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10094917
作者:[意]鲁格·肇嘉(Luigi Zoja)
页数:384页

作者简介

人类父亲的原型是史前阶段带有攻击性的雄性动物。成熟的父亲是兼有冲动与理性、刚烈与温和两种性格特质的复杂形象,这一形象在希腊的古典和神话时代发展到了完美的高峰。随后的人类历史经过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民主文明时期,父亲的雄性冲动性格和承担家庭责任的特权不断受到残忍的打击和削弱。
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本书探究了其中的原委,并分析了这一现象对社会及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父性》一书通过采用从古典时代到当今时代的父亲意象,作者鲁格•肇嘉博士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父性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他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穿越历史而变迁的社会构建。作者研究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思索了今天的“父亲”身份正面临的危机。

书籍目录

◎图书目录:
致谢
中文版推荐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史前史阶段
第一章 哺乳动物:父性的退却
第二章 大类人猿的性活动
第三章 父亲的史前地平线
第四章 父性的革命
第五章 露茜长大了
第二部分:神话与古典时期
第六章 父权制与母权制
第七章 父亲的历史地平线
第八章 父亲的神话起源
第九章 赫克托尔
第十章 尤利西斯
第十一章 父亲作为唯一始祖的神话
第十二章 埃涅阿斯
第三部分:走向现代与颓废
第十三章 从罗马时代的父亲到儿子,再到法国大革命
第十四章 从法国大革命到工业革命
第十五章 战争的觉醒
第十六章 公共父亲的颠覆
第十七章 乔德一家的旅程
第四部分:今天的父亲
第十八章 父性的枯竭
第十九章 父性的退却:逃往过去
第二十章 父性的退却:逃往未来
第二十一章 举高的消失
第二十二章 作为养家糊口者的父亲
第二十三章 寻找父亲
第五部分:最后的反思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反思

内容概要

鲁格▪肇嘉(Luigi Zoja)
心理分析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著述丰富,包括《父性》《偏执狂》等。


 父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我真的很需要他,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在我身边。因为他没有告诉我他是怎样思考的。”这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的男孩的回答。    就像一些鸟类必须经由父亲的教习才能学会特定的叫声一样,史前阶段的人类也出现了这样的遴选。那些能为雌性和孩子提供食物和保护的猿人才有更多数量的后代。而越来越多的前往远处捕猎的需要也使得“回家”成为重要的活动和需求。读到此节,令人不由得想起张艺谋的《归来》。离家与归来原本就是作为父亲的永恒的主题。但,归来的前提是,为了这个家庭的离开。古希腊神话中的赫克托耳的故事,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作为爱国者和父亲双重身份的他,抵挡一切诱惑,长途跋涉在回家的路上,可孩子呢,见到父亲的一刻,被父亲的盔甲吓坏了。这副用来防御敌人的盔甲,成为了阻碍父子亲密的巨大的阻碍。既隔绝了赫克托耳对自己内在小孩的流动,也疏远了他对孩子的真正的了解。这个时刻,赫克托耳摘下头盔,用他的手臂,同时也是用他的敞开的心灵与关怀,将儿子高高举过头顶。这一姿势,成为接下来所有时代的父亲的特征。
  •     父性是什么?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父性与母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然而鲁格•肇嘉的《父性》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所谓的与生俱来其实也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进化而来。一个父亲,有三重身份,“雄性”、“男人”、“父亲”,雄性这个身份与生俱来,它是一种生理实在,是解剖学分类,而“男人”这个身份则需要后天学习,它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化产物,是区别于“女人”这个身份的,是有独立、个性化特征的“雄性”,一个人可以一出生就是“雄性”的,但并不代表他是“男性的”。父亲,这个身份最难习得,“父亲的悖论”要求“父亲”这个身份必须具备五个功能:挣钱养活老婆孩子、保护自己的家人、家庭规则的建设和维持、教育孩子教会他们思考以及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塑造一个顶天立地的强大形象。网络上有一句话击中了无数少女心“女人你慢慢扫屋,我为你去扫天下”,可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男人的普遍认同依然是家庭之外的,“养家糊口”这是对一个男人最根本的要求,若是不能养家糊口,那么他在家庭、社会以及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大弱化,所以“养家糊口”其实与在孩子心目中的强大形象是有必然联系的。现代社会很多父亲都去“扫天下”了,忽略了“父亲”这个身份的家庭内部责任,他们尽一切努力满足了孩子对物质的要求,却不能教给他们如何去思考,没有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父亲形象其实是不完整的,是一种“父性”在家庭中的缺失和退化,就像蛮荒时代,“父亲”对于孩子和母亲的责任是提供食物和保护,而抚养、教育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却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与母亲这个身份不同,衡量母亲履行义务到了何种程度的标准是她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进行互动,而衡量一个父亲履行义务的标准,除了与孩子的互动还有与社会的互动,如果一个父亲与社会的互动是弱势的,在社会价值观的评价下父亲是软弱、渺小、无能的,这样的父亲必然会受到孩子的鄙视甚至嘲笑,而同样的情况若是发生在母亲身上,也许孩子只会产生同情和怜悯。一个男人,并不是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无可厚非的拥有了父亲的身份,而是在他与孩子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被一步步的揭示出来。父亲这个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事实,不是仅仅由他与孩子在生理上的联系决定。《父性》中鲁格•肇嘉通过对史前阶段雄性向父亲的跳跃性进化,古代神话中诠释的父亲意象,父性在罗马时期的推崇与现代社会中父性的缺失、衰竭和追寻,向我们展现了父亲这一身份的演变以及父亲在家庭、社会中的重要性,父性的缺失对家庭、社会以及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一个社会和谐构建的命门是“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一个男人在婚姻关系以及父子关系中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平衡。如何成为一个好丈夫需要学习,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则更需要探索和追寻。
  •     迪士尼动画《狮子王》打从一看,就感动我不止一点点。丛林之王木法沙,有着不可剥夺的权威与力量,但他魅力所在,是作为一名父亲,倾注给孩子宽广柔情的时候。当他挺身陷入危险营救辛巴的瞬间,漫溢的勇气和巨大的爱,油生敬意。换做人类世界,这样的男性魅力是不容辩驳的,每个孩子,被这样英雄般的父亲吸引,大约心灵弱小,或拥有一位温柔兼勇猛的爸爸,令人骄傲。都知道,父亲之于孩子,有太多心理需求,而《父性》这本书,大限度地关注了这方面,可确切点说,它是探讨父性本身,它如何生成?对孩子甚或社会,有何种影响和推动?本书从文明的最初说起。类人猿时代的动物性无规则交配,转变为人类家庭生活,脱离繁衍生殖单一取向,随后产生男狩猎、女采集的夫妻模式,男性也首次加入养育后代行列,却并非本能驱使。作者写:“如果没有意识到本能的顽固,没有意识到有必要重提本能,没有意识到文明的需要——文明将一种折中方案强加于本能之上,那么,在我们称为‘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会有持久的进步。”由此说明男性暗含根本的好战心理,间接映射青少年叛经离道的冲动时期。“父亲身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因而,既然父性得以进化的原因,是时刻与本能对抗、时刻创造、时刻学习得来,孩子观察爸爸的行为方式,便是吸收模仿的直接渠道。但本书搜寻的重点,不仅在父性对小孩产生的引导功能上,还揭示父性占有历史的地位举足若轻。鲁格•肇嘉说:“父亲的身份是自我强加”、“父亲是文化建构”,简言之,父亲的存在,归属文明结晶。他具有“创造延续性与记忆,阻止每一代都不得不面对的归零状态的出现”。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在这里一分为二,而男性本能蜕变父性意志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在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希腊神话出现之时,原始社会的精神产物犹自成型。作者从这追寻,摸索出一条可观父亲形象的演变道路。《伊利亚特》的赫克托耳、《奥德赛》的尤利西斯、《埃涅伊德》的埃涅阿斯,他们从率先唤醒男性的柔暖,到逐渐展示出坚持、耐心以及冷静克制的良好品质,再到完成“男性的兽性与父亲的虔诚精神之间的斗争”的革命性转变,最终,父亲定型。但正如书中观点,每一次变化,都与本能保持冲突,整个演变过程充满矛盾、挣扎和压制,但文明之所以行进到今天,源于每一次变化之后的人性胜利。于是不难觉察到,父性是除开自然形成之后,延伸创立的人格品性。所以,本书讲到的“父性缺失”,映和当下环境,呈现一种完整人格的剥脱状态。有研究表明,现代孩子十岁之前,需要精神搭建,十岁之后,倾向物质满足。内在需要向外移走,如此现象,成人的浮躁虚空,竟从小养成。鲁格说:“在当今社会,父亲与其他人,并不是父亲与父亲的关系,而是狼与狼的关系。”他主旨男性潜在暴力,却直击现行的消费主义之弊端,即物质生活一目了然的“声望和权利”将带来的文化凝滞。《消费社会》作者鲍德里亚说:“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浸淫在消费文化的生活和以往不同,外加家长无意识地推波助澜,他们努力填补经济空缺,致使外在形象膨胀,内心虚浮感更甚,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抑或社会主流思想造成的影响难以修复。难怪作者感伤:“物质上的成功凌驾于伦理上的成功,这一价值观取得全面的霸权。”如今我们定义的“成功”,不免要与父亲划等号。父亲这样要求,孩子这样看待。可真正的父性品质,被时代狂潮隐匿,牵引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正向思维、自身的勇气、谦卑、理性、温和以及手把手教孩子解决问题的场景没落当下情境,一系列事物的发生,都远离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对父亲人格魅力的内在向往和骄傲,大范围转化物质意义,所以鲁格•肇嘉继续伤怀:“父亲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是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为什么要言传身教?本书中,我们将理解更广泛的深意。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前几章关于进化论、古希腊神话中的父性,非常棒!
  •     整本书都非常有意思。现在我记得的一句话是对于父性的追寻,已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如果不将这种意识浮出水面,它也许会引导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所以,推荐给所有的人看。
  •     第一次看到批评蒙台梭利的话语。“……这个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强调了孩子的地位,而不考虑传统的家长特权,意大利人的父亲们不是被无政府主义者不累西的手枪打死的,而是被玛利亚蒙台梭利的作品打死的。”看来父性与母性始终是有别的。
  •     很好看,受益匪淺。以後讀書寫論文有了一種新的思維角度,西方神話也是被惡補一下。希望能多一些這方面的書籍,我可以更深入了解。
  •     我不知道。保护我的是其他人,教我怎么去爱的也是其他人。而你把难以剔除的明亮的怨恨送进我的生命,一生都只注视着自己的伤口。我曾长期陷入这样一种恐惧:爱上和你相似的人。 亲密关系的创伤可以用新关系来治疗,可是不会再有新的父母,你无法重塑童年,只能在最黑暗的地方发光,照亮那些不愉快的角落。 Y曾和我提到,人们在特定的小组里,请人扮演父亲的角色,重复童年中的错误并获得安抚,以此克服障碍。
  •     作为对自己的补完,坚持将这本书读完了。有些地方的翻译读起来很绕口。爱的法则和力量法则。
  •     父性的悖论,多个功能与母亲这个职责的叠加,好爸爸的标准逐渐变成了一个像好妈妈的爸爸。书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也是预示着一种结果。父亲功能的缺失与不明确,会让社会的下一代在成长中存在人蔑视社会,冲动,非理性等劣根性。“父亲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回家的那一刻”
  •     一个“妈妈似的好父亲”不是真正的好父亲,也许孩子的童年的确需要父亲的陪伴,但如果他到了16岁那年,发现自己的父亲是个软蛋,是个虚伪的小人,他会怎么看待父亲?以前的陪伴变的毫无意义。父亲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忙碌的背影,是一个楷模。5星,写的非常好。
  •     从欧洲神话中找寻作者理论的影子再加以广大~
  •     父性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衰落,先是工业革命迫使父亲离开孩子,自由与对权威的反抗使父权成为笑柄。男人们也退化为雄性不再承担起榜样的责任,父性不像母性,它本来就是非自然的,是文化的产物,而现在的文化又是最漠视父性的时代。父性本应肩负着引导儿女从儿童像成人转变的重任,是家庭与社会的桥梁,而不应该是学校。父性的缺失智慧与成熟变得更加困难
  •     道理都懂
  •     一本值得花时间认真阅读思考的著作,探讨了人类社会父性意象的发展和衰败,这种父性的缺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值得深思
  •     翻译的太难读。刚看了一点,从女性,妈妈的角度理解了父亲这个角色在现代社会的两难境地,比如为了胜利功能而牺牲其他对孩子的职责。但我对传统定义下的成功男性并无好感,现代社会母亲也常常会有需要处理两难的时候。希望社会再发展,解放被困在传统要求里的父亲和母亲吧。
  •     差评!如果可以零星,绝不给一星!翻译得完全不像人话,如果连话都不会说,就别翻译,都不如在线翻译得通顺。什么人都敢译书了!
  •     从人类的起源说起,逐步分析父亲这个角色的形成。对当今社会父亲角色的两难境地做了描述。值得一看。
  •     2016-11-5
  •     一般般,第一我不喜欢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二我不喜欢希腊神话,也就第一章和第四章有意思些。
  •     新版本,翻译得比较流畅。神话原型的分析很有趣也很有启发。现代部分的分析则极具现实意义。在一本讨论父亲呼唤父性的书里几乎找不到厌女的痕迹,很敬佩作者思想的澄明。
  •     不错的作品,翻译也很走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