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32761791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书籍目录

编者按
第一部寻父
第二部儿子或第一个人
附录


 第一个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有时候,喜欢上一个作家需要一个契机。我在该遇到加缪的时候遇到了加缪。  《第一个人》是加缪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但是小说还来得及未完成他便出车祸意外去世了。这位擅长荒诞主题的文学大师曾表示,最荒谬的死法是死在路上。  由于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里面许多情节零散且不连贯。它大致讲述了主人公雅克(其实就是加缪)从童年到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穿插着对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地区殖民问题的思考。书中文字并未来得及做修改,但一如加缪风格的流畅、深情、饱含哲思。这位作家曾一度陷入时代的思想纷争与论战,但他极高的文字天赋从未被质疑过。不同于《局外人》、《鼠疫》这些世界闻名的作品,《第一个人》并没有那样被人们广而所知。由于遗稿中时而缺少标点符号,字迹潦草,书中有许多对无法辨认字词的标注或者遗稿段落边上的补充,存在一些粗糙。但由于作品本身对于加缪的无限贴近和特殊意义,它足以让每一个加缪的脑残粉如获至宝。  加缪出生在一个阿尔及利亚地中海沿岸的贫穷家庭。狭小的房间,摇晃昏暗的油灯,永远大尺码的衣服,母亲和外婆终日不歇的劳作,知识的隔离,加缪笔下的贫穷不是别的,是真的很苦很穷。然而贫穷的另一面,那波光粼粼的地中海沿岸,一个男孩和同伴们一次次大声欢笑着跑在温暖的金色沙滩。他们比赛游泳、潜水,玩各种游戏,晶莹的水花飞起,阳光灿烂地跳跃在孩子们湿漉漉的小脑袋上,充盈着年轻有活力的身躯。在这片纯真的土壤上,加缪培育出了一种饱含爱与深情的奇特感情。这种感情浸润到他日后的文字中,他的思想里,贯穿他一生。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是加缪在成长过程中与贝尔纳先生的交往。他是加缪的小学语文老师,这个对教育事业抱有热枕的中年男人为加缪打开了通往文学的大门。贝尔纳先生的课总是生动有趣,他习惯于向学生阐述自己独到的观点,而不是灌输思想。他也喜欢在课上为学生讲述战争故事(他自己曾亲身参战),讲述士兵们的艰苦与勇敢,或读上长长一段多热莱斯的《木十字架》。一次贝尔纳先生读到了书的结尾,“他以更为低沉的声音读到了D的死,他默默地合上了书,压抑着感动与回忆,他抬起眼睛望向沉浸在惊愕与沉默中的全班学生,他看到坐在第一排的雅克(加缪)定睛望着他,满面泪水,无休止地抽泣着。”下课后贝尔纳先生悄悄地把这本《木十字架》送给了他。加缪深深感动,将书一直保存。后来,贝尔纳先生还为加缪争取到了初高中助学金名额考试的机会。当加缪的外婆拒绝让加缪参加助学金考试而是去打工为家庭分担,贝尔纳先生敲开了他家的大门。他用教师的智慧说服了冥顽不灵的外婆,告诉她加缪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孩子,这将是一笔多么有回报的投资。中学将为加缪和这个家庭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理解贫穷带来的局限与恐惧,他愿做设身处地的考虑。  最终,加缪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毫无悬念。所有人替他高兴。这意味着他将开启一段旅程,也意味着要告别一段旅程。贝尔纳先生抚摸着孩子的脑袋说:“你会有更有知识的老师。不过,你知道我在哪儿,如果需要我帮忙,就来找我。”接下来,首先还是分别。  “他走了,雅克独自留在一帮人中,随后,他冲向窗户,看到他的老师最后一次向他挥手告别,让他日后独自去闯荡。他没有了成功的喜悦,一种无尽的孩子的痛苦绞得心痛,就好像他预先知道,这一成功使他刚刚脱离了那个无辜而热情的穷人世界,这世界自我封闭,犹如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岛,在那里,贫穷使众人一家,团结一致,而被抛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那里不是他的世界,他不能相信那里的老师会比这个内心无所不知的老师更博学。今后,他必须无助地去学习,去了解,最终成为一个男人,不再有那唯一帮助他一臂之力的男人的帮助,要自己去成长,去提高,并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从此,加缪奔赴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都贯穿着他的文学中两个最大的主题——荒谬和反抗。西西弗斯的巨石始终在他生命中滚动,他的命运旅途并不一帆风顺,他遭受到了众人的质疑、排斥、孤立,但巨大而凝结的痛苦从未将这个勇士击垮。对阳光、星空、家乡、海滩、人们、整个世界满怀深情的爱以及对大部分事物都不分离、不排除的令人钦佩的意志使他甘心承受巨石的分量。一定会有痛苦,但他的幸福就在于承认这爱的代价。在这世界遍布疏离与荒谬的黑夜,他选择坚实忠诚的站在大地上,让双脚滚烫。寂静中,一切都慢慢清晰也都慢慢消融,天地间回旋着最有力的心跳,是存在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证明,他站在这里,就在这里,不仅为一个人站着,还为千千万万个同胞站着。他要为他们发声,每一声洋溢激情的人道主义疾呼都有可能唤醒一个新的西西弗斯站起。他义无反顾地在这片热土上坚定插上旗帜——他的反抗,他的自由以及他永远燃烧不灭的激情。
  •     为什么我总是撞到枪口上?去年在看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邦斯舅舅》之后,决定接下来看一些明亮、快乐的东西,结果不小心看了差点儿没把我气炸的《失踪者》。今年,刚看了《人间失格》,觉得再也不想看所谓私小说了,结果不小心又看了半自传性质的《第一个人》……封底上只介绍加缪是荒诞派的,却没说这本书不是荒诞派。大概是由于这些原因吧,读的时候对这本书不太能提得起兴趣来——即使加缪的文笔毋庸置疑,即使这本书又汇聚了他一生切实的感受和领悟。以前曾经在报纸或杂志上见过死于战争的父亲比儿子年轻的设定,原来它是出自这里。作者对“第一个人”的提炼和看法非常独到,那一大段话我几乎全都摘抄了下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两点倒是可以作为一个“荒诞点”,但是我明白,它们一定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其实生活本来就是荒诞的,我越来越有这种体会。在笔记与提纲中,加缪引用了克罗岱尔《交换》里的“与贫贱、愚昧、顽固的生活斗,价值无限”(P204),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毛的“与天斗”、“与人斗”的名言。感觉这两句话乍看形式差不多,但实际上所内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却相距巨远。
  •     父亲曾经参与过历史大事件,但最终留下的是长着青苔、随时会被风沙抹去所有痕迹的小块墓碑。因为“这历史在不落的阳光下同真正创造了历史的人们的记忆一起蒸发掉。”而作为曾经的丈夫,他甚至在他妻子的记忆里也未留下什么。加缪花了很大的篇幅叹息遗忘和死亡导致的虚无。这使得他独自长大,没有父亲,没有信仰,没有准则。他叹息这一切,之后又坦然接受甚至赞叹这一切。这就是加缪,我爱的加缪。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个人》,我读的第一本加缪的最后一本书。
  •     细腻流畅好读!文字的画面感非常强烈,总是忍不住在脑海中补充成影像图画,总觉得很适合拍出来。会不自主的产生共鸣,与自己的经历竟然会牵起相似的往事记忆。读完才发现算是自传体,真真写的好。
  •     186♛ 感觉这本比《鼠疫》好看…第一个人,什么都要靠自己摸索,没有别人的帮助指引,一路走来跌跌碰碰,我也感觉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子,我有很多东西不懂但却不好意思求助,只好独自在黑暗中摸索…
  •     构思挺好的一部作品,只可惜成了永久的遗憾。从加缪的写作提纲来看,现在已有的书稿尚有很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我没法想象如若他最终写完这本书会是什么样子,但这终究永远没法知道了。
  •     很喜欢书后面的这段话: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     你是否也在一片没有根基、没有信仰的土地上无助成长?就像一个没有父亲的人。
  •     看结尾书信看泪目了。果然最催人泪下的还是真诚美好的东西。
  •     在残落的手稿里窥见加缪的思想轨迹,对于我这种脑残粉来说喜爱之竟胜于他其他任何一部杰作
  •     我看到那个创作流利也写错人物名字的你 未竟稿 你留了那么多问题 可惜却没时间为我们一一解答明白 于是我们总同你一起回到这个阳光大海的地方 你封闭活泼的童年 热情迷茫的青年 和之后我不知道该如何想象的你的老年
  •     大二上读的一本小说,寄予了我大多数关于成人之前的童年想象。加缪未完成此书就撒手西去,留下了那些阿尔及利亚高原的多重图景(一个孩童思考世界的方式)。许多描述都写出那种震撼的感觉,好像是在成为一个男人之前,一个男孩所能够做出的最勇敢的举动,他试图担起一个人生的重量,甚至是一个民族,一个世界的重量。关节点就是这个“试图”的动作吧。我至今都没有准备好。
  •     战争的讲述总是令人忧伤。
  •     喜欢附录里的那句,“解救我们于深重痛苦之中的,正是这种被抛弃与孤独的感觉,然而还未孤独到‘他人’毫不‘留意’我们的不幸之地步。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幸福时分有时便是在无尽的忧愁中,被抛弃的感觉充斥内心并激怒了我们。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常常不过是我们的不幸得到了同情的感觉。”加缪这本自传体小说很喜欢,写的很质朴,很细腻,感觉正是加缪年少时期的经历,使得他更能体会底层人物的艰辛,虽然穷困,心中依然充满阳光~嗯,很遗憾没有写完,Sigh~
  •     加缪的自传,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文笔真好!
  •     初升高暑假,男神太可爱啦><,无论是写什么都那么令人动容。
  •     16.08.06 冬广场四楼的书店,第三次,终于读完
  •     加缪一生所做的,只是让世界——首先是欧洲——变得可以承受。
  •     还能说什么,,,,给男神五星
  •     加缪个人的成长史,读完对加缪唯有更深的感佩。读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成长历程,感觉普通人还是不要这样逼视自己的往事为好,美好并非像电影里那样历历在目,无助和孤独却挥之不去,大体上还是自己活得太糙了,没什么深刻的感情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     遗稿,完全是未完成品 就个人而言,价值不高
  •     好几次读得想哭。
  •     我知道了开头、结局,却无法在那个大纲的片言只语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生。
  •     寻父不得,找回的是自己。对生命本身的热爱是支撑人走下去的原始动力。最后提及的雅克的女友,有当代女性的代表性。加缪这部作品,有很多诗性的描述,雅克这个形象塑造的丰富。想起自己的父亲,有很多类似雅克的地方.......
  •     加缪未完成的自传。
  •     他没有找回他的父亲,只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     总觉得,加缪的小说并不好读(《局外人》和《鼠疫》也没有那么伟大)。但这部自传体小说,加缪写得确实好。面对死去的父亲,无知而忍耐的母亲,快乐而无助的童年,加缪是动情的。于是他的文笔就包含了少有的温情,细腻。可惜未完成。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个人:独自长成男人或女人,面对世界,学会生活。
  •     看到最后才发觉是加缪的半自传,意外的惊喜。20170319
  •     澎湃的情感无处安放。非常好的成长小说!
  •     较前期的作品(小说),加缪的《第一个人》更加的成熟,有更多的细节,推动也很自然。不再那么刻意地在人物言辞中进行一些意义的诠释,而有了更多回味的空间。或许是出于自传体小说的性质,细节的丰富似乎理所当然,每每会把主角雅克视为加缪本人,然后情不自禁地从他童年的过往经验中,找出与其后来的作品《局外人》、《鼠疫》中相应的观点的来源。
  •     走走停停,我也成了过来人。贫穷的时候,我不会记得我有过祖国,富裕过后,我才知道我究竟生活在哪里。
  •     读加缪的第三本书,越来越喜欢他。文章的很多叙述手法就是法国电影中那种喋喋不休,适应了以后觉得很有味道。对贫穷、与母亲关系的描写十分动人。《鼠疫》和《第一个人》都写到了去看行刑,《局外人》那个故事对他的创作影响大概很深。
  •     冷静吧,不是读读那样简单。
  •     几次想抄书 一如既往的细腻流畅 对于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漫长探索 场景与情节的奇妙融合 特别的是这是一部遗稿 未完成的作品 在编著时同时收入了各种批注、草稿和提纲笔记 读起来像是与作者并肩而行 甚至时有心灵相通的感觉
  •     无辜而热情的穷人世界,自我封闭,犹如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岛.雅克就是加缪,他的每一次不安,都真真实实地映在阿尔及尔那块童年的土地上,置身于贫困与阳光之间,勾勒了其成长的全部轨迹. 使其在将来的岁月里,独立地,没有回忆,没有信仰地去接触他那个时代众人的世界及可怕而振奋的历史.
  •     看完加缪的「第一个人」。 热泪盈眶。每一个字句,或许他人看来平常。而我却知道,这平常的文字下的与我的共鸣。 孤独、贫穷、疏离、书籍、童年。 原来在很多年前,我们都曾经因为一片日光日落,刻骨的孤独而感动过。 可惜我无法和你说。 往后也没人和我说。 我们都是第一个人。
  •     在我内心有一片可怕的空白,使我难过得无动于衷。
  •     遗作,长篇自传体小说未竟稿
  •     空着的一星留给永远的遗憾
  •     加缪的自传体小说~我觉得一般。。。
  •     加缪自传体遗稿。贫困,战争,异乡人……才明白他小说中始终保有的局外人姿态,从哪里来。
  •     加缪,随便读两句就知道分量不轻、思想厚重。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和尊敬的老朋友的对话: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片可怕的空白,使我难过得无动于衷。
  •     而我永远也无法将它看完。
  •     始终记得阿尔及利亚的海岸,海水闪闪发亮。
  •     “我徒然地打扰了您。” 这本书里没有劝勉和鼓励,我和加缪一起哭。
  •     看书名的时候,总以为加缪的遗作是写给他第一任妻子西莫纳的,但读过之后意识到关于本书更多的是他的母亲,他的外婆,他对阿尔及利童年生活的感情。借着寻找父亲之名,去深入童年回忆,父亲是永远无法出现的,而父亲的缺席更为重要的便是童年生活中对于贫穷,对于孤独的针扎,对于爱与死亡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他和萨特最为不同的地方,同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师,但是他所怀有更多的便是爱,是人道主义关怀,对于生命反抗与正义的坚守。一如他所书写的那般:“他满怀热望地走近它,不想耍滑钻营,以无私的美好愿望,始终如一的平和信念走近它,这是一种保障。”正如他的文笔一样,加缪是朴实的,也是热烈的。如果说面对法国,法国人,他说他生于没有祖先的土地本就造成一种虚无,那么对于法国的矛盾之感,对于母亲情感的矛盾也许全都是因为爱,对美好的憧憬。
  •     才刚开始读。加缪面对着年轻去世的父亲墓碑,第一次被死亡本身的无可逃避和死亡时间的不可预知所震颤,后来的加缪所选择的人生观可以说是非常积极或存在主义的,然而另一个角度,那又是人面对必然会到来的死亡的别无选择――死亡让一切存在成为了悲剧啊!
  •     泪目 那失而复得却又无迹可寻的精神家园。
  •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     需像旁观者一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     人、事、世界,困顿、疾病、死亡,命运;爱一切由不得自己选择的东西、不可避免之物。
  •     现在觉得加缪的文字是长镜头中未开口的旁白,和最近一起读的《爱与黑暗的故事》对照着看,阴郁下又多的断了牵连的无助感。同半自传体的口吻,战后早期生活相伴过世亲人的记忆,穷苦潦倒,窘迫无奈。加缪也写他真诚的贝尔纳先生,写他永远默默注视的母亲(献给她再也读不到的作品我们再也读不完),可能更多是以无根状态表现都是第一个人的每个人,没有根基与信仰,试图学会生活,永远默默无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