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镇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4740753
作者:(美)桑顿·怀尔德
页数:180页

作者简介

【悲得有温度,喜得有锋芒。平凡、琐碎之中可见生命的威严与意义。】
美国现代戏剧的灵魂人物与先驱、三度普利策奖获得者桑顿•怀尔德扛鼎之作。
低入泥土的视角,清浅极简的笔触,讲述小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平凡中存在的庄严与幸福。
1938年普利策戏剧奖作品,现代叙述体戏剧的典范。牟森、吕效平、史航 推荐。
【美国戏剧巅峰之作】
《我们的小镇》是怀尔德1938年创作的经典话剧,以两个家庭为主线,叙述了一群普通而快乐的人,生活在一个恬静而平凡的小镇,平平凡凡地经历着出生、成长、婚育和死亡。当因难产离世的女主角艾米莉的灵魂回到曾经记录着她的笑声的地方,她才猛然发现,那些平凡和琐碎,那些平淡和简单,是那样的美好和珍贵。
☆ 它只讲述了一件事:生活本身。
☆ 三幕剧:“日常生活”,“爱情与婚姻”,“死亡与永恒”,生命的所有流转。
☆ 它绝不仅仅是一部属于美国的戏剧。它抓住了所有生命的共通体验。
☆ 设定的时间是二十世纪初,但这个时间却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 格洛佛角属于我们所有人,可以是我们的小镇,亦可以是每个地方的小镇。
【经典流传,日久弥新】
☆《我们的小镇》是除了莎士比亚戏剧之外,美国上演得最多的一部剧,多家剧院保留剧目。
☆ 赖声川、王伟忠《宝岛一村》致敬之作,其创作源泉即来自《我们的小镇》。
☆ 上世纪八十年代埃德加•斯诺夫人访华时曾在北京亲自执导过该剧,盛况空前。
☆ 夜雨剧社每年清明节固定上演的剧目。剧社借这样一部戏剧缅怀逝者、心存感伤。
【内含《漫长的圣诞晚餐》】

独幕剧,深具日本能剧的极简叙事美学。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中,部分场景的技巧灵感来源于此剧。
【怀尔德官方网站】

www.ThorntonWilder.com

书籍目录

《我们的小镇》
前言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后记
《漫长的圣诞晚餐》

内容概要

怀尔德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是唯一同时荣膺普利策戏剧奖和小说奖的美国作家。作为剧作家,他更是与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齐名,并称为美国四大现代戏剧家。怀尔德为美国现代戏剧的灵魂人物与先驱,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后一位寓言家”。
怀尔德家族与中国缘分深厚。他的父亲曾任美国驻华总领事,怀尔德曾在烟台念过书。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带有中国气息的哲思,如因果、平凡是真、活在当下。
译者但汉松,1979年生于湖北咸宁,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南京大学英文系,业余从事文学翻译和书评写作,译有托马斯•品钦《性本恶》,书评散见于《书城》《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目前主要为《纽约时报中文网》从事“读读小说”专栏的写作。


 我们的小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桑顿·怀尔德初看第一幕是没有很大的触动,看完之后发现整个故事是在平淡之中显出魅力。首先是舞台经理的设置,这个类似于画外音是角色,提醒观众戏剧的进展,也分离了戏剧和观众的距离,是符合布莱希特的戏剧化理论。以舞台经理为全知视角,整个小镇的看似平凡的故事都带有宿命的意味。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新郎新娘在婚礼前的恐慌。这段描写真实得让人不得不反思。临近婚礼才发现自我的恐慌,对未来的无知,对承担责任的恐惧。平凡的日常故事的每天重复,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在我们的小镇后面还有一个剧本,叫做漫漫的圣诞晚餐。这个故事是不断的重复晚餐的画面,几代人的重复,从姓名到人生,但一切看似单调的重复的意义在哪里?人生是否永远是复制?
  •     帕帕尤斯基在评价怀尔德的戏剧形式时这样说道:“对于怀尔德来说,形式并非不重要,但是,由于每一出戏剧都有强烈表达的主旨,怀尔德只能不断去寻找合适的形式,以求完美地表达自己的主题。结果就是他得努力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现舞台上的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 在独幕剧创作的一头一尾,怀尔德借着《漫长的圣诞宴》和《快乐的旅程》独特的主题,成功地对这两种要素进行了新的应用。斯丛狄认为《漫长的圣诞宴》一剧的主题是时间。他看到贝雅德一家人的桌边谈话中总是跃动着时间及其流逝和停滞的母题,比如“妈妈,时间会过得很快,你几乎不会觉得我曾经离开过。”或是“我不想让时间走得更快,不要太快,谢谢。”时间的飞速流逝确实是剧本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法语教师和法语文学研究者,怀尔德不会不熟悉普鲁斯特和他的“时间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与《追忆似水年华》和《情感教育》们不同,怀尔德并没有停留于叙事一个人的一生,一颗敏感的心,而是将一个代表性的家庭,放在了一段小小的历史之中,去追问这时间背后的意义。如果不从怀尔德的神学视角来看待这出戏剧,《漫长的圣诞宴》几乎可以被称作现实题材版的《等待戈多》,两部戏的过程都是一种“行进中的停滞”,两部戏的结局都回到了它们开头的地方,戈戈和狄狄走回了那棵树下,露西亚和罗德里克搬到新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顿圣诞晚宴,来诺拉成为又一个贝雅德妈妈,如同全剧的开始,在一个一切崭新的环境里,一个老人回忆着从前。《圣诞宴》的表述看起来更加绝望一些,戈多也许明天就来了,但贝雅德一家却似乎要把这样的历史再活一遍,一遍又一遍。怀尔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这是存在之车轮,生命形式无止境地轮回,但重要的是,在这机械的活动中,会有别处的力量介入来改变这一切。”这正是清教徒借以“象征论”来理解人生的方式:生命在不断地轮回,也在不断地前进,每一次重新出现,这其中的人和事物都得到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怀尔德在《漫长的圣诞宴》中并没有对这种新的认识表现出盲目的乐观,当他首次将注意力转向普通生活时,他的确看到了生命西西弗斯般地反复后呈现出的一丝荒诞感。此时的怀尔德更像阅尽一切繁华体验到生命虚无的所罗门王:“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尽管贝雅德一家每周都去聆听教堂布道,活在信仰传统里,这样的信仰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超越自身苦难的信心,当突如其来的死亡临到这个家庭,露西亚与吉娜韦弗两次说出了这句话:“只有时间,只有流逝的时间可以治愈这些伤痛。”他们也没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崇高的意义:“上帝啊,在这个小镇上你只有喝醉才能忘掉这里有多无趣。”九十年的时间里,贝雅德一家在舞台上过着还未被哈瑞特和艾米丽用死亡照亮的生活。《漫长的圣诞宴》不只是关于时间的神秘剧,还是一曲平庸生活的哀歌。从第一部独幕剧开始,怀尔德的“代表性家庭”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登上了舞台,直到《快乐的旅程》,《我们的小镇》和《九死一生》都采用了此方法。基督教神学思想是如此强烈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理解神话的方式,也影响着他理解生活的方式,使得他笔下的人物都如同一个现代版的“人人”。在“象征论”的视角下,宇宙中的一切都成了神的寓言,而他要做的便是如先知们一般将自己所领受的启示以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怀尔德在《漫长的圣诞宴》中如此成功地扩充了舞台时间,然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形式创新,他只是尽力要将人类的历史压缩起来,从而使观者超越日常的琐碎认识到生命的规律。在这部戏剧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里,他“将包含九十年的叙事性蒙太奇转变成了一个绝对的戏剧事件,从而赋予其连续性,使直接的时间体验成为可能。”借由这天才的创造,怀尔德在舞台上成功展现了上帝的视角:“主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   
  •     马阳杨/文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对诗人下了逐客令,卢梭则将剧作家视为耗费社会能量、骄纵个人心性的巫师,其立论所在,都把矛头指向了“模仿”。他们秉持对本真生活的强健信念,只不过在柏拉图那里,仍有至高的“理念”悬立其上,而对于卢梭,“人的本来状态就有它的乐趣,快乐来自于他的本性,来自于他的劳动、交往和需要……它遗忘了自然简单质朴的天真之本来的乐趣”。卢梭见不得任何形式的虚假与矫饰,他觉察到了戏剧中感性的泛滥、蔓生,这种不加节制的宣泄往往只能召唤出既有的情感模式,而无法触发新鲜异质的心灵体验,他甚至断言——“当人们表面上聚集在一起,为剧中虚假的爱情和死亡而有所感动时,就会忘记它本来是对生活的一种变了形的模仿,它只是暂时满足了人的幻觉或想象,使心灵朝向一个危险的方向,以为这就是生活本身。”模仿,旨在以虚出实,复原一个人情世态尽皆还魂的纸上王国。书写的征途往往会衍生奇异与癫狂,作家既不能就此做出精准的预测,也无法左右这种写作情绪的流溢,他们间或耽于言辞,偶尔惑于表象,醉心于文本中的情力与张狂,不愿或不屑照实托出生活的平实乃至局促,虚构赋予了作家在现实这块诡谲不定之地上的治外法权,艺术的真实击溃了生活的真实,而为卢梭指摘诟病的,正是这种素朴精魂的湮灭。桑顿·怀尔德不是戏剧舞台上最初的实验者,皮兰德娄在1921年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中便着手探讨“元戏剧”的可能性。怀尔德所要挑战的是1930年代的百老汇,刚刚从大萧条中缓过神来的纽约市民,谨守的依然是循规蹈矩、不越雷池的传统戏剧美学,怀尔德选择从这种凝滞且让人倍感倦怠的古老趣味中突围,他试图借助戏剧的直观和互动性来重绘“真实—虚构”的疆界。在这种暧昧的辩证环绕中,写实的真意不甘囿于文本内部或者舞台之上的清晰、可辨与栩栩如生,对于受众而言,体验意义上的“真实感”取代了经验意义上的“真实度”,成为衡量此种塑形、重构、再现妥帖与否的标尺。模仿的神圣尊崇地位开始松动,它不再被视为文学的根基,那种被如影随形、并行不悖的存在之物,被降格为含混的变量,有时作为一种技巧,有时作为一种策略,有时作为一种透明的修辞,作家一边精心地构筑全息仿真图景,一边自我暴露、自我剖析。在怀尔德的笔端,戏剧从单纯的揭示现实进阶为多方位的干涉、重述与赋名,他选择了与卢梭相异的路径,但同样消解了“模仿”的天然合法性,无怪乎唐纳德·马奎里斯称颂怀尔德“将美国戏剧带进了20世纪”。《我们的小镇》开场的背景时间是新世纪伊始的1901年,像所有那些安详静谧、不受打扰的美国小镇一样,格洛佛角有着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态系统。无论是青年远走他乡、老人魂归故里,还是佳偶天成沐浴圣意以结同心,小镇上的诸般事宜,形形色色,都渗透着一种浅淡而不易散去的仪式感,似乎想在传统不可避免的凋零和生命无可挽回的消逝中镌刻一丝存在的庄严。小镇的日子恰是一轴淡墨的世情画卷,如斯徐徐展开。如果说有什么外力能暂时地打破这种旋回往复,拉出一道弧线,调整格洛佛角的节奏,易轨而行,那么主导变局的无疑是爱与死亡。怀尔德所要应对的局面简单却棘手——他必须在一种古老的文体中处理更为古老的母题。对于爱情,怀尔德竭力保持克制,艾米丽与乔治比邻而居,漫长的年月里他们彼此凝视,萌生爱意。只是,乔治和艾米丽似乎从未直应内心涌动的情思,而是依着小镇式爱情游移低回的拍子互相试探,怀尔德表现得很耐心,却仿佛是一场磅礴飞扬的雪落在躁动不安的火山口,矫饰失真的宁静,过犹不及的掩饰,一切都因着道德想象的规训而显出刻意的寡淡以至于失却了本初的深情。怀尔德陷入了传统庞大的阴影中,他技巧纯熟地铺展出一段寻常不逾矩的小镇情事,乔治、艾米丽的声音中回荡着新英格兰爱情伦理的幽灵,也正是因为这过于老练的手法,使艾米丽与乔治的演绎像挽歌,似乡愁,宛若应景的追魂曲,却惟独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这恋旧的迷你盆景,这收纳了菁华而枝叶不得绽放的植株,最终在与死亡的相遇中释放了它蓄积的全部能量。怀尔德假手死亡——否定性力量的终极形式,将乔治、艾米丽那景观般的爱情拉出了平庸的泥淖。艾米丽因难产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像灵敏的消音器,恋人絮语、婚礼插曲、旁人评述,怀尔德费心陈设的布景,凡此种种,都失了声,褪了色,无一例外为缄默的悲剧所吞没。乔治与四岁的幼子自始至终没有出场,这一留白捍卫了怀尔德名作家的声誉及水准,它平衡了前述的虚与委蛇以及那好似预先编排的仿真爱情。已幻化为鬼魂的艾米丽甫一登场,一句“你们好”,陡然将彻骨的伤逝和孤独染满纸页。风起了,它带走了怀尔德精心结撰的寓言,带走了灵光一现的机心,带走了满篇的各式意图,也带走了浮浅的冗余,带走了精审敷陈的匠气,带走了引人落泪的种种铺排。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缺失,一种当事人无力发声的缺失,一份轻盈却落在我们心底实处的爱情。朱利安·格拉克尝言:“作家是一些近视的人,或老花的人,在前者那里,前景的事物纷呈而出,异常明晰,偶尔便如奇迹一般,哪怕是贝壳的珠光、布匹的纹理也不会错过,可是,远处的一切却都消失了。至于后者,则只会抓住风景的巨大变更,解析裸露大地的表面。”怀尔德不以摹刻或再造大场面见长,对人生的纵深、存在的真意似也无探寻的意向,他是近视而不眼拙的人,生活的幽微之处犹如涓涓细流从他的笔端漫溢四散,人物不经意的言语间,氤氲的淡然和况味喷薄而出。就在我们的神经受着这温润的浸洗,近于微醺时,却被某个瞬间所刺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你总是沉浸在自我中心的激情里,不过是无知和盲目罢了。 一气读出来感觉真好。
  •     有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没有。
  •     直到死亡一幕,才了解这部剧的伟大。
  •     这就是生活本身,没有冲突,没有戏剧性,却是就为永恒的存在。
  •     平凡生活中的崇高
  •     怀尔德的剧本很有意思,也很有哲学意味。一部《我们的小镇》,既写出了共同体的怀旧情感,也写出了单个人的命运多舛,正所谓以小见大却依然细致绵密、感人至深。如果该书有译者的序言和译后记会更棒。
  •     最喜欢的剧本
  •     正如同人生不能随时喊cut,看这个本子需要连续。已然做好未来某天重读的准备。“有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没有。” 晚安。
  •     但但路人转粉系列
  •     “每一分钟,每一分钟生活的意义”
  •     向死而生,最后一幕的转折让前两幕所有的琐碎都有了意义,才明白其实以前从未读懂‘珍惜’,生活经历了痛苦、思考过死亡才似乎看得了些生活的真相。生活可能在别处,也可能不在,但生活一定在此刻。
  •     一本小书,剧本。上一次看外国剧,还是4,5年前站在新华书店看完的阿瑟·米勒《都是我儿子》。短,可能我欣赏能力不够,暂时更喜欢附后一部《漫长的圣诞晚餐》。
  •     大一上
  •     《我们的小镇》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是浓浓的质朴风,它甚至让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对,它太容易引起共鸣了,怪不得在很多地方演出时会让观众落泪,没错,它就像是在描绘你,我,他的生活一样,历历在目!当然,这部剧的表述形式也让我觉得很新奇,特别是舞台经理呼唤角色出场以及退场的设定,让我发现原来戏剧还可以这样写啊,当然,我也可能会把它认为是作者的无意为之,总之,这让我觉得很有创意!《漫长的圣诞晚餐》也让我对作者对于时间的把握感到惊讶,时间是流动的,而演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变换头上的假发,走向黑色入口以及从新生出口推出婴儿车等等场景的调度来将时间的流动展现出来,作者所描绘的也是普通的生活,四代人,时间的变迁,语言非常质朴,我却从中体会到了深深的记忆的凿痕,让人动容!
  •     有一点小津安二郎的感觉:削减戏剧性,更多的人生况味。然而我不太喜欢他的时间展开方式,有点过于上帝。我明白这就是他的方式,但这不是生活的时间,也不是回忆的时间,用这样的时间讲述生活有些残忍。
  •     脆弱的生灵无法越过时间长廊去垂怜往昔、岁月和爱情。怀尔德借艾米丽问众人:“有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在欲望和空虚往复的过程里,平凡、琐碎和时间侵蚀了爱意、纯真和善良。还记得那句惊叹吗?“哦,地球,你太美妙了,以至于无人能认识你的好。”
  •     将每个人都写得有温度
  •     【2015上半年·北国剧社】无常而又渺小的人类。好好活。
  •     2014-50
  •     如同它的简介一样,是一部读了会再读的故事。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触。
  •     本
  •     乔治 艾米丽
  •     第三幕神来之笔。三十年代写出这样挑战传统的戏剧,还是在当时相当保守的美国,了不起
  •     亚马逊
  •     小镇剧本是NB的,漫长的圣诞晚餐神剧!
  •     平淡温和的戏剧,主题很大。我很想看看舞台呈现的效果。
  •     天哪我真的好喜欢美国戏剧!!!!
  •     抽离戏剧性与情节发展,第一、二幕对平凡、琐碎生活的极简主义白描在二十世纪初算是很先锋派的叙事手法了。只到第三幕后,亡灵的短暂回归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才能明白怀尔德的这部不足百页的戏剧何以能名列“美国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     可悲的是 当无常的命运之矢穿过永恒的生命之景时 我们才意识到生而为人我们却永远无法感知生活中的细琐平常
  •     刚看完时有一点人生的恍惚感,之后淡忘,没有太深印象了,小镇家人的平淡人生,但生活本身也是深刻的,也许演出会更有张力
  •     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书,还好角色我都对的上,看外国小说最头疼的就是他们乱七八糟的长名字了。浓缩的人生,怎么说呢,最后死亡的那一幕很悲。后面的圣诞晚餐没怎么看懂,但是觉得很可怕,一代又一代这样的死循环,救命好好的剧本被我看成了恐怖片
  •     「艾米丽,如果我今后真的有很大的转变,你能不能,我是说,你肯不肯」「我答应你,我都答应你」这段一直记得的台词,结果却并不是出自原著
  •     南艺版没排好。多好的本子呀!第三幕爆发出的能量完全是文字本身赋予的,表导演反而扣分,sad
  •     「有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没有。也许圣人和诗人会——他们能有一些认识。」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这两天一直都在感冒,却发现感冒生病期间读这本小册子正好。
  •     剧本
  •     这不就是生活么。平淡无奇,却也充满惊喜。“日常生活”,“爱情与婚姻”,“死亡与永恒”,生命的所有流转,集合起来也就是两个字。《一一》的风格一定是延续了怀尔德。然而大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现实主义的虚晃下延长了舞台剧的张力,那个旁白的舞台经理,全篇冗余又必不可少。
  •     看的是学校话剧社的演出 感觉故事还行吧 有些平淡普通了 嗯 同学们演的很卖力 就是挺生硬 还好吧
  •     先不说第一个剧本,第二个剧本的时间过渡太妙。
  •     主要是生活,其中的暗示几乎都有相反的寓意,喧闹、嘈杂将可能的灾厄预兆或者明晰的显现都给包围起来,最终爆炸了。歌洛威尔是独立的,活着的人们也是安谧的,但不是打扰的话,艾米莉灵魂的戏份理应再重一点点。
  •     以低入尘世的视角,透析人性的本质,自家常里短的对话里,看尽世间百态
  •     一出没有多少戏剧性但足够称得上伟大的戏剧,讲的不过是生活本身。关乎生,日常,爱情与婚姻,还有死。第三幕是高潮——生与死的界限。另:之前写稿的时候,发现George Saunders的新作Lincoln in the Bardo也采用了和怀尔德第三幕相同的写法,比较好奇他又会写成什么样。
  •     你为了爱生活而生活,为了生活而爱生活。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     一切都如此的平凡 平凡的小镇 平凡的小镇居民 过着平凡的一生 然而却成就了一部不平凡的作品~
  •     最后一幕太惊艳了。整个剧中慢慢的怀旧感,简简单单的普通人的生活反应出了生与死的无奈。成长的责任是不可逃避的,正如死亡是生单向的终点。双向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生命正因死亡的存在而得到丰富;成长的痛苦才能让人真正地去体验“生”的感觉。
  •     我们人海相遇 有时彼此拥抱 也有时会闪光照亮对方 只是 终有一刻我们还是要分离~
  •     Donald Margulies的序言写得深得我心,我很高兴自己是第一次遇见我们的小镇,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另外但汉松先生的翻译很棒。
  •     324 完全接受不了这种戏剧〒_〒
  •     好剧配好译,真棒!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