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书评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555236354
作者:苏先生
页数:256页

心有牵绊,逃亡何处皆枉然

从《没有街道的城市》到《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从“苏庄”到“集镇”,在苏先生的小说里我都能感受到那种年轻男性旺盛的荷尔蒙分泌。其中最明显的表达,就是对乳房的迷恋。当然,在文学作品里对乳房的精彩描写并不少见,莫言的《丰乳肥臀》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女人最重要的特征是生着发达的乳房,乳房是宝,是世界的本原,是人类真善美无私奉献的集中体现。或许这也是大多数男性写作者对性,对爱情,对生活最开始的期待与幻想吧。在苏先生的小说里也不例外。《小镇往事》里,那个初中小男孩第一次梦到女人,是在看到马盼盼白色衬衣里鼓起的那双乳房之后,它燃起了少年的心火,在无数个天未亮的清晨,躲在黑暗里,透过半扇打开的窗,偷偷的窥看那还未来得及系上扣子而露出的半个乳房;《村子往事》里,流氓多银的生活真正发生变化,或许可以直接说是从那三米的高塔上开始的,当多银把手伸入小车第三个扣子位置,顺利的解开小车的内衣,获得了那双谁也不敢触碰的乳房开始,他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失眠男石小兵》里则更加赤裸裸,直接将微信名取为:“我偷偷摸过她的乳房”,便可看出。一直以来,特别佩服那些能够清晰记忆起故乡生活的作者,我总是很难记录下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的样子,曾数次想要动笔写下些片段,终因没有画面感而止笔。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融入过那样的生活。也由此,特别羡慕那些把故乡装在心里的人。在苏先生的“苏庄”、“集镇”系列小说里,多是关于故人、故乡的往事,那些真实的生活场景,那些微妙复杂的情感关系,就像副标题“记忆所掩饰的一切,都会在日后某个不经意的深夜还醒”所说的,它们突然醒来,然后苏先生把它们一一落成文字。而我也期待着有一天,那些记忆里所掩饰的故事能够苏醒。火燕、树精、杏、峡谷、羊粪、狐狸和猫头鹰、看林人、海湾、地道、死物坑、针线笸箩、木匠体系、樱桃树和桑树、白蛇、菜蛇、麻蛇……这些所有的东西,挤满了苏先生的故乡生活,构成了“苏庄词典”,也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可,集镇的人都在盼望一次逃离,逃离集镇的生活成为这里的人此生的目标。却忘了,逃离出去之后,他们都是漂泊者,借小说里吴明之口回复一句:心有牵绊,逃亡何处皆枉然。然后,他们在文字里达成了共识与和解。然后,有了《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文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1第一次看苏先生写的东西是两年前他在豆瓣写的关于出版的帖子,我留了一个很长的言,他当时立马回复了我,但忘了说了什么。我跑到他页面上,关注了他,因为头像不是帅哥,也不是文艺男青年,他的头像是一张自拍照,关注他之后,也没有去看他的其他文章。只知道那个帖子到现在豆瓣都会提醒我“有新的留言”。总是提醒,屏蔽了。2那时我还在北苑路北上班,正在减肥,我们楼下有个食堂,一走进地下的食堂,鼓风机带着热风和刺鼻的油烟味甩你一脸一身。我快烦死了那种油烟味,它也是我中午只喝酸奶的原因之一。食堂进门口有一家米线,可以送饭,一到中午我们公司满是这种云南过桥米线味。不喝酸奶的时候,就吃他们家一碗凉的朝鲜冷面,喝完一大碗酸酸的凉水和酸苹果片,把整碗面留下。北哥总是去那家米线馆吃米线,吃完米线我们就在那个小区里唯一有太阳的秋千下聊天。有一天突然说到了苏豆芽。我穿着紫色的厚棉袄,还留着短短的齐刘海,鞋子脏脏的,踢着花坛,花坛里的植物在冬天都死了。“我认识一个苏先生,他和苏豆芽什么关系?”踢歪了一个花坛沿的砖头,我抬头问北哥。北哥哈哈笑得弯着老腰,他说苏豆芽是苏先生的媳妇啊。然后又一脸严肃,问我你怎么认识苏先生的。我说豆瓣啊。我负责在豆瓣潜藏,看看帖子,想想封面用语,另外存一些插画图片,晚上回家临摹贴在墙上。后来搬家,全扔了,水彩笔和炭笔也被我扔了。只带了一百多支铅笔,不舍得扔。3那一年的书展,北哥和我一起打车去的,在三元桥附近的老国展。逛遍了整个展馆后,北哥说要去看他老东家见几个哥们,我也跟了过去。四五个长得差不多的男孩子坐在椅子上,打完招呼后,我站在磨铁展览区外等北哥。那次丁麟也在,可我一张脸都没记住。后来巧的很,去年春末的时候,整个聚会吃得连汤都没有了我才来,丁麟坐在我旁边,他旁边是赵小花,我旁边是麦依。那时候四个人都不熟,第二天就成了拜把子兄弟。这种事,我只在小学结帮派对付别人的时候用过。当然,前面三段都是废话,和书没有半毛的关系,但也有关系。因为如果每一个人的记忆如果都能用文字写出来,文学界里就有一石碑给他。只可惜我们都忙于其他事,60%的人临死了,也不会动笔,20%的人确实动了笔,但又放下了或写了一些留不住的东西。另外10%的傻逼执着孤独货,造就了人类文学系。4今年元旦,跨年,我给自己买了一顶红帽子,新的。还买了一只耳钉,红的。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过二十六岁。过了二十五岁,我就需要一点花里胡哨的东西支撑年纪。本来想带着红帽子和红耳钉入睡,一觉到天明,苏先生在群里说布里克里有跨年会,我马上起床,抹上粉,蹭蹭蹭从五环外跑到了东二环的布里克里书店。在那里第一次和苏先生有次交流,印象里最深刻的是他那口西北口音,全程像看了一场《一个勺子》现场版,说话口音里有长期吃面食带来的质朴尾音。我们站在一排南美作家作品的书架前,已经晚上十二点了,我困得不行,但他的几句话却一下子进了我的脑子里,他说你要写文学,不要写鸡汤,鸡汤过几年就过了,没有人会记得,只有文学才会有人记得,过几年还在。那是我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有人对我说文学是个什么东西。苏先生最后确实坚持了他的文学,从他的记忆着手,写他的苏庄,写他生活过的村镇,写他的天水,写他的甘肃,写他曾经吃过十几年面食的大西北。在他的书里,他把泥土、拉面、村镇、羊圈、牛粪、自行车下坡后的尘土、猎枪、白花花的肉体……大西北土地上的所有什物都装进了书里。我看过他第一本书,虽然这本书里也有他书中的一两个故事,但这本书,《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比之前的故事写作手法,描述、心理跟进上,已经很不一样了,故事单段的语言更加充实有节奏。我发现一定要不停的写,然后就能看到作品的进步,苏先生就是个大证明。他经常自称自己是东城马尔克斯,那个写《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文学巨人。如果你写下去肯定会的,一方面这个世界上写作的不多,坚持文学写作的人更少,这不是一件难事。5还有一次,突然想起,说抑郁症的事。我也有近一年期的抑郁症,抑郁症这种东西大家都会有,只是轻重不一样,我病重的时候就写小说,病轻的时候就到处旅行,抑郁症可能和文学脱不了干系。现在或许很少有人把文学当做什么重要的事,当苏先生用一口甘肃普通话说着“我绝对不会写什么狗屁鸡汤,我是一个文学作家。”根据我现有的理解,文学它是扎根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中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扎根于平凡普通人中的创造,情感,命运,经历,记忆。而后者,如果属于文字了,它成了文学。人类需要这样一个第三者,站在时间和生活的外面,去观察,记录,虚构,成文字。写一点点不算,活多久写多久也不算,每个当下都在准备或正在写才算,因为它真的把普通人的命运、记忆、情感这些在茫茫宇宙中完全不重要的东西,还给了普通的人类。即便它描述的,只是一个苏庄的故事。E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下次书名短点,章节短点,完美了。

一个人的西部往事

苏先生,是我的朋友。我在想,他如果成不了作家,他可能会是某个在蓝翔技校学开挖土机骑小摩托撩妹的5线小县青年。就像,我如果不死皮赖脸苦学20年混迹帝都,可能是发廊小妹到麻将馆中年妇女到用凤凰传奇的节奏跳广场舞的大妈。1.每个异乡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是的。每个异乡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地方,那个地方,我们管它叫“故乡”。于苏先生,是苏庄,甘肃某个小县城。于我,是三角塘,湖南西南部某个小郊区。所以,看苏先生笔下苏庄的故事,我很容易有代入感。那些人和那些事,是记忆深处的,由于时间太过久远,这些人事早已成了幽灵般的存在,你完全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浮出水面。所以,我看苏先生的这些天才般的故事,会感觉很过瘾。在过往层面,他仿佛投了一颗颗石头,搅起了一阵阵涟漪。无疑,“触碰”过往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苏先生找到了最适合他的一种。既私密又具普遍性。既现实又魔幻。既湿漉又干燥。你看,小镇青年的文艺梦,多半是春梦。生猛且鲜活。但苏先生是懂克制的,或者说是懒散更准确,又或者说是性冷淡更准确。所以,你看,每一个叫“苏庄”的遍地都是故事的地方,都有一个叫“苏先生”的异类。他们通常早先“判逃”出来,在若干年后,又以某种方式“回归”——通常是文艺的方式。2.狡猾的纯朴苏先生的文笔,有种特别的味道,带有某种“狡猾的纯朴”,且这种纯朴是从土里冒出来的,既浑然天成又根深蒂固。而倘若只有“纯朴”,会多么乏味且无趣,会失了多少颜色,因而所幸又多了点“狡猾”,那是种叙事上的策略也是天生的文字质感。3.苏庄的“清明上河图”苏先生的描述特别精准,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一两笔,便勾勒出全貌。但倘若你还想细看,他却又一溜烟跑了,并不沉溺于给你过多的描述。留下空间,你自己填补去,他可不管。这种写法,在绘画上,我们管它叫“留白”,在文学上,我们叫“省略”。更多时候,他只是(由着性子),从(苏庄的)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人物,看似毫无联系,却又天然的在冥冥中被某种“神秘”牵连、勾串。我爹、我娘、二哥、多银、马盼盼、石景、秀枝、老何……从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没有街道的城市》开始,苏先生就已经娴熟到可以随意把苏庄“库存”的人物一个个“抽”出来,像翻牌子一样。又好似是,他只是起了个名字,然后他的笔就自行在纸上行走,他的人物就自己生动起来。所以,你看,苏先生最好的文字是关于苏庄的。那里有他的根,自然生长。苏先生不仅要为苏庄的人事画肖像,还要为苏庄编撰“词典”。书的后半部,穿插了一些,离开苏庄的苏先生,遇到的故事、听来的故事,有现实样本,也有苏庄故事延续,但终究是差了些意思。那些爱情故事,成了一张张散落人间的碎片,苏庄青年苏先生随手拾起,用苏庄青年的方式,讲给你们听。我们“异乡人”,注定“失去”,但在这宿命般的“失去”中,倘能有人给我们安慰……我收下这剂“安慰”。

我如同去过你的故乡

我出生在农村,虽然十一岁那年,搬家到了现在住的地方,但是体验过农村的生活,领教过农村的风物。农村在我的记忆里,是另一种味道。不是农村,就是淳朴。不是农村,就是纯善。它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云诡波谲。当然不能否认,人性深处,始终存在的那一抹温暖。所以在苏先生的故事里,你会深刻地感触到冰冷,荒芜,传奇,荒诞等等,但始终不乏那一丝温暖。1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有着很强的宗族关系。有些村子,只有一个姓氏,或者几个。你走在路上,随便碰到一个人,可能那个人还比你小好多岁,你却不得不喊人家叔。有的是同班同学,还可能是同桌,两人同龄,你却得喊人家小爷爷。想象一下,桌子上划着一道五五分割线,同桌越线。你说,哎,越界了,胳膊往那边挪挪。同桌二话不说,哐哐,上来就两个耳光,怎么说话呢,没大没小的!这就是辈分小的人的悲哀。我曾经就是这么一个悲哀的人,直到搬家,这种悲哀才得以解除。而苏先生的苏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村子。所以,当我看到苏先生的文章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感情。因为总会有某个角色,让我在我过去的农村生活的记忆里,找到一个较为接近的原形。不管是蓝姆,还是梭罗,如果我读着瞌睡连篇,那就是写得不合我的心意,那就是不好。而苏先生的文章,虽然属于严肃题材,但是写得特别有趣,再加上文章本身的厚重感,让你觉得,哎,原来严肃文学也可以这么写。2西北大山深处,有一个镇子,叫做集镇。苏先生的故事,就是由这个镇子开始。里面有一个杀人犯石景,有一个改邪归正的多银,有一个逢赌必到的二哥,还有一个开小卖铺的大海,等等一系列的人和事,一并展开。如果没有到过农村的人,你会对农村,有一种颠覆性的认知。如果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你会有一种莫名的认同。无论从集镇,还是到苏庄,还是中国任何一个村落,人群都是复杂的,即便在几百年前,都有着同一个祖先,也免不了一场场的云诡波橘。但我始终相信人性中的善意,我从我过去的生活中感受到,也从苏先生的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与其说,苏先生的文章云诡波谲,还不如说,苏先生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故事,本身就是云诡波谲的。只是在苏先生恣意纵横的笔下,复活了这一场场传奇,一场场赤裸的生活。苏先生有着神来之笔,轻松勾勒,就可以把一个人物,描摹得栩栩如生,所以,你可以看到苏先生的每个故事里的人物都非常典型。看完后,你会记忆得很是深刻。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就是曾经在每个人眼中都是十分优秀,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忽然到了一个时候,却成了一个反面的典型。我曾经遇到过。而苏先生的《少女秀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因为她的身世,因为她的经历,她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如此。多年后,再次见到,作者感慨,读者也会随着作者的感慨而感慨。我们会想,她当初如果不这样,是不是会好点儿。但是,只有少女秀枝,自己知道,她需要一场反叛,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不论结果如何,至少她为自己证明过,也许一个人有了一场这样的“自我救赎,自我反叛的经历”,才能重新做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郭香兰复仇记》,其实,也是一种反叛,一种正面意义上的反叛,丈夫早年抛妻弃子,郭香兰努力供几个孩子读大学,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郭香兰的后代比她丈夫在城里的后代要强,这一年,距离郭香兰下决心复仇的那一年正好三十年。这一年,他的丈夫被城里的孩子遗弃,只带着一件行李回到杨庄,郭香兰没有辱骂,没有为难,照着三十年前的模样伺候着她的丈夫。这两个故事,在看完后,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感慨,人性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苏先生讲故事,不会平添毫无意义的议论,故事就是故事,写的是故事,呈现的也是故事。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可能对人物的解构就有所不同。虽然苏先生写的是农村,但是格局却没有被农村所挟制,是大格局,大手法。4为什么说大手法。苏先生曾经说过,自己不喜欢太规矩,太模式化的写作,如果能预见它的结果和它的过程中所能体味到的那种“艰辛”带来的愉悦,宁可不写。苏先生希望体会到的是新鲜的“艰难感”,抓心挠肺的突破感,就像初恋一样。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大手法。写作,是靠天赋的。像我这种没有天赋的人,还在写作,纯靠脸皮厚。而苏先生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没有言过其实,你看了就会知道。苏先生选择严肃文学这条艰苦的路,却能另辟蹊径,用自己的风格,讲述出温婉动听,有趣耐读的故事,可以称得上严肃文学里的希望之星了。能认识苏先生,真的好荣幸!

一个文艺西北汉子的文学野心

在豆瓣上看到了苏先生新书《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新书海报,上面写着醒目的副标题:西北往事——从苏庄到集镇。我告诉苏先生,西北往事这几个字给人一种这本书是讲民国时期闹土匪的感觉。苏先生发来大笑的表情。西北这两个字能让人想到大风刮过的黄土地、鼻梁直挺面孔如雕塑一般的汉子、沉重苍凉的秦腔。这似乎是一片永远荒黄萧索的土地,厚重耿直,空旷肃然。然而春风还是会吹过这片大地,野草野花在盛夏疯狂生长,人们生活在这里,劳作、繁衍、歌唱、欢庆。西北的往事之中也有斑斓的春色、潮湿的诗意。青春期是一个美妙的时期,一场闷热午后的熟睡中可能发生让灵魂颤抖的邂逅,当然醒来不免在舒畅中带着羞愧和心慌,一次不小心发生的手指碰撞,能产生高压电打过的快感,朦朦胧胧看到的一角衣衫,能让人魂游天外,混合着擦脸油、洗衣粉、香皂味的女人的味道能把一个男孩的心搅的像黄河水一样浑乱。马盼盼、苏红、小车们就这样俘获了西北小镇少年的心,让他们在一个闷热难熬的夜晚突然之间血脉觉醒,开启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进化。苏先生笔下的西北少年们的恋爱是莽撞直率的,看上的姑娘就是我的,别人敢有非分之想直接开揍,西北姑娘们的恋爱是烈焰燃烧的,认定你就不顾一切地跟随,像信天游唱的那样“死死活活相跟上。”苏先生笔下的男人们都张扬不可一世,带着一种西北汉子特有的气质。《杀人犯石景》中的石景,嚣张地抢占了富二代马力的姑娘,在马力将他女朋友强暴以后,石景用猎枪将马力打成血肉模糊的一堆,并且一把火烧掉了马家的废品收购厂。《村子往事》中多银把手伸向了那双有着一个杀人犯哥哥光环笼罩,因而谁都梦寐以求却不敢触碰的乳房。《二哥往事》里死过九次的二哥怀着一个旖旎的艳遇幻想,被妖艳的路边女子骗入绑架的绝境,却冷静地开着车从悬崖上飞出,与匪徒同归于尽。我承认这样的男人很有魅力,在我小的时候——好吧,现在也常常——幻想成为一名土匪,骑着高头大马,如风来去,奔驰进村寨、集镇,把看中的女人像小鸡一样捞起来,驮回山寨。然而现实中我要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才能去拉起姑娘的手。苏先生内心中大概也是一个狂放的西北汉子,有使不完的力气,喝不醉的酒量,吹牛,撩妹,放肆浪荡。虽然现实中他穿着白衬衣,一脸斯文。当苏先生西北汉子的那一面暂时蛰伏,身着白衬衣的文艺青年那一面便灿然登场。《小镇少女》是青梅竹马的故事,是最初的心动,最早的怅惘。我喜欢秀枝,安静的秀枝,穿着裙子的秀枝,陪着做作业打猪草的秀枝。苏先生海报里还有一句话“给潮湿的往事,一次急骤的回顾”我总觉得在这本书里,潮湿的往事最初的湿意来自于秀枝。《失眠男石小兵》《一道数学题引发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系列》这些则是对往事的追忆和回顾。这些故事之中,西北的背景渐渐隐去,外面的世界拉开帷幕,少年们开始了对远方的征程,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烦恼和爱情,是洋气而善变的姑娘。《女编辑柳诗诗》《外来的小春》《女生团团》则是与外面世界的碰撞。是苏先生在离开西北之后,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和困惑。而《苏庄词典》《郭兰香复仇记》《这件事只有事实没有真相》《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好开头》则体现着苏先生的文学野心。我喜欢《苏庄词典》。每一条河每一条沟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有它自己的名字,那些村庄里的角落、废墟、水井、堡子、地道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那些狐、鹰、蛇、鸦都有着它自己的奥秘,每一个村寨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着他的社会秩序和体系,每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都有一套他对这个世界的见解和智慧。我希望《苏庄词典》能不断完善下去,最终构建出苏先生自己的文学世界。西北是苏先生创作的根源和母巢,而希望有一天西北也能因苏先生的文字而流传不朽。

一个怎样的故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才

苏先生的新书接二连三,大踏步的走向一个令人难以追逐的文学高度。有足够的才华和天赋,加上用心与努力,迟早有一日,是要闪耀在你我的眼前的。集镇与苏庄的故事,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又一个新奇的世界。作为一个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长大的姑娘,对于乡村的味道太过陌生。他所写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街道,于我来说,都是一股子迎面扑来的清新泥土味道。我不曾真实的感知过这种味道,它只存在文字传达过来的想象中,透过纸页一阵阵的散发出来。第一次嗅到,是在他的《没有街道的城市》,第二次在《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收到《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这味道竟像是个老朋友一样,不再觉得陌生,反而有一种熟悉的笑。从他的文字里,我有了一个对西北乡村的全新的理解,带着苏先生有时腼腆又真挚的气质里。那些表达克制、清醒,像是一张严肃的脸沙哑的讲述着足够我回味许久的往事。带着些神秘,带着些魔幻,带着些朦胧。如同是故事里那些背着更多故事的人,秀芝,爹,娘,二哥……我想我是看不透的,就像谁都没办法看透另一个人的回忆。这一本是苏先生关于故乡的回忆,读故事的时候,像是把头沉浸在《哈利波特》中那个阅读回忆的大水盆,跟着他走回遥远的地方,远方有田地,蓝色的天,还有长长的曲折的窄小的泥土道路。红砖的房子,外面样的牲畜,穿着朴实衣裳的乡亲。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层厚厚的茧子,那是他们在艰难生活的历程里所打磨出来的。有的人也曾离开过家乡,到外面的世界里体验,然后又回来,带回奇奇怪怪的气质和气味。城市化的变迁,让那些原本淳朴的东西,变得越来越稀有。真诚的不真诚了,美好的不美好了,想留下的留不下了。离开的故乡,和回不去的青春一样,变成了年华老去后,记忆里闪光的东西,和蚌壳里的珍珠一样,被孕育的越发闪亮。在幼年里注入生命中的东西,穷极一生也无法摆脱的,那些爬过的书,摔过的跟头,看到的荷尔蒙的波动,都成了长大到现在一个表达的元素,由他们勾引出那些人那些事。至少,苏先生让我们看到那些过往。一个怎样的故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才。

冷静中收敛,温柔中绽放——苏式怀旧中的往事和记忆

因缘巧合,在豆瓣的数位大神中,我只知晓苏先生。自然而然地,苏先生的小说于我而言,便成了那么一丝带有特殊意味的存在。苏先生说:这回我写的是往事和回忆。我抿抿嘴,一笑置之。一定程度上来说,所有小说都是回忆,所有故事都是往事。没有脑海中或远或近的过去的图影,就没有笔下一行行自带生动情节的文字。每个人的一生,都于有意无意间纠缠于往事的雾霭中,寻找清朗的出口。如果非要给《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打上一个标签,那么我说它是一本怀旧至上的故事集。怀旧的标题,怀旧的故事,怀旧的情节,怀旧的地点,怀旧的人物,怀旧的笔触,怀旧的表达,怀旧的情感,怀旧的叹息,连天空的风儿和地上的野花也带上了怀旧的滤镜,浸黄了纸张的颜色。同样是书写往事和回忆,莫言的诉说往往惊天地泣鬼神,个人与历史在时代的风雨里摸爬滚打,血泪不止;余华的叙述残忍而直白,让我们对往事产生冷飕飕的恐惧和无来由的敬畏;王安忆的描绘则凄婉动人,有着绵延不绝的哀伤和痛彻心扉的怨悔。而苏先生的怀旧,到底是哪一种呢?苏先生的笔下,洛城、集镇、苏庄承载了遥远的童年往事和家族记忆,北京是各类情愫的发生地和集散地。至于那些散落在各个故事中的杨庄、黑瓦梁、花溪镇,河湾、荆棘林等,它们共同见证了这场怀旧盛宴中如繁华般盛开的喜怒哀乐和爱恨纠缠。这些故事在诉说着爱情,也在编织着命运;在彰显着个性,也在缅怀着平凡。苏先生的怀旧,首先是冷静的怀旧。这种冷静是有意的,充满克制的。一桩桩似是而非的往事如沉睡了一个又一个冬季的泥土被苏先生的扒犁翻新,带着久远的陈年气息,又加入了作者想象的汗水。面对肥沃的故事之土,作者刻意掩埋自己或喜悦或伤怀的情绪,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冷静克制的语调讲诉了一个个耐人回味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男有女,有长辈有少年,有情人有对头,有杀戮有仗义,有命运的捉弄也有天使的回头。然而,所有这些在作者的笔下都带着些波澜不惊的况味,仿佛故事中的人们早已胸有成竹,对世事、对未来、对自己、对他人都已有了透彻的领悟,只剩下坐看云卷云舒了。小说的第一集是彻头彻尾的男人戏,杀人犯石景、村王多银、二哥、父亲、失眠男石小兵、开小卖铺的大海、被淹没的吴明七位身份迥异的主人公在作者冷静的笔触下展开着自己的别样人生。他们的际遇不可谓不曲折,他们的故事不可谓不带有传奇色彩:石景患有羊癫疯,独自一人住在坝上的洞里,却同时拥有了当地最美丽的两位女人;多银有孤苦的童年,大胆的爱情,大起大落的人生;二哥经历无数,被削掉半边脑袋却大难不死;父亲少年随队外出讨生计,最后成为脸谱艺人;石小兵躲过车劫,从此一生只为一人;大海不只是小卖部的大海,更是监狱的大海,情人的大海,小鼻涕他爹的大海;吴明看似落寞,却有自己的鬼神故事和财富,还懂得忽悠男人的爱。在苏先生这里,他们更像是落魄的英雄,命运没有给他们太多眷顾,可是他们活得依旧潇洒。他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太多铺垫,哗然一声随命运走向东,又哗然一声随命运奔向西,从不回头,从不呼喊,仿佛有着天生的孤傲和果敢。故事中,所有的不安和焦虑都有着落,与其众声喧哗,不如沉默前行,生活就是一直向前,向前。当往事和记忆如排山倒海般奔涌而来时,作者用克制的冷静把它们平息为涓涓细流,然后娓娓道来,却依然动听,在读者心中依然能掀起莫名的波澜。不过,这还不是作者怀旧的全部。苏先生的怀旧,其次也是温柔的怀旧。这种温柔是无意的,不加克制的。这种温柔是对往事的无限回味,也是对记忆的真心守护。在《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中,这种温柔的笔触无处不在,它让每个故事变得柔软,每个人物显得可爱,每处情节充满温情。小镇少女秀枝,外来的小春,葱姑娘,作者在描写这些女性的故事的时候,尤其小心翼翼,充满无限温柔和爱怜。命运对这些女性仿佛有些残忍:秀枝父母双亡,从小寄人篱下,努力生活努力做人,却在被领养后性情大变,成为不良少女;纯洁的大山女小春被带到城里,沦为土豪破处消灾的对象;葱姑娘从繁华的南京来到荒凉的洛城,痴痴等待的阿甲也只不过是一位浪子。可幸的是,作者用自己的温柔淡化了命运的残忍,给了她们诉说内心渴望和重塑自身的机会。于是乎,读者看到的秀枝不只是不良少女秀枝,她只是在反抗大人们对她人生的安排。最终她得以重返家园,留守在父母的土地上。小春虽无知愚昧,但有自尊和良知,她的一举一动让人心疼,就如同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眼神像极了下过雨的银杏树叶,清澈得你都不敢多看一眼”。葱姑娘记性极差,成绩落后,与洛城格格不入,但一切因为她的痴情专一便有了最美丽的理由;她善良隐忍,却也有抗争的勇气。面对校长老何那厄运缠身的人生,作者更是用尽了全身力气去抚平老人身上的伤口,留给我们一个受人尊敬、值得爱戴的老校长形象。作者仿佛于心不忍,刻意隐藏丧妻、丧子、丢孙子这些足以让人崩溃的背景,只是静静诉说了老何和苏庄的故事,读来温暖却感伤。在”郭兰香复仇记“里,就连复仇这样的动机都包含温情和柔软。王维斯是郭兰香斗了一生的劲敌,却在郭兰香醉倒井边之时及时出手相救;郭兰香用尽一生来换取丈夫的回头,名曰复仇,实则念及旧情:”杨庄有他的根,要是在城市不舒坦,就回来,这里还有一个家,愿意要他“。当爱恨情仇散尽,唯有坦诚相见的温柔,才能诉尽心底最后一丝牵挂。我想我们的问题已然有了答案。或许,在苏先生眼中,往事和记忆有时候重如泰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个时候,作者需要克制住自己心中一吐为快的欲望,才能冷静诉说重压下内心无处安放的过去和忆想。而往事和记忆有时候又轻如鸿毛,稍稍一用力,就会溜走,留下空白。这个时候,作者需要温柔相待,如同守护易碎的记忆残片,抹去那些伤人的棱角,留下记忆的内核和精华。于加以克制的冷静中收敛,于不加克制的温柔中绽放,我想,这是给所有失去、也是逝去,最温暖的结局。

28个故事,28种回忆,有波涛汹涌的情感,也有诡谲多变的人生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是苏先生(苏旭东)。在这部小说集中收录了28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带着不同的情绪、充溢着不同的回忆,在这些故事中,既有波涛汹涌的情感,也有诡谲多变的人生。并且,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最终的结局都很温暖。这与书名非常契合,这本书叫做《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村镇往事】苏先生是一个善于讲述往事的人。那些浓稠的往事里,有因为事故而削掉半个脑壳的二哥,有十二岁就跟随大伯等人步行三天三夜到陕北当麦客的父亲,有曾经混账无赖而今造福一方的村长多银。以平实自然的文字讲述诡谲多变的人生故事,这是苏先生的强项。所以,即便这些人的命运里充满了转折和传奇,苏先生也只是平平常常地讲述故事而已,而那些与命运有关的惊叹就留给读者自己去咂摸、去回味便好。但值得强调的是,苏先生的文字并不只有“纯朴”这一种味道,而是混合了戏谑、幻想以及对人性的最美好的希望。这些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集镇,与“苏庄”遥相对应,都是苏先生建构出的文学世界。或许这里不是净土,但至少,每一个故事里都有温暖人心的力量。【爱情故事】在这28个故事中,关于爱情的部分占有着相当的分量。而这些爱情故事,有些充满了波涛汹涌的情感,有些则满溢着平实简单的温暖,当然,也有的故事满带着令人心碎的遗憾。然而,这才是现实人生中的爱情。爱情是一种很美好的事物,但如果将它过度美化,那恐怕就是对爱情之本来面目的不忠诚了。还好,苏先生笔下的爱情故事从来都讲的恰到好处,有悲有喜、有聚有散、有圆满有残缺、有成全也有伤感。爱情的万千种面貌都在这些文字里一一呈现出来。读过之后只想大呼“过瘾”,尽管这些故事的结局不一定最温暖,但它们的发展过程却最耐看。每一个故事都是缓慢发展着,故事里没有速食爱情,只有对于爱情的信仰和执著。【那些有故事的人】苏先生的故事里讲述的都是有故事的人。比如《被淹没的吴明》。吴明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但同时又是网络文学中的“大神”。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爱情、没有高薪,而且是个相貌一般、工作一般的大胖子,给人一种很low的印象。可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靠着写鬼故事而收获了百万粉丝,并且有着不菲的收入,是个有钱有号召力的“成功人士”。但这个确实有着百万存款的吴明,仍旧还是人们眼中的屌丝,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把他口中说的有存款一事当做“癔症”。他仍旧活得像个失败者,活成了一个卑微可笑的符号。其实,在苏先生的故事里,大多数人都是个符号一般,他们承载着苏先生对于生活、命运和人性的解读。这些塑造出来的有血有肉有料人物,与苏庄、集镇一样,都隶属于苏先生建构起来的文学世界,但同时也与现实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苏先生在故事里很少去做评断,他只是讲述,而故事里的人与事,又岂能简单的以是非对错等标准来评判?阅读故事,重点在于体验,而不是评断。【苏庄词典】“苏庄”是苏先生在之前的作品中塑造的一个地方。在这部小说集中,他用一系列意象构画出苏庄那荒野残酷又极具生命力的特点。读来在触目惊心之外更多了一些对旧日时光的怀想。“抖着浑身烈火一样的羽毛”的火燕、杂草丛生被视为禁地的峡谷、承载着苏庄人忠义信仰的介子推和黄飞虎的雕塑、被苜蓿地环绕的死物坑……这些意象,成为了解苏庄的一种途径;同时,它们也成为苏庄的独有符号。苏先生的文字,带着乡土的情怀和历史的凝重,他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出这些物象,而是赋予了它们更多的意义。但如果离开了苏庄这个特定地区,那么这些物象也就不再具有那种奇诡幽魅的色彩。所有的物象都是属于苏庄的,而苏庄则是苏先生笔下的一个神秘所在。它远离都市,充满人间烟火味,这里飘荡着几辈人积淀下来的情感,而正因为它是远离都市的,所以它保留着某种程度上的野性,因而才更显得奇幻。苏先生笔下的苏庄,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情结、一个文化象征,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苏先生笔下的女人们】这些故事里的女人们,可以说都挺有传奇性。《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好开头》里那个酷爱写作的美丽少妇可以算是一个代表性人物。这个名叫苏书的少妇与情人交往的方式颇为特别,两个人碰面之后就是说书名、猜作者,谁输了就要回答对方提出的一个问题。她构思了许多个故事,并且把这些故事的开头以电邮的形式发送给身为出版公司编辑的情人。这是一个行为神秘且特有才气的女人。而苏先生在刻画苏书(波波)这个人物时,使用的手法比较特别,尽管也有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摹,但如果从苏书发送给情人的那些故事片段和故事开头去了解这个人物,似乎更有意思些。在大故事里套着各种小故事,这是不是与《盗梦空间》的那种表现手法有些相似?在大故事的框架中,苏书用她自己讲述的这些小故事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大故事的结尾部分,揭开谜底,澄清事实,一个圆满的结尾奉上,却又给人留下无尽的余味。《女生团团》里的主人公团团,是一个喜穿素衣、性子绵软的姑娘,清瘦的她给人一种清冷寡淡的印象。但这个姑娘对待爱情自有一股执拗的劲头。她的爱情并不顺利,并且是她自己主动斩断了不应该有的爱情。为了追寻一个真相,解开爱情的疑惑,她连日颠簸在黄土高原之上。在得知了关于母亲的一切真相后,她终于领悟到“不论先来后到还是得偿所愿,适时才最最恰当”。有过故事之后的团团,反而对待自己的生活更为坚定了,“我一定能等到自己的幸福”,这何尝不是所有在爱情漩涡中挣扎过、痛苦过又终于觉悟的女人们的共同心愿。【尾声】苏先生说,他是一个常被记忆笼罩、不吐不快之人,所以,这本书的基调,大抵上可以看成是他对于土地的回忆、对于往事的回味。

惟愿,所有的失去,都有一个温暖的结局

与苏先生相比,我的故乡近在咫尺。从我生活的城市,开车几十分钟,先是路过林立的高楼,后来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路两边渐渐出现农田,我的故乡就在眼前了。只是,故乡早已不是我幼时眼中的模样,农田越来越少,工厂越建越多,村中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楼房前面也停放着很多私家车。村中几乎找不到土路,即使下雨,水泥或沥青路面也帮人们隔离了泥泞。大人们边走路边打着手机,孩子们一张口也是普通话,村口工厂的烟囱里冒着黑烟,村外的庄稼上落了厚厚一层霾。我想,苏先生从西北农村走向国际化大都市,感受着巨大的文明和文化的反差,这些反差冲击着他的内心,呼唤着他去讲述,讲述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讲述他内心深处的眷恋,讲述他的故土情结,讲述他的忧患意识。他通过讲述,去晒干隐藏在内心角落的潮湿,通过讲述,去传承和批判正被现代文明逐渐同化的传统乡土文明。而我呢,纵然近在咫尺,故乡却早已模糊了它的模样,我找不到童年印象,对于过去,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情绪。当商业炒作涌向我们的文学市场,乡土叙述慢慢被边缘化,苏先生却依然在冷静和深情的叙述,从《没有街道的城市》到《给说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对乡土的眷恋、关怀与批判跃然纸上。秀芝、多银、石景,他们的故事似乎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稀松平常,却又带着那么一股子传奇色彩,这些故事承载了我们回不去的记忆,包藏着我们又爱又恨的情绪。软弱、勇敢、诡谲、淳朴,此番种种流淌在苏先生的笔端,真实,直击人心,苏先生真的为我们掘开了一个童年记忆的原矿,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普通平凡又广阔瑰丽的画卷。因为不太受商业利益干扰,所以苏先生的笔是相对自由的,是犀利的,是强悍的,他笔下的故事饱满深情、暗流涌动、真实动人。我在苏先生的文字中,找到一些久违的记忆,也感受到一种澎湃着的力量。前段时间我驱车回家上坟,那大约是我最后一次在那片村边的坟地祭奠我去世的外公外婆,因为那片地马上就要因为修高速路被占了,那些坟要统一迁走。上完坟,我往回走,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世界,那些景物陌生又熟悉。在这些陌生又熟悉的景物中,我感受到一种温暖,一种眷恋。我得承认,这里无论变成什么样子,我依然对头饱含深情。农村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我们生根长土的地方,我们呼唤它的文明,也期盼留下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是,在文明进程中,很多东西注定消亡。惟愿,所有的失去,都有一个温暖的结局。

愿所有的失去都有个好结局——读苏先生新作有感

苏先生说他第二本书要出来的时候,我正在火车上,去一个不知道会是什么天气的地方,赴一场不知会如何的约。苏先生发了书的电子稿,《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路程还长,于是我开始看他的新书。看到“这里有我张狂诡异的十二岁”笑了一下,这话可真是嚣张异常呢,然后接着看下去,越来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大多是上一本故事里的人,遭遇也差不多,心里纳闷,莫非真是给所有失去一个温暖结局?文字的美好就在于可以不像真实那样处处有遗憾吧,毕竟人生中的失去都无法重来,譬如相遇譬如年华。我记得我看他上一本书时偶然想到卡佛的话: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苏先生的书适合在被生活绑住、偷空喘息的时候看,文字里的凝固的时空、喜乐哀愁,会像一层裹着尘土的热气温暖你,想起自己是个血肉之躯,眼睛里涌出来的是带体温的泪。我无意比较这本书和上一本书,看过上一本的人再看这一本便会莞尔。最近去了一个独立电影分享会,看了一个中国女导演去阿富汗拍的处女作,非常猛,凶狠,拼命,无论是她的拍摄过程还是拍出的电影,都让人感受到她的牛逼,然后听朋友们闲聊刚猛与柔和,总觉得懂得收敛懂得柔和才有更大的力量,然而年轻的时候有过刚猛又是非常必要的,就像运动,最好先有过力量,有过迅猛,先有过这样的基础,不要一开始就学老年人的和缓。苏先生走在他的道路上,我想我也要努力了。

苏先生,及其坚持的乡土文学创作

人分很多种,写作的人也分很多种。很多时候,一个人写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风格,是由这个人是怎样的人来决定的。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会带他去到属于他的地方。比如:一个女孩,高贵、素雅,平日里爱阳光雨露,爱养花,或许还会弹古筝,如果她写诗,诗就是极富灵气,清新脱俗。读诗如读人,她就像人间的精灵。再比如:一个女孩,抽烟、喝酒、纹身,经常换男人,到处浪荡,如果她写诗,诗就很先锋,诗里满是疯狂、孤独、情欲、热烈。读诗如读人,她就是游戏人间者。再比如:一个男人,性格清淡,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看看书看看电影,如果他写小说,就写得很清正,遣词用句也很讲究,写完之后,也不争不抢,不推不捧。再比如:一个男人,生性豪放,情人多,朋友遍天下,如果他写小说,就写得很热烈,文中都是故事。写完之后,满是成就感,要大喝几口酒,才解气。好,扯远了。但主要意思是:每个写作者其实都是“注定”的。(特别是一个人最开始写作的那几年,几乎就是由这种性情决定的。)。李白只能是李白。杜甫只能是杜甫。川端康成只能是川端康成。波拉尼奥只能是波拉尼奥。这种性格上的原因会带动生活和阅读,而反过来,这种生活和阅读又更加驱动了这种性格。特别是过了青春,岁数大了之后,人更趋于走向稳定,就更难改变。改变当然有,别的风格的尝试也会有,但内在的就那样了。所以,就以在豆瓣写作的来说,写鸡汤的就写鸡汤,除了因为写鸡汤容易火,能赚钱外,还因为这个写作的人其实胸中无丘壑,内在文学修养不够,想进入文学的高地而不可得。(我祝愿有人能爬上去)。所以,写睡前故事的就写睡前故事,除了因为睡前故事容易火,能赚钱外,还因为睡前故事大概有一定套路,按照套路来写就好。(当然也有作者富有灵气,才华上也够,睡前故事也能写出自己风格来)。所以,写小说的人就写小说。一是因为读了很多大师的作品(一个人的写作不能太对不起他的阅读啊);二是因为就是喜欢写,不写不痛快;三是坚信着文学的价值,坚信着时间,坚信着“生前身后名”。但写小说又分很多种。比如有的认为写小说重点在于写故事,“好的小说是为故事服务的”;比如有的认为小说内容已经被前辈作家写完了,该玩形式玩结构了;再比如有的认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体家。”(当然,也有伟大的小说家,伟大的小说作品,无论哪一方面,都做得特别好。)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的差别呢?出生、生活经历、阅读。好,说回本书的作者苏先生。在整个的豆瓣写作群中,苏先生都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粉丝不算多,但在圈内,他知名。大家都很崇敬他。这一方面是他一直以来在文学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他为人处世的豪爽和善良。我和苏先生就见过两面。只这两面就够了,就觉得这个人可以交,值得交。我还给他寄过一次书,书中夹了一个纸条,写的是辛弃疾的词: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知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写完很痛快。讲出生。苏先生出生西北农村。他身上有西北汉子的味道。他从小到大听了无数西北农民和县城青年的故事。讲生活经历。苏先生高中退了学,后来又有过众多的工作经历。在工作过程中,他一直阅读大师们的作品。后来,他和朋友们开了一家图书公司,做书,他自己的第一本书《没有街道的城市》,投稿无数,遭到拒绝无数,后来就在自己的公司出。一出来之后,大家都知道好。他结了婚,妻子是东北人。夫妻都写作,互相有监督,有促进。讲阅读。苏先生应该读得较多余华、阿乙、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作家。这些作者都故事写得好,又冷峻。苏先生不喜欢村上春树这一类的作家。所以,这三点的结果就是:苏先生坚持文学创作,写乡土,写农村和城镇,写好看又深刻的故事,文字直接、凌厉、冷静、苍凉。好,说到本书。这是他的第二本书。主题依然是乡土。(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一直写乡土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和执着。)乡土不好写,因为老一辈作家们几乎把乡土写了个遍。莫言、余华、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毕飞宇等等。然后,所谓“中间代”又有了不同的主题,比如路内写“工厂”,阿乙写“城镇青年”等。到了八零后那一批,最开始几乎都写青春,后来蒋峰写悬疑,颜歌写“平乐镇”,守住了一点点余脉。苏先生是八零中后期,我们来看看苏先生是怎样写的。这本书书名叫作《《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个人觉得这个书名略鸡汤,不如他的第一本书《没有街道的城市》的书名那样富有味道。在这本书里,苏先生写了无数个人。真的是无数个。一个个地读下来,有时候掩卷沉思,有时候拍案而起,有时候大笑一声,有时候长歌当哭。在心里会感叹:这个小子,怎么这么能写啊!不公平!石景、马盼盼、多银、二哥、父亲、柳诗诗、避孕套先生、大师、郭香兰、秀芝等等。“当晚,我第一次梦到了女人,梦到潜入纸火店,把马盼盼的白衬衣脱掉,然后看到了白天让她的白衬衣鼓起的那对乳房。早起后,我感觉很耻辱,觉得自己成了一个罪人。”这样的情绪和文字,是需要感受力和功底的。是有共通性的。多银的标准配置是一把猎枪,一顶火车头帽子,一件军绿色大衣,一双自制羊皮靴子。这样的一个形象,包括他的生活,是能让人马上构建一个画面的,是要把人写活的。被淹没的吴明,在生活中无比普通,胖,在汽车厂看大门,相亲无数次总是不成功,但在私底下,他写鬼故事,而且在网上极火,他有无数版税,是百万千万富豪。他是这样无可奈何地分裂地活着,而且就算他把事实说出来,似乎也不会有一个人信。他把遇到的看到的那些人都写成了鬼。多大的荒诞感啊。谁又不是分裂的,谁又不荒诞呢。少女秀芝,那样一种年少的爱,朦胧,但又真切,痛心,却又珍贵。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人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些所有的味道混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苏庄、集镇的味道。就是那片大地。会惊奇,苏先生这一路走来,到底记录了多少人,记录了多少故事!简直就是一个故事制造机!你读故事,沉浸其中。读完一篇,会想一想,他妈的,这到底是真是假啊,或者是想一想,,咦?我好像也遇到过他笔下的这种人啊,我怎么没有把他写下来!各种奇怪的人,发生各种奇怪的事,一时间像是在阅读博尔赫斯的《虚构集》、《杜撰集》、《恶棍列传》等。好,夸完了,“但是”终于来了。但是,或许是因为写得有些过多,有些篇章难免只是飞速地讲了一个故事,或者是有些篇章写得故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构成了这本书的一个缺陷。我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把那些写得最好的篇章,比如《小镇往事》、《村子往事》、《被淹没的吴明》、《小镇少女》等,好好修改,在文字上、故事的起承转合上、结局的韵味上,再加磨炼,构成一本真正的经典的小说集子。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况且这要求似乎也有些高。再理一遍,苏先生出生西北,高中退学,有过无数工作,现在工作上也很繁忙,喜欢读余华、博尔赫斯、马尔克斯那种作家,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写作内容和风格,也直接反应在了他的这本书上。说起来,这是一本独特、有味道、但也有缺陷的小说集。苏先生经常说希望能辞职,能专心写一段时间的小说。我期待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我渴望看看苏先生使出浑身技能之后,能把小说写到多好。我渴望他以经典作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作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渴望留下点什么。一个人成为作家,总要有些野心。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所拥有的一点点才华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我对苏先生的一片期待之心。也是自省之语。祝好。

每个人都有一个永远到不了的远方和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文/易暝君为了显得有文化,我先拽一段文: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这首小令的作者,叫马致远,就是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马致远,是个流浪汉,北京人。他的一生都在漂泊,他这辈子去过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苏先生的故乡。按道理来讲,对于这样一个才华卓著的作家来说,他应该留在元大都才对,大都才应该是他实现梦想的主场,但作家有作家的气质,有他自己的情怀,和诗与远方!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北京就成了他永远回不去的故乡。草原民族把他的故乡治理的礼仪粗糙、民风彪悍,市井喧嚣、鱼龙混杂,所以他放弃了眼前的苟且,选择了明天和后天的苟且,选择了流浪,选择了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所以他从大都,南下金陵,经长安一路来到了大西北迷人而广漠的荒原。自从他离开了那个“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京都,一路经历了金陵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颓败,经历了“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的悲哀;经历了长安城“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的彷徨,也经历了“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无奈,最终来到了苏先生的故乡。这对于一个作家的成长轨迹来说,他们极其相似,马致远更像是苏先生的返程。马致远从北京转站金陵,一路向西直到咸阳,看到的都是断壁残垣、饿殍满地,当然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也肯定会结识无数个红袖招和妙音坊的名媛歌妓,为她们创作了无数的曲子。女人,永远是文字的第一生产力。苏先生从西北转站兰州,一路向东直达北京。中间经历过车站门口、一票难求的苦逼,也经历过吃完泡面小旅馆里等待发车的疲惫,从火车上的一路拥挤到地下室里的阴暗潮湿,从万国城到东方银座,从北二环到地坛书市,从车站北路到簋街,从德胜门到榆林堡,这一路的繁华和失去,他都经历了。而他笔下的那些人和事,就是那些年,他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不好意思,这只是个楔子。接下来我想从几个角度,解构一下《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这本书。1、写在前面的话首先我必须申明一点,这本书我是倒着读的,虽然苏先生的作品我读过的不多,但从《没有街道的城市》里,我发现了一个特点,他写书跟韩寒一样,开始写的纵横捭阖、引人入胜,越到后来,越喜欢胡说八道。所以建议读者,看苏先生的书,也最好倒过来看。其次他的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名字很长,我这个拗口的标题,就是受他影响。比如《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全世界的精神病都好了》等等,还有《青春中的落落野花》《青春似水流年涂炭》,估计很多人都没看过,已经绝版了。因此我每次看到他的书名,就感觉像是在看一个微信标题一样,仿佛这样的标题可以写出十万加,所以以后我如果写一个关于民族危亡的大作,我一定命名为《赌博式的热血主义在一个庞大低效率腐朽而贪婪的组织机构面前是苍白无力的》,是不是很高大上,估计你书名还没有读完,就已经放弃了。碎片化时代里的人,都缺乏耐性。而轻浮和平庸,在互联网的商业形态里,是一种文明。2、苏庄到集镇的密码解构如果你去查阅《苏庄词典》,你会发现苏庄之于苏先生,就像白鹿原之于陈忠实一样颓废冰凉,高粱地之于莫言一样辽阔坦荡。所以在苏先生的每一本书里,凡是关于苏庄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但苏先生对于苏庄轮廓的描写,从来都没有浓墨重彩的勾勒,一直都是大写意手法,就像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寥寥数笔,已窥全貌。有时候带点影射,就像是潘玉良的素描。所以苏先生每次写到苏庄,都像是在打形意拳,如同长江大河节节贯穿,峰回路转处的人物勾勒,文笔恣肆、洋洋洒洒,肱其中而肆其外!波谲云诡时的情节设计,交错交融,轻松自在,自然中拨心弦一窍,不弄纤巧。所以他解构出来的苏庄,永远无法假定,永远无法设想。每一个碎片,都是冰冷而坚实的存在,如天下霸唱解构出来的九层妖塔一样,这是他独创的IP,没有密码,像梦一样破碎,像迷一样荒凉!苏庄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魔幻主义色彩,得羊癫疯的石景,却霸占着镇上最美丽的两个女人——苏粉和马盼盼,他就像个卑鄙而神圣的英雄,神秘而感性,掠夺着每个少女的芳心,牵引着每个少年的幻梦。多银还是一样,一个放荡不羁到用成功可以回答一切的村王。二哥果然有十条命,传奇到九次都可以死里逃生。而父亲这个神圣的角色,作者只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玲珑剔透的童年剪影,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一个手工匠人勤劳刻苦而五彩斑斓的一生!这些传奇的人物色彩,和绝妙的留白,让苏庄更具有迷宫式的魔幻色彩,映射着各种更绚丽的影像和更饱满的未来。作家能够拥有神奇的力量,历来能力有二:一是可以自发性的创造死亡,解读死亡,然后让故事缔造故事,就像海明威,就像托尔斯泰;二是可以自发性的给人希望,并创造希望,就像莫言,就像马尔克斯。同样,苏先生也具备这样的素质。虽然我知道,他创作从来不靠才华,只靠灵感。而苏庄,对于苏先生而言,就是一切灵感的母巢,一切希望的原点。3、关于记忆深处的碎片打磨除了苏庄,那些镶嵌在作者记忆最深处的人和事,荒芜的、冰冷的、传奇的、梦幻的,他都在试图以最美好的姿态还原,打碎,再还原,直到打磨的如同一面光滑的镜子,通过正面或侧面,来倒映出往事最清澈的背影。这是他作为处女座的细节强迫症。他用罗永浩做锤子手机的工匠精神,一次一次地开启往事的尘封之印,不断的揉碎,不断的打磨,直至繁衍出锤子二代——坚果。所以,《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就这么华丽的诞生了!故事还是《没有街道的城市》里的故事,人还是那些人,但表现形态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街道的城市》里讲述的那些故事,冰冷坚硬如余华,磅礴撕裂如萧红,除了《面试病患者豹哥》那一章,宛如濒临一个又一个的生死场。而这本书竟然要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如此急骤而猛烈的漂移,除了拓海韩寒,恐怕无人能够实现。当然就赛车而言,苏先生确实不行。不过玩文字漂移,他完全有这种技能。首先我们来看那个相过200多次亲的吴明,温暖的简直可以与普天同庆。被解救的吴明,如同被解救的姜戈,为我们见证了一个空前的舒畅,与洒脱。我终于为吴明舒了一口气,能懂我此时心情的,只有吴明自己。再看那个独臂光棍大海,除了老婆没有,女人孩子应有皆有。这是一个看似没有任何隐喻却又暗藏了无数隐喻的故事解构。对于不喜欢的往事和记忆,都可以付之一炬,潇洒的简直能够误以为他是陈冠希。天才石小兵,为了一个最初的爱情,已经勇敢到基本上重构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结局,温暖,美丽,却并不坚硬。苏先生不愧为匠人血统,他与作品,已合二为一。4、关于性启蒙和性幻想就这本书而言,我给所有故事人物的年龄做了个大概的统计,发现主人公的平均年龄未满18岁。所以这本书所讲的,也基本上算是跟青春有关的故事。既然青春,就有性启蒙。我在想如果作者也像辛夷坞、九把刀、九夜茴那样,取一个很隐晦的笔名,估计你还真不知道他是男是女。作者的性启蒙,当然是源于少女秀枝。秀枝是作者儿时对未来一切异性美好想象的起点和源泉,秀枝就像一把钥匙,为作者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而每天晚上石景和马盼盼从屋里传来的声音,构建了他对异性充分的画像,开启了未来之门。关于性幻想,但据我所知,在苏先生的创作生涯里,忙的都没时间单身,不知哪来了的性幻想。但看到最后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好的开头,这不仅是一个标题,更是一条真理。看过最后一个故事我才知道,苏先生在他所设计的所有故事人物里,他最爱的,不是豹哥,而是波波。5、关于妹纸和远方相较于上一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妹纸,比如小春、团团、柳诗诗……但最重要的,还是少女秀枝。因为秀枝是作者在行走所有远方之前,遇到的第一个明媚并不忧伤的女纸。若搁在十年前,这个故事若被顾长卫、贾樟柯或张艺谋遇见,或许一个乡村题材的电影已经呈现,故事的女主分别可能是张静初、周迅、章子怡。多年以后,妹纸如故,而苏先生再也不是多年前的那个虎子。如今的虎子,所交往的都是郑渊洁张嘉佳之流,所合作的,也都是马化腾李彦宏之流。总之,就是那个意思。他走过了万水千山,见过了人世繁华,最怕世间行遍,发现查无此人。而每天躺在枕头边的那个人,她不叫秀枝,她叫苏豆芽。6、关于写作关于苏先生的写作,一直是玩命而疯狂的。去年出版《没有街道的城市》以后,我还觉得他会像个过了交配育种期的肾亏老狮子一样,会伴着北京浑浊的空气,静静享受一段时间生活。没成想今年又搞了一对儿双胞胎出来,我读书的速度,是真赶不上他写书的速度。他的写作技巧通过这本书我想已经不会有任何人怀疑了,同时这个东二环的马尔克斯的某些写作行为已经有意识无意识的在向人类最伟大的作家靠拢了,比如创造词汇这样的怪癖。比如认怂、夜狴、戍戌戊戎等等,如果你熟悉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如果你熟悉《洛丽塔》,你会明白创造词汇是多么的伟大。前边说过,苏先生写书是真不靠才华,而靠天赋。十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写《车站北路X号》了,如今写了十多年了,还未出版,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想像歌德一样搞出个《浮士德》那样的玩意,但就他讲故事的能力而言,我太希望他写长篇了,像解构苏庄一样,去构制一部鸿篇史诗,接上诺贝尔的地气儿,我好放心的借钱,就这么简单。7、关于爱情故事5.0苏先生其实骗了你们,这本书他其实一共讲了60个故事,其中有33个都是爱情故事,他把这33种爱情,算作是故事的其中一种。其实在这33个故事里,我并没有关注剧情,我只是在找,有多少个,是真正的事实印证,我知道他在用他激流一样的叙事速度来克制原型过多的暴露,甚至一个故事最短的只有61字,我知道他讲故事的风格,历来是只讲事实,不讲故事,如有虚构,纯属巧合。所以字数越少的篇章,信息量越大。于是我说,他还有一个爱情故事5.0没写,故事是这样的:第一次和她出去,我问:“疼吗?”她说:“疼!”我说:“那算了吧”她说:“别。”于是我们好了两三年,直到豆芽出现。这个故事字数更少,只有36字。所以,有些爱情,注定要失去,有些人要走,有些人要来,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正如有些远方,注定到不了,有些故乡,注定回不去。正如:我们来到人世,我们离开人世,我们无计可施。我们活在路上,我们死在路上,我们一直流浪。

我们都曾回过苏庄

也许你不信,我们都曾回过苏庄。苏庄是什么地方?是这本书里作者起步的地方,是最早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地方,是最先听到鸡鸣和狗吠的地方。是的,苏庄是作者半虚构的一个地名,是所有人失去的也总是要回去的地方。苏庄和苏童笔下的枫杨树村,和毕飞宇笔下的王家庄一样,承载了一个人的记忆,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所以,我们必然是回过苏庄的。所以,在这本书中的所有篇章里,我最爱他笔下的苏庄。我常常记得,回父亲生长的地方,听到父母谈论某家媳妇毒杀了老公,被抓走;谁家公公和儿媳偷情被送进医院;谁家小三上位,发妻以死相逼。也许你无法理解,但就是这样存在着。在我看来,这样的地方也是苏庄,和全天下所有叫庄、沟、村、寨、坡、铺的地方一样。这些地方,和苏先生书里描写的一样,很多很多的村庄,因为小,因为只有巴掌大的一片天,围起来仅有一个晒谷场的人口。于是,很多的故事就只能发生在这一片小小的天地里。像一场戏,也像一场梦。苏先生是苏庄走出去的,他从苏庄到了集镇,然后走出大西北,来到了北京。他发现,世界上不仅仅只有苏庄,只有集镇,不仅仅只有父亲母亲,只有石景、小娟、苏粉、多银、马盼盼……北京的人太多了,多到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不再是故事。所以,苏先生把眼光又放回了苏庄,那个初心萌动的地方。幸运的是,苏先生并没有把苏庄和集镇理想化,而是像所有的村庄和小镇一样,让他们在故事里复苏,还原,直至还原成文字里的故乡。苏先生的文字平实,不矫揉造作,更不会生造拗口的词语。他就是这样像讲故事唠家常一样,将苏庄和集镇的人和事一件件一样样说给你听。你听着听着,仿佛这些事都在身边发生过,是记忆里不可或缺的。这种既是纯文学的表达方式,又跳脱于六七十年代生人的那种固守的先锋派文风,像一股清风,是一种优化的文学存在,也是文坛可以吸取的新鲜养分。但你又总是能在苏先生的文字中读到一些只有纯文学里才有的智慧,这些智慧运用到文字语境里,便幻成一种力量,既风趣又于情理之中。比如他写春天的“梨花娇气,等到最后才肯笑”,这种体会只有在无数个苏庄中的一个生活过的人,才能有,才能切深地感觉到四季的存在和魅力。比如他写到和父亲一起做麦客的乡民,因为争执而要大打出手时,父亲拿出了炒米,于是“味道可以化解战争”,嚣张气息淡去,所有人便偃旗息鼓了。诸如此类的经典语句比比皆是,每次读到都有惊艳之感。这是读图时代许久未能浅尝的甘霖,也是文学界的一种小确幸。我一直坚信,所有的创作都基于曾经生活过的土地,苏先生也一样。与其说,他用纯文学的方式还原了他曾生长过的故乡,不如说,他在给我们所有故去的时光还魂。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所要寄托的,一定不是诗也不是远方,而是苏先生笔下的苏庄,是你午夜梦回的故乡。

往事只能回味

当爱无能打败了生活的每一分冲动。读《给所有的过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仿佛一场春雨,尘灰埋没的心禁不住砰然一跳。 都说岁月静好,可是一万个静好,又怎能抵得上初恋脸上那一抹明媚的笑。每个人都会有故事,拾起来串做一串,是一场发酵般的修行,一页一页合订起来,文字就变成了酒,每一口都是一个滋味,每一段都能看见过往的身影,虽然免不了描抹一番,可自己终究还是那个自己,回4首往事对话过去的影子,难免懊悔、欣慰、孤独、自卑、惭愧还有和着眼泪与过往干杯时的心累。匆匆忙忙间,时光像每天脚下的各种轮子,滚啊滚着,站在忙碌而麻木的车厢、站台、风浪里,很难静下来读过去望未来。苏先生说给所有的过去一个温暖的结局,暂且搭着他的文字,给自己藏在角落里遗忘的过去一道光,总结一下或是温暖或是苍茫的结局。心里不断的绕着那首老歌“时光已逝永不会~往事只能回味”敬自己一杯时光酿的酒,温暖过往,醉倒今宵!

只是为了活出一种天真

《阿飞正传》里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的飞,飞的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没有脚的鸟也好,每个人也好,他们所代表的每一种人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有其发生的因果。我们进入去体验,或者抽离去观察,都不过是对这些人生的观照。至于那些人是否幸福的问题,就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样,永远没有答案,也不必要给出答案。用自己的世界去judge别人的世界,从来不是什么好事。我们要做的只是怀想,剩下的就都交给命运和时间好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天真。而苏先生笔下的故事,我喜欢它的原因就在于此。在《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里——这件事没有真相,只有事实。苏先生用直白且不带明显主观色彩的文字,铺展万千世界的百态人生。非离奇的,非想象的,非拥有天方夜谭一般神奇的故事,是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却只浅浅地透过文字里生长的地表苔藓,展现绵亘的,用爱与救赎交织成的世事。语言的平实饱满,让人更关注故事本身的情绪和人物的命运。每个故事里的“我”,似乎都代表着寻常的、普通的、受世人认可的循规蹈矩的人生,而那些故事的主角,则代表着无常的、不在常规剧本内的人生。纪伯伦写过,青春和关于青春的知识,是不可兼得的。而我觉得,人生和关于人生的知识,似乎也是不可能兼得的。就像苏先生的好些故事里,“我”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对那些与众不同的人生的向往,传递一种对传奇、对英雄、对不凡的怀想。正是那些未能拥有的,始终在吸引我们。“我想着,我们是不是在年少的时候有过辉煌,哪怕地方再小;我们是不是在年轻的时候拼力爱过,哪怕不计后果;我们是不是犯了错后,用最大的能力补偿,哪怕舍弃所有;我们是不是曾经历硝烟弥漫,哪怕最后的人生只剩故事。”可后来我转念一想,无常有常也不是我所能判断的,或许那些我们眼中界定的苦与难,接受它并与之纠缠一生,才是世间最多人拥有的天真吧。不管是那些往事里的老人女人小人大人,还是现下生活里横插而来的姑娘少年编辑友邻,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他们在命运面前做出的选择,存在即是他们各自天然的运气,无所谓好,无所谓坏。世上的选择哪有什么对错,只分我接不接受。就像评价任何一件事或物的美好,都是因人而异的,文字或故事亦然。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因为故事,都值得被书写。至于对是非曲直的评判,便是如人阅读,炎凉自知。文字,整合来看,既是作者某种思考的表达,也是读者的某种解读。在读苏先生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不断出现这样的概念——到底哪种人生更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会在“无常”面前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会露出什么样的目光。因为我们,都是为了活出这种天真。

写一本书成全关于苏庄的记忆

苏先生戏称自己是东二环马尔克斯,我听后莞尔,总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逗。我只读过马尔克斯的三本书,《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大概是《百年孤独》太难读了,所以印象里最深刻的是那个一直等待政府养老金的上校。读完苏先生的新书《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后,我倒是又些明白了他的戏称。马尔克斯是他写作上努力的一个方向吧,那个擅长描写生活现象下情绪的作家,那些书中的梦境、困境、死亡,以及让人深感孤独的分分秒秒,是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我觉得苏先生是善于写日常生活的,他写很多琐事,一点不壮阔、不跌宕起伏,很多故事写出来就像是村东头王二麻子昨天跟村西头李瘸子的吐槽。每一个故事,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只是苏先生笔下构建出来的苏庄里的他和她。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苏庄像一个真空的戏台。每一个人物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他们装扮好,按照次序,粉墨登场。但他们演的不是戏,是生活,是那些真实、深刻、荒谬的生活。这本书分为五集,第一集里印象最深的是《二哥往事》和《开小卖铺的大海》两篇,前者是一个人物漫长的人生经历,仿佛传记似的描写,人物是带着特征出现的,聪明,善赌,有一个好故事的底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我跟着二哥经历了生活的浮沉,他风光过,也由于自认为的艳遇翻过车。他为此少了半个脑袋,开始步入平凡且普通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严肃的源头。大海到底是不是坏人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说是坏人吧。毕竟他的结局是锒铛入狱。可,我为什么会有隐隐的痛惜。我总觉得在他进入歧途的过程中,是有一双叫命运的手推了他一把的。如果没有或许,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开着那家小卖铺终老。但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只手,他受女人喜欢,他和她们通奸。最后,他成了一个涉嫌拐卖的犯人。不知道为什么,随着自身的成长,我开始发现其实不受命运眷顾的普通人更容易成为犯人。当然,这本书的基调并不是批判什么,它更像是引发一场集体回忆的引子。所以在后面的几集里,我开始知道了苏先生喜欢的姑娘是什么样子,他的哥们是谁,他哥们喜欢的姑娘是什么样的。而我,开始想起自己荒芜的青春期里为数不多的心动。文学的主题是生与死,爱与恨,这是无休止的,将被无数人写下去。但有的人写的不痛不痒,或者如同隔靴搔痒,看起来找准了位置,但丝毫写不出实质的东西。但也有一部分人,写作是有天分的,他们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馈赠,这些馈赠是经历。他有一座记忆的矿藏,别人绞尽脑汁想要寻找的素材,他只需要随手在矿藏里扒拉两下,捡一块不那么光亮的石头就足够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了。这真是令人嫉妒的技能。我见过苏先生,或者说从去年开始,就因为他那本《没有街道的城市》而熟悉了他笔下的苏庄和集镇。从第一本书开始,我就很喜欢他描写人物的感觉,字不多,像是风干了的腊肉,自带风味。许多句子看起来普通,但读完之后会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时候的一些思考。他在《苏庄词典》里写:“似乎有什么约定俗成,苏庄的孩子永远是上了初中就不再进去探索那个地道还有什么,而是永远留下一点秘密给下一拨小孩子。”我不知道怎么就觉得,这才是苏庄故事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很善良,都知道保留和给予。他在《郭香兰复仇记》里写:“郭兰香想起自己后来也是半夜回到的杨庄,她头一次发现杨庄那么美,月光下,每条路都亮堂堂的,郭兰香这一夜决定用半生完成一次复仇。”在这一段里,我仿佛看到了那天的月亮,很圆,散发着柔光,像是戏剧开场前的主灯。写这本书的时候苏先生刚刚三十岁,像是而立之年的一个结点吧。这本叫《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的书既是一个结束又是一个开始。我知道,苏先生的文字可能需要再提升,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也需要再思考,但他的写作风格是不同于许多人的。他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和方式,在用一个群体的生活去映照无数人的一生。就这么写下去吧,我很期待《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

读好书,回忆你之前的女神

就像在《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中,苏先生的部分记忆和《没有街道的城市》、《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重叠在一起了一样,在读这本集子的时候,我脑中许多关于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也和苏先生笔下的故事交错在了一起。苏先生的这本书,让我回想起了小学和中学时期的一些同学,他们几乎都平淡无奇,至少没有书中那些传奇的经历,不过,回忆起他们,仍然让我觉得十分美好。当然,更美好的是,我还回忆起了青少年时曾经暗恋过的几位女同学。可能是我还不够老的缘故吧,我现在以及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打算在自己的文章里写起她们了,原因很简单,在去年写给《没有街道的城市》的书评里已经说过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


 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