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摆脱书(精译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9540440
作者:(法)卡里埃尔,(意)艾柯,(法) 让–菲利浦·德·托纳克
页数:416页

作者简介

玄奘穿越西域前往天竺取经,欧洲中古学者为了意大利修道院的一卷珍本,要横穿英吉利海峡,翻越阿尔卑斯山。如今,网络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便利,在弹指之间接近无穷的阅读可能。
数码时代,以“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我们找来了这个星球上或许最有资格谈论这一话题的两人: 安贝托•艾柯,让-克洛德•卡里埃尔。一位是耀眼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小说家;一位是电影泰斗、著名编剧、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他们同是藏书家和珍本追踪者,对书籍有深刻的理解,对各种文化载体在技术革命中的变局有敏锐的洞察。
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都消失了,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在夜里点根蜡烛继续。书是人类的起点和终点,是世界的场景,乃至世界的末日。在过滤和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是幸存下来的东西,还是所有从此消失的书的墓园?那些经世流传的书,就是最值得留下来的吗?我们如何为后代做出选择?为什么说人对过去的认知归功于傻子、呆子和敌人?互联网时代我们将如何面临知识的改变?……
若要对人类的奇遇有所领悟,就不仅要通过人类的辉煌,还要通过人类的失败。欧洲两位重量级知识分子,充满奇思异想的渊博对谈,从各种难以弥补的失败、缺陷、遗忘和损失说起,从虚假、错误甚至愚蠢的书籍说起——所有这一切,与我们的杰作一起,成就了人类的记忆。
最新全文校译版,向人类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关于书籍的秘密,关于知识的真相。

书籍目录

前 言 艾柯与卡里埃尔相遇的意义
书永远不死
永久载体最暂时
母鸡用一世纪学会不过街
说出滑铁卢所有参战者的姓名
被过滤者的报复
今天出版的每本书都是后印刷初期珍本
那些非到我们手里不可的书
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归功于傻子、呆子和敌人
虚妄所向无敌
愚蠢颂
互联网,或“除名毁忆”之不可能
火的查禁
所有我们没读过的书
圣坛的书和地狱的书
人死后他的藏书怎么办
著作简目
译后记 网络与书籍——苏格拉底的预言

内容概要

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小说家,二十世纪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少有的将精深学术与玄奥著作变成畅销书的作家,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五种文字之多。
让-克洛德•卡里埃尔(Jean-Claude Carrière),法国电影泰斗、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著名作家,《布拉格之恋》、《铁皮鼓》、《大鼻子情圣》等八十多部经典电影剧本的创作者,电影大师布努埃尔最青睐的编剧,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别想摆脱书(精译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以轮子来譬喻书,是意大利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的说法。他的意思是,书如同轮子般,一经造出,已然非常完善,“书多方证明了自身,我们看不出还有什么比书更适于实现书的用途。也许书的组成部分将有所演变,也许书不再是纸质的书。但书终将是书。”这是《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开篇即言明的,为了回答这次会谈的起因:数字阅读是否会导致书的消失?艾柯和卡里埃尔(法国电影编剧、评论家,《大鼻子情圣》《布拉格之恋》《屋顶上的轻骑兵》《白昼美人》等,都是其名下作品)以极短的篇幅即解决掉这个问题,这篇对话录获得如此的前提,方得以充分展开。而两位学者的会谈,可谓是跑题复跑题,神聊书之上下四方、纵横古今,或许正是以这种方式,恰可切中“别想摆脱书”的主题。作为纸质书的衷心热爱者,艾柯和卡里埃尔没有放过对新生媒介弊端的指摘。艾柯说第一次看光盘播映时惊诧万分,“所有人都为这次革新而倾倒不已,它似乎解决了我们这些图像和档案专业人员长期以来遇到的所有难题”,但,制造奇迹产品的美国工厂若干年后就关闭了。卡里埃尔也说,有位职业是电影编剧的朋友,在地下室放了十八台电脑,就为了可以看从前的影片。新媒介推出,都声称自己是永久性载体,可其昙花一现的程度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前些天我还看到一则微博,讲有位仁兄多年前自豪地讲,留给儿子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上万张影碟,如今再看,大家只能苦笑了,难道也要在地下室里给未成年的孩子保存老式播放器么?技术的日新月异,未必会增加载体的可靠性,且“没有电,一切都会消失,无可弥补”。从多层意义上考量,纸质书作为书存在的一种形式,未必没有独特的优势在,即使数量会减少,但完全被取代也要有具足够说服力的载体出现才可能。艾柯和卡里埃尔的神聊中,出乎意料出现了“愚蠢颂”,与他们智者的身份构成吊诡的反差。理由何在?“为什么只关注智慧、杰作和精神丰碑的历史?在我们看来,福楼拜所珍视的人类的愚蠢要普遍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愚蠢更丰富多产,更具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更公正。”两位学人在这个话题上达成了共识,卡里埃尔编写过《愚蠢辞典》,艾柯在《丑的历史》等多种著作中频繁涉及。缘何如此,因为他们深刻认知着人类既具有万物之灵长的优胜之处,同时亦有犯下愚行的劣根性,两者的结合,方构成完整的一体,“当我们决定谈论愚蠢,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在向人类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如何谈论没有读过的书,这是许多读书人都会犯难的事情。还好,艾柯和卡里埃尔为我们预备了多种答案。艾柯会说,“您知道,我不读书,我写书”,另有,“不。这些只不过是我下周要读的书。我读的书都在大学里”。当然,这些或具挑衅性,或为笑谈,但其隐藏着一个事实,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完自己所拥有的所有的书。艾柯就问,有谁真的读了《芬尼根的守灵》,“是说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想,只有译这本书的译者能够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吧。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藏书)类似于酒窖,没必要把里面的葡萄酒全喝了”,即意味着,我们的藏书未必是读过的书,而是一些我们会读或可能读的书(艾柯语)。如此的阐释,大约可以解除许多读书人对家中日益增多却无暇读完的书的负疚感吧。同样,读书人都会或早或晚地遭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很棘手,却必须面对:死后藏书怎么办?卡里埃尔说,自己可以想象,太太和女儿将卖掉家里全部或部分的藏书,用来付清遗产税等等。而艾柯也认为孩子们似乎对自己的藏书不感兴趣,“我儿子很高兴我收藏有乔伊斯初版的《尤利西斯》,我女儿常常翻看16世纪马蒂奥利的植物图册。不过仅此而已”。藏书是一种孤独而隐秘的激情,只有自己能够承受,乏人可以分享,即使最亲近的亲人。于是,书籍的流散就难以避免了,卡里埃尔想得很开,他认为旧书重返市场,彼此分散,到别的地方,给别的人带来喜悦,激发别的收藏激情;而艾柯宁愿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公立图书馆,或通过拍卖行整体出售,以保持完整性。揆诸我们国内,鲁迅的藏书大约是结局最好的了,有专职博物馆完整保存,还可供研究用,并不断有成果出版,是为书籍寿命的自然延长;而许多人的藏书未必有如此优厚的待遇,或者完全流失,或者进入图书馆被打散,在书的海洋里失去踪迹,即使如巴金这般名人,捐赠的图书不也被人发现流落到旧书市场,几乎是种悲哀了。艾柯与卡里埃尔谈论着关于书的自家心事,且旁征博引的几乎均为西方纵贯千年的各类典籍,但我们并未感到事不关己的隔膜,因为书有着语言文字的相异,爱书的心思却消泯了地域的界限。他们诉说忧虑,坚定自信,谈古论今,大跑野马,处处都敲打着我们的敏感之处,印证与解答着某些存在已久的问题。不论如何,我们信服着那句关于书与轮子的譬喻,或许时代会改变,或许表现形态亦不免发生变化,但其本质的无法超越,已然存在,且将恒久地持续下去。
  •     这本书记录的是两位文学大家的对话。先马克一下这两位大人物的信息: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小说家,二十世纪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少有的将精深学术与玄奥著作变成畅销书的作家,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五种文字之多。让-克洛德卡里埃尔(Jean-Claude Carrière),法国电影泰斗、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著名作家,《布拉格之恋》、《铁皮鼓》、《大鼻子情圣》等八十多部经典电影剧本的创作者,电影大师布努埃尔最青睐的编剧,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其实这本书真的很难写书评,我读完的时候很激动,刚好那天文答应过来了,就赶紧跟她推荐,又列举了书中的几个活脱脱的读书例子给她,我想,我能做的,其实也就只有摘录其中一些片段出来而已。读书的时候我不断地用荧光色的标签做记号,十几处最最精彩的都标识出来,这是一本肯定会重读的书,才有了这样的举动。我暗思索了几天,也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来写这篇书评,班门弄斧的事情实不能为啊。读完这本书,我接着就看《莎士比亚书店》,才知道比起来这本还是比较亲切,起码也是我们当代的人物说当代的事情,而《莎士比亚书店》年代有点远,其中提到的很多作家和作品虽然也有知道的,但大部分是一头雾水。本书讨论的话题目录分为13个,每个话题都有非常独特的观点,又与爱读书的人息息相关,篇幅不算太长,文章翻译也好,容易阅读。书评如果没写,我觉得就像没有了解这本书似的,才不得不逼着自己动手动脑。这次难度系高,我就依照之前的策略,根据我的标记写几个体会吧:一,书的这个载体之意义。 这两位大师都是珍藏本的收集爱好者,他们有自己的一个专题或者说是爱好,根据这个标准来收集古书。虽然收集的书籍是不同的,但他们有共通点,就是喜欢搜罗那些与“谬论”、“虚假”相关的书。他们的观点是,尽管这些书是“错”的,但站在这个角度,它们也确实告诉我们一些过去的事。 这里面有一个例子,关于某些古老民族文化的消声灭迹,本身已经没有任何可以考据的真实文献存在,但是通过他们的敌人的记录,我们却可以从某个方面了解这些讯息。书的这种阅读载体,在新科技时代的影响下,已经面临巨大的危机。电子书,电子浏览器的迅速普及以及它们的方便携带,已经使得书籍出版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但书真的会因此就消失吗?两位作者认为,即使有可能存在未来的阅读载体不是书本,也无法让书籍灭亡。因为科技依靠的是电源,但书本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方式在只点煤油灯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是它的优势。二 、面对科技带来的威胁阅读习惯如何更改?现今我们想知道某个词语的意义,或者某句话的出处,不再需要查阅大量的百科全书,只需要简单通过网络,比如维基百科,百度等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易获得。但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密的审核(也很难做到这点),所以如果说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一半真实一半虚假的话,我们作为人的这个角色,还需要有一个自我审查的功能需要开发。自发过滤筛选信息,化为已用。“知识塞满我们的脑袋,却不总是有用。认识则是把一种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也许我们可以把不断更新知识这个任务交给机器,而把精力集中在认识之上。”(P81)三、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 尽管这个世界上经典的作品数之不尽,但随着时代的更迭,有很多被前人备受推崇的作品却在今时今日遭受忽视,相反,某些被不待见的作品却在现今受到追捧。这是因为每个作品都无法脱离创作它的那个环境所影响。只有当某个时代某个环境与作品所在时代的背景有交集的时候,才能让读者得到共鸣。这其中不乏某些作品是经久不衰, 得到所有年代读者的青睐。比如书中提及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我们的人生道路、个人经历、生活的时代、获得的信息,甚至我们的家庭变故、子女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我们对古代作品的阅读。”(P181),………"一本伟大的书的权威性、通俗性和现实性就在于此:我们打开书,它向我们讲述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从这一刻起真正地活着,我们的记忆获得补充,与书相系。”(P182)四 、中国本书提及中国文化的次数颇多,多得有点让我吃惊。特别是由于卡里埃尔,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多次来到中国,在某些敏感时期也来到这里,并与当地的文化人频繁接触,有所了解。这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有些人就是不可能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没法重建世界,只好竭力重写世界。“这确实是一本爱读书的人必须读一读的书,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不是为了打发时间,”为阅读而读,正如为生活而活。“(P315)
  •     书有两种生命体,一个讲述书中自己的故事,一个是见证我们的生活,记忆的补充。时常读过一些书,在记忆中书里某个词句、段落给了个人情绪、感触的认知,随着时间推移上面布满灰尘也不曾在读,也不舍得丢弃,如作为一个时间段感受到并加以保存记忆的见证。丢与不读之间选择上没能在本书此结上寻获答案。这场对话,书籍随着历史发展脉络,文学过滤特质、名作与不为所知遗失作品好坏之争都有一个清晰印象。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由书引发的思辨
  •     有些观点真实令人耳目一新!我也喜欢藏书啊,虽然读的比较少。。。
  •     段位太高,观点细碎。没有鼓吹阅读的意义。所谈之论,回归阅读本身,回归书籍本身。
  •     什么都好,金句啦,思想啦,读书人的笑点啦,甚至中国的言论也粗浅地谈了。就是藏书这个兴趣对我无感,毕竟岁数没那么大,也没那么多钱。 批判性阅读,所以不凑热闹,给个四星。
  •     有趣,部分论题很深刻
  •     Kindle 里的是PDF 版,看得我简直要眼瞎,终于买了纸质版。充满奇异思想的对谈,非常棒。
  •     妙语连珠,读完了只会更加迷恋书。好想看原版。
  •     对谈的形式流畅好读,两个老头又刻薄又有趣,知识精英的stereotype总是迷人不讨厌的
  •     啊啊啊感恩晨晨
  •     与自己知识系统距离太远,根本无法吸收,所以感觉两个老头聊得毫无逻辑。
  •     看谈话录的好处在于,能够避开那些已经被过度修饰的文本,最直接地从谈话者的交流中捡拾思想的闪光点。
  •     我知道两位谈话者很牛逼,但是我确实没看过他们的书。不过,对话还是很精彩,妙语频出。
  •     关于这本书我还要好好想一想。
  •     知识是基础,书是知识的基础。
  •     我理想中的书中内容就是这样:随性,轻盈而又深刻。 Rest in peace: Umberto Eco
  •     2016.04.26
  •     有几处错别字让人很是难受,不过看着两人聊天真的挺有意思,作家真的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萌点与常人不同。
  •     看渊博的老头聊天,实在太有意思了,一知半解也有趣
  •     两人都非常博学,但个人更喜欢卡里埃尔一些,为什么?
  •     俩X对X
  •     火车上读的话还可以
  •     近来书店经常力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怎么样看书》等类型,翻看后却发现要么故作深沉,要么是一本正经的在那扯淡,回到家,才发现我自己早拥有,有关于书的最好的一本,阅读非常流畅,两个老书袋吹牛逼,过程挺有趣,也提出很多发出深思的标题,有利于开阔脑洞。
  •     书名不错,但内容一般,散漫无聊。
  •     因为是对话录,很碎。不系统,看了蛮久的时间。没有一口气看完的感觉。
  •     老家伙读书真多,举重若轻。前面部分为书的辩护很好,后面就有些扯卵谈。西方有谚“教堂是石砌的圣经”,书籍杀死了教堂,电脑会杀死书籍吗?艾柯认为,不会,因为“书籍像轮子,代表想象中秩序的某种完美,无法超越。”更重要的是,电脑的更新换代太快,你如果把所有书存入一个光盘,以后的电脑可能无法读取,什么都存在电脑里,如果没有电怎么办?说来说去,书籍最保险,呵呵。还有个句子比较有趣,艾可觉得以前的人声音比现在小,“在卡鲁索和帕瓦罗蒂的声音之间,有着几十年不断提高的蛋白质摄入量和医学发展。”
  •     还有30%就看完结果忘在出租车上,两位高级知识分子的画风很不同,艾柯喜欢引经据典发散思维,卡里埃尔反而更犀利有趣些。别蠢到崇拜书,也别想摆脱书,嗯。
  •     我有很多书,欢迎借阅,关注微信公众号“借书人”可以查看目录,全国快递送书上门,10元钱包快递借10本。看完了不用还,请直接转借给其他人。
  •     不知如何评论,一部书写,文字,书本的历史。一如既往的有趣,炫学。过滤,愚蠢,载体,借由书讨论当下语言可否被后世理解,书写让人不再内省,与灵魂对话,当下技术导致载体的非永久性等近乎哲学的问题。最后,书如轮子,一经造出,无需创新,别想摆脱书。四星半。
  •     本书中有不少有意思的掌故,关于藏书买书。许多两位作者对必读书的观点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在这个书单泛滥的时代,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必读书。当然本书的“书”是种文化载体,确实是无法摆脱的。
  •     关于书的谈话集,妙语频出。唯一可惜的是自己的知识水准跟两位掉书袋的水平差的太远。。。
  •     新时代的读书人可以高雅、接地气且不穷酸。在珍视智慧的同时珍视愚蠢、谬误及人的有限性,也就是回归人性。年度好书。
  •     只是不喜欢他们二人对愚蠢的偏爱,其余吗,我觉得启发挺多,访谈录读起来都不累,因为能说出来的毕竟是没有深思过的。
  •      - 8/12/2014
  •     向人类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
  •     给我增加了一批新的影单和书单,看完之后不妨再读一遍。
  •     不想摆脱书
  •     什么都让你两说完了,好了不说了。
  •     纸质书赛高,电子书去死团入团必读手册。
  •     艾柯老先生说话有种神秘主义气质,卡里埃尔老先生很诗意,两人的气质和他们的喜好极度相似。他们谈到很多话题:消失的文明,文化的传承,宗教的变迁,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真实与缪误,智慧与愚蠢,文学与其作者,名人趣闻逸事,科学与宗教的融合对立,藏书相关经验,电影艺术等都超有趣。
  •     随便翻看,看了前面几章,貌似不太喜欢看
  •     提及好多欧洲文学内容都不太知晓,尤其喜欢所有我们没读过的书和人死后他们的藏书怎么办两篇,以前自己也想过这些问题。
  •     沒處逃,就逃到書里去咯。多讀一頁,自己就渺小一點,卻又多一絲滿足。無邊汪洋里,書才是岸。
  •     大师对谈确实精彩。唯一不快:这个版本页边距太大...还有些页面下方不正常大段空白。
  •     书中有很多关于阅读和藏书的经典文字,艾柯将书比作轮子,无法再进化。电子书只能替代书籍的部分作用,却无法彻底取而代之。
  •     《读书年代》延伸阅读 我的书话主题的最后一本书,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选择,我在这本书中寻找到的答案还是纸质书好。因为电子书不会扼杀纸质书,虽然纸质书具有保管成本高、购买费用高的不足,可是新技术下面的电子书,存储的载体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格式,一旦遇到黑天鹅,能幸存下来的只有纸质书。阅读纸质书,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很多的藏书,而这些藏书还是会遇到收藏的问题,古代的方法是以家族的形式传承下去,而现代的做法是把先人的书卖掉去交遗产税。我的藏书将来的命运会如何呢?
  •     对谈真是海阔天空,杂乱中带来点滴启示足够。近期还会持续关注阅读史相关~
  •     “要读兰波,不要读魏尔伦。” “我再重复一次:书就像轮子,一旦造好就没有改善的余地。”
  •     毕竟是对话,不严谨,隔膜太深,很多背景不了解。但和书相关的都很好看。
  •     嗷嗷嗷,我想要艾柯的藏书
  •     书这种东西已经完美了不可进化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