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218110215
作者:吴国盛
页数:305页

作者简介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 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书籍目录

序 一
序 二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两种基本用法
科学:夷之长技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小结
第二章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Science 的辞源及其演变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小结
第三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第四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求力意志: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
什么是博物学
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
重建科学谱系
第六章 传统中国的科学
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结 语

内容概要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起师从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所著《科学的历程》出版近20年,仍是科普领域的畅销图书。此外还著有《技术哲学讲演录》《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等。


 什么是科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首先感谢各位朋友来参加这个会,因为我本来想搞个研讨会,就是本书做一个由头而已,所以专门请来几位志愿者做专题发言,可大家还是没有互相研讨起来,还是专们针对我的书来进行讨论了。无论怎么说首先感谢了。实际上这本书现在是有一个市场上很厉害的公司在做,我们称为书商的,所以很多方面我也身不由己,他们说怎么弄怎么弄吧,他要造成一个印象,这是一本普及性读物,其实大家根本没有搞清楚,这里面有大量的引文,注释都有,而且这里面90%的文字都发表在CSSCI刊物上了,但我也不反对他们按照这个模式去运行,便于营销,你把CSSCI的文字当作普及的读物发到千家万户也挺好。这是一个面对不确定读者的作品,都可以看。早年我的《科学的历程》好像很成功,但是也有一个读者定位问题,当年想写成一个普及读物,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写出来以后什么人都看,院士也看,考研读物也用,小学生也买去看,这个说明我们中国的科学文化写作和发行还不成熟,分层不清楚,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浑水摸鱼一下,把我们CSSCI的文字拿去做普及读物也可以卖一卖。第二个,这个书我其实在序言里也讲到了,标题当然不是一个你不知道的事情让我来告诉你的态度,你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我告诉你好了,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恰恰相反,每个人心目中都知道科学是怎么回事,所以刚才志强解释得非常好,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喜欢用“什么是科学”的说法,不喜欢用“科学是什么”,所以很多次编辑都写错,我告诉他标题是“什么是科学”,不是“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什么”有点田松所说的意思,好像要揭示科学的本质。我这个里面确实是有一个问号,但这个问号在标题里面没有必要打了,这几个字一摆出来就知道是一个问句。刚才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我们中国今天这么崇拜科学、这么热爱科学的文化氛围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科学,我需要采取一种态势把隐蔽的问题揭示出来,越是热门的话题隐蔽的问题越多,所以这本书是起一种引发话题的作用。我特别希望大家都来把书看完以后觉得问题很多,这本书里面问题很多,觉得非常好。因为刚才好几位老师讲得非常好,中国文化要进一步往前推进,需要一个再启蒙,现在的情况似乎掩盖了启蒙的必要性,中国人现在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我们现在很牛了,GDP世界第一了,我们到哪都横着走,没毛病,这个时候我们反而要说毛病很多,危机重重,从大家习以为常的科学概念我们要推进去,这个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是一个引发问题,应该说这个是探讨式的,探索性很强,会后大家愿意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里面的问题很多,几乎这里面很多的立论都是会有争议的,都是一家之言,是未竟的探索,而不是关于科学的完备描述,甚至有一些问题我自己都觉得并不成熟,当然有些我认为自己想得比较成熟了,我再想一想还是有问题。总结一下,其实这个书想提出三大问题。第一个就是科学的源头问题,正本清源,这个问题我本人思考得比较多,近十来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科学的源头在希腊,不懂得这一点我们就彻底错失了科学。你既然要正本清源,就要回到希腊。我序言说了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馅饼也可以吃,披萨也可以吃,但是你不能说馅饼就是披萨,虽然都是面粉做的,披萨的馅在外面,馅饼的在里面,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正本清源的话当然要到希腊,而且这个意义上讲,论说科学的所有人都必须把希腊作为常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但很不幸的是,我们中国人太着急了,我们直接截取对我们有用的部分,根上就不管了,所以正本清源在我看来一百年都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我这本书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要重新大声疾呼正本清源,否则什么是本,源流本末你不能倒置,不能说我的馅饼做得比披萨还好吃,我们干脆就以馅饼作为披萨的源头算了,这肯定不对。第二个问题,对当代科学的评价问题。刚才几位老师也提到,包括吴彤老师认为好像我对当代科学没有评价,现在科学带来那么多坏的后果,好像你没有感觉一样,还有好多老师谈到这个问题,那么我这里为什么没有评价呢?我是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当代科学在什么意义上已经穷途末路了,什么意义上仍然前途光明,那是不清楚的,但是我们评价之前也需要对当代科学的一些现象学结构,就是那个结构要有认识,所以我这书花了很多篇幅讲现代科学区别于古典的地方,而这个东西是我们对现代科学恰当评价的前提。如果没有基本的反思,你怎么去评价呢?求力的科学就一定是坏的吗?我没有提,没有说,你可以引申说很坏,求力的科学只管自己肌肉越来越强大,但是不管你的道德神经能不能承受。求力的科学是有毛病,很可能引发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但是控制力量的能力越来越小。但同时你也可以考虑,人生在世,对世界的掌控不就是我们智人种的一个本质吗?《人类简史》就讲智人就是不断地把自己个人的东西慢慢地外化外推,外化成了人类智力的集成,现在的文明就是历朝历代的人类的集成,已经超出了个人个体所能消化的程度,我个人,别人要是不帮我,我凭一人之力造不出来计算机,我做一把勺大概是可以的,现代人类整体智力十分发达,但是个体完全是被动的,我们都得靠现有的技术成就,这种发展规模的本身很可能导致我们智人种的灭绝,但是灭绝的事情按照老蒋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灭绝了动物还舒服点。这个问题虽然评价很少,但是我觉得先要把问题的性质搞清楚,就是现代科学里很多问题其实我们挖得还不够,我们还是要看后果怎么样,后果好咱们接着搞,可是等你看到结果不好的时候已经晚了,我们作为理论家首先还是要思考现代科学里面蕴含的理论预设的哲学前提,那个东西才是我们这些人要做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准备性的工作,当然准备性工作基本上都不是本人的原创工作,主要是吸取了西方同行的工作,因为近代科学的起源不光是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在这里哲学和历史是走在一起的,西方世界做了很多的工作,因为近代科学的源头在欧洲,所以欧洲人自己做了很多的反省,文献汗牛充栋。借助张卜天近十年来的卓越努力,我们中国人也能读到这样的文献,非常之多,所以我们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反省非常肤浅,我们最多看到环境破坏了,物种灭绝了,这是很末端的行为,根上是什么,这本书也是做了一个回顾。目的仍然是唤起大家对近代科学起源的认识。我们科技史界传统上不做这一块,我们做离我们更近的,可是,那部分不做你对近代科学后果的反思就会很肤浅。我本人在一段时间以前是一个比较激进的生态主义者,是一个环境主义者,但是慢慢好像这个观点有点变了,其实基本态度没有变,是要从学理上深挖,挖一挖就发现单纯地说现在人类要完了,很肤浅,你要向理论深处去发问,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我们把近代科学的起源问题,从历史哲学角度变成一个非常显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居然不是显学,这太奇怪了。西方所有的环保主义者都懂这一块,上次我们去伯克利开生态大会,一个普通的环保人士就讲得很好,我们中国人搞环保的有几个人知道环保问题的由来,都说是人类太贪了就有环境问题,太贪了什么意思?吃多少算是贪?所以这个问题就学理根据部分思考不足,现在科学史家对此应该做出较大的贡献。第三个问题,我也是这样呼吁,就是怎么看待中国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里面尤其是科学这部分怎么看,这也是非常热门的讨论,很多年了,当然这一部分我也是最没有底气的,刚才小淳问我一个问题,问如果研究中国古代的话还会有对待希腊那样的热情吗?老实讲,要真让我做中国古代,我可能真是没有多大热情,这可能跟个人爱好有关系,我们这代人,学理科出身的,除了像小淳老师他们这些少数人有幸专业做中国古代,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都是文盲,因此对中国文化缺少认同,所以我经常说我们都是西方人,虽然长的模样是中国人。所以我这个书里面,我最没有把握的是中国那部分,因为胆战心惊,但是我也尝试提了几个问题。今天在座的几位都没有提到这些问题,就是中国文化这一部分怎么评价,其实也关乎对我们中国人当前处境的评价。我今天上午在讲课的时候还说,中国目前面临的是文化认同的问题,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习总书记也讲了中国文化现在面临挨骂问题,我觉得讲得也很对的,我多年前也讲过这个问题,就是挨打完了挨饿,挨饿完了挨骂,毛泽东解决挨打问题,邓小平解决挨饿问题,现在要解决挨骂问题,就是文化认同。我这个书没有大家所误解的那样,好像我热情地讴歌希腊,贬低中国,不是这样的。我作为中国人,当然热爱自己的文化,所以我对小淳的工作我是很支持的,只是我不知道怎么支持,我无语,不知道怎么支持你。但凡仔细看看中国古代的所谓科学成就,就觉得实际上不怎么样,就不太行。而且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别扭的东西太多了,出门都不讲规矩秩序,插队,见到熟人就友好,见到生人就不管你,在我们现代生活都觉得别扭,可是这些恰恰是我们文化固有的毛病,今天有几个老师批评说,那些毛病不见得是中国文化固有的,那我愿意大家来解释一下,如果不是固有的,固有的是些什么东西?对待陌生人应该什么态度?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共时代,你又没有办法自绝于现代世界,这个情况下中国文化怎么推陈出新,怎么发挥出它特有的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的书里其实你仔细看,没有讽刺传统文化的意思,而只是想冷静客观地表达出中西文化的区别,而且揭示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窘况。你本能肯定希望自己的母国是一个强势文化,所以我们中国人嚷嚷自己要强大,可是如果实际上并不强大,那就很空,其实是不自信,越不自信的人越觉得自己很厉害,丑态百出,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出了问题。很大一部分科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西方掌握了强势科学。不管美国人怎么样,他只要保持他的科技优先,他仍然能够优先下去,因为你要跟着人家,我们现在操作系统有没有,芯片有没有,都没有,上次我跟老段讲美国飞机上手机都不用关,我们为什么要关?老段说芯片是人家的,不定有什么东西捏在他们手里,我们关了算了。所以当代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文化如何引领人类文明的问题,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讲了两次,这本书貌似在讲科学,其实终极的是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学西方的科学越多,我们就越容易鄙视我们的祖先,现在很多的大学生,特别是理科生,越读我们古代的东西越觉得没有什么,我们再看看还是没有什么,我就是这样的体会,我老想看看有什么东西,可是你以现代强势的眼光去看我们的祖先,当然就觉得没有什么,所以要创造一套新的话语体系,换个方式看,这就是提倡博物学的用意所在,用心良苦,我不是反对我们中国古代有数理科学,当然有啊,包括正在网络上看我们直播的老先生,一定让我交代,吴文俊院士主张的东方数学应该摆在什么地位,我觉得吴文俊院士的东西做的很好,我觉得他讲的东方数学当然是揭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中那些对当代科学特别有用的东西,但是问题是有多少,全世界除了他,还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在运用东方数学发展现代数学?很少,你越是这么讲我们就越觉得很少。你说受了启发?受了启发就算了,哪都受启发,你到非洲走一趟也受了启发,你不能说非洲文明将引领人类文明的未来,所以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可能会打捞更多的东西,特别是我这里还有一点自己的创新说法。我觉得中国的数学也要看成是博物学。本来,数学是最不可能看成博物学的了,人家西方许多东西可以用博物学眼光来写,但数学你写不了,数学没有办法写成博物学史,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可以,因为中国的数学都是算题志,都是一个个案例摆出来,不是普遍方法,普遍原理,恰恰是单个的案例,是按照应用场合来分类的,是按中国古典社会的生活模式,不同的生活场景下有不同的算法,通过那个算法可以透视出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我最后再一次向诸位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     近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今科技已经入侵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上国人一直以来的唯物主义教育,科学已经成为一种被全民崇拜的新意识形态,尽管我们如此迷信科学,但是国人去鲜有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恰好北大教授吴国盛通过《什么是科学》一书从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向我们解释什么才是科学?关于科学的几个误区?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存在着深深的误解,常见有以下几个误区:1、科学等于技术,这和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取向有关。2、科学就是分科治学,把科学的治学方式错误理解成为了科学的内含。3、科学是自然科学,能转化成技术力量,尤其是军事实力,狭隘的理解了科学的内含。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学呢?让我们跟随吴国盛教授的脚步从科学的起源去探寻什么才是科学。吴国盛教授通过对“科学”的辞源考辩,整理了西方科学的两大传统,一个大传统,是历史悠久的理知传统,一个是小传统,现代科学的数理实验和精确科学传统。西方理知传统探源西方文明是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导致了希腊文明形成了以流动性为特点的文明,比如商业、航海、游牧等,在一个流动社会主要由陌生人组成,陌生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就需要契约来维系,契约文化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这种文化中,自由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而自由在哲学意义上又指通过认识事物获得一种自觉,为了塑造一颗自由的心灵,所需要的人文形式就是:科学。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传统基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以农耕为主导的文明,定居文化成为一种常态,地缘即是血缘,血缘秩序成为一切其他社会秩序的基础和范本,血缘文化的核心是亲情,血缘亲情关系又是一种差序关系,于是处理社会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难题,所以需要塑造一颗“仁人之心”,对应的人文形式便是礼,所以中国文化在基因上便与科学的基因擦肩而过。中西文明分道扬镳希腊人认为获得知识就是获得自由,知识接近事实中含有的永恒要素,永恒不变才有自己。而中国人确实只有处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对自己的认识,来至于当下所处社会关系的一种认同。希腊人追求自由,所以对知识的追求是非功利性的,然后靠推理演绎来寻求知识。中国文化要求学以致用,知识只具有工具价值。现代科学溯源现代科学主要指的相对于希腊理性科学而言的实验科学、经验科学。现代科学的由来离不开基督教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基督教为现代科学奠定了两个基础,一个制度基:大学制度。一个是观念基础:经验哲学。大学制度主要包括:自治、教师许可证与学位制度、自由学术、自由辩论教学等。经验哲学的唯名论导致理性与信仰的分歧和抉择,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困难,为了解决困难,催生了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为代表的现代性运动这一解决方案。现代性已经把我们的生活世界改造成了一个大实验室。现代性通过自由意志、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实验科学,实现自然数学化和世界观的机械化。现代性一方面提高了现代生活的效率、现代社会组织的理性化,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传统中国有没有科学?一方面,决定近代科学出现的根本基因是希腊理性科学。中国文化中没有出现理性科学这一基因,所以说传统中没有科学。另一方面,博物学也是科学的传统之一,古代中国有博物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有科学的。吴国盛教授《什么是科学》通过科学的溯源和中西文明的比较,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让我们抛开以往对科学的误解,对科学有了一个深入的再认识,重新理解什么是科学。
  •     首先这是很好的一本科学思想史著作,很推荐做科研的理科同学阅读,要以史为鉴嘛,很多自己觉得习以为常的科学思想古人是不认可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那么显然,是值得反思的(因为也许古人更接近真理)。这本书里最令我着迷的是古希腊人充满对理性精神崇敬的哲学,所谓哲学,即是爱智慧。那时候的科学也不叫科学,而叫自然哲学。唯有对自然理性的知识,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径。虽然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和科学相比现在来看挺朴素的,但也确实很纯粹,很深刻。没有宗教,没有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功利心,唯有的是,对知识本身的纯粹追求。这本书的主线讲了从古希腊时期到欧洲基督教文明时期再到现代科学期间科学思想的变化,读完你会发现很多现在认为很普通的科学思想古代人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举个例子,现代科学的一大根基就是做实验,但这实际上是在基督教唯名论运动之后,人们希望用人力来改造自然时才有的事情,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自然是敬畏的,只能被动地观查,思考,不能干预,更不能“把自然之物放进实验室里拷打逼迫其说出自己的秘密“。因为古人相信自然之物和人为之物是不一样的,凭什么实验室里的规律对自然之物也适用呢?另外还有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现代人喜欢把所有东西都量化了,比如物理学就是一门寻求物理量之间定量关系的学科。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中,量的关系只是十大范畴之一,并没有那么重要,其实这种想法想想也挺自然的,比如说哲学为何不能量化?难道不是因为有很多概念不能量化吗?而科学作为自然哲学纯粹用数学的语言刻画,难道不会丢失掉很多信息吗?还有一个比较有批判性的例子,就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前,古希腊人理解的时空是附着于物体本身的,而不是独立的,他们把空间理解为物体周围的环境,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框架。现在从相对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朴素的理解似乎更接近真相,空间虽然不是仅限于物体周围的环境,但是确实和参考系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的科学成果比古代人高,但是我们现代的科学思想真的就一定优于古代人吗?把自然放进实验室里拷打这种进攻性思维真的值得提倡吗?真的能走得更远吗?无论从科学本身成果的角度讲还是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讲,答案都是并不一定。实际上现代化后的人以及社会中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科学思想转变引起的,比如时间空间无穷化后造成了现代人心中的迷失感。因此,这本书通过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科学思想,从而让我们可以用更客观全面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现代的科学思想。另外,吴国盛老师还花了一些篇幅来对比中西关于科学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为什么全世界只有欧洲诞生了公理化的数学和科学。按照这本书的说法,因为西方的生人文化,导致了西方人的契约精神,进一步导致了西方人的公理化精神,从而有了公理化的数学以及以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哲学,后来罗马统一欧洲后,由于基督教唯名论运动,阴差阳错地催生了实验思想和现代科学的出现。古代和现代科学思想孰优孰略,东西方思维哪个更接近自然本质,按照现代科学的思路走会不会撞上南墙,这些都尚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如同婴儿般的人类文明与理性只有在不断探索,试错中才能不断成长。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算是读完吧,大概从二分之一开始就看不懂了。。。就读懂的部分觉得还成。。。不过到后来,每天加好班躺在床上脑子还在工作上根本睡不着,翻两页,立刻睡过去。。。
  •     满星推荐。有回到上老包的德语课的感觉。非常刷新所谓common sense,可以思考、融汇,老包也提到过philosophy的“philo”是爱的意思。之前读西哲觉得古希腊哲学家都浪漫,毕达哥拉斯的数与爱,读罢这本才知道原来在古希腊,音乐也是数学。和弦乐理的和谐是数理运用。太美了。
  •      前半部分论述希腊理性传统和基督教经院哲学都很深刻,鞭辟入里。也从词源意义的源流上考察了概念的变化,可谓正本清源,不吝是一部极佳的思想史,个别片段对存在的解释也解决了我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些困惑,值得一翻再翻。
  •     科学本就是舶来品,而且是思想上的舶来品,不像其他概念,例如民主,平等都有中国本来的历史语境和传统思想观念相对应。这本书梳理了科学产生的思想脉络以及的历史传统,对于正确认识科学和理解中国为什么不可能产生科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是自由的精神。
  •     不是科普读物,很标准的学术著作,但是作者文笔挺好,有些地方写得很活泼,所以不会觉得生涩。观点简洁: 作为由science一词生造出来的日文词汇,虽然被引入中国,但“科学”的基因来自希腊和基督教,就别争论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了,那只是技术或者“博物学”。赛先生如此,德先生何如?
  •     把科学放在“人-文”的框架下理解,这是很必要的。
  •     强烈推荐。
  •     可以启迪思维,开阔视角,值得阅读!已入选
  •     大开眼界!学术科普,多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不至于盲人摸象。相比同类译作好读,待延伸阅读的标注很多。中国礼学与西方科学的比较,也是文化传统的比较。西方科学两个源头追溯,大传统与小传统,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科学、自然的哲学论证,数学四艺,本质的自然与自然物的本质的自然为依据。有别希腊,中国,阿拉伯,基督教治下的大学与经院哲学,提供现代科学的制度与观念基础。唯名论对人本主义、科学革命的助推。数学工具与实验验证,作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基础,理论与实践,表象与意志。博物学的发展与分化,对现代科学的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作为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与批判。
  •     不错的科普文~
  •     通识教育必不可缺的一本书
  •     追本溯源,科学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段历史。
  •     刚刚读完,花了好长时间,到后面有些走马观花了,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因为自己在哲学,科技史学方面所知甚少,对那些专有名词欠缺的太多了。但好在是,这本书写出了我们不曾见到过的科学,也看到了科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找出了中国古代和近代都没有孕育出科学的若干原因,让人大呼过瘾。同时我也很认同作者的看法,科学到头来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坚持去单一的发展科学文明而忽略了我们独有的广博的东方文明,那我们永远都只是个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
  •     原来,哲学是最老牌最传统的科学,在近代科学发展之前,还凌驾于万学之上。而中国人所谓的科学,其实并不科学,科学不是普世的资源,它不是技术,只有独特的文化才能孕育。
  •     醍醐灌顶的好书!当我们在说“科学”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科学不是丈量一切的权威,它有自己不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有它的历史和局限。我们不能不加反思的把科学作为自己的三观,无意识的用它去看一切事物。
  •     感觉看到第四章就可以了。需要一点西方哲学史的知识基础
  •     一本让国人深省的书,是时候拿出工匠精神撸起袖子干了。
  •     科学史综述,无收获
  •     文化支持什么人性,开启管理学书单模式。
  •     10.26
  •     第一次看完覺得“哦⋯⋯就這樣啊”,把混沌的關節大致重捋一遍才明白過來,覺得好厲害,重新畫好多線。真的要多看點有利於大腦保健的書了啊老姐姐
  •     kindle免费的时候买的
  •     小白看着很头疼……
  •     一个哲学系教授,秉着盲人摸象的精神,以纯黑盒的方式描述科学,想猎奇的可以看一下。总结教训,买书之前一定要先看作者介绍
  •     非常赞的书,但举的一些例子降低了本书的品位。
  •     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这种根植于西方的精神,从古希腊哲学伊始,就延绵不绝。所以,近代科学的硕果不会在中国诞生。
  •     作为小白,开始读比较吃力,我读后觉得作者是为了给所有读者一个导向,并不是详尽的讲述具体知识,而是给读者一个框架和思路,按照作者的思路可以作为一本学习的书籍,查询提过的资料,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去对比作者的观点,更加深入可以了解科学是什么
  •     科学最初经常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废话,人们依靠常识就可以轻易否认或肯定,但西方却愿意深入研究这些废话,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非黑即白的解释,这些解释,就是科学。 科学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无用的,而中国人总讲究“学以致用”,当下无用的东西通通被抛弃了,于是中国只产生了实用的技术。 而科学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关注理论的自给自足和内部推演。 一切善恶均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人若并非自愿做一件事,就不能用善恶来评价。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自由的,上帝给人自由,而自由的人一定会犯错,这就是原罪,上帝可以帮人赎罪,所以基督教对自由的要求很高,进而影响到科学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     对science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Natural philosophy真奇妙 本科学一门理学也不坏
  •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科学( •̀∀•́ )还是挺好玩的,不过讲真我觉得在文化层面上还有所欠缺
  •     原来我们讲了这么多年的古代科学,其实就是博物学。毕竟一直停留在记叙,远远还没到分析和归纳推理的程度,作者说了这一本书,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科学这个概念,没有我们想象中简单。~
  •     这些年埋头于科学,也曾思考过什么是科学,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依旧有种视野大开之感,尤其是第一章。看完之后我真想把这本书甩到曾经一个信誓旦旦说科学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矮子物理男的脸上。
  •     什么伟大复兴,还是脱不了俗
  •     耶路撒冷的归耶路撒冷,雅典的归雅典,仁爱之树和自由之树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许认清本质,然后取长补短才是王道……ps:从李约瑟论自我本位和思维局限的牢不可破……
  •     相比西方,中国的对科学的定义仅仅在于技术的提升,而不是对理性思维的追求。从最早的地形差异便决定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张之洞曾提倡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作者在书中讲的一样:两颗苹果树结出不同的果实,要想结出一样的果实。不仅仅是用一样的土壤和栽培方法,而是需要从基因上就开始动手了。
  •     从古希腊的求真到基督教的求利,利弊皆有,数学文化造成人与真相的疏离,消除了异质性,而博物学能缓和这种矛盾
  •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介绍作品,值得一看
  •     嗯。。。
  •     对科学这一概念的正本清源
  •     “科学”名词的来源及定义——希腊的科学源头,基督教唯名论与形而上学基础——博物学的实践与现代意义——中国古代科学(批判辉格史的视角和从博物学的新视角重修)
  •     熟知不是真知
  •     正本清源,这书本身就是博学之作,受益良多,谢谢老师
  •     还是挺涨姿势。博物学让我想起曾经很迷的植物绘画……
  •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
  •     作者坚持给基督教洗地。
  •     探讨到底,是哲学,因为哲学的发展引出了科学。望重读。
  •     为了几天后的座谈,突击看完了这本书,才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对于“哲学”、“自然”的认识是多么的狭隘。本书写得很有趣,一点都不枯燥,从希腊精神开始追寻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相对比。以前也看了一些哲学著作,还是理解不到位啊,现在想经过“洗脑”重新阅读了。
  •     系统介绍了科学发展历程,以及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前半部分古希腊部分还不错,后面比较....也许作者硕士博士专业偏向哲学,科学谈得少,哲学味道十足,看起来不过瘾……
  •     思路很清晰,深受启发,吴国盛先生的确厉害。
  •     条理清晰,追根溯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