并且用更客观的方式去看待历史的走向。这在身处历史影响其中的国民来说似乎格外困难,作者在文中多次纠正日本史中对于中国、高丽的历史事实,充分显示出了日本外表傲慢实则自卑且没有气度的特性,而这样的特性的形成就与日本史割裂式以及妄自尊大的历史讲述方式有关。其实不论是日本,还是满怀悲愤的中国与韩国,都亟需更冷静与客观的视角,去认真研究彼此的历史与各自的国家。这才是对国家现实与未来大有裨益的方式。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同样能够感觉到历史这一学科的趣味性,历史是前人为今人提供的最宝贵的财富,追溯前缘,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现在,并且指导未来,而阅读中体会着作者身为一名历史学者的自豪与快乐,也让人感慨历史是如此珍贵却又有趣的学问,让人如何不爱他。

读《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虽然早就点击了想读这本书,但是danyboy的书评进一步加强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在阅读本书之前觉他的书评写得并无高妙之处,读了这本书大半再看他的书评觉得他非常简练地概括和提炼了本书的主旨,是一篇很好的书评,链接地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7626630/由于他的书评已经很完善了,我只能附上我阅读的简单记录和看法。书本写作的特点可以参考出版后记。下面是出版后记的引文。“ 阐明他写书的目的在于,对现行日本教科书的编纂方法提出商榷,他批评的教科书中将日本史与世界史剥离的经典编排方式,提出日本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于纯粹的历史知识,小岛毅更想向青年一代传达的是看待历史的角度和解读历史的方法,即应当重视史观的态度。我们需要走进历史,分析历史,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描述,更不要粗暴地评价历史。”“小岛毅以日本史为例,示范了如何对历史进行剖析解读。他澄清了许多在日本人中都存在误解的史实,进而一步步剖析了历史是如何被构建的,并且在字里行间引导读者去分辨,历史为什么会呈现出今天我们所见的样貌。”“小岛毅批驳了日本中心的史观,同时也反对面对西方文化时妄自菲薄的态度。日本历史中充满了汉学与兰学的痕迹,在与不同国家的交往碰撞中,日本独特性也逐渐形成。“作者侧重了看待历史的角度和偏见。突出了现在的日本教材或者国人看待日本史的角度和视角存在的偏见问题,要求我们在分析历史的过程中要转换视角,注意叙述历史的立场与时代背景。这样的角度、视角和立场会影响到说写所看到的的历史的内容。就偏见而言,作者提醒日本历史的古代记录是以天皇政权为出发点的,是以政府的角度写作的。现代人看待古代历史也会有日本中心的心理偏见,外加上现代性带来的民族主义的偏见。在古代日本所处的世界可没有主权国家这样的概念。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提到不同日本历史时期从室町幕府到江户时代写作日本的角度就有所不同。日本早先的历史都是不可靠的神话传说。书本中很多篇幅提及江户时代的赖山阳的《日本外史》就充斥了尊王的思想。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谈及了天皇,是为了突出忠君爱国这种思想史如何在历史上形成的,尤其到江户时代,这种思想作为古代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了历史的写作、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的偏见,这些作品如何影响了幕末武士参与尊王攘夷运动并导致了明治维新,尊王的忠君爱国思想如何又影响了20世纪日本对外发动战争。作者受到了鲁迅的影响,提醒读者礼教的仁义道德是会吃人的,写作古代历史的作家们受到了意识形态很大的影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种偏见,去除这种偏见,尽可能还原到历史的当时情境。作者追溯性地分析了日本现代的一些传统在古代时期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从古代中国唐朝、宋朝等时期通过僧侣、使者和学者传达到日本并被本土化。毫无疑问得承认古代中国文化辐射了整个东亚地区。日本古代史不同时期起码在德川幕府锁国之前受到中国历史情况的影响,日本的本国文化有一个被中国传统经典开化的过程,期间包括学习中国唐朝制度到后来学习佛学和朱子学以及宁波一带的文化生活。这些舶来文化构成了传统日本的历史。当代的日本读者也必须承认古代日本一段时间内确实是中国的朝贡国在中国主导的东亚范围内确实方方面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作者能够如此坦然的写出这样的角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研究中日思想史的历史教授,自身对中国文化也非常欣赏和喜爱,另一方面是坦荡的治学态度。这部作品具备了独特风格也是因为作者是一个思想史研究者,所以能够非常鞭辟入里地呈现某些文化和观念的变迁和传承。思想史的研究者写出的历史可读性非常强,展现的视野往往都很充分,另外一例是法兰克福学派大师阿多诺的弟子萨弗兰斯基写作的哲学家传记也是洋洋洒洒,比如他写作的《一位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传》非常引人入胜。全书的基本结构,可以参考最后一章节。书本的开头附录了日本重要市町与江户时代部分藩国概略图以及日本年表,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两个部分能够提供一定辅助。

很好的日本史入门书籍

蛮不错的一本日本古代史书,之前一直对日本史知之甚少(原因大家都明白的),而且对正版史书的大部头一贯的头痛,但这本父亲写给孩子的日本史却可以很轻松的了解日本历史的大概走向。虽然这本书是基于日本学校的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对于非日本国内的读者在一些细节上可能有些困惑,但只要不那么纠缠细节,再加上好好利用书中的时代关系图表,看完一遍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对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我甚至对这本书的续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惜国内还买不到,就转去找日本历史剧(实际上看了一集大奥就看不下去了。。。。这个就是日剧版的《芈月传》啊)。当然,作为研究中日历史比较的作者在这本书里所要传达的并不仅仅是史实,更是在书中随处可见的看待历史或者书上的历史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观。作者想要传达的其实就是一种批判的历史观,对书中所传达的历史或别人所传达的历史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并通过考察这些史实的起源来判断真伪,另外书中说明了一些历史研究者常用的对历史资料的研究使用方法,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历史观念的影响。

东大教授写的科普历史观的日本史

这本书的作者小岛毅是日本东京大学的知名教授,他开篇就阐明他想向15岁读中学的女儿呈现比教科书更有趣更多面的日本史。他不认同教科书中将日本史和世界史剥离以及“断代史(将历史细分、各自分工共同撰述完成的做法)”式的处理方法,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书中通过剑、心、宝、锄四章顺着时间的流向展现了一些历史的整体样貌。在细致讲解很多历史渊源和知识的同时,作者深入浅出穿插写了很多他自己的历史观,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过去的“日本史”都是以政权所在地即中央的观点来叙事,这样是否科学?《日本书纪》是以胜利者天武天皇的立场来编纂,这样算是公平的记载吗?相比户籍与税制的改革,对国家统治结构的解析是否更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日本这个国家应该如何发展?作者从看待历史的角度、诠释历史的基础等方面,不断抛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究竟是什么,了解历史的意义在哪,又该如何学习历史。这便是在一步一步帮读者、帮他女儿建立起历史观。历史是数不清的事件组成,并环环相扣影响至今。整理时间的经过,确实地找到现在的我们正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学习历史的意义正在于此,而不应该是简单的背诵年代或任命。历史一般会权宜地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对于历史中的人们而言,以上是笼统的一个整体。为了便于理解,通常作法是把这些切割开成各个部分分别解释,教科书的写法也大致如此。比如“考察镰仓五山的建长寺创建之时的背景,政治上意味着北条时赖以兰溪道隆为智囊;经济上因为与南宋的贸易而有铜钱流入的问题,社会上的表现在于佛教中临济宗实力的增强;文化上的意义则是把五山文化从来源地中国移植过来。(摘抄自P219)”。但作者认为这些有必要重新将整体综合起来,以掌握整体样貌。历史与数学不同,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管哪一种解构,背后都有形成那个思考角度的历史观。如何看待历史。与我们的未来直接相关。无论从哪个角度诠释历史,都要明白未来的走向或许会有所改变,我们需要拥有理解这种可能性的历史观。用是否正确的观点来衡量历史上的人物的行为,就宛如我们现代人从高处往下看去评断历史,这是一种后世者的傲慢。我们不应该粗暴的评价历史、责难错误的决定,而应该回归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去分析,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这也正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吧。作为一个基本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的人(虽然看过《战国的公主们》《笃姬》等好多部大河剧),看完这本书还收获了好多有趣的历史小知识。比如日本曾经有过女天皇,还不止一个。又比如在近世社会时,很多大型寺院就深入商业活动、建有广大的庄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不难理解最近热播的日剧《朝5晚9》中和尚男主家的古老寺院有那么大的势力了吧。

授人以渔的历史观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所看到的历史书都是单纯的叙事加评论的模式,把一个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并且评论每件事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我看来,历史书更像是告诉读者结论判书,读者只需要记住结论就可以了。然而,后来读的书多一点了才知道,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有时甚至被装扮的面目全非。史书大部分是由后世的人写前世的事,在撰写过程中一定会由撰写者身份所限加入太多个人解读。读史并不是为了死记硬背,而是应该通过读史鉴别判断,尽力去接近历史真相。《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的侧重点并不是介绍日本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而是就日本史中一些比较明显自相矛盾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论证,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教给已经有初中基础的女儿一种鉴别历史的方法,所以这本书是开放式,启发式的,非常挑战思维,但读起来会很有意思。不过读这本书最好先看一本介绍日本历史的书,对日本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样再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不会太乱。这本书有几种非常可贵的审视历史的方法,我把他们列出来并结合书中内容举例,这此审阅历史的方法对于学习哪国哪个时间段的历史都非常有用,我认为这些思维方式才是本书的精髓所在。非单一主体历史观历史一般都是以国都所在的城市为观察主体所进行历史记录,日本史也是这样,是以京都、奈良、江户等为中心记述的历史,但是日本也是由许多地区所组成的,在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特别的地方文化,那些地方的历史也是构成日本历史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忽略,应该进一步被发掘。概括来说就是对地方史的重视。在中国我见过县志,从史学角度讲是非常难得的史料,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演变历程,都值得被记录。横向比较的历史观对于同一次战役法国人和德国人会有不同的记述。通过不同国家的记述可以更接近历史原貌。在这本书中,有着非常开扩的视野,作者是把日本的历史放到世界的历史中去讨论,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不仅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对整个东亚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遣唐使派驻逐渐收缩,日本与中国交流的减少促进了日本独立文化的发展。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让人更理解为什么在某个年份发生了某样的变革。纵向比较的历史观对过去的人而言历史是眼前一片黑暗的世界。我们这些活在数百年后的人,是把那些事件的结果当作过去的事情来了解。但是对于当时的人而言,那是还不可预见的未来。当时的人所作的判断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我们这些现代人宛如从高处往下看一样地去评断历史的做法,是对的吗?我们所学的历史会对一个时期进行一个定性,比如黑暗的中世纪,乱世三国,这样的词语可能能够概括出时代的特征,但远不是全部,并且不要因为一个词语而对一个时代形成刻板印象。去除神话的历史观远古时期的历史总是与神话传说分离不开,哪一国的历史都是这样,但作者的态度就是,神话化的历史是偏向宗教性的灌输,日本神话化的天皇的历史不过是强调天皇统治的正统性,并无史实意义。不用盲目膜拜。很多看过《搞笑漫画日和》的人对小野妹子和圣德太子都不会陌生,让我比较吃惊的是据作者考证著名的圣德太子可能也是虚构出来的,但也存在很多疑点,更像是在历史人物厩户王基础上神话了的人物。去除道德的历史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发现作者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但最令我吃惊的是作者还读鲁迅的文章,鲁迅借笔下人物之口说出了“道德是吃人的”,《东》书作者的历史观也是要去除道德的是看待历史。为了统治的需要,在后世修订史书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加入道德因素,有时甚至会为了拔高人物而歪曲历史,这种现象在东亚儒文化圈的史书中都能看到,看的时候需要判断一下再吸收。很早以前就知道东大是很厉害的学校,一开始我以为这本就是拿东大当噱头,吸引眼球,但读过之后觉得东大历史系的高材生果然名不虚传,很有见的,让我学到了很多看待历史的方法。日本人挺崇洋媚外的,对于日本史很多普通人还没对美国史熟悉,但是日本文化圈还是比较注重推广日本文化的,我所看到的话剧、动漫、电影、电视剧(大河剧居多)很多都是改编自历史事件,就连龟梨和也的一场演唱会演出都是改编自本能寺之变,所以不了解日本历史上几个节点性的大事是不可能走近日本文化的,所以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或者想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打开历史的方式

往前看,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往世界看,整个地球上有1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人类自身,也有进化史,那么对于那么多的史学资料,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去选择去看待呢?所以我都想在标题里加入几个字,比如“打开历史的正确方式”、“打开历史的N种”方式。《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虽然是一本父亲写给即将进入高中的女儿的历史书,但书中对历史的解读、对历史的认识等很有意义。这是一本快速通俗了解日本历史的读本,从中更可以学到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历史。本书作者小岛毅,“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员”,不是专门研究“日本史”的专家,只是一名历史的研究者,在书的中文版序言以及开篇两章,小岛毅解释为什么想要写这本书的原因。读了序言和开篇里小岛毅阐述的对历史的认识,就肯定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书”,值得一读。教科书里的历史。高中的文科班用高一一年和高二上学期,学完所有课程,剩余的高中时光就是划重点背书循环反复。上历史课,老师也只讲提纲里的,历史上的轶事从不涉及,高中的历史书能被翻烂和背烂,可毕业几年后再回忆,当时滚瓜烂熟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脑中几乎没有留存了。历史本身是有趣的,教科书里的历史才是晦涩难懂的。正是因为这点,作者才想给女儿写一本不一样的本国历史。怎样来看待历史。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历史,是经过严格审核允许我们读到的历史。高中的历史课分为两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独立学习偶有交叉,这样来学习真的能全面了解历史吗?个体寓于整体之中,把一国的历史放在整个世界的范畴内,才能了解的全面客观。作者小岛毅提到:只学习外国的历史,没有意义,只有先具备了日本史的基础知识,才能掌握世界史的意义。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读,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对自身历史的叙述肯定进行优化,“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就变成对自己歌功颂德的写法”。所以对历史,不能简单单一的去看,要全面的去了解。了解日本历史的好读物。《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历史研究员,他对历史认识的角度和看法,很有借鉴意义。作为父亲,他为女儿写的日本史有趣不难懂。作为邻国,我们知道日本有天皇,看古装电视剧知道他们被称为wokou。那么天皇也是帝制世代相传吗?日本有不同的历史朝代的划分吗?日本何时被称为日本国?想要多一些了解日本历史的,可以读一下这本书,想要寻找趣味性资料的,书中也有。比如日本的通话时期,一个天皇的统治就是几十万年,很像我们的远古神话。武则天是不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女皇,日本的历史上也出现一名女天皇。幕府和天皇的关系,日本南北朝天皇的对立等,不是仅用一家之言来讲述历史,而是多方举例,客观的还原历史。《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写有趣的日本史,原来历史不都是如教科书里那般枯燥无味;讲看待历史的方式,正确打开历史,全面认识历史。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