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第二部 国命纵横(上、下)》书评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535430700
作者:孙皓晖
页数:682页

最喜欢屈原和信陵君

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一件看起来轻巧却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说轻巧是因为有现成的史料,不过译成现代的语言再加些帝王将相家的八卦秘闻。说吃力不讨好是因为很多人看来写得好是历史本身的精彩,稍有差池就是“硬伤”。既要忠于史实,又要展示写作者的语言功底与才华。而《大秦帝国》作为中规中矩的历史小说,忠于史实又不使人感觉到堆砌史料,才气有限却能将庞杂的人物事件地点梳理得有条不紊,作者时不时跳出来激扬文字展现一番小说家的激情,用读小说的轻松获得沉甸甸的知识,读完不禁赞叹作者的良苦用心。    史家客观的眼光与小说家的激情,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同时具有强大的历史积淀和非凡的写作天赋,卖弄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弄巧成拙。正是历史小说的难点,也是突破口所在。《大秦帝国》恰恰是将这两者拿捏得恰到好处,体现在战国时期最有特点也是这套书的亮点所在:火花迸发的思想与鲜活生动的人物。       第一部据说写得最好,奠定了全书以秦国的强大崛起直至统一华夏过程的主线。作者也下了些作为小说家的功夫:伟大的爱情,变法的阻力。除此之外,第一部还做了好些工作:秦国靠变法强大与山东六国仍有距离,围魏救赵一役使当时最强大的魏国也挫了国力,平衡了战国七雄的力量对比,接下来更有看头;其二就是树立了秦孝公与商鞅这对理想人物,后面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得带有缺陷,使人不住地追慕,时时提醒“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大秦精神。其三就是奠定了崇尚法家的思想倾向。    我最喜欢第二部《国命纵横》,合纵连横是战国最有看头的节目,山东六国的风流人物接连登场。这样看来,秦国这边的人物就单薄了许多,连第一部中很可能是杜撰出来商君的爱情故事也黯然失色。诸子百家的论战、四大公子的英姿、名将良相的传奇,还有一个异数屈原,被后世景仰的楷模历史上最优秀的分子都济济一堂。这些在历史书只是一笔带过,小时候看连环画听大人说书语文课本节选的遥远故事在这里找到了出处。如此久远的年代,这些栩栩如生的景象却唾手可得。以史家的客观与小说家的激情展现的亮点——思想与人物第二部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屈原的塑造和对儒家的评判。      屈原的形象在现代人看来,别说早已绝迹,就连意淫也不敢妄想此等人物: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出身豪门,温柔体贴,有情趣,有担当,有抱负。现代人也达不到这种思想境界:有钱有权的那个不是纨绔子弟?有才有貌的哪个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能去体贴人有担当?就算撞大运千万分之一有那么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也恐怕一分之千万地没有匡世济国的抱负吧。不知道将屈原拉到两千多年后的浊世假设有没有冒犯他,还是和古代比较。从横向看,这一时期像屈原这样出身好人品好有才华又想有一番作为的大好青年并不罕见——这便是战国;即使这样,也能一眼将他认出来——这便是屈原。从纵向看,这种在春秋战国一抓就是一大把的根正苗红们在后世早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寥若晨星。坐天下者都巴不得世家子弟都纵情于声色犬马,有抱负的恐怕沦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时都蒙在鼓里。魏晋兵荒马乱的情况与春秋战国很相似,而有才华的世家子弟却只能在清谈和老庄中明哲保身;《红楼梦》中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世族也好,平民也好,位极人臣也免不了祸福旦夕,只能战战兢兢行事,自然远远比不上春秋战国人物的慷慨从容。即使如三国般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由黑白的甲胄和鲜血组成称不上文明;即使如盛唐般文明大气,也多了华而不实的排场没有因为这个契机勃兴出新的思想盛极之后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那白衣飘飘影影绰绰的形象,成了民族文化的象征,还有李白、王维、杜甫、苏东坡、曹雪芹······而第一个,也是最高大的,就是屈原。他清癯瘦削面庞上的铮铮风骨,他一身白衣伫立在江边的卓尔不群。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苍生,为了楚国,“虽九死其未悔”。他是理想中的理想主义者,大凡理想主义者都注定头破血流不被理解的结局,他们的主张多被认为脱离实际,过于激进,却将历史推动了一大步。先行者注定以惊人的勇气作出牺牲与舍弃,不是不会在官场的钩心斗角中斡旋,也不是不懂得利益的博弈,如果稍稍做一点妥协与圆滑,就不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就不再成为他们。豆瓣中看到一句话“这个世界不配他们存在”,就是形容这些理想主义者们。书中写了春申君黄歇多年追随屈原,帮他打理俗事,正如梵高的弟弟提奥之于梵高,《红楼梦》中紫鹃之于黛玉,让他们在深爱着却伤害了他们不配他们存在生存的世界做更多的事情,留下光辉,是幸运的。这又何尝不是世界对他们做出的妥协?      《大秦帝国》着力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无奈现代的读者都是一生下来受儒家思想熏陶,只得不惜以嘲讽贬损儒家尽最大努力将读者拉向至少客观中立的立场。第一部借商鞅第二部更是借张仪之口将儒家形容得很不得人心“法家富国强兵,骂成虎狼苛政;墨子兼爱,骂无父绝后;杨朱言利,骂禽兽之学;老庄超脱,骂逃遁之说;兵农医工,骂末技之学;纵横策士,骂妇妾之道。”对先秦名士诸子风范追慕同时一阵汗颜:我们中儒家之毒多深。怪道后世有人说“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二部洋洋洒洒铺展开来,三四部开始收——也因此聪明地掩饰了笔力的不足。秦国强大业已定局,就像时间的不能倒回。山东六国虽难与其抗衡,像古希腊悲剧仿佛一开始就是注定的结局,也有强主变法,各领风骚数十年,都有风流人物,在读者觉得小说已差不多快要成为鸡肋想干脆拿来《史记》读时忽然出现了精彩的桥段。对第三部关于赵国的描写和第四部信陵君的事迹印象最深。“胡服骑射”、“负荆请罪”这些熟悉的故事竟是发生在秦国已咄咄逼人的时候。对赵括做了更全面生动的描写,不只是纸上谈兵,想当年也是英气逼人心比天高,年轻人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犯错误,犯错误也最容易原谅。如果经过锤炼大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前途无量,而他第一次就面对生死攸关的战争,读后更多感到惋惜。    前面说到除第一部秦孝公和商鞅外,几乎所有人物都有缺陷。秦国后世的几位君主似乎心理都有阴影,不够磊落。山东六国出现过几位明君:楚威王(在位时间不长,却很可爱:力挺屈原,请庄子出山。屈原和庄子搭档,该有多少好戏?)、齐威王、燕昭王、赵武王,或子孙不肖,或短命,变法不能一以贯之,惜乎惜乎。名臣良将也都免了被谗言陷害,不觉使人感慨“他人即地狱”。屈原在官场浮沉多年终究没能掩盖住看似带点不谙世事单纯的书卷气——这本是极可贵的品质,却因为这点被人当作了世家子弟从政的反面教材。美白无瑕的四大公子也被品头论足一番。依靠贤明的帝王将相来实现目标,本来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好在古人都比现代人高尚,有人提出过朝代兴亡的周期律,偶然之中又有必然,强大几十年不难做到。然则(这是《大秦帝国》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无论古今中外,因为个人利益陷害忠良,使变革备受阻力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也是人性恶的表现不足为奇。秦昭王后秦国虽国君暗弱,亦一心为公,有法度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更兼民风淳朴,人才入秦国,不用担心中离间计之类被陷害,好好施展才华便是。有了这两点,能统一中华虽说与六国不争气有关,也完全体现了内因决定,不得不教人服气。依靠有作为的政治家是人治,单纯依靠制度却容易蜕变成无政府或陷入僵化教条——这个悖论直到现在的西方民主国家也在苦苦探索着:可能民主也好,富国强兵也好,都不能一劳永逸。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也交出了她的答卷。虽有法度,却没有强主镇国。堪堪两朝君主过后,顽固势力沉渣泛起,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乱套。眼看秦国也要走六国强大过后必然衰败的老路,横空出世了吕不韦。他带来了六国的文华与新鲜的血液——也从笔力上显示了收的一面且与前几部照应:万无一失的法家似乎严苛太过,前两部被痛斥为四不像的儒家此时也有了用处——这“四不像”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吸收了各家的思想,后来成为最主要的思想也就可以理解了。    书中描写的这一时期给了巨大震撼的历史人物除了屈原,还有信陵君。他在二三部戏份极少,战国四大公子其他三位已各显神通,却说信陵君是“四大公子之首”,隐约记得高三语文课本选得那段《史记》也特别提出了孟尝信陵两君,却迟迟不见他出场。第三部长平大战一过,山东诸国眼看着气数已尽,终于来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一笔,胃口掉得时间太长心想再不会有作为了吧。谁知这才是开始。第四部客居赵国十余年引得平原君的门客也投在他门下。作者也毫不掩饰对信陵君的偏爱,乱哄哄的第四部,有了信陵君使得人正襟危坐。那火红的披风,是合纵的最后一道残阳。而六国终被秦所灭,秦统一后也很快被改朝换代。这一抹火红披风(因为追慕信陵君买了大红围巾到处显摆)却一直存在于历史的影像之中——春秋战国色彩斑斓,如果说屈原的白衣代表了知识分子,秦国的黑色代表了法度,信陵君的火红披风也就成为了英雄的象征。他能在六国岌岌可危的情况危急关头两次力克秦国,却无力回天;他有出将入相之才与震天动地的威望,却长期受压抑,不能实现他的抱负。他比谁看得都清,知道六国被秦国所灭那是活该;也比谁都忠心,不能眼睁睁得看着魏国覆亡。所以当中了离间计他的虎符被解除时,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而解脱的方式是只能让英雄更凄凉的寂寞。屈原也受到打击,还有开心果春申君黄歇一直追随他崇拜他,还有整个家族理解他支持他,还遇到过恍若天人下凡的江边渔夫开导,还可能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还有楚国的大好河山可以游览解忧,还有一肚子才情能够写诗舒其愤。这些,信陵君都没有。只有沉溺于酒色之中,却没有人陪他一起喝酒,没有一个女子是他爱的——如果有,他至少能获得一丝安慰。这最后发泄的途径也只能使他更加清醒——他的痛楚便愈加凛冽,无所排遣。四年之后,便离开了人世。如果他能够再次骑上战马披上火红斗篷,将为战国奉献最后的精彩;他不能够,留下的是绵延千古英雄末路无尽的唏嘘与悲凉。          2010-2-17___2-26

达则兼济天下

这本书看了有一个多月了吧,越来越忙了哇,先感慨下。言归正传,这本书看的还是很酣畅的。鬼谷子先生门下的两位纵横家—— 苏秦,贵族后裔,儒人雅士,齐楚燕韩赵魏齐丞相;张仪,江湖浪荡才子,秦国丞相。这么说来,苏秦要略胜一筹,因为一盘烂棋总归不好下,相比之下,张仪占据了人和:英明秦惠王的信任以及与将的和谐相处。战国的大背景下,各路君子名士如屈原、四大公子、各国的将军、丞相;各国交替上演的国君也不能忽略(虽然也有各种奇葩君主,谁让他命好呢),再加上被作者批斗的体无完肤的老孟子、以及结尾突然出现的庄子,有点像侠客组织的墨家,新兴的法家(那时的学术是有多么的欣欣向荣)......好吧,这些人已经足够分量的衬托出两位主人公了,突然觉得他们好幸福,某人曾说过(忘记了),知识分子适应生活在战国时期,达则兼济天下,仕途不顺咱至少可以去稷下学宫煮酒论天下,骑着小毛驴周游列国,一个国家不适合我就转战另一个国家,那时候的氛围多美好(脑补是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有待考证)~~本书通过苏秦和张仪一轮轮的奔走于六国之间,一个企图“合纵”,一个企图“连横”也就是瓦解吧,张仪有强大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秦朝作为backup,没有苏秦那般悲催。“秦国的民心胆气滋养了张仪的英雄胆气,苏秦在六国失败后各国分崩离析中胆气丝丝缕缕的飘散了”,不禁感慨民风多么的重要。英雄的落幕:苏秦被老贵族刺杀了,张仪的老大秦惠王离世以后带着两个心爱的女人归隐了,张仪又幸福了。张仪和苏秦,缺少了任何一个,另一个人的价值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有一个懂你的对手是人生一大幸事,必要条件是你的队友是你的朋友而非坑你的人。历史小说中穿插着一点爱情,读起来容易让我这样的女性读者心动哇。犹记得第一部商鞅身边有两位女人:一位,红颜知己,老墨子的爱徒,能力自然超强,又温柔又漂亮又能干又冰雪聪明,若即若离,总是在必要时候出现,必要时候离开,陪着他一起奔赴黄泉(这么形容哪位男子不心动~~~~~~);另一位秦国公主,与第一位的差别是遇到商鞅晚了一步....。大秦的国君,也惦记着心爱的女人,一直未娶(未考证,凄婉的爱情也好美~~)。本书中,张仪身边也有两位女神,我一直纳闷她俩怎么可以那么和谐的相处,是我太小心眼了嘛,差距!苏秦又悲催了,看上了燕国国君的爱妃,当然这个爱妃也是政治的产物,最终在一起了,时间很短暂。这些人物他们在处理爱情上,个人认为,为了前途他们是愿意抛弃爱情的,能被他们爱上的女人也不是小家碧玉,极其的懂事,总是在对的时间离开。另:书中经常吟唱的诗经真是美,那时人们在表达感情其实很开放的,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很文艺的。自己文笔不好,只能表达成这样了,更多的背景还需要看更多的书籍,光一本书难免作者会有失偏颇。

苏秦张仪

每当听到此时我国那永恒不变的外交辞令时,我都感到分外难受:我泱泱五千年大国,拥有世界上仅存的的古文明与世界上最为博大精深的文化,何以外交语言竟是如此苍白、乏味与单一。每当此时,我的心就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神奇的年代。那时的中国当真可谓是可爱至极,精彩纷呈。套用一句老话是为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法家、兵家、墨家、道家、儒家、纵横家等等。他们的学说,他们的主张或被采用或被流放,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是他们的创新,无不令现代人汗颜。本书主要是介绍纵横家的中的双子星:一是身挎六国相印,发起合纵大计的苏秦,一是任世界一流强国丞相,造出连横大势的张仪。在战国那硝烟滚滚,混战不断的严峻局势下,张仪苏秦两布衣之士运用其才智斡旋大国之间,奠定天下格局。其功业自不必说,但就他们精彩纷呈的外交言辞就足以是我等后辈受益匪浅。虽说不能厚古薄今,毕竟时易境迁,我国的生产力亦非古时能比,但我们先人的过人之处我们还是要学的。切不可数典忘祖。

作者借张仪之口对儒家的批评

孟老夫子,尔等何其厚颜也,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远,唯我正宗。墨子兼爱,你骂孟轲作无父绝后;杨朱言利,骂成禽兽之学;法家强国,骂成虎狼苛政;老庄超脱,骂成逃遁之说;兵农医工,骂成末技细学,纵横策士,骂作妾妇之道。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凭心而论,儒家自己究竟有何物?而孟轲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哪个消逝的大梦里,唯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一个有用主意?!尔等竟日高谈文武之道,解民倒悬,事实上却主张恢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尔等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却维护周礼,贬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如此言行两端,心口不应,不是大伪欺世,却是堂堂正正?尔等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观其行,却是孜孜不倦谋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丧家之犬!三日不见君王,便其心揣揣;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终。究其实,厉害之心,天下莫过儒家!趋利避害,本是人性,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如阉人一般!食不言,寝不语,坐怀不乱,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为何物的木头,硬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将人变成一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儒家子弟数千,有几人若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阴有所求,却做位置彬彬的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便骂尽天下!更有甚者,尔等儒家公然将虚伪看做美德,公然引诱人们说假话:为圣人隐,为贤者隐;教人自我虐的,教人恭顺服从,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终使人民不敢发掘丑恶,不敢面对法制,沦为物质茫然的下愚,使贵族永远欺之,使尔等上智永远愚弄之!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奢谈解民倒悬!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自儒家问世,尔等从不给天下生机活力,总是呼喝人们亦步亦趋,因循拘泥。天下诸侯,从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战国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是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尔等。儒家至大,无人敢用么?非也!说到底,谁用儒家,谁家灭亡!方今大争之世,若得儒家治国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饮血!孟夫子啊,干百年之后,也许后辈子孙忽然不肖,忽然想万世不移,忽然想让国人泯灭雄心,儒家僵尸也许会被抬出来,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猪肉,成为大圣大贤。然则,那已经是干秋大梦了,绝非尔等生身时代的真相!儒家在这个大争之世,充其量,不过一群毫无用处的蛀书虫而已!

战国风云人物之卫苏张

上下三两周,六部大书看了两部,酣畅淋漓甚是痛快。期间也敬佩也悲愤也扼腕,几度泪湿襟,老爸见状疑我神经,没事哭甚!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写下字几行权当看过留痕了。头两部均以法为绳,以变法为强国根本。第一部主说卫鞅变法,秦国由弱变强;第二部尽展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邦交权谋大才。鬼谷子当真是厉害,别的不说,单就卫鞅、苏秦、张仪三个高徒,适时而出,搅动战国风云,一改战局大势,令人赞哉叹哉惜哉!徒已至此,师复何求!小说故不可全信,我也没那考究本事,就以此本为界,浅见如下:1. 纵有世之大才,惟明君强臣同心同德携手相扶方有成就烈烈功业的可能。卫鞅,出身小小卫国,崭露头角于魏国安邑,立身于弱秦。嬴渠梁厚重不务虚华,背负国耻和赳赳老秦的重望,既已视你为国之栋梁就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如此强强组合联袂登台大争之世,一明一暗,一冷峻铁腕殚精竭虑,一深沉老道极力权衡鼎力支持,肝胆相照推心置腹,无他。什么出将入相尾大不掉,什么日久生嫌隙,没有合二为一的信任,随便一条就可以使组合解体,使你入地狱。但毕竟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志大才疏者,或者自叹生不逢时者,可以退下了。2. 死板无法顾全,需适当转圜。但能否转圜灵通,也的确是秉性使然。先说卫鞅,他刚毅冷酷,一副随时慷慨赴死的毅然决然,非人可以撼动;他“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杀伐决断有余,但灵活变通不足。他发起千古大变,誓死护法无恩可开无情可顾,亏得有秦孝公运转善后极尽权事,卫鞅才没有后顾之忧。但如果他能在太子赢驷触法事件上对赢虔的处理更婉转得当些,也不至将原本肱股鼎力的支持生生变成深不可灭的仇恨,终至车裂的下场。再说苏秦,入秦不利落魄归庄体味人间冷暖,隐忍刻骨孑然一身正气傲然;但遇时势大挫,也渐渐懂得自调“顺势持己”,不再拒斥蔑视权利场,当他再次面对云谲波诡鱼龙混杂的庙堂战场,虽还谈不上如鱼得水,也自有一番登高鸟瞰的感触了。虽然合纵失败枉佩六国相印,出邯郸入临淄,变法强齐,也算完成自我迭代,苏秦2.0也。最后说这张仪,是这三才中秉性气度最合我意的。格局、谋略、辩才自不必说,而所谓鬼才,无“鬼”不成才。张仪不拘小节胸襟坦荡自由洒脱,会调戏小妹亦会持剑对决,机变灵活,位极人臣,却懂得体察人情世故,更接地更近人。仅这一点,就给赢驷省了不少力气,不用像他老爹那样要一直擦屁股。西秦志要东出平天下,张仪和赢驷联手,也顺势完成了内部升级。3. 名士得一红颜知己,既体有芳香又可不受掣肘放手革命,快哉!白雪,巨贾后裔女掌柜,一身白裙,身予卫鞅;燕姬,王族后人位宫闱,一身绿纱,嫁于苏秦;赢华,赢秦公主,绯云,获救孤女,均一身男装女英雄,投于张仪之左右怀抱。哈哈哈,也就张仪这颗自由心,能雨露均沾左拥右抱。话说这几位女中翘楚,生得亭亭玉立那是自然,还得不屑荣华富贵高冠王车,聪慧智识重情重义,能识大体能做决断,善用女人的细思和所长助君一臂,还能适时化为温柔乡,堪称完人。这样的才子佳人何其般配,可这样的女子人间几何?忍不住我也来品评一下。白雪,太仙了,当卫鞅想为她而退时,她却劝他留。为了让卫鞅可以全心全情投入变法大业中,她决然撤回老山林独自把腹中儿生下养大,如此散淡闲云无出其右,非常人可及。白雪的柔可化卫鞅的刚。燕姬,明白人,时势力挽也是枉然,但肩有国命仍然奋力周旋。当她劝苏秦归隐做个快意山人时,苏秦的犹豫让她明白该放手成全,如此通情达理不拖泥带水,当真是不简单。燕姬的明可坚苏秦的韧。赢华,快人快语手段霹雳勇武有谋,敢与张仪嬉笑怒骂,这等敞亮豪侠高于常人。赢华的豪正对张仪的情。但比起至仙至理至才之人,我会更喜欢赢华,是个够得着的女子。绯云,虽然才情不足段位略低,但也是忠贞护主不失可爱的武功姑娘家。希望天下的卫鞅都能遇到白雪,苏秦都能遇到燕姬,张仪都能遇到赢华,然后互相珍惜。4. 人都是有弱点的。纵横策士深知“义利两端,言不及义,必是言利之人”。计自人出,人必有本。究其根本,对症下药,便可天堑变通途,无论阴谋、阳论、色诱、金置。5. 恋栈无功,当归则归。将生死置之度外固然令人敬佩,但如果不审时度势,非要极尽人事,直至被小人离间阉人算计使阴,岂非太过偏执,与莽夫何异?被褫夺官爵都算事小,难道受以极刑身首异处才堪壮烈一生么!舍我其谁是壮举,蛰伏而出为不堪,这种思想还是不要的好。6. 非其人,勿与语。这也是我现在体会最深的事。如果你觉得我寡言少语,那要么是因为我不懂只能以听为主,要么是我不想多说,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不需要去寻求理解,能理解的人一语便通,无需多说;有理解鸿沟的人,多言也无益。所以,不论是相亲还是聚会,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聊不来的就一语带过,琐事二三简单了事。棋逢对手格局相当,话匣子自会打开,关都关不住,大概就叫情不自禁了。遇其人,则语之。

纵横之世与孔孟悲歌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经常读到战场上的一方打不过了就挂出一种叫“免战牌”的东西,然后另一方就很配合的偃旗息鼓,当时甚是欣慰,觉得三国里如刘皇叔一般的仁义君子还真不少,后来才慢慢觉得“免战牌”这东西纯属搞笑,生死相搏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岂容你挂个牌子就停战?不由得想到春秋时不击半渡之兵而败亡的宋襄公,对比晋楚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的晋文公重耳,既奠定晋国霸业又成就千古美谈,虽说春秋无义战,然三百年根深蒂固的周礼仍点滴渗透在了春秋的战史中。战争的车轮驶至战国,与春秋相比,两百余年的战国乱世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与社会制度的颠覆、军制战术的革新、此消彼长的逐鹿中原与日趋残酷的战争规模,更让一大批纵横捭阖的谋臣智士粉墨登场。可以说从战国开始,日后乱世中势力间的角力远远超出了排兵布阵的一隅之地,而演化成了国力、军力、战略、战术、外交甚至心理上的全面较量,正如第二部的书名《国命纵横》一样,国家的命运已不止是真刀真枪的战场,而是被悬于纵横家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苏秦张仪,三尺微命一介布衣,游离与七国之中,仅凭一张利口便搅动天下大势,纵横捭阖胜于百万雄兵,可谓乱世之中的独特气象,但因为善施权术,恶名也不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仪用“六百里之地”诓骗楚国与齐国绝交,而后在楚使面前信誓旦旦的说“六里之地”,小时候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觉得好笑,堂堂秦相张仪简直如泼皮撒赖一般,虽然乱世邦交固然是利益至上,但如此的厚颜无耻也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太史公在《苏秦列传》的结尾中说“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自己为其列传的目的在于“毋令独蒙恶声焉”,可见纵横家们的名声在当时就比较臭,虽然孙皓晖在这部小说中对苏秦张仪也像对商鞅一般不遗余力的美化,但纵横家们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诡谲之道同样也是事实,当然从乱世争霸的角度来说,苏秦张仪的双子座的确是耀眼夺目的一页,其成败功过,自待后人评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苏张的纵横捭阖,而是末尾张仪被孟子激怒,怒斥孟子的一番话:“孟老夫子,尔等何其厚颜也,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远,唯我正宗。 墨子兼爱,你骂孟轲作无父绝后;杨朱言利,骂成禽兽之学;法家强国,骂成虎狼苛政;老庄超脱,骂成逃遁之说;兵农医工,骂成末技细学,纵横策士,骂作妾妇之道。 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凭心而论,儒家自己究竟有何物?而孟轲究有何物? 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哪个消逝的大梦里,唯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一个有用主意?!尔等竟日高谈文武之道,解民倒悬,事实上却主张恢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尔等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却维护周礼,贬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 如此言行两端,心口不应,不是大伪欺世,却是堂堂正正? 尔等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观其行,却是孜孜不倦谋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丧家之犬!三日不见君王,便其心揣揣;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终。究其实,厉害之心,天下莫过儒家! 趋利避害,本是人性,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如阉人一般! 食不言,寝不语,坐怀不乱,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为何物的木头,硬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将人变成一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儒家子弟数千,有几人若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 阴有所求,却做位置彬彬的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便骂尽天下!更有甚者,尔等儒家公然将虚伪看做美德,公然引诱人们说假话:为圣人隐,为贤者隐;教人自我虐的,教人恭顺服从,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终使人民不敢发掘丑恶,不敢面对法制,沦为物质茫然的下愚,使贵族永远欺之,使尔等上智永远愚弄之!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奢谈解民倒悬! 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   自儒家问世,尔等从不给天下生机活力,总是呼喝人们亦步亦趋,因循拘泥。天下诸侯,从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战国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是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尔等。儒家至大,无人敢用么?非也!说到底,谁用儒家,谁家灭亡!方今大争之世,若得儒家治国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饮血!孟夫子啊,干百年之后,也许后辈子孙忽然不肖,忽然想万世不移,忽然想让国人泯灭雄心,儒家僵尸也许会被抬出来,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猪肉,成为大圣大贤。然则,那已经是干秋大梦了,绝非尔等生身时代的真相!儒家在这个大争之世,充其量,不过一群毫无用处的蛀书虫而已!”一段话骂的文采斐然,骂的掷地有声,骂的孟子吐血昏厥,骂的让人热血沸腾,孙皓晖借张仪之口,毫不留情的对孔孟之道极尽贬斥,从侧面唱响了乱世之中儒学的悲歌与百家争鸣的璀璨。虽然儒家从汉朝始便作为主流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但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显然是不得志的,乱世对霸道的渴求让孔孟成为被束之高阁的吉祥物,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孟子虽被各国礼遇却也是尊而不用,但却也不代表儒家一无是处,及至汉朝独尊儒术,儒家给中国带来两千年稳定结构的同时也裹挟着思维的僵化,孙皓晖笔下对儒家的批判读起来可谓大快人心,但亦有大谬不然者。私以为儒家作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可谓是必修课,特别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精神食粮,但倘若用儒学构筑一个人的基本精神特质,怕只会造就一批“世外高人”和穷酸腐儒,孙皓晖大概是看到了当代中国与国际的竞争与战国大争之世别无二致,才会推崇务实进取而排斥固步自封的儒学,但儒家自有其可取之处,张仪怒斥孟子的这段话倘若是出自纵横家之口,当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孙皓晖本人的立场的话,那么我认为就过于刻薄与偏激了,诸君当自取之。

读完之后的一点杂感

商鞅变法20年,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能共独扛六国之力的一流战国,商鞅的贡献的确不容小视。苏秦张仪二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应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两人在鬼谷门下求学数十载,胸怀纵横捭阖大才;两人初次游说各国,却又碰壁。在经历了浮躁和轻狂所带来的洗礼后,他们扎扎实实坐了下来,将人生际遇和所学综合到一起,方有所成,这应当是我们所应当学习的。其实我向来瞧不起暗杀之类的行径,君子之争,争则争了,一刀一枪你来我往,阴谋诡计纵横捭阖,都是能力,但是看到苏秦最后死于刺客之手,突然醒悟:以君子之心待人,但未必能换来君子,小人行径,什么事都能做得出,苏秦可惜了。再说张仪,比起苏秦躬亲礼让,颇有些绅士风度的作派,我倒甚是喜欢他挥洒自如的风格——豪饮无羁,上手撕肉,率真朴实。我大概以为,做人大可经历这样几个类型:1.小俗,口吐粗言,行动猥琐,类似市井肖小;2.小雅,举手投足皆见礼,但看来总觉得甚是别扭,颇有东施效颦的感觉;3.大俗,类似张仪这样,你可以说他不顾礼数,说到兴起粗言不少,但正规场合明白举手投足的轻重,在我看来和这种人相处少了一番拘束,多了一些亲近;4.大雅,类似苏秦这样,骨子里流露的便是一种贵族气质,高士风范,这个不是像我这样的人能学的来的,和家庭出身等关系密切。最后摘录一段张仪对抗合纵的话,读书时觉得很有感觉:大凡团体结盟之初,必显同心。外部压力愈大,该盟约就愈巩固。若急于反击,便犹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也,耗尽秦国之力,而敌方不能瓦解。反之,秦国若采取弹性极大之策略,表面退让,先守定自己,整肃民治,扩充大军,以静制动。如此,则六国戒备之心必日渐松弛,旧有仇恨重新发作,六国合纵必然瓦解矣!

大失水准的张仪!

我是先看了《大秦帝国》的电视剧,然后买了一整套的书。当当网太坑爹了,说是独家珍藏签名版,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有签名,一怒之下要更换,结果坑爹的当当要我自己寄到北京去。唉,忍了,只是一个签名而已。想当年,第N次去兵马俑的时候,还有幸让兵马俑的发现者XXX老大爷(忘了名字了)给兵马俑的一本宣传册签过名,后来也就只是束之高阁罢了。感觉电视剧拍得不错,虽然有些东西拍得和历史不是很符合,但是大体还是非常不错。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商鞅之死,既不符合历史,更不符合小说或者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我看小说或者电视剧,很少会纠结于细节,比如一些历史剧,拍出来有人说那个时代还没玉米呢,怎么就有了,这虽然是个问题,但对故事并不构成很大影响。我在乎的是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现在来说说商鞅之死。电视剧中(小说中也一样)是说赢駟继位,为了缓和老世族的矛盾以及私怨再以及功高震主,不得以车裂商鞅再一举消灭老世族。我认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商鞅功高震主。虽然商鞅一直强调法治不诛心,但是你商鞅死了就一定能让老世族反叛而拿到一举消灭的证据?你商鞅不死,新君逐步削弱老世族,不让老世族参与朝政,那些老势力不就慢慢烟消云散了。新君后来除掉老世族是因为有什么证据吗?新君刚立,可权力都在变法派手中,所有权臣除商鞅外也都不具备反叛的力量和号召力。所以如果真按小说所写,商鞅就太蠢了。商鞅的权力和影响力太大了,功高震主,此时归隐是王道,是必需的。不管你多么忠心,多么发誓不会反叛,可怀璧其罪,你具有反叛的实力,新君就一定要除掉你,这就是帝王之道,其他都是扯淡。现在说正题,我是看完电视剧就买了整套书,兴冲冲的开始看第二部(第一部的小说没细看)。结果大失所望。首先和历史出入太大,演义的成分太大。小说不是历史,但也不能太扯了。竟然将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屈原等等一帮牛人统统写进一部书中,这些牛人的年龄差都在十岁以内,太扯了。搞得我把这些牛人的生辰日期都查了一遍,太多,自己最后都搞糊涂了。但很明确的是,这些牛人的年龄差绝不可能都在十岁以内。再则,我最讨厌以历史为背景,还嚷嚷着还原历史的小说中,涉及太多杜撰的儿女私情。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难道不加这些东西就不能吸引人看了?唉,脱不了庸俗。第一部里秦孝公和玄奇扯淡的恋情,商鞅和白雪、荧玉,唉,这都什么和什么嘛。第二部同样不能免俗,张仪同学又和一个秦国公主好上了,还有一个侍女,读者们用脑袋而不是屁股想想,换成个男仆是不是更可信。而且这次我们的秦国公主竟然比赵国的专业剑客的剑术还要高强,如是,赵国剑客都该拿块豆腐撞死了。不过我们苏秦二公子和燕姬好像在历史上真有那么一腿。我最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第二部里关于张仪的故事情节。撇开历史,就只看书。如果张仪真像书中所写,他凭什么流芳后世。一点一点讲。苏秦合纵后,张仪开始相秦。做了这么几件事,先到楚国去折腾,糊涂的楚王在张仪苏秦如同大专辩论赛的观众一样,听听哪个都说的对。但是事情的结果是张仪用欺诈的手段先许给楚王占领的房陵之地,等楚王退出合纵后再耍赖不给。各位看官来用脑袋想想,张仪用这样的计策使诈让楚王上当有什么好处,结局必然是白痴的楚王先退出合纵,等知道受骗后再更加坚决的合纵来报复吗?这对当时的秦国有好处吗?然后就是秦军大战六国军队时当了一回向导,这个功绩,我想说,是不是小的就和芝麻粒一样大,不提也罢吧。再然后就是六国军队作鸟兽散后,到各个国家胡侃一通。同学们来看看,秦军和六国大战之前,对楚国的离间没达到作用。而合纵瓦解的根本原因,是六国大败,这是俺们的军神司马错之功。如果没有这次大胜,其后张仪根本没法开展工作。秦军大胜之后的邦交,是不是交给那个黑矮胖子也能搞的定。纵观整个合纵的瓦解,张仪之功在哪里呢?我实在是看不出来。而且张仪毫无大国谋略,对秦国的长远发展所献国策和犀首、苏秦最开始给秦王的一样,一点都没长进,也不符合实际。积羽沉舟之策是不错,可您老人家执行的太不到位了。在书看到一半,也就是苏秦配六国相印(其实根本不是相印,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外交官而已)后,我自己猜,如果俺穿越到战国变成张仪(现在不是兴穿越嘛),我该如何应对秦王。首先,我应该首先指出秦国的战略失误,为什么会导致六国合纵攻秦。原因很简单,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几乎得罪了所用人。三年之内(好像是三年),首先攻取楚国房陵,再打韩魏,占得崤山,再打韩国占得宜阳,最后攻下赵国的太原市。直接得罪了六国中的四国,攻取太原还大大威胁燕国,只有齐国太远够不着。这样的一种四处树敌的策略怎么能不使六国合纵攻秦?可现在秦国的实力,只是比所有其他单一国家都高,但绝没到一举吞并其他所有国家的水平。战国之时,很难一家独大,为什么,就是因为所有国家都不愿其他某国一家独大。比如原来魏国强大时,魏国攻打赵国,就有齐国围魏救赵,后又有围魏救韩。并不是齐国和赵国、韩国关系好,很简单的道理,就是魏国已经是一哥了,如果再吞并赵国,齐国就危险了,所以一定要保持均势,其中围魏救韩最明显,一定要等到快把韩国的军事力量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救他。这种情况下,枪打出头鸟,秦国的这种四处树敌的国策就是大错特错的。可我们亲爱的张仪并没有分析这个原因,当然就没有从根本上去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让司马错的大军去解决。我认为,找到原因,就应该针对原因去解决问题。七大战国皆为自己利益而战,如果给他们利益,自然联盟就土崩瓦解。方法都很简单而老套,比如把原来占领的土地归还给别人,比如崤山,只是一个战略要地,如果不东出攻打六国,占着这么个地方屁都没用。但你占了以后,就成了别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谁还会和你结盟啊。相反,房陵和宜阳都很有用,一个是粮仓,一个是铁山。第二部中,我认为真正的大谋略家当如司马错。比外交部长张仪不知高明多少倍。攻占房陵是司马错的主张,他还主张立即攻取巴蜀,为秦国积攒两个大粮仓,为日后统一积蓄力量。战国时,打仗不就是打粮食和人力嘛,两个大粮仓加上关中,经略几年,啥都有了。书中并没有说谁出的主意去打崤山和太原,我想应该不是司马错(虽然都是他带的兵)。最后司马错还批评了张仪在国君马上over之际不是在首都稳定大局,而是去找虚妄的方士,真是笑话。特别搞笑的是在合纵瓦解,张仪和司马错争执是先打韩国还是先打巴蜀。俺的亲娘唉,六国合纵就是因为秦国东出对六国威胁太大,这威胁刚一解除,您又要挥师东出,不是又把六国逼一块去了。请问张大丞相,你这是哪门子的策略。就凭这智商,您做外交部长都不资格啊。就这样的谋略,在历史上能留下姓名吗?这不是历史上张仪的错,是作者的错,怎么能把张仪写成这样呢?这样的张仪根本就不配做并列男一号啊。这策略和赢虔的匹夫之勇岂不一样,毫无远见,根本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啊。没比若干年前的犀首、苏秦进步啊。最后司马错还批评了张仪在国君马上over之际不是在首都稳定大局,而是去找虚妄的方士,真是笑话。虽然我们都知道口才的重要性,苏秦张仪能够舌吐莲花、把黑的说成白的。但是其他人也不是白痴啊,而且面对那么多帝王将相,再好的口才也只是为了配合你的谋略的。你能说服别人,首先不是你口才好,而是你的见解更加独到、事情看得更加透彻,别人看不到的事情你看到了,给对方以醍醐灌顶,这才是苏秦张仪之辈最该骄傲的。如果没有见解和谋略,只是象书中的孟夫子一样,还不是没有一个国家敢用他嘛。还有一个细节,书中孟尝君田文出场的时候,还无爵无官,只有父亲分封的四十里封地。我真怀疑,拿四十里的封地,就能养活上千门客?打发叫花子呢吧。虽然我认为书中对张仪的塑造极其失败,但其中张仪两次舌辩孟子的场景,确是大块人心。百家争鸣,无所谓那家好与不好,而在于合适不合适。大争之世,法家、兵家、纵横家更加实用。大治之世,可能其他学说会更加合适。所以书中一句话我觉得最好,‘贤者守时’,就是按时间或者实际情况做该做的事情。秦国一统没问题,可时机未到就是错误的策略。后世之人果真如张仪批驳孟子的那样,若干年后把孔孟之道搬出来供了起来,其实孔孟之道绝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断章取义人为的扭曲了很多东西。对第二部失望之余,去看了电视剧拍的第二部的超长片花。感觉电视剧比小说可能要好。电视剧拍得几乎和小说完全没任何关系,电视剧的主角是秦惠王-芈八子-张仪-犀首等。我们的苏大帅哥连面都没露。其实这倒是和历史比较接近的,苏秦比张仪最少晚了三十年。张仪当年对抗的人也确实是犀首。只是让喻恩泰(武林外传的秀才)演张仪,太不是那个味道了。没事还直接翻了最后一部的后记,作者评论了一下强秦灭亡的原因,粗略看了一下,好像是总结出了N大偶然因素,唉,强大的秦国难道是偶然就灭亡了?不可思议,感觉作者有点像秦国的愤青。纠正人们对秦朝的偏见当然没错,弘扬秦国的精神更加可取,但我认为还是应该更加科学才好。准备攻读第三部-金戈铁马,膜拜战神白起,千万别把战神写成屠夫啊。

时也势也

苏秦茅舍闭关三年,张仪守孝三年悟出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一个偏偏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张仪说苏秦这么做是要还天下一个大公。可是能吗?散沙岂能成千里之堤?苏秦想干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差事,靠的是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 虽最后也挂了六国相印却是外相,并无实权。这便是揽下了天下最苦、最累还最不讨好的活了。注定要让生灵涂炭的时间延长,不给六国一个速死,却给历史看管一段精彩。张仪则有直接汇报老板-秦驷,还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放权,又有司马错、樗里疾懂得local business左膀右臂,没有内耗分心,分神。自然是腰杆子硬, 手腕子辣了。苏秦、张仪都看到了时也势也,无论选择了顺势而为还是逆势而为,注定是要去搅一搅,敲一敲。搅得天翻地覆,敲得震山震虎。至于,胜负分晓既然故事的一开始就已注定,还有人去关心吗。

战国灿烂

小时候读《春秋列国志》,看到个性突出但形色各异的人物谱写着这段的五彩乐章,深深沉浸其中,同时也不禁感怀激荡: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为什么会涌现出如此之多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的英雄豪杰?!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两个人却让自己喜爱到了极点,那就是张仪和范睢。同样的风采出众、潇洒倜傥,同样的机变巧智、不拘一格。之后多次想起,或者这样的行止才是大洒脱吧!后来学历越来越高,书越读越多,中间曾拈起不少写这段历史的书,但要么鸿篇巨制却不知所言,要么追问严肃却学究气浓,所以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再后来,便不敢看这类书了,唯恐失望。前些日听一朋友推荐《大秦帝国》,当时觉得不过如往昔般而而,但后来去到图书馆翻书,恰好看到2册放到显要位置,于是便顺手借了回来。直到这两天也才翻起来看,没想,却是大大的惊喜!特别是对张仪的故事,虽然有些春秋笔法,但却是得其真神也!比如写他与苏秦的交往,深入揣摩了两人的个性,把史实、情感、侠义用小说的章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所以建议所有的春秋战国迷们都来观观,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生死无常,各安天命

苏秦死了,张仪隐世了,让我不仅想到了两个鬼谷高徒初出茅庐的时候,那时候苏秦选择的是秦国,而张仪则一心要在山东六国闯出一番事业,可世事难料,苏秦西出函谷关入秦,提出称王的建议可因为时势不对而被闲置,张仪也在山东六国屡屡碰壁,时也势也,两人却颠倒了过来。苏秦合纵六国,挂起了六国相印,而张仪也入秦为相,谋划连横针锋相对,这是两大天才的对碰,却因为六国制度的衰朽而使苏秦一再落败,呜呼哀哉,六国能懂得合纵真正意图的寥寥无几,六国都把合纵当成自己的保护伞却从没想过只有自身真正强大了才能保护自己。人从来缺少的就是危机感,只要有薄薄的一层保护膜,人就感自以为是最安全的。苏秦早就该退隐的,只不过他还放不下这世事,一方面他想在齐国实现自己的变法宏图再启合纵大业,一方面又放不下燕国的混乱现状。在燕姬提出归隐山林的时候,他犹豫了,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了,他给自己加的责任太多了,他背负的使命不允许他此时休息,他去了齐国,也实施了变法,却没想到齐国的老贵族是如此心狠手辣,苏秦被刺身亡。不过能在最后死的时候,看到燕姬,张仪,孟尝君,春申君也算是死而无憾了。张仪算是明智的了,知道该功成身退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商君如此厉害能难逃车裂,所以张仪选择了在秦惠王病逝以后马上收拾细软,上书辞官归隐。回头来看,也算功成名就了,在巅峰时期和苏秦师兄纵横天下,一举打破合纵,并进一步巩固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战国第一大国,自己平生的抱负基本实现了,所以归隐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只不过秦惠王的逝世将这一想法提前了而已。两大天命英才,纵横天下,各建奇功,影响之大,后无来者。可惜,生死无常,本来准备各自退隐后在齐国小海滨一起安养天年,还能够每日谈论世事,指点江山,没想到苏秦却先走一步,只留下一个孤独的张仪,生死无常,只好各安天命了。

苏秦已死,张仪不存……

苏秦死的很豪迈,张仪走的很潇洒——这两个男人我都喜欢。一个持重有礼志存高远,另一个嬉笑怒骂举重若轻。战国风云便在这两个文弱书生的谈笑中,翻手成云,覆手化雨。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的黄金搭档是商鞅和秦孝公,二人变法使秦国崛起,令天下莫名惊诧。几十年过后的《国命纵横》,一线组合变成苏秦张仪,二人纵横捭阖,携手开创了战国众强争霸局面的新篇章。毫无疑问,精彩的战争,纷繁的外交,眼花缭乱的阳谋阴谋,还在后面。苏秦死前那番话,充满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大气和旷达:“二十余年,天下格局又是一变。合纵连横之争,六国虽然落了下风,却结束了秦国的一强独大,这是我等都没有想到的。六国的二次变法开始了。往后,至少是秦、齐、赵三强并立,说不定还得加上一个燕国。看来,华夏一统是条漫漫长路,也许还得再熬上几十年。人生有年,我等只能走得这几步啊!看看,苏秦张仪,已经都是两鬓白发了。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也都是不惑之年了。逝者如斯夫!我们这一代已经流将过去了,恋栈无功,虚度岁月,岂是英雄作为?……”张仪怒骂孟子大伪,则替古今千年被文化高压欺凌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鸣尽不平:“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爱,你孟轲骂做无父绝后。扬朱言利,你孟轲骂成禽兽之学。法家强国富民,你孟轲骂成虎狼苛政。老庄超脱,你孟轲骂成逃遁之说。兵农医工,你孟轲骂为未技细学。纵横策士,你孟轲骂作妾妇之道。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凭心而论,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你孟轲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惟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自儒家问世,尔等从不给天下生机活力,总是呼喝人们亦步亦趋,因循拘泥。天下诸侯,从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战国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是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尔等。儒家至大,无人敢用么?非也!说到底,谁用儒家,谁家灭亡!方今大争之世,若得儒家治国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饮血!孟夫子啊,干百年之后,也许后辈子孙忽然不肖,忽然想万世不移,忽然想让国人泯灭雄心,儒家僵尸也许会被抬出来,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猪肉,成为大圣大贤。然则,那已经是干秋大梦了,绝非尔等生身时代的真相!儒家在这个大争之世,充其量,不过一群毫无用处的蛀书虫而已!”战国天下,有此等人物,所谓乱世芳华极尽缭乱,复何言哉?忘了是哪位师长曾对我说,知识分子其实适合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真正的“达则兼济天下”。就算政治主张得不到国君赏识,也可以去齐国的稷下学宫或者给四大公子当门课……窗外血雨腥风,关上窗,还是可以有一张平静的书桌——总之,是会给纯粹的学问人留下一片纯粹的空间的。当今之世,知识分子被迫去为五斗米折腰,出入官场间,消磨商海里……当年一片赤诚的为学之心,现在还剩下多少呢?多少学府之门,都不再为穷人而开;多少有才之士,也只得为生计卖命……庙堂之上,学阀赃官充栋;江湖之远,淡泊宁静不容。这只是痴人说梦吧。因为我似乎忘了……苏秦死了,张仪走了。而这个天下,也再也不属于身体力行且又精神纯粹的文人,它只青睐官僚、学霸和说谎者。就算没有战争,我们同样也找不到一个公平的起点,以及那一张平静的书桌。

《大秦帝国》赞

我大秦从不残暴,今人不能用现在的文明标准来苛求古人,再说还是战时法制!“有功于前 不为损刑 有善于后 不为亏法”正体现了法制的严肃性;“刑上大夫 礼下庶人”体现了法制的公平性;“国无二法”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大仁不仁”体现了法制的前瞻性,目的不是以施暴为目的而是以防范犯罪为最终目的以震慑犯罪为目的。~试想想如此公平合理的司法实践就是到了比2000多年前文明的今天能做到吗?“秦灭六国是统一的需要,见过大规模屠杀六国人民的屠城行为吗?见过屠杀六国贵族吗?从而给自己埋下复辟的祸根!见过“狡兔死 走狗烹 敌国灭 谋臣亡”的统一后大肆屠戮功臣吗?至于修复道路发明驰道,决通川防,建立路政系统,都江堰与郑国渠还有灵渠等水利工程,还有连接长城,哪一项不是造福子孙造福华夏的大事?大力征发民力和50年代的大跃进何其相似?求治过急不能用残暴二字形容!我替秦人叫屈!我先祖如此辛劳的为天下计为子孙后代计怎么就暴秦了?至于坑儒一说也是依法杀人并非滥杀无辜,法律在前一般刻意复辟的儒生和六国复辟势力勾结一气想颠覆国家不为国家建设出力而造谣生事的不该杀吗?至于阿房宫焉知不是建造新都?咸阳已经对一统后的江山而言太小了!至于始皇陵那是法制扭曲以后变味的产物。蒙恬30万秦军若不是肩负华夏重任防范匈奴南下(后期汉高祖被困就是匈奴强大的铁证)岂有项羽之辈丝毫机会?若非50万秦军南下为后世开辟广大的疆土,现在的福建两广贵州云南恐怕就是外国了!若非华夏族群意识50万南海军北上哪有刘邦项羽?带甲百万的赵佗后来归附汉也决非实力不济(有兴趣的可以查赵佗上汉景帝书,其中一句引人泪下:不敢忘先人之志也!)呜呼哀哉!为华夏族群留下丰厚家产的秦人部族历史上却留下暴秦骂名,能不痛心疾首吗

最后,还是顺势而为

我不知怎么描述此刻的心情内忧外患吧,有点儿。日子是还过得去的,但是,少了知心人啊。好像,逼走田忌孙膑的魏惠王。自己,表面上尊贤敬贤,但是又不任贤。不知道怎么描述了,不贴近生活不贴近实际。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天天泡图书馆,真心觉得楼雨佳这个小朋友真不错,还在努力学习法语中。我想,她是属于实现自己梦想一类的人不。而我,现在,不是。我,这是害怕了吗?我还有安全感吗?可耻地问自己这个问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难以哉。心境,就此淡了吗?好可怜啊。我不喜欢现在的寝室,蛋蛋在打游戏,开着YY开黑;徐陇生刚回来,念着‘笑趴了,笑趴了’惹人注意。我,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了,还不如当寝室只是一个人的空间,自己过自己的真好。遇上,聊得来的人,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与之 谈心的,于是用来一起吃喝玩乐。不语不快之事,用力地一起玩乐,一起狼狈。他们,并不是用来谈心的人啊。我知道真是可怜,诸侯列国,对自己的情况并不了解。唯有秦国,秦惠王一一数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从别国对自己的态度中盲目不自知。可叹,有多少人是了解自己的。其实,我是蛮喜欢楼雨佳的吧。多好的姑娘凭什么不喜欢她。我不埋怨自己的家庭对我造成的影响,我不希望有阴影,我也无力去改变。但是,我知道爸妈还是很爱我的,他们都希望我好,虽然他们所能做的很少,自顾不暇的可怜吧。我的心情很差。我希望未来,我会遇到很多人,我会珍惜他们,我会成长。其实,自己是不会吃苦的。苦,辱,败,我一样都不能承受,所以我逃避,很可怜啊。我不愿意这样,我希望我的心境我的心胸我的见闻,都有成长。我会玩,我懂得快乐。我不希望,因为人家是人大的姑娘就不敢追。我以后还要遇到北大的姑娘, 理工的姑娘,我,不希望自卑这种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希望,我的努力会让我成长,虽然我没怎么努力。吃饭去了,,吃完饭做会儿阅读。不必悲伤。有空就要去图文咯!

第二部观后感

既然是“国命纵横”,主角自然是苏秦和张仪了。这对鬼谷子同门师兄弟,一个合纵,一个连横;一个沉稳,一个不羁。
小说中的苏秦,为能棋逢对手,把张仪推向了秦国。我不太能理解这种心理:一方面口口声声家国大义之理想,一方面又给这样的理想施加实现的难度,岂不是视家国大义为儿戏?历史上,苏秦确实帮过张仪这个忙,不过目的并不单纯。苏秦也腹黑,我就放心了。
张仪入秦,天时地利,如鱼得水。比起苏秦,张仪的个性更具魅力:才学过人又作风泼辣,嬉笑怒骂又鞭辟入里,玩转纵横捭阖,化解秦国危机。似乎作者也更偏爱张仪,不仅安排两位佳人共侍张仪,还用一场虚构的战役一下推倒苏秦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合纵积木。
再说孟子。作者该是多厌恶他啊?第一部借尸子之口,第二部借张仪之口,三骂孟轲。有知友不服,指责作者不读孔孟瞎批评。确实有这个嫌疑,比如作者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含义就有误解。不过,孟子这种理想主义在战国的确难寻生存土壤,不合时宜,跟他的“学霸”气息一样,总不受欢迎。哦,对了,“学霸”在那个时候可不是个好词,大概是“自恃站在仁义道德的最高峰,藐视峰下黑压压一片俗人”的意思吧。(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oy的读书笔记)

深涩

看到第二部第一集了,看的好慢,这部书给我的感觉是太深涩,没有阅读的流畅感,不是友人对商鞅“治其行不治其心”法家精髓的推崇,早看不下去了。细细回想,对前三集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商鞅和白雪刑场的殉情和商氏部落的厚葬,晕,历史小说当成爱情小说来看,舍我其谁?哈哈


 大秦帝国·第二部 国命纵横(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