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稿二零零三》书评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201078328
作者:韩寒
页数:107页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想江郎才尽都难!!!

之前并没有看过韩寒的任何作品,包括我在高中时期的时候,当时韩寒是最火的一个话题了,连街边盗版书的小贩手里要是没有本《三重门》都不好意思出来摆摊,记得同期最畅销的好像是高考0分作文一类的东西了,然而当时只能算是对韩寒这个名字耳熟而已,对他的作品犹如进入禁区一般不想去触碰。2015年中旬的时候,人气偶像老罗的一句话:“在当时,韩寒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三个流氓禽兽一样的砖家对他进行无耻的语言攻击”云云,让我突然有种想去接触一下韩寒的感觉,还特意找到了这个节目的视频,记不清当时看完是种什么感觉了,但是韩寒的样貌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影子。初看韩寒作品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产生了错觉,但这感觉很强烈,他的文风和郑渊洁极其相似,语言风格让人读上去是带着情绪的文字,相对而言还是更喜欢郑渊洁一点,偏于柔和;而韩寒文字中的情绪过于激扬。。细细读来,发现其性格非常鲜明,尝试着去读过《三重门》,看了差不多50页的样子,感觉语言方面少了一些老练,读起来有种燥的感觉,不想继续读了就暂时停掉了。而这篇《通稿二零零三》读起来就非常舒服,原因有两点:应该是时间的沉淀让文字的运用更加的娴熟了,少了一些稚嫩,多了一些对事件的见地点评(这也是我比较喜欢韩寒文风的原因,有自己的想法,独特,个性);大文章,小段落,我不认为韩寒觉得这样的写作风格会适合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模式非常适合韩寒,至少是我自己读起来感觉非常好的,就好比玩赛车不能一口气跑完全程一样,中途短暂的换轮胎,调试车子都是必要的安排,这样才能跑的更长久一样。这本书文风相当的犀利,对于教育行业的指责尽数跃然纸上,文字相当有张力,结合当时那个年代,各种人群对这个可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少年的褒贬看法,尤其是那种吃醋似的指责,使得这个少年的个性更加鲜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很少能从文字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情绪,但是在这里确实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很奇妙。

韩寒最大的优点就是有事儿说事儿

首先说一下我心目中的好书定义:不矫情,不废话。当然这个定义可以上下浮动,有些作者,矫情不能影响他的诗情画意,比如三毛;有些作者,不仅不废话,还能让人翻过来覆过去嚼着还有滋有味,比如钱钟书。韩寒在我心目中介于这两者的风格和水准之间。我一直觉得学校的教育忽视了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能把想说的话说明白的能力,二是在痛苦的时候让自己想开点的能力。这俩能力我都特别缺,所以我才特别知道它们的重要。我小学语文好,但也不是真好,是数学太差给衬的。直到整个初中,我一描述“高兴”就是“比吃了蜜还甜”,“着急”就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夸人就是“你的话如甘泉一般流淌进我的心田”,没排比句我就说不出来话,就这样我还是三年语文尖子生。所以我一直特别纠结以后要不要给我闺女买作文选,不过其实也不能全赖人作文选,小孩儿在作文里撒谎是生活环境的事儿。你说你一天到晚都是作业,好容易歇会儿赶紧打开电视看喜羊羊,能写出来什么描述大自然的好作文啊。自己没感受,写什么都跟塑料似的,经不得敲。再说语文课,文学本身就是个主观的东西,艺术的本意是启发更多的主观性,成天提炼中心思想剖析段落大意,再生动的文章也经不起当烧鸡似的那么撕巴,这本身就是浪费,就是流氓行为,可是能咋办?只能在业余时间放开小孩儿,让他多看点课外书,想怎么看怎么看。到大三修了美术课,我才知道音乐美术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当然音乐美术只是一个代表,我的本意是指一切能使人关注细节、关注生活美、能使人沉浸其中的美好体验,再说白点儿就是人得有个爱好,能让你郁闷了一干那爱好就特乐呵。我从小学到高中美术成绩最高是甲减,说的好听,还小学到高中,其实就小学上过美术课,我初中自己画过一张《红头发的安妮》被我爹给撕了,因为我当时成绩不好,语数外没学好呢画画顶个鸟用,后来我上过一节课的美术班,老师都对我绝望了,全班就我画的正方体跟拉稀的豆腐似的直不起来。直到大三的时候,教课的司马老师跟我们说:你们学过画的,都把以前学的技巧通通忘干净,画画不求画的像,要是想让它像,照个相片不就完了?画画就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画是反映出内心的直观感受。我才想到,所谓的音乐美术,当沉浸在其中的时候,它带给你的好处才是最大的,今天心情跌落谷底了,或者越忙活越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音乐美术就是最好的救命稻草,它能拉着你,让你看到生活里头还有那么点儿亮光,这是多可贵的事儿啊!说了半天好像也和题目没什么关系,看教育都把我祸害成什么样了都。

十年了,一切照旧

前不久有个叫江成博的同学在国旗下讲话时偷换了层层把关的稿件,做了一个抨击教育制度的演讲,新闻出来的时候有消息说孩子已经两天没上学,疑被学校开除,在舆论关注下,学校才发表声明说只是批评教育了该学生,连处分都没给,再把当时这位同学演讲的稿子翻出来看,其实没有多少新的内容,有些话,十年前就有人讲了。读韩寒,就是从通稿2003开始的,那时候正值高中压力最大的时候,作文议论文怎么写也没进步,英语半死不活,数学卷子无边无际,停也停不下,更没时间思考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逛书店说是为了找作文素材,其实就是找借口看看最新的小说,于是就发现了那本9快钱的黄皮书。后来这本书传染得班里人手一本,真是个高压的年代。今年买到的这本书,正直出版十年,就是在原有文章基础上,加上了韩寒之后写的更加深入探讨的文章。整本书其实在表达一个很无奈的信息——中国的教育,十年过去了,一切问题,照原样,一个也没解决。所以,十年前的药方,套上新封皮,照样还能治病。封面上成排成列面无表情的人里,有一个在做鬼脸,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做得一个姿态。只是冲教育制度又做了一个鬼脸而已。十年前韩寒出了这本书后,就说再也不写批评教育制度的文章了,一方面说了没用,大家都不会总是说同样的话,一方面这样的话越来越难说出来。后来大部分成长起来的80后开始觉得,其实教育问题关系到我们父辈的时代和现代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包括中国政体的问题。教育问题其实是一个反映了所有矛盾冲突的综合症。这都是现在学生自知提了也白提的问题。比如我们的父母的认知已无法改变,体制决定了我们上语文课历史课哲学课的内容。而江同学所说的,其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自我保护的声音,是那种刀悬在脖子上发出的救命呼声。他要自由,要个性,不要死板和灌输,因为这已经突破了孩子心灵上忍受的底线。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却还在讨论,我们的教育体制有没有问题啊,这个孩子该不该这么做啊,我们该不该做点改变啊。教育应该创造闪闪发亮的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追逐那些闪闪发亮的需求。说这些都是砸在教育制度上的炮灰而已,如果这些话真的有用,也被不同的人说了又说,如果这些话真的有效,聪明的人在十年前就让它们生效了。

真理与谬误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作为一名正在一轮复习的高三学生。当其他同学都在一张张雪白的试卷上奋笔疾书之时,我却如狼似虎般阅读这本书,虽然显得自己浪费时间,但收获却是很大的。不得不承认,韩寒是一个“感性”的人,正如他曾经代言过雀巢说过的活出敢性。他直接指出并批判了当今教育制度下存在的种种缺陷,文以载言,在一行行铅字下,给人一种经世致用的感觉,有如韩寒受到教育的排斥似的,因而对中国高考制度写出心中的呐喊。不得不承认,他的呐喊也体现着我们这些读书郎的真实内心,朝五晚十一点,甚至更晚。早上起来面对的是一张张因睡眠不足而显得额外苍白的脸,面对的是一堆堆冰冷的书,试卷。对考试已经麻木的我们已成为刷题机器,一张又一张,枯燥无味。然而又有几个人真真正正的想要去打破这种现状呢?即使语文考试抠字,抠无用的语法;学英语学到连母语的韵母,声母都已忘的一干二净之时;我们是否该反问自己,这些真的有用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高考制度固然存在着缺陷,可在批判它时,我们或许可以反思它的好处,在官二代,富二代,房二代充斥眼球之时,也许我们的阶级,我们的起点已大相迳庭,可暂且来看,高考也是暂为公平的,每个人都如同参加奥运比赛,大家都是参赛者,无论肤色,人种,都在哨声响起之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终点奔去。是高考给予了我们许多人改变自身的机会。在农村,人们普遍认为,再穷也要供养孩子读书,因为--读书改变命运。认识总是反复性与上升性并存的,就像真理与谬误一样,两者虽无明确的界线,但一不小心,真理也可能成为谬误。高考制度的制定,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阻挡地出现了漏洞,与时俱进,是我们所要做的,也是中国所要做的。不忘初心,相信社会会越来越和谐,安详。(处女作,如有不当,请多多指教)

谁的问题

前些日子听说《通稿》再版,便毫不犹豫的买了回来。和头版比起来,多了些韩寒一路走过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感受。我很喜欢韩寒的杂文,凌厉尖锐又不失幽默,而书中提到的种种教育问题,至今仍旧存在,甚至有些变本加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却岿然不动,教育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到底是谁的问题呢?到底……去他的。

阅读 是件有趣的事情

平时看书是很随机的,和好友换书后就会间或的穿插进自己的阅读书单里,这次读完王小波读韩寒,也是件颇有趣的事情。两个人 两种风格的幽默感,直指真实的讥讽,揭露教育的粉饰,相比上学时读到的韩寒,这时的文字 少了偏激 多了理性。2013.08.29


 通稿二零零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