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求法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108029515
作者:邢肃芝(洛桑珍珠) 口述,杨念群,张健飞 笔述
页数:374页

后记

震惊世界的驱汉事件发生以后,我们这批国民政府的官员,包括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交通部直属拉萨电台、教育部直属拉萨小学各机构一百多人被迫撤出了西藏。当时经印度撤出的这支队伍本来可以走岗拖,借道锡金,从那里乘吉普车沿着平坦的大道直达印度的噶伦堡。但印度的商务代表以岗拖没有足够的住宿条件为理由,拒绝了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这一批男女老少只能骑马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几天艰苦的行程才抵达噶伦堡。在噶伦堡,我们受到了当地华侨团体的盛大欢迎,并为我们安排了舒适的住处。不久我们来到加尔各答,由当时中国驻印度大使罗家伦设法将我们从印度送回中国。蒋介石此时已经撤退到了台湾,国民党政府名义上迁到了广州,由阎锡山主持内阁。这时逃亡到印度的国民党官员越来越多,由于在新疆的国军将领陶峙岳率部向解放军投诚,许多忠诚于国民党的官兵由南疆逃亡到了印度,他们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历尽种种艰难,有的为了保存性命。

作者简介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通汉藏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记忆十分惊人。我们初次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所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年从他进入西藏开始,入藏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面已然退色,翻开它,一帧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矾-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兰老人的心愿。

书籍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童年记趣
乱世记忆
初入佛门
大明寺出家
种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学教育
初闻密法
第二章 入藏缘起
汉藏教理院
传法上师
太虚大师
准备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师传奇
福缘轮上的向领江
二十五个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贵人
雅安风情
炉城观俗
紧要关头贵人相助
骑马抵达折多塘
泰宁的喇嘛寺和农业实验区
道孚素描
炉霍的奇人趣事
闻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战火
独一无二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风情
两个不寻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关卡
江达受阻
查验香疤的烦恼
藏兵护送登山
藏军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萨
西藏纸币
从谭兴沛的遭遇说起
山中奇趣
在罗隆宗巧遇刘曼卿
硕督汉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区别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庙
牛厂娃讲笑话
难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达见闻
拉萨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进三大寺当喇嘛的学问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机构
铁棒喇嘛与习武喇嘛
五部大论与四种格西
上下密院与噶丹赤巴
拜师学经
结场辩经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愿节
降神的习俗
三大寺的汉人喇嘛
第七章 汉藏关系
拉萨的汉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贵族
噶厦和西藏的官吏制度
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的驻藏办事处
第八章 咱日山朝圣
圣山的传说
山南路途中的见闻
辅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顶的遭遇
深山遇袭
莲花生大师显圣
尧西朗顿的趣闻
第九章 后藏考察
从拉萨到聂塘
曲水到龙蚌宗
巴朗宗的贵族之家
前藏统治的日喀则
那塘寺的风貌
达拉与朗拉
朝拜神奇的萨迦寺
农产区至拉孜
彭措林——觉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国势力
金刚亥母寺的传闻
返回拉萨
第十章 西藏办学
重返内地
蒋介石见到了一位汉人喇嘛
衔命返藏
入关涉险
国立拉萨小学小史
藏兵被殴风波
应邀访问尼泊尔
他心通喇嘛的预言
驱汉事件和噶厦政府的通牒
恐怖笼罩的城市
撤出拉萨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编辑推荐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是原书的修订版。口述者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一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芝老人的心愿。

前言

本书自二00三年一月第一次出版后,即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兴趣及出版界的关注,购书者甚为踊跃,两岸三地的诸多学者及专家们就此书提供了精彩的书评。两年多内,本书在书市销售一空,陆续有很多读者询问何时会再版。本人因此于二00七年八月与三联书店接洽再版事宜,蒙三联书店欣然允诺,令本书得以顺利再版。再版书中,大部分的人名与地名经过重新核对,尽量改用现今的标准汉语翻译,同时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本书的笔述者张健飞与杨念群二位先生为此付出辛勤劳动,三联书店编辑郑勇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及再版鼎力支持,始终如一,对此我一并致谢。出乎我的预料,远在欧美的读者亦对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读者相继打电话来要求访问我,我一一谢绝了。其中有一位英国读者两次飞来洛杉矶登门拜访,其诚意令我无法拒绝。二00六年八月他初次登门拜访,告诉我他本人爱好西藏的宗教及文化,曾是黎吉生(H.E.Richardson)的学生。这使我回想起一九四八年我从西藏回南京参加中国边疆教育会议时,曾到当时英国驻拉萨商务处申请路经印度过境哲孟雄的签证,黎吉生即是当时英国商务处首席代表。他在西藏居住多年,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是当时英国驻西藏政界的名人。他听说西藏拉萨小学办得很出色,希望和我这位校长见上一面。为此他专门设宴邀请我及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全体官员参加。我们见了面,从此相识。他于1947年印度独立后退休。时至一九五九年我来到美国,他正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以后回到英国继续教学工作。交谈中,这位英国读者小心翼翼地询问我:当年英国势力企图入侵西藏,你恨不恨?我说当时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有志振兴边疆建设,故看到英国人有侵藏之心当然十分气愤。第二次来洛杉矶时,这位英国读者随身带来了很多他收集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西藏照片给我看。我们谈到了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大典,那是在一九四0年的二月七日和八日两天。西藏地方政府将中央政府特派主持坐床仪式的吴忠信委员长排在第一日参加,也就是大典的正日,而把英国驻锡金省长古德(sirBasilJ.Gould)排在了第二日。事后这位英国代表在向英国政府的报告“Reportonthediscovery,recognitionandinstallationofthe14thDalaiLama”中,流露出被西藏地方政府冷落安排之忿忿不平之鸣。更有趣的是这位英国读者还去访问了当年拉萨的英国商务处办的小学校长,这位校长依然健在,住在匹兹堡。当他们翻着泛黄的照片,回忆那段尘封的历史时,这位耄耋老人竟未能忘记当年他的竞争对手,他回忆说我当时“很年轻”,“学校办得很好”,并委托这位读者在见到我时问上一句:恨不恨他?我听了抿嘴微笑。其实振兴边疆教育是我们办学的目的,而使英国人所办的学校关门,倒也并非我的本意!回顾历史兴衰,我对他强调:西藏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从唐代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始,汉藏关系从未中断,盛清时代并设有驻藏大臣。尽管以后因满清衰落、中国革命,汉藏关系曾一度中断,但自黄慕松代表国民政府至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后便设立了中央驻藏办事处,恢复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主权地位。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进入了新时代。英国读者听了我的这番话,频频地点头表示同意。今当本书再版之际,略书旧事,作为本书再版序。

章节摘录

童年记趣我于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于南京,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兄长,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的父亲是个商人,在南京和宝应县城经商,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我的全家祖辈虔信佛教,父母亲常年拜佛,叔父也是出家人,在扬州平山堂大明寺担任方丈。小的时候母亲带了我去看望外祖父,外祖父见我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将我带在他的身边,就这样我跟随外祖父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童年。外祖父的家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只相隔几条街。外祖父姓沈,在宝应县城开了一间衣店,买卖旧衣服。那时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大部分的衣服来源于县里的当铺,当铺给顾客三个月的时间赎回所当的衣物,如果三个月过后顾客不来赎取,当铺还可以再延期三个月,到了六个月时还没有人来赎,当铺就可把衣服自行处理,卖给衣店,衣店把这些衣服转手零卖。因此每当宝应县城当铺中的衣服到期没有人赎回时,当铺就将这些衣服交给外祖父的衣店。这些衣服有不少是质地上等的货色,因为不好的和不值钱的衣服当铺是不会随便接受的。在我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个十分守旧的人,他思想非常保守,而且为人很固执。外祖母则为人和蔼,勤劳贤惠,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妇女。外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也就是我大舅,从小在家受尽了外祖父严厉的家教,终于有一天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离家出走逃到了上海,从此不再回家。次子,即我的小舅舅,不是我外祖母所生养,而是外祖父早年在外面有外遇时的结果。他长得很英俊,但喜欢成日在外面游荡,或许是受不了外祖父的管教。大舅出走后,外祖父为了防止小儿子步老大的后尘,将一条铁链子拴在他的脚上,只让他在屋子里活动,不准出屋半步。我那时只有四至五岁,不明白为什么小舅舅脚上要戴锁链。去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小舅舅因为不听话到处跑,所以外公要把他锁起来。那时候还是军阀割据的旧时代,父母可以随便管教子女,没有任何法律的限制。到了小舅舅该结婚的年龄,外祖父为他迎娶了一位苏州姑娘。新娘子容貌漂亮,也十分贤惠。但尽管成了家,小舅舅却依然被外祖父强制锁在家里,没有活动的自由,只能与妻子相伴,终日生活在自己的小房间内。眼看着小舅舅被关在家中无所事事,外祖父便要他练习裁缝手艺,白天给人家缝制衣服,到了晚上就和妻子睡在同一个房间里。我这位小舅母为小舅生了一个女儿,可是产后没有多久,她便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就死在和小舅舅朝夕相处的房间里。那时我年纪还很小,记得小舅母去世的时候,我坐在小板凳上,好奇地向小舅舅住的屋里张望,只见小舅母很安详地躺在床上,邻居们来来往往,为她换上寿衣,准备装入棺材。发丧时小舅母的娘家没有任何人来,大概她是个穷困家庭的女子。小舅母去世以后,外祖父心里明白他再也拴不住小儿子的心了,于是主动去掉了小舅舅脚上的锁链。获得了自由,小舅舅如出笼之鸟,远走高飞,从此就杳无音信,留下了自己幼小的女儿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当时我的外祖母已经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外祖父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尽管外祖父对自己的儿子十分严厉,但对我这个外孙却非常宠爱。他教我认方块字,读百家姓,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我的记性好,有时外祖父不记得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就来问我,我准能帮他找出来。自从外祖母去世,小舅舅出走以后,外祖父便不再做买卖,靠放债收利钱生活。附近做买卖、开饭店的人都喜欢向他借钱,于是外祖父每个礼拜就要出去转一圈到各家收债。靠着利钱的收入,我和外祖父生活过得相当不错。记得不少饭店欠外祖父的钱到期不还,外祖父收不到钱,于是就干脆带了我去这些饭店吃饭,爷孙俩吃完了也不用付钱,抹一抹嘴就走,饭钱从饭店欠的债里扣除。到了我八岁的那年,外祖父去世了,临终前他一把火烧掉了手上所有的债据,从此与乡亲们两不相欠。我童年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我的家乡是军阀孙传芳的势力范围。大约在我六岁那年,北伐军打到了江苏,与孙传芳的军队在运河一带激战。这一仗打下来,孙传芳大败,记得那时国民革命军使用的武器非常落后,不少士兵手里拿的是长矛或钩镰枪,全凭湖南人强悍勇猛的士气冲锋陷阵,打败了强敌。孙传芳曾经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懂得军事,占据了江南富庶之地,号称五省总司令,势力强大。当时他的一部分军队驻扎在宝应县,我和外祖父出门时常看到军队在操练。不久,孙传芳联合了山东军阀张宗昌的力量反攻国民军,一直从徐州打到瓜州。这时南京的指挥官是白崇禧,指挥国民军在南京与镇江之间的龙潭再次大败孙传芳的军队。这一次孙传芳的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潮水般地日夜兼程向北方落荒而逃,路过宝应时,我看到团长坐在轿子上被人抬着,士兵则是一路抢劫而来,可以说是遇店便抢。这天我父亲正好出门办事,劈面遇到一伙刚抢完布店的败兵,正在把抢来的布匹装在一辆黄包车上准备拖走,见到我父亲,不由分说便当场抓了壮丁,强迫他拉着载满布匹的黄包车随军撤退。父亲脑子机敏,没走多远就推说肚子痛要上厕所,乘机钻入一条小巷溜回家中,逃脱了与家人离散的命运。后来我听说有的乡亲被抓壮丁后,被迫拉着抢劫的钱财从上海随军一直到了山东。孙传芳经过这一次失败,再也无力东山再起,以后隐居在天津居士林学佛,最后被一位女子暗杀。

图书封面


 雪域求法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5条)

  •     http://zhangmingbk.blog.163.com/blog/static/111950652200681891341674/ 《读书》2003年08期  大约是在八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正在就学的老童生,闲暇时间比较多,书看得相当杂。一次旅行,在火车即将要开的时候,上来了一个身穿袈裟的老和尚,大约有六、七十岁的样子,恰好就在我的上铺,硬卧列车的上铺高且险,见他有点不方便,我就将下铺让了出来,老和尚平淡地道了谢,坐了下来。不过因此我们谈了起来,他是僧人,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三界之外。好在我还看过几本佛经,记得只言片语,因此总能接上几句,逗起老和尚的谈兴。火车在咣啷咣啷地走(那时还没有提速),我们在叽哩咕噜地谈佛论经,最后,要熄灯前他告诉我,现在他正在跟某活佛修习藏传密法,灌顶一次,胜过读经几十年。  临别时,他预言我早晚要入空门,因此给我留下了地址,告诉我他的身份,记得好像是五台山龙捧寺的住持。回学校以后,不知怎么就对藏传佛教来了点兴趣,当然,我并没有野心探究藏密的玄理,只是想弄清楚藏传佛教的来龙去脉。于是去了几趟雍和宫,找来若干介绍藏传佛教的书看,忙活了一通,横竖就是弄不明白,随即也就放下了,显然我不是老和尚预言的个中人,资质有限,连这种门外的东西都弄不明白,更弗论升堂入室了。  不过,虽说是已经放下,但一旦读书涉及藏密,提到活佛和灌顶,甚至出现达赖、班禅的字样,心里还是有点怪怪的。这种感觉,终于在因朋友之赐,吞了一本书之后基本消失了。  说是“吞”名副其实,因为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连口水都没喝。这是一本口述史,记录了一个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国外势力的策动,西藏地方政权对内地心存敌视的条件下,凭着两脚走进西藏的汉人的故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西藏的三大寺获得最高佛学学位的汉人喇嘛的传奇,一个身为国民政府高级官员的喇嘛在西藏办学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们解剖和展示了那个神秘的饱浸藏密文化的西藏,告诉了我们许许多多连做梦都想知道,但却无从知晓的那个时代西藏僧俗两界的细节。  在人们的印象中,宗教几乎都跟政治有着不解之缘。成千上万的宗教教派初始的时候,也许只是教主“借教敛钱”或者“借教成名”,一旦成了点气候,无一不在政坛短兵相接,做铁锤的有,成铁砧也有。佛教在诸宗教中,大概要算是最为软性的一种,凡是笃信佛教的国家,国势往往不昌,大概是过于慈悲为怀,缺乏攻击性所至。在中世纪,佛教对政治的干预远远抵不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甚至连昙花一现的拜火教和摩尼教也有所不如。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沙门不敬王者”的旧习逐渐在王权的威势下消尽,连最痴迷佛门的皇帝,对佛教也不过是用来当工具而已,梁武帝总是玩着要当和尚的游戏,但毕竟没有真的出家,武则天佞佛,但却让俊俏的小和尚给她做面首。凡是佛教势力一大,占了过多的资源,就会生出灭佛的“法难”。不过,即便如此,并不等于佛教界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佛界只是退到了一个合适的清客位置,依然对俗界的政务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西藏。西藏佛教进入得比内地晚,但发展的势头却要猛得多,最后居然形成了僧侣直接掌权的政教合一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和平解放。口述史的主人邢肃芝老人,在内地就已享高僧之名,而进入西藏之后,又获得了藏传佛教最高的佛学学阶——拉然巴格西。使得他无论是佛教处于清客地位的内地,还是在处于主人地位的西藏,均能占据一个显要的高位势来介入政治,为我们留下了袈裟与权杖关系的最好注释。  邢肃芝老人出家的那个年代,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都处于宗教势力消退的势头上。老人童年出家生活的回忆无疑是准确的,寺庙不仅会遭到军警的骚扰,而且连记者也会欺负到和尚头上。更大危险来自于办学堂的热潮,老人第二次出家住的种善寺,就因当地乡绅的办学热情,被强占了去,连一向号称灵验的菩萨也被从大殿里搬出来,堆在院子里。实际上,这种毁庙办学的现象,从戊戌维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到了清末废科举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在西人东来的过程中,中学的节节败退,也累带着佛教和道教等本土宗教成了落伍的宗教,其教义和轨仪似乎只剩下了“迷信”的意义,而其僧团和寺庙更是只有浪费资源的价值。这种源于现代化的毁佛势头,搅杂着传统的道学精神,来势相当凶猛,以至于佛教界不得不更加依赖于有权势的军阀政客,施展灵异的左门旁道,以求自存。佛教对世俗权力的依赖,无可挽回地堕入了更低一层次。  正像邢肃芝老人口述史里说的那样,风头最劲的太虚法师,既要借助张学良的力量保护陕西的佛寺,还要答应去蒋介石的小小的祖庙雪窦寺担任方丈,更需要将一堆军长师长甚至国民党中委纳入自己的门下。佛教的高僧大德,要为军阀政客做升迁法事、做护国(集团的命运)法事、平安法事,许多赫赫有名的军阀,像赵恒惕、孙传芳、刘湘以及书中提到的四川省长王陵基(书中提到的是他的号王芳洲,似有误,应为方舟),都是那时节大开法会的主儿。更有甚者,有时佛教还直接作用于军阀集团对内部的整合,比如湖南军阀唐生智,就在擅长藏密的顾法长的参与下,让全军将士受居士戒,练成了一支“佛军”。  当然,这一切只是象征着佛教的式微。从某种意义上讲,邢肃芝老人的老师太虚法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努力,以及一向看不起藏传佛教的内地佛教界引入藏密,都可以说是佛教界某种挽回颓势的尝试。正是由于这种尝试,年轻的邢肃芝有缘接触到了藏密,从而引发了他雪域求法的念头。  从年轻的邢肃芝的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虽然佛教在式微,但对佛学的探求在近代知识界却出现了一个高潮,这其中,既有杨仁山、欧阳竟无以及支那内学院师生的努力,也有马一浮、章太炎等人对佛理探究。已经在僧俗两界小有名气的邢肃芝,之所以放弃眼前的尊荣,甘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险,尝艰难跋涉的苦辛,步入一个完全不可知境地,应该说,支配他行动的也是知识界佛学探究的冲动。  在西藏,虽然藏传佛教与内地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样一边是与世俗功利的紧密纠葛,一边是对佛理佛法的孜孜追求。与内地的清客模样不同,佛教在西藏是唱大戏的主角,喇嘛教中的花教、白教、红教和黄教各个教派,谁跟权力靠得近,谁就占主导地位,到了清代,西藏早已是黄教的一统天下,藏地喇嘛教黄教教派的最高领袖——达赖和班禅分别是前藏和后藏的实际统治者。不过,在邢肃芝入藏的时候,达赖已经挤走了班禅,控制了全藏。西藏是个贵族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佛教的社会,这两个基本点决定了西藏政治的特色。首先,西藏的统治者是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的,100多个世袭贵族家族构成了西藏上层社会的主体,他们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和庄园,拥有对领地农奴的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俗界,只有贵族才有可能成为政府官员。其次,西藏又是个佛教的世界,高级僧侣不仅是社会的精神领袖,而且拥有最高的世俗权力。而他们本身也是另一种形态的贵族,虽然大多无法从血缘上世袭传承,但通过活佛转世,同样可以以寺庙为基地,成为传世的贵族,一样拥有领地、财富和农奴,甚至拥有武装,事实上也是封建领主。对于世俗贵族,信奉佛教是他们之所以可以做贵族的合法性依据,他们不仅要皈依佛祖,布施和供养僧侣,而且要绝对服从宗教领袖,一旦他们有人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就可能被革除出贵族行列。对于僧侣贵族,他们虽然是通过宗教的渠道获得的贵族身份,但却只能依从世俗的领主方式才能存在。  西藏地方政府被称为噶厦,或者是噶厦政府,噶厦由四位平行的噶伦(类似于宰相)执政,四噶伦中,有一个僧侣的席位,三个世俗席位。噶伦以下,基巧、宗本、代本、甲本都是僧俗并设,有僧官有俗官。这种僧俗混合的政府官吏体制,俗官由贵族担任,僧官则由喇嘛接任。由于担任僧官的喇嘛不可能在血缘上世袭,这样等于是在贵族社会里面为平民另辟了一条升迁的小道,平民可以做喇嘛,然后通过投靠僧官,刻苦学习慢慢熬上去。平民当然大大地多于贵族,做喇嘛的平民更是多于做喇嘛的贵族(平民做喇嘛,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西藏的民俗),所以竞争性无疑是很强的。平民出身的喇嘛必须具有相当的资质,不仅精通密显两套佛学,而且医卜星相都通才可能被僧官看上,看上以后,还要学点做官的公文书写。  虽然佛教充盈于整个社会,但官场上却没有因此什么道德掩饰,所有官的获得都要买,而且是明码实价。一个噶伦多少钱,一个宗本多少钱,所有想买的人都清清楚楚。买了之后,上任再利用手中的权力把钱捞回来,而且加倍。当然僧官也不例外,想要做官都得公开地买。喇嘛做官自然得靠当僧官的师傅来买,徒弟做了官,再加倍地孝敬回来。总之大家都是在做投资—回收的买卖,无论僧俗。不过,对于贵族而言,大的贵族,领地多,收益丰厚,自然投资的本钱也大,所以一般来说官做得也大,小贵族只有投靠了大贵族,或者有其他的机缘,才可能置身高官的行列。自然,所有的官,最大的卖主就是达赖喇嘛,虽然他不一定亲自料理这种买卖,甚至可能并不知情。  由于进入了权力中心,所以俗界所有的权力斗争,宫廷阴谋,打打杀杀,佛教界自然也都卷了进去,有时候甚至连达赖班禅也成为受害者。分裂西藏的阴谋虽然跟某些国外势力有主要的干系,实际上佛教界的某些领袖也堕入其中。为了适应掌握政权的需要,佛教界最大限度地被武装了起来。在内地只有少数寺庙才有的武僧,在藏地普遍地存在,这些习武的僧人不习佛经,不守戒律,却要象士兵那样习武操练,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实际上是僧兵。遇有战事,各寺都要象领主一样,派自己所属的僧兵参战。佛教的基本戒律就是不杀生,但由于在游牧的藏地,绝对的不杀生无以为活,所以在传入之初就已经有了变通——杀大牲以救小生。而由于操纵权力,又不得不来第二次变通,由那些不谙佛理的习武僧来操办杀人之事,任由他们堕诸恶道,从而换来“真正的僧侣”的清净。  甚至,权力和金钱也侵蚀到了佛学的领域。在西藏,凡是佛教中人,除了习武僧之外,都要研习佛理,就是大小活佛和达赖班禅也不例外。学习佛理需要获得佛学阶位,不仅要熟悉佛教的经典五部经论,以及黄教祖师宗咯巴的理论,而且要善于运用经典解答各种问题,最后通过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的考试答辩才能如愿。一般的喇嘛当然需要学习,因为没有学位不仅只好做低级喇嘛,而且也没有机会担任高级僧官。大小活佛也要学习,因为得不到学位,他们就名不符实。但是,在三大寺的学习状况,往往跟你的权势和财力密切相关,因为在寺里不仅吃住请师傅授课都要钱,而且只有有财力放小布施(给自己学习单元的喇嘛施舍钱粮),才能免于做杂务,也就是说才好安心学习。有权势的活佛们,往往动辄搞大布施,即全寺甚至全部三大寺的僧侣每人一份茶饭和钱,所以,随着布施能力的增大,活佛们通过考试的难度则降低,至于最大的几个活佛,他们的考试只是走过场而已。这样,同在三大寺学佛的人们就分出了三六九等,最低等的是不仅要承担各种杂工义务,而且还要为别人服役挣钱才能维持学习的;高一点的是能够做小布施,免除杂役,可以专心学习的;再高一点的,不仅可以免除杂役,而且还能雇人服侍,最高等级的当然是那些学习期间依然仆役成群的活佛们。邢肃芝就是内地政府和一些财东的支持下,才放得起小布施,得以专心学习,获得了藏传佛教的最高学阶。  不过,尽管直接掌握权力,使得藏传佛教界让人看起来很是不那么清净,但其实跟别的地方一样,也存在着研习佛理的热情与虔诚。几乎所有沾濡过佛学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佛学的确堪称诸神学中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能相当限度地满足人们求智的需要。尽管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庸俗化的倾向一直就存在,而且有时还很强烈,但佛学却以其深邃的人生哲学和平和的论理精神,吸引着士大夫。可以说,自魏晋以来,智者近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一直延续到近代。藏传佛教虽然很有些神秘色彩,西藏原来的本教的因素也在佛教中有所反映,但其佛学的固有吸引力却并没有丝毫减弱,甚至可以说,藏传佛教对教义的讲求,对佛理的探索还更加在意。直到今天,佛学界还公认,学习藏文是进一步深研佛理的前提,道理就在于藏文佛典之博大精深。正像邢肃芝老人介绍的那样,在西藏三大寺求法的人们,对所有的五部经论,不仅要个个研习,而且要求反复背诵,烂熟于心。其用功程度,大大超过内地的学佛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处于藏传佛教顶端的佛学重镇甘丹、哲蚌、色拉这三大寺,在神学的研修上,更接近于近代的研究性大学。每个寺庙就象大学本部,下分成大的学区札仓,札仓则由更小的学习单元康村组成。每个学员都有具体的导师指导,寺庙、札仓和康村三个层次的结场辩经,有点类似于课堂讨论和学术讨论会,经过反复而且平和讲理的辩难,学业自然会更加精进。这种学习体制,让人很容易想到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确比较容易出学理型的人才。  在很久以前,一位藏族学者就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在西藏,喇嘛是唯一的文化创造者。这话当时我并不太理解,现在我明白了,在西藏,佛教不仅是一般人升迁的唯一途径,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好智慧的人们的心灵需求。不少平民通过当喇嘛,进入寺庙学佛,做上僧官,变成了僧侣贵族;也有不少的平民通过做喇嘛的修习,多数是一边为人佣工一边修习,最后修成高僧大德,(自然也有躲进深山进一步修行,从此在俗界消失的痴迷者)。因此,佛教在精神和世俗两个方面,将西藏的精英(包括贵族的有志之士)吸引了进去,因此自然拥有最大的文化创造力。不仅如此,佛教在西藏还有另外一层的意义,佛教在自己名义下,笼盖了一切文化。在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传入之前,中世纪的所有学问几乎都包含在了佛教里面,凡诸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医药等等,都是僧侣的专利,僧侣,既是社会的上层也属于下层,正是他们中的精英,决定了西藏文化的走向。而导致佛教吸引精英、笼盖一切的原因,恰恰有佛教在政坛上起主导地位的因素。  邢肃芝老人是位智者,他的智慧,不仅仅是因为他通晓佛家经典,掌握了数百种的密法,而在于他明了佛家的真义,恰在于太虚提倡的“人间佛教”四字。离开了“人间”,不管是遁入深山也罢,修成一道红光也罢,总之是不见了踪影,不见了踪影,对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佛教的真谛,不是逃世,也不是避世,而是入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有善业恶业,佛教自也难免。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纵有十力精进,得十地正果,也须在人间吃苦。正因为如此,邢肃芝老人在学成了之后,开始了出入僧俗两界,亦官亦僧的生涯,争得了国民政府最高层的支持,凭借自己在藏地佛教界的优势,招徕内地第一流的师资,在西藏办学,以文化教育交流的形式,抵御国外势力的大规模渗透。虽然,由于时局的变幻和中央政府政策的失当,使得老人当年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这种尝试,在今天也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实梦幻泡影就是历史,历史总是跟权杖与袈裟相伴而行。  信夫?  2003年5月7日,sars肆虐时分,于京北清林苑。
  •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作者并不擅长文学修辞 看起来有点流水帐的感觉 不过内容十分真实细尽对于了解西藏的民俗贵族宗教交通政治以及民国时期佛教寺院的情况非常有益和大部分描写1900以后时代的著作一样,本书让我们领略到民国时期的种种风貌--辛酸与猎奇兼有。所以我觉得,不论对喇嘛教感兴趣与否,如果想了解民国中后期中国西南地区的情况,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     I've read the 1st edition and it's great, but I couldn't buy it cause it's not available at that time.Surprisingly, the publication reprinted it again last year, so I am wondering what do they mean "(修订本)"?Does it mean anything sensitive has been harmonised?

精彩短评 (总计77条)

  •     法师八年后从藏地归来,到南京就娶老婆,没给读者一点预警,也没有任何解释,这样真的好吗?为什么要娶老婆,说说看嘛,说了又不会死。
  •     不错。但怀疑很多是虚构的
  •     简直不能再有好的一本书。作者经历三次进藏,从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各方面将西藏风物、人文尽述,真实又有趣。作者机缘合适,得到密宗密法,考取拉然巴格西,真让人敬佩!!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以汉人的眼光来看待藏传佛教的信仰以及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解读,很多细节值得慢慢揣摩。
  •     拿到书觉得封面有点旧有点脏,有点失望。但大略的看书中的内容后觉得还不错。
  •     二手书摊上淘的,比较琐碎但还算有趣。
  •     了解另外一面的西藏,佛教
  •     很个性的一部个人史,因为是口述的笔记,所以文字浅显易懂。早期在各个寺庙中生活、辗转求学的经历很有趣,侧面的就还原啦一个较为真实的佛学环境。但是,同样的作者也有些很让人不得理解的生活做法。比如,后来突然娶妻,说是只为有人能够帮助其赡养母亲;还有后来回忆了很多饭局,全都事无巨细,如果普通的聚会提几笔也没什么,都是些与这个委员长,那个政要的饭局,一笔一笔还真清晰啊。
  •     这本求法记 你更多的是从中看到藏区的地理和历史包括国民党时期的宗教历史情况,略带藏传佛教的基本背景。至于藏传佛教的具体内容,会有所落空。
  •     这书我是看中标题了,可是看来只是一部自传体的游记吧,具体的密法没有写出来,可能这个也没法写,但是书名是写着求法记啊,而且书印刷的字太小了,看着很累。价钱倒不便宜,三联书店有名。
  •     哎
  •     这本回忆录的好处在于主人公不是政治人物,内容相对客观,回忆得更多是自己的“见闻”,而非自己的“行为”。在这一点上,比张 学 良、李 宗 仁他们的回忆录更有意思。此外,值得称道的是,主人公在那个时候就有拍摄的习惯,为本书增添了很多趣味,加一颗。卓越这次把本书与《艽野尘梦》放在一起推荐,还是有道理的,尽管个人觉得后者的包装、宣传有点过度。
  •     新书拆封,打开书页,扑鼻而来的是一阵特别的香味。书中的内容,如这书香一般,清新可人。
  •     历史,宗教,反映民国汉藏关系的一本好书
  •     我是在书店看到买的,有长辈信佛,打算买给她,上网来搜。怎么说呢,对佛教略略知道一点。佛经看起来,要么是古籍,不知所云;要么是现代人写的,过于直白,象毛泽东的语录,没有美感和号召力,受众恐怕有限。而(雪域求法)不同,一个有深厚佛学功底和人生历练的大德,娓娓道来,神秘而又实在,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门。于是知道在生存非常艰难的雪域,有一批人热忱的坚持着对信仰的学习和修持;而富庶的江南的我们,在日益丧失对佛学的热情,佛学好像也变成了间或膜拜的对象,不是心灵历练的方式。不过不接受或了解佛教的人,看了这本书或许会有疑惑。因为有些东西太深奥了,即使对我来说也是这样。还有西藏的生存方式,对于出生江南的人来说,也许会觉得恐怖而奇怪。而本身就出身边疆的我,默默的看,默默的想,知道,都是真的。
  •     大时代大地理大宗教。只是作者的世俗是我没想到的。也许大入即是大出吧。
  •     雪域求法记
  •     在路上祈祷
  •     靠着上个月出差多,终于在飞机上读完了这本书,记得是在泉州时孤独哥向我推荐了它,昨天在拉萨和曾在塔里木河畔一起露营的兄弟重逢,就在刚才,正在云游四方的田氏父子又打来电话问候,突然就怀念去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和那些短暂相遇的人。
  •     这个家伙太懒了什么都不想说。
  •     值得看看,了解藏传佛教的一本好书。
  •     个人主观描述太多,有点《罗生门》。
  •     对于希望了解当年西康省历史和喇嘛教文化的人来说,是一本绝佳的好书。
  •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有诚意。
  •     康藏上流社会了解指南。想要混得好,必须打进上流社会的圈子。
  •     看完目录就开始想象这个口述者究竟有怎样传奇的一生。但看完全书反而觉得,所谓传奇,只有在群体的背景中才显得突兀;对于具体的个人,不过是好赖过完这辈子而已,有何出奇。
  •     藏文化神秘 藏地旷远 刑老真学问
  •     读完一半想到一句话,如果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     个别细节不符事实。一,238页说蒋向马步芳赠送40万大洋请马互送灵童,而史实则是西藏政府向马先后支付了约44万大洋的“过路费”以求马放行,后蒋以贺礼方式送藏方40万以作补偿。二,343页讲《西藏七年》作者亨利·哈拉于1959年与达赖一起逃亡印度,而实际上哈勒在解放军入藏前就已离开
  •     汉人修行藏传佛教的口述史
  •     173页,为其经历所震惊,此时无法入读,待来时再读
  •     经典是能经历时间考验的
  •     内容好,长见识!有些图片很难得。
  •     在Kindle上看完的. 在贫弱的中国, 邢肃芝还能花费大量财力到西藏去, 处处逢源, 非常值得一看.
  •     阿弥陀佛
  •     中华传统文化, 感觉也就佛学 有很多新奇之处
  •     这本书在单位的内网上有人推崇,所以买了,还没读,应该不错。物流神速,晚上订,第三天上午就到了。两天不到。
  •     好书。
  •     本书将20世纪上半页西藏的重要历史事件都串联起来,进藏的路途与陈渠珍、庄学本等人对康藏风土人情的描述多有吻合。三者又恰好是分别通过口述史、回忆录和日记这三种方式带有私人性质的方式记录,相同时代背景下个人的经历在空间上重合却又相互独立,成为近代汉藏交流史上难得的个体记忆。作为口述史的《雪域求法记》在被记录的同时就融入了历史学者的理论框架,所以书本的结构和选取的素材更具可读性和史料的价值。
  •     猴年读的最后一本书啦,在愉快的心情中结束了这么有趣的一本书,真的很幸福。以后有机会希望能到萨迦寺去看看。
  •     很有意思的读物
  •     书是好书。送来的时候我买的所有三联出版社的书都是损毁书,书脊严重损坏。joyo的配送还专找下班时间送,为的就是你不能亲自签收验货~~你说我要是下班能签收我写单位地址干什么= =。再看joyo免责果然是签收后不管,唉,三联的书质量一般都不错,我不清楚是joyo出货的问题还是快递的问题~反正很失望。估计此评价见不久天日~在joyo买了多年书,从来没出现送几次都是下班送的状况,也从来没出过损毁书籍送过来的事情~唉,这么好的书,生生破了相。
  •     和《一位藏族革命家——巴塘·平措汪杰》一并在Kindle读完
  •     可以不同角度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变迁
  •     佛家来口述西藏的近现代史,独一无二。鞑靼西藏旅行记一书可作为参考书。
  •     一直觉得藏传佛教很不可思议。这书也解说了不少不可思议的事情,人文方面的,佛法方面的,求法方面的,际遇方面的等等,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还让人寻思:美好的人生,要靠自我的身心修行。
  •     居然沒有我買的版本。
  •     民国时期西藏佛学见闻录 对于喇嘛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     从作者小时候讲起,那时候江浙地区的和尚啊寺庙,寺庙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后面的还没看
  •     描写了当时的西藏 很好
  •     打破了藏传佛教的神秘,,,都是很入世的东西嘛。对西藏民俗的客观描述。佩服口述者的记忆力!
  •     非常好的书,隐隐有大唐西域记之风。真实记载了老西藏的宗教历史,我买了好多送朋友,不管是否信佛与否,大家看了都很欢喜。本书非常客观的描述了三四十年代西藏的情况。书中,随着作者行程,对西藏的人文地理、民族关系、宗教发展娓娓道来,因为作者精通藏语和藏传佛教,故对近代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权描述得入木三分,展现了落后的农奴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对生产力、民族关系的极大破坏。对西藏的近代历史感兴趣的人,务必一读;对藏传佛教向往的人也务必一读;在藏区旅游生活的人也有必要一读。如果把本书和“喇嘛王国的覆灭”一起读,会对西藏历史有一个更客观具体的了解。学习藏传佛教的人,应该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藏传佛教实际情况,拨开云雾见光明,免为奸僧误导。补充:末法时代,穿僧袍的 魔到处坑蒙拐骗,dl的人对过去的很多落后的事情也是闭口不谈,试问,一个中世纪般的政教合一政权怎么可能是香格里拉般的世外桃源?? 如果要拜密教师傅或者了解西藏、了解密法,一定要读此书!!!
  •     书类确实不如当当
  •     二读。朴实大气,根基深厚。
  •     最近读过的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书。一本珍贵的口述史。历史上有独特经历的人很多,能记录下来的少之又少。另外也让我这个一直自诩为离宗教最远的人多了一个看待藏地、宗教、信仰的视角。
  •     好书
  •     是一本了解西藏喇嘛教的好书,缺点在于现在的版本纸张薄,字体小,印刷质量大不如前。
  •     一本真正的好书,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历史,一幅反映近现代西藏宗教史、民族史、社会史、民俗史、经济史的画卷,一段传奇人生经历的电影式回放。
  •     远比王尧《走近西藏》和柳升祺《西藏和西藏人》细致生动。因为作拍亲历中央政权易主之前的西藏十年。每一条路作者都用脚量过,许多重要人物作者都曾结交。亏得当年的日记和照片,才留下这么一部鲜活的西藏历史。
  •     口述者记忆力惊人,而且于藏地的政教关系的隐曲知之极深,故而有非常难得的史料价值。藏地的社会运作方式太离奇了,实在难以想象,似散发远古冰寒气息,笼罩天地的政教合权的巨兽。
  •     读到中间感觉有很强的功利心,放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不得而为之,否则能不能安全到达拉萨都是个疑问,文中对藏传佛教的学经方法做了很详细的阐述,首次入藏路上的风土人情有很详细的描述,让我对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西藏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一个对西藏以及藏传佛教的启蒙,一直以为那里是蒙昧未开的地方,没想到西藏人其实是看不起汉族的。神奇的地方加神奇的年代,好想知道这位邢肃芝是否还活着,若还活着就100岁了。
  •     2016.12
  •     纪实的部分挺好看
  •     电子书老贵了,慕名而看略失望。可能是对“早慧少年被方丈们争相延揽入私庙做继承人”型故事反感,且本人对藏传的成见也未因此减弱,倒是太虚法师令人印象,法相太萌
  •     有意思
  •     以僧侣的视角去看待那个时代的西藏
  •     口述者的个人经历很传奇,从书中各个情节推算,他也是人情练达均擅长之人。不管是在当时中国还是西藏,在佛教内要获得一定的名望,都需一定的经济支持,需要有人打理生活潜心修佛,不为温饱苦恼,不然就有可能陷入到无支持的这“做法”和超度及打点一些社会关系上不脱身;西藏的佛教更不用说了,五大部得学个15年,才有机会考巴西格,考完巴西格进密院需要2年的时间,在密院学习3后,才有机会当上“堪布”,还不谈其中若干次的大小布施,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支持,从这条路上走下来不可想象的艰难。
  •     好看
  •     一本了解西藏的口述史书。
  •     这是一个可以作为教材的书籍,也可作为学习密法的字典用。
  •     值得一读,求法不容易。现在学佛法太容易了,就不珍惜了。顶礼大师。
  •     看完压抑 /难受 /迷茫
  •     不错的了解西藏的历史书
  •     翔实生动
  •     《文史资料选辑》第79辑陈锡璋遗著《西藏从政纪录》中载:"拉萨小学校。…,校长第一任是王信隆,一九四六年起为邢肃之(中统特务)。"又载:"中统 邢肃之,镇江人,原在哲蚌寺当喇嘛,法名碧松。一九四五年回重庆,拉拢上陈果夫,一九四六年回拉萨,当上拉萨小学校长。"
  •     看的玩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