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神灵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98
ISBN:9787544210973
作者:罗伊·阿伦德哈蒂
页数:387页

作者简介

我们尽管遗憾,却永远没有足够的痛苦。
我们虽然快乐,却永远没有足够的幸福。
我们的梦想永远不够充分。
我们的命永远没有足够的分量。
这就是事实。

在这里,爱情法则规定了谁是应该被爱的,以及如何去爱,爱到什么程度。

内容概要

印度女作家来。来自贫穷的喀拉联邦,鼻翼上小小闪光的钻石使她显得有些妖艳。1997年获得英语文学的最高荣誉———布克奖,使得罗易一跃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亚洲女作家,而叛逆的罗易给寂寞的英语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卑微的神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甜美的、有用的戴新伟一几个月前,大名鼎鼎的V.S.奈保尔发了飙,其中炮打自己的同胞,火力生猛,连追捧过印度作家的友邦人士都不能幸免于难:他们写爸爸,写妈妈,写叔叔和阿姨,他们在努力擢升自己笔下的东西。可怜而天真的批评家们读了印度小说就可能得出结论:“上帝啊,张三、李四或王五来自一个硕大无朋的印度家庭,我们过去一无所知啊!”(云也退译)尽管是轰动世界文坛的“炮轰”事件,依旧应“联系上下文”来看待奈保尔的发飙,并且应当看他的全部发言而不是“炮轰”两个大字标题。奈保尔的发难与其作为作家的经历有关,比如他对奥斯汀的反感,对巴尔扎克的扬弃以及对莫泊桑的推崇,或与其观察有关,比如他对印度文学的看法,很可能是指那些试图在西方获得名声的作家而已。对于现象的发言永远需要进一步辨别,方能显示其价值,因为个案比现象要复杂难缠得多。以此为例,我们才不会将奈保尔的言论简单地理解为是对裘帕·拉希莉、阿伦德哈蒂·罗易这样的印度作家的指责,表面看来这两位完全在“炮轰”之列,但即使是奈保尔面对阿伦德哈蒂·罗易的小说,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把“健康的骨灰”。真是非常不幸,《卑微的神灵》恰恰就是写印度外省一个大家庭的三代人,更为不幸的是,罗易这部处女作1997年出版之后就赢得了该年度英语布克奖,且一度成为畅销书的代名词。然而罗易的不幸正是她的万幸,她的小说或许具有可供指责的一切缺点,但同时具有属于她自己的妙不可言之处,其实这样的作家更需要批评家小心,他们不是几句发自肺腑的赞扬就能打发过去的。除了“写爸爸,写妈妈”,罗易写孪生子,“天堂腌菜罐头厂”的第三代人,艾沙和拉赫,一对相差十八分钟出生的孪生兄妹。生物学的巧合带来美妙的故事:现在,许多年以后,拉赫仍然记得,在一个夜间,她是如何在艾沙有趣的梦中发出的“咯咯”笑声中醒来。与此相应的是艾沙“见到她,她带来了列车经过时的声音、以及如果你是坐在火车的窗户旁边的座位上,那么窗外的光和影必然会落在你身上的一明一暗交替的景象。”这些出现在《卑微的神灵》前几页的段落非常可口,因为它们清晰地体现了一部小说最原始的含义——新鲜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必要讨论这部小说的具体情节)。如果仅仅写孪生兄妹,那么这部小说无疑正是奈保尔欲除之而后快的三流货色。事实上罗易走得更远。《卑微的神灵》的核心是阿母的爱情,然而从一开始就不是讲阿母而真的是“写爸爸,写妈妈,写叔叔和阿姨”,明明故事的开始就是结束,但在罗易漫不经心的笔下全部走失了,各个故事竞相呈现,亦互相迷失。罗易写其他人远远多于阿母,甚至多于艾沙和拉赫,她加大力气,笔墨全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人身上,而主要的冲突却一再被推迟,那结局就像努力抢戏的二流演员,不断地在别人的戏分里蹦达着转瞬而逝的小脸。直到最后结局来临,原先使力气的背景转化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氛围。(晚年名声大噪的中国作家汪曾祺写小说也爱以远景着手,让人强烈感受到什么是小说的氛围。)《卑微的神灵》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凌乱的手法?首先它不是对所谓意识流的模仿,它没有取消情节而是呈现各种细节的美妙,其次《卑微的神灵》不是一部彪悍的小说,恰恰相反,它充满了轻盈、抒情与讥诮,在此叙述下,作为小说,《卑微的神灵》容纳了太多东西,一切在文学理论上应当分门别类细分的文学类型,在此都能找到:传说、英雄传奇、神话、谜语、格言、案件、备忘录、故事和笑话。简单的小说形体之中融合了这些单元,不仅如此,还有诗与戏剧的影子——那熙熙攘攘的、匆匆忙忙的船的世界已经逝去了。白色的蚂蚁忙着去觅食。白色的瓢虫急于回家。白色的甲虫匆忙地逃离光明望地下钻。白色的小提琴上演奏出白色的悲伤的音乐。所有这些全部消逝了。罗易真让勒内·韦勒克老怀堪慰,这位文学理论大师判断“类型体现了所有的美学技巧,对作家来说随手可用,而对读者来说也明白易懂”,罗易完全实现了。同时,对广阔背景的描绘乃是采取浸染的方式渗透到故事里去,罗易并未着眼于实物描绘,而是提供一种世界性的经验:老姑婆贝比·科查玛对美国电视的热爱,阿母作为离婚女人回到娘家的遭遇,可以说,罗易把读者从纱丽、印度家庭、边跳边唱的宝莱坞剧情之中解救了出来,这种“谢绝介绍”的写法其实正是薇拉·凯瑟“不带家具的小说”的文学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说,《卑微的神灵》是绝对的现代小说,它遵循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则与技巧。像很多女性作家一样,罗易的文字细腻敏感,甚至有些地方抒情性过于浓烈,这时,罗易以讥诮——不是暗嘲也不是讽刺——的口气让自己和大部分女作家不一样。孪生子喜欢倒写英文单词被老师痛罚,结果老师被运牛奶的卡车撞死——“对这对孪生兄妹来说,确实是有正义藏在什么地方的。那辆送奶车正在倒着车”。而老姑婆贝比·科查玛这个同样与孪生子为敌的人,“垂下手臂,就是一道多肉的窗帘,把艾沙和拉赫隔离开来”。最绝的是——一长列火车从有着青蛙样污痕的路面上隆隆地开过来。铁路两边的田地里栽种的甘薯叶子都在隆隆声里赞同地点头。Yesyesyesyesyes。这是一种混杂着喜乐与悲哀的讥诮,不太轻也不太重,克制,但锐利,一种非常迷人的恶作剧,将抒情性文学腔冲淡了。这一招相当的高明,一下子就把罗易从作家中跳脱了出来,换言之,罗易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语言与写法,她的风格如此强烈如此成熟,显示出了作为大作家的格局。在罗易得奖的第二年,中国出了中译本,张志忠、胡乃平两位的译笔忠实地体现了罗易的风格。二贺拉斯归纳的文学价值——甜美和有用,对于《卑微的神灵》而言,批评家们的确难逃奈保尔那致命一击。这是一部里里外外都在讲述印度的小说,所取得的世界性声望,未必就没有来自对第三世界、前英国殖民地的某些想当然的拔高,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学界最乐于看到,也是第三世界作家最乐于写到的。固然,罗易写到了印度1960年代到1980年代家庭的崩溃,种姓制度的矛盾,全球化下的社会现实,这些可以被理解为作家的逢迎,但罗易以其在文学上的创造力赋予了这个故事一种真实感。我们宁愿相信,小说所写的即是印度的现实,对小说来讲,可口可乐、革命与美国电视、猫王这些符号的出现是真实的而不是设置,至少不是像中国人裘小龙写上海石库门那样的要命写法。这涉及到文学的真实性,它应该让读者觉得故事是真实的,不论这读者是印度人还是美国人。很多处女作都不乏自传的成分,《卑微的神灵》也不例外。书中有一段对成年后就读于建筑学院的拉赫的描写:“拉赫穿一条牛仔裤,一件白色的T恤。她把半幅用多种布头拼接而成的旧床单用纽扣系在脖子上,她向后飘起,像一件披风。她的野性的头发扎在后面,看上去很齐整,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整齐的。一粒小小的钻石在她鼻子的一边鼻翼上闪烁,她有着可笑而美丽的锁骨,和优美的运动员的步态。”罗易曾学习建筑,并且从照片上看,她也有钻石在鼻翼上闪烁,这位功成名就的女作家活脱脱拉赫打扮——哪有我们常见的“作家”的影子,更别谈什么自恋。就是这位大学生模样的女作家,对印度的现实积极发言,她反对印度修建纳玛达水坝的计划(被印度政府象征性判处监禁一天),积极关注印巴之间的政治纷争,年前更公开拒绝政府颁发给她的奖项。作为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罗易所见所写,与她的发言是一致的。她近于金刚怒目的发言,是站在历史卑微者一边对抗暴力和强权。可以说,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环境每个人都忧虑,包括奈保尔“炮轰”的那些作家,但通过具体而微地观察罗易,其实她和奈保尔是同路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作家忧虑的是如何把第三世界的故事包装给西方读者看。罗易的成功不是偶然,并且她和她的小说所给世人的馈赠比想像的还要多。
  •     <卑微的神灵> 印度 阿伦德哈蒂.罗易很年轻的女作家,英国98BOOK得奖书籍.闯入了危险禁区的男女,一个贱民与离婚的白人妇女的故事.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在大学,或者那时对爱情对生活怀着不可救药的幻想,内心极其变态的渴望那些绝望的人绝望的事情。当时,第一次看到里面写30岁,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刚好可以死去的年龄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无与伦比的伤感就开始蔓延。那时,坐在荷花池边上,看着天色慢慢的沉下去,而我无能为力,对这一切,是的,无能为力,我想尽了办法来折磨自己,让那些绝望的感觉不断不断积聚在一起,就是这样放任。而现在,我可以想象那时的无奈,但是却永远也无法回到那个愿意付出伤痛来自我折磨的时候去了。我对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淡然,哪怕发生在自己身上,毫无切肤之痛,只是刹那的愕然,然后默然。他们都说我很乐观很坚强,我内心也不愿意承认这是麻木。就像那天朋友说我说话尖酸刻薄,我说。。如果。。。甘同条咸鱼有咩分别。我终于明白,有些感觉,在2006年的4月已经全部失去。随着好友涛的离去,而全部殆尽。我的乐观,我的麻木,只是在于,虽然没见到最后一面,但是我对她的承诺,会一直坚持。我会努力让自己平和一点,努力让自己快乐一点。至少人前如此。
  •     很久前看过,许多情节已经模糊,只记得那个场景,当孩子们进入监牢看到奄奄一息的他时,他们感到他在对他们微笑,也许是肩膀,也许是身体的其他部位,总之他们感到那笑容依然那么温和与温暖。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身份的卑微,更显出灵魂的高贵。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纪念那年我们的初三
  •     写的 好 看第二遍的时候更好 不过翻译得一般
  •     空灵……
  •     小事情里的上帝
  •     白老虎是看电影的快感,卑微的神灵是阅读的快感。读到后来反而期待结局不要来,虽然结局早就告诉我们了。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爱上艾沙,拉赫,维路沙,同情的是阿母,查科,贝比,妈妈吉,爸爸吉
  •     我美丽的印度啊~我伟大的印度啊~我哀伤的印度啊~我破败的印度啊~
  •     一个忧伤的世界,一段禁忌的爱情,一个微小的生命。
  •     太震撼了。不知道写出一本这样的书,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即便是要跟魔鬼交换条件,也是愿意的。
  •     好看.要重读的.
  •     31和7
  •     补记
  •     卑微的神灵,卑微的爱情
  •     当年布克奖得主,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
  •     去看吧。 记忆中,没有彩色的,灰蒙蒙的忧伤。 有些感动,不一致的,都在。 还是要亲自去看吧。 像里面的小主角一样,举起手指,行走
  •     看的有点乱。
  •     除了那段沉重的爱情和不堪的种姓制度,我还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印度,如果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有兴趣,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     总觉得,翻译的名字不太喜欢,但是前一个月在图书馆看到新的版本,名字是,万物之神,就觉得,这个名字,其实也还好。
  •     翻译不好
  •     整体不比台译本。有的译文纯属译者自作聪明。
  •     前四分之三本书在故事的主线剧情中穿插着整个家族各个人物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成为最后四分之一本书中超乎想象的爱情悲剧的伏笔。有些事情在前文中明明早已透露却能在最后再次震撼人心。文笔和故事结构都非常赞!
  •     那个东京之爱扎出的小喷泉跟我想像中应有的蘑菇不同
  •     这是我10年里读到的近代外国文学里边,觉得写得最伤感细腻的小说,以特有的女性的视角。过去很多年,想起书中,留下的有郁郁葱葱的夏季印度花园以及所有人都像宇宙里边一个滑动的印记。
  •     中学时代看过的书。 看的时候不太能接受这种絮絮叨叨的叙事,不过不得不承认作者描述功底的强悍,一个脏兮兮,热烘烘,骨子里充满了种族歧视的印度社会跃然纸上。当时还是头一次看到这种手法,男女主人公到最后一章,才有一些细微的联系,前面所有的章节都在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现在的年龄再来回忆这本书,不由得感叹写作结构和思路的精巧,以孩子的角度,更多的则是所看所听,客观的多。p.s小时候很喜欢长大了的拉赫,有一种中性美。
  •     !!
  •     贝塔斯曼书友会(还有人记得这玩意儿吗)买的第一本书,随便买来的意外之喜,看的时候觉得这书太妙了。虽然后来都翻成微物之神,但我也许是先入为主地更喜欢这个版本。
  •     给肉眼就能检查出不下十处错的译文来个差差评
  •     也算读过?
  •     Arundhati Roy
  •     还是觉得南海这个译本更好,安静得近乎喑哑,用词毫不造作,直触它所要表达的核心。读完那一刻觉得罗伊不应该仅仅只有布克奖,就凭这本小说,她得到任何荣誉都是当之无愧的,当然在这本小说的完成面前任何荣誉都毫无意义。
  •     诗人的空洞,是一种有哲学功底的空洞,一种有深度的空洞,不同于普通网民的空洞,需要普通网民自备干粮、长途跋涉去探索。你负责空洞,我负责探索其中的哲学深度,这个买卖好像有点不大公平。再说了,下半身诗人不是最讨厌“哲学深度”这种提法吗?写诗是人权之一,便是没有才华的人,也还是有写诗的权利。就算是没有才华的人,如果对语言的魔术抱有一种探索之心,也还是一件好事。一个时代无论如何狂妄,不能在美的可能性面前失去谦卑。
  •     郑州。既像马尔克斯又像福克纳,但是在时空的安排上好像掌握得还是不太好。
  •     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忧伤的故事,违背了种姓制度规则的人们被剥夺了生命、声音和幸福,遵循这制度的人被剥夺了灵魂。
  •     翻译太差,看来一半,受不了了。有时间看原文吧!
  •     印度文学非常牛逼
  •     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小鸟
  •     这种看似散乱的布局而能清楚地叙事很需要技巧吧,虽然我到没有特别喜欢这种方式呢。
  •     就是看看另一个译本是什么样的。。。。
  •     写法独特,很有感触,值得看
  •     浓厚神秘的风情 美得窒息 如同一个嘶嘶嗦嗦的深刻的秘密
  •     让我一切评说都会苍白无力和做作的书。很美,残酷的美。如蛾一般的书
  •     奇特的叙事方式;艾沙和拉赫一对同孪双生子美好得让人心疼;阿母的故事像是一条缓缓流淌在阿内米耶姆的大河,悄无声息地携裹着生活的悲伤;其实,我们都是希望被爱吧。
  •     好书 最爱啊
  •     丰富的诗意,无限地接近弗吉尼亚·伍尔夫。
  •     我所读过被我认为是“杰作”的小说之一。优美如诗的文笔与凄迷悲怆的剧情,机智的用词和躲闪剧情的手法,让我为之惊艳。多年来一直放在枕边之物。
  •     找了12年。
  •     我忠实于这个版本的翻译。“微物之神”在书店里看到很多次,但都是犹豫了一下没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