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建筑师的家》书评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44281140
作者:[日] 中村好文
页数:252页

关于这个书只言片语

1.关于起居室这个概念,日本建筑通过这个书,我知道,他们是放在餐厅边上这样一个娱乐区,特别好很温馨很生活,起居室与狗,这个真的是不错的一个设计!2.关于庭院,有中国的味道,有道的意味;3.关于材质细节,这个日本建筑里头体现得实在是太牛了,太细致太贴近生活和自然了;4.关于和室,这个日本茶道的地方,跟他们的卧室,一样是一个,修养身心的地方!5.关于这个卧室,那个狭长空间,对于这个少地方的国家,实在是一个语句!6.关于厨房、工作室、钢琴室这些特定空间,想到空间像一个橡皮泥,的确可以做很多东西!7.关于,我最近工作,接到一些商业空间,确实的了解到,一些别样的生活,别样的商业空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8.关于多重性空间,这个高房价的当今中国,书里头这些空间有点高大上了,也许这个餐厅、茶室、厨房配料间是一个联系体,这样是中国空间语言。起居室、书房、客厅、洗衣间、工作间这样是一个联系体这样又是一个中国空间语言。然后卧室、影音、儿童这样又是一个中国空间语言!板凳呀!!!!哈哈哈!!!

梦想之家

文/ 海蓝蒲雨我一直在不断描绘我的梦想之家,建立在充实飘渺的思想中。一间阳光充裕视野开阔的房间里,层层叠叠若干个书架,里面塞满了如图书馆般浩浩荡荡的书籍,随手抽出一本,惬意地躺在沙发上,打开一扇窗,轻柔的微风拂面而来。翻着一页一页的书页,沉浸在美妙的书海里。相隔一栋墙的衣帽间,两边的衣柜里放置着各种美丽的衣服,将一周内的衣服搭配好,曼妙的身影投射在镜子上。走出房间,来到半透明式的阳台上,充足的阳光照耀在绿意充盈的植物和花朵上,整个空气都带着淡淡的香甜。在小巧的茶几上,喝着一口花茶,享受片刻的发呆。我有时候也会模仿建筑师,在一片空白的纸上,涂鸦出横横竖竖的线条,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想之家——一间如图书馆浩瀚的书房,一间美丽的衣帽间,一个充满植物气息的阳台。《走进建筑师的家》让我眼睛一亮,都是建筑师为自己设计的美好空间,极具个人风格和喜好,不仅可以参观这些建筑师为自己创造的家,还能够吸取他们家的点睛之处,为以后自己的家做个参考和模板。何乐而不为!带着强烈好奇的心情,我立即开启了“偷师之旅”。中村好文本身是一个极好的建筑师,从专业角度来说毋庸置疑。他在描述所参观的24所建筑师的家,以普通人的视角,参观者的口吻去诉说,特别贴近我们这些没有任何建筑专业经验,语言幽默风气,极接地气。如一个很久未见的老友,在耳旁清晰明了地指出这栋建筑的亮点,不夸张不挑刺,平和舒适。每栋建筑都代表了主人的个性和性格,见家如见人。建立在稻田边的冈山之家,一年四季领略稻田的不同风采,与自然融合为一体。坐在椅子上,望着那一大片葱郁绿油油的稻田,所有的烦恼都会抛之脑后吧。一如主人神家昭雄内敛的性格,整个房子都带着安静的气息。在丹麦哥本哈根的船屋则招摇的多,停靠在岸边的船屋,一共上中下三层,每个层面的横截面非常长,宽旷简洁,一如主人尼尔斯洒脱豪气的性格,实在是一个酷到极致的家。在东京的foo,兼具了工作室和家的所有功能,都建立在这栋瘦长小小的房子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在foo里穿梭不停,貌似不是一个家,这很让人疑惑。后来得知,相泽女士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在人来人往中成长,她享受人们穿梭在她家里的感觉,这样才能感受到家的热闹和融合。在这些极具个性的建筑之家中,每一栋都为我们展示它的独特之处。在这些建筑中,欣赏阿部勤与植物和谐相处的设计,植物与家具和谐融合,抬头就能看见绿意浓浓的植物;羡慕层叠之家中明暗光影的搭配,和由明亮光源控制而流出的静静的古典音乐;喜欢荷兰吉良森子拥有的嵌在一大片墙壁上的书架,和抬头就能望见的一片绿色;想拥有古泽诚章那两栋相隔但不相连贴近的家,和如原始森林般的园子;向往木下道郎视野开阔的栽满花草树木的小院子,和绿意盎然放满绿植的中庭;艳羡阳明山陈瑞宪的家之清爽宽广,在环绕整个屋子的落地玻璃窗能够看见整个茂盛的树林……每一栋建筑之家都有着不同的优点和长处,我总是被各种的设计打动,醉心于某一处贴心的画面,一股浓郁的家的气息扑面而来。中村先生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他参观每栋房子的感官,还拍摄了超多精美的建筑照片,更珍贵的是每栋房子的原始设计图都毫不吝啬地一一展示。除了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多的设计者可以参考学习,实在是一本珍贵独特的学习书籍。细节可以打造,房间可以设计,孕育了一颗追求梦想的心。在每一栋建筑师的家里,都体现了他们柔和细腻的心思,有着温暖的情怀,蕴含了生活痕迹的点点滴滴。每一栋住宅,都是一个世界。绿植自然融入家居中,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 一抬头就看见绿意~好想拥有这样的书房啊~拥有绿色的小院子,好喜欢~

《走进建筑师的家》:建筑师的“好客之道”

任何认真生活的人,都是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所盘算的。而作为生活里最重要的空间,“家”的样子,恐怕是人们在规划自己生活时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让一个空间的环境变得舒适融洽,体现个人意趣的同时又不失简洁与实用,恐怕没有人比建筑师更懂其中的奥秘。于是开门迎客——让旁人参观自己的家,大概就已经是一个建筑师最隆重的“好客之礼”。因为那里,大概是他全部梦想“悄悄实现”的私密所在。中村好文的这本《走进建筑师的家》是他走访了24位建筑师的家后完成的一本“探访实录”。中村好文自己就是位很出色的建筑设计师,著名的伊丹十三纪念馆便出自他的手笔。但比起建筑本身,中村先生的另一大爱好是旅行——或者叫“漫游”也许更为贴切。他给自己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取名为“旅鼠之屋”(Lemming House)便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四处漫游,汲取灵感是他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他也因此写了不少有趣的书,像《住宅巡礼》、《意中的建筑》系列都是他对自己漫游的记录——《走进建筑师的家》同样如此。惯于漫游,自然中村好文也很懂得“观看之道”。出于职业习惯,在《走进建筑师的家》里,我们可以看到很专业的设计草图,配有很相近的详解——但这本作品绝非仅仅是一本“建筑说明书”。任何人理想的“家”都不可能仿制而来,建筑的核心绝非样式,而是灵魂——是设计者的灵魂,更是建筑自己的灵魂。中村好文的独到之处,便在于他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灵魂所在。譬如本书“漫游”的第一站,在阿部勤先生的家里,中村好文便指出“世上确实有所谓的‘男人之家’”、“阿部先生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一般,稳居全家的中心,让喜爱的事物侍奉在周围”、“整个家有种后宫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师也是种可以无中生有的职业。他与空间本身,似乎存有某种若即若离的“训教与服从”。设计者要把自己心里的感觉,想要的一切,通过隔离、布置、沟通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实现。他要让空间彰显自己的“好客之道”——在特定的空间,人自己其实永远都是那个挑剔的客人。但是切记,这里的挑剔正当而合理,毕竟这是你自己的家,是你唯一可以随心所欲的空间。可另一方面,设计者同样也需要依势而为。书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对佐藤重德先生的“府中的住宅”进行寻访时作者记录的一件轶事:原本佐藤先生的住宅,已经在他购得一块自己心仪已久的地皮之后破土动工。但在建筑过程中,佐藤先生却发现周遭的环境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佐藤先生决定重新操刀设计——承受着经济损失与来自妻子的“压力”。但这或许便是一个建筑者理所应当的偏执:对于环境,一定要友好,充分利用。任性,但要友好,或许是人操刀设计自己所在的空间时需要遵循的信条,恐怕也是人与这个世界相处时的重要原则。毕竟我们都知道,“忤逆”自己的意愿会令人不愉快,但任何的过犹不及,都抵不过一瞬间的恰到好处。

他把一艘报废的渡船,改造成世界上顶级的建筑师之家

一艘报废的渡船会面临怎样的宿命?通常是低价拍卖,拆除船体,变卖废铁。2001年,哥本哈根的建筑师尼尔斯• 耶佩• 汉森,买下一艘1954年建造的、曾往返于丹麦斯文堡与温纳比间的渡船。这艘渡船叫Frits Juel,曾经披风沐雨,在丹麦的茫茫海洋上航行了漫长的半个世纪。老化退役后,因为遇到尼尔斯• 耶佩• 汉森,有幸免于解体的命运,在他的精巧设计下,成为一栋世界上最美的船屋。尼尔斯• 耶佩• 汉森是丹麦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乘坐渡轮,往返于丹麦各个港口。“只要稍稍改造一下甲板,就能改建出一栋很好的住宅。”每当乘坐渡轮时,这个念头就在他的脑海中徘徊。2001年,一个意外的机会,他得知Frits Juel这艘渡船即将报废。巧合的是,这艘船建造于1954年,刚好和他同龄。Frits Juel宽敞的甲板可容纳三辆小轿车并排停放。“若是使用得当,就能改造成一个舒适的室内空间。”尼尔斯当场决定买下这艘和他同龄、即将报废的渡轮,把它改造成自己的住宅兼设计工作室。还在服役的Frits Juel此时的工作地点距离哥本哈根500公里,正式结束作为渡轮的使命后,它花了20多个小时长途跋涉来到哥本哈根,那是它最后一次出海。停靠在新港对岸,改造工作正式展开了。尽管设计了很多方案,但尼尔斯决定尽一切可能保留它本来的样子。只在船体上砌起两面从外面看不易觉察的铅色墙壁。而这两面镀铝锌钢板墙,是从安藤忠雄的淡路岛水御堂得到的灵感。渡轮时代的驾驶室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甲板上有座倒U 字形的钢筋拱架,驾驶室就建在拱架上面。驾驶室的视野非常好,身在其中,有种类似阁楼的畅快。《走进建筑师的家》作者中村好文(右)和尼尔斯(左)在畅谈这座船屋的改建过程。坐在四叠半的驾驶室里,即使有艘小船驶过,船屋也会随着波浪缓缓摇晃。“在船屋上比在陆地上更能切身感受到季节变迁和天气变化”,这是尼尔斯选择船屋生活的理由之一。驾驶室四周是一圈水平的长窗户。为了俯瞰海面,前后的窗户角度前倾。驾驶员要站着驾驶,所以窗户位置较高。在和窗台差不多高的位置,建有一个折叠式的吧台。吧台上放着葡萄酒和葡萄酒杯,真的有种酒吧的氛围。原来的船舱被改造成整洁开放的厨房,甲板和船舱间本来隔着一层铁板墙,这块墙已被拆掉,空间与起居室、餐厅一侧连为一体。室内中央做了挑高处理,新建了通往工作室的楼梯。这一挑高空间本来是为了把发动机等机械拆卸搬走而开的“洞”。钢筋架设的楼梯一看就是用于船舶中的设计,妙趣无穷。从餐厅越过起居室望向远处的书房角落。左右的小房间是渡轮时代的客舱。新架设的屋顶吊在支撑驾驶室的钢架拱顶下。两排长长的天窗点缀在屋顶两侧。餐厅的椅子是阿纳• 雅各布森的设计,起居室的沙发是勒• 柯布西耶的作品;墙边摆着密斯•凡• 德罗的悬臂椅,办公桌配的是查尔斯• 伊姆斯的椅子,还有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简直是家具名作展示厅。走下舷梯状的楼梯,就是尼尔斯的工作室。这里是船舱,没有窗户,只有自然光从楼梯处照下来,所以有些类似地下室。浮在海上的船却有“地下”的感觉,听起来有点怪异,但这里的天花板的确也是伸手可及的高度,更让人感觉仿佛身处地下。工作室里摆放着制图板和电脑桌、放产品册和样品的架子、未完工的模型……只有室内还残存着一丝渡轮时代的机油味,向人们诉说这里曾是机房。忙完一天的工作,尼尔斯会和员工来到甲板上,架起烤架,来一场BBQ。迎着海风在船上享受午餐,别有一番风味。如今,这艘本该寿终正寝的渡船,船体未经任何加工,完全保留着当年的外观,却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成为一座被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顶礼膜拜的建筑,静静停靠在新港海岸。迎风飘扬的丹麦国旗欢迎着每一个访客。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村上春树的私宅设计师中村好文走访至此,与尼尔斯深入交谈,写下了《尼尔斯的船屋》一文,并将其收入在《走进建筑师的家》一书中。

梦乡的栖息之地

如果把建筑师比作以土地作为画板的艺术者,总有一个地方应该是他们最在意的点,那就是他们自己的家。本书作者中村好文同为一名建筑师,应该对此更是感同身受。就像他前言所写到的:“建筑师自己的住宅多是杰作。在自家住宅的设计中,除了理想、思想、信念,建筑师的知识、经验、技术、构思、灵感、美感乃至人生观,以及他的能力、才华与人格,都能巨细无遗地体现出来。”我们几乎可以认为对于建筑师来说,自身住宅的设计就是他全部个人信息的另一种外在表达方式,如同梵高的画、叶芝的诗。中村先生将他走访过的24位当代建筑大师的家进行剖析,其中既包含日本建筑师,也介绍了西方的建筑师,以兹对比东西方在建筑理念上的差别。而介绍的住宅类型也各不相同,虽以独栋住宅为主,但也包含了公寓、建筑群等,甚至包括了在海上生活的船屋。每一栋建筑都蕴含着建筑师独特的理念,所以如果说这些建筑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这些建筑都代表着建筑师对于生活的梦想。作为梦乡的栖息之地,建筑师希望留给自己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标签的作品,仿佛在告诉大家,这就是我。大谷弘明先生的“层叠之家”寄托着他想在市区狭小空间创造出自己的空间和家人的空间,让大家能平静而充实的生活的梦想。作为古典乐迷的大谷先生让这充满层次的建筑甚至有了纵横交错的协奏曲的感觉,而在这背后所付出的是整整七年的构思建造。这样的建筑所代表的是设计师对于家庭、对于梦想的追求。也只有在自己的家才能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创造,毕竟如同菲利普约翰逊所说:“对于建筑师来说,唯一优秀的客户就是我自己。”古谷诚章先生的“ZIG HOUSE/ZAG HOUSE”更像一座制作精良的容器,房间的每个细节都透着一股恬静的氛围,即使是窗框上的订制合页也精心考虑其合理性。整个住宅像一部关于古谷先生为内容的小说,让每个访客都希望能深入的阅读。对于建筑师来说,他的住宅也代表着他的一种倾诉,这种可视化的情感表达,更能让人了解他的性格、他的故事。由于本书作者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所以本书不单配有了每个建筑的摄影,甚至作者将每一栋建筑进行手绘,而在这些手绘平面图上,作者甚至加入了其认为这栋建筑非常优秀的设计之处。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满是标注的平面草图。而对于这些平面草图,显然更让读者大呼过瘾,你不单能从空间上对于每栋建筑有了更形象的把握。你甚至可以从中吸取灵感,在你自己的居家设计中加入一些大师的小技巧。这并不是一本典型的建筑学著作,它太安静了,因为在这里面的都是对于家的诠释。建筑师用思想创造了这份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安静,来容纳每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金色梦乡。

Architect at Home

《走进建筑师的家》是中村好文先生连载六年,探访二十四栋住宅后的所观所感,最终集结成书。看到这些美轮美奂、风格各异的建筑作品,我不仅敬佩这些建筑师的高超技艺,更折服于呈现在作品之上的住宅观和思想秉性。连载时的标题是Architect at Home,这与他本人的住宅观也不谋而合,他认为住宅是生活的容器,要看宅邸怎样,先得看生活在其中的人能不能畅快写意,因此他乐于探访那些浸染了生活气息的住宅,观察建筑师和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建筑作品也是设计师能力和风格的体现,如果是建筑师自己的住宅,则设计起来更无拘无束,因而这种风格的表现更为强烈。我很认同中村先生的观点,设计师在设计房屋时需照顾到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习性,这是房子在顺应人的脾性,但空置的房子总让人觉得冷冰冰的,而有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就是房子和人在互相影响了,这就如同人与器物的关系,只作观赏也未免可惜,珍惜并物尽其用才是最好的方式。有这样的理念,中村先生的解读就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特点,而更多放在了它和人的互动上。对此,林昌二先生的评价恰到好处,“他观察对象时的目光不是建筑工学的目光,而是那种普普通通居住着的人们希望快乐生活的目光。”二十四栋住宅,代表的是建筑师各自的建筑理念和生活形态,不止建筑作品让我叹为观止,其中有些观点更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山本理显先生的住宅,他的房子外壁是不锈钢筛网,内侧则是混凝土和透明玻璃,还有工字梁支起的穹顶。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由玻璃和支架打造的庞然大物,让人说不清房子用途。而事实上这是一栋包含了商店、出租屋和住宅的杂居大楼,打造这样一栋建筑物是因为山本先生认为以核心家庭设计的住宅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需要,这与我之前一个家庭就是一所住宅的想法完全不同,但这样的观点也有其道理在,仔细琢磨之下,让我觉得颇为有趣。建筑师别具一格的理念和设计巧思还有不少,看他们如何处理生活的点点滴滴简直妙趣无穷,看书中住宅的照片,都让人忍不住想象身处其中该是怎样的畅快!我喜欢中村好文的介绍和解读,于我而言,不仅展现了建筑师的才华理念,更流露出他们的住宅观和生活态度,最让人感到亲近的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氛围,这才称得上建筑与人交相辉映!

带着嫉妒之情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普通搬砖建筑师,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建筑师的论文、访谈和著作,因为经常能看到对设计思想的牵强空洞描述,或是对设计作品的过度诠释,往往不太有趣...但是偶尔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们愿意放下那股莫名的清高劲儿,写一些平和的感想和体验,但是其中又能隐隐透出作者深厚的功力,也能看出作者所描述的作品的动人之处;这类书大可不用正襟危坐地看,但在轻松阅读之余又觉得收获并不比那些严肃的理论著作少,实在是让人愉快的书。之前看过的《旅行从客房开始》算一本,这本《Architect at Home》也算是一本,恰巧作者都是日本建筑师。我一直觉得,作为一枚建筑师,最开心的事是获取客户的信任、为他设计一座私宅——不是去攻关那些动辄几十万平米的城市综合体,也不是那些名头响亮的美术馆博物馆(当然啦,如果能参与这些项目并推动其实现,不用说,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一座容纳客户一家需求的、小小的住宅;从选地开始,与客户开始攀谈,了解客户的家庭构成和生活习惯、了解客户的职业和投资预算,了解客户的兴趣爱好和对家的梦想,等等,把这些装入同样是非常个性化的设计之中(与那些大项目相比,这种项目更可以被建筑师全面掌控),然后与客户一同见证这座新宅的生长过程,最后看到客户一家其乐融融地生活在里边——如果能在互相信任的状态中完成这个工作过程,真的是非常心满意足的职业经历...在我国这样的机会相对还是比较少的,一方面是产权政策和人口密度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的价值(从家居城顶层装修公司那些“买装修送设计”之类的广告就能看出来),所以在读《Architect at Home》这本书的时候,满心的愉悦里边还掺杂着一点点嫉妒之情...这本书制作的非常精致,中村先生的文字和草图(不知道是不是都是他本人画的)都很棒,娓娓道来,点到为止,没有压力,照片虽然不算多但是都拍的不错而且很大幅,读的时候不但能顺着中村先生的视角走近(不敢说走进)这些身经百战的建筑师们的自宅,更觉得中村先生预留了空间给读者去思考建筑师们与他们自己心中那位熟悉而又苛刻的“客户”之间无所不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对话...书中提到了菲利普.约翰逊说的话:“客户是最差劲的!对我来说,唯一优秀的客户就是我自己!”...但是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在说“我自己家我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而是在说“我终于没必要费口舌去和客户解释我的设计了”...但是我敢打赌,省去的仅仅是口舌工夫而已,那些激烈的讨论和纠结的推敲,全部都完完整整地在建筑师们的内心里上演着呢——只要是认真的建筑师,十个里边九个有强迫症;书中的这些私宅,有的是朴素中见真功,有的带着一点实验性,有的不走寻常路,呈现出来的都是建筑师们反复琢磨之后的平衡——我要为自己设计出一个怎样的家,才能满足家人的需求、体现我的理念、 展现我的品位,同时还能在我的经济负担范围之内?读书的过程中去假想各位建筑师前辈统筹各种因素去实现这个“平衡”的过程,是最有趣的一件事。不过这本书的还是有些瑕疵:一个是翻译问题,总的说来文章翻译的还是挺好的,但是有一些专有名词翻译的不太好,例如各案例的指标名称译的有点问题,还有总平面图、剖面图等图名都还是按照霓虹腔的“部署平面图、截面图”等直译过来的,把“草图”翻译成了“素描”,等等;另一个是封面装帧我不太喜欢,“你就是自己的梦想改造家”、“这样的家只是看一看就会舒心一整天”这种广告词,就不能加个腰封写在上面么?直接写在封面上,实在有点……过度装饰,而且略有低估读者选书品位之嫌...;还有就是,后记里作者都说了,觉得“探访建筑师的家”这个书名不好,所以改叫《Architect at Home》,但是中文书名还是只有《走进建筑师的家》,感觉没有领会作者的本意,建议至少再版时把作者决定的原名写上吧,反正是英文的。最后鸣谢@Lapine同学


 走进建筑师的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