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培多克勒·斯宾诺莎的光芒》书评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208114227
作者:(法)罗曼·罗兰
页数:144页

简短读书笔记

恩培多克勒,该是个多么有浪漫情怀的诗人。他把宇宙归源于爱和恨得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爱恨交织下,四元素,以太(气)、火、水、土,生成和聚散。其中爱让万物聚合,恨让万物离散。火分解,水集结。他同时认为一切存在皆有思想,血是我们思想的居所。他的浪漫细腻,让我看到有些句子时内心还会有悸动。真是爱极了世间一切细微的感动与美好!以下是残篇中最喜欢的两句:“最微小的身体在跌落时也可以相遇。”(残篇104)“爱与恨。曾用在,将永在。我相信,无限的时间中,永远不会没有这对力量。”(残篇16)同时,罗兰也讲到斯宾诺莎。我个人很喜欢他提到的两种生活:角色的生活,遗传因素构成;存在的生活,但它是没有面孔、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时间的,它是一切生命的实体本身和气。如果可以分层次,我把第二种看做是一种晋升,我也期望着会有这样的晋升。

罗曼·罗兰的“光芒”

罗曼·罗兰的“光芒”华东师大中文系 李磊在德国文化史上,有所谓的“1918年人”之说,意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思想成熟起来的一拨人。其实不仅在德国,在法国、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着。只因一战的炮火,刺激着世界各国有良知的知识人,激荡着他们的内心意绪,迫使他们思考“现代性”以及随之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最终汇聚成一个大困惑:人类文化该往何处去?  残酷的现实,遭遇的价值真空,必然使人回到传统,追问文化的内在价值。恰如《恩培多克勒》开篇那一句话所说:在欧洲的废墟里,在我们的文明大规模的坍塌中,思想常游荡于往昔。此时,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人大都在反思各自的文化。中国知识界的主流声音就是激烈的反传统;德国的海德格尔也不例外,他发现西方文化的问题在于对“存在的遗忘”,于是写出了《存在与时间》;斯宾格勒更是彻底,直接在1918年出版了震动世界的《西方的没落》,戏剧性的表述道出了西方文化的日薄西山;1921年的平托斯更加悲观,将出版的诗集取名为《人类的黄昏》。罗曼·罗兰似乎有一点不太合群,他不批判传统文化,因为他深知“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时,人心将在黑暗里徘徊”,于是在传统中寻觅新的活力,在阐释传统文化中赋予其新的意义与价值,颇有一点中国新儒家的意味。  在1918年4月15日写就的《恩培多克勒》,目的就是要回应战后人们对文化的迷惘甚至虚无心态,为此时的自己以及欧洲人重建新的信仰,走出“一战”后迷惘与虚无的阴霾,正如他在1915年9月发表的《超越混战》一文中所说:充满希望地把它们播种在血腥的泥土中。而在他心中,希腊哲人恩培多克勒恰好符合做精神导师的资格。恩培多克勒其实并无完整的作品留存,只能在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拉尔修等人的著作中寻得吉光片羽,罗曼·罗兰用这些断句残片来佐证自己的“欧洲梦”,可谓是六经注我。  收在该书中的第二篇长文《斯宾诺莎的光芒》,是罗曼·罗兰回忆录《内心的历程》的一部分,记录了他年轻时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转变。这本晚年回忆录展示了他是“从什么地方,从什么时代的深处来的”,道出了他悲观主义重压下所度过的岁月。回忆十六岁至十八岁期间读斯宾诺莎《伦理学》时,罗曼·罗兰已经五十八岁,但他依然写得激情四射,热情高涨,仿佛回到了那逝去的年轻时光。斯宾诺莎“火光般的篇章”,是他备考法国高师痛苦岁月的一抹幸福;而那燃烧着的文字,又是“毒害了多少年轻人的考试”的消毒剂。  斯宾诺莎是冷静的哲学家,但罗曼·罗兰并不是用理智的冷眼来打量分析他,而是“带着内心的激情与感官的强烈欲望”来阅读;对他来说,《伦理学》也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共存在的心跳”,一种视野融合。他曾说,这篇文章曾感动了关在印度监狱里的孟加拉政治犯,那位政治犯读到这“心醉神迷的诉说,通过铁窗,看到了存在那白亮的太阳”,也在文中看到了他自己。这正如罗曼·罗兰在该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通过书读自己,或是自我发现,或是自我审视……在斯宾诺莎的作品中,我发现的不是他,而是我所不知道的自己。  两篇长文,组成了《恩培多克勒·斯宾诺莎的光芒》一书,虽然只有六万多字,但足可以窥见罗曼·罗兰的个人性情与人道情怀。由于“文学创作中高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在描写各种不同典型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和真实性”,他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虽主要针对他的长河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而言,但这两篇长文也恰恰是他一以贯之情怀的脚注。刊于2014年01月10日《文汇读书周报》第六版


 恩培多克勒·斯宾诺莎的光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