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 奔跑的建築家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9862727306
作者:隈研吾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內容簡介
繼安藤忠雄與伊東豊雄之後,日本最重要、當紅的建築家──
隈研吾一窺內心的自白之作。
李清志 老師專文推薦
為何世界各地的人都想和這個人合作!?
當代最頑強的「弱建築」師!
反.二十世紀建築、
極力否定「符合當地特色的建築」、
不論去到哪兒,都不改其尖銳的都會派批評態度、
把過往的苦惱當作糧草,不停的奔馳、不停的挑戰再挑戰、
從懷疑自己到更新自己,讓自身飛躍!
天才無時無刻都在更新自己。
明明前一刻是如此,這一刻卻完全不一樣,
「當建築與『場所』達到一致的瞬間,就是建築的至高幸福。
我為了求得這種機緣而奔走世界各地,暢飲著一點也不擅長的酒,與別人交心,
當別人也對我敞開心房,彼此毫不掩飾自己的脆弱時,真正的信賴關係油然而生。
正因為人類是多麼脆弱的存在,所以才要打造建築,與夥伴們一起打造建築。」
隈研吾,奔跑的建築家,那平凡人不及的思考力不斷地飛躍!
這位設計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的建築大師,不但受邀在全球各地做案子,而且以獨樹一格的「弱建築」、「負建築」理念,受到國際重視。
他擅長以竹子、紙、土磚等傳統被視為脆弱的材質,加上技藝與科技的運用,打造低調、隱身於自然之中的建築。主張建築是配角,環境是主角,建築應該要能為土地發聲、尊敬大自然。
隈研吾曾以「不得已奔走在國際競標會這個賽場上的賽馬」,來形容當代建築師。如果這個譬喻屬實,毫無疑問,隈研吾正火力全開地奔跑著。
活躍國際的日本建築師輩出,隈先生厲害的是他從八○年代嶄露頭角後,便一直站在時代最尖端的位置。就某種意義來說,九○年代的日本偏鄉地區無疑是反‧二十世紀的最尖端。
之後,於二○○二年完工的「ADK松竹廣場」讓隈先生再次以都會派贏得注目,連續設計了「ONE表參道」、「三多利美術館」、「根津美術館」等,象徵二十一世紀東精的設計案。接著二○一三年著手歌舞伎座的改建,堂堂留名日本建築史。
然而,他在本書談及的自身經歷,不全是榮耀戴頂的那一面,也有提及自己在自我約束中迷失、猶疑的「脆弱」部分。
首先,他沒有承襲家中、生於明治時期的父親那種戰前的父權價值觀。
也沒有沾染戰後席捲日本的美式價值觀。
他是沒有趕上全共鬥的世代。
也有別於柯比意、萊特、安藤忠雄這些建築界的革命家,他接受的是正統的菁英教育,從榮光學園到東大、東大研究所,雖然作為日本代表選手的經歷可說十分完整,卻沒有受到體制外力量的眷顧。
他總是懷疑自己沒有容身之處的習慣,也是隈研吾這個人從小到大不變的一種人格特質。抱持這種特質的人,要闖蕩「建築界」這個包含人類的極上之美到最醜惡本性的世界時,可想而知這條路是多麼狹窄、孤獨。
所以隈先生很早就看破這條「路」,他像是站在浪頭,試圖保持平衡的衝浪手,將自己置身於時代洪流中一處小小的位置,隨時可能轉變方向,從懷疑自己到更新自己,讓自身飛躍。
口頭禪是「可是啊」、「但是啊」的青年,歷經乖僻的美國留學生涯,在東京嘗過大起大落的挫敗,狼狽地逃離東京都。九○年代以地方行腳,反而激發了他的本領。十數年後隈研吾以全新的歌舞伎座震撼日本建築界,留名世界建築史。
本書記錄隈研吾往返東京、巴黎、北京等地的事務所,過著手握環遊世界的機票,奔走世界各地的生活。將自己譬喻成「賽馬」,以過去的煩惱作為精神糧食,不斷迎接挑戰的人生姿態。

书籍目录

本書目錄
序 充滿煩惱的每一天
第一章 奔走世界各地
環遊世界的工作行程
建築師好比賽馬
二十世紀型建築師的成功模式
建築具有戰鬥力
新客戶的崛起
中國四千年來的官僚體制與利益運作
中國是重視「文化」與「環境」的國家?
「人治」凌駕「法治」的國家
「隈研吾」成了被利用的品牌
中國是「老闆說了就算文化」,日本是「公事公辦文化」
禮數周全的「戀愛關係」
法國人的功力更深厚
猶太人是媒體與建築的支配者
俄羅斯人的壯闊夢想
山寨版的出現也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
感覺自己是個鄉巴佬
第二章 關於歌舞伎座這個挑戰
背負榮譽的艱鉅任務
創新卻得不到讚揚的通則
造型華麗的歌舞伎座
融合現代主義與數寄屋的設計
唐破風的攻防戰
東京的巴洛克風格
試著化壓力為助力
世界遺產級的歌舞伎文化
從惡夢中醒來
第三章 二十世紀的建築
房貸是一項「世紀的發明」
純白的家vs黑黑的石油
石油危機是初嘗的挫折
我想體驗上班族生活
在紐約的地下室,寫些批評日本的文章
過於重視辯論的弊病
在別的場所一決勝負
柯比意與混凝土
安藤忠雄與混凝土
靠的不是道理,而是幾分手腕
深入人心的混凝土素材
住居大樓的「弊病」
超越混凝土的革命
學會放棄,人生更有趣
寂寞的母親
寂寞的上班族
政府官員的怕事態度
不是身處第一線的人們
建立「絕對信賴關係」
第四章 反.二十世紀
出乎意料的負評
突如其來的意外
前往各地探尋心靈之所
隱藏式建築
無形的建築進化
預算不夠=激盪創意
將石材發揮到極致
終於有機會與萊特的建築有關連
暴發戶手法的流行
有一種我之前到底在做些什麼的感慨
辛苦、覺悟、挑釁、驟變
前進工地現場
中央政府討厭的乖僻傢伙
感謝經濟不景氣
老家是我的設計原點
為何日本能培育出那麼多知名建築師呢?
第五章 災害與建築
建築師的瀕死體驗
改變人類歷史的大地震
想忘卻死亡的都市
接近死亡的建築師
從小處出發
遭到破壞的不只一個
第六章 負建築
超越虛無
「建築真討厭」
四處奔走也是建築師的一種鍛鍊方式
必須「直接會晤」的理由
以秒速判斷事情
靠著獨創的面試方式,慧眼識英雄
善於管理營運也是一種本領
不想被詆毀
懷疑自我是一件幸福的事
反箱形建築的集大成「aore長岡」
學會用仰角看事情,就能構築「羈絆」
無法溝通也是一種溝通
愉快享受「樂趣」
後記 清野由美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隈研吾(KUMA KENGO)
一九五四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一九七九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建築學系修畢。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二○○九年開始受聘為東京大學教授。主要代表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雲之上飯店」、「水/玻璃」、「森舞台/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石之美術館」、「竹屋」、「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貝桑松藝術文化中心」、「三多利美術館」、「梼原町役場」、「Granada Performing Art Center」、「根津美術館」、「Aix-en Provence音樂院」、「麥當勞公共複合設施」、「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蘇格蘭分館」、「雲之上畫廊」、「GC Prostho Research Center」、「里昂/HIKARI建案」、「aore長岡」等,國內外許多作品。著作有《十宅論》、《負建築》、《自然的建築》、《新‧都市論TOKYO》、《新‧MURA論TOKYO》(《新‧都市論》與《新‧MURA論》均是與清野由美合著)、《日本人該如何住呢?》(與養老孟司合著)等。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目前專事翻譯。
代表譯作有《超譯尼采》、《創造力的極論》、《浮動城市》、《書店不死》、《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等。e-mail:mickey3.yang@msa.hinet.net


 隈研吾: 奔跑的建築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看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版本:《奔跑吧!建筑师》。薄薄两百多页的平装书,定价59.8;翻译糟糕,偶尔语序不通;装订垃圾,我那么温柔的人在翻阅的过程中都把书弄半残了。有关隈研吾早期项目的章节内容并不新鲜,看过他以前著作的没必要入手。这本书还是很好玩的,槽点很多,尤其是关于中国。应该是隈研吾著作中最平易近人的一本吧。简单做了点书摘:所谓“声名在外”,指的是那些风格鲜明的建筑师,跟艺人的判断标准相似。风格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还包括出身的独特,例如“曾是拳击选手”这一点就是让风格更鲜明的一大要素(拿安藤忠雄调侃)。以前建筑师确定地位的过程先从设计住宅开始……随后是小型美术馆,接下来是稍微规模大一点的文化设施……这种被规定好的过程,也可以用跑马的一生来比喻,跑马参完地方、中央的比赛后,逐步拿到世界比赛的参赛资格,之后成为种马,可以安享晚年了。隈研吾在中国做的第一个项目是长城脚下的竹屋。当时他认为中国净是无价值的项目,而且是二流抄袭,完全看不出文化和修养。接手这个项目是因为认识项目策划人中的张永和。张永和对当时中国体制持批判性观望态度,纠结而有趣。隈研吾喜欢张永和的纠结劲。当时张永和向隈研吾介绍项目:我们计划将亚洲的价值向世界展示。随后补充:因为是文化性项目,所以不好意思设计费很便宜。所有设计费包括交通、住宿等,合计100万日元,只够团队到中国出差一次的费用…张欣赞美隈研吾的设计:“用竹子很有意思”。隈研吾开玩笑:她说这话估计是计算过竹子这种材料很便宜吧。2000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发许可证的条件更加严格。简而言之,在城市开发中更追求美观。对景观设计严格检查,其实是政府延长泡沫经济生命的决策…采取一种微妙的控制方法,对房地产业进行管制,使泡沫降速,又能维持泡沫。现在,政府最大的课题我觉得是寻找灵活控制泡沫的方法。在中国,洽谈用的图纸和实际施工用的图纸不同,必须特别制作。虽说不合理但确实如此,在中国需要一步步地像上台阶一样行事。即使按照繁琐手续来做。也会因为一句“不行”而被驳回,因此夭折的项目不在少数。面对麻烦、屈辱,如果不微笑面对而气馁,在中国干什么都行不通。在中国洽谈项目,首先出场的必须是老板,项目都是由与老板举杯喝酒开始的。不先和他们建立起信任关系,项目根本无法启动…中国老板专喝高度白酒,互敬几杯后,必须喝醉。与此同时,对方正在试探你能喝多少才不醉倒失态。最重要的是在必须喝醉和不能失态的微妙关系中掌握好平衡。就像在谈恋爱时,一定要记得掌握进退火候一样。喝醉了,自己就赤裸地暴露在对方面前,真面目被对方看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方是否喝醉赤裸地暴露自己,喝醉后是否有节操,也在被我们试探。所以,喝酒是中国的一项比赛,而且可能是最耗体力的项目。日本的饮酒文化中,“结束庆功”之意更大。而中国喝酒是开始工作的门槛。在这场喝酒面试中如果无法通过,就不能开展工作。没有通过时,拥有老练社交文化的中国人会在对方还没有察觉到时,巧妙地淘汰对方。果真和谈恋爱很相似。在意大利,我们遇到了个人危机,在建筑比赛中从没有胜出过。与胜出比赛的设计相比,也看不出哪里比我们优秀,所以让人感觉比赛有内幕运作。听说原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就与黑社会有关联(看到这里,我大笑三声)。德国追求的不是自由独创的设计,他们从能否满足必要的功能性角度来评判,四方的箱型建筑被选中的概率相当高…二战后,战争对精神的创伤似乎至今还未痊愈。我感觉德国还弥漫着“反省”的氛围,对建造大型建筑,德国人完全提不起精神,没有积极心态。二战后,德国的建筑非常低调。美国是多民族国家,但是在城市开发中,基本以金融资本为主导,而驱动金融资本的主要是犹太人,所以可说美国的建筑业基本由犹太人掌控。我所接手的工作大多数来自犹太人。据说,与听觉文化相比,犹太人的视觉文化更强大,因为他们原本是生活在几乎没有声音的沙漠里,所以诞生了很多画家和雕塑家,却鲜有音乐家(个人觉得是误解,犹太人的音乐很有特色)…我感觉犹太人对媒体的传播力非常敏感,他们把建筑也当成媒体的一种。我们建筑师所说的国际比赛的主办人基本上都是犹太人。无论是欧洲或者俄罗斯的项目,追寻其背后的资本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寻根到犹太人。犹太人由于每日和金融资本这种无国界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有很强的意识去跨越国界,启用最合适的建筑师。我发现俄罗斯人几乎不单独行动。他们每次来施工现场,都像是中学的体育队,穿着统一的夹克衫,一群人一起。特别是俄罗斯男性,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中学体育队的队友。我猜想,为了维护这种亲密队友关系,他们才喜欢喝伏特加这样的烈酒吧。俄罗斯人无限追求着建筑梦想,这种热情可以和美国人虚构出的迪士尼乐园相匹敌。从读俄罗斯小说中也可以看出,例如《战争与和平》,多么宏大的梦想。印度人只在脑中算计,对建筑设计本身毫无敬意,跟他们合作会很费劲…印度人即使在跟你讲话,也让人感觉不被放在眼里。我总想在他们面前挥手:嘿,你看得见我吗?我还不知道印度哪里有招标比赛,不过就算到了赛场,估计也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跑吧。目前阶段,我完全看不出印度客户到底想要什么。中国人对建筑有敬意,所以可以毫不在乎地进行复制仿造。被盗版了,中国人会说:恭喜,靠这个你会被认可。他们的理论是:我们觉得这个设计好,才仿造,被认可你也应该高兴。在中国,对他人表现出敬意的前提是认为他人有很大利用价值。中国人拿走我们的创意,但至少不会像阿拉伯人那样一味指手画脚。(这特么不是讽刺吗?)研究生时期的隈研吾给安藤忠雄写信,被邀请参观安藤的建成项目。隈研吾认为“住吉的长屋”弥漫着反社会气息,但参观的过程中紧张的氛围并不存在。最后隈研吾总结:客户家里墙壁上挂着的网球拍;对前途未卜的穷学生疼爱有加;一边反抗建筑界的既成势力,一边对客户体贴入微,友好结交学生和媒体。只有像安藤先生这样从各个角度与社会竞争,最后胜出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反抗”。安藤并没有满足于简约纯粹的混凝土建筑,而是进一步实现了建筑的彻底抽象化和精致化…安藤忠雄来自主流以外,对“现在”的适应性异常灵敏。高中时代,我看过吉田健一的《欧洲的世纪末》,读到“所谓文明就是一种优雅的领悟”时,忽然眼前一亮。我懂得了放弃之后,人生和建筑真变得有意思了。对背负着“我的家”责任的工薪阶层来说,混乱的还贷款计划等同于人生的毁灭,他们都有这种恐慌。一旦这种工薪阶层思想蔓延,那建筑项目最优先的考虑因素肯定会变成规避风险。“美国式梦想”、“混凝土”、“工薪阶层”三大要素控制了20世纪的建筑,我一直抱着逃离这三大要素的心情,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建筑。右手是能动性主体的象征。右手顺畅地描绘出的建筑图,实际上展示出的是你想象中的世界。这种错觉是右手带来的。右手不能动弹后,我不能像以前一样素描(一次意外,隈研吾的右手半残)。正因为右手不便,我才开始从能动、聪明、敏捷的主体变成对环境被动、迟钝、平缓的存在,就像完成了卡夫卡的变形一样。主体与身体的分离,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身体的真实感。我对“变形”还是挺开心的。以前我读过雕刻家吉亚科梅蒂的文章,“受伤身体变得不灵活后,我真的很开心”,我理解他说的意思。变成一种被动的存在后,我对很多事物的感觉也变得开阔起来。我们这代人正因为见证了全共斗的瓦解过程,才产生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想法。自我怀疑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代条件。从这层意义上讲,现在的年轻人在企业社会框架面临解体的背景下,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已经竭尽全力,可能没有时间去自我怀疑。讽刺一点地讲,我之所以能够自我怀疑,是因为我成长在经济高度增长期,是生活相对富裕的一代。隈研吾说他想做让人联想到死亡的建筑:“刚刚完工时的崭新状态并不是我想追求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后,变色的状态,濒临腐朽的样子才是我想要的设计。”这让我想到安藤忠雄和山本耀司。他们对美的看法不乏相通之处。安藤忠雄说他想设计成为废墟后仍然充满力量的建筑物。山本耀司说:就像人一样,布料也有自己的生命,生长并老去。当布料被放上一两年,经历自然收缩后,才能显露出它本来的魅力。每一根线都有自己的生命,经过几年的生长,日渐成熟。经历这样的过程,布料才能呈现它深藏不露的美丽。我认为,与中国建筑师比较,日本建筑师对经济变化更敏感。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展示机会的重要原因是:全球化视野和擅长表达。按照隈研吾的说法:拥有“媒体视角”。当然,原因还包括日本太小,泡沫经济破裂后建筑师施展拳脚的空间有限,必需向外谋求发展。相对而言,中国建筑师走出国门的意愿就没那么强烈了。总之,隈研吾和安藤忠雄都好能写书啊。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中国是老板说了算文化,日本是公事公办文化~ 中国谈生意,一开始老板一定会亲自出面,先于老板喝酒搏感情,再开始谈案子。因为要不与他们先建立互信关系,一切便无法进行。
  •     挺好的,隈研吾不愧是我的男神~轻松易读
  •     好书的意义在于对已有认知的共鸣和刷新 “死亡”和“批判”是建筑继续发展的两个前提 无论前人多么伟大 也不能彻底走上他们的道路
  •     第一次看繁体字版的书,在三里屯pageone 购买的,明显感觉排版编辑好了许多,他说中国的企业家不关注他的作品风格,只关注品牌效应,再大的企业也都是老板一个 人定夺方案,从一个日本建筑设计师的角度去看世界经济的变迁与建筑业的关系,以及世界各地文化习俗对于建筑业功能性的影响,对自己的标志性设计的简述,家庭的影响和一些事业上的感悟、有一种明显的日本匠人的做派…
  •     读了半本,就想打五星,批判得很真实,文字风格不失亲和力
  •     看了一些 他说建筑师一直在简报 而简报必须耍帅 就是必须很确信地跟客户传达,不能直率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和担心的点。这本书很直率写了他的烦恼和不确定性,真实可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