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会有的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44754863
作者:苗炜
页数:239页

作者简介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挨过艰难时世的咒语,也是杨大卫奋斗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吃到地球上最稀有的顶级美味。一次美食巡礼,他与朱海伦完成了两个吃货的隐秘相识。
不料杨大卫遭遇一场恶疾,几乎丧命。美人离去,重生的杨大卫也不得不 告别美食,仅靠简单烹制的食物为伴。吃得简单之后,他的欲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怀念起面包还未泛滥的那个年代。
《土豆烧熟了》
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为地图添上新的大陆和海洋,哲学家笛卡尔、牛顿变更心灵在宇宙运行的轨迹,但是谁发起了人类味蕾上的一次次革命?几百年前,土豆传入欧洲,贵族们起初只观赏它的花朵;番茄则被认为是不可食用的,因为人们吃它的叶子中毒了。
在那巨变频发的时代,西班牙青年陆亚烈跟随老传教士庞迪我,来到了中国南京。结识神秘的朋友之后,他们看到了三百多年后的地球仪,亲口尝到了炸薯条蘸番茄酱。在土豆和番茄的美味进化史之中,陆亚烈是被选中的那人,将见证诸多奇迹。

书籍目录

面包会有的
土豆烧熟了

内容概要

苗炜,1968年生,小说家。已出版作品《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黑夜飞行》、《寡人有疾》等。


 面包会有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1四年前,我在西班牙斗牛犬餐厅里吃下的第一道菜是“mojito甘蔗”,朗姆酒和薄荷叶子调成mojito,切成细条的甘蔗插在酒杯的碎冰之中,把甘蔗条抽出来嘬两口,这道菜就算吃过了。那一晚我要吃四十多道菜。我记得有一道菜,是棉花糖似的一张纸,上面点缀各式鲜花,吃起来带有花椒的味道。另有一道菜,是奶酪做成的大蛋,要敲碎了吃。那是我第一次吃分子料理,采访了大厨阿德里亚先生,参观了他的厨房,看到二十多人的厨师团队像变魔术一样准备着饭菜,晚上真吃起来,还是震惊于菜式的花样,吃到三十道菜的时候,我心中隐隐泛起一种罪恶感:我吃的太好了,我不应该吃这么好的东西。我的新小说《面包会有的》,就诞生于斗牛犬餐厅那一闪而过的罪恶感中。写这个小说本不用花四年的时间。其中有三年,我都在做准备,看有关吃饭的著作。比如杰克•古迪的人类学著作《烹饪、菜肴和阶级》,他考察烹饪历史,研究为什么欧洲出现了高级菜肴,非洲只有低级菜肴。他将食物消费上的差异与经济结构的差异联系在一起,揭示隐藏在口腹之欲下的阶级特征。从这本书里,我知道克伦威尔革命之后吃得很简朴,宴会上的剩菜都送给穷人;在15世纪欧洲出现印刷厂之后,美食书就非常流行,生产芥末酱的商人愿意让穷苦人看更多的美食书,然后能卖出更多的芥末酱。我的准备工作开始之前,可没想到食物是如此庞大的话题,更没想到有关食物的书竟然如此好看。比如《100个菜谱中的历史》、《高级餐厅的艺术》,再比如《战争之味》,讲二战中的粮食供应,每天摄入4000卡的美国大兵打败了每天只能吃2000卡的日本鬼子。再比如有一本书是叫《鸡喂饱了世界》,书中说,英国人1607年将鸡带到了北美殖民地,随后黑奴也到达弗吉尼亚。1692年,弗吉尼亚颁布法令,黑奴不得拥有自己的马、牛及猪,也不得打猎、捕鱼,但黑奴能养鸡。到19世纪,美国南方形成了这样的饮食传统——白人吃牛肉,黑人吃鸡。到一战时,政府鼓励人民多吃鸡,把牛肉肉送给前方的子弟兵。二战时,牛肉猪肉实行供给制,美国人只能吃更多的鸡。但是,养鸡业人士很有危机意识,家禽科学家霍华德•皮尔斯提出了“明日之鸡”计划,要培育出更大的肉鸡。此后的鸡,慢慢走向工业化生产,它们搬到了鸡笼中生活,打针吃药,长得快,又便宜。1950年代初期,大多数美国养鸡户,也就养200只鸡。这个数量跟古罗马时代差不多。在“明日之鸡”计划之后,一般的养鸡场要养上10万只鸡。由这本养鸡的历史书,很容易就读到《吃动物》一书,还有《杂食者的困境》。这样一本接一本,实在不知道读到什么时候为止。这样读下去,我都忘了我自己是要写一本有关吃饭的书。后来,有一位学历史的博士,告诉我,牛津大学每年夏天都会举办一次有关食物的学术会议,已经延续了30多年,每年一个主题,比如“鸡蛋”,比如“饮食与道德”,每年的学术论文都结集,她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是论文集的地址。我浏览了一下,决定尽快结束我的准备工作,否则我会淹没在饮食文字的大海中,再也没法动笔,写我自己的故事。2话是这样说,我还是没忍住看了看“饮食与道德”的论文集,因为我的小说,涉及到吃饭与道德感,我想从论文集中获得一些灵感。论文集中有一篇讲的是“斯大林的香槟”。1935年,苏联的粮食配给制取消,苏联开始大规模地生产香肠、鱼罐头、巧克力、奶酪等高级食品。苏维埃政府意识到,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人民需要高品质的生活。米高扬同志肩负重任,要审批香肠的配方,兴建巧克力工厂,监督葡萄酒的质量,他从美国进口了五条汉堡生产线,如果不是二战爆发,兴许MAC米高扬会取代MAC唐纳德呢。1936年,苏维埃决定,要生产社会主义的香槟。这项编号1366号的决议由斯大林同志签署。1937年,苏联的香槟生产量在50万瓶左右,政治局提出,5年之内,香槟产量要达到2000万瓶。我看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我年幼时喝过的“小香槟”,酸酸甜甜,气泡丰富。我还回想起我喝的第一口可口可乐,那是一个春节前的下午,舅舅带着我去白塔寺路口的商店,买了一瓶黑色汽水,我喝下去一口,立刻就喷了出来。我还想起我喝过的第一口奶昔,那是王府井麦当劳开业的时候。我还想起许多昔年的美食文学。其中一个叫《七把叉》。这个故事讲的是,巴西贫民窟里有个孩子叫热拉尔多,从小就特别能吃,十岁的时候就得了个外号“七把叉”,长大之后他经常去参加吃饭比赛,每次都获得冠军。终于有一次,他在比赛中吃得太多了,撑死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致认为,热拉尔多的生命极其精彩。我记得有一年我的叔伯爷爷从乡下来,在我家吃了十多碗米饭,我把他看作是大英雄。改革开放之后,这位叔伯爷爷得食道癌死了。如今,每年美国国庆日,纽约都会有吃热狗大赛。日本人小林觉拿过好多次冠军。日本最早的一次“大食大会”是在文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17年,日本江户有个“万八楼”酒屋,主人万屋八郎举办过一次“大食大会”,冠军是来自三河岛的三右卫门,四十一岁,吃了六十八碗米饭,佐以酱油三百六十毫升,亚军是来自浅草的和泉屋吉藏,七十三岁,就着五把辣椒,吃下去五十四碗米饭。日本人吃饭的器皿较小,但五六十碗米饭也够多了。那是二百年前,日本食用的大米还是只经过一次脱壳工序的糙米,颜色为棕黄色,这种“玄米”仍有一层皮层组织,煮的时间较长,口感肯定不如现在精加工的白米。大概是上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童话,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如果说美食文学要让你流口水,要激发你对美食的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做到了,我那时吃过烧鸡,但不知道苹果和鹅一起烤了会是什么滋味。老师在讲解这课课文时,希望我们对那个悲惨的小女孩抱有同情心,我的同情心没多少,那只烤鹅在我的头脑中不住地盘旋。雪白桌布,盘子,刀叉,烤鹅肚子里填着苹果,这一切都迥异于我惯常的美食想象——八仙桌、炖肉、肘子、带鱼、烙饼,即便是相声《报菜名》中的“满汉全席”里都没有这道菜。3早年间,我家里有一台“熊猫牌”收音机,方方正正,像一块砖头,有金属的质感。边角的黑漆磨掉之后,露出白色的塑料。这台收音机经历风霜岁月,出了毛病,总是以最大音量播放。我就是从这台收音机里听到了刘宝瑞先生说的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故事,讲的是朱元璋,和元兵打了一仗,逃出京城,一人一骑,又累又饿,在一座破庙前晕倒。恰好两个乞丐寄居庙中,就把朱元璋救起来。两个乞丐给朱元璋做了一碗汤,用的原料是白菜、馊豆腐和剩米饭,朱元璋喝了这碗汤,恢复了元气,就问这汤叫什么名字。乞丐说,这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打了天下,做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就想起了这碗珍珠翡翠白玉汤。传令天下,找到那两位乞丐,请他们到御膳房,做了好几桶珍珠翡翠白玉汤,大宴群臣。刘宝瑞这段录音中有现场观众,时不时发出笑声,他们听了这段相声肯定特别开心,他们喝过珍珠翡翠白玉汤吗?他们挨过饿吗?他们吃过什么山珍海味?我那时还想象不出,一个人当了皇帝,能吃到什么好东西,大概能买好多松仁小肚。我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对这样一锅汤有那么深的感情。我知道这个故事中有训诫意味,朱元璋觉得这汤好喝,大臣们未必喜欢,一个人的珍馐是另一个人的毒药;朱元璋穷的时候喜欢喝珍珠翡翠白玉汤,当了皇帝就不喜欢了。但是,一个故事,只听其中有什么训诫,那就没什么意思了。不妨想象一下,《珍珠翡翠白玉汤》是电视里的一档美食节目,一个穿白色厨师服戴白色厨师帽的胖师傅说:“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海御膳房的常先弟,今天我来给大家做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他一指旁边同样穿白色厨师服戴白色厨师帽的助手:“这是丰泽园的来师傅,他和我一起做这锅汤。”两人置身于一间亮堂的厨房,灶具厨具都泛着银光,常先弟说:“我们先取白菜叶,不用刀,撕吧撕吧弄碎了就行,再取一块豆腐,处理豆腐的关键一步是把豆腐放到阳光下暴晒,这个步骤要掌握好火候,要让豆腐发馊,又不能太馊了,时常闻着点儿。”助手端来一个大盆,里面装着豆腐,常先弟闻了闻,点了点头。然后开始翻检剩米饭,剩米饭有的焦糊,有的粘稠,常先弟把几颗米粒放到嘴里咀嚼,意味深长地点头:“剩米饭有不同的口感,我们要手抓剩米饭,让米粒更有弹性。”他把手伸到锅里,反复揉搓摔打剩饭,手背上沾满了米粒。助手坐上了锅,双手肃立,常师傅开始做珍珠翡翠白玉汤。屏幕上不断出现字幕,提示操作技巧。我承认,我很多年以后才在电视上看到美食节目,我不可能在听收音机的时候就想象出这些画面,但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确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从那台收音机里还听过两个故事,一个叫《一块牛排》。先是一个义正言辞的女声做简单介绍——各位听众,请听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一块牛排》,杰克•伦敦出生于美国破产农户家庭,从小就当童工,他亲身经历过资本家的剥削,痛恨资本主义制度。朗诵者是一个低沉的男声,讲一个叫汤姆的拳击手,上了岁数,要打一场比赛。他在家里吃晚饭,用一块面包沾着肉汁吃,两个孩子早早上床睡觉,根本就没吃晚饭。拳击手汤姆吃了面包还不满意,他问妻子——难道我吃不到一块牛排吗?他去打拳,赢了就可以得到三十块钱,可他没有力气。他本可以给对手致命一击,只要吃下去一块牛排,他就能挥出一记重拳。我听了这个小说,就记下有一种神奇的食品,吃了就有力气,吃了就能打倒别人,那东西叫牛排。我还知道,有一个地方,叫资本主义世界,有人有钱,有人没钱。没钱的人想吃牛排,牛排放在高高的玻璃柜子里,有一个高大的服务员冷冷地站在一旁。牛排放在高级餐厅的桌上,冒着热气,餐厅门口有两个石头狮子,你要想进去吃牛排,石头狮子就变成活的,把你扑倒。在当年的语境下,这个故事是要教育人民,看清楚资本主义的残酷,但很不幸,我看清了全部世界的残酷。我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另一个故事叫《西西里柠檬》,朗诵者是一个男声,却可以根据角色不同转换成一个类似女人的声音。男声是长笛手密库乔,女声叫苔莱季娜,两个人本已订婚,可苔莱季娜要进城去当歌唱家,五年之后,苔莱季娜成了一个著名歌唱家,进入上流社会,有一栋大房子,天天搞聚会。密库乔从乡下到城里去看望苔莱季娜,却不能进入正在举行社交活动的大客厅,他被女佣人带到了厨房,留下了家乡的特产西西里柠檬。这个故事好像是配乐朗诵,结尾处有一阵凄惨的长笛,这个故事在我不知道柠檬为何物的时候就把柠檬的味道传递给我了,那是酸的,酸楚的。让我心酸的是一个男子的绝望的爱情。作者安慰我们说,底层的男男女女保持了淳朴的本色,而走入上流社会的苔莱季娜却堕落了。我不太理解的是,上流社会明明是上升了,为什么在道德层面上却是堕落的呢?长笛手密库乔呆在厨房里,能听到客厅里红男绿女谈笑的声音,他难道不想去客厅看看吗?上流社会是什么样子呢?除了柠檬,他们还吃什么?4回到四年前的斗牛犬餐厅,那一晚,餐厅中还有一位客人,巴萨教父克鲁伊夫。我认出他之后就激动不已,侍者明察秋毫,告诉我们,少安毋躁,我们能得到克鲁伊夫的签名。我们吃甜点的时候移步户外,夜空下传来阵阵海浪声,凉风习习,甜点也有好几道。正吃着巧克力,克鲁伊夫走来,和中国客人打招呼。我赶紧过去跟他合影,告诉他,我十岁开始看足球,知道的第一个大球星就是您老人家。合影完毕,侍者送来一份“就餐证明”,那是当晚的菜单,有编号,证明我是那一年第7008号客人。我请大厨阿德里亚在菜单上签名,郑重其事地收好。我知道,我到斗牛犬吃饭,是去工作,要写出来给别人看。克鲁伊夫才是真正的客人,他到那里是去吃饭的。我们离开餐厅的时候,克鲁伊夫还吃着他的巧克力。一位侍者站在一株盆栽植物旁边,将他那一桌与其他客人隔开。克鲁伊夫出生于1947年,父母是阿姆斯特丹卖水果、蔬菜的小商贩,生活艰辛。他12岁的时候,父亲约翰因病去世,母亲在阿贾克斯俱乐部当勤杂工,克鲁伊夫跟着妈妈一起上班,看阿贾克斯队训练,发誓要当一个职业球员。他自小就营养不良,双腿瘦得如同两根筷子,成名之后也身形单薄,但动作灵巧,被喻为荷兰飞人。他帮助荷兰队成为世界顶尖球队,执教后,奠定巴萨的根基。简单来说,他是一个贫穷的辍学的孩子,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跻身于上流社会。他可以算是苔莱季娜客厅中的客人。我不是要介绍克鲁伊夫的生平,我想说的是,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重复这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拼搏向上,努力过上好日子,以期“吃香的喝辣的”。有一位哲学家写过一本《坏世界研究》,其一,人人都想过好日子,其二,资源有限。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我们必然处在一个坏世界当中。三十年来,我们时时感谢上苍,活在了一个好的时代,可以野蛮而自由地竞争,不像以往那样被永久地置身于被压迫状态中,我们不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坏世界,因为我们知道一个更坏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吃饱了之后,不会有任何愧疚,也不觉得自己亏欠了什么。我们听任自己的卑微,才过得心安理得。英国作家C.S.刘易斯在《魔鬼家书》中说,过去100年,魔鬼在欧洲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人类在贪食问题上做到了问心无愧,人们将暴饮暴食的饕餮之罪,变成了贪恋珍馐美味的生活品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嘴馋而感到良心不安。这项伟业在中国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回忆过去的苦日子,为了给今天的富足调味,我们害怕原料变质腌制熏制的食材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们津津乐道高级美食的传统,浑然不觉这里同类相食的残酷。“面包会有的”,这是电影《列宁在1918年》的台词,革命战士瓦西里安慰自己饿得半死的妻子时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等不到共产主义,也不打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但我相信以赛亚•伯林所说的——如果我们能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者食饱衣暖,扩展个人自由,抗拒不公,创造一个有尊严社会的最低条件,如果我们抱有一点点宽容,建立一点点法治和社会平等——这就是非常巨大的进步了。这个想法也会在杯觥交错中被遗忘。此文原载于腾讯大家
  •      8月份看到豆瓣新书推荐上有《面包会有的》这本书,当看到作者是苗炜的时候,我二话不说,直接在网上就买了。  看完后,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苗炜还是那么让人爱,爱得释手,那么让人恨,恨得牙痒痒。 故事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故事《面包会有的》: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在一个酒厂相遇,从此开始了两个吃货的吃行,不断找寻美食。可是好景不长,一场疾病让杨大卫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吃了,至少几年内如此。如此,杨大卫走向到了只素的生活,这反而让他回忆并怀念起小时候的那些日子,而她的女女也就是女主人公在这时也离开了。 第二个故事《土豆烧熟了》:陆亚烈随庞迪我来到了明朝时期的中国南京,这个西班牙的厨子可算开眼了,品尝着同一时期东方的美食,虽不住赞叹,心里由于受到上帝的“指责”,却觉得自己犯了贪吃的罪。孙大有却不在乎,该干嘛干嘛,沉静地令人害怕!最后,陆亚烈带着从中国学到的厨艺回到西班牙落叶归根。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他的另一本书《寡人有疾》。苗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种风格,叙述冷静,不矫情造作;冷幽默,并不只是为了让人笑;庞大的知识体系。 他不会刻意去营造一种观点或是氛围,却让你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他的主人公们说的话,做的事,就好像是他和你在面对面交流,也好像在听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叙述他这一生的故事。 就像红楼梦一样,故事的结局其实早在开头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面包会有的》第一章机器人测试那一节,“在这个智慧的机器看来,浅薄的人不曾想过什么”;“纵情享乐的时候,回忆一下苦日子的确能助兴,可她认为,人们不能在摇摆的过程中有丝毫的游离。一旦你在享乐之时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怀疑,好日子戛然而止,一场欢宴就到头了。”在 杨大卫在本该纵情享受的时候来了场忆苦思甜,这预示着他的好日子很快要到头。果不其然,一场突然其来(或许并不是突然,而是他放纵食欲的结果)的疾病让他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吃东西了,戒肉食的杨大卫,似乎也失去了性欲。同时,他也开始加快起小时候关于食物的种种事情,也多了些思考。上帝或许从来都是公平的,他在失去吃肉喝酒乐趣的同时,开始恢复他已经好久没有过的灵敏嗅觉。 《土豆烧熟了》:塞哥维亚的名菜“烤乳猪”到底是“怀抱式”还是“伸展式”,“偑偑”最后又出现在了教学外面的回廊上,也或许是陆亚烈,因为陆亚烈掉到了为猪所熬的饲料里而死。 或许是陆亚烈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余八在与它交谈。但管它呢,这不重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在看另外两本书《味道·第一宗罪》和《味道·人民公社》。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点,认为贪吃其实是一种罪。 嗯,贪吃确实是一种罪!  或许等到人人像杨大卫一样,生一场再也不能大吃特吃的病以后,我们就学会了节制。
  •     快半夜了,翻开《面包会有的》。开篇没多久就讲男女主人公去北京的一家破破烂烂的蘑菇火锅店,店主王蘑菇打飞的从广州通宵采来了荔枝菌,再打飞的回北京炒给食客吃。读那几段的效果就有点像看别人深夜在朋友圈发吃,生生把自己馋疯了。馋得不行,发微信问苗炜,“那个蘑菇火锅店,在北京真的有吗?” 他很快回复,“没有。” 原来是无中生有的一家店。又馋又恨,就骂他,“以后不存在的餐馆别瞎写,真伤感。”在伤感和饥饿之中再读了几页,读到男女主人公吃完那顿蘑菇大餐就中毒了,脑子不清楚,讲话疯疯癫癫。女主人公朱海伦半夜煲电话粥,先讲了疯狗咬人的故事,然后又罗罗嗦嗦去讲蘑菇了。苗炜这么写:朱海伦语速加快:“我在美国上学那阵儿,有一次去墨西哥玩,那边的神庙可有意思了,旁边的小商店卖可口可乐卖烟,顺便买蘑菇,我当时买了一小包蘑菇吃,然后就躺在树底下,听树叶给我讲故事,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故事,一棵树有几万片树叶吧,每一片都给我讲了个故事。我在树底下躺了一下午,晚上就好了。”这一段我看了十几遍,愣在那里。因为这是我讲给苗炜听的。三年前,在北京第一次见苗炜,也是夏天,刚下完大雨,地面成了池塘。从三元桥地铁站淌了一膝盖的水走到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部,见见这位副主编。一开始正襟危坐,规规矩矩谈自己正在写的东西和未来的打算。后来渐渐聊high了,一高兴就开始给他讲蘑菇。我记得讲完蘑菇之后,他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小说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说不准哪天就被他偷了。”****一本书出版之后,“作者已死”,现在,是虚构的女主角跳出来说话的时候了。如果朱海伦能够自说自话,她一定会怪作者记得不清楚,把她的话都歪曲了。她会说,马雅人的遗迹帕伦克(Palenque)坐落在一大片森林里,有着马雅文明最精致的雕塑和建筑,但是因为深山交通不便而游人罕至。可是,仍然有一些游客来了,从坎昆坐十几小时的旅游大巴,背着五十公升的双肩包,脸晒得红红黑黑,一看就是穷学生。穷学生走到景区门口买门票,一串小贩挥舞着要贩卖的东西在身边叫开了:帽子要不要?明信片要不要?水要不要?面包要不要?他们静静听着,不接口也不阻止。这么等着,再过一会,就会有一个小贩,手里即没有帽子也没有明信片也没有水也没有面包,悄悄走过来,低沉地问一声:蘑菇要不要。穷学生佯装镇定地点头,心中已经在欢呼狂奔,她跟随这个可疑的小贩若无其事地走进森林,绕了不知多少路,绕到了一棵大树下。树下有一个不锈钢大桶,掀开盖子一看:刚摘下来的致幻蘑菇正一片一片躺在蜂蜜里。她闻着蜂蜜的甜香,一时间恍惚,千辛万苦从坎昆跑来,究竟是为了这声名远扬的幻菇,还是为了这意外的蜂蜜。小贩打量着她,看看身板看看脸上的天真气, 最后给了她一个最小的玻璃罐,乘上一勺蜂蜜幻菇,问她收了十美元,嘱咐慢慢吃。玻璃罐小贩要回收的,于是也无处可去,就坐在树下,靠在树桩上,一口一口吃蜜汁中的蘑菇,整棵树活了起来,每一片叶子争先恐后地给她讲叶子的人生故事。不知道多久,她缓过来,天已经黑了,六小时过去了。小贩从她手里收走了玻璃罐,指点给她看,好多棵树的后面,她看不见的地方,是这种非法幻菇的种植园。小贩每天一早去那里摘蘑菇,泡在蜂蜜里,扁担挑着不锈钢大桶,悠悠来到树下。****然后朱海伦就愈加伤感了,这么一回忆,就回忆起了墨西哥太多吃的故事。每一个墨西哥城市里贩卖切片水果的小贩,都会把椰子橙子菠萝花花绿绿地摆进一个塑料杯子,然后,还没等她阻止,他已经在水果上狠狠地浇了一大坨辣椒酱。她怀着厌恶吃一口辣椒酱橙子,啊——真他妈好吃啊!就在这个卖水果小贩边上,另一个小贩坐在一麻袋上,麻袋口子打开,里面全是辣椒腌蚱蜢,小贩熟练地从蚱蜢堆里抓起一把,从指缝里一只只蚱蜢漏下,给她看成色,那架势真像个米贩子。她抓起一只蚱蜢尝味道,感觉和水果上的辣椒酱是一个味。于是她左手拿着一塑料杯辣椒水果,右手拿着一塑料袋辣椒蚱蜢,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去瓦哈卡的长途大巴。长途巴士到达瓦哈卡那天,正是朱海伦生日。和男朋友闹翻,才负气一个人旅行。想到生日得一个人孤零零过,伤心死了。当天晚上,漫无目的走路, 突然看到前面几条马路人山人海排队。上前问问,才知道是农业大省瓦哈卡一年一度最大的农业节,其中最重要的比赛就是……萝卜雕花大赛……几条马路成千上百个人排队,就是为了一睹马路尽头的露天展区,摆放着农民们自己的萝卜雕花作品。朱海伦于是顺着人流排队,大伙边排队边唱歌, 热闹非凡。排在她身后的一位中年女人听说她是第一次来墨西哥,就推荐她去墨西哥城附近的一座山上看帝王蝶,那时候正好是帝王蝶的交配季,中年女人说,全世界的帝王蝶都得飞来这座山才能啪啪啪,所以整座山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蹲着蝴蝶,密密麻麻,蔚为壮观。蝴蝶交配起来文静,两只蝴蝶叠在一起,一动不动,呆上几天几夜。而排在她身前的一大哥跟朱海伦聊起了家常,聊到后来朱海伦说今天是她生日,大哥说,“好啊,让我家里人给你唱生日歌!”原来他家里三姑四婶来了三十几个人,整条街都是他家人,围在一起,用西班牙语给朱海伦唱生日歌。 排了两小时队,终于看到了萝卜雕花,和朱海伦想象的截然不同,这里的农民实在是格局太大逼格太高手艺太好,当晚的一等奖作品雕刻的是Frida Kahlo的名画《两个弗里达》,就用红白萝卜雕,清丽脱俗,和弗里达的原画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再后来呢,再后来就果真依循那位中年妇女介绍的,千辛万苦跑去那座山上看帝王蝶的交配季。她闺蜜听说她一个人旅行,仗义从美国飞过来陪她。于是她们两个姑娘,到汽车站问从墨西哥城怎样能到El Rosario山看蝴蝶。汽车站的工作人员建议她们开车去,墨西哥城开过去三四小时就能到。朱海伦说她们不想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开车,还是希望公共交通。于是工作人员盯着地图踌躇许久,最后说不建议她们乘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不但需要一天一夜,七次换乘,还需要在一个贩毒猖獗的小城走上好长的一段路。工作人员恐吓她们:每天有多少枪战在那里发生,多少人被流弹砸死,多少妇女强奸失踪。然而……然而她们还是去了,换乘了七次车,在毒枭小城里心安理得地问路,甚至有一段还坐上了一部牛车(是的,赶牛车的小哥对不可置信的朱海伦点头,“这就是咱们村的公共交通。”)。很深很深的夜,朱海伦和她的闺蜜被扔在一个荒凉的小村,司机师傅说,在这个小卖部前头等等,过一会能来另一部小面包车,开盘山公路把她们送上山,然后她们找一个家庭旅馆借宿一夜,第二天起床就能看到满山的蝴蝶。她们两靠着两个大背包,手上拿着《孤单星球》指南,对这部盘山面包车能否到来将信将疑。不知等了多久,直到朱海伦突然叫起来,“看,是枇杷!”小卖部的深处,和好多其他水果堆在一起的,有十几个熟得快烂的枇杷。 这些中国枇杷怎么会出现在这么一个荒僻的墨西哥小村?在异乡久居,多少年没有吃过枇杷了呀,她和闺蜜两人乡愁突然而至,说话都有了颤音。当机立断把这个小店的所有枇杷都买下来,然后洗也不洗,就在衣服上擦擦啃着吃。 于是,当命运中的面包车终于姗姗来迟的时候,二十岁出头的司机小哥看到的是两个一手枇杷核的中国姑娘。面包车上没有其他乘客,司机小哥把她们的行李和吃剩的枇杷放到后备箱,示意朱海伦和闺蜜坐在前座和司机一排。司机小哥不会说英文当然也不说中文,看看闺蜜,又笑笑,又看看朱海伦,又笑笑,又看到了朱海伦手上的《孤单星球》。然后小哥一把抢过这本《孤单星球》,翻看着,再也没有要还的意思。黑灯瞎火的盘山路,车况堪忧的面包车,一个在认真翻看旅游攻略而完全没有看路的司机,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捏了把汗。一个多小时之后,这部不靠谱的面包车终于抵达了最终目的地,司机打开后备箱拿行李,发现枇杷已经撞烂了,血肉模糊,黏糊糊的枇杷汁挂在她们的背包上。司机为枇杷向她们道歉,然后飞快地抢过闺蜜的手机,打开拼写功能,在昏暗的月光下, 看着《孤单星球》的最后一页,吃力地拼下了这些英文:I want you one night with sex. 朱海伦这才恍然大悟,整个一路,这个只会说西班牙语的司机都在认真看《孤单星球》最后一页的简明英文/西语字典,想要把这句约炮的话用英文说出来。两个姑娘大笑,年轻的司机也大笑,然后他把黏糊糊的枇杷递给姑娘,腼腆地握了握姑娘的手,就开破烂面包车走了。朱海伦那个时候就想,总有一天,为了这些蘑菇这些枇杷和这些雕着弗里达画作的萝卜,她要把这些奇妙的旅行奇妙的人和奇妙的食物都写出来。总有一天。然而她没有把这些最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她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借口,言之凿凿,可是,事实是,她没有写下来。后来她又去了一次墨西哥,公司搞年会,在坎昆租了一个豪华的度假村。度假村大极了,整一个周末,这家公司每个员工都能住上一个独立的别墅。她穿西装、晚礼服、Sunday Dress、泳装,出现在公司规定好的活动里,侃侃而谈,像个木偶。她去度假村的海滩和团队做可笑的团建游戏,去度假村的Spa店和顶头老板一边被按摩一定谈工作。她疯狂地想念贩卖辣椒酱橙子的小贩,想念蜜糖里的蘑菇。她对自己很失望。****我。我无法评价《面包会有的》这本书,自从全书第28页女主角朱海伦讲出了本来属于我的故事,时空就开始扭曲了,似乎是我穿越进了一本小说。一道又一道菜,一家又一家也许存在也许瞎编出来的餐厅,虚构和真实之间的隔膜越来越薄。我总是在半夜阅读这本书,白天的时间不知怎么的,排满了应酬。半夜读完几章,躺在床上,很久都睡不着,真饿,饿着吃不到的美食,也饿着我的墨西哥、古巴、土耳其,饿着靠在树边,听千千万万片叶子讲故事的日子。昨晚又碰到苗炜,一起吃云南菜,蘑菇。点了见手青,正是他书里讲的能让人中毒的蘑菇。吃完淋了雨,不知是蘑菇还是淋雨,果然发起了高烧。迷迷糊糊,整个晚饭究竟讲了什么都给烧忘了,就记得苗炜撑着脑袋讲了句,“一个真实的事情,即使你不写,这个事情仍然存在着,没有消失。小说就不一样,你是给一个虚构的事情搭起了一整个世界,如果没有作者,这个世界就消失了。”虚构的朱海伦会感激作者给了她一个世界。即使在这个世界里,很遗憾,因为作者的记忆偏差,致幻蘑菇并没有像我经历过的那样浸在甜美的蜂蜜里。****就像所有有野心的关于饮食的故事一样,《面包会有的》在大谈了各类高档吃喝之后,开始讲禁欲和信仰。我觉得这一段处理得比较弱,导致结尾的落点相对较弱,但是我也无法提出更加具体的修改意见。我想,最好的法子大概是讲一个关于吃喝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又蕴含着关于节制和反省的意思。和所有小姑娘一样,小时候我幻想过有人向我求婚的场景。吃货我的幻想是,那人是在elBulli斗牛犬餐厅向我求婚的。鼎鼎大名的elBulli,在《面包会有的》这个故事里也被反复提到。我后来又想了想发现,其实无论是谁,只要是在elBulli向我求婚,我都会同意。大学有一阵子我一直查elBulli的网站,看关于这个餐馆的媒体报道,想象哪一天,我也会提前一年订餐,走上这条小径,吃上大厨Ferran Adria的四十道菜。然而,还没等到我去订餐的那一天,纽约时报新闻:elBulli宣布,因为做菜做得太用心而又不好意思提价,导致这家天天客满的世界第一餐馆严重亏损,关门大吉了。我当然非常伤心。作为安慰,我去看一个讲elBulli最后一年菜谱研发的纪录片,我还一个人跑去吃了elBulli关门之后西班牙排名第一的米其林三星餐馆El Celler de Can Roca,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让我停止想:可是elBulli关门了呀!后来我又回到学校,开始读研究生院。有一天我突然知道,本校有一节理科入门课叫Science and Cooking,通过对烹饪原理的解释来学习物理化学的基础。这门课的一大特色是,每周邀请一个世界级厨师来做公开的讲座。而elBulli的Ferran Adria大厨正在被邀请名单里。事实上,他的讲座是唯一需要凭票入场的一场,Adria的大名每年都让这个几百人的大教室挤爆了人。于是十月的一个晚上,乌压压几百号年龄种族体型各异的吃货坐在学校的大教室里饥肠辘辘地听Adria。事后我反思,那天这么多听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我想大部分人期待的是一种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的东西,或者用英文说叫food porn,用拍床戏的手法去呈现食物的食色生香。如何辛苦地去捕一条鱼,鱼死的瞬间眼睛的鼓动, 腮被取出来的细节,鳞片闪闪下落,怎样放上蒸笼,怎样淋上油,筷子如何戳破,第一口鱼肉溢出来的汁水。这样的手法就和讲述如何追女孩子,如何欲擒故纵,如何剥得精光,最后如何在她身上泄欲,没有什么区别。大家就想从这个世界头号大厨的嘴里听这些food porn, 当然不能是只讲普通的鱼,而是讲一些闻所未闻的罕见食材罕见做法。于是,Adria当然让听众们失望了。我所见过的西班牙人里面,他是最一本正经最没有幽默感的。更让人倒胃口的是,听众们很快发现,Adria不是一个笑眯眯随遇而安的美食家,而是一个严肃的博物学家。Adria说,自从elBulli倒闭之后,他专注的事情是试图编一个烹饪的百科全书Bullipedia,在世界各地收集,每一种食材有哪些做法。一朵花菜,中餐怎么做,法国怎么做,美国怎么做。他还试图把这个事做成一个wikipedia一样的开放结构,谁都可以不断增订。 他说,最近几年的研究,让他非常敬畏民间和历史的力量。他的语音刻板,没有起伏,一句话斟酌半天,再由翻译说成英文。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他用了三个多小时,到最后听众都走光了,三百人的大礼堂只剩下零星三十几个人。我问同去的朋友,感觉Adria讲的怎么样。朋友反而神秘地问我,猜猜今天中午Adria吃了啥。我猜遍市里所有高档馆子都不是,最后我朋友说,“是停在我实验室门口的美味中餐车!”****后来每次我去这家中餐车都会想起Adria,渐渐不再为elBulli的倒闭而可惜。Adria的光顾让我寻思这家餐车的与众不同。它没有停在餐车云集的广场,而是停在一圈理科实验室中间,等着疲惫苍白的中国博士们从地下室出来匆匆拔个午饭。它非常便宜,即使对于餐车来说,它的定价也太低了。正常餐车只有几种选择,它一下子提供几十种盖饭炒菜,还时常翻新。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中国移民家庭经营的非常亲民的利润低得可怜的餐车。有朋友来的时候我会去馆子吃午饭,心情好的时候我会坐在咖啡馆慢慢吃一个羊肉三明治,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去广场的餐车里点一碗越南粉,坐在太阳底下的彩色椅子里。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心情糟糕,天气差,需要飞快解决一顿饭的时候,我想到这家美味中餐车,并且感激它。最后一次吃这个餐车,我正在为毕业论文焦头烂额。去美味中餐车拿了个糖醋带鱼盒饭,走两步到一个理科教学楼底楼坐着吃。走廊里,有人正在打中文电话,一看原来是个本科生朋友,主管那个周末在本校进行的“中国论坛”。这个论坛经过几年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大佬嘉宾云集,观众一票难求的高逼格会议。我问他最近好不好。他说别提了,这一周都没去上课,为了这个论坛操碎了心。我问他刚刚跟谁打电话,他飞快报了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说这个家喻户晓的大佬不满意自己被安排进的平行论坛,想要换到开幕讲话,和一群钱更多人脉更广的大佬站在一起。他听上去很累,我听着他说也感到累。当一个大佬已经拥有了那么钱和荣誉和地位,足够他吃上无数顿elBulli,他居然仍然要在自己的凌晨时间打电话,希望能够挤进那个更富贵更有力的圈子。而美食,真正的美食,不是为了提起欲望,而是为了平息和放下。我怀念多年前在El Celler de Can Roca的那一顿午餐,惊艳至极的橄榄和西红柿,让我平息了对这两种食物的欲望。我也怀念那天在美味中餐车点的糖醋带鱼。听完我疲惫的朋友的抱怨,我打开饭盒,幸福地感到,我饿了。我拥有这一块糖醋带鱼,能够心平气和地享受它,就像世界第一名厨Ferran Adria。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旦你在享乐之时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怀疑,好日子就戛然而止,一场欢宴就到头了
  •     冯唐推荐的,前半部分对食物描写很棒,后半部分一般吧
  •     弃
  •     有点极端
  •     苗师傅不愧是老饕。
  •     苗师傅辞职后的新小说,食色,性也。
  •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     当时肯定是看到是美食题材的才想借来看看的,前一个故事很现实,饮食男女从开始到结束,美食是催化剂,后一个故事有点像寓言般不真实,宗教的意味让美食也体现出了别样的人生观,更引人思考
  •     人生际遇古今笑谈,都浓缩在食物里。
  •     第一篇4分 第二篇2分
  •     喜欢「土豆烧熟了」 想象力好吃到飞起~
  •     中国人吃饭这哪儿是吃饭哪,吃人生呢都。
  •     认真而专业的趣事 希望以后的自己从事着这样一份工作
  •     从容镇定信手拈来的两个「美食」故事,融会贯通美食历史宗教文化,苗师傅写出的调调是一股清流!「面包会有的」起初看起来会有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意味,看完竟是对食物有了敬畏感。「土豆烧熟了」的魔幻写法,真实、虚构交相呼应,亦真亦幻。
  •     面包会有的。
  •     魔鬼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人类在贪食问题上做到了问心无愧,人们把暴饮暴食的饕餮之罪,转变成了贪恋珍馐美味的生活品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馋嘴而感到良心不安。
  •     冷静现实而又光怪陆离。
  •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也期待见证历史。 他说,我们将看到美丽的东西被毁灭,这样的毁灭将一再重演,世间美丽的事物,在他们被毁灭之时,显得最为美丽。
  •     第二个故事实在是太扯淡了,教士变厨神,米其林三星估计是有了。
  •     2016.82 很有意思的书,更喜欢第一个故事。总记得中学时看过一本他的《向花季说再见》,纵然是作者同名吧,但百度却什么结果也没有。
  •     啊我给第二篇四星,有趣,一看就有功底的
  •     从味之道推荐来的,饮食小故事
  •     苗炜是很好的由城市味道的小说家,里面有王朔的影子,当然这种影子在很多北京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苗炜给人的感觉相当好
  •     面包总会有的
  •     头一篇,老男人之书,第二篇,惊喜。
  •     简单的迷人的自信!
  •     我只是随随便便那么一点开,却大开眼界,饿的人可别看这本书。不过书里一些观点我是不信的,避免浪费的途径不是那样。
  •     这么多年后苗老师终于写了一本我爱的书,we are what we eat
  •     在我读来是现实主义寓言。
  •     可以,这很苗师傅
  •     魔鬼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人类在贪食问题上做到了问心无愧,人们将暴饮暴食的饕餮之罪,变成了贪恋珍馐美味的生活品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嘴馋而感到良心不安。我们回忆过去的苦日子,为了给今天的富足调味,我们害怕原料变质腌制熏制的食材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们津津乐道高级美食的传统,浑然不觉这里同类相食的残酷。面包会有的,不要担心啦;土豆烧熟了,咱们开吃吧!
  •     看完第一个故事果断弃书,空洞无聊,不是一般的难看,评论说第二个故事不错,反正书我已经扔了,豆瓣第一个一星,那么多五星是花钱刷的吗?
  •     哎呀我们Ricky老头中文小说debut 但不是这么能吃吗为什么把活蟹放冰箱 被我们青蟹之乡斜眼diss//哎呀读完以后 深觉两个故事都让人欢喜又心悸 余韵是够了的。被白描式的错落时间写法粗暴地弄哭。真是奇怪了 看起来颇为冷情的笔法 写吃却那么好吃 写人世飘零也真如碎纸屑
  •     认真而专业的故事,总是迷人的,从寡人有疾到面包会有,苗老师维持了一个极高的智识水准和叙事的个人风格,去繁为简的民间讽寓故事体,前一篇想象力在地上乱蹿,后一篇想象力在天上乱飞。
  •     食欲和性欲,人的动物性从这里产生,又在这里升华。带你领略人之所以为人,在吃这方面的漫长进化的结晶。 美食和性,是人类本我的两大基础和终极追求; 美食和时间,是人类历史的两大永恒记忆,生生不息。
  •     下半部还没读完,但觉得上半部更有意思
  •     土豆熟了,开头读,感觉跟面包会有的,差太多了,读完后,还是一种没品尚完美味的感觉
  •     伪美食家
  •     活色生香~
  •     好奇怪的小说,内有各式食谱,不明其所云。
  •     “他抚摸着她的背部,说这一块大概就是西冷,这一块大概就是菲力。朱海伦按住杨大卫的肚子,说这一块就是肉眼吧。他们两个人互相指点,像指点着一头牛,认清一头牛的各个部位,然后互相品尝”。
  •     好玩儿
  •     通过美食讲述人生。
  •     有意思的故事,第一篇写得活色生香,第二篇写得缥缈虚无。
  •     肥肠好玩 第二篇写南京的虽然没什么南京地方特色但看得我很高兴.....
  •     看完两个篇章,我一直在思考食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     食物是人类永远的情愫,吃这件事情上被赋予太多的意义,男欢女爱,家国天下,人生哲理,都与口腹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     很好的两个故事。文字真是奇妙的东西,有时候让人饥肠辘辘,有时候令人伤感满腹。人和食物,万事万物,到头来都是平衡的。
  •     两篇文章真是把美食写到了极致,但又不显刻意与做作。第二篇文章充满想象力,总夸古今又包揽文理史哲,琴棋诗律。 PS 每次看到 作者错把 不以为然 当 不以为意用 就会使得对本书的评价大打折扣。
  •     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苗炜老师可能是做生活类文学太久了,饮食男女那些弯弯绕绕异常娴熟,文章整体非常地轻,信马由缰,写到哪算哪,在第二篇“土豆烧熟了”中这种感觉尤其明显。读起来很散,文字里的信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所谓反讽也不见得多深刻,就像一个不惑之年稍有些经历的男人,在闲暇时说的或轻或重的话,点到即止,半分油滑半分恳切,朦朦胧胧没有定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