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9882117679
作者:龍應台,安德烈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内容概要

龍應台,近年來常駐三個地址: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濱於海,台北仰德大道白雲山莊藏於山,金華街月涵堂隱於市。寫作教書兼成立基金會推動全球意識之餘,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作者其它著作:《人在歐洲》(雜文)、《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散文)、《乾杯吧,托瑪斯曼》、《我的不安》、《人在歐洲》、《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托瑪斯曼》、《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野火集--20週年紀念版》、《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孩子你慢慢來》(大開本)。


 親愛的安德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4条)

  •     看到题目的朋友别被雷到,我确实是一个“母亲”,因为长姐为母。自从妈妈去世后,很多时候我在努力完成着一个“母亲”的使命。虽然做得并不好。看完《亲爱的安德烈》已经有好攻一段时间了,最近自己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是以什么样的角色来看完这本书的。这本书很大一部份都是在出差的途中看的,喜欢在车上以看书来打发漫长的旅途时间,有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书中的MM,把安德烈当成是小弟(虽然我们都没有书中的主角那么优秀,但是我想每个人的心理在某一时刻一定会是一样的),像安德烈写自己恋爱的那一段,我就会想到,小弟在他19岁的时候也曾经跟我说过:“姐,我喜欢上一个人了.”还给了相片我看,还让我保密,当时的我,只是很肯定的告诉他,真的喜欢就努力争取,包括努力工作来换取日后的幸福。我想,如果我一直的鼓励他,一直给他信心,一直关心他的话,那么今天的他绝不会是这样子(家事在此就不多说了)。可是我呢?忙着我的工作,忙着失恋,忙着痛苦,忙着。。。。我根本就没时间再去关心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到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他已经变得非常叛逆了,(当然他的心地还是很善良),主观意识变得很强,他认为我们所有人都不关心他,都不爱他(因为他把我们对他的爱看成是一种反对)。。。。。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我迷惑了,我问身边的男性朋友,问他们在21岁的时候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问他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心理,得到的答案让我稍稍有一点安慰,他们也同样有过这样的心理时期。那,我到底要怎么办呢?我没有方向。直到看了亲爱的安德烈,我那么强烈,那么强烈的知道,我不只是一个女儿,我还是一个“母亲”,一个要比别人要有更多的耐心及爱心的“母亲”,作为女儿,我应该更多的关心单身的爸爸,让他的晚年不用那么孤独,做为姐姐,我应该更有耐心的对待弟弟及妹妹们,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我既是“安德烈也是“MM”,可是自己真的能完成这双重的身份吗?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都不必了。龙应台不要掉进这个陷井,我也不要!我想我也可以重新认识我的亲人!龙应台老师做到了,我也希望我能做到!
  •     今天又看了两本好书。每天有这样一个不留遗憾的一小时,知足矣。 第一本是龙应台和她德国儿子合著的一本《亲爱的安德烈》(安德烈就是她的德国大儿子),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也有出版。说是合著,其实是一个书信集,把作家和儿子在三年多来的来往信件汇编成册,以飨读者。这本书的第一个好看之处在于,它不像此类最有名的《傅雷家书》,后者一则太学术,老爸写信挂念在国外的儿子但落实到笔头上却是自己的艺术观(尽管对于学习钢琴的傅聪来说十分有益);一则是缺乏互动,不像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完全是你来我往,在有些问题上甚至唱了对台戏,看起来很有生趣。 关于作家龙应台,一个印象是关于她的成名作《野火集》,当时觉得写得很铿锵,配合着当时《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写到她在广州被扒手偷去了钱包、手机、卡,于是这个台北市前文化局局长好好把广州这个城市数落了一番(当然,不全是消极),觉得这个人倒是人如其名,很硬的感觉。但后来在国图翻出一本她写关于儿子的散文,印刷精美的册子,看了之后顿时又觉得她像慈母,很温存(根本就是一个小眼睛版的蔡琴嘛)。 这本书的第二个好看之处在于她和儿子之间对话的平等和话题的无所禁忌。对于有小孩、而且孩子多处于叛逆期的父母来说,可能他们是这本书所面向的最主要的族群。但对于我来说,这对母子之间不仅隔了几十岁的代沟,还隔了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因此在谈论很多问题方面,自然少不了碰撞和辩论,在研究文化比较以及不同价值观方面确实有很多新鲜的借鉴。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立场总处在两边的摇摆当中,有时候强烈认同作母亲的用心良苦,但有时也对孩子一方所要求的自由和空间深有同感。作家说,因为自己最擅长的语文是中文,而儿子的母语是德语,所以当时在写信以及后来发表时为了交流顺畅,双方都做了妥协,即用英文写信。混血的家庭,真是有趣。同时这本书承袭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贯的印刷和制版:文字字体比较大且饱满,纸张很有质感。而且对于台湾作家在用语用词这方面又表现的很开放和大度,很多政治的东西没有使之变味或者随意加冒号,令这本书更加好看。
  •     风景因为四季变化而变换,看风景人的感触因心境变化而变换。最近听闻几个同学、同事父母病痛、摔伤修养的事,倏然发现父母也会老,到了一个年龄阶段之后,已然无法去做那个无忧无虑只关注自己的孩子了。而在这些问题接踵而至之前,必须身心做好准备。就在开启这样一种心境的情况下,看了这两本书,感触颇深。倘若在两三年前,不会有现今这般感触吧。与生俱来的性格、家庭的行为和教育、朋友、书籍、地域文化……太多的东西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地理维度和个体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塑造了人的万万亿亿种形形色色。父辈和晚辈的代沟,也在时代的变迁下的个体变化中,变得越来越鸿大。《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一个从母子的视角,一个从女母的视角,打开了一扇窗。母子之间,除了时代的变迁,纠缠了更多文化的迥异,使得这种代沟的填壑变得更为异常艰难一些。透过36封有关文化、政治、教育等种种的来信,小心翼翼地窥探这对母子的沟通时,发现其实是有渠道和方法使看似很鸿大的代沟变得细小些的。女母之间,照顾母亲的点点滴滴,从这些真实而又温暖的文字中,有人看到的是未来自己要做的一个角色,有人看到的是自己已满怀的幸福,有人看到的是身为同种的共鸣。不管看到的是什么,这些文字的力量在于激发了思考,在于给予一些行动的方向,在于内心更丰盈的幸福感。读书间,突然发现原来文化交流可以用来反思教育的桎梏问题。在固有文化占据物理和精神空间的时候,人生的被参与竟然是一种理所应当,是一种融入血液的应当。而反抗将会成为一种道德沦丧,异常无力。在最美丽的年纪,无法去干自己其实很乐在其中的事。亿亿万人几乎都有着类似的目标,并且都在走着同一条路,就好像中国千城一面的相同一般。从选文理科到寻找伴侣,“孝顺”二字赋予了人生被参与以无以伦比的理所应当。一直很悲叹自己被参与的人生,虽然物理上早然独立,但是从小被参与的人生已然无法改变。不清楚自己如此这般在中国社会中算是多数还是少数。艳羡有这样的父母,并探索这样的教育方式防止悲剧的再发生。当怀疑人生、怀疑世界的时候,防止自杀的唯一支点是父母——世界上唯一会对自己无条件付出的人。这样一种无私的情感被称作是血浓于水。或许在未有自己孩子之前,对这种感情的理解不会太深刻。但是,当价值观等一系列冲突想捶胸顿足或大干一仗时,抱着这样一种坚定去尝试理解父母的种种所作所为,会给一些无可奈何、愤怒、懊悔以平和。龙先生每次与其母亲相处的场景,都会想起自己母亲对外婆的场景。说服固执的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做的士、用抽水马桶……更不用谈各种跑腿、打杂。一个年近九旬、坚持自己住、自己买菜做饭锻炼的老人,每日的健康对子女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与幸福。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找到对的人成家,让父母能放心地去周游世界或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当开起这扇窗,有这如许多思绪的时候,自己已然不是那个只关注自己自私的孩子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每日睡前一小时,读来让心灵触动很大。很想推荐给父母看。只道一句,次书,值得反复看。也是唯一次给5分评价。待我看完人生之三,目送。写一个系列的书评
  •     安德烈说,无法表达自己人,无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     果然年纪更相近就是会比较喜欢安德烈的文字 存在文化隔阂但同样也有共鸣 如安德烈所说 觉得同龄的欧洲小孩比亚洲小孩要成熟许多 书里安德烈很多讨论和见解确实是很深刻 也很喜欢菲利普hhh两代人能用这样的方式交流实在难得且幸运 情感上的共鸣并不太强 但感受得到真诚 能拓展知识面也挺好了
  •     在国外的时候读的这本书 说的就像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推荐
  •     母亲放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人生 没有意见和建议
  •     真是一本好书,有许多有趣的西式观点,对年轻一代的焦虑的指导,对家庭,对政府,对世界,对自己的讨论。还有我们最缺乏的独立人格
  •     感受着不同的感受,欣赏着两颗心灵的幸福与坦诚。我不曾羡慕同样的母子之情,我的爱也足够美好,常常让我温暖的想哭。但是这种氛围,人间少有,我不苛刻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是想着,原来我们每个人努力认真的爱过了,就真的成了神-创世纪的爱。
  •     看了之后,很感动,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     大一的补M
  •     很羡慕这样的母子关系,要学会真正的理解孩子,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并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优雅地退出
  •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     对于大众而言,是一本亲子交流书 对于我来说,是一本思想启蒙书
  •     特意买的台版
  •     代际间的沟通与和解
  •     两代人的家书道出了中德的文化差异,对政治文化的不同看法,关乎母子间的相处方式,母子间的心之所想,互相袒露心声是成长中难得的恩赐。
  •     两代人之间通过书信的方式不断加深了解,认识。尽管成长背景迥异,但是作者为了加强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愿意去敞开心扉,突破所谓的长辈的禁锢,从新学习下一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尽力去了解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作为儿子的安德烈也很配合,虽然身上也有一些小叛逆,但是能够坚持使用书信对话这种方式与母亲沟通。安德烈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同理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都体现了这一点。而且,书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真诚,敢于把很多私人事情与母亲沟通交流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当你真正信任一个人,行为上也作出相同的事情时,你与父母的关系才是真正得到了提升。因为,背后有人作为后盾的感觉是很美好的,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变化,他们永远都站在你身后。或许,只有我们自己真正为人父母的一天才能体会到他们对我们的心情。
  •     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自己,满满的温情,浓浓的母爱,成长是细细诉说,成长也有阵阵绞痛。
  •     龙应台的这个系列很好看啊
  •     人生无常,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啊
  •     德国小伙子在经历着,在思考着什么;18岁的孩子,18岁孩子的母亲在经历着什么;大家的轨迹总惊人的相似~
  •     2017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可以说是相见恨晚。亲子关系是非常复杂且必然存在问题的。重要的是要有面对问题的意愿和勇气。 有时候觉得龙应台其实挺在乎「政治正确」的,我不太喜欢这样。 不管如何,此书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至少让我写了两篇文章。
  •     父母与子女平静耐心的坐下来好好谈谈,努力了解对方的世界,学会表达自己的爱。不要用冷漠伤害最爱自己的人。虽然我们之间的价值观,成长环境,所追求的差异大,但是我们不变的是对彼此永远的爱。
  •     我以为这只是母亲与儿子两代人情感间的交汇,但我很少看见细腻绵柔的互诉衷肠,更多的是一老一少正襟危坐地在探讨三观,文化和社会。德国小镇的成长,香港街头的怅惘,青春的急躁,母爱的烦恼和无措,他们在努力把代沟填平,在两个世界里建造起相通的门。
  •     读这本书的时候时间刚刚好。 也许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读什么书都显得刚刚好,因为一瞬间很多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突然袭来。唯有读书,思考,旅行,可以让人静下来。 一个人的生活会更期待有安全感亲密度的交流,分享,试图寻找到温暖的共鸣。 也有一些经历,这时候更希望安静下来,几乎就只能读书
  •     帮助不小
  •     文化差异 年代差异
  •     每次合上书就期待下一封信。是啊,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快就想起了跟汤通信的那段日子,给祥老幺的信,还有给林杉给舒琪给依萍的信,我相信那些在餐桌上无法说出来的话,在信件中是真的可以表达的。比如矫情的哈哈。
  •     十八岁的我在做什么?龙应台的文章总是很深刻 36封家书在感动他们母子情谊之余 也让我自愧不如…
  •     龙应台是个优秀的母亲,优秀不在于事无巨细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在于能够带子女认识世界~我也要丰富我自己,做一个人生导师般的家乡
  •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关于爱情婚姻,关于工作学习,这些道理永远不算多。
  •     "文化的冲突 智力的拔河"
  •     最喜欢龙应台这本书,真的是两代人,但是不影响接受彼此
  •     诚恳的两个时代,两种文化的平心静气的沟通
  •     读完了,收获和感触比预期多很多,决定买一套,过段时间再读。
  •     对比自己的父母 太严肃 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很少 但想来 他们父母辈也是这般吧
  •     一个母亲和孩子的故事。
  •     不愧为家书,里面的很多观点其实对我很有共鸣
  •     很奇特的相处模式,soooo cool
  •     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对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一家人在旅行路上 老爸开着车 老妈在副驾驶 我坐在后排 读了这一段 老妈哭了 她也想念她的父亲母亲吧
  •     文化的差异母亲与孩子的平等交流
  •     这本书关于亲情、关于沟通、关于两代人的价值观、关于民主的思考、关于对生活的选择……它的观点不一定最正确最好,但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两代人沟通的一种方式,我不一定认同你,但我愿意试着了解你、包容你。也希望你也能试着理解并包容我。
  •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     读的时候好羡慕母子之间互相都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基础来进行这个层次的沟通。这本书给自己的启发是,22岁的自己,也要清晰的明白自己相信什么,维护什么,做的是什么选择。自勉。
  •     安德烈比他妈妈跟让我喜欢
  •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 但相互理解更重要 如果没有相互理解也别提好好沟通了 作为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养育之恩没齿难忘 但不能因为这样父母就对孩子拥有绝对领导权 毕竟孩子还有五分之四自己的人生
  •     很棒 我的妈妈或许没有她那么能说会道 但从她的字里行间 我却读到了我的妈妈对我那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的爱意 真好
  •     安德烈给了一个年轻的视角,透过文字,看到了世界更细致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写实类的小说吧
  •     2017.03.11-2017.03.17
  •     慢慢喜欢上龙应台的文字,开始理解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喜欢。她的笔触中充满真实的欢乐与温情,也有理解与思考。
  •     撇去谈政治谈民主的部分,我还是很感动的,一面感动,一面难过。 看龙应台与他儿子的这些信,写他儿子越走越远,越来越独立,既高兴又酸楚。她讨厌儿子吸烟,却又尊重儿子的权利。听儿子觉得她kitsch。 欧卖糕的… 我觉得当妈的都可以看看… 学会尽早放手。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也真是真真复杂啊。 算了,还远着呢。 我们还可以陪儿子好几年。现在,最幸福的就是陪儿子睡觉啦。 《亲爱的安德烈》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